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研究论文(6篇)

社区教育研究论文(6篇)

第一篇:河北开放大学资源社区教育体系研究

一、社区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社区教育”最早起源于北欧的一些国家,如丹麦、冰岛、挪威等,从经济基础上看,这些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其中丹麦著名的民众教育学家科隆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民众中学,并主张把民众中学朝着“面向生活的学校”进行转化。而在各个国家中美国建立的社区学院系统最为成熟。它包含了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非学历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多个方面,主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最终顺应国家的发展趋势,推动国家的经济进步。我国民众对社区教育认识较晚。我国出现得最早的社区教育组织是“社区教育委员会”,1988年在上海成立。在总结原有教育形式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的社区教育经验,通过在不同的地区设立试点,并逐步在全国铺开的方式发展。

二、河北开放大学的发展

(一)河北开放大学。

河北开放大学,前身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8年,是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提倡和批准创办的。拥有开放教育、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和与重点高校合作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设立了理、工、农、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等9个学科140多个专业。通过微机课件、网络、广播、电视、音像教材和文字教材等多种资源来完成教学过程的远程教育。其学历是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学历,而且在欧美等国家都得到认可,被誉为“国际学历绿卡”。其办学机制灵活,适合各个层面的社会人士进行学习,经过多年的建设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庞大的教学点,河北开放大学下属市级电大和分校15所,县级分校、工作站142所。各教学分校分布各个省地市县区,具有丰富的渠道资源和教育资源。

(二)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隶属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校有开放教育、中专教育等形式,先后开设专业38个,拥有各类在校生3000余人。除此之外,还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等近8所高校合作办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独立的域名和IP地址。学校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5人,讲师39人,研究生以上学历者37人,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与管理服务。

三、秦皇岛市社区教育需求情况分析

秦皇岛市地处渤海岸边,北依燕山山脉,紧邻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一个热门的沿海旅游城市。对于秦皇岛市社区教育需求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于社区教育内容方面,被调查者表现除了与其他城市居民的共性,如在需求按照重要性排序方面调查时养生保健类、运动健身类需求排在了前边,同时也表现除了秦皇岛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特性:城市居民对于地区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旅游特色都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其次从有意向的人群职业分布来看,71.3%的业人员有学习欲望,28.7%的退休人员有学习欲望,相应而来的被调查者的社区教育阻碍主要来自于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对于学习地点和内容不了解、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地点远以及缺乏需要的学习项目,而且在对于业余时间的调查中发现,65%的被调查者每周只有3小时以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最后在对于社区教育费用方面,我们的得到的结果是63.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全免费,21%的人选择了低收费。从中可以看出,费用也是制约居民进行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社区教育的费用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而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四、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关系

广播电视大学与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很深的渊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地、县级电大建设成为当地的社区教育基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首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对于全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和高昂的热情。以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为例,2013年秦皇岛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秦皇岛社区教育学院在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挂牌成立。在一年多的发展过程中,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将现有教学资源全部拿来为社区教育学院所用,成立专门的部门,调任优秀的工作人员和教师积极地为秦皇岛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服务。仅2014年全年完成了海港区、开发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分院完成挂牌工作;完成了社区计算机培训等4项主题活动;组织十一次社区讲堂及社区活动,包含“口腔保健”“食品安全”、“养生保健常识”等多项内容;并参与组织了“送图书进社区暨社区读书节”等活动,并与秦皇岛市新华书店图书大厦、秦皇岛电视台、秦皇岛新闻网紧密联系,做好相关活动和社区教育的宣传活动。实践证明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和秦皇岛社区教育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资源也可以为社区教育学院提供免费的宣传。

五、关于秦皇岛市社区教育教育体系的建议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多方位、多渠道的发展。开放大学作为重要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机构,它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十分契合社区教育的要求。因而在建设秦皇岛市社区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一下建议:

(一)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

广播电视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远程教育,2000年3月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网站开通,此网站开发后主要为学生所用,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建立了中央电大在线、省电大在线和市电大在线三层体系,各科任教师、责任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相应的课程说明、课程辅导、参考资源、历年试题、视频课件、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并有相应的论坛等反馈机制,方便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社区教育依托开放大学进行发展,电大的优秀课程资源是关键的支撑点。在今后的发展中,秦皇岛市社区教育更应该依托电大的现有的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整合,建立符合市社区教育需求的体系。

