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摘要: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土音乐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本土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蕴含了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高等院校拥有配置齐全的教育资源,通过高校教育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是时展的趋势,因而,我们要正确认识本土音乐的价值,找出传承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存在的问题,从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将本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本土音乐;高校音乐教育;传承;发展

一、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1.高校相关部门对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的意识比较淡薄

本土音乐是本土文化的瑰宝,是本土文化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借助高等教育的平台才能有真正的出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等院校相关部门对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的意识比较淡薄,这导致了本土音乐无法在当今社会更好地应用和传播。意识是行为的主导,意识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意识也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启以来,让古老的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只有保持民族的,才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党和国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响应中央的号召,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对本土文化和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方法择取上却有很大的欠缺,在传承和发展的意识上也比较淡薄。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本土音乐文化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活动的宣传上。一味地将本土音乐文化保存下来,但是却忽略了传承和创新,更忽视了高校这一最直接、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的基地与平台。由于高校音乐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对本土音乐更不会拿出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部分高校实际上将丰富的资源放置在专业教育上,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传承受到了阻碍,这实际上反映了高校相关部门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的意识比较淡薄。

2.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中的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理论功底深厚,教育水平高,是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队伍。从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师素质结构来看,虽然整体的素质和个人的能力都比较高,但是却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相关专业知识相对匮乏,难以为学生提供指引和服务。进而,也导致了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不温不火,甚至一败涂地。有些高校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没有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过度强调规模扩张和学生招生,忽视了对自身教育承载力和自身教育延伸度的理性考察,对于各个专业的投入,有多有少,对音乐教育这样的师资建设的重视度和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了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音乐教师对自身功能和自身作用的定位不清晰,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高校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授,忽略了本土音乐的魅力和特点,很多学生没有在教师的讲授中获得应有的兴趣和知识。同时由于缺乏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意识,很多教师甚至不去讲本土音乐,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学习。

3.高校音乐教育的教材单一,难以真正地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

音乐教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教材的教授和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本土音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音乐教育的教材比较单一,难以真正地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56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和音乐,960万平方米的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都拥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这为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血液。总之,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应用很少,甚至看不到应用的痕迹。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教材的选择和应用中因循守旧,不懂得创新,更不能将本土音乐的素材引入到教材中。教材内容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一的教材内容,由于不能适应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无法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高校音乐教师要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大胆创新,重新规划课程设置,不断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本土音乐,传承本土音乐。

二、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1.加强和壮大师资力量,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

要不断加强和壮大师资力量,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和人才,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的人才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在当今时代,人才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来讲,只有加强和壮大师资力量才能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要求高校必须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师资源。高校要制订合理的人才发展计划,善于通过多种途径扩充教师队伍,不断夯实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尤其是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和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纳入日常教学的考核中,并在年中和年终有所体现。总之,要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来带动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2.不断优化内容设置,更好地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课程设置是架通国家课程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桥梁,地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关系着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地方课程的内容设置,更好地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成为多才多艺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此案例,音乐家柯达伊、奥尔夫就是典型的案例。在他们编制的教学教材中,为了让本土音乐传承和发展,他们在教材中将本土音乐放在了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上,增加本土音乐所占的比重,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接受本土音乐、爱上本土音乐,大大地促进了本土音乐的发展。对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和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有效经验,立足于地方文化和本土音乐,重新整合教学教材和编制素材,不断优化内容设置,进一步凸显高校音乐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特点,将本土音乐发扬光大。高校本身就是音乐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只有利用好高校这个前沿阵地才能让本土音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高校音乐教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拓展和深化,注重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内涵,将本土音乐文化知识延展及渗透到现有的教材中去,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重新整合教学素材,不断丰富知识课堂,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传承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的事业当中去,为传承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3.加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整理,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

本土音乐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是延续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整理,不断挖掘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基于此,要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文化,增加高校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激发高校学生主动传承本土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地方高校学生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和整理本土音乐文化资料,主动积极地参与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工作。要进一步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音乐教材的编写中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要凸显本土音乐的文化特色,要选择具有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要让学生在本土音乐作品中了解到本土文化的发展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自尊心,让学生主动地传播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在教材中可以充分体现各种差异性,比如要体现地方、学生以及学校的不同特点,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本土音乐的特色。高校音乐教材要大胆引入本土音乐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乐曲、民歌、戏曲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利用地方高校的平台,将本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使得本土音乐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传承机会。

三、结语

本土音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挥本土音乐的功能。但是当前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因而,我们要克服存在的各种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和壮大师资力量,不断优化内容设置,加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整理,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更好地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学周,王怡,刘嘉澍.音乐教育与高等教育——以中国民族器乐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2]于华珍,曹爱萍.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3]杨禾.多元文化共生社会中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J].歌海,2009(04).

[4]夏琳.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晋中学院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12(06).

[5]赵蕴洁.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音乐时空,2016(03).

[6]李雅楠,吴祖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探究[J].艺术科技,2014(04).

作者:郝宏图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