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审计论文范例

依法审计论文

依法审计论文范文1

不管是财务会计还是内部审计,其终极目标均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与真实,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单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更进一步论述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意义,两者共存是单位实现现代化会计管理的必然。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财务会计;必要性;意义

1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的明确规定

新《会计法》并非只强调了会计监督,同时使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获得了法律依据,它的颁布、实施为单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提供契机,让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获得更加完善的、科学的尺度[1]。内部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活动的一种,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做好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处理,并且审计人员还需要按照具体的规定,做好方法和程序的选择,然后利用专业的技术知识进行审核与鉴证,并且对于下述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合规性等进行直接的评价,并且分析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同时针对单位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

2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密切联系

通过审计和会计对象、原则、职能以及任务方面的比较,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会计的对象是商品生产环境的价值运动,而审计对象是经济效益以及财务收支效益;反映经济活动、对费用开支的控制与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而监督经济活动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的基本原则包含了社会性、真实性、统一性和政策性,而权威性、依法性、客观性以及独立性就是审计的基本原则;经济管理的强化、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会计的任务,而审计监督、改进并完善管理是审计的任务。从中可以发现:一是会计与审计都拥有监督职能,会计主要体现在事中监督,而审计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这两种是彼此配合,相辅相成的。二是会计与审计拥有共同的目的,也就是对违法违纪的预防,做好相关制度的完善,帮助其提升效益。三是会计与审计在基本原则和对象方面的相同之处较多,从发展史可以看出,会计衍生出审计,而审计师将会计作为其基础。也就是说,审计师来源于会计的,但是却又需要对会计进行监督控制。

3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方面,在组织内部确保内部审计更加深入,这样才可以对会计舞弊目标实现预防处理,在具体的分析方面,也可以实现主观化和个性化,如果刻意掩饰,就无法发觉。另一番见过面。对于会计信息的是真,内部审计拥有治理功能,主要通过监督工作,就可以找出问题,然后做好相对应的纠正,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够遵纪守法,能够严格的按照制度来执行相应的操作,实施各项经纪业务的会计核算,并且将会计信息真实披露出现,以此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单位还需要考虑到内部设计职能对于风险降低的有利性,同时能帮助单位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意义

(1)进行内部审计在治理好单位方面的意义:管理的实质是一组制度安排,对单位相关各方的责权利进行规范,它对现代社会而言是最关键的制度架构。从广义来看,管理指的是有关单位的经营者、投资者、劳动者以及监督者的责任、权利、义务和与外部关系的一种法规体系;从狭义来看,管理指的是单位的决策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2]。因此,将一个单位的收支管理好的本质就在于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契约关系的规范,有完善治理结构的公司往往设有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

(2)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财务会计这一纽带来联系。在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就会根据制度和特定的会计准则,来监督与核算单位经济活动,也就是对于信息的提供与解释,主要是为了实现现代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于管理目标。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的明确不可或缺。目前,人们将财务管理目标定格在最大化利润、产值以及股东财富这几个方面,所以,在设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科学性与合理性。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职工等都是最关键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成员,他们需要共同分享利益,承担一切的风险。实际上,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广泛联系社会的,并且将每一个单独的经济主体进行相互的整合联结,而这种经济活动就通过会计记录来反映,因而企业经济联系的纽带是财务会计。

(3)内部审计、财务会计均是组成单位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两者同时共存是现代化管理的必然;内部审计、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均是确保会计信息完整、真实,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财务会计的方法、手段及侧重点均有各自的独立性,不能互相取代;内部审计、财务会计之间存在互促、互动的作用,对实现终极目标有促进作用;内部审计、财务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务必要共享信息资源,并严格建立监控机制。

(4)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资源共享开展审计工作,并共享财务会计信息资源。当然,财务会计信息化和内部审计监督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走出一条财务信息化和内审监督信息化的新路。

作者:温海蓉 单位:新疆昌吉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依法审计论文范文2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不利条件。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也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逐步摸索前进,审计风险比较大。

2、环境会计研究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企业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内容还在讨论之中,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标准。大部分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消极态度,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难以有效平衡,这给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困难。

3、审计技术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环境会计是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懂得各类学科知识,技术综合性较强。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多采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但是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仍没有统一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不利条件。我国环境管理观念引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比较迟缓,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规范增加投入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认为没有必要。

5、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审计人员中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占了大多数,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分析评价环境绩效,也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若干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就必须要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和我国相比动因不同。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会导致其内容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制定和实施环境会计准则,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诸如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披露,建立核算体系,并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信息。

3、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我国应该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以及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的做法,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指南。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南,以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还应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使其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增强公众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当前,重要的是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做好舆论准备,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也要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应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同时,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努力营造企业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5、培养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依法审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影响因素;相关建议

1引言

两办新规定的修订出台,不仅对审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新的规范,也对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铁路各级审计机构必须对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新环境、新任务和新挑战进行全面审视,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开拓思路,更新审计理念,拓宽审计范围,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方式,着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审计队伍,真正推动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

2两办新规定对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2.1突出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要在审计范围和内容上实行全覆盖

修订后的两办新规定,在审计内容上做了很大的丰富和完善,不管是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还是具体效果的呈现,要求领导人员都要切实担负起经济责任,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时,内部审计机构要最大化延伸审计监督的触角,做到全覆盖、多方面、无盲区、无死角,需要处理的马上处理,需要通告的及时通告,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强度,加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深度,兼顾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作为铁路内部审计机构,一是要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范围的全覆盖;二是在审计内容上要努力实现全覆盖。审计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权力的实际运作和资金的具体使用展开的,可能是某个人、某一项政策,也可能是某一个项目,对于重大经济决策要结合实际进行,牢牢把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履职尽责这两个主线,努力深化拓展审计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2.2强调了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逐步实现前移监督关口

修订后的两办新规定,强调以任中审计为主,将经济责任审计变为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在前移监督关口的同时,突出对权力运行轨迹的审计,实施对重大决策落实情况、“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和决策的科学性等重点事项,以及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重点关注领导人员的权力运行、履职尽责、廉洁从业情况,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控,实现权力行使的有效约束,有效降低企业“先离后审”带来的风险,防止事后审计的弊端。在铁路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要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沟通,要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完成的计划蓝图。

2.3明确了审计结果运用的内容,要最大程度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

修订后的两办新规定,要求认真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客观分析、评价和界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分别明确了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怎样把审计结果用好用活,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发挥好权力运行“紧箍咒”作用。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对于审计整改任务要主动认领,对于审计整改责任要主动承担,将其视作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考察对象,在述职述廉报告中体现出来问题,展现出来措施,能够与不同部门实现高效互动和有效衔接。

