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下新时代高校资助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下新时代高校资助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视角下新时代高校资助是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工程。对于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资助存在问题,基于高校资助与思想政治工作内的目标任务、关注对象及内在规律一致性,提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全过程,不断丰富高校资助新内容,构建高校资助评估管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个体、社会及资助主体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关键词:高校资助;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工程

一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以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不断加强对教育事业投入,尤其在对高校学生资助方面较为突出。2018年政府、高校及社会等共资助高等院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达1150.3亿元,比2017年增加99.56亿元,增幅达到9.48%①。虽然高校资助在实现贫困家庭学子更好完成学业方面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但是就目前高校资助现状来看,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发展素质教育[3]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助内容重物质经济,轻立德树人

作为一项资助育人工程,高校资助工作在物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应该更加突出育人功能,做好树德立人,做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育工作。然而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主要以物质资助方式为主,缺乏对资助对象的诚信、感恩等教育,部分学生认为国家、学校和相关社会人士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还款阶段而出现不按照合同还款甚至故意“失联”等方式进行恶意拖欠等现象,致使缺乏自主自立意识,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和行为[4]。同时由于资助政策公平、公开属性要求,缺乏隐私保护,使得资助工作更加缺乏人情味,不能很好的呵护学生的情感。

(二)资助方式重认定发放,轻过程管理

从1999年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开展,高校资助工作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形成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让大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5]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着重认定发放,轻过程管理,其一注重认定形式规范,忽略人文关怀,如资助对象的认定公示环节,不少高校都通过网上公示或张榜公布的方式进行,虽然透明规范,但缺乏隐私保护;其二注重认定形式公平,忽视学生真实需求和感受,强行资助,学生被动接受;其三缺乏资助后的跟踪与评价机制,以道德绑架形式要求资助学生完成相应的社会公益活动等,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受助学生的自尊心等,对贫困生情感带来更大的伤害。

(三)资助结果重学业完成,轻社会效应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从资助个体和社会发展需求两个角度进行考虑,使得资助工作整体达到最优的效果水平。然而,目前的高校资助工作仅仅保障了家庭贫困学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完成学业,但缺乏引导高校贫困大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克服家庭困难问题,高校资助应该让其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使命,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后盾力量[6]。可以看得出,处理好资助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资助与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资助工作是为了解决在校贫困大学上学难的问题,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教育公平,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8]。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资助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被广泛认可接受,是发挥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明确高校资助的价值导向,是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

(一)目标任务一致

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资助都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实践活动,关注了社会个体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等发展问题,重点在于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资助是解决社会个体物质需求,进而激发个体对生存技能提升、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追求,不断提升个体文化素质水平、提升人格品质,最终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二)关注对象一致

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资助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其服务宗旨的出发点都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资助作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困难问题,本质上是资助育人,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课堂为主战场的教育育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资助,高校资助效果和作用会增强,资助育人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载体。(三)内在规律一致高校资助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正是目标任务、关注对象的一致,也注定在资助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过程中其表现出的矛盾和规律也具有一致性,即无论高校资助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资助或者教育对象需求为导向,处理资助(教育)主体、资助(教育)客体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资助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资助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表现之一,是进一步强化高校资助工作中的立德树人意识,是丰富了高校资助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由“扶贫数据”(高校资助贫困学生次数、金额及资助比例等数据)的定量指标体系增加了育人效果、道德品质等定性类的指标体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资助中,很好发挥了高校资助的经济功能,更加彰显了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入对提升高校资助整体效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高校资助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8]。要求新时代高校资助需要除发挥单一的经济功能外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强化高校资助工作的“立德树人”意识。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资助中更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引导高校学子清楚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正确看待家庭责任、国家责任和时代责任,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定的信仰者、积极的传播者、模范的践行者。

(二)创新高校资助的思维方法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有利推动高校资助以系统思维开展工作,更加丰富了实用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推动高校资助工作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面位育人”的工作体系,解决资助机构单一、社会资助力量参与度较低、资助功能发挥不强等问题。如改变高校资助工作多由学生处(部)全权负责,二级学院、教学部、心理咨询等部门的未发挥作用的现状,形成部门间良性协同效应等。

