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团课总结范例6篇

技校团课总结

技校团课总结范文1

[关键词]教学科研团队 措施 成效

一、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为突出我校安全科技特色,2005年3月,华北科技学院成立了第一个二级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的倡导下,全国各个高校都积极组建创新教学科研团队,认真研究高效创新团队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对于我校安全工程学院来说,既承担着我校全校公共必修课《安全科技概论》和学院自身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又承担着我校近50%的科研工作,创建符合学院自身实际的教学科研团队,对提高我院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快专业、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措施

安全工程学院现有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和地质工程三个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73人。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专业是华北科技学院办学时间最长的两个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地质工程专业虽然处于起步建设阶段,但师资力量强,建设步伐快,已经形成了一支较强的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表1:安全工程学院教师职称结构

(一)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

(1)明确教学科研攻关方向

我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惟一直属普通高校,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始终坚持我校倡导的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方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安全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的教学科研目标、教学科研层次和模式。在矿井瓦斯、矿井水害、矿井火灾及矿井通风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相继成立了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研究所、矿井水害防治研究所和矿井火灾防治研究所,以安全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瓦斯、水、火灾害防治三个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

(2)选聘团队领导人及成员

团队领导人即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特聘周世宁院士为总带头人,以国内知名矿井水害防治专家尹尚先教授等中、青年博士群体为各个方向的带头人,注重团队成员年龄、职称学历及专业结构的合理搭配,注重成员的协作精神,将老、中、青骨干力量相结合。坚持开放、动态的发展理念,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吸收校内外教学的新思想和科研的新技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团队中来。

(二)教学科研团队的运行及保障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注重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总结经验,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开展科研的观点,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团队的各项工作,全力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2)加强团队运行机制建设

强化教学主体地位,由团队带头人主抓教学工作,并安排一名团队教学骨干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坚持团队成员互相听课与团队领导人听课制度,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1]。积极鼓励团队教师参加、观摩华北科技学院年轻教师授课技能大赛,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团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每半年开展一次教学科研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任务信息卡制度,各团队分别对成员个人进行记录考评,按考核分数及完成任务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优及奖励,做到要有规划、有措施、有评价、有总结、有奖惩。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师资队伍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为提高团队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在现场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团队教学科研工作进行评价指导,促进团队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加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不懈地探索,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强调团队成员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分析教学,更新教学手段,积极研发教学课件,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重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网站建设,及时更新信息[2]。

(4)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提升产学研结合水平,在强调教学科研并重的同时,必须明确科研服从于行业发展和服务于行业发展,科研必须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和促进剂,成为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实保障[3]。要让科研成果进课堂、进书本,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设备,在课堂教学、实验室建设、毕业设计、质量工程、学生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5)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

加强对年轻教师培养一直以来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团队积极落实年轻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4-5],要求新进年轻教师积极随老教师听课、助课、批改作业、准备实验等,学习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与讲课创优工程,积极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全面提高团队年轻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成果

(1)教学成果

近年来经过团队教师的共同努力,先后出版了《安全法规》、《采矿新技术》、《采矿CAD》、《采矿设计指导》、《矿山生产管理》、《安全科技概论》、《煤矿法律法规》等10余部教材,其中《采矿新技术》获院优秀教材一等奖,《矿山生产管理》获得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二等奖。《安全科技概论》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采矿新技术》、《采矿通论》和《矿山地质》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安全法规》为院级网络课程,《事故案例分析》为校级优秀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先后承担了17个教研项目,发表教研论文25篇,对团队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如开设“安全新技术”、“采矿新技术”等课程,团队教师对科研成果经过提炼总结,把专业前沿知识不断补充到教材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向学生及时传递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专业知识。这些课程采用多名教师集体授课的办法,每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教授不同的章节,形式新颖,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升了我院学生的知名度,带动了学风建设,也提高了学生考研录取率与就业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在教学科研团队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院大学生近两年在各种考试和竞赛中成绩良好,共获奖19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共获奖11项,并有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考研氛围浓厚,考研录取率连续三年平均录取率近30%。采矿、安全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近五年安全工程专业平均就业率为82.5%,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平均就业率为94%。