3目前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因素

3.1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方面:侧重于离任审计

修订后的两办新规定,关于审计时点要求可以按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按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但从目前实际执行看,主要以离任审计为主。由于受审批程序和受托时间等因素影响,造成离任审计工作相对被动,不能很好地根据干部内部管理监督需要和审计资源情况等作出长远的审计规划,影响了审计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严密的防控网络不能很好织成,影响了审计监督效能。

3.2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手段方面:以现场审计为主

铁路现有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利用现场审计发现一些具体问题,审计项目本身具有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时间长,期间政策、法规、制度、内部规范等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时间跨度长,审计内容广,数据量大,调查取证难度大的特点,从现实的审计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需要考证很多来往于相关部门索取的相关材料来佐证最终的审计结论,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再加上审计资源没有想象的那样充足,审计手段没有想象的那样丰富,审计时间没有想象的那样富裕,客观上影响到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3.3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运用方面:监督时效性不够

由于铁路组织人事部门工作具有保密性和严肃性,往往是被审计领导人员已经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内部审计机构才能接到审计委托书开展审计,审计工作局限于事后监督,审计结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到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领导班子考察和干部选拔任用中,造成审计结果报告运用不及时、不充分、不到位,审计的时效性、超前防范和事先预警作用也未能充分体现,进而削弱了审计监督时效和服务作用的发挥。

3.4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队伍方面:胜任能力有待提升

审计人员素质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内容涉及面广,但是目前铁路内部审计人员配备还比较单一,主要是财务专业人员。在工程管理、企业管理、大数据应用方面人才培养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于政策的理解和要求的执行不够具体,接触的层面过于狭小,审计视角狭窄,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问题,造成在对单位经营管理整体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时,综合能力还不够。还有的审计人员长期在审计查证监督岗位,在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研究、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深度。总之,因铁路内部审计人员还不完全具备与现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能力和水平,再加上担当精神不够,造成审计发现问题多是目前各单位较为普遍的问题,大部分审计项目仍然局限于检查问题、处理问题,未能向管理的深层次挖掘,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有深度的、从根源上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少,可操作性强、有深度的审计建议提得较少,审计建议作用发挥不够,进而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4完善新时期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相关建议

4.1铁路内部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政治建设和能力素质建设,积极储备经济责任审计坚强智力支撑

新时代,我们要按照提出的“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要求,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出一支敢于打仗、能够打硬仗的素质高、本领强的队伍。第一,要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把讲政治摆在首位,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站位,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始终。第二,优化审计人员队伍结构。合理设置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积极配备审计、会计、运输、工程等相关专业人才,补充完善企业管理、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人才,确保审计专业多元化,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第三,狠抓能力提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办法开展审计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学习,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让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技能库更加完备,练就一身真本领,习得一身真功夫,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或本单位开展的大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强化实战锻炼,积累实战经验,在实践中培养成为业务技术骨干。

4.2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制订突出科学化和严肃性,逐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第一,加强计划的科学性。要在科学客观考察干部和有效监督管理审计资源的情况下,以系统的观念和思维,做出既有前瞻性思考又有现实性研究的计划,让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划能够立足于当下、展望于未来。第二,细化计划制定程序。要在组织人事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研究梳理下一年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建议名单,提出审计项目计划建议。计划建议经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提报党委会审议决定后,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第三,强化计划的严肃性。经济责任审计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审计项目计划除非在有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变更,一般情况下需要严格遵照执行。

4.3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突出远程化和实时化,切实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智能化水平

进入新时代,铁路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和重点都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铁路内部审计机构适应新形势,按照新理念,采用新技术,才能解决新问题,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只有构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才能实现审计全覆盖,才能确保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构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先让远程控制中心和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保持有效贯通融合,实现被审计对象基础数据库拥有最新的数据来源,并加强数据的归集管理,确保数据资料和重大事项在第一时间实现实时共享,财务数据是如此,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等更是如此,进而形成数据采集制度化,数据更新及时化,数据分析常规化,数据管理规范化。在审计准备阶段,让大数据技术获取的数据更加详实准确,获取的方式更加轻松准确,审计结果误差也变得越来越小;在审计工作的实施阶段,大数据的关联分析能够在科学精准的预判下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和麻烦的妥善处理,让审计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让审计的结果权威性更高,以更高的效率实现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获得相较于以往更加精准可靠的审计结论。在审计结束阶段,大数据技术会让搜集到的资料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工和时间就能实现有序的分类归档,审计报告很快“新鲜出炉”。这种审计模式能简化审计实施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能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让问题继续扩散和发酵,对于审计风险和隐患的防范有着“防火墙”的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有了更加稳固和坚实的保障。

4.4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突出联动性和共享化,有效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成效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直接“现实表现”,它很多时候都能证明审计工作干得怎么样,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如此,开展了具体工作得到了具体结果,再根据结果助推工作有序展开,铁路工作只有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任免,还是奖惩,都能有迹可循、有证可依。要坚持铁路领导人员“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原则,进一步强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做好审计过程中的情况通报,督促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边审计边整改,有效落实审计发现问题,做到“应审必审,凡审必严,严肃追责”的震慑作用。

第二,完善审计整改制度。建立审计问题整改督查跟踪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问题整改持续跟踪监督,严格执行审计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督导检查,对审计发现问题实施闭环管理。建立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成员单位整改责任,与纪检、人事、巡察、财务等部门形成问题整改合力,监督工作实施联动;加强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审计整改信息畅通,协调解决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建立审计问题整改责任追究机制。坚持整改问题与完善制度相结合、堵塞漏洞与责任追究相结合,促进依法合规经营;审计问题整改情况纳入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考核,对整改不力的按规定进行审计约谈,性质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三,实时共享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开展例行审计、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中,突出对重点领域、重大经营风险审计力度,对纪委、巡察部门传递的信息线索加强审计监督。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问题线索,审计部门要依法依规移送纪委等监督部门。对日常监督、巡察过程中发现的经营管理方面相关问题,纪委、巡察部门要及时向审计部门传递信息。将审计监督与纪检、巡察部门等监督贯通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结果运用“抓小抓早抓苗头”的作用。

第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健全审计问责制度需要纪检、组织人事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该问责的时候要及时问责,该追责的时候坚决不能手软,坚持凡审必问责,并且“问到根,责到底”。新时代的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要迎接的挑战和把握的机遇前所未有,需要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应着力于不同手段、不同视角的探索,顺应新常态,指导和推动审计创新,构建良好的审计环境,提升审计成果的运用水平,推动新时代铁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慧莉.刍议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J].北方经贸,2019(09):78-79.

