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谈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特别注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后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与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五个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教学策略,落实核心素养,从教学中的细小环节出发,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史学观念,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一、利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获取历史史料并进行辨析,它是筛选和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真实历史的研究态度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史料,有正史、文物类的史料,还有口述史、野史、文学作品等类型的史料,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辨析史料的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地选择参考的史料对象,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与严密论证的实证型学科。例如,在教学《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时,教师便运用大量的史料以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我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与进程。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许多直观史料,并组织学生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还原当时真正的商业状况。如,在讲解“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出示了《东京梦华录》中的相关选段、宋代出土文物中的广告模板、宋朝的纸币“交子”等,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了解宋朝的时代风貌。同时,在学生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文字史料多为“一家之言”,在得出结论时要运用不同的史料相互佐证,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案例中,学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与总结,概括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既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史料实证意识,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又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二、合理拓展,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能力是指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判断与分析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内容本身就是历史学家经过自己对史料的研究、理解与分析总结出的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历史解释,并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学生从小接触历史的方式便是历史教材或他人讲解,他们也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历史,直到高中阶段,还有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认为的。在这样的学情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成为历史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便注重让学生接触一手史料,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可以简述我国军民抗战的基本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认识到抗日战争在近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前,教师进行了学情的调查,发现许多高中学生对国共合作抗日的认识并不客观,许多学生对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态度一味地否定。为了澄清这种主观认知,在介绍全面抗战前国民党态度时,教师使用了《蒋介石日记》中的选段“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在进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学习时,教师选择了蒋介石战前动员讲话,在总结抗战伤亡时出示了国民党将士牺牲的数据图,最后在总结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当时的蒋介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比较客观地认识了抗战时期蒋介石与国民党,更好地了解了教材理解了历史,解释了属性,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另外,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与观念的史料,让学生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获得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了解与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在特定的时间或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与分析的方式,是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不同优秀名家的思想,会见证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这其中有些内容如今看来还具有超前的意识,是正确的做法,但在当时的社会却是不可行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历史事件还原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理解、去评价,如此才能体现历史的客观性,才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时空框架。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时,教师便合理地拓展了史料的内容,便于学生正确描绘当时的时代风貌。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的过程,了解时代的整体风貌。为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近代思想史发展的变迁,可以让学生将文化史的内容与经济史、政治史结合起来,教师出示了新文化运动代表严复的生平简介,按照时间顺序将严复平生经历过的大事件记录下来,并提出问题:“从人物生平看,严复一生经历了哪些近代史的大事件?他可能接触到哪些社会思潮呢?”学生通过对人物年谱的分析,完成了对近代思想与政治变革的整理,强化了学生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对近代史的记忆与理解,完成了对近代史的知识架构,实现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与时空观念的塑造。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是增强学生历史记忆、提升学生历史主观答题分数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时空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回答。

四、文化渗透,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我国千百年来优秀精神文化的浓缩,是华夏儿女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历史学科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政策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家国情怀最主要的内涵之一便是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都产生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民族自信,让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者、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例如,在教学《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时,教师便注重利用文化渗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不同的文学特色,提高学生赏析与运用文化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且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分析能力与自学能力,所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先带领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选题,分组准备,有的小组负责介绍《诗经》,有的介绍《楚辞》等。学生准备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与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当学生完成汇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表述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其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家国情怀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更加积极向上,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仅掌握文化知识,还要掌握技能知识,获得思想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应纯 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