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培养探析

技校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培养探析

摘要:职业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对工作的认知水平以及综合素养水平提升,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职业道德规范。语文教学是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可以在改善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加强职业精神培育。基于此,本人从技校语文教学职业精神培育必要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有效实施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以期加强语文教学效果,推进技校语文教学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职业精神;有效方式

技工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类人才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技工学校中部分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端正自身的态度,进而影响了职业精神的形成,对其之后工作活动的开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应当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实施职业精神渗透,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利用职业精神约束自己和提升自己。

一、技校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在招生工作中,与其他同等级学校相比,技工学校招收的学生分数相对较低,这类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效率较低、厌学情绪较重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进而使得校内出现不良的学习风气[1]。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基于上述技工学校发展现状,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落实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将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调整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利用语文课堂所具备的人文性和历史性,强化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意识,改善学生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在持续增加,因此就业环境较为严峻,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即失业的困境,这也是目前教育部门和国家政府重视解决的问题之一[2]。技工学校所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技工学校更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语文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丰厚学生人文底蕴,可以让学生以友善文明的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数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因此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能够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使学生能够拥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语文水平和职业水平的双向提升,对于强化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技校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方式

(一)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渗透职业精神。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当将教材作为教学支点,从教材中探索具有职业精神教育意义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达到渗透职业精神的目的。将职业精神教育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进而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在当代社会中,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只是需要人才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个人内涵,促使技工学校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即具有较高的人文性和内涵性,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可以向外延伸出较多的职业精神教育资源,使得语文课堂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进行紧密的结合,不再让语文教学孤立于专业教学体系之外。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职业精神和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这样才能够确保科学合理地将职业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否则反而会使职业精神教育变得刻意,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例如,在对学生讲解阅读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介绍文章中人物所具备的优秀特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特点,与此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习的专业会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当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哪些方面仍需要进步。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活动均可以拓宽语文教学空间,为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便利。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职业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1.校内语文实践活动校内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改变学生以往单一和枯燥的学习模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学习,对于改善校风、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技工学校中的一些学生对学习存在消极懈怠的情绪,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语文实践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带动学生了解学习的魅力。校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校变成学生的乐园,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乐趣,对于校内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实践活动通常都需要学生对各类文学资料进行分析,这可以扩大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范围,促使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可以举办以学生学习专业为核心的辩论赛,从当前学生所学习专业的现在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出发,让学生进行辩论。如学生属于电子商务行业,教师可以将“电子商务未来发展速度是否会减退”作为辩论主题,要求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辩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主动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在大量资料面前学生可以明白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演讲比赛,将“职业精神是什么”作为比赛主题,引发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讨论和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和领悟职业精神。2.校外语文实践活动校外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和社会进行接触,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对于学生之后的就业以及职业精神的形成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使得文化意识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技工学校学生和社会接触时间过早,如果教师没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教育,学生很有可能在进入社会后受到某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带领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认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较快,很多人重视物质的追求,精神生活方面出现了空虚和浮躁的现象。学生也不是孤立于社会的存在,这难免会给学生的个人思想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必须要通过职业精神教育督促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行业一线进行参观或者学习,同时教师为学生讲解不同行业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强化学生对就业的认知。语文教学和其他科目相比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性和人文性,更加关注人的精神和信念,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能够始终坚持本心,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康的职业追求。

(三)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教育的本质角度出发,教育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不易被外界所影响或者改变的思维方式。语文学习资源极其丰富,例如文人著作、诗词歌赋等都是语文资源,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追求的人,加快学生职业精神体系的形成以及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实施系统化教学,使学生逐渐喜欢上语文学习,形成长期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均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正确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形成属于自己的、系统性的学习方法体系,对于未来工作中经验的总结、工作模式的转变也有着良好的影响和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书写习惯的规范,让学生定期临摹字帖。正所谓字如其人,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严谨的态度,未来在工作中也可以以更加认真的态度面对问题。习惯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专心投入一件事中,且长期坚持可以提升学生的意志力,进而使学生形成坚持、努力、专心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信念。

三、结语

教育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尽快提升教育水平,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对教学体系进行积极的改革,技工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技工院校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均较为特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技校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新的方式来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职业精神是语文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渗透,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引进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除去语文教学之外,其他各个教学科目均存在着丰厚的职业精神教育资源,技工学校应当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完善的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毅.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9(6):30.

[2]陈爱君.高职大学语文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20(2):39.

作者:路洪英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二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