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舞蹈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承担着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其优势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于“无形”,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中国舞蹈史》课程作为舞蹈核心理论课程,是提升思想政治的保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不仅从专业技能课程入手,更要从专业理论上重塑舞蹈教育,达到“以舞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目的,实现舞蹈教学改革中提到的全方位育人效果。

【关键词】《中国舞蹈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并以此要求所有学科和“课程思政”高度融合。就高校舞蹈教学领域而言,“课程思政”的及时引入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将舞蹈课程的美育内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培养德才兼备的舞蹈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舞蹈专业的首要目标。《中国舞蹈史》作为舞蹈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具有其全面性、独立性、完整性,与培养舞蹈专业技能人才相适。

一、“中国舞蹈史”与思想政治融合的必要性

舞蹈一直以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被众人理解,却不知最本质的身体动作饱含着每个舞蹈演员的思想政治素养。舞蹈有着发扬舞蹈文化的重任,舞蹈演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传播舞蹈文化意义非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舞蹈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舞蹈课程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舞蹈专业人才。随着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方面以实操训练为主的传统课程设置变化,重视专业理论课程成为其发展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对于舞蹈史相关的课程,是作为认识舞蹈文化历史的基础。可以从中国舞蹈的发展史了解舞蹈的历史进程。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政治价值是舞蹈理论课最应该探索的。

二、“中国舞蹈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继承和弘扬舞蹈文化

中国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经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流传至今。中国早在周代的乐舞教育中,就明确了“舞”的独立概念,在教育制度中明确规定13岁开始学“小舞”,15岁主要学“象舞”,20岁主要学“大舞”。孔子兴教,实行“礼乐”并重,并将礼乐置于“六艺”之首。周代这种完善的礼乐制度,说明舞蹈与礼的关系密切。孔子也将艺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乐以风德”,“乐者,通伦理者也”,并在《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德即德育的手段,这一教育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教育都有着深刻影响。明代,乐舞学者朱载?提出:“舞”的概念,并创立“舞学”。他在《乐律全书》上篇《舞学十议》中对“舞学”进行了全面论述。他认为,舞学是一门“建国之学”,舞蹈不仅可“治己”,也可“事人”,坚持中国传统礼乐观念,认为“多才艺者,德能躬行者”。在近代,最早提出美育的著名学者王国维,他在1903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提出“完全之教育”“完全之人物”都不可缺少“美育”。资华筠与刘青弋二位先生也曾在《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一文中提到:“舞蹈美育的基质-核心,是对人的心灵的唤醒、塑造。”舞蹈具有重要的美育意义,是完善人格,使一个人成为真正健全的人。舞蹈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影响,舞蹈育人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寓教于乐,是潜移默化,是在娱乐和席勒说的游戏中获得的,这比直接的正面教育效果好得多。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蹈专业人才

《中国舞蹈史》是舞蹈学专业二年级开设的理论必修课程,该课程是以全面系统掌握古代舞蹈史,以纵向各朝代为时间轴到横向不同舞蹈形式为学习对象,整体了解古代舞蹈史。为拓宽学生的舞蹈知识面,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能胜任舞蹈技能,更能掌握中国舞的发展流变,为更好地发展和传播中国舞作贡献。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将课程思政与舞蹈理论课程结合成为舞蹈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坚决落实强调的“坚持以舞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根本。北京舞蹈学院于平教授在1999年校级教改时曾撰文谈及:“就舞蹈教学思想的理论研究而言,我们至少要关注两个大的方面:一、考虑如何提高专业性舞蹈人才的综合素质。二、考虑如何实现舞蹈人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始终是深化舞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舞蹈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从平日的课程学习中体现,《中国舞蹈史》作为理论核心课程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蹈专业人才的重任。

三、“中国舞蹈史”与思想政治的融合实施

(一)中国舞蹈史的思想政治资源

从古代原始时期的舞蹈,到唐代《十部伎》《九部伎》的繁荣,再到宋元队舞的程式,舞蹈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看似简单的规律却暗含着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加强和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培养大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舞蹈专业学生更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对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主要体现在具体课程内容上,《中国舞蹈史》从最基础的了解每个时期舞蹈艺术成就,到理解每个时期舞蹈文化现象,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观,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舞蹈专业人才,这是舞蹈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

(二)中国舞蹈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融合

具体落实到中国舞蹈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课程安排上,旨在加强舞蹈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健全舞蹈专业学生的健康人格:第一章,原始时期舞蹈。融入“文化自信”的思想教育点,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信息化载体为教学方法,达到增强民族意识的效果。第二章,西周礼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文化自信”等思想教育点,通过讲授、讨论、信息化载体等教育方法,达到感受文化自信的效果。第三章,汉代四夷百戏乐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自信、民族团结、文化自信”等思想教育点,通过讲授、讨论、信息化载体教育方法,达到感受民族团结的效果。第四章,唐代乐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民族团结”等思想教育点,通过讲授、讨论、信息化载体教育方法,达到感受文化的教学效果。第五章,宋代歌舞。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等思想教育点,通过讲授、讨论、信息化载体教育方法,达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第六章,元明清乐舞。融入“中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等思想教育点,通过讲授、讨论、信息化载体教育方法,达到感受文化自信的教学效果。以上,在整合“中国舞蹈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资源中发现,“文化自信”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整个课程的重要融入点,是全面发展的舞蹈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课程关键。它更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成就的充分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基在先秦时期已有雏形,而到了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确立更加明确了礼乐文明的先河。以正音雅乐作为宫廷之乐,规范了整个古代乐舞一直延续到清朝。舞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其传统文化的精华上,注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两者相互交融,使得每位舞蹈专业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文化自信,也能够使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多元的文化洪流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舞蹈课程内容结合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增强对传统舞蹈文化的认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而中国舞蹈文化作为这五千年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悠久的文化长河中生生不息,以一种独特的身体语言来彰显中华民族的生命力。近年来,随着舞蹈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舞蹈史论的研究也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向前迈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核心内容,舞蹈文化有与之相结合的必要。宝鸡文理学院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将中国舞蹈史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以更加多元的视角为高校舞蹈课程改革服务,是身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践行的首要任务。挖掘舞蹈史各时期的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教师的思政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程思政方法,是建设舞蹈史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让高校舞蹈学专业素质教育得到逐步提升,使课程思政落实到实处,让舞蹈学专业逐步向理论完善技能卓越迈进。

作者:关旭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