(三)明确高校资助的目标任务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新时代下高校资助工作全过程,更加注重高校资助对象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培养,从单一的经济资助形式向全方面资助转变,要求高校资助工作重点完成三大目标任务,即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建立全员参与的协同机制,完善资助效果评价机制。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资助工作不单单满足资助对象学业完成等个体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对社会、国家发展需求问题。

四思想政治工作视角下高校资助实施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资助全程,促进传统的以经济为主的资助模式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视角下高校资助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建立健全高校资助运行机制,丰富资助内容,突出目标任务功能性,构建资助工作评估管理体系。

(一)建立健全高校资助运行机制

做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作,将高校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全员育人做好齐抓共管,发挥好资助人员的管理育人,要求学生工作等组织领导部门、资助管理中心等运行管理部门及辅导员等一线工作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部门各成员的组织、协调和参与作用。例如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典型贫困学生”纵向资助育人机制,发挥辅导、班主任的引导、组织和协调作用,调动学生干部参与积极性,或者建立二级学院、学工处、财务处及心理咨询室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全过程育人抓重点突出实效,要求分阶段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入学前)、拓展绿色通道(入学后)、精准施策(在校中)、就业指导服务(毕业时)、动态跟踪反馈(毕业后)等工作。全方位育人多管齐下形成强大合力,要求做好评奖评优形成激励效应,发挥助学贷款普惠性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改善贫困学生“自我造血”功能,鼓励学生有偿使用的奉献效应等,形成以奖助贷勤补减为资助体系,凸显诚实守信、奉献精神教育的全方面的资助体系。

(二)丰富高校资助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多以经济资助为主,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减”的经济资助内容。因此,抓以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资助为契机,不断丰富高校资助内容,形成新时代下高校资助新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资助主体应该以其目标任务为导向分类设置资助内容,有效地发挥资助功能。其一以经济资助为导向,构建了“奖、助、贷、勤、补、减”资助体系,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等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其二以价值观为导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针对地进行政治信仰、人生理想、诚信感恩及艰苦奋斗等教育,充分发挥高校资助的教育功能;其三以健全人格为导向,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或定期谈心谈话,进行团体式或个体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充分发挥高校资助的德育功能;其四以学生自身造血能力为导向,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最终实现自我资助能力,充分发挥高校资助的社会功能。

(三)高校资助评估管理

建立高校资助工作评估管理体系是判断高校资助育人目标任务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方法,评估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实效性更加关系到直接关系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因此,依据平衡记分卡理论,结合高校资助工作要点,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构建高校资助评估管理体系。对于高校资助工作评估管理体系从投入-过程-产出三个方面,一级指标设置,资助运行机制、资助工作实施、资助工作成效及工作满意度4个。就投入方面,一级指标设置了资助运行机制1个指标,其评价权重为30%,二级指标设置机构参与程度、资助力量配备及资助制度建设3个,其权重分别为10%。主要来考察了高校资助工作中各资助主体参与度,资助主体队伍建设及相关制度规范等内容,将资助工作投入从人物、制度及领导重视情况进行全方面评价。在过程方面,一级指标设置了资助工作实施1个指标,其评价权重为30%,二级指标设置了资助内容分类、资助政策落实及资助工作宣传3个,其权重分别为10%。主要来考察高校资助工作分层分类精准资助、政策落实及资助工作的氛围营造等内容。在产出方面,二级指标设置了资助工作成效和工作满意度2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10%、30%。对于资助工作成效来说,设置了资助工作成果及导向性成2个二级指标,其权重分别为5%,主要来考察资助人群范围、人数次数、资助力度及资助舆论氛围效果等;对于资助工作满意度来说,设置资助对象、资助主体及社会满意度3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10%,主要用来考察资助工作的个体、社会及参与人员的满意程度。

作者:李雪丽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