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教育论文范例6篇

留学生教育论文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1

来华留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留学期间应做到学法、懂法以及守法。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留学生的法制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对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和留学生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缺失等。

1.注重留学生的文化教育,轻视法制教育

自2005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各高校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该课程主要面向中国学生,而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专门法制课程几乎是一片空白。综观我国当前各省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计划,无一例外地开设中国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内容包含中国文化、历史概况等。即便是医学专业的留学生,教育部同样要求高校对其开设中国文化课。由此可见,中国各高校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之下,留学生的法制教育就相形见绌。首先,留学生法制教育理论课缺失。几乎全国各高校都未设置相应的法制教育课程,包括留学生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其次,适合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短缺。当前高校采用的法制教育教材无一例外的只针对中国学生的中文教材,留学生因为中文水平低下,对中文法律知识教材阅读的能力有限,通常通过阅读学校颁发的中英文《学生手册》来了解相关制度规范。

2.语言沟通障碍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担任中国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师,既有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又有法律素养较高的政工干部,可谓师资力量雄厚。因为语言原因,留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主要落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身上。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由普遍未接受过系统法律专业培训的留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即便他们开展一些法制教育活动,内容也往往局限在法律常识或涉及日常工作的内容,如签证、外住安全、交通法规等。与留学生息息相关的《民法通则》《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以及中国的法律常识等,由于他们自身的法律素养的薄弱,致使无法有效地进行施教。

3.留学生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缺失

良好、浓郁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会对留学生法制教育起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法制文化氛围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法律知识为载体的法制宣传活动缺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举措,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集中于青年志愿者服务、文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团等活动,而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的文化建设却相对缺乏。第二,留学生缺乏参与学校法制教育活动的平台。综观全国各高校所举办的各类普法活动,不管是学校层面开展的普法宣传,还是各二级学院开展的一些法律知识竞答、法律讲堂,均以中文为主。由于语言的障碍,致使留学生无法参与到这类活动当中。此外,在普法内容的宣传上基本不包含任何的涉外法律法规,尤其与留学生息息相关的出入境管理条例、交通条例等。可以说,留学生基本上被排除在校园法制教育的门外。

二、加强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留学生法制教育公共课,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留学生的法制教育,让留学生法制教育贯穿于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良好的法制教育必须立足于课堂,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法制教育公共课,结合留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和特点,设置相应比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如此才能使留学生在理解法律框架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满足其所学专业的发展要求,为留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法律基础。比如医学专业的留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医患关系,应当增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章节,以便来华医学留学生对将来在医院实习或工作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效果,离不开理论教材的支持。鉴于我国当前所采用的普法教材中未涉及外国人的法律知识点,且大部分为中文教材,并不适合留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对此,学校在日后对留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组织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写符合留学生实际情况的法制教育中英文版教材并推广应用,以此推进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2.坚持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发挥德育无形手的功能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在对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应当结合德育,发挥其教育指导功能。虽然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他们本国的法律体系与道德价值评判等方面与我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古今中外在遵守法律法规、他人人身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平等性等价值标准方面是具有许多相通之处的。而这些普遍性的要求,超出了国家、地区、民族以及文化背景的限制。可见,在留学生法制教育的环节当中,结合德育,适时地引入我国的传统美德,规范留学生道德品质,以道德内化提升自觉守法的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正如李交法在《法治建设论》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两大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任何外在硬性的社会规范只有诉求于人的心理情感,并获得人们的真正的道德支持,才会真正扎下根来,而单纯依靠外在的推动力或强制力则是远远不够的”。

3.实现留学生法制教育的主体多元化,全面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由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执教。高校可以通过法制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形式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高校通过加强对留学生管理教师进行法律专业培训,提高其法律素养,实现业务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建立一支以法学专业出身为主的教师队伍讲授法律知识公共课,并对其进行英语培训。另外,邀请专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出入境公安人员等人担任课外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就法律实践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或案例剖析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留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4.依托社会资源开展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留学生法制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开设课外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目的地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留学生有效地将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第二课堂,寓教于实践之中。一要依托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以中外学生社团为基础,以中英文法制宣传活动为契机,以中外学生志愿者为纽带,建立法制教育活动平台,提升法制教育和法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二要加强学校与公检法机关的沟通合作,与其建立法制教育基地,通过法院旁听、知识讲座或假期实践等方式,用真实案例促进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三要借助社区、街道和居委会,通过相关活动扩大法制教育宣传,同时鼓励留学生参与其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以此来转变其法制观念,增强其法律意识。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留学生法制教育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3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无论是中国的留学生教育还是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产生到发展到成熟到相对完善.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权变理论正是主张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到留学生的管理,进行留学生管理改革.