(二)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渠道。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直属学校一个,各县区教学点7个,建有充分的市县区教学网络,在此基础上还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等近8所高校合作办学;拥有多种形式的培训项目,是多种形式考试的考点。因而秦皇岛广播电视拥有良好的宣传和拓展条件,方便社区教育的宣传和开展。电大的学历和培训教育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确实取得的成绩,在相应发展过程中建立的渠道,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快速进步。

(三)加强开放大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与其优秀的师资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将其师资力量直接应用到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来,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学习。多年以来,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的师资培养一直以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为主,因而与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有些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异,建立高素质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对现有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化培训,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实践能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六、总结

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共同目标把开放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联系在一起。社区教育是开放大学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开放大学是社区教育的支撑点,两者的结合顺应教育现代化、大众化、普及化、终身化的趋势,有助于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作者:安伟洁 刘雪梅 单位: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篇: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1前言

成人教育是我国在传统教育之上的一项重要补充,而在近年来也成为了在职工作者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社区教育从而发展起来。面对成人教育的生源紧缺问题,社区成人教育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对我国的终身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含义

2.1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主要针对成人而进行的相对灵活的办学方式。成人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成人教育有特定的教育对象,通常是离开学校以后或者已经超出学龄的成人而设定的教育;第二,成人教育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部分国家已经将成人教育作为了一种法规来进行实施;第三,成人教育包含着很多的教育内容,成人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人无法进入高校学习和受教育的需求。

2.2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世界各国的社区教育都是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而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对社区教育也都有着不同的诠释:①英美等国认为,社区教育是由社区向市民所提供的一种非正规教育;②西欧国家认为社区教育是民众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③日本等国家认为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是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来提升公民的社区意识。总而言之,社区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要,主要以促进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素质而形成的灵活多样的一种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能够起到推动终身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桥梁。

3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条件

3.1终身教育思想

上世纪末我国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教育政策之一,而且一直在不断的深化。近十几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政党报告中一直不断的强调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而这种思想也在从原来的思想理念逐步走向实践,同时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3.2建立学习型社区共识

社区是特定空间中的一种社会共同体,它将会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的工作人员渐渐的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进行转化,社区再不是传统理念上的居住空间,而是将教育功能和文娱功能等集合为一体,成为了多方位的服务场所。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城市中出现了很多的个体商户和自由职业者等,他们对社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教育是社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的发展社区教育,才能使人民的需要得到满足。成人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管理规模,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条件,这就说明了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能够产生互补优势,同时也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做出了贡献,二者的协同发展无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3成人教育的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每年都在不断的扩招,成人教育正在面临着强大的冲击。我国的成人教育必须要做出改变,走出固有的传统模式,并及时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发展学历教育之外的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是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

4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建议

4.1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

我国的成人教育在现在看来主要有:函授、夜大、自考等,这些教育形式不论是全日制还是脱产,都是以学历补偿作为办学的目的。这些成人院校与周边的企业很少有联系,大多是关上门办学。要想真正的实现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还需要从思想上进行改革。首先,在办学理念上,应突破原有的封闭性,将办学理念增加开放性,对社会服务的功能进行增加,尤其是学校周边的社区服务功能。此外,学校的教师以及管理者等都应建立起社区服务的意识,从根本上做好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成人教育院校应积极的走进社区,通过各种方式向社区居民宣传终身服务的教育理念,并建立起处处能学习的环境氛围,让社区居民能充分的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2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中是最重要的物质力量。应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实用资源,以此来促进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应建立起一定的共享机制,将现有的资源完全开放。然后应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社区人民所需要的资源加以整理,并有效的使用。其次是应开发针对性的教育课程。社区的课程设计应符合居民的实际情况,在重视理论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实用性。再次,应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在社区教育中,专业的教师将为居民提供更多有用的知识,并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5结语

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社区教育能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而成人教育也能为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二者之间互相依靠,未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杏改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三篇: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研究

一、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根据课程一般要求和社区教育特定需求,用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目的而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与教学活动的过程。陈乃林曾提出,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要遵循教育课程共同的规律与路径,又必须形成自身的特殊规律与特点。但是目前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仍存在众多问题。

