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影响

摘要:要落实新课改理念,就必须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但目前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这除了学生的个人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不容忽视。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影响,旨在为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堂;参与度;影响;分析

要落实新课改理念,就必须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促进认知、情感和行三个层面的正向互动及转化。如何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是数学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影响。

一、参与度的概念界定

课堂参与度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程度,它是判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重要指标。学生学习过程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在教学活动中称之为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参与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可以提高知识内化率,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对统计结果(篇幅所限,表略)进行分析发现,以认知参与维度为划分标准,相应的均值排列发生变化,依次为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问答法。以情感参与维度为标准,按均值高低顺序进行排列,依次为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问答法。以行为的参与维度为标准,按均值高低顺序进行排列,依次为情境教学法、问答法、讨论法和讲授法。

三、对认知参与度的分析

从研究结果(篇幅所限,表略)可以看出,在认知参与维度中,四种教学方法对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力由大到小为: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和问答法。情境教学法在认知参与维度和行为参与维度的结果相同,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情境教学法能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讨论法在认知参与维度中排名第二,这主要是因为讨论法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思考时间和交流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讲授法和问答法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相对来说,在认知参与维度方面,不能提升学生认知的主动性。

四、对情感参与维度的分析

从研究结果(篇幅所限,表略)可以发现,在情感参与维度方面,四种教学方法均值变化大小依次为: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与问答法。可见,在情感参与维度中,情境教学法依然名列前茅。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中若存在过多的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而情境教学法能解决这个难题,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讲授法和问答法的效果依旧不明显,这是因为这两种教学方法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影响学生求知欲及积极性。

五、对行为参与维度的分析

从研究结果(篇幅所限,表略)可以发现,在行为参与维度下,四种教学方法对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各有不同,影响力由大变小为:情境教学法、问答法、讨论法和讲授法。上述结果表明情境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的行为参与效果最好,该教学方法效果最好的原因是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但是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更加倾向于直接经验及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满足学生的求知习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虽然问答法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排名上位居第二,但是这种方法所引起的学生行为属于浅层行为,并不是全身心地投入。这是因为问答法的本质在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一问一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参与行为属于一种被动的参与,所以说问答法所引起的课堂参与并不尽如人意。讨论法排在第三,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学生缺乏行为自控能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疏于观察,一些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从事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讨论法对于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并不大。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讲授法的效果最不好。这主要是因为讲授法侧重于知识的直接传授,学生单向接受,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再加上数学问题又比较抽象,因此学生难以理解。总之,就行为参与而言,情境教学法效果最佳,讲授法最低;就认知参与而言,情境教学法效果最佳,讲授法与问答法均不尽人如意;就情感参与而言,研究结果无太大变化。因此,教师可以此调查研究结果为依据,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奕桦,付倩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7(08).

[2]侯明慧.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谭劲,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作者:嵇大珩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