(2)科研成果

经过团队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年引入科研项目数量质量规模不断提高,科研课题正从数量向质量方向转变、从小而散向大型实用方向转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周院士的带领下,产学研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煤层瓦斯压力测定装置研发成功,先后有100多套产品已经应用于淮南矿区、开滦矿区、峰峰矿区等地,解决了多年来瓦斯压力实测不准确的难题,为瓦斯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在地质构造、水害探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两年来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矿区为生产一线探查水害隐患多处。与开滦、潞安、神华、平朔等煤炭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的共同发展,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安排了学生就业,为企业输送了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每年有近20%的学生参加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教师在科研指导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从传统教育到创新教育的重大突破。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在毕业求职时得到了企业的青睐。有的学生在上班一年后就被提拔为副队长或主管技术员,受到单位领导的好评。

依托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21项,企业技术合作117项,科研合同总经费44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著作8部,39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2篇。

四、结语

我校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将再接再厉,在目前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教学科研目标,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建成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争取在教学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在矿井瓦斯、水、火灾防治研究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规划类)《我校教学科研型团队建设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笑涛.本科教学团队的界定及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3-46.

[2]生延超.高校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及运行保障[J].教学研究,2008,31(3):215-218.

[3]李红枝,黄榕波,王丽京,李国营,陈伟强,柯桌娃.注重科研与教学互相转化,促进教学团队建设[J].医药教育,2009,16(14):128-129.

[4]杨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J].广州化工,2008,36(4):61-63.

技校团课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部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统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技校团课总结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33-02

当前,新疆正处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对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兵团经济社会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兵团要提升和把握这次机遇,实现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有坚强的人才后盾作为基础。但是,兵团经济产业整体技术素质不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企业技术改造、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阻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客观上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研究兵团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已经成为兵团区域经济实现飞速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的迫切要求。

一、兵团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新疆兵团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实力。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统计指标首推国内生产总值,我国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式采用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采用GDP、人均GDP、GDP增长速度等指标来揭示兵团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从表1可以看出,自21世纪以来,兵团经济的总体实力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176.4亿增长到770.6亿。尤其是2005年后,国内生产总值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兵团经济增长实现了近年来的新高,达到了770.6亿。新疆工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兵团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兵团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的势头。

2.兵团经济产业结构状况分析。21世纪以来,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没有较大的变化,由2000年的40.6:27.5:31.9调整到2010年的36.2:34.1:29.7。兵团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下降到2010年的36.2%,仅下降了3.2%;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25.2上升到2010年的34.1%,上升了8.9%;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35.4降到2010年的29.7,下降了5.7%;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可以看出,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较大的调整和优化,兵团仍处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符合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从2005年到2010年,兵团第一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9.3%,兵团第二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20.5%;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兵团第三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10.4%(表2)。

3.人均GDP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兵团人均GDP从2005年到2010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表3)。人均GDP是国际上划分工业化阶段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指标。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关于人均GDP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的研究,通过折算2005年到2010年兵团人均GDP后发现,目前,兵团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

4.兵团经济所有制结构分析。21世纪以来,兵团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及优化。“十一五”期间,兵团公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的比例从32.0:58.0:6.0调整为12.6:74.9:5.9。公有制经济下降了62.3%,股份制经济上升了30%,个体经济变化不大(表4)。公有制经济在兵团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减少,股份制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说明兵团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强。

