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从新时代实现体验式教学改革在医卫类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合应用角度出发,立足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客观分析了医卫类专业学生滋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教学目标完成缺少保障、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全、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等医卫类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应用的现状,提出了改进体验式教学观念、优化体验式教学设计、体验式教法的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的构建、多措并举形成培训合力等实践路径,促推医卫类专业学生身心健康。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医卫类专业学生

心理健康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平台,是一门知、情、行统一的公共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学生排斥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越来越收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体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做到知行合一。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模式尚待完善,难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多不理想。”因此,如何实现体验式教学改革与医卫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确保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一)体验式教学的提出

大卫•库伯(Dvidkolb)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概念。他指出,立足体验、感受、交流,组织有效学习。所以,体验式教学主要通过交流体验、分享,反思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并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做到体验→分享→反思→理论→应用→体验教学模式。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反思、评价等活动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对接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建体验情境,理解构建相关知识体系。体验式教学不仅局限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于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公共课、基础课教学质量。

(三)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原有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将原有教师纯理念、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手段转变为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进程当中的主体作用。过程的差异性。体验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多途径、多形式去深度感悟学习内容,改变原有传统教学中以的量化考核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机制。教学的过程性。体验式教学尤其注重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过程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课堂体悟中投身自主学习,扭转原有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学习的感受性。为了使学生达到既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某个知识点的树木,又让学生见到专业课程整体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整体层面、感性层面全面掌握学习重点。参与的全员性。改变传统教学中重尖子生,绝大部分学生课堂上陪读、陪练,考试中陪考的弊端,让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乐于接受,实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及现状分析

(一)医卫类专业学生滋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由于医卫类院校的特殊性和医卫类专业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导致医卫类专业知识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结合自身多年医卫类专业教学经历,内、外、护、儿等专业课程内容专业性强、学习任务繁重、学习过程艰苦,学习过程中的消耗非常高,理实一体化结合紧密、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等特点,由此衍生出不少心理问题。关注并适时解决医卫类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衍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完成缺少保障

当前体验式教学实际运用中,不同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场地、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重视及投入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有些教师自身对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掌握不全面,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形式;导致学生在热闹之后收获甚微,内心体验不深,教学目标未全面实现。

(三)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

医卫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熟知心理健康有关知识,故在学习过程中仅局限于游戏和活动的教学方式,分享和应用参与不多,没有深入的参与和学到真正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全

实践表明,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限制,有些教师实践环节落实不够,完成情况不够理想,或者完成了相关实践环节,但监督学生有效完成实践活动不够、逐一点评较少。

(五)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据统计,绝大多数高校承担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师多为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有的甚至没有受到过体验式教学系统化的训练,对课程的整体把控能力上有所欠缺,采用旧式的教学思维,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追求课程进度上,过于注重每一章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体验活动中对学生内心情绪的变化感受和把控能力不强,在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对个体认知的能力上掌握能力不强,实践经验缺乏。

三、提升体验式教学实效的实践路径

(一)改进体验式教学观念

体验式教学旨在强化体验式教学各环节的循环往复,通过参与活动和游戏引发学生对自我生命、人生、学习、生活、感恩等方面的直觉感悟和深刻反思,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运用调控心理情绪的相关技能,打造老师和学生相互平等相待、心灵互通、教学相长、共同提升的轻松、和谐课堂氛围。

(二)优化体验式教学设计

医卫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们需要紧密结合每一章节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验情境设计中要追求活动内容的生活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过程的趣味化。在活动每一环节的具体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当前心理现状,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情境中激发自身潜力。同时,在预设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活动感受及自我感悟,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后自我表达多样化的体验结果。组织学生对体验结果的多样化开展相关讨论,老师须第一时间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解答、分析,结合体验活动深挖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对心理问题个案进行深入剖析,师生之间实现相互交流和有效沟通,让学生加深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领会和消化。

(三)体验式教法的灵活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根据个案特点和课程体系来灵活运用各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老师讲述情绪章节内容时,让学生分享个人真实的小故事,在同学面前分享自身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情绪变化,让全体同学思考情绪和自我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讲述人际交往章节内容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编自导自演心理情景剧,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掌握如何调控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绪等。在讲述压力章节内容时,采用心理绘画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随性用图画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压力,将自己面临的压力和困惑通过绘画实现艺术再现。同时,老师可根据医卫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模拟情境,重塑一个学生心理问题个案。此个案不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同时是大学生所存在的普遍心理困惑,从而实现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真正需求。

(四)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平台、手机APP学习软件、班级QQ群和微信群完成前期活动的预热、人员分组、任务布置和相关信息收集等内容,在课堂上预留足够时间用于老师与学生的深入探讨。同时,教师可利用云班课等教学软件,收集学生课后作业,及时对作业进行检查,在云班课系统内批改作业,对学生作业给出评价,及时有效为学生答疑解惑。

(五)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的构建

在课程考核方案的构建中运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考核方案设计更科学、合理,考核形式更多样、灵活。其中,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线上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线下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以及课堂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等方面。结果评价指将课堂内容拓展至课外,从学生日常互动中遴选出学生个人成长故事等优秀作业与学生共同分享,发挥优秀学生示范引领作用。

(六)多措并举形成培训合力

提升体验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手段高明的师资团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把校外专家“请进来”对教师进行体验式教学系统培训,提高任课老师掌握体验式教学理念,学会体验式教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和常用技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同时,要让本校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校外观摩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结合课程特点和自身实际,为自己量身打造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体验式教学学习和应用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心理健康、知识型、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综上所述,针对医卫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探索如何在改进体验式教学观念、优化体验式教学设计、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多措并举形成培训合力等方面去实现医卫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高校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

[2]唐丽华.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教法论坛,2016(50)

[3]郭亮.体验式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3(1)

作者:黄艳华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