【2】郭敏.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3):136+139.

依法审计论文范文4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审计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外部审计的内容较为规范,重点是对被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而由于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本部门、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审查;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的审查;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审查;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审查;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工艺等影响效益的因素审查等。在教育系统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并由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

(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在我国,按照审计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划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如果按执行者即审计主体划分,又可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政府审计、民间审计都是外部审计。所谓的内部审计就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从我国恢复审计以来,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的职能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即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其中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它通过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审核核查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真实、公允,监察和督促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同时维护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经济评价职能,主要是在掌握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被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者业绩的好坏等作出切实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肯定成绩、找出问题的同时,对被审单位提出建设性建议。经济鉴证职能,主要是在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实确认后,通过出具审计报告的形式,向报告的使用者证明被审单位提供的财务与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二、教育财务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是法制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均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7号)也明确规定:教育系统应该按照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原则,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规定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对财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和决算;各项教育资金的拨付、筹措、管理和使用;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企业单位、校办产业的资产、负债、损益和经济效益;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的招标、施工合同签订和预决算;大型设备、大宗物品的采购;国家财经法规和上级部门、本部门、本单位财经规章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试行)》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要重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积极组织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中共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也作了明确:要加强学校内部审计,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这些文件对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宏观性的指导作用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实施内部审计是加强自我管理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中央、自治区拨入的教育专项转移资金、配套资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家对教育财务管理实施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例如,一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失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乱收滥支现象严重,基本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食堂物资供应以及教材采购暗箱操作,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私设“小金库”及侵吞公款等违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经济效益或经济效果、经营效率的实绩与当年计划目标和指标比较出现严重偏差,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是否合理和执行是否有效等无法判断等。因此,在教育系统成立内部审计工作机构,专门承办与教育经费监管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很有必要,它是教育系统内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八项规定》等,积极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这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公共财政管理下占GDP达4%的教育投入所形成的庞大国有资产中的教育资源如何使用、管理和保值增值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教育系统铺张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资产配置不计成本,设备利用率低下,资源使用无定额限制和定额管理,致使资源消耗量过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另外,项目建设缺乏可靠性分析与评价,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现象增多。为使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取得最大最好的效果,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加强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它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从2004年实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以来,十年时间,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教育财务管理改善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在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环境下,我国有针对性地在教育系统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中国庞大的教育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各类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不过,与全国水平相比,广西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从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调查的情况看(数据不含大专院校,下同),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和行动上不够重视。一是审计人员偏少。2013年,梧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64所、小学教学点858个;全日制在校学生627917人、教职员工33643人。目前,全市教育系统的财务人员502人,占系统内教职员工人数的1.5%;而全市配备的审计专职人员只有4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了解,除岑溪市外,市本级及其所属单位至今未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岑溪市虽然设置了机构,但一直未正常开展审计活动,形同虚设。财务审计人员偏少,主要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无法履行。二是内部审计效用不高。从教育投入来看,2013年,梧州市教育投入37775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8.51%。但一年来,审计的项目仅有68项,分别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17项、修缮项目审计37项、经济责任审计9项、专项资金审计3项、其他项目审计2项;而一些项目,如预算执行与决算、基本建设、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等均没有进行过审计。从审计的结果看,审计总金额27951万元,仅占教育总投入377751万元的7%,核减的工程额则只有56万元,节约率为0.2%。内部审计结果既没有发现有问题的资金,也没有提交纪检监察部门的经济案件。三是内部审计工作被动。现有的内部审计基本上都属于被动审计,由上级或者单位领导安排,而非审计部门主动开展。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所审计的基建和修缮项目均为委托项目,送审金额只有1261万元,审减率为4.44%;参与审计调查44项,其中上级部门安排2项,自己单位安排42项;制定修订各种内审制度仅5个。四是后续教育力度较弱。从审计人员的培养看,由于后续教育力度相对较弱,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无法得到保证。2013年,梧州市教育系统从未举办过任何有关审计岗位资格培训和审计专业知识学习,全年只有21人参与过会计学会组织的会计人员培训。据统计,全年未有人开展过审计课题的立项申请研究、审计论文撰写以及发表等。

(二)内部审计自觉性低、独立性弱,权威性不够

内部审计是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经营管理需要,由本部门、本单位领导批准实施的。由于自觉自愿性不高,加上影响面小、独立性较差,因而权威性也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施内部审计的自觉自愿性不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广西十四个地市大部分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所属单位均未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更没有建立健全内审制度;个别虽然设置了机构,但并未正常开展审计活动。一些单位的领导还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自找麻烦、自设门槛,是办学过程中的绊脚石,因而自觉自愿性不高。二是内部审计结果影响面小。从审计目的和责任看,内部审计是对内服务,目的是保护资产、提高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其审计工作质量只影响本单位、本部门,不需要对社会负责,与外界无直接关系,因而影响面较小。三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从审计的实践看,内部审计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其审计的结果只向本部门、本单位的主要领导负责。虽然内部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的各业务部门,但由于是同级审计,其审计组织受制于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审计难”、“执行难”、“处理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其独立性也较差。四是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性。从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及评价的可信度看,虽然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授予了一定的权力,提出部门、单位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但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受制于本部门、本单位的负责人,内部人员实施审计后,只向授权或提请审计的部门提出审计报告,甚至没有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因而权威性不高。

四、强化教育财务管理内部审计职能的路径设计

2014年1月21日,广西教育发展大会在南宁召开,会议提出要努力办好全区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当前全区上下突出教育重要地位、全面振兴加快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教育财务管理中抓好内部审计工作越发显得重要。针对当前教育系统内控意识薄弱、内审机制不健全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教育财务管理规范化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内部审计机构,既是开展教育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保证,也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审计、监督和评价的前提条件。为便于工作开展,教育系统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与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审计人员,以适应审计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配备专业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审计工作的综合性特征。为确保有效完成任务,上级审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内审机构所拥有的权限,包括:有权检查凭证、账表、资金和材料,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有权参加单位内部的有关会议;对审计中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取证;对正在发生的严重违反财经法纪、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的决定;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和有关人员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对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有权向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机关反映;执行所在单位授予的经济处理和处罚的权限等。为了真正体现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一盘棋”的全局思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全力,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有了保证,权限得以明确之后,还必须要健全相关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从而促进教育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实施经济活动全程内部审计程序,推动责任履行

