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共属性

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共属性

摘要:

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都是具有公共价值的公共服务事业,二者呈现出较大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价值追求、特性表征和实践运作三个方面的共属性。在价值追求上,表现在对人权、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肯定与呼吁;在特性表征上,表现在对人的生存需求、生命质量和自我实现的满足与维护;在实践运作上,表现在形成政府统筹领导、社会多元参与和市场有效配合的有机格局。分析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共属性,明确社会保障之于社区教育的方向指引,对于探寻社区教育的价值追求,回归社区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会保障;共属性

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一项社会性、公益性和草根性的教育活动,其宗旨在于提高居民素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形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提供相应公益服务,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水平。同时,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升公共福利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从内涵界定来看,二者具有较大的共属性;从性质规定来看,二者都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共享性和非分割性等特点,兼具公共价值和社会保障功能;从功能定位来看,二者都是社会的助推器,均表达一种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和社会福祉,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提升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有直接相关性;从运作思路来看,二者都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高公共产品的效率,鼓励市场参与购买服务以实现运作效益最大化。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共属性存在一种交叉与融合的关系,存在一种同一与重合的性质,存在一种相交与共通的要素。分析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共属性,明确社会保障之于社区教育的方向指引,对于探寻社区教育的价值追求,回归社区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方向在于价值追求上对人权、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肯定与呼吁,在于特性表征上对人的生存需求、生命质量和自我实现的满足与维护,在于实践运作上形成政府统筹领导、社会多元参与和市场有效配合的有机格局。

一、价值追求:根植于共属的文明土壤

世界是由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组成的。现实世界是主体与客体的存在,在现实世界里,人们依据客观规律进行活动;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在价值世界里,人们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活动。因此,价值世界是属于人的世界。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价值追求一样,二者的共属性体现在对人的存在权利的肯定与维护,对政治民主的宣扬与追寻,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倡导与呼吁。人作为一种价值存在,从人权方面来说,活着是一种存在,存在就是一种权利;从政治民主方面来说,人既是一种政治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存在;从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来说,社会是自我存在的集合,也是和谐共生的塑造。

(一)活着是一种存在,存在就是一种权利

人寻找人之在,人不是在者的主人,而是在者的看护者。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存在就是一种权利。人在对“在”的看护中抵达“在”的真理。就人的本质在“在”的历史中展开来说,人是这样的“在者”,是“在”的“邻居与牧者”,是站出来去在的“在”,是寻找并看护人之在的“在”。这种“在”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活着的存在,是活着且具有存在权利的存在。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对人权价值追求的共属性正是对人之为人存在的肯定与维护。生命、生存和生活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存在权利。社区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关注人生命的喜乐幸福、生存的基础保障和生活的充实丰富。与此相一致,社会保障的价值焦点亦在于守卫人的生命、保障人的生存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体而言,二者的人权共属性表现在生命、生存和生活三个紧密有序、环环相扣的层面上。首先,生命是人存在的前提与根本。社区教育关注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社会保障的根本亦是给予人最基本的生命保障。尊重生命是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二者致力于使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次,生存是人存在的基础与关键。社区教育帮助人们了解与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能力;社会保障涵盖的贫困问题、低收入者和残障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以及边远地区儿童教育困难等问题正是社区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再次,生活是人存在的方向与目标。生活是一种真实的生命感受,人必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社区教育为居民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采取的实践行动,与社会保障为人们基本物质和精神诉求实施的福利体系息息相关。生命是要用生命过程来诠释的。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对人权问题的重视和探讨,对人生命意义的捍卫、生存价值的追求和生活幸福的保障,对民主与平等、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尊严以及和平与权力的弘扬,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关照,是幸福与美德的延续,是个人身份与认同的确证。

(二)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基本的政治命题,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1]人自出生起成为政治的一份子,就享有作为公民的权利,并履行应尽的义务。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存在,政治涉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人是离不开政治生活的。新公共服务学者认为,要不断引导人行使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政府要持续重点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公民心声。[2]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在政治上的共属性体现在对政治民主的宣扬与追求。政治民主是一种诉求,指向于社会共同体的利益,追求“公共的善”。社区教育致力于使居民享有政治上的民主意识与权利,政治民主也是社会保障关注的重要问题。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在政治上的共属性主要表现在权利主体与权利内容两个方面。第一,权利主体广泛化。社区教育是一种普适性的草根教育,教育对象不分类属。无论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的社区数字化学习,还是针对特殊学习需求的老年教育;无论是为广大农民提供的技能教育,还是针对失业群体的就业教育等,都属于社区教育的范畴,切实彰显社区教育的普适价值,体现社区教育权利主体的广泛性。与社区教育一样,社会保障权利主体范围逐渐扩大,仅从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来看,社会保险的权利主体逐渐形成包括城乡居民、灵活就业人员、学生和被征地农民等社会全体人员的格局。二者的权利主体层次体现了政治民主的平等内涵。第二,权利内容充实化。社区教育中的公民教育较为典型,公民教育以权利意识为主,强调人的权利主体地位,针对公民资格与意识、行为与能力开展教育活动。公民教育与政治自由是一体的两面,因此社区教育与政治民主、平等自由息息相关。与此相一致,社会保障亦不断丰富与充实权利内容,提高社会共同体福利。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公平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福祉,突出更高层面的善。重要的不是告诉个体是什么,而是让个体发现世界,发现自我,发现自我与世界的伦理关涉。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对政治民主的追求,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边缘化人群的包容,对全体成员实行的全纳性事业,给予人得以立足的政治存在,给予人政治存在中的民主平等,给予人抒发内心声音的自由与权利。