(一)课程内容不丰富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具有综合实用性,英语课程开发也是一样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而就目前现状来看,现有的社区教育英语课程相对于其他类课程而言则显得单一零散,主要集中于英语国家文化、日常用语、英语音标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与特定职业相关的用于交际的应用英语类课程则少之又少。

(二)学习对象不广泛

社区教育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服务活动,其学习对象应包括所有年龄段的人群。而在现实情况中,社区教育英语课程的对象则比较单一、不够广泛,主要以育龄妈妈和老年人居多,极少涉及到中青年,尤其是职场人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现有的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对中青年尤其是职场人士的吸引力不强;二是人们对社区教育的价值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对参加社区教育课程学习的动机不强,需求不够。

(三)英语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

从事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地方社区大学,他们普遍认为社区居民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而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多集中于英语基础知识,如音标、简单语法、日常简单用语等,而事实上,社区居民中不乏英语基础较好的职场人士,出于工作的实际需要,他们可能有较多的“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

(四)开发不规范

充分调研分析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是社区教育课程有效开发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社区学习者并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客体,更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因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集聚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和社区学习者三方的智慧,充分发挥社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然而现阶段,许多课程的开发目标主要还是由社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制定的,社区学习者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ESP理论与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的关联

(一)ESP理论及其特点

ESP是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缩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是Halliday,…Mcinfash,…Strevens在其合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中提出的概念,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特定需求而开设的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其目的是强化巩固基础英语并培养学习者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实践应用英语从而更好开展工作的能力,其中包含旅游英语、电子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疗服务英语、工程英语、科技英语等。ESP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通过学习能提高其在特定的职业领域内英语运用的能力,如旅游行业工作者可以通过旅游英语的学习,巩固英语语言基础,掌握旅游英语常用表达法,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提升在旅游行业内应用英语的能力。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以实用为导向,与特定专业或职业相联系的专门化的内容。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该课程会包含旅游行业常用词汇、旅游过程中常见对话、西方国家文化习俗等,通过模拟场景的学习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有其自身的特点。英语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有一定英语基础,浓厚学习兴趣的人士,因而从课程开发针对的对象而言,主要应是社区中的中青年群体,企业中的职场人士。中青年群体、职场人士参加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提升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升职业竞争力,因而从课程目标设置而言,应具有综合实用性和职业导向性。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中青年群体、职场人士参加社区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更追求学习的高效性,因而从课程内容安排而言,应注重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的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基于ESP理论进行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拓宽社区学习者范围

社区教育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服务活动,基于ESP理论进行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职场人士、年轻人参与学习,拓宽社区学习者范围,从而提高人们对社区教育价值的认识。

2.提升社区学习者综合素质

近年来,就业市场对既掌握行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ESP课程不仅关注语言教学,更注重对学习者行业知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而,ESP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拓展行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促进英语教育社区化

一直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主要还是局限于学校课堂内,社区英语课程主要集中于英语基础知识的讲授,职场人士、社区学习者如有工作需要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也只能求助于相关培训机构。基于ESP理论进行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不仅可以为职场人士、年轻人提供学习行业英语的机会,更有利于我国的英语教育真正走入社区,提升社区居民的外语素质,构建学习型社区。

4.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针对社区实际和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是社区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开发出受居民欢迎的课程资源。运用ESP理论开发诸如旅游英语、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文秘英语等类似课程是针对职业人的一次崭新而有效的尝试,调动更多职业人的参与积极性,增强社区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ESP理论的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的策略分析

(一)需求调研

基于ESP理论开发的社区教育英语课程的主要学习对象是社区中的中青年群体、企业中的职场人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ESP课程的开发及顺利实施需要社区、学校、企业间的密切配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应尽量向社区和企业开放,社区应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ESP课程学习,企业也可以为社区和学校提供实践、培训的基地和场所,扩大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与社区的共赢。因而,课程开发者应确立“以需定供”的课程开发理念,深入社区、企业,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电话访谈、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充分调研并了解中青年群体、职场人士的学习需求,从而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开设相关课程。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

ESP理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强调实用,以能力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倡导“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来学习运用”。基于ESP理论开发的社区教育英语课程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内的中青年群体、职场人士,因而课程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满足中青年群体、职场人士专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其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语言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