内部审计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审计过程的工作步骤,一般包括审计立项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内部审计是按项目实施的。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内部审计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性判断,从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例如,在审前准备阶段,要根据审计确定的项目采取审计调查、分析判断和沟通协调等方法,了解和搜集被审计单位及部门的基本情况、近三年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方案,为开展审计工作打好基础;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内容、重点、范围和审计方式,采取审计调查、分析判断、审计取证、逻辑推理和沟通协调等审计方法和技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取证、分析、评价,并据以形成审计结论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基础;在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分别采取审计协作、沟通协调方法对审计项目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撰写审计报告,提交领导批准;在后续审计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期后,分别采取审计取证、分析判断、审计协作、沟通协调等方法和技术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了由外部专门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决定》中列出的各个事项,以及是否实现了审计的预期目的、是否纠正了相关错误、是否采取了改正措施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及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性判断,确保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从而防止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三)发挥审计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提高办学效益

内部审计工作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教育财务管理中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不断揭露经济活动中的贪污舞弊、违法乱纪行为,是从源头上堵塞教育财务管理漏洞的根本,也是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课题。内部审计工作要在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业务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提高内审工作的执行力度和可信度;要在财务上加强制度建设,做到财务各项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使教育系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势头;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的审查,督促本单位、本部门逐步改革机制缺失、管理疏漏、监督乏力等财务体制问题;要通过对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查,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促使各部门和各单位规范各种管理;要通过对单位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性的审查,纠正错误和维护财经纪律,推进单位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对单位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的审查,不断改善教育系统内部的经营管理、财务结构,防止因决策失误给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要通过对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的审查,提高预算执行的约束力,防止资金重复安排使用分散的现象;要通过对单位所签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避免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要通过对教育系统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有效使用预算资金;要通过对重大投资工程项目实施重点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教育专项资金审计,促进国家有关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要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对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通过审、帮、促将其消除在萌芽阶段;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单位领导、部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势作用,对发现的一些重大审计问题,及时向上级审计部门报告,主动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从而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和落实。

(四)构建胜任力模型,打造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当前一些部门单位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教育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做到监督到位,就必须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建议构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力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展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培养,着力解决人岗匹配、后续教育和绩效考评等问题。一要定期组织内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学习,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金融、税收、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其更有效地完成各项财务审计工作;二要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对内审工作人员进行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学习,以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执行政策水平和熟悉掌握财政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制度等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熟悉业务的审计工作者;三要营造“人人岗位成才”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流动队伍,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四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审计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五要根据个人岗位职位、性质,制定个人岗位目标细则。通过加强培训与考核,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五)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当好参谋助手

依法审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放管服”;农业高校;科研经费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制度,为创新进一步“松绑”,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本文以农业类高校———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分析和探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表1)

一、新疆农业大学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全国文明校园、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18项,其中主持马产业、民族特色谷物制品、荒漠植物群落等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近10项,到位经费近5亿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7项(其中,主持完成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登记科技成果36项,审定新品种20个,授权专利322项(发明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260项,认定地方标准36项,审定棉花、梨、牧草、玉米新品种20个,育成新大豆27号,新甜玉17号,“雪香”梨,新农大棉1号、4号,实现了成果转化;累计发表各类科技论文4,693篇,其中高水平论文(SCI/SSCI/EI收录)520篇。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收入逐年递增。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纵向科研经费,指来自各级政府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立项的课题,包括国家、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委)及地、州、市、县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或批准资助的各类研究项目,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规划办、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自治区科技厅、社科规划办、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教育厅、水利厅等单位;另一类是横向科研经费,指企事业单位、兄弟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政府采购招标等取得的各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合作项目类科研经费。近10年以来,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呈逐年增加态势,总经费达8.24亿元,2020年经费最高达1.1亿元,比2011年科研经费增加了近82%,近两年更是突破1亿元大关。随着科研经费体量的逐年增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逐渐多元化,为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为学校教师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题。(表2)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逐渐规范。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转变,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科研经费“放管服”的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努力把握政策机遇,用足政策资源和区域红利,结合学校实际,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了《新疆农业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赋予了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和完善了科研绩效支出发放流程与绩效评价方式,持续加大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的“放管服”力度,将横向项目绩效管理权由学校下放至学院,横向项目绩效比例提升至70%,更加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更为宽松、利于干事业的良好环境和科研氛围,持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和科技推广动力。

三、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和制度下发后,没有及时结合学校情况,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效能滞后。并且对国家、自治区最新科研经费制度宣传、普及不到位,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经费管理制度,导致很多一线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没有享受到国家“放管服”改革的红利;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最新政策了解、解读不到位,没有切实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报销繁”等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落实难”和“落地难”的问题,没有打通科研经费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脱节。科研项目与科研项目经费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目前在高校中,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脱节现象。高校科研项目包含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一般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其他部门协助。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科研经费管理是核心所在,但科研管理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更多关注项目的策划及立项工作,认为项目获批后的经费使用管理应由财务部门执行,与财务管理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易造成科研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三)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由于学校管理体制问题,部分农业类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互,并且从财物安全的角度考虑,财务数据和科研管理数据也要求相互独立,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较差,缺乏大数据共享平台。科研项目从科研管理部门申报通知开始,经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到账确认、科研经费建账立户、科研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使用、项目结项、审计、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相关信息,涵项目的立项信息、立项金额、预算明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费用支出明细、科研项目决算信息等,被学校不同的职能部门多次收集、反复使用,然而各个部门又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导致这些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的有关信息需要科研人员在不同部门奔波,通常同样的一份材料需向好几个部门提供,易造成利用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各部门配合协调不畅,没有形成服务教师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

(四)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科研项目想要获得稳定开展,就必须做好资金预算工作,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前提,对整个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不够深入,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组的经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原预算支出,存在预算执行效率低、预算支出多次调整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问题,给科研项目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联动差,项目管理部门不能准确掌握科研经费使用和执行情况,很难准确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预算调剂,导致项目进行多次不必要的预算调剂。

