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路径

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路径

摘要:在当前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依旧存在着思政课程孤立、思政课程功能减弱、实践育人课程不足等问题。基于思政视角,分析思政教育和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从发挥思政课程核心作用、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加强实践课程价值传递三方面,提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以期能够将思政教育贯穿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切实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思政视角;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实践路径

医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应将德放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医学生职业素质是他们为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医生品德及人文素养,因此,也同样需要将德放在核心位置。在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中,就针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了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要紧密结合,其中包含遵纪守法、正确的“三观”、爱国主义情怀、珍惜热爱生命、关心病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对此,医科学院应将广大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视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要进行统一策划、统一安排。曾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和改善思政工作,利用日常课堂这一重要阵地,思政基础理论课程应始终坚持在改善中加强,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他课程应努力守护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让每类课程都能和思政理论课程协同向前、共同进步。”为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面临着全新挑战。在全新形势下,从思政角度出发,探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研究怎样挖掘并充实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思政教学资源,将思政教育全面贯穿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让每节课、每次实践、每名教师都能切实发挥育人作用,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育人质量[1]。

一、当前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

(一)思政课程孤立存在

医科院校的教育体系是结合专业设计的,按照教育学科种类大致可划分成集体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思政课程只是公共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对医学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覆盖力以及影响力还不够。思政课程教师以文学、历史、思政等专业为重点,对医学专业不够了解,日常教学无法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思政教师以及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及时沟通,彼此单独作战,思政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呈现出“两张皮”的状况。

(二)思政课程功能减弱

常规状况下医科院校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由能力和知识共同构成的,应知以及应会的教学目标比较清晰明了,思政教学通常仅停留在柔性指导层面,浅显地渗透专业知识、有关技能训练等相关环节,并未真正纳入到教学规划及教学纲要中。专业课程教师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缺少育人意识,很多人认为只要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即可,育人以及思政教育则属于思政课程以及学工部门的工作任务,这种思想和教学方法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功能日益减弱[2]。

(三)实践育人课是短板

医学专业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大多数医科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是4∶6,同时还安排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实践,但医学生日常实践教学受到高年级实习的限制,并且正巧是学生考研以及就业相互冲突的时期,学生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此外,许多院校低年级学生并未安排他们进行临床实践,无法直接接触患者,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无法进行合理规划,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二、思政教育和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职业素质培养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我国院校学生培养的主要定位是技能型、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工作岗位是管理、服务以及生产一线,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广大学生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对此,院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模式,精心挑选、凝练医学生思政基础理论课及实践课程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政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对他们个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的发展需要将个人发展预期、职业愿望及社会实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必须要从职业素质培养入手来强化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医学生只有结合社会需求努力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基于思政视角的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

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教育是当前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树立他们正确的“三观”是为医学生个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同时也是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思政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核心渠道,对医学生认知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念,理性分析、客观判断历史及现实、社会及个人问题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思政课程构建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以往思政课程的模范作用,体现其作为主要渠道、核心课堂的积极能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改善,构建学生内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特色化理论课程[3]。

1.丰富课程内容

思政课程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方针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医学专业现实开设政策教育课程与职业素养课程,引领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个人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增设医学史、文学史以及科学史等方面的通识类课程,为医学生有效提供认知、交流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纽带。设置《生命教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道德学》等人文类特色化教育课程,指导学生自觉形成积极、健康的认知,调整思政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重,贯彻并落实思政基础理论的实践学分,创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具有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的经历。

2.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有效方法,在探讨式学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网络深度交流、翻转课程等多种教学方式中,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形成情感、理性和行动的认同,提高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课堂+网络+实践的立体化综合教学模式,构建混合式教育示范课程,实施大班讲座+小班探讨、自由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还可邀请当地领导干部到院校为学生讲述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地区领导干部在党员基础理论宣讲以及重要政策体制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及吸引力。

3.重视团队建设

院校应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思政专业教育人员从思政教学不断向思政工作方向转移,兼职担任班主任、班级辅导员、院校党员指导教师等相关工作,将个人工作成绩融入到年度考核、职位评聘、评比评优体制中。构建思政实践教育阵地,选派教师参加挂牌训练,蹲点调查研究及志愿者服务等,让思政课程教师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了解国家发展形势、社会情况、民众情况,帮助他们树立群众情感、社会责任、国家忠诚意识,同时将这些情感和意识渗透到实际教学中,传进每名学生的心中。