(三)课程结构的构建

课程结构应在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架构。因而可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形成核心课程、平台课程和拓展课程,同时以核心课程为主导、平台课程为基础、拓展课程为辅助,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社区、学校和企业的力量,共同构建基于ESP理论的社区教育英语课程体系。

(四)课程内容的编写

基于ESP理论开发社区教育英语课程需要一支特殊的英语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与一定行业,如旅游、医疗等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而可组织一批“双师型”教师参与课程内容的编写。其次,社区中青年群体、职场人士参与ESP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其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语言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课程内容的编写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专业知识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职业导向性和动态开放性相结合。课程开发者还应依据社区中青年群体、职场人士的学习特点,开发相关的微视频课程,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作者:崔翠 单位:常州开放大学

第四篇:社区教育学习模式设计实践研究

一、引言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于2012年正式启动社区教育工作,2013年初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河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全省社区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2014年国家开放大学将河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荣列首批社区教育实验中心。然而,我们清楚地看到,河北省社区教育工作与全国相比,起步晚,在学习支持服务、实训教学环节、资源建设等方面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笔者以我校工会领导下的职工服装服饰协会作为社区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以开展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为切入点,将会员作为社区教育的对象,通过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技能培训学习模式的设计、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实践研究,归纳社区居民学习的影响要素,总结提升社区教育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和有助于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教学策略,使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工作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为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力而助力。这对构建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良性教学运行机制、打造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品牌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广泛深入进行多项调研

(1)文献调研。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张少刚认为将“i-实验”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指导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特色是“做中学”,他提出“i-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政府支持下的公益性活动,在社区和办学单位的组织下,在多功能网络平台上,经过专家的指导,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健康、持续地开展。裴红丽等提出:“将网络学习、面授学习和实践操作三个环节相互结合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社区居民学习资源的自建和循环,促进有效学习,最终实现社区数字化学习。汪国新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基于社区实际、为了社区居民发展、由社区提供学习资源的独特的教育形态,其根本使命和核心价值追求是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力。

(2)学习者的需求调研。

在轻纺城市石家庄,人们的收入一般不高,因而消费水平也不高。但服装、布匹市场较多,卖布、买布的人很多。通过对石家庄多个服装布匹市场、集市和多个小区的60余位居民的随机个别访谈,了解到社区居民对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目前主要有两类人员愿意参加该项培训:一类是45-65岁的人员。他们大多处在年富力强、精力比较旺盛期,有一定的退休收入或社会养老保险。在布匹市场购买布料的人员中,这类人员占绝大部分。近些年来各大商场服装价格攀升,服装加工制作费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与这些人的收入相比,他们希望在市场上能够选择到比较心仪的面料,根据自己或家人的特点,自行设计,缝制出比较时尚且经济实惠的服装。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基本上没有服装设计与裁剪、缝纫的基础,但有比较宽裕的时间,他们渴望并有兴趣学习一些简单的服装裁剪方法,掌握基本的缝纫技能,以此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和提升自己或家人的生活品质;同时还可以起到自我调节情绪、修身养性、放飞心情、陶冶情操、增加成就感等作用。[4]另一类是在岗的25-45岁的年轻人。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一般每个人从上小学开始读书,一直到大学,甚至有人需要更长时间,很少有人会缝纫服装。然而,在毕业或成家后,他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为孩子、为家人设计制作出一些简单的服装、服饰,表达自己爱家爱生活的愿望,体现母性持家的大爱情怀。因而,她们渴望学习一些能够创造财富的技能,其中包括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缝制技能,提升自己幸福的创造能力。河北电大参加此培训人员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她们均为年龄在30—56岁的女性教职工,都具有较强的上网学习能力。无论来自哪个岗位,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她们从未参加过服装设计和制作的任何培训,也一直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她们中的绝大部分至今从未做过服装,但十分羡慕他人的成果,渴望学习这些技能。然而,完全从零基础、零起点学起,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我能否学会”的心理问题,学做服装某些时候可能会为家庭节省一点资金,但绝不是这么简单的省钱问题。她们现在参加此项学习的目的在于:更新知识,娱乐身心,丰富生活,使生活更有意义;提高技能,增加成就感,提高生活品味和质量;通过学习加强朋友之间的往来;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我们开展此项培训的意义在于:把培训作为一种媒介,为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力而助力。主要体现在:让学习者充分体会学习过程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提升学习者幸福的创造能力、感知能力、享受能力和经营能力。