关键词 :权变理论;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62-02

1 权变理论的内涵分析

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主张用“变”的观点来看待管理,提倡根据管理因素的不断变化来调整管理模式,甚至改变管理模式.提出没有一种普遍使用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都受到环境变量、工作变量、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影响,当这四种变量中的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都会凸显出已有模式的局限性,并进而影响事务的发展,因此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到管理模式,当管理因素引发量变时,对已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局部的调整,当管理因素引发质变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都会经历从建立到发展到成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相应的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根据留学生的发展特征作出一定的调整,在留学生教育向下一阶段发展时更改管理模式.

2 留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自主招生,因此各院校在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差异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外事部门监管型、留学生部、二级学院型和高等院校型.

2.1 外事部门监管型

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最初的留学生是各国间政治事务的一个附属品,各国为了促进文化的沟通,政府通过指令的方式将留学生分配与各高等院校,学校只负责提供学习和住宿的机会,留学生的涉外事务、学习档案、医疗卫生都有外事部门监管.这样的管理模式,在留学生发展之初,生源不稳定,师资不充足的情况下,节约了办学资本,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留学生基本上短长期的语言学习,高等院校只需要增添一门课程,因此管理事务也相对简单,所涉及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较少,留学生事务的办理也算及时,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汉语教学水平,能够使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汉语的表达和使用,能够以汉语为中介与人进行交流.但是,这一模式的不足在于,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受到人员设备、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的限制,导致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造成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瓶颈,影响留学生教育做大做强.

2.2 留学生部

实施这一管理模式的高等院校一般有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留学生,留学生的层次也出现多样化,既有短长期的语言学习者,又有学历生,但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不够创新.一方面,大批的语言进修生需要更多的汉语教学教师,但是这一时期高等院校对口汉语专业的设置还比较少,毕业的优秀汉语教学者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学历留学生在这一阶段大多都是跟班开展教育,而我国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与留学生的教育背景产生很大的冲突,留学生在教育上出现很大的不满,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是面向内需,教师缺乏国际意识,不能够站在国际的高度向学生传授知识,造成留学生对中国教育和中国教师的不认同.因此,这一阶段,留学生教育奖重点放在师资扩展和师资的培训上,也就是说重点是实现教学的突破.但是,留学生部主要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处理,在协调行政事务和教学事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限制了教学理念、课程、教师培训等的发展和改善.

2.3 二级学院制

在上述问题的困扰下,高校设立留学生学院,统筹管理留学生的宣传招生、教学、后勤管理,减少因各部门之间因相互推诿二造成的效率较低的现象.在这一管理模式的带动下,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软硬件设备逐渐增加,师资力量逐渐雄厚,学历生的课程设置更加专业,并且实现留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教学,根据留学生的特征设立独立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留学生的个性需求,增加了留学生的服务水平.但是,学历生的专业教育并不是二级学院便可以承担的,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配合,国际交流学院只负责汉语言的教学培养,很难协调学校层面的管理职能,在统筹学院管理和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中学历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对留学生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模式造成留学生专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2.4 高等院校制

成立留学生高等院校是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针对留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真正实现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独立的体系.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从总体上来看,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目前只有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以招生留学生为对象的高校.