(三)社会是自我存在的集合,也是和谐共生的塑造

自我存在是社会塑造的产物,个人只有通过社群其生命才有意义与价值。个人的身份或认同是由所属的社群决定的,因此社会共生是人生存和交往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存在于共生系统中,这种共生关系有优劣之分,和谐共生就是最优化的状态。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致力于使社会共生产生最优化的效果,达成和谐共生。二者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的共属性表现在保根本、促和谐、重视平等权利方面。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它以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协调与动态平衡为标准,社会和谐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生活和创造,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作为一种草根性、社会化和公益性的全纳式教育,社区教育的功能旨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实现社区健康有序以及推动社会和谐稳定。针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社区教育采取弹性化的实践策略。如针对农民科普知识普及实施的科学务农技能培训,帮助农民科学增收、发家致富;针对城市居民设立兴趣学习小组,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针对城乡差距实行城乡一体化策略,强调对新型市民开展角色适应教育,引导他们调适心理状态,丰富自我角色,缓和角色冲突,实现新型市民的角色转化,维护社会的平衡状态。社会保障亦是如此,其实质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与自由,通过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愿望,给予人生活的安适感和满足感,使人体会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促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最优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残障人员就业安置为例,社会保障通过向残障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不仅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更让他们体会到生存的价值与尊严,体会到参与社会并发挥自身能力的热情与动力。社会和谐是社会存在的追求,亦是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共同追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追求人身心内外的同一与安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相融。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发端于对人尊严的肯定,形成于对人之为人生存提升的过程,体现于人与人和睦相处、心灵相融的美好氛围。

二、特性表征:发声于共属的伦理语境

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由低到高呈递进状态表征出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二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三是实现人的自我超越。生存需求是根本,关乎人的尊严;质量提升在过程,关乎人的发展;自我超越要境界,关乎人的实现。

(一)生存需求是根本,关乎人的尊严

人最重要的不是存在,而是生存。在人的生命与宇宙的关系网中,人不仅存在,更生存着。存在是基础,生命是精华,生存是人享受生命的纽带与内核。人于宇宙之中的存在,是寻求和解决生存问题的过程。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特性表征指向于人的生存,指向于人的真实性,指向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人基本的“生存状态”,使人有尊严地活下去。人并不是纯粹的存在而毫无个性,生存更接近人的真实性,使人富有个性与生机。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首要特性是关注人的生存问题。第一,关注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乎人生存的主要问题,也是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相融的部分。我国就业市场存在劳动者就业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匹配的矛盾,导致就业问题凸显。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是扩大就业服务的有效途径,二者重点关注下岗职工、贫困人口、农民工和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谋生需要,并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待遇。如在职人员的教育、待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教育、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以及农民的科学致富培训等,都致力于提升人的生存技能,满足人基本的生存保障。第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二者致力于关注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在生理水平方面,二者通过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在心理水平方面,二者通过提供心理咨询与疏导平台,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归属感与安适感,营造积极健康的亲情氛围。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形式多样,如江西的“万载”模式、南京市鼓楼区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玄武区的“8+1+X”模式等,都致力于满足老年群体的生存需求,使他们安享晚年,乐享生命。生存是生活得以存在的基础,生存并不在于保全生命状态,不在于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命需要,而在于使人表达人之为人的内涵与价值、存在与意义。因此,生存状态是最基本的关注。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指向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指向于人的“附魅”与“去魅”,指向于人对世界保持的“温情与敬意”,从而谋求平等与对话,生成参与世界的意义,并启发、创造人生的意义。