(二)深化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

专业课程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要结合医学专业的主要特征,深入探索提炼每门专业课程所蕴藏的德育要素,具备的德育功能,从而丰富专业思政内涵,真正实现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及能力实训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等要素,全方位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1.重视教学战术制定

院校应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的优势,全方位地设定专业课程,根据赋予学时以及学分等多种形式,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规划及教学纲要中。医科院校要努力完善各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革新专业课程,深入挖掘不同专业课程蕴藏的丰富的育人资源。以眼视光专业为例,在必修课程当中增加了学生必须要参与的盲体验内容,将学生的双眼遮住,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视觉障碍病患的痛苦,提高学生治病救人的职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此外,对于急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训练课程,院校应在附属医院急诊科室增加相应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到真实的急诊科工作环境感受医生日常的工作状态,从而让他们意识到急诊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应付高强度的工作任务,要抓紧一切时间救治病人,充分将育人和救人紧密结合在一起。

2.遵从教书育人规律

想要促进思政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覆盖,就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递进式成长特点和学生碰到社会问题的整体复杂程度,构建循序渐进的育人路径。比如在临床专业教学课程开展进度和学习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院校可将具备医学特征及内涵仪式文化融入到医学日常课堂教学中,在新生群体中举行医学生宣讲仪式,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举行解剖课程开讲仪式、动物实验悼念仪式、遗体捐赠者默哀仪式,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举行护士授帽仪式以及成医礼等等,将极具医学特征与内涵仪式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日常教学中,让广大学生深切体会到医学职业的伟大,进而促使他们逐渐形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生命的自觉意识,逐渐从学医术、感悟医学品德转变成行大爱。

3.增强专业教师意识

全国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研讨会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育人作用,引领广大教师以德立学、以德实施教育、以德立身,通过教师的人格修养、专业学识来更好地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应努力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以及价值教学能力,发挥教师品德榜样、名师大家以及学术引导的积极示范作用。医科学院可根据名医真实案例及师说新语等多种方式让精英教师、医学教师走上专题讲坛,讲述自己真实的育人故事。院校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成立教学与科学研究团队等方式让学科引领人等学术明星走进日常课堂,或是让广大学生直接参加他们的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此外,院校还通过各种名师名医的肖像来建设校园文化,召开教师表扬大会,进行教师品德标兵以及三育人先进评比等树立及弘扬教师典型,宣传师德文化。

(三)加强实践课程价值传递

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持续加强和升华的教育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而实践教育则是有效实现这种高度统一的关键途径。医科院校的实践教育体系应从专业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学生临床意识培养、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价值传递的重要功能。

1.整合资源,推动医教协同

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要密切结合在一起,让专业人才培养从最初阶段就和行业实际需求紧密衔接,比如医科院校在日常管理体制中可实施院校合一,将附属医科学院与临床医科学院实施院院合一,院校专业负责人也担任医院科主任等。此外,院校根据区域市场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具体需求,努力构建相应的非直接管辖附属医院,为广大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有效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基层医院直接接触各种常见病症、多发疾病以及区域病例等等,直接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树立他们服务基层的良好意识,进而增强服务基层的整体能力。

2.逐层递进,健全教育体系

院校应提倡早临床、不断临床、多临床,构建以临床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体系,将第一课程与第二课程紧密衔接在一起,推行模型、仿真、动物、大体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式的临床能力教育培训,将广大学生临床意识培养及实践技能训练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一年级到当地基层卫生诊所、二年级到县级卫生机构、三年级到当地城市三甲医院的以临床为指导的递进上升三级专业实践训练系统,以此来让医学生逐步走向社会,逐步接触病患,逐步形成治病救人、医者大爱无私的职业自觉。

3.基于专业,建设育人品牌

从专业的角度入手,积极开展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在真正进入医学岗位之前拥有一段难忘的志愿者服务经历,充分培养广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比如,某医科大学主要以白血病、神经病、盲和低视力以及唇腭裂等病患群体为核心,打造并创建了亮眼工程、血液银行、微笑协会以及特奥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影响力较大、贡献程度较高的实践品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帮助别人、为社会做贡献、体验个人成长及自我价值,对身患疾病的人感同身受,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及使命感。

四、结束语

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解决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紧急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和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核心”变革的日益深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提升已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医科院校的教师及管理人员,应总结当前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思政角度出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不断提高广大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宏.网络环境背景下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99—103.

[2]李琴.职业院校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3):20—21.

[3]赵后起.高职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学理论,2013(24):313—314.

作者:赵宇寒 田宗远 单位:遵义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