3 权变理论在留学生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各高校在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留学生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本身就是权变理论运行的一体体现,但是任何高校都不能拘泥于一种管理模式,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在某一模式内做适当的调整,或者向其他模式转化.以下分别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模式应该做的调整和改革进行探讨,由于高等院校发展较为成熟,主要探讨外事监管、留学生处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3.1 外事部门监管型要以环境变量为中心做好协调工作

留学生管理中的环境变量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指的是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内部环境指的是留学生所在学校的内部管理系统.留学生的管理受到上诉两者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甚至内部影响因素也受到外部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在留学生的起步监督,来学留学生大多是受到国际间政治事务的影响,是政府以指令性的方面分配到各个高校,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数量较少,大多以短期、长期的语言进修为主,留学生的管理是由外事管理部门负责监管的,高校只负责对留学生提供教学的服务.因此,在留学生发展的起步阶段,高校各部门之间通过想过沟通和协调来负责留学生教育,可以降低投入资本,也符合留学生发展初期的特征.在这一阶段,来华留学生大都是进行语言学习,但是来华留学生在汉语言水平上也呈现出不同,短期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只要求最简单的汉语交流,也就是说一些初级汉语的学习,而长期的汉语学习者不仅要求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汉语对话,还要求能够书写汉语文字,并进行简短的写作,教师要不断跟踪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汉语言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手段,促进留学生汉语水平循序渐进的提高.

3.2 留学生部管理模式以工作变量为中心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留学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高校就成立独立的机构——留学生部,来管理留学生的相关事务.留学生部由层次分明的分部门组成,来负责留学生的全部事务,包括留学生的宣传和招生、涉外事务、教学事务、后勤事务以及医疗卫生事务等,都有留学生部通过统筹分配来管理,层次越高,规划越宏观,层次越低,工作越细致.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以长期语言学习生为主,有少量的学习生,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汉语学习的专业化,办出有特色的语言教育.因此,这一阶段,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划分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包括初级汉语的学习、中级汉语的学习和高级汉语的学习,学生根据入校的摸底考试进入相应的学习阶段.在初级汉语的学习中,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用英语作为中介来明确汉语词汇所表达的内涵,这一阶段留学生要学习做基础的拼音、音调,使用汉英字典,同时积累词汇,学会最基本的汉语表达;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使用纯汉语教学,学生能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能够写简单的汉语文章,读通俗的中文读物;在高级汉语学习阶段,学生需要逐渐消除外语口音,并学习中国的古代文学,学习相关典故,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理解中国的古诗词.

3.3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要实现各个变量的协调发展,共同推进

处于本阶段的留学生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具备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实行的是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已经由短长期的语言学习生向学历生转变,因此所涉及到的变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环境变量、工作变量以及个人变量等都在影响着留学生的管理,也更加需要兼顾不同因素,由发展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作为学历留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不仅包括汉语言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习专业知识.这一方面要求学校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言水平设置不同的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掌握汉语言的学习实施3+1模式,即三年的专业学习和一年的实习,不能够使用汉语言沟通的留学生,实行1+3模式,即一年的汉语言知识学习和三年的专业学习,在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为实习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这期时期的留学生已经可以实现独立的班级授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国际意识,从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和所在国家的文化出发,从总体上统筹安排国际课程,例如在语言的学习中增加比较语言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并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客店,改变课堂教育方式,实现理论学习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观点,勇于质疑的发展,真正实现留学生的服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荣丽春.权变理论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及其培养模式的启发[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03):461-466.

〔2〕陈巧玲.浅析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27-130.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 对外汉语 汉语言本科专业 课程设置 设置原则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不断地提出不足、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的日趋完善。本文就针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几点原则:整体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并做了简短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国际人才市场对汉语言专业人才,尤其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期班和进修班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新形势,在高等学校开设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实有必要,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这一领域的研究,现今显得尤为重要。

1 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的回顾与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经历了半个世纪。这期间经历了三个转折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创始、确立及发展。时至今日,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虽日趋成熟、完善,但我们还应意识到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1950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政府首先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换留学生的建议。1950年9月,清华大学按照教育部指示设立了汉语培训班,全称为“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1年1月,专修班33名留学生全部正式上课,教材是《国语入门》改编。这是我国为留学生设立的第一个汉语班级。自此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南宁育才学校附属中文专修学校、桂林中国语文专修学校。这些学校的成立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总结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标志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确立。是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里程碑,为今后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0年代初期和中期,北京语言学院成立并接受了3000名越南留学生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汉语预备教育。

1975年,北京语言学院开始试办以外国留学生为对象的汉语言专业,当时的专业名称为现代汉语专业,学制三年(包括一年级)。197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设立现代汉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在一年级汉语预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三年专业教育。1978年现代汉语系正式成立,学制四年,毕业时授予学士学位。这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创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及足够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曾经选择中国概况、中国历史讲座、哲学、汉语概论、报刊听读、古代汉语、翻译、汉语概论、文言虚词等对汉语水平要求较高的,作为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主要课程。