(二)质量提升重过程,关乎人的发展

生命需要质量,需要责任,需要承担责任的能力。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特性表征指向于人在满足基本生存状态前提下生活质量的提升,侧重人的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以及基本生活质量,考虑每一社会成员是否有能力和机会过上好的生活。生活不是处于永恒的某一存在中止步不前,而是流动的前进,因此人不能终止追寻的脚步。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重视人生存质量的提升与人的发展问题。第一,重视人文环境的优化。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重视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致力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人文氛围,为人的自我发展提供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与熏陶等人文环境的优化,为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与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与社会关怀。第二,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价值需求。社区教育是遍布社区与社会的“精神长廊”,它满足人以提高自身技能为目的的“谋生”需要,以提高生活品味为目的的“乐生”需要,以享受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乐活”需要,“即根本目的在于人‘有目的生活’”、“满足的生活”、“好生活”。生活是连续的过程,社区教育只有渗透于人的生活之中才能实现对人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社区教育培养的人的各种品质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活品质,它必须回归人的生活,完善人的生活状态,使人籍此走向好的生活。与社区教育相一致,社会保障不仅仅局限于救济与扶贫,还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水平与基本发展趋向,即在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求外,注重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基本的物质保障给予人一定的心理安适感和满足感,使人有能力发展自己。人只有在基本物质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才有更多能力发展精神需求,提升精神素养,关注人生价值,实现自我发展。当生存不是问题时,生活就会向质量提升前进。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旨在使人追求有价值、幸福的生活,指向于人在满足基本生存状态前提下生活质量的提升。此刻人关心自我的真实生存、生活状态,感受真、善、美,感受流动的存在,感受创造的充盈与满足,感受思想的明晰与自由。

(三)自我超越要境界,关乎人的实现

生活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人作为一种自在的存在,追求有价值的、幸福的美好生活。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特性表征指向于人在满足基本生存状态、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的前提下,实现自我超越,达成人生圆满。二者旨在唤醒沉睡的人,鼓舞人生气勃勃的精神,激发真实活泼、沛然充溢的现在。人活着,便有追求价值生活的权利。我们曾将社区教育视为生存技能教育或闲暇消遣教育,将社会保障理解为扶贫与救济。21世纪,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内涵不断扩大。人们并不满足基本的温饱等外在物质条件,而是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充实精神生活,丰富价值内涵。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价值观教育、人生哲学感化等具体活动形式,帮助人在物质丰盈的基础上提升精神层次,丰富精神境界,实现自我超越,体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创造的快乐与幸福。第一,反省自我意义。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帮助人自我反省与自我操纵,这是自我接纳的源泉,激励人肯定自我和悦纳自我。当人不能顺利解决突发问题时,自我反省指向问题症结,指向客观自我认识,指向适时调控自我,以实现整体前进。第二,形成自我认同。人能够反省自我意义,发现自我价值,体悟自我发展的感受,形成自我肯定,产生自我认同感。第三,实现自我超越。创造是个体的一种高峰体验,需要实现自我超越,审视与思考自我的形象与位置,提炼与重视自我的个性与价值,突破与超越原有自我而获得全新自我。对存在的探寻是生命价值的一部分,是生命意义的延伸。我们对存在的探寻,不是当下无边的延续,而是对永恒整体的实在和满足;不是记忆纽带的联结,而是心中珍爱之物在绝对中得以实现与确定;不是无休止的充盈,而是独一无二的坚定与确证。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指向于人在满足基本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自我超越,追求人生圆满。引导人追问自我,发现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体验并获得人生的意义,不断走向人之为人的存在,启发并赋予人生的意义。

三、实践运作:治理于共属的公共空间

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在实践运作方面的共属性表现为三个主要的运作主体。一是政府统筹领导,政府是主体责任人,负责管理和规划,是公共产品的主体与主要提供者、买单者;二是社会多元参与,采用合法的方式筹集社会资本、吸纳民间资本,拓宽运作渠道;三是市场有效配合,通过市场与政府和社会有效配合,活跃运作途径。政府、社会、市场三个主体同时运作,形成政府统筹领导、社会多元参与以及市场有效配合的格局。

(一)政府统筹领导,承担主体责任

康德哲学认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因此,政府是手段,而非目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决定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必要性。[3]在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实践运作中,政府处于主体地位,对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起引导、支持、服务和帮助的作用。社区教育的实践运作离不开政府这一主体责任人。不同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程度与水平,决定了政府将发挥不同的指导作用。在社区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政府应加强统筹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对社区教育的支持与引导功能,帮助推进社区教育对人的渗透与影响进程,促进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实现;在社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应降低统筹程度,给予社区教育发展的主动权,注重加强法制引导,实施督导与评估,保障社区教育健康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实践运作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与规划作用,保障社区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不偏移,缩小不同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实现社区教育健康发展。与此相类似,政府亦是社会保障实践运作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管理与规划,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保障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支持;另一方面,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建构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保障实践运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宏观指导上,还体现在社会保障事业中财政责任、法制保障责任和维护社会公平责任的行使上。政府的产生是人民利益的需要。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在实践运作中坚持政府作为主体责任人的角色重担,正是“权由民所授”宪政理念的忠实体现。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对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实践运作意义重大,有助于保障二者实践运作的基本方向,调适二者的科学发展水平。

