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元素在幼儿教师备课中的重要性

生活元素在幼儿教师备课中的重要性

摘要:备课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重视集体教育活动的充分准备和预设,而对如何指导幼儿的一日生活却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生活中备课不仅仅是教案的撰写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它更多地体现在幼儿教师对生活环节的教育加工、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和课程内容以及对幼儿的观察和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幼儿教师;各课中的生活元素;幼教智慧

一、幼儿教师对备课的理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备课,即教学活动的筹备,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是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梳理和输出,对教育活动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备课通常包括备教材、备方法、备幼儿三个方面的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多么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只要肯下功夫花时间精心准备,大部分教师都会较好地完成。然而,幼儿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过程中除了有准备的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之外,还包括幼儿的日常生活,它贯穿着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始终,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要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教育功能。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大部分教师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有准备的教育活动上,而对占幼儿每天生活最大比重的生活活动,组织起来则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难免凭主观经验去对待。从学者对教师备课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的占85%,认为教案在上课之前完成的占90%。备课空间就局限于狭小的办公室,或者带到家中,时间固定在上课之前。[1]大部分幼儿园对教师教案的要求是以固定的文字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中的备课没有生活元素

幼师把生活活动仅仅看成是对幼儿的护理和照料,认为生活活动并不需要备课。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对人们而言无比熟悉,从而未能有意识地被纳入到幼师的备课元素中。

(二)幼儿园仍然存在着重教学、轻生活的倾向

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一直备受关注,幼儿教师对此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生活活动,更多的是随意组织,缺少精心的准备。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教学中有生活的内容就实现了“教学源于生活”,就是“以生活为途径”的学习。实际上,这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只是机械地相加,教学和生活仍然是脱离的。

(三)教育过程中重预设、轻生成

对于即将要进行的教育活动,预设是重要也是必要的。充分的预设可以使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清晰,从而使教育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然而,日常生活却是无法准备的,对幼儿来说尤其如此,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及身体状况等方面时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有的教师非常重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活动,而对这些生活化的时刻却视而不见,或者理念上了解生活对幼儿的重要性,行动上却不能落实,失去了对生活环节中蕴含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的把握,致使丰富的生活教育资源长期地被闲置。[2]

(四)将主题活动等同于生活教育

主题活动的整合性虽然和幼儿生活的整体性非常契合,但却不能涵盖诸如吃饭、睡觉、盥洗、散步等生活环节。[3]而这些生活环节所具有零散性和情境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其中蕴含着较强的教育契机,正是这些易被人忽视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幼儿的成长却有着长久而深远的意义。(五)传统教案的固定化模式大部分幼儿园对教师教案的要求是以固定的文字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二、生活元素纳入备课的涵义和内容

教师备课不仅要重视教学活动或主题活动的准备,更要重视在生活中的备课。备课不仅仅是教材的研读和揣摩,其广义的内涵应等同于生活,它不仅记录着教师对某一活动的设计,更反映了教师对生活的思考。因此,不仅要备教材、备方法、备幼儿,还要备生活。针对幼儿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把生活元素纳入备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活环节进行教育加工

对生活环节进行教育加工的涵义即是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元素,使习以为常的固定的生活环节产生教育的作用,使生活对幼儿产生长时间的影响。举例来说,安排值日生是生活环节中幼儿教师要做的常规工作之一,如何使安排值日生这一工作体现出它的教育价值?普遍的做法是设计值日生值日表,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让每个孩子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更细致的做法是给值日生进行上岗培训,并要求每个幼儿在当值日生之前观察前面值日生的做法,做完值日生的孩子则要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下次改进。这样,幼儿在一次简单的值日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汲取别人的优点和进行自我反思,其效果和价值就远远大于单纯的值日劳动。其他诸如来园、进餐、午睡、离园等环节也可以做得更细致,使其产生长远的教育价值。因此,对生活环节进行教育加工就是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的教育价值最大化,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可以用备课的视角去捕捉。这与生活教育强调的“遇物而诲,随机而教”并不矛盾,随机并不随意,很多无为的教育行为深层正是有为的匠心。

(二)从生活中捕捉课程内容

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科学世界的认识应以生活世界为基石。教育的深远意义,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发现。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教学与生活不能相互脱离,幼儿教师的备课也需要与儿童一起去探索生活的奥秘,从生活的视角展现备课应有的丰富和多样,而并不仅限于教案的撰写。缺乏生活素材的备课只能是单调和枯燥的,更不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例如,有一名教师给幼儿进行常识活动,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认识调味品,教师特意从家里带来了油盐酱醋,而对幼儿日常进餐时菜肴中添加了什么调味品却没有涉及。实际上,在幼儿的进餐环节引导幼儿认识调味品会更加生活化和趣味化。还有一位教师在生成“现代信息广场”这一主题活动时,将原始社会部落中使用的通信工具“狼烟”“消息树”等都纳入了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虽然也是生活,但是远离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生活中耳熟能详的通信手段比比皆是,教师却弃之不用而舍近求远,实际上是没有在生活中捕捉教育内容的意识和习惯。再比如,某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干净的教室”时采用了情境教学。活动开始,教师从垃圾桶里扔出废纸,故意弄脏教室的地面,以引发幼儿对教室环境的关注,从而知道要维持环境的卫生。但是,这种与真实生活相背离的刻意的环境营造怎么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呢?教师的备课如果无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只关注成人营造的抽象、符号的世界和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既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背离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原则。幼儿的学习并不是像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获得间接、抽象的知识,而是在生活中获得宝贵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幼儿教师的备课应与孩子的真实生活保持链接,而不是抽象的描述。如此,才能摒弃空洞说教,使幼儿在具体情境中明白道理和规则,才能避免光说不练,重视儿童的经历和体验。任何脱离幼儿当前实际生活的所谓正规化课程,任何依靠教科书来教授幼儿知识的教育,都是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4]