(五)内部监管机制体制不完备。农业科研经费是农业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其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用于科研活动,要保证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及目标性。然而,从科研经费审计情况来看,目前有许多农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常见的是存在一些粗放式管理,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管,即使有确定的监管流程,也缺少有效的监管抓手,内部的监督机制也缺失,使很大一部分经费的支出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控,经常出现项目未结题经费已经使用完,或项目已经结题但是未及时办理结账手续,也有一些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在学校挂账现象,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进而增加科研管理的成本。随之,更有一些项目主持人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给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和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一)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高校既是科研“放管服”政策落实的主体,也是科研改革政策的受益主体。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各相关部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各相关部委有关制度文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本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断规范本校科研经费管理。应把“放管服”文件的精神理解透彻、执行到位,要充分利用“放管服”相关制度杠杆,调动科研人员创造积极性,要不断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的创新奖励、激励机制,改进绩效分配制度,实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同时,在绩效奖励方面也要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贡献度,从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时,应与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并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及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主观能动性,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国家“放管服”改革的好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二)建立科研管理责任清单。学校制定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中,应明确二级学院、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各相关职能处室、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并明确各职能部门权责边界,通过协调科学技术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审计处、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二级学院等部门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责任,理清任务清单,强化各自主体责任。

(三)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相对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构建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打通财务核算-科研经费管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最多跑一次”,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科研人员少跑腿”,最大限度帮助科研人员享受政策红利,给科研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化、科技化管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科研工作的繁文缛节,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学术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能,不断适应新时期各类项目管理及科研工作发展的新需求。

(四)科学编制预算。科学、严谨的经费预算机制可以让整个经费使用过程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提升预算环节的精细化程度。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始之前,就需重点关注预算编制问题,与科研人员一同开展预算工作,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时召开培训会和政策宣传会,指导科研人员了解预算编制原则,以合理编制预算。根据主管部门和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按照“勤俭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科学编制经费预算,据实列支各项费用,同时履行预算调整、审批手续及报账流程,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规。

(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科研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逐步构建完善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加强科研项目中期、后期的过程监管,推行信息公开制度,联合财务处、审计处等职能部门动态监管科研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示。制定负面清单,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禁止行为,针对科研人员在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挪用、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通过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完善科研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对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依规依纪依法进行追责问责,严格规范科研行为。综上所述,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质量是切合“放管服”理念的必要举措。只有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才能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合理、合规,进而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有序、稳定开展,保证科研经费能够真正发挥实际价值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国飞.浅议“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19.168(01).

[2]张俊芳,沈国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与有效监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1.472(14).

[3]袁璨.科研放管服的政策解读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要点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01).

依法审计论文范文6

年,市局(公司)在省局(公司)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中心任务,按照“转方式,上水平,争一流”的总体要求,量化目标、细化措施,强化领导,以实施“四项发展战略”为抓手,提升文化软实力,强化发展硬道理,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大力开展零售户致富工程和品牌培育“建功立业”活动,全面提升卷烟营销水平。一是深化文化营销战略。二是大力开展品牌培育“建功立业”活动。按照“以销定购、以存定购”的原则,科学组织货源,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三是全力推进卷烟零售户致富工程。全市上下深刻理解、把握卷烟零售户致富工程的重要意义,从“让谁富”定位,从“富什么”思考,从“怎么富”操作,积极争取领导,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措施,全面推进。四是强化网络终端建设。注重发挥核心店和诚信店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成效,确保辖区市场规范、有序。一是积极推进柔性执法试点工作。从未在当地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案件查处试点工作入手,在职责定位、工作流程、数据传递、完善配套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完善“柔性执法”六项制度为柔性执法开展提供运行保障,切实促进全市专卖执法从管理服务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二是抓打假破网不放松。分阶段组织“扫雷”、“春雨”、“秋风”行动,积极构建“1+N”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省内外毗邻地区专卖执法协作,签订联合执法协议。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海关等部门配合,进一步完善卷烟打假协作、奖励机制,加大涉烟案件经营力度,对重大涉烟案件进行跟踪督办。三是夯实专卖管理工作基础,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强化对系统使用的培训和运用,创新专控体系运行模式,形成“四个三”(三用、三法、三分析、三结合)工作法。

(三)构建严格规范新格局,提高规范管理水平。一是深入开展严格规范专项整治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省局(公司)党组理论学习会精神,按照“领导抓、抓领导”的要求,以卷烟经营、物资采购、工程投资、宣传促销和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以自查自纠和复查为主要方式,以强化领导、责任、考核、纪律为保障,通过自查、复查,查找问题、整改提高,全面提升规范管理水平。二是强化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采取市场巡查和暗访的形式,全面掌握卷烟市场经营状况。组织开展规范卷烟经营自查和自纠,对集团消费、涉案物品监督管理、卷烟促销进行专项检查,定期对重点品牌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对销售异常情况进行预警。三着力提升内控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狠抓资产、资金规范管理,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市局(公司)被省审计厅评为“全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主要负责人被评为全省“重视支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四是强化廉政建设,全面提升政风行风建设水平。坚持惩防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治本”的原则,全面开展“效能监察年”活动,重点围绕市局(公司)党委重大决策部署,“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工程项目建设监督、采购活动监督、公务接待、政风行风建设等项工作强化效能监察。市局(公司)被评为全省烟草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先进单位”。

(四)注重人本管理,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适度从紧、留有余地”的原则,认真做好岗位考核和劳动合同续订工作,优化配置内部人力资源。强化绩效管理,注重工资的宏观调控,做到了量入为出,规范有序。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继续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健全干部交流、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三是积极构建和谐。举办杯职工运动会,开展“展方阵风采庆祖国华诞”系列庆祝活动,活跃内部气氛。把安全、稳定、廉政、规范作为“一票否决”指标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增强全员“大平安”、“大规范”意识。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发展软实力。一是注重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4月份全省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和服务品牌建设现场会暨政研会理事会议、10月份全市国资委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在我单位召开。烟草企业文化和服务品牌建设被国家局选定为行业年企业文化案例丛书,行业内外、省内外近百余家单位到我单位学习交流。市局(公司)在去年被中国烟草总公司授予“全国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又被评为“全国烟草行业服务品牌建设先进单位”,被市委宣传部授予首届“十大书香企业”。二是注重阵地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方舟建设,建立“文化营销”空间,为10多个文化方阵提供活动空间和阵地,每个空间成为了展示方阵风采和建设成果的窗口。三是强化党建工作。开创性的展开“钻石先锋”党建品牌建设工作,明确“三坚”、“三永”、“三时”、“三不”的创建标准,搭建创建“十大载体”,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树立先锋意识、把握先锋内涵、实践先锋使命、展示先锋形象,市局(公司)党委被分别被市国资委和市委授予国资委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是注重工作创新。深入推进“三全格局”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编报创新型企业试点方案,从构建长效创新机制、提升企业软实力模式研究、专卖市场监管成效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卷烟精准营销与商圈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力,全面深入推进试点工作。