2.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根据河北电大学习者文化水平高、成人在职业余、零基础的特点,首先建立了“巧手群”,开通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大家进行情感、信息、学习体会的交流;建立了巧手实训室,方便大家进行实训实践操作学习。

(1)学习内容的设计。

学习内容设计的原则是:以满足草根百姓需求为目的,从穿着率最高、设计结构最简单、设计方法最基本的休闲装入手。淡化理论,突出实用性,让社区百姓易学易上手。学习内容分三级,每位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时间进行学习内容上的选择。初级:身体各部分基本尺寸的测量,各种背心、马甲、背心裙、简单童裙的设计、裁剪与制作。中级:圆领T恤衫(秋衣)、吊带、打底裤、保暖裤等设计、裁剪与制作。高级:简单卫衣(帽衫)、成人裙子、开口衫、各种裤子等设计、裁剪与制作。学习内容随季节和穿着的需求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2)在线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以自编在线资源为主。根据所要学习的每一款服装,事先制作出PPT幻灯片或视频等微课程学习资源,每个微课程突出一个主题或一个款式的服装,时间在7-15分钟,在“群共享”中,为学习者提供远程的支持和服务。

3.学习模式的设计

坚持“学习者自愿主动学习,教师积极有效引领,注重实训操作”的学习原则,教学模式体现在“三个一体化”:

(1)远程在线学习、教师面授讲解、实训操作一体化。

采用线上个人远程学习资源、线下教师面授讲解、真材实料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学习者远程自学。学习者利用自己方便的时间提前对所要讲的内容进行线上自学,达到对服装的设计结构、制图方法和缝制流程的初步了解和掌握。教师面授讲解。在学习者自学网上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真材实料进行现场边讲解,边操作。实训操作实践。根据个人远程学习与教师面授讲解的内容,每个学习者自己选择并携带布料,进行一款服装的设计、裁剪、缝制的操作实践。

(2)设计、裁剪、制作一体化。

教师讲解每一款服装都包括:设计思想、裁剪方法、缝制流程。让学习者了解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的裁剪和缝制技能,为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发挥和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3)作品设计、制作过程、成果展示一体化。

学习者把设计、制作每一件服装都当作在创作一个作品,不定期举行不同规模的作品评析、作品展示会,让学习者在与大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审视和批判作品,找出不足和差距。

4.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与学习效果

开展培训项目7个月以来,我们将上述教学模式和学习资源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运用以下教学策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学习者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学习效果。

(1)开班第一课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

教师以《愉悦的心情哪里来》作为开班的第一课,以自身的经历畅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心得体会,学习者对学习设计制作服装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深刻感到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能够做服装,而是让大家在做服装的过程中享受生活、寻求快乐,这是个人价值和幸福创造能力提升的一种方式,也是追求、实现梦想的一种方式。由此调动、激发了许多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2)微课程学习资源引领学习者增强自信。

自行编制了社区教育系列微课程《跟我学做休闲装》,6个微课程学习资源已经上线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用,不断改进、完善。其中一个学习资源参加了全国社区教育微课大赛并获得优秀奖。学习者只要登陆“巧手群”,就可以浏览或下载微课程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学习资源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确,只要按照教师的逐句讲解,就能够看懂、听懂,理解所学的内容,逐步画出服装制图的每一条线段,再按照裁剪制作流程就可以做出一件比较满意的服装,极大地鼓舞了学习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3)教师面授教学指导学习者解决难题。

先后进行了6款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十余次面授课讲解,从休闲装各部位的尺寸测量到简单夏装背心、背心裙、马甲、T恤衫、秋冬装的打底裤、保暖裤、帽衫的设计制作;教师注重根据自己裁剪、缝制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出淡化服装设计理论并且简单、容易记忆的教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把许多传统裁剪方法中较为复杂的计算公式归纳成几个简单的算式,易学、易会。这种真材实料的演示教学,大大减少了学习者的自学难度和自学时间,有效地解决了自学线上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习者感受到服装设计的魅力与奥秘,裁剪制作过程并不神奇和复杂,只要想学,都能够学会和掌握。

