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探讨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探讨

摘要:初中物理学科知识复杂烦琐,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实物的物理变化。但实际上,影响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包括教师教学水平与实验不足等。为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应当加强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实现实验过程详细与现象放大,从而不断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围绕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提出有效融合对策,希望对学生学习质量提高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

处于“互联网+”教育发展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应当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优化师生互动方式与实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以切实发挥信息技术推动物理教学改革的服务与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学习工具与良好的教育环境,更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整合,俨然成为信息化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手段优化有着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

(一)物理学科特征。物理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物理知识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精神态度熏陶后,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物理是综合观察与实验、逻辑思维的学科,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等特征,是基于逻辑推理构建的物理知识逻辑体系,旨在让学生逐步获得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以物理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科学方法、规律与概念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

(二)融合原则。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直观性。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实验知识与抽象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实验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知识的能力。二是启发性。物理实验探究性强,信息技术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实验现象与原因,激发动手操作欲望。在启发引导下掌握物理实验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物理乐趣与魅力。三是科学性。物理实验知识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探索物理知识中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类比归纳等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与学习态度[1]。

(三)融合方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灵活运用信息化教育设备,包括投影仪等。演示物理实验时,易受多种条件限制,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实验过程。利用数码展台与投影仪等设备,能够放大图片文字与实物,让学生清晰看到实验结果。二是展开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与形象等特征,能够营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教学场景,集中学生注意力,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其次能够模拟物理实验现象,物理学研究物体的体积相对较小,摩擦起电与原子结构等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难以向学生演示。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色彩变化与动画形式,能够直观呈现微观运动,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信息体验。最后帮助设立牛顿第一定律等物理模型。除此之外,能够规避实验弊端,尤其是电路短路等危险性实验、紫外线等不可见实验。三是发挥网络作用。网络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模拟实验情况,通过多次观看与反复操作观察,能够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与知识运用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广播功能进行集体性或个体性授课,最终实现因需施教与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个人网页与个人空间等拓展信息化教育空间,最终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

(四)融合现状。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融合存在以下几点误区:一是认识偏差。首先认为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是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只是信息化教育体系的一种手段,强调对知识点的辅助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软件演示即可,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低。融合强调整体信息化教学效果,侧重对学习资源与环境的改善,对教师信息素养与业务能力要求高。其次认为融合工作由现代青年教师负责,虽然青年教师在教育思想与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占据优势,但融合是系统性工程,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加强教育观念与职责理念转变,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心应手,以促进教学模式与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以尽快实现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二是整合实践误区。首先课件应用频度高,教师采用多种信息载体授课,包括投影、音像等,虽然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但不能避免的会出现感官疲劳,从而增加抵触情绪,使得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师甚至在模拟实验中用动画替代实物,不尽阻碍了学生切身感受,同时会使得问题烦琐化,降低了实验教学成效。其次忽视教学效果,形式化展开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在信息化时代,大部分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将课件与网络资源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对此,教师应当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放下师道威严,从传统知识传授与智力培养、以知识目标观为主的知识学习,逐步向能力与情感培养、以能力目标观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从而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2]。

(五)融合阶段。在整合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手段与意识等介入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形成系统性整合。但两者整合不能一蹴而就,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阶段性地做好整合工作。一是辅助定位。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起到了积极辅助作用,但由于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加之存在思想误区,导致信息技术整合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只能做好汇报交流活动等浅显工作。其中导向工作必不可少,以推动融合工作正轨发展。二是全员共建。大部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亲力亲为,学校应当促使教师始终保持高涨热情,同时提供建设性意见、实质性指导、表现机会等,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终实现优势互补。课件比赛等各种活动的开展,不仅利于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更利于信息技术高效服务。三是师生互动,在“互联网+”教育发展形势影响下,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教学中的渗透越发自如,教学手段与资源随之优化。为增强师生互动成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全与更加实用的物理知识。

二、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提高观察能力。信息技术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实验现象,可以随意回放或反复播放重点思考的实验部分,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尤其是物理演示实验,教师将研究得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动学生独立思考,配合学生讨论与知识讲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观察思考与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目的与指导观察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按照制定顺序或位置远近、时间先后等进行观察,要求学生在放大物理实验操作或现象后做好记录工作。一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的积极性。二是确定观察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定标,使其明白物理实验目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重点与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三是制订实验计划,让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过程与产生条件等。四是操作规范与观察,即让学生准确观察,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操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实验过程,指导学生观察蜡烛逐步靠近凸透镜的成像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不明确的地方反复观看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结果引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直观了解物理现象特征与发生过程等,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激发有着现实意义。同时也促使学生学会观察物理实验方法与过程,对学生善于观察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养成有着现实意义。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法同样适用于不能让学生观察现象的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二)提高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深入了解问题与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新的问题引出,更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与问题自主分析处理等能力培养。学生针对物理实验原理的探究,需要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发现与分析问题,最终感悟到更多的实验真谛。物理实验探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与多角度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更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如在浮力实验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感触与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收集关于浮力趣味实验的网络资源,包括矿泉水瓶的潜水艇、鸡蛋浮沉等科学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设计分析,总结实验现象与原理,并以小组为单位将实验讨论文档在班级网站上共享。教师选出优秀实验建议,组织学生共同展开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对实验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得出规律性结论,实现知识巩固与有效练习。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中引入信息技术,是长期性的实践研究过程,更是需要师生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性工程。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物理教师、体现整合观念的物理课标、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育资源、硬件设施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当加大对信息化教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物理实验探究信息化教学的经验总结,借鉴优秀授课案例与经验,快速推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改革,以不断放大信息化教育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正军.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23):93.

[2]朱志国.“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2):52.

作者:邓国亮 邸得志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