(六)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行业形象得到更好树立。一是积极争取领导。国家局、省局(公司)和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到市局(公司)调研指导工作,对烟草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融入“两区”开发,高标准参与全市夜景亮化工程,积极参加全市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演唱会,自觉融入到全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在“慈心一日捐”、“见义勇为”、“博爱在”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捐助200余万元,并投入近48万元参与全市贫困村帮扶,树立了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的良好社会形象。#p#分页标题#e#

二、年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融入“两区”开发建设,按照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效率落实的要求,明确目标,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努力推动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追赶超越。年工作制定如下计划。

(一)着力推进深入实施零售户致富工程,提升营销水平。一是多措并举,切实把零售户致富工程推向深入。处理好“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关系,完善客户关爱和帮扶机制,高度重视弱势群体零售户,建立爱心基金,积极寻求银行支持,为零售户提供方便、及时、低成本的小额贷款或贷记卡支付业务,解决零售户卷烟经营中的资金困难。二是扎实做好零售终端建设。继续按照“统一亮丽、效果突出”的原则,年内力争新建800家诚信店,并探索建设体验店,增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精品区域打造成果,促进终端整体提升。发挥零售商协会及其党支部的作用,提高协会的凝聚作用,提高会员对协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价格管理,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加强客户分类管理,建立客户等级晋级制度,提升客户管理水平,提高客户配合度、忠诚度、支持度。加强电子商务建设,继续做好网上订货工作,确保全年网上订货率达到80%以上。加快多媒体视频终端建设,扩大客户实施范围,争取全年安装300台以上。继续加快消费者数据库建设工作,拓宽消费者信息采集渠道,提高信息采集质量。积极推进“135”工作法,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三是着力提升物流配送水平。尽快启用新的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一库两点”卷烟物流配送模式,提升物流配送作业效率。

(二)转变执法方式,提高监管实效,切实发挥专卖保驾护航作用。一是深入开展柔性执法试点工作。正确处理普法与执法、教育与处罚、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建立完善专卖执法考核监督机制,充分运用建议、辅导、提醒、规劝、示范、公示等手段,制定并实施涉烟违法登记制度、教育劝导制度、重点监管与转化制度、执法争议协调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以及烟草专卖执法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等配套制度,促进烟草专卖执法从刚性监管向刚柔并济转变,从管理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征集探索文明柔性执法的工作模式,大力实施“案例工作法”、征集“金点子”,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提高试点工作实效性,确保一季度全省系统文明柔性执法现场会顺利召开。二是继续保持打假破网高压态势。注重发挥专控体系的作用,提高市场分析能力和案件经营能力。加大在卷烟打假工作上的投入,重视发展信息举报网络,加强执法协作机制建设,切实把辖区市场管好、控好,不断优化全市卷烟流通市场环境。三是提高“三个依法”建设水平。继续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大力推行法治文化建设,启动“三个依法”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构建长效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和机制。

(三)狠抓企业软实力建设,凝心聚力促发展。一是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局(公司)企业文化和服务品牌建设规划要求,把握“共享核心、尊重个性、系统融合,互为补充”的原则,让更好的融入到全省系统“情义”文化架构体系中,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和服务品牌建设思路,实现文化建设的和谐统一、共生共荣。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助推剂”、“加速器”的作用,对内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支撑,对外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企业文化和服务品牌打造建设过程中,不但关注服务的接受者,还要关注服务的提供者,做到统筹内外,兼容并蓄,提高文化建设的品味。以文化聚人心、以文化助营销、以文化促专卖、以文化筑和谐、以文化树形象,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益最佳化。二是继续强化企业党建工作。深入推进“钻石先锋”党建品牌,持续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确保以“四进”为主题的“两个至上”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深入。继续抓好青年职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队伍。三是壮大文化方舟。拓展各文化方阵建设范围,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各个方阵的活力,将方阵建设与共青团、工会、妇联、文化养老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大家参与积极性,切实把方阵建设成为锻炼队伍、增进活力、创建和谐的载体和平台。

依法审计论文范文7

一、大力提升质量工作水平

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制定《质量发展纲要》宣贯学习方案,编制宣贯材料,分行业、分地区、分层次开展宣贯工作。研究提出我市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质量建设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企业、社会组织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承担的任务。制定落实《质量发展纲要》考核方案和考核细则,抓好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保障《质量发展纲要》深入宣贯实施。

2.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完善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及时行业、产业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关注,加强条块合作,力争质量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和评价考核体系,细化分解质量兴市工作目标,推进各级政府落实领导责任、各有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精心组织好“质量月”、“计量日”、“标准化日”、“食品安全周”、“安全生产月”等集中宣传活动,做好质量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3.抓好品牌创建和带动。继续做好市长质量奖组织发动和申报评价工作,提高政府关注度、企业积极性和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推进省长质量奖、名牌产品、服务名牌企业和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及龙头企业的培育创建工作,紧贴全市和各辖区重点产业、优势企业制定培育计划,强化帮扶措施,争创名牌产品8个、省服务名牌企业2家,培育1家企业申报省长质量奖、2个集群产业申报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做好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和名牌企业的宣传、推介、观摩等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引导更多企业追求卓越绩效,发挥好名牌的带动促进作用。

4.强化产品质量监督。认真组织好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重点产品定检覆盖率、实施率达到100%。严格依法施检、抽检分离和“盲样”处理,选择部分产品实行全市统一定检,加强定检过程监管,确保检验数据真实反映产品质量状况。加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认真做好建档、年审、巡查、回访等工作,辖区内工业产品获证企业年审率达到100%,并组织专家组按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现场抽查。组织开展安检机构监督检查活动,规范安检机构的检验行为。注重证后监管和监督检查工作联动,提高动态监管有效性,督促获证企业和安检机构做好证后生产、检验条件的保持。分步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抽查不合格的获证企业,严格实施预警和退出。

5.严格实施生产许可。严格行政许可受理、审批、发证三分离,严格落实行政许可监督机制,认真执行行政审批责任制度,完善行政审批过程监控,确保行政许可依法实施、按规范运转。严格按照细则要求审查申请材料,实行重大许可事项集体审议。认真实施企业现场实地查看和验证,严格落实申请生产许可证企业现场核查整改细则规定。加大对行政许可相关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建立观察员工作档案,加强对观察员工作的管理考核,提高观察员能力素质,切实保证行政许可工作质量。

