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下村落中的社会音乐教育

城镇化下村落中的社会音乐教育

摘要:景乃村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景龙村委会,是一个富庶的傣族村落,处于城镇化的前沿。实践证明,采用田野调查法了解景乃村社会及其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和教育影响,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音乐教育的相互作用,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大团结都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育;社会教育;传统文化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城镇乡村都在发生着巨大的社会变迁,少数民族地区亦是如此。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受制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它承担着培养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实现其社会功能。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整个教育生态的缩影,社会音乐教育更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景乃村受城镇化影响的程度较偏远乡村更直接,也更深入,其社会音乐教育具有典型性。

一、景乃村概况

“景乃”为傣语音译,傣语中“景”意为城市,“乃”意为村落,“景乃”可以理解为“城中的村落”。村子位于勐龙镇西部,距离景龙村委会0.2公里,距离勐龙镇0.1公里。村寨自建立以来就是以傣族为主体,现有农户138户、574人,其中,傣族565人,汉族7人,哈尼族1人,拉祜族1人。全村国土面积1.9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年平均气温21.4℃,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村民收入主要以橡胶、第二、三产业为主。①由于地域、交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村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村民依然保持着对于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虔诚信仰,宗教氛围较为浓厚,民间习俗保留比较完整。村寨一年当中重要的节庆仪式有:傣族的新年泼水节、关门节、赕“坦”、开门节以及一些小赕(赕“他木那”、赕“宫白波”等)。

二、现代傣族音乐教育

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场域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种。音乐教育亦是如此。由于调研时间为暑假,无法参与和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状况,访谈过程中也没有发现存在于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故将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略过不谈,以社会音乐教育作为讨论的重点。傣族村落中的社会音乐教育则可以根据其应用场合分为宗教音乐教育和世俗音乐教育。

1.宗教音乐教育

景乃村信奉当地的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景乃村的缅寺“wanxiangmeng(傣语读音,意为宏伟壮观有灵气且受傣族百姓喜爱的佛寺)”有号称周围最大的鼓。节日期间根据不同需要由大佛爷或其他普通人敲响,每次演奏需要五人合作,其中大鼓与小鼓为一组,由一人负责;铓锣三人,钹一人。由于调研期间恰逢关门节②,且并未发现原始宗教相关的音乐,故以南传上座部佛教关门节期间的音乐为例加以论述。就笔者所见,仪式中可以称为音乐的仅有唱诵和“击鼓”两种。唱诵作为僧人独有的诵经方式,除僧人和还俗的僧人以外,不被使用,故此不做论述。“击鼓”的应用范围则更加广泛,既可以在平时,也可以在节日期间。平时每半月一次。关门节第一周有三次,分别在关门节当天(上午、下午各一次)和次日下午(一次)的仪式前,起到提示作用,同时客观上培养了佛教教徒的乐感、节奏感以及肢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世俗音乐教育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在景乃村范围内,傣剧、章哈、象脚鼓舞等音乐表现形式已失传,当地村民认为本村常用乐器为二胡、竹笛、鼓,然而整个调研期间未曾见过有人使用二胡和竹笛,鼓也只有村民外出旅行时所购买的非洲鼓,作为歌唱时的伴奏乐器使用,且演奏并不专业。儿童对于音乐的接收多源于幼儿园课程和手机应用软件。学校音乐课程部分暂时不作探讨。访谈中得知儿童最常用的手机应用软件为抖音,《学猫叫》《海草舞》都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部分儿童还可以独立演唱甚至跟随音乐跳舞。就这种情况而言,傣族儿童的音乐学习并未显示出与主流文化的区别,在歌曲的学习中他们更好地掌握了汉语的发音和语法,更了解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审美及生活。年轻人欣赏的音乐风格则更为接近主流文化,比如,笔者访谈过的居住在村外的男孩和他的朋友,会在闲暇时用手机播放背景音乐,包括汉语、傣语、泰语、缅语、粤语的流行音乐,其中汉语歌曲的比重不小,仅笔者能识别的就有去年上映的电影《前任攻略3》的主题曲《说散就散》、网络歌手庄心妍的《走着走着就散了》等歌曲。总体而言,年轻人欣赏的音乐风格与笔者在街头巷尾听到的音乐风格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景乃村年轻人与全国大多数年轻人在流行音乐方面的审美近似,客观上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村民们相聚宴饮时(30岁以上)通常会唱《祝酒歌》,不知是否是照顾调研小组的缘故,唱得最多的是刀洪勇先生作曲的《版纳祝酒歌》,其次是同样由刀洪勇先生作曲的《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上述歌曲村民们皆用汉语和傣语两种语言交替演唱,烘托氛围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傣语的传承,也体现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傣族群众对于汉语的接受和学习。老年人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大概只有广场舞。调研期间,笔者多次参与了广场舞的排练。广场舞的主力为50岁以上的女性,领舞两名,由众人推选,参与者二十余人,可根据时间自行安排,总人数不固定。伴奏音乐十余首,包括含有芭蕾舞元素的《北风吹》、伦巴风格的《心恋》、还有西双版纳民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以及《桃花姑娘》《心中的阿妹》《草原祝酒歌》等。歌曲全部用汉语演唱,除个别配合特殊舞步的音乐外,均加入了傣族舞的元素,手型、步法都体现着傣家风情,总体而言与笔者在家乡见过的广场舞没有本质区别。广场舞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肢体协调能力和乐感,提高他们对于主流的接受程度,客观上有利于傣族传统音乐的传承。

三、结语

调研的十余天里,发现章哈、傣剧、象脚鼓舞等傣族传统艺术在景乃村已经失传,也没能看到傣族颇负盛名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即使关门节在缅寺长达两个小时的舞蹈也只是广场舞的奶奶们穿着傣族传统服饰在缅寺跳广场舞,乐器也仅仅只有缅寺的大鼓和某户村民出于爱好购买的非洲鼓。传统的傣族音乐在景乃村已经基本消失。现代化无非是整个国家希望融入世界,少数族群融入主流文化,乡村努力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基于当地环境发展起来的音乐已经失去了它们的生存土壤,在交通和网络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人们获得了更多选择,传统音乐的衰落或许是一种必然。如今景乃村的社会音乐教育非常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有利于当地人对汉文化的接受和学习。在城镇化过程中,被改变的村落音乐教育也必将推动当地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作者:王健 李朦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