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践探究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根据地作为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为适应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工作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办各类大学以进行高等教育实践。延安民族学院自成立后就“成为党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主要机构”,在这一时期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抗战时期;高等教育;民族学院

一、延安民族学院学员选拔

民族学院有学员300多人,有彝、藏、羌、蒙古、回、苗、满、汉等8个民族,以学员中占比最大的蒙古族学员为例可比较清晰地归纳出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学员选拔的标准和特点。[1-3]1939年至1941年,党在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过程中陆续动员了八九批蒙古族青年到延安学习培养。延安民族学院选拔学员的标准如下:第一,家庭背景以贫苦农民家庭为主,具有迫切改变生活现状的现实需求;第二,年龄以学龄青年为主,集中在10岁至20岁之间;第三,思想上具有强烈的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愿望;第四,文化水平上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一定文化基础,具备一定先进思想;第五,与党内政治素质过硬干部或党员存在一定联系或社会关系,并经其介绍的。

二、延安民族学院教育培养目标

延安民族学院设定了培养大批具备军事技能和政治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以及从事少数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以争取完成抗战胜利的目标。“学员通过学习,基本掌握一些文化科学知识、革命基本理论知识、社会发展规律知识、抗日游击战争知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等。培养学员树立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员成为少数民族革命和建设的优秀干部,使汉族学员成为优秀的民族工作者。”[4-6]同时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教育,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互助。

三、延安民族学院教学内容

学院总体上设置文化课、政治课、少数民族相关课三大类。文化课包括汉语文、自然常识、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等;政治课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党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时事和国际形势等;少数民族语文课设置蒙古语文课和藏语文课,外加不定期的关于民族问题、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报告。政治思想教育是这一时期学院教育计划中的中心环节。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穿插在平时讲课、报告和所有课外实践活动里的形式进行,对学生普遍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时事政策教育,对各族师生分别进行了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教育。多样化的劳动生产也是学院教学内容中的重要课程。在农业生产上,学院组织学员开垦荒地,锄草施肥,种植蔬菜,每年均能获得丰收;在手工业生产上学员们纺棉花、纺毛线。此外,学院在纪律教育方面有着足够的重视。全院以“团结”作为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核心,教育各族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帮互助,学院党组织亲自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通过谈话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因此学院师生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未发生过重大的矛盾纠纷,小的争执也能及时通过沟通达成和解。

四、延安民族学院教育特征

1.理论同实际密切结合,制订培养计划,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始终随战争形势而制订、调整培养计划,注重培养抗战最需要的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对军事技能和政治素质的培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的中心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学院在开设常规课程的基础上还以讲座、报告会、班会、讨论会的形式加强对学员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三边”时期学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很紧,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确实把革命的人生观教育,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2.充分尊重民族特色

学院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尊重民族特色,重视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最突出的体现是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前提,学院三大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出懂政治、有文化、通语言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另一方面,学院坚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极大拉近了同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首先,抗战时期学院的主要领导大多由地方政府领导兼任,如前文提到高岗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以及后来的“三边”公学校长由“三边”地委书记王世泰兼任等,其次学院当时的老师、教员大多也兼任了地方干部,这就为学员直接参与地方事务,参加革命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学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1941年至1948年间分批次为抗战前线输送大量少数民族学生,1944年冬,绥蒙地区和西北民族地区需要更多的民族干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从民族学院抽调一批学员前往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形成及其实施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38-43.

[2]海燕.记民族学院[N].解放日报,1941-10-05.

[3]罗永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史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29.

[4]宗群.宗群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8.

[5]延安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熔炉——延安民族学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04.

[6]降边嘉措.天宝:在延安聆听的教诲[EB/OL].

[7]陆继锋.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95.

作者:赵家俊 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