二、切实保障质量安全

6.深入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企业履责报告和承诺制度,扩大履责报告和承诺企业范围,强化企业法人主体责任意识。举行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活动成果展,加强社会监督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力度。严格监督检查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抓好企业整改和产品复检,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整改到位。召开重点产品质量分析会,促使企业真正认识问题、发现不足,提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继续实行企业生产许可证管理员制度,继续做好质量管理宣传、培训工作,抓好质量工程师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加强质量管理的水平。按照国家局和省局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我市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工作。

7.加强食品生产监督管理。切实做好食品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继续加强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建档工作,确保食品生产企业建档率100%、食品加工小作坊建档率95%以上。积极争取抽检经费,抓好食品相关产品定期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抽样检验和风险监测。以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因履责不到位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做好典型企业带动工作,在每县(市、区)培育2至3家主体责任落实全面、工作扎实有效的食品企业,引导辖区内食品企业学习借鉴。

8.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水平。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和检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确保全市特种设备事故隐患督促整改率达到95%以上、重大隐患督促整改率达到100%,杜绝较大以上特种设备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加强对危化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含小冷库)的专项检查和整治。进一步规范电梯安装、维保单位的工作行为,全市在用电梯全部加贴电子标签,公共场所电梯维保信息上网率达到97%以上。加强对气瓶充装单位的专项检查,车用气瓶电子标签粘贴率100%,实现车用气瓶的检验正常化,车用气瓶充装单位自动充装系统全部开通运行。继续加强“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认真落实《省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切实杜绝因监察、检验失职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9.扎实做好执法检查工作。认真组织开展食品、特种设备、农资、建材、工业用钢管等领域专项执法打假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领域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重点抓好倍受社会关注、事关国计民生、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相关产品的质量违法案件的查处。进一步完善与有关部门的联合打假和市、县两级质监稽查联合办案机制,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的质量安全事件。做好与检验检疫局的12365热线系统共建、共享,完善投诉举报处置工作全过程闭环管理制度。加大对棉花加工企业及絮用纤维制品使用加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棉花加工资格认定。组织做好絮用纤维制品专项执法打假,集中开展儿童服装、学生校服等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p#分页标题#e#

三、不断夯实质量基础

10.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争取在创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机构和联盟标准方面上实现突破,指导企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0项以上,新增采用国际标准产品12个以上。以示范、试点建设为主要载体,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家以上。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实际,在公共服务管理、医疗卫生、旅游、物流等服务业领域建设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5家以上。加强大宗、优势、特色农(水)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制定农业地方规范20项以上,进一步完善我市农业标准体系。积极做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及第二批“省标准创新型企业”的组织申报工作。

11.加强计量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能源计量标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力争1家企业创建为省级能源计量标杆示范企业,3家企业创建为市级能源计量标杆示范企业。加大电能计量授权机构工作质量监督抽查力度,确保完成复检率90%以上、复检合格率98%以上。抓好在用电能计量器具监督抽查,确保监督抽查覆盖率100%。继续抓好“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行动,突出集贸市场、医院、眼镜制配场所、加油站、餐饮业、商店(超市)等六个重点领域,推进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并公示社会。针对社会反映问题突出的加油机、公路计重衡器、医疗器械、电子秤等重点计量器具,加强计量工作风险分析评估,研究具体有效地的监管措施,力争被省局推广采用。推动我市计量技术能力差异化发展,力争全市7家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全部达到省局规划要求,新上标准全部投入使用。继续组织开展法定计量检定技术比武,加大对法定和授权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力度。

12.增强认证工作有效性。严格实验室资质认定监管,抓好食品检验机构的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超范围出具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加强监督评审工作,确保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做好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等认证执法检查,严格查处咨询机构、认证机构的违法行为,规范认证市场秩序,确保认证有效性。积极做好强制性认证产品监督工作,加强认证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CCC产品监督抽查,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准及法律法规的宣贯,督促企业开展认证活动。

四、巩固加强双基建设

1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探索聘请法律咨询和决策咨询,引入专家论证,坚持把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工作决策的必经程序,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牢固树立按程序办事的理念,加强许可、处罚、监督、收费、复议、信息公开、信访和内部管理、对外协调等事项的程序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抓好对《行政强制法》和《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继续深入开展“和谐执法,阳光办案”活动,强化落实行政执法案件主办人制度和案件回访制度。强化法治监督,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着力宣贯好《行政强制法》和《省行政程序规定》。加强对案卷评查情况、投诉处理问题、行政复议案件、执法监督检查和财务审计结果等方面的分析,及时掌握各单位依法行政、按章办事的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14.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六型”班子建设,进一步提升各级班子带领大家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建立干部提醒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引导领导干部高度负责抓工作、抓发展。完善谈心谈话制度,提高谈话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推进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落实问题“倒查”机制,严肃查处用人上的违规失则问题。继续开展主题练兵活动,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按规划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选拔工作,提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进一步规范人事管理,完善公务员、稽查人员、事业人员实名管理数据库,推进人员信息动态管理。做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事业编制分解落实工作,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保持政事分开后行政机关、稽查机构、事业单位正确履职、稳健运转。

15.持续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严格落实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依法收支,确保罚没收入、检验检测收入、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和各项支出规范运行。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调度、分析、通报机制,按照“把握节奏、相宜前行”的原则,抓好预算收入,确保预算刚性执行、系统正常运转、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继续以优化收入结构为重点,加强收入引导和监控。严格控制出国、车辆购置、公务接待费用,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做好财务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继续实行专题审计和跟踪审计。

16.统筹抓好实验室建设和科技工作。大力推进“质检中心”建设项目,加快“质检中心”建设,完善立项申报、规划设计、项目用地等工作。统筹全市系统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全市产品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形成基本覆盖全市重点产业的检验检测体系。根据市、县技术机构不同情况,注重区分层次、明确责任、实现差异化发展。市级技术机构做大做强,注重科技研发和能力创新,重点做好省级质检中心和省级计量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县级技术机构加强基础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重点做好11个县级技术机构实验室建设项目。继续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以技术人员为主体,以实验室为平台的科研工作体系,组织做好科研项目培育申报,加强对现有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推进,做好科技成果、专利申报及科技论文等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全市系统科研总体水平。

五、切实确保系统稳健运转

17.加强系统内部管理和绩效考核。在内部管理工作中探索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内部管理规范化上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整理和修订完善,确保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开展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完善政务督查工作机制,重点抓好上级交办事项、全局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实。继续抓好应急值守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和节约节能,促进工作运转。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办法。按照精简、优化的原则调整考核频次,简化考核程序,更加注重日常落实,更加注重考核效果。参照省局考核办法,继续完善市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省特检院分院考核机制。对县级局注重业务工作考核,行政管理工作考核侧重宏观、突出重点和关键点。以考核结果为导向,加大对口帮扶整改提升力度。进一步巩固“双基”建设成果,加强“双基”建设工作的协调调度和督查考核,深入总结、借鉴和推广“双基”建设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建立质监事业良性发展模式。#p#分页标题#e#