(4)实训操作锻炼学习者勇于挑战。

实训操作包括两部分:首先,学习者要对自己做的服装有一个前期的设计。实训实践从选择布料开始,要做什么款式,尺寸如何测量,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和布料的合理用料及巧妙搭配。其次,学习者自带购买的布料进行现场设计、裁剪与制作的实训操作。学习者从原来的不敢想象到勇于学;从零起点到能够设计;从给自己或孩子做较为简单的服装到能够为父母、配偶、亲戚朋友做出来比较合体的各式服装,既有效缓解了家庭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又献了爱心,还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和赞誉。在实训实践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习者的设计水平、制作技能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感受到了勇于挑战创新、战胜自我的成就感。

(5)成果展示鼓舞学习者价值提升。

作为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方式之一,每一位学习者在完成一件作品后都很迫不及待地拍成照片,在“巧手群”中进行着装效果展示。作为培训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在校工会和社区教育学院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为期多天的“第一届巧手制作成果展示活动”。20余位学习者都拿出自己的作品,共计40余件,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参展的学习者从许多“刮目相看”的眼神中找回了自信,热情洋溢的脸上透露出“相信我能行!”“我快乐!”的心情。通过作品评析、赏析、交流,使她们懂得科学的设计和巧妙的搭配服装可以产生较大穿着效果差别,无形中增强了学习者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审美的水平;许多学习者深刻地感受到,参加此项活动不仅能够提升生活品味、增加幸福感,而且还能起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的作用;实现了从家庭幸福、美满、和谐到个人价值的再提高。

(6)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

由于参加培训的学习者都是在职职工,许多人的孩子在上中小学,家庭负担比较重。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得学习时间难以保证,表现形式有:1)学习时间是碎片化的,随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2)学习要求实用性强,他们往往不是每一节内容都有时间学习,或都要学习,而只想学习其中一些自己需要的一些内容,其他内容暂时不想学或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3)解决问题更直接,他们往往在自学或自己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为此,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成为学习者的坚强后盾。比如,买布时如何计算用料?给非标准体型的父母如何测量尺寸?裁剪时胆怯,不敢下剪子?裁剪一半后剩下料不够如何解决?制图、裁剪不规范,如何进行修正?缝纫机、锁边机出现了各种故障怎样维修?等等。不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何时提出问题,教师都会耐心解答,及时帮助解决,鼓励学习者大胆尝试,并且提醒大家细心品味克服各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

三、结论

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

1.社区居民学习的影响因素是:兴趣、自信和时间

社区教育的学习是非学历教育,学习者往往凭着对某项内容的兴趣或诱发出的兴趣来参加学习。学习内容往往是陌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的及时鼓励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自信心可以成为继续学习的动力。时间成为影响在职学习的一种因素,但只要有兴趣和自信心,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继续参加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是有需求、有兴趣的主动学习。所以,做好社区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特别是技能培训的各项学习支持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微课程是满足草根百姓需求的学习资源

淡化理论、突出实用性是社区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最大区别。社区教育的教学资源应具有“主题清,碎片化,方法实,用得上”独特的编写方法和教法,即学习资源整体设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每个具体的学习资源相对独立,碎片化,讲解方法淡化理论、突出实用性,社区居民花较少的时间能够学会,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我们以系列休闲装为主线,将社区百姓穿着率最高的几款服装的设计制作流程制作成微课程,从零基础讲起,通俗易懂,草根百姓即学、即会、即用。

3.“三个一体化”是体现社区教育技能培训特点的学习模式

以学校工会领导下的服装服饰协会,在学校工会和社区教育学院支持下,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开展的技能培训是一种公益性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各项教学活动有序、健康、持续地开展,丰富活跃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加了凝聚力。“三个一体化”是体现社区教育技能培训特点的学习模式,是“i-实验”学习模式的具体化,这种学习模式将“做中学”与“学中做”有机结合,达到了愉悦学习、行知互动、大家分享、成果测评的良好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教学策略的设计和运用,既培养了社区学习者大胆创新意识和勇于挑战自己的精神,也提升了他们幸福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4.提升居民的幸福创造能力是社区教育的新常态

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社区教育技能培训的认识也在逐步改变,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像参加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培训,人们不仅学到了家庭制作服装的一般方法,解决了部分“穿”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审美意识,知道花一样的钱或较少的钱怎样“穿”就能达到效果更好、更有品位。因此,开放大学做好社区教育工作,帮助社区居民实现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创造能力的同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快乐,而且还会享受到快乐,让幸福的经营能力得到加强。提升每个家庭和谐的幸福指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区教育的新常态。

