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论文

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论文

一、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进化,其普及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课程更是成为教育各个阶段的必学课程之一。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素质较低、没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在自控能力方面更是差强人意,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而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为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贡献,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为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将项目教学引入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成为一个最佳的选择。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摸索与推广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中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一定特长的综合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完成项目的执行能力。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引下,学生能够以解决实际项目与问题为目的,在项目被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对所研究的项目或问题进行自主的讨论与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通过教师对所完成项目的点评再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完善,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升能力。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将受益匪浅,因此项目教学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1.确定项目任务是基础

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实施依赖于合理项目任务的确定。这是项目教学法的开始,也是项目教学法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使之后的环节顺利进行。教师在确定项目任务时,要围绕项目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对项目的接受程度,同时不能过度追求任务设计的简单化,要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具有一定挑战性并且较为有趣、贴近生活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制定计划是关键

计划对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对项目进行详细计划的制定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项目计划的制定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完成。学生作为完成项目的主体,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时间安排、每个项目阶段的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任务目标等,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计划中来,制定一份详细合理的项目规划书;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与指导者,可以适时的启发学生的思路,就学生所做的计划找出其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供学生参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拟定出最终的项目计划。

3.项目的实施

如果说项目任务是基础,项目计划的制定是关键,那么项目的实施则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内容。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一个有力保障即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安排有序地进行。项目教学法强调的是一个学习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即所谓的“重在参与”。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是顺利的,当学生遇到困难与疑惑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与鼓励者的作用,从旁启发与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并给予一定的鼓励提升其继续探究的信心,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因此而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要把握引导的尺度,不能逾越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严格地按照制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即使不能成功地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亦会有所收获,从中有所感悟并学习到很多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体验经历。

4.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评价,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阶段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其次是对最终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在项目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就已经将项目按阶段进行划分,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与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中不仅要对项目的最终任务进行展示与评价,对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也要进行同样的展示与评价,通过学生间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可以有效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通过对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目的。

三、结语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充分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改善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教”与“学”的相互融合,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者地位,师生间是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通过项目成果的展示亦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由此,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将带来教学质量的重大突破。

作者:王丹丹 单位:吉林工业经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