二、兵团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从上述新疆兵团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今后兵团经济完全靠农业的屯恳戍边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传统的农业屯恳,走向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发挥城市产业科技文化集聚功能,与时俱进的丰富屯垦内涵转变屯垦方式。2009年,兵团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发展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等六大产业。兵团经济发展正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底附加值转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兵团3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查和访谈,当前劳动力市场聘用技能型人才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社会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往往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首要要求。此外,在访谈中还发现,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国有企业相对注重团队意识和工作态度,民营企业相对注重沟通能力和岗位技能,外资企业则相对注重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1.学历和文化基础。要求以中等文化水平为主。企业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学历要求总体不高,中等文化水平即可。对企业管理层技能人才的学历和文化基础要求在逐步提高,一般要求达到高职教育水平。

2.社会能力。要求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企业对沟通能力更为看重。现代制造业强调在劳动中促进员工个性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其具有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3.专业技能。要求技能熟练。企业认为作为技能型人才,至少要达到专业技能可以应用的程度,最好能够达到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当然,岗位技术含量不同,对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4.职业道德要求。要求诚实、信守承诺,具备一定组织忠诚度和社会公德。企业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比较看重,认为作为一线员工必须诚实,做到自己承诺做到的任务,不损害企业的利益,立足本职工作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

三、讨论与建议

1.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等要素的多样化组合。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几个关键环节加以分析。

(1)准确进行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方面以较为扎实、够用为度,技能方面达到熟练强化,紧贴企业需求,以岗位需要为原则。

(2)建立和完善由通识教育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调整,将学生更大比例的时间用于实践和实习。

(3)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共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一致,加强实践训练;逐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实践考核;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调动优秀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2.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不同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需要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单纯在职业院校的3年时间,很难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尤其难以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引导。

(1)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发挥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逐步建立一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入才队伍,建立一批示范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2)培养预备技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广泛动员企业支持,促进校企结合、联合培养,共同评价技能人才。职业院校难以一步到位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先培养预备技师,经过在企业真实岗位的磨练之后成长为技师。

(3)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企业参与技能人才的评价,将企业纳入职业技能评审委员会,在考题设计和考官组成上都给予企业参与权。

3.加强双证书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契合。职业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是把企业对新员工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评测、业绩评价、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的要求通过教学过程和考试环节来实现,促进职业院校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结合,并且实现教学成本低、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的目的,其核心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师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分析过程,形成一个以任务履行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4.注重基本素养的塑造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后劲的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非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本专业的思想,达成职业承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其次,要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其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竞争性职场的要求。

5.加强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意识主要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它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职业院校还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

6.加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更是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良好出路。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联合办学,采取“3+3”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院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举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区域内,三种形式可以结合运用,实现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

[基金项目:兵团软课题《兵团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基金编号(2011BB032)。]

参考文献:

陈佳贵,黄群慧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技校团课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三点两线一面;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当前我国酒店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的酒店业态,这对酒店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国内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对口率低、就业层次低、岗位适应性差、后续发展差”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甚至出现了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酒店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酒店业相对称。针对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教育部在2013年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开始走上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酒店管理专业于2013年底被评为学校首批转型试点专业,开始了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2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提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基础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构;实质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双师双能教师队伍”。以此为指导,本文提出“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该理念认为:培养契合行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酒店专门人才,难点在于课程建设、痛点在于专任教师、支点在于校企合作,要突破难点、触动痛点、夯实支点,必须贯彻校内、校外两条主线,而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面向学生发展。