作者:胡晶 崔佳 康琳婕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第五篇:社区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一、找准社区教育项目定位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各类教育延伸到全体成员,以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其教育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在街镇基层,活动点主要在居民社区。

1.沧州市社区教育管理呈多头分散自发状态

通过对沧州市社区教育现状的调查情况来看,沧州市的社区教育尚处于分散自发状态,政府及相关部门尚无关注和牵头组织。目前,社区已有的各种活动大都是遵照民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并根据各社区自身条件设置的传统活动项目,也有一些活动仍停留在多头管理、小打小闹,各部门仅仅是为了满足政绩的需要而进入社区。从行政管辖上,各社区是按区域划分的,行政归属于街道办事处,政府区、县机构各职能部门都在社区形成多条线集中于一点的管理局面。从社区内部看,同样的社区活动内容大都适用于不同管理部门的要求,形成了文教科、卫生、妇联、司法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头渗入局面,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得教育内容多了一些随意性。

2.以社区干部培训作为突破口

2014年5月30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并于7月1日开始实行。《条例》的颁布为我省终身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全省社区教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沧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同样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市教育局及时下发文件,大力宣传《条例》,并多次请示市政府出台政策。就沧州市实际情况而言,要使得社区活动由自发的形式上升到社区教育的层面上,有系统有组织地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工程,除了教育系统积极争取市政府、市委的支持和协调的工作外,最首要的核心工作是抓好队伍建设,也就是社区干部培训的项目建设。

二、社区教育项目管理机制

1.政府办社区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对于社区教育工作刚刚启动的地方而言,由当地政府统筹协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政府能够保证财政上的经费投入,以“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进行拨付,用来支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服务和管理费用;二是政府能够协调当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支持社区教育。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政策和规定可以起到协调各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政府统筹领导”的原则。

2.教育部门的管理主体作用

河北省教育厅文件规定: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的系统优势和远程教育优势,各地市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系统设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承担起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谋划、指导监督等,这也是借鉴了其他很多省市的经验做法。沧州市积极落实省教育厅文件精神,自2013年3月份市教育局下发文件,依托电大系统成立了沧州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并及时开展全市性的社区教育系列工作。

3.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理想实现途径之一,从教育理念上,人人都能理解并积极认可其利国利民的作用,但是具体进入到社区特别是针对社区干部的分期培训,不是教育部门能够单纯自主操作和运行的。从行政归属上,各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县区政府等政府机构的管辖之下;从社区的设置建设上,各社区在各市区的民政部门管辖之下;从组织建设上,社区干部要由各地的组织部门协调。

三、完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管理机制的思考

1.政府积极推动,完善社区教育体制

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社区教育在当地的地位以及当地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政府的财力投入与费用支持,则更是一种实质的推动。从全国各地社区教育发展好、发展快的地方来看,政府明确发文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社区教育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举措。文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机构,由各级政府主管领导挂率,成立由多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对当地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形成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合力,真正实现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办、社区参与、资源共享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在当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的督导执行下,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定会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远航景象。

2.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实体机构以积极有为争取有位

《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颁布实施,沧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继续积极向政府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促成政府文件早日下发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按照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开展适合沧州市的社区教育项目,抓好当前的社区干部培训工作,逐步实现“星火燎原”,从积极有为争取实现有位。借鉴唐山、承德等地情况,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通过市教育局的支持,协调市、区民政局,市委组织部等部门,针对如何完善实施社区干部的培训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同时在没有政府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适宜的由项目带动的市场运作模式,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启动运营,以社区教育需求信息的明确传递,来追求“社区教育市场”具有广泛需求的教育培训项目的供需平衡。

四、总结

2014年底,沧州市社区教育学院揭牌成立,揭牌仪式当日,开办了首期部分社区干部的培训尝试,既然是尝试就一定会有经验和困难并存。相信有了首期培训实践,工作进展中不断改进,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沧州市社区教育工作会逐渐走上新境界。

