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研探析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研探析

摘要:本调研报告围绕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展开,有针对性地研究高职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掌握高职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职业道德教育成效及存在问题,探索在医学生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1]。“健康中国”战略下,人民的健康卫生保障不容忽视,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力量,其职业道德水平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大学时期是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阶段,受多元化价值观、国内外思潮、新媒体时代信息过剩、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等因素影响,医学生价值观极易受到冲击,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较模糊,存在过于强调自我价值、职业规划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对象,针对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回收率达98.7%,覆盖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医学等学院所有专业,并随机选取不同年级(在校生732人、实习生249人,毕业生144人)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毕业生为毕业5年内从事医疗行业工作者。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研设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由调研人员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问卷由4部分组成:基本信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开展路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估反馈,综合4方面调研结果,了解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1.2.2访谈调查法采用访谈形式,对部分医学生(在校生、毕业生抽样)、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进行访谈,从学生角度了解个人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认同,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反馈;从学校、教师角度了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等。1.2.3实地调研法。实地调研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

2调研结果分析

2.1高职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调研单位重视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在“你认为医德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和“你认为具备哪些条件才称得上是好医务工作者”的调查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分别以97.69%、94.58%的比例位于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中重要内容的前列(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医学生对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医德内容的了解比较全面,普遍认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术精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2.2医学院校积极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职业道德教育中,除基础课程以外,专业课程思政也逐渐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和教师访谈,调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思政元素突出,分通识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毕业实习四大模块设置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医学伦理学等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则针对所有医学类专业,旨在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基础与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技能。医学院校最近几年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93.75%的学生非常赞同专业课程教师在授课中加入职业道德教育元素,且有75.88%的医学生表示在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中均含有职业道德元素。这说明课程思政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从课时与学分看,与专业课程相比,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所占比例仍相对较低,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但所需掌握的知识却不会变少,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同样多的教学任务,必然会导致某些课程的压缩,在专业课程里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2.3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中,94.39%的医学生认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师讲解获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是最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医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案例未及时更新,与当前社会现象偶有脱节;认为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应注重丰富性,重点加强新时代医务人员先进事迹的讲解和宣传,增加医患关系、医学伦理、优秀医德等教育内容。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会影响你从事医务工作的决心吗?”(见表2)调研中,有过动摇的学生中,实习生的占比最大,为18.07%;其次是毕业生,占17.37%;占比最小的为大一新生,占13.58%。说明部分医学生学医的初衷并非出于个人职业理想。“在实习或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医患关系紧张、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大等),你会选择放弃从医吗?”的调研中,实习生和毕业生只有25.70%的确定自己不会放弃从医,说明医学生在真正进入职业场域初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仍存在不确定的心理。可见,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内容应涵盖学生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和技巧、面临职业困惑时的应对方法等方面。

2.4分阶段式培养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断层现象

在高职教育中,分阶段式培养是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设置的并设定培养目标和方案。在实地调研中,学校在低年级阶段重点进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中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习见习阶段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64.65%的调研对象表示是在低年级阶段完成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少部分调研对象表示会在高年级时有意识地选修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在“你认为医德课程在何时开设效果较好”的调研中,大一、大二在校生普遍认为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较好,而实习生和毕业生则认为,医德课程应从大一一直延续至实习阶段(见表3).在校生因在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对于职业道德知识主要从基础课和专业课当中获取,学校的志愿服务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所有学生需求。学生鲜少能去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体会职业场域中有可能发生的诸如医患矛盾、突发情况等。而实习生和毕业生经过了真实职场的磨炼,了解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去解决,经过实证验证后,发现理论与实践都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在当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调研中,发现缺乏与理论配套的实践活动是医学生认为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见表4)。在低年级进行理论教育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机会,则会造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断层,医学生在进行学生———医务人员的身份转换时会存在知行不一的现实矛盾。

2.5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缺少有效黏合

大多数在校生认为最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是职业道德教育课程(88.94%),95.83%的实习生、毕业生则认为实训课、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是效果最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特别是志愿服务活动(见表5)。总体而言,在校生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实习生则更乐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实习和先进人物的讲座、报告会等。90.89%的医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对自身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除实习见习之外,学校提供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岗位太少,或是尚未形成统一的育人模式,导致多数医学生在校更多接受的是理论教育,实践经验只能通过实习获得。通过对优秀毕业生的访谈,了解到其一般在校就参加过多次医疗志愿服务,或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已有针对性地选择参与与医疗行业相关活动,说明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

3对策与建议

从调研结果看,大多数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对医德的了解较为全面,但存在学医目的模糊或趋于功利性和盲目性的问题;在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上,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理论教育与实践缺少有效黏合,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等。本研究根据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旨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日常思政”三融合的“理论+实践”育人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系统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3.1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教育的衔接性

高职医学院校的学制及医学生特点表明,在高职医学院校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常态化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实践”育人模式,在理论上将职业道德理论知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实践上增加低年级志愿服务活动和高年级临床见习,避免理论、实践教育的断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积极与企业对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着重从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路径加强医学生从学生到医务人员身份转换的衔接教育,完善育人体系,促进知行合一,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3.2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整合教育内容资源

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重技能,轻人文”现象依然存在,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认同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重要,整合职业教育内容资源是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改革之一。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关注当前的医疗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等,又要以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2]的医学人才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资源,凸显新时代诉求,合理利用教育契机,如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社会新闻、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构建“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日常思政”三融合育人模式,打造与理论教学配套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传承医学文化,将优秀文化传统与医学传统相融合;鼓励医学生通过阅读和梳理各类医典古籍,采取“学—演—思—行”的文化育人思路,深入呈现医学古籍意蕴、医家精神、战疫故事;引导医学生通过领会医家精神的时代性,培育其职业认同、服务精神、奋斗精神及奉献精神,提升育人效果。

3.3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完善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是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路径。医学院校应积极拓展医药类相关志愿服务岗位,满足医学生的实践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包括义诊、医疗扶贫、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将志愿服务纳入职业道德教育环节中,而不仅体现在劳动服务、公益环节里;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奋斗之心和仁爱之心,为在校医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情景,在实践中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4构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考核平台

从调研结果看,医学院校尚未形成相关的表彰、激励机制,为有效考核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知、行情况,引导其自觉践行职业精神,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奖惩机制,单列一项学分标准,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项单列职业道德践行学分,设标准赋予相应积分,跟踪学生成长;探索设立卫生职业道德奖项机制,体现卫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5-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

作者:谢菊 单位: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