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学理论“脉搏”词语言艺术之美

把文学理论“脉搏”词语言艺术之美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思想感情、道德智慧和审美追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民族文化瑰宝。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思想感情、道德智慧和审美追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民族文化瑰宝。阅读古诗词,能够了解古人丰富的生活、细腻的情感,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如何有效培养并提升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可基于文学理论在诗歌音乐性、凝练性和跳跃性的基本特征指引下,抓住古代诗歌的文学特性,掌握规律。

一、在诗韵中品味韵律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声律自有特点,与音乐密切相关,有节拍,讲押韵,注意平仄对仗。诗歌的节奏韵律促进情感抒发和意境创造。诗歌鉴赏应利用古代诗歌声律特点,重视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诵读形式的多样性上,还应重视学生参与体验诗情,进而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理解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停顿、轻重、缓急来演绎诗情,用心而不是用技巧诵读,因声求气,因声知意,因声入境。让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镜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是诵读教学的要点,“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当全班学生一袭白衣在舞台上铿锵有力连续3遍,一遍比一遍气势高昂地读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不只观众感受到了震撼,蜀道的高峻险要和诗人的惊叹感慨也自然涌现在吟诵者和观众的脑海中。吟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易使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

二、在诗辞中品味诗语之精

古代诗歌用极凝练的语言表情达意,诗歌语言含蓄蕴藉又具跳跃性,学生极容易将古诗词翻译,却不知如何联想感悟诗境。应将引导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作为理解诗意环节的重中之重。古代诗歌知识匮乏,鉴赏能力低下的学生,应首先扫除语言理解的障碍、疏通诗意,进一步以生活化的体验想象诗歌画面,用代入人物情感联想法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呈现在大脑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画面和感受讲出来,使学生增强识记,从而初步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古代诗歌知识积累较多,鉴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用联类映衬、互相生发的方法把类似题材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深层理解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可引导学生联想送别之“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甚至近现代诗歌中亦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晚风拂柳笛声残”。“柳”既是送别的实景,又是借“柳”“留”谐音委婉表达依依惜别、挽留之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一是受东方美学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美的影响,二是汉语词汇多义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贯彻落实“鉴赏分析诗歌必须分析语言”的道理。除了表达诗情的关键词,还应从古典诗歌善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特点出发,由景语找情语:如“寒、凉、凄、冷、残、断”等既可形容景象又能描摹情感的词。还要抓住一些能流露情感的副词,如“空、自、徒、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上下功夫,读出未言尽的诗情,提高学生赏析鉴赏诗情的能力。

三、在结构中品味词境之美

古代诗歌在结构上具有跳跃性的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逻辑,常由这一端跃到另一端,或是跨越时空藩篱,多由动词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统一情感线索联系。”简言之,古代诗歌有很多跳白——时空跳跃、关联式动作跳跃、对比式跳跃等。这是古诗词鉴赏的难点,应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发挥审美想象力,补充跳跃中的空白,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画面和情感意志。如白居易的《夜雪》,全诗不见正面描写一个雪字,又处处写雪:衾枕冷是雪带来的寒凉之气,夜间窗户的明亮是雪反射月光在窗户上的效应,夜已深深,为什么作者在室内不出门就知道屋外雪层厚重,经过想象就知道是因为时不时听到竹枝被雪压断的折断声而做出的合理推测。通过想象补全了空间跳跃造成的障碍,同时也品味了诗歌的旨趣。

四、在诗情中品味意境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发展极为成熟,同时中国传统艺术中诗画一体,许多艺术技巧相通相连,如情景交融、烘托、留白、渲染、虚实相生等绘画手法同样可用于诗歌。古代诗论和现代文学理论都强调诗歌的三重文学意境:物境、情境和意境。学会借助鉴赏文学技巧来体会景物营造的物境、诗人情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以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对于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理解,还可在教学中利用绘画作品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中同一艺术技巧的使用和表达效果。如“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写友人别后在遥远的潇湘孤寂惆怅地仰望明月,耳听清猿哀啼的场景。这里虚实相生手法,很容易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样都是通过想象虚写别后景象。虚写就是联想、想象或回忆之景,实写是眼前确实存在之景。但学生进一步理解虚实相生的作用、表达效果就比较困难,教师此时可借《深山藏古寺》为题的三幅绘画作品对比来深入体会虚实相生。第一幅深山密林之上有一座古寺,完全实写,凸显不出“藏”字;第二幅山岚雾气萦绕之中,隐约露出古刹楼台的一角,有“藏”意,但依旧是实写;第三幅云海蒙蒙,层峦耸翠不见古寺,但见山路蜿蜒至山下溪流,一个僧人在溪边汲水。画中全无古寺,然而僧人勾起了观者的联想,既有僧人汲水,必从深山古寺而来。古寺“藏”的意味借“实”的僧人虚写出了。这样,学生借助绘画的艺术技巧理解诗歌艺术手法,要比就诗论诗理解更加容易,更加深入。

五、在诗风中品味流派之格

中国古代诗歌风格流派众多,作家作品纷呈。创作观点接近的作家还会形成个人创作风格、流派特点。每一位作家的成长经历和创作过程都有其独创性和多样性。同为豪放派的李白呈现出豪放飘逸的出世之仙气,苏轼则表现为历经挫败而不改苦中作乐的豁达乐观之豪气。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因阶段、类型不同而具有多样性。同是苏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亦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婉约。学会结合时代、地域、作家经历,对诗歌作品和作家流派的特点理解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力。中国古代诗歌自有其作为文学形式的特点及表现规律。如果依照文艺理论的相关知识,找到古代诗歌的文学特点,就会有规律、有步骤地培养和提升高中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作者:李莉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七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