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目前国际上学习汉语、汉文化的国家和个人越来越多,以孔子学院的发展为例,“从2004年3个国家3所孔子学院起步,截至2014年8月,全球已有123个国家设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孔子学院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留学生同样也应该承担起宣传、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加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编排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万变不离其宗,都以古代经典为重头戏。教材中,中国传统典籍分类中的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著作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好载体,体现着典型的中国文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逐渐领略、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他们走出国门后,将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形象大使。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感情。”爱国主义一词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产生了。《战国策•西周策》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判断,《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每一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文学中,爱国主义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诗经•秦风•岂曰无衣》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国家面临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全国人民昂扬的斗志和共同抵御外侮的团结战斗精神;《民劳》《十月之交》《正月》等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诗经》之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作品更是难以胜数。屈原、曹操、杜甫、岑参、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以他们的爱国主义作品感染着后人。鸦片战争后,外邦的入侵激起中国各族人民的反抗,这使得爱国主义作品呈现出崭新的内容。今天世界形势纷繁复杂,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坚定地爱国主义信念。2013年10月21日,在《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恳切希望留学生“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他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出国后,面对国外的种种诱惑和种种复杂环境,怎样保持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无国界,人是有祖国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的重任。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强道德修养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是以走出国门为学习目的的,走出国门的大学生,表面看似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实际上他们不仅代表着个体形象,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说,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十分重要,而大学语文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直接的途径。首先,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崇高的人格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的崇高人格等。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大学语文教学还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修养教育的责任。中华民族乃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三千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不仅为亚洲各国人民所崇尚,也早已为西方世界侧目。遗憾的是,近当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经济大潮的到来,一切向钱看成了许多国人追求的目标,社会越来越浮躁,道德水平严重倒退,礼仪文明抛之脑后。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因此从自身做起,提高道德修养素质,发扬传承传统的礼乐文化,是炎黄子孙的义务,更是海外学子义不容辞的重责。即将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来说,必须上好礼仪修养这一课。在这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无疑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作者:刘宝春 王文睿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