(二)社会多元参与,拓宽运作渠道

波兹曼(Postman)主张从公共价值的视角阐释公共政策和服务,强调公共政策和服务所承载的公共价值。[4]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在实践运作中鼓励社会和社会组织的合法参与,鼓励非盈利组织发挥作用,采用合法的方式筹集社会资本、吸纳民间资本。社会多元参与是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实践运作的主要渠道。非政府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的显著特征是非营利性,不追求利润而服务。[5]相反,私营组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因此,非政府组织不论对象贫富贵贱、不计经济报酬、单纯提供服务,而私营组织很难做到为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区教育中有以社区居民自发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共同体,以社区教育基金会、理事会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组织和以社区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等社会团体。社会多元参与能够拓宽社区教育的实践运作渠道,保障社区教育的普适性。美国社会团体在社区教育实践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服务类团体有娱乐团体、社会服务团体、红十字会、基督教青年会和基督教女子青年会;商业类团体有商会、工会和传媒等,它们都参与社区教育的服务工作,促进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与社区教育相一致,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广泛存在于社会团体中。社会慈善事业的大力发展,为需要救济的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为残障人群带来维持生存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为教育贫困地区带来继续求学的希望与曙光,为灾祸地区带来雪中送炭的温暖与关怀。社会保障中社会多元参与,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互济,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以及相交互惠的社会共同责任感,对帮助贫困地区,缩小贫富差距以及促进社会和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社会多元参与对社会保障事业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运作渠道。慈善事业是民间的事业,是社会成员互帮互助的团结和友爱,是社会共同责任的凝聚与统一。社会组织多元参与,非盈利组织发挥重要作用,拓宽了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实践运作渠道。

(三)市场有效配合,活跃运作途径

市场是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实践运作的活跃方式与积极因素。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在实践运作中注重发挥市场的效用,提高市场的参与度和投入效率,保障市场与政府和社会的有效配合。政府和社会在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实践运作中都承担主体责任人的角色,但二者都离不开市场的有效配合。市场的竞争性决定了市场参与对质量与效率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于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具体运作途径中,势必对二者的实施效率产生影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一种自下而上的孕育产生模式,即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社区教育方式,[6]将社区教育委托给市场进行操作,是一种具有效率的权力下放,有助于解决社区教育资源短缺或利用不当的问题。社区教育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等措施是市场参与的最佳典范。政府购买服务是指由政府界定服务的种类与品质,通过市场竞标,向委托者提供费用服务,由委托者完成公共服务行为,这给予市场发挥作用的机会,活跃社区教育的实践运作渠道。社区教育中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继续教育等坚持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运用市场参与渠道开展惠民利民的社区教育实践。因此,政府购买服务将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活跃渠道,将这一理念纳入社区教育实践运作领域中,对盘活社区教育资源、增强社区教育的社会参与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也就是说,市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活化社区教育实践运作渠道,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质量,增强社区教育为人们服务的品质与精神。与此相一致,社会保障在实践运作过程中,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实践运作水平。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等措施同样适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如惠民工程逐步采纳市场参与的方式,通过市场竞标、政府购买服务行为,把运作权力下放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性,盘活社会资源,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真正把利益带给人们。市场与政府和社会的有效配合,是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在实践运作中的灵活渠道,二者对市场参与度的重视,对促进社区教育与社保障的发展意义重大。发挥市场参与对社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实践运作的重要价值,有助于盘活资源,提高效率,兼顾公平。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共属性是作为公共产品对公共价值的最佳诠释,是践行为一切人提供一切福利的普适行为,它们是事业,更是责任。明确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关注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质,研究社区教育与社会保障的共属性,可以发现,社区教育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事业,是具有普适价值的事业,是关乎全人类福祉的事业。[8]诠释社区教育的价值,就是诠释社会保障的意义。

作者:桑宁霞 王晓丹 单位: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仲长城.从自然人性到“政治动物”———解读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35-40.

[2]顾丽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5(1):38-45.

[3]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55-62.

[4]杨博,谢光远.论“公共价值管理”:一种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与限度[J].政治学研究,2014(6):111-122.

[5]桑宁霞,李茂彤.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大学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基于我国台湾社区大学创办经验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3-5.

[6]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

[7]程仙平.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理性思考和策略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117-122.

[8]刘奉越.西方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