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胡萝卜素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高胡萝卜素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1选育经过

苏薯25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7年以南京市农科所育成的食用型甘薯品种苏薯8号为母本、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食用型品种川薯6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杂交种子,2008年从“苏薯8号×川薯69”的杂交组合实生系中选出,品系号为宁Q4-6;2009年进行复选鉴定;2010-2011年进行品系比较试验,2012-2013年参加长江流域薯区特用组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4年进行国家长江流域薯区特用组甘薯品种生产试验。该品种于2015年3月通过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定名为苏薯25。

2产量表现

2.1国家长江流域特用组甘薯品种区域试验

苏薯25于2012-2013年参加国家长江流域薯区特用组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平均鲜薯产量29577.0kg/hm2,比对照品种宁紫薯1号增产5.9%;薯干产量6417.0kg/hm2,比对照品种减产10.69%;平均烘干率21.71%,比对照低4.28个百分点。2013年平均鲜薯产量29043.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25.89%;薯干产量6504.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49%;平均烘干率22.74%,比对照低4.98个百分点。2012-2013年两年16点次平均鲜薯产量29310.0kg/hm2,比对照品种宁紫薯1号增产14.94%;薯干平均产量6460.5kg/hm2,比对照减产4.95%;平均烘干率22.23%,比对照低4.63个百分点。

2.2国家长江流域特用组甘薯品种生产试验

2014年在南昌、万州、杭州三点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平均鲜薯产量36433.5kg/hm2,比对照品种宁紫薯1号增产40.54%;薯干产量8538.0kg/hm2,比对照增产21.29%;烘干率为23.29%,比对照低3.80个百分点。综合苏薯25在2012-2014年国家长江流域特用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平均鲜薯产量31684.5kg/hm2,平均薯干产量7153.05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宁紫薯1号增产24.11%和4.03%,平均干物率22.58%,比对照低4.35个百分点。经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苏薯25为高胡萝卜素型品种,综合性状较好,短蔓型,熟食味较好,耐贮藏。

3特征特性

3.1形态特征

苏薯25萌芽性中等,短蔓,分枝数6个左右,茎蔓绿带紫色;叶形深裂复缺,顶叶紫色,成年叶深绿色,叶脉紫色;薯块纺锤形,红皮桔红肉,结薯集中,薯块整齐,单株结薯3~4个,大中薯率65.5%。

3.2抗病性鉴定

2012-2013年参加国家长江流域特用组甘薯品种区域试验经区试指定单位鉴定表明,苏薯25高抗茎线虫病,抗蔓割病,感根腐病和黑斑病,中抗Ⅰ型薯瘟病、高感Ⅱ型薯瘟病。

3.3品质鉴定

经国家长江流域特用组甘薯品种区域试验指定单位分析结果表明,苏薯25平均烘干率22.2%,比对照品种宁紫薯1号低4.63个百分点;平均胡萝卜素含量为11.02mg/100g鲜薯,干基粗蛋白含量4.28%,干基可溶性糖含量30.09%,干基还原糖含量11.95%,熟食品质较好。

4栽培技术要点

4.1培育壮苗,合理密植

苏薯25萌芽性一般,排种量以20kg/m2左右为宜,宜采用大棚加小弓棚双膜育苗法。采用采苗圃繁殖以培育壮苗,剪苗后苗床应及时培土、施肥,以防止育苗后期因薯块营养耗尽而影响产苗量和苗质。苏薯25可作春、夏薯种植,春薯栽插密度为4.95万~5.25万株/hm2,夏薯栽插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

4.2合理施肥,防止旺长

适宜在中等肥力以上田块种植,在丘陵薄地上栽植应施足基肥,肥料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佳,施用量一般为600kg/hm2,另配合增施硫酸钾150kg/hm2。当地上部分生长过旺时,叶面可喷施多效唑控制徒长。

4.3轮作换茬,防治病虫害

尽量做到轮作换茬,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苏薯25不抗根腐病和黑斑病,应避免在根腐病地区种植;排种前用多菌灵浸种,剪苗采用高剪苗方式,以防黑斑病的发生。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危害,以提高薯块的商品性。

4.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

加强田间管理,田间做到三沟配套,排水畅通。栽后及时查苗补苗,一般在栽后1周内进行随查随补,确保全苗。生长前期进行中耕除草,使土壤保持有良好的通气状态,以利于块根的形成和膨大。在生长期一般不需翻蔓,生长过旺时可适当提蔓,中断不定根的生长。收获时间以下霜期前收获完毕为原则,收获时选择晴好天气,商品薯最好上午进行,晾晒后2~3h后装袋(框),做到及时收获安全贮藏。

作者:谢一芝 郭小丁 贾赵东 马佩勇 边小峰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