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师范生培养与小学美术教育的分析

美术师范生培养与小学美术教育的分析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更新和调整,但在进程中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如培养缺乏“师范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学生缺乏“真实践”等。基于此,文章相应地提出了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高师美术师范生培养方案,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参与度,以便处理好高校美术师范生培养和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培养;小学美术教育;有效衔接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时代,随着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涌出像“大概念”“基本问题”“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等新理念,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也开始反思,对美术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更新和调整,但在改革的进程中也随之暴露出来很多问题。

一、高校美术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缺乏“师范性”

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按照美院培养的方案进行,重技法,缺乏师范性,缺少学生对于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师资力量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一线优质美术教师的任务。然而,某些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美院化培养现象突出,在人才培养上忽视了美术教育专业最根本的特征——师范性,忽视对学生美术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缺少必备的综合素质,无法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效契合,制约学生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对美术师范生的培养应该紧随其步伐,而不是呈现出高师美术教育脱离并且滞后于基础美术教育的状况。高校美术师范生未来是要走入实际的课堂中,如果他们不踏实认真研修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较少阅读有关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刊物,在教学过程当中仅仅停留在表面,这根本无法达到当下对于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目标。

(二)教师缺乏“新思维”

在培养的进程中,缺乏教学改革思维的新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于授课的方式方法还在探索阶段。面对新课程,某些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具备教学改革思维的教师[1],很多老教师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上课,缺乏应有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背景,对于授课的方式甚至还停留在80、90年代,教学方法还是以“满堂灌”为主,教法古板,教材陈旧,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也没有兴趣,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无法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联系。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暂行办法》[2]中不难看出,教师资格笔试的内容更多的是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学科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继续沿用原来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应对现存的教师资格考核,这就需要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和学习经验的教师,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重视培养学生教学设计与应用的能力。另外,有些教师虽然有课程改革的想法,但是又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具体的教学思路,苦于现状,只能摸索进行。但如果将人才培养的重担负担到某一名任课教师身上,也不太现实,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需要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变化。

(三)学生缺乏“真实践”

学生对于教育实践态度消极,实习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一些原本没有学习美术经验或是文化课成绩较低而选择走艺术道路的学生,被招收进美术教育专业中来,生源质量无法保证。某些学生来到师范院校目的更多是“混个文凭”,对学习的主观意愿不是特别强烈,他们普遍原本的知识面就不宽,对于未来自己要做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认识不够彻底,也不太重视美术教师职业能力相关的课程。因此,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对于将来所需的知识并不重视,无法掌握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具有实际作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再加之教育见习、实习时态度消极,学校监督评价不够完善,部分师范院校在实习前并没有对师范生提前做全面的动员工作,仅仅流于形式,造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实习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二、高校美术师范生培养与小学美术教育有效衔接的解决思路

基于此,笔者针对高师美术师范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教学实际,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提出三条改进措施,以便处理好高校美术师范生人才培养和小学美术教育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其他院校的美术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一些具体的思路:

(一)高师美术师范生培养方案应进一步的优化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道高校艺术师范专业要凸显师范性[3]。为了同基础教育改革进行有效衔接,高等师范院校也开始对美术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教学理论课程部分的比重一般是偏少的。除了学习时间少,内容也过于乏味,一些美术师范生并不能有意识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际作用的理论知识。因此,笔者以连云港师专为例,将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注重师范生必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师技能综合训练》等课程的学习。以活动体验增强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通过回忆、交流、教学设计、模拟授课、说课等方式,唤起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经验,体验美术教学过程,反思以往在认识、方法上的不足,增加互动性,将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内在行为,努力出营造平等、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氛围,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知识交流,调动学生自主认知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为了配合学习的生动性和适切性,在每学期适当增加学生去当地小学见习、实习的课程比例,不再把教学经验停留在“纸上谈兵”。如:在教学第二学期开设认识实习课程,由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观摩和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的活动;在第三、四学期分别开设为期两周地跟岗实习课程,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直接获取到教学经验,以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思考自己的不足,开拓他们的眼界与认识;在第五、六学期再给学生开设顶岗实习课程,到相应实习岗位,参与相对独立的实际工作,此时学生能够主动提升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一些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如《名师成长案例研究》课程,带领学生观看优质课视频,撰写听课记录,研究精彩的教学设计,邀请当地的一线小学高级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与名师面对面互动问答。通过名师的案例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掌握小学美术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规律,学会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二)教师的观念应有所转变,打造符合改革需求的优质师资团队