作者:王素霞 范运栋 单位:沧州广播电视大学

第六篇:社区教育开拓科技教育品牌研究

1开创社区科技特色品牌

笔者认为注重社区当地的地区条件,注重与社区的办学传统相结合才能做到开创的品牌有生命力。以下是本社区开创“水研究”科技特色的一些做法:

(1)注重挖掘地区条件,使其为科技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板桥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北面长江流经(板桥渡口已建成);板桥河南北向贯穿整个板桥;雨花区第二大湖石闸湖位于板桥河南面;板桥地区池塘、小沟渠等在各村落均存在。

(2)注重以社区教育办学传统相结合,使科技教育的根于社区传统。

开发区针对科技活动的开展,注重挖掘地处农村的水资源。对比城区、社区,农村水资源较丰富,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板桥新城的建设与开发,周边的水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导致一些植被生态以及农民的生活随之发生变化。正是这种小地区水环境的变化,使我们认识到:开发区的科技教育可充分利用这种“有变化水”,提高居民认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开发水科技的活动能力,全面培养园区全体居民科学科技素养。多年来,社区也一直致力于将“有变化水”演绎成“社区教育特色教育”,开发“水的研究”成为社区开展科技教育课程中的科学观察、科技实验、科技小组活动开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以“水科技教育成果”带动全社区科技教育学科的全面发展,成为开发区科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注重特色品牌内容的开发

科技教育内容的开发必须源于社区的活动,如何使社区的活动开展与特色科技内容相结合,本社区有以下几点扎实的做法:

(1)科技内容开发注重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

开展社区活动时,注重与家乡特色资源相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紧抓家乡母亲河这一特色资源,开展“母亲河我保护,与母亲共微笑”活动:板桥河是板桥近7万居民的母亲河,社区志愿小队更关注家乡母亲河——板桥河的水污染情况,2007年前,板桥河谷里—板桥老街一段的沿河居民因为传统的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他们每天都直接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使板桥河的水质造成极大的污染,特别是在夏天,河里的水会变质,河边的苍蝇、蚊虫等使这条母亲河令人生恶。为了保护母亲河,社区志愿小队的队员,每周五下午自带工具为母亲河排污,并发动周边的居民,宣传、开展“保护母亲河”“为母亲河添份绿”等系列活动,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的母亲河又恢复了往日清澈的笑容。

(2)科技内容开发注重与社区活动相结合。

开展科技活动时,注重与社区活动相结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社区活动促发展,使全民快乐。在开发区的社区活动中,社区志愿小队成员,每月会定期来到金叶花园及板桥新村广场,进行居民节水情况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节水知识的演讲。2年来的志愿小队进社区活动,使板桥地区的广大居民、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强了对节约用水的认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板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使社区志愿小队与全民因“节水”而共快乐。

(3)科技内容开发注重与社区实践相结合。

开展社区活动时,注重与社区实践相结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快乐的社区内实践行动。社区节水志愿小队还特别关注社区里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他们注重实际进行调查,针对某种具体的水浪费现象,制订了有效的整改方案,并加以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志愿活动,使这支社区志愿小队迅速成长起来,如:2011年12月志愿小队通过社区12个厕所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每天17:00到第二天8:00这段时间,12个冲水池都会不停进行冲水的工作,仅此一项,本社区每天浪费水就达7~8吨。为此志愿小队向管委会提出“关于板桥地区厕所冲水池”的整改方案,请命由志愿小队队员配合全社区教学值班人员每天对所有厕所进行定时关开水阀。不论天气是晴还是雨,每天都有一名志愿者迟一点离开社区,因为他们要将12个水阀关好,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每天都有一名志愿者提前15分钟将所有水阀打开。成功地参与社区的管理,使全体社区居民都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在实实在在的社区管理中感受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

3紧抓科技教材,促使全体居民在科技品牌中成长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必须依托教材来实现。智慧的板桥社区人民以科技主题的方式,将科技教育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终于开花结果了:《社区居民在节水中成长》—开发区科技教育乡村教材,终于和广大居民见面了。这套社区乡村教材,是建立在长期开展的“社区行动”基础上,是开发区板桥地区所有居民合作开发的,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整体性”等。这套教材体现了强调居民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套教材充分尊重居民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的探究兴趣、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探究活动充满游戏色彩等特点,让居民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使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让居民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借助社区教材,创设居民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居民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课题。

作者:梁春梅 单位: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