(三)将生活中的寻常时刻变为教育契机

生活是具体的、琐碎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作者之一,瑞吉欧学前教育经验资深研究者美国乔治•福门博士曾说:“最佳的时刻是简单细小的寻常时刻,而不是那些庞大复杂的时刻。事实上,一旦你停下来去对一个寻常时刻进行反思,你对儿童真相的发现和获得,要比你去研究许多个突出时刻要多得多。”那些匆匆而过并不突出的寻常时刻蕴涵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潜在教育契机,它们是围绕在教师身旁的宝贵课程资源。[5]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是幼儿教师内在的教育智慧。这种教育智慧依赖于教师对幼儿心理的准确把握、对困扰其某一问题的反复琢磨以及对生活场景的敏锐感知。否则,任何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也会被视而不见,导致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转瞬即逝。如果幼儿教师能把生活中的寻常时刻随时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便会成为教师丰富而宝贵的教育素材。生活中的随机、意外甚至混乱也常常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一些在常人眼中看似无意义的现象,是能成为幼儿多方面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还是只沦为日常琐事,取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智慧。

(四)观察和研究幼儿的生活

教育要立足于儿童的需要,而最有效的评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的方法是对儿童自发行为的观察和研究。长期以来,幼儿教育课程的客观体系被作为研究的重心,导致备课中重教参、重教案,教育过程中重教学组织的严密与预定目标的实现。而幼儿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他们怎样在生活中探究?怎样形成自己的概念?怎样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们的研究还很少。虽然在理念上我们倡导以幼儿为本,但实际上,教师仍习惯于为幼儿设计好一切,这种关注教师教育行为的习惯和定势,导致每个教育环节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问题的设计,语言的组织等。即使是在幼儿的讨论中,也是通过启发把幼儿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到教师设计好的标准框架中,这主要源于教师对课堂的过度设计和掌控。[6]甚至是幼儿的角色游戏的场景、材料、规则都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进行。在这种教师高度控制下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很可能观察不到幼儿真实的想法和经验。在幼儿园的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抛出问题,孩子举手回答,老师对正确答案进行赞许,对有所偏离的答案轻描淡写,让答错的孩子“再好好想想”,这样的课表面上很顺利,然而,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幼儿在哪里?没有孩子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更无从展示教师的智慧。最真实的儿童存在于生活之中,备课也应走向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幼儿的喜怒哀乐、幼儿的饮食起居,这些情绪和活动赋予了备课以生动的气息。幼儿园的课程也不是生活事件的堆积,而是真正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在生活中我们才能看到幼儿的交往和问题的解决。了解幼儿的生活,才能立教于儿童的需要,才能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点。例如,某教师在准备开展物品分类的小班教学活动中,原本设计了一个“小熊商店”的情境,意在通过小朋友帮助小熊整理水果和蔬菜的设计来达到教育目标。通过生活中对幼儿的观察和研究,教师发现孩子们喜欢玩他们戴的各种手套、帽子等服饰,而且兴致盎然。于是,她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把教学情境改为“小朋友的衣帽店”,请孩子们分类和整理自己的大衣、围巾、帽子、手套等。如果没有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研究,就很难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会打折扣。

(五)对自身的生活常态进行反省

所有的教育不外乎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对幼儿的影响不亚于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的并不是教师上课突出,教案详尽,公开课出彩,而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素养。有的教师公开课时对幼儿温柔和蔼,但日常生活中却异常严厉。这种课上与课下截然相反的情绪和态度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因而,将生活纳入备课也是教师不断对自身言谈举止进行修炼的过程,不断反思自己,寻找不足的过程。幼儿教师需要时常拷问自己:什么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应有的姿态,在教育中是否秉持儿童立场,坚守职业本分。如果一名幼儿教师每天牢骚满腹,缺乏教育担当,无论其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多么强,她对幼儿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同样的事情,幼儿教师不同的心态对孩子的影响大不相同。生活中的教师才是常态。教师为幼儿提供新经验的前提是关心自身的生活状态,时时刻刻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和反思,举手投足,都要想到有人在注视。可以说,教师本身就是无字的“教案”。总之,由于生活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对幼儿的教育并不能完全按照计划和预设的过程来进行。在生活中体悟并纳入备课案例成为幼儿教师准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事实上,隔离于生活之外的备课是不存在的,幼儿教师的备课应处于更广阔的时空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生活中的种种活动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变成幼儿成长的财富。教师对幼儿学习规律的了解,对幼儿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把握,只有从生活中才能够获得。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找到更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回到真实生活中的备课,才能使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才能成就教师的终身发展。当然,强调教师在生活中备课并不否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标准化准备,前者是对真实情境日复一日的观察、思考和积累,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教育目标的定位,对教育内容的取舍,以及对教育方法的选择,二者缺一不可。幼儿教师的备课,先要立足于生活,才能诉诸于笔端,最终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备课,既是用智慧反思生活本身的过程,也是衡量教育者专业水平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瑞芬.丰富生活,教师备课的新境界[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2]宋文霞,王翠霞.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2):64-65.

[5]吴采红,周海燕.尊重儿童需要真正“去成人化”[J].学前教育,2017,(3):1.

作者:李向群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