3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基于“三点两线一面”的人才培养理念,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从难点、痛点、支点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3.1突破难点,扎实推进课程建设专业从本质上讲就是课程的组合,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突破难点,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强调校内授课教师、实训室和校外行业专家、实训基地的有效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和行业实际的无缝对接。3.1.1有效对接,实现一、二、三课堂融合发展第一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内课堂上学习的通识能力课、专业基础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综合能力课等;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第三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外参加的各种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专业竞赛等。根据学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第一课堂为阵地,以第二课堂为拓展,以第三课堂为补充,促进第一、二、三课堂的融合发展。3.1.2组建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各课程的性质,分组设置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包含3-5门课程,设课程群组长,负责课程群各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同时根据前期建设基础和后续规划确定若干门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按照“第一阶段设计、实施,第二阶段归纳、反思,第三阶段再实施、验收总结”的流程进行。通过三个阶段的实施,可以极大提升改革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人才培养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组建了9个课程群,其中10门课程为改革试点课程。3.1.3改变教学方式,实施微课改革对《酒店前厅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等岗位能力课程,采取“1+1”微型课的方式,即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外行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部分内容由专任教师讲授,部分内容邀请行业专家讲授,在学生建立基本知识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再将行业前沿资讯及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极大地缩短了课堂与行业间的差距,同时行业专家积极分享职业发展经历及成功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3.1.4召开教学研讨会,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次组织课程改革交流会、微型课汇报会等教学研讨活动,由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分享体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参与讨论,及时总结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后续深化课程改革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3.2触动痛点,大力培养专任教师专任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转型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转型中专任教师最大的痛点。《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触动痛点,大力加强师资建设。在专任教师建设中,强调校内团队建设和校外挂职锻炼、培训交流相结合,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3.2.1组建教学团队,实现协同发展依托试点专业提供的经费、平台支持,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工程。注重课程师资的合理配置,有效组建教学团队,逐渐改变从过去教师单打独斗的单一形式转向集体共商共进的团队形式发展。经过建设,“酒店管理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是目前学校仅有的两个本科校级教学团队之一,形成了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突出、教学科研能力强、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3.2.2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挂职锻炼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共派出7位教师到成都丽兹卡尔顿、重庆JW万豪等国内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主要挂职部门为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一线营运部门,并且与教师所授专业课保持一致。通过挂职锻炼,帮助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酒店前沿动态和经营现状,丰富实践经验,积累教学素材,同时和酒店行业专家建立了协作关系,对后续专家进课堂、员工培训、课题研究等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3.2.3拓展专业视野,参加培训交流为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拓展专业视野,酒店管理专业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交流。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累计投入50余万元,选派教师参加企业、行业、协会、院校、政府等组织的各类培训交流累计近80人次。2016年,派出20名专任教师赴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培训交流,对其专业课程设置、学术科研、学生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同时对后续学生赴港深造、引进高层次师资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外出培训交流,专任教师不仅学习了学界业界的最新资讯,同时和同类院校搭建了有效的沟通平台,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3.2.4加强“双师”建设,实施资格认证契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建设。通过培训和考核,8位老师分别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6位老师获得国家旅游局“饭店总经理岗位培训证书”。在学校首批双师资格认定中,酒店管理专业共有13位教师获得“双师”资格,人数之多位居学校首位。3.3夯实支点,深入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重要支点。校企合作是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有效手段,是推进课程体系转型的有力抓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的关键环节,是建设双师型双能队伍的重要平台。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务必夯实支点,深入校企合作建设。在校企合作中,强调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相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3.3.1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加强专门指导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组成了校企政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定期召开研讨会,在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与合作。3.3.2与万豪国际集团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培养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万豪国际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西南地区首家“万豪国际人才培养发展中心”,全面实施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覆盖酒店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四年全过程、培养全方面的“三全”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和万豪人才需求情况,适时与万豪集团共同商讨调整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地点等,与万豪集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累计派出450余人次到万豪集团旗下酒店开展行业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管理技术实践、综合实践。3.3.3实施双导师制度,实现校内外联合培养在实施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为一个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校内外导师在职责上相互补充、在行动上互动交流,共同指导同一批学生。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相应工作岗位上的综合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协调沟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训练。