18.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认真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组织召开好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做好党员纳新、转正、组织关系转接等日常管理工作,确保组织生活和党员管理工作到位。继续做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能力建设年”主题实践活动,认真抓好群团工作,增强党组织的统领能力。

依法审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放管服”;农业高校;科研经费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制度,为创新进一步“松绑”,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本文以农业类高校———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分析和探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表1)

一、新疆农业大学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全国文明校园、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18项,其中主持马产业、民族特色谷物制品、荒漠植物群落等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近10项,到位经费近5亿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7项(其中,主持完成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登记科技成果36项,审定新品种20个,授权专利322项(发明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260项,认定地方标准36项,审定棉花、梨、牧草、玉米新品种20个,育成新大豆27号,新甜玉17号,“雪香”梨,新农大棉1号、4号,实现了成果转化;累计发表各类科技论文4,693篇,其中高水平论文(SCI/SSCI/EI收录)520篇。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收入逐年递增。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纵向科研经费,指来自各级政府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立项的课题,包括国家、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委)及地、州、市、县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或批准资助的各类研究项目,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规划办、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自治区科技厅、社科规划办、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教育厅、水利厅等单位;另一类是横向科研经费,指企事业单位、兄弟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政府采购招标等取得的各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合作项目类科研经费。近10年以来,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呈逐年增加态势,总经费达8.24亿元,2020年经费最高达1.1亿元,比2011年科研经费增加了近82%,近两年更是突破1亿元大关。随着科研经费体量的逐年增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逐渐多元化,为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为学校教师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题。(表2)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逐渐规范。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转变,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科研经费“放管服”的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努力把握政策机遇,用足政策资源和区域红利,结合学校实际,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了《新疆农业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赋予了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和完善了科研绩效支出发放流程与绩效评价方式,持续加大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的“放管服”力度,将横向项目绩效管理权由学校下放至学院,横向项目绩效比例提升至70%,更加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更为宽松、利于干事业的良好环境和科研氛围,持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和科技推广动力。

三、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和制度下发后,没有及时结合学校情况,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效能滞后。并且对国家、自治区最新科研经费制度宣传、普及不到位,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经费管理制度,导致很多一线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没有享受到国家“放管服”改革的红利;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最新政策了解、解读不到位,没有切实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报销繁”等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落实难”和“落地难”的问题,没有打通科研经费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脱节。科研项目与科研项目经费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目前在高校中,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脱节现象。高校科研项目包含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一般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其他部门协助。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科研经费管理是核心所在,但科研管理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更多关注项目的策划及立项工作,认为项目获批后的经费使用管理应由财务部门执行,与财务管理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易造成科研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三)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由于学校管理体制问题,部分农业类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互,并且从财物安全的角度考虑,财务数据和科研管理数据也要求相互独立,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较差,缺乏大数据共享平台。科研项目从科研管理部门申报通知开始,经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到账确认、科研经费建账立户、科研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使用、项目结项、审计、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相关信息,涵项目的立项信息、立项金额、预算明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费用支出明细、科研项目决算信息等,被学校不同的职能部门多次收集、反复使用,然而各个部门又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导致这些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的有关信息需要科研人员在不同部门奔波,通常同样的一份材料需向好几个部门提供,易造成利用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各部门配合协调不畅,没有形成服务教师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

(四)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科研项目想要获得稳定开展,就必须做好资金预算工作,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前提,对整个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不够深入,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组的经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原预算支出,存在预算执行效率低、预算支出多次调整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问题,给科研项目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联动差,项目管理部门不能准确掌握科研经费使用和执行情况,很难准确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预算调剂,导致项目进行多次不必要的预算调剂。

(五)内部监管机制体制不完备。农业科研经费是农业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其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用于科研活动,要保证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及目标性。然而,从科研经费审计情况来看,目前有许多农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常见的是存在一些粗放式管理,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管,即使有确定的监管流程,也缺少有效的监管抓手,内部的监督机制也缺失,使很大一部分经费的支出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控,经常出现项目未结题经费已经使用完,或项目已经结题但是未及时办理结账手续,也有一些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在学校挂账现象,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进而增加科研管理的成本。随之,更有一些项目主持人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给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和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一)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高校既是科研“放管服”政策落实的主体,也是科研改革政策的受益主体。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各相关部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各相关部委有关制度文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本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断规范本校科研经费管理。应把“放管服”文件的精神理解透彻、执行到位,要充分利用“放管服”相关制度杠杆,调动科研人员创造积极性,要不断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的创新奖励、激励机制,改进绩效分配制度,实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同时,在绩效奖励方面也要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贡献度,从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时,应与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并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及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主观能动性,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国家“放管服”改革的好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二)建立科研管理责任清单。学校制定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中,应明确二级学院、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各相关职能处室、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并明确各职能部门权责边界,通过协调科学技术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审计处、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二级学院等部门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责任,理清任务清单,强化各自主体责任。

(三)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相对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构建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打通财务核算-科研经费管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最多跑一次”,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科研人员少跑腿”,最大限度帮助科研人员享受政策红利,给科研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化、科技化管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科研工作的繁文缛节,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学术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能,不断适应新时期各类项目管理及科研工作发展的新需求。

(四)科学编制预算。科学、严谨的经费预算机制可以让整个经费使用过程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提升预算环节的精细化程度。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始之前,就需重点关注预算编制问题,与科研人员一同开展预算工作,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时召开培训会和政策宣传会,指导科研人员了解预算编制原则,以合理编制预算。根据主管部门和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按照“勤俭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科学编制经费预算,据实列支各项费用,同时履行预算调整、审批手续及报账流程,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规。

(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科研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逐步构建完善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加强科研项目中期、后期的过程监管,推行信息公开制度,联合财务处、审计处等职能部门动态监管科研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示。制定负面清单,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禁止行为,针对科研人员在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挪用、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通过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完善科研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对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依规依纪依法进行追责问责,严格规范科研行为。综上所述,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质量是切合“放管服”理念的必要举措。只有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才能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合理、合规,进而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有序、稳定开展,保证科研经费能够真正发挥实际价值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国飞.浅议“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19.168(01).

[2]张俊芳,沈国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与有效监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1.472(14).

[3]袁璨.科研放管服的政策解读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要点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