“核心素养”又称“21世纪素养”,美术核心素养[4]指为适应信息时代和未来社会挑战,用美术核心观念与思维、美术知识技能与实践,解决复杂问题的美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高等院校教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具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怎么培养师范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因此,教师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师范院校教师们观念改变的首要步骤。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标准”包含了五项要求[5]:1.探究和反思的实践者;2.负责任的、终身学习者和实践者;3.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工作者;4.有效的合作者;5.主张社会公平和多元化。由此看出,以无论是老教授,还是青年教师,都应转变旧观念,积极跟紧新的课程改革的变化,以生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研读新的课程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学科内部间融洽沟通,通过信息的共享和教研室的合作,老教授可以不断提升,青年教师可以快速成长,组建积极有效的教学团队。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例如以青年教师公开课为抓手,有效教学团队相互指导,提出改进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在公开课中积累经验,促使整个教学团队反思中成长。教师的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还要具有较宽的学科知识视野,能理性地认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们多去吸收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成果,具有全球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交流,心态开放,积极进取。高校也应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团队,通过集中培训、教研活动、讲座指导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努力使之成为符合改革需求的优质师资团队。

(三)学生对于教育实践课程的真实性

学习基于学生实践态度消极的问题,首先要做好动员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热爱美术教育事业,意识到小学美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认同小学美术教师工作意义和专业性,树立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低水平的教学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完成简单的练习,而这样教学只是支离破碎、脱离实际的教学[6]。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因此经验的获得不能至凭借课堂来完成,还要依靠对于真实情境中“从做中学”,即面向真实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进入真实性课堂之中,预估真实性学习成果,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调动多方面感官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7]的主要举措中提道“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应用。笔者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校友帮”实习实践平台app和江苏省师范生培养管理系统,实现学生教育实践课程的真实性学习。学生在校友邦手机端或电脑端登陆,可以填报实习学校,通过定点定位签到,实习周志月志、实习调查报告批阅,实习评价、实习成绩鉴定等方式,教师能够登陆教师端账号管理学生的见实习课程。同时,还可以建立校内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双导师制”,随时随地跟踪指导学生,形成以师范院校学生为主体,优质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双向交流成效机制。不仅如此,学生还要登录江苏省师范生培养系统,在实习指导教师审核合格后,上传至少两节课的教学微课视频和教学设计文档,实习指导教师待学生实习结束后,利用大数据平台生成的内容完成成绩的录入。例如在校友邦上实习生参与实习学校校园文化周布置,利用废旧材料,体验绿色校园的观念;上传到周志上教师进行批改;再如在江苏省师范生培养系统中可以看到实习生参与小学的校本课程中,体会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掌握开发校本课程及其配套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获得了实习学校老师、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结语

本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探讨:1.由于笔者工作经验尚浅,看待问题的角度还不够透彻,缺乏对高师师范生培养与小学美术教育有效衔接的整体关照。2.对高师师范生培养改进的策略还不够深入和全面。3.对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调研不够深入,若以此作为切入点,则可以更好地与高校美术师范生的培养有效对接。总之,世界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必须随之改变。高校师范生培养要与小学教育相适应,贴近国际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体现最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未来培养卓越的教师再去影响下一代的学生,从而实现可持续教学。

作者:王世莹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