4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是难点,专任教师是痛点,校企合作是支点,但所有改革措施都应该始终面向学生的综合发展,将其作为整个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转型试点以来,基于“三点两线一面”的人才培养理念,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全新的突破和成效。4.1学生职业证书岗位通过率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部参加了各项职业技能鉴定,100%的学生都获得至少1项职业资格证书(“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茶艺师”、“调酒师”)和至少1项饭店主管岗位职务培训证书。4.2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绩显著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在2015年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获得2个单项一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1个单项三等奖和团体奖;2017年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3个单项一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团体总分位居本科组第一名。这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成绩在重庆及西部高校中首屈一指,在全国本科酒店院校中也遥遥领先。4.3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转型试点以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个。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权负责的经营性酒吧“来吧”开业三年多以来,学生通过策划、宣传、组织,开展大型活动50余项,累计接待客人300余人次,学生的服务、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5成果及推广

酒店管理专业转型试点以来,不仅面向学生发展取得了直接的成效,也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间接的成效。5.1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围绕“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酒店管理专业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的改革与研究,成效突出。转型试点以来,建成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视频课1门、全国性慕课1门;建成本科教学团队1个;成功立项市级教改项目4项、级教改项目3项;专任教师主编教材8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0项、校级科研课题12项、横向科研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5.2服务地方经济效果明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任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专任教师中有8人获得酒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6人获得饭店总经理资格证书,3位教师受邀担任全国及重庆市饭店服务技能大赛评委。凭借专业资质,专任教师先后为重庆渝州宾馆、重庆雾都宾馆等高星级酒店进行了前厅、客房、餐饮、营销、礼仪等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全员培训;为武隆县、酉阳县、石柱农家乐业主及从业人员进行了礼仪、餐饮、客房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培训。5.3成果示范推广效应凸显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已有多所兄弟院校先后来校交流人才培养经验,并对该成果加以推广应用。基于我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方面的突出成绩,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举办十周年之际进行了纪念短片的拍摄活动,在全国选取了18所院校进行视频录制以展示专业风采,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重庆市唯一一家受邀单位参与拍摄。这样的荣誉和地位,充分肯定了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EB/OL].

技校团课总结范文5

科技创新社秉承“热爱科技,学习科技,开拓创新”的宗旨,谨遵学校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全体社员,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配合社团联合会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主动开展本社的各项工作。

在总结上一届社团工作的基础上,为更好的协调好社团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在培训工作的开展上,我社大胆创新,突破了一些传统思维的禁忌,打破了社团的特定的传统。首次开创了社员集体参与社团相关培训课程的新模式。

我社主要划分为四个部门:项目开发部、秘书部、宣策部、外联部。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开展社团指导老师创意发明的相关课程、项目开发部电子知识指引、电脑知识讲解与操作和“简单电器故障排除”等四个相关课程。其中,社团指导老师创意发明的相关课程为本社每个星期必开的指导课程。为加快社员之间的融合,我社淡化了部门之间的概念,采取了让社员“独立自主”选择自己喜欢课程的策略(所谓“独立自主”是指社员有权力独立选择参加除本部门以外其他部门的培训课程,但指导老师课程和社员所属部门的相关培训社员本身必须参加)。这样的安排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社员的积极主动性,让社员有了更大、更自由的空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方便社团内部管理,统筹社团各项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各部门部长的主动性。社团内部采取了各部长独立安排本部门培训工作进程的策略。让各部长独立策划本部门的相关培训工作,很好的调动了部长的积极性。

在本学期中,我社围绕着“创新”与“发明”开展了的各类相关的培训课程,所取得的进步是骄人的!但总的来说,部门培训课的质量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社团以后将围绕着如何提高培训课程的成果而展开讨论思考,争取更大的成绩。

技校团课总结范文6

【关键词】苏州地区 五年制高职 典型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课题――《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2-02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从总体上看,五年制高职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五年制高职也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办学总体规模

苏州地区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是一块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风水宝地。改革开放以来,因其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经济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催生出了一大批一线工作岗位(岗位群)。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苏州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详见下表。

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办学总体规模

二、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发展的总体特征

我们课题组对苏州地区上述职业院校的2015年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出较有特色的典型性案例67篇并按15个主题进行归类,然后运用citespace研究工具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各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

(一)采用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1.政府推动教学改革,引入国外先进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依据企业要求全面引入课程。学徒的年度评价由校企双方组成的内审和来自英国行业协会的外审构成,实现了第三方评价。要求学徒既要获取五年制高职的毕业证书,又要获得英国的学徒证书,然后进入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的相关岗位工作,实现双主体育人。

2.校企合作建设工作室(站),优化“双师”素质培养方式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丰田T-TEP、北京现代等校企合作项目的多年实践,形成了“共设课程、共育师资、共建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提出了“两站”建设(在学校设立企业工作站、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通过“教师工作站”,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通过“企业工作站”,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3.引企入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

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与硕达模具有限公司、苏州康平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校中厂”,开展“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实现了共享和共赢。苏州丝绸中专引入行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实习指导,带着项目开展教学,为吴江欧源纺织有限公司开发试织的防辐射面料,效益显著。

(二)多渠道提升师资水平

1.名师引领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注重教师成长规划,教务、科研、学生处等多部门联合助推,校企共建6个师资培训平台,注重“名师工作室”引领。同时关注校内优秀师资的推广与辐射,形成了“师智共享”。

2.党群带头

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组建党员先锋教师团队,通过党员团队的示范引领,带动了各教学团队的发展。实行团队目标管理,加强思想建设、专业学习、宣传推广,“技能教学研究团队”被评为张家港市党员先锋团队。

3.专家引领+校内骨干教师研习

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优秀骨干教师培养班,旨在从青年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具备教学名师潜质的优秀人才,树立其发展规划意识,指导其学习成长路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三)以精品社团建设为抓手深化育人模式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社团不仅活跃在学校的各项重要活动中,还积极走出校园,参与社区邻里节等活动。至今已有100多个各类学生社团:琉璃话剧社、炫A轮滑社、机器人“梦飞翔”社、炫A单车社、艺舞社、啦啦社、STONE乐队、音乐社、摄影社、DV社等优秀社团百花齐放。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1.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据岗位需求,明确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对应岗位;进一步划分工艺与安全管理、工程质虽与材料检测、工程监理三个技能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基于构建1:1实体建筑教学模型,结合仿真实训,构建“动静结合,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创新课程评价改革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实施了社会第三方评价。专业技能类课程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考评、专业理论课程通过上机考试完成、英语、计算机和“丰田项目”等课程实施课证融通、文化课程由第三方学校教师拟卷、如《景观设计项目与实训》等设计类项目课程,以项目汇报和作品展示的方式呈现,邀请专家、家长、学生代表参与评价。

3.科研促教显实效

相城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主题教研年”专题活动。在《区域中职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有效对接的研究》、《生源减少背景下区域中职教育的发展研究》等学校主课题引导下,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教师开展子课题的研究,在校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再申报省市级课题,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五)走“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特色发展之路

1.多功能化发展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校企共建汽车维修“三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企业化,建设基地企业化场景,打造“学校工作站”;促进实训基地信息化,实训教学录播、信息化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在线学习;促使实训基地项目化,与企业人员共同重构课程内容,邀请企业对教学项目的工作质量实施评估考核,实训设备重新评估与处置。满足技能教学、大赛训练和社会培训的需求。

2.开办校区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与常熟市液压工具厂合作,把数控实训基地建成“校区企业”,明确“校区企业”通过结合生产任务完成专业实训的功能定位,有力保障专业实施“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年加工产值超过260万并被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3.需求导向、政府推动、引进项目、企业助力

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为了解决张家港地区化工专业人才的紧缺,由政府、德国职教集团、地区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建成了“中德合作化工实训中心”。满足化工专业在校生实训;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地人员再就业培训、区域内职业类学校学生资源共享和引进外来人员的技术培训;每年还可为企业在职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发挥职业技能鉴定所功能,成为地方化工企事业单位技能人才需求的支撑和储备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