到了80年代中后期,经历近10年探寻和摸索,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日趋成熟,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逐渐规范合理。按照课程内容的性质,现代汉语专业的课程大体上分为四大课程:语言课程、语言知识课程、文化课程、兼具语言课程和文化课程性质的语言文化课程。

2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汉语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所需求的能运用汉语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就是科学合理地设置本科学历课程。因此,在设置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应考虑以下原则: (下转第109页)(上接第84页)

2.1 整体性原则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是四年制教育,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所设置的课程应力求连贯、系统即为整体性原则。

语言教育学科体系应当包括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三大部分。理论基础和学科理论这两方面教学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显著效果,但这两方面与第三方面——教学实践还处于脱轨状态。因此,在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中,有必要设置相关教学实践类课程。

吕必松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现在似乎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初级阶段,学生在课堂上操练的机会还比较多,而到了中、高级阶段,操练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这是不正常的。” ①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主导思想偏离了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原则。

2.2 适用性原则

汉语言专业的开设本身就是为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培养通用型实用汉语人才,能够流利地用汉语交际,具备较高的汉语运用能力,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胜任翻译、中文教学、文化交流等工作,具有研究中国语言文化能力。所以设置课程的同时必须要适应这些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上都要考虑适用性原则。“现代科学发展中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尤其是强调人、自然、社会的系统联系,课程的综合也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一些课程要拓宽学科领域,打破以往的学科界限。”②

2.3 功能性原则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文化的载体,也是信息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正如吕必松先生所指出的“一切正规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都应当是培养目的语的能力和运用目的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能力。”③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对语言结构的习得,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断层”现象。因此,从初级阶段起在课程设置上就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渗透给留学生中国的文化传统。

2.4 应用性原则

以上三种原则都是应用性原则的基础。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是如何把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课堂以外的各种环境中去。如何训练留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切实提高留学生汉语语言交际水平,这是大多数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克星,解决这一困难的方法:其一是,应重视培养留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由于留学生已掌握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社会背景等,所以在学习习惯用语的时候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其二是,应重视留学生在生活中的交际用语与中国大学生交流时使用的语言进行接轨。如:新兴词、外来词、网络用语、自编词等等。这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应酌情考虑。④

注释

①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汉办编印,1996.

②张黎.留学生本科的汉语言专业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

③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④刘珣.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马箭飞.新模式: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2001.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思想 来华留学生 德育工作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早年留学,曾接受过美国进步教育思想,是第一批有留学背景的新派人士。陶行知德育思想不但对于指导当代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具有指导性作用。

一、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内容

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一个整个的人”是指对我国态度友好,了解我国国情,勤奋学习、遵守法纪,团结向上,心理健康,学有所用的学生。这一德育目标的确立,使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属于思想范围的教育,区别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此类教育时,要根据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尊重留学生在来华以前已经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留学生建立对我国的友好态度,不可向留学生强加我国的政治主张,

第二类,属于管理范围的内容,涵盖在日常教学、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教育。

二、来华留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留华毕业生对中国的态度直接来源于留学期间的德育观的形成。在留学期间接受过良好德育教育的留华毕业生,怀有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会更加关心中国的发展,更愿意参加与中国合作交流的事务。反之,如果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那么后果将会导致留华毕业生在国际合作事务处理过程中对中国的态度不甚友好甚至敌对,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利地位。

近年来,一些留华毕业生不断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其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从近几年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行的留华毕业生新春招待会的情况看,目前国际上有一支庞大的留华毕业生群体活跃在世界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他们正积极地发挥着他们的独特优势,在参与两国交流事务中起着良好的作用。而很多身居要职的留学生毕业生,则成为了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为推动其本国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三、如何用陶行知德育思想指导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

1.生活教育理论是指导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理论体系中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组成部分。

(1)生活即教育

留学生的生活范围很广,对于留学生来说,课堂上的师教生学的传统教育形式只是他们留学生活的一部分,更广阔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无时无所不在,生活德育教育同样也是无时无所不在的。生活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而且较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对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单单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或是说教等教育模式,而应当充分利用生活的力量,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

(2)社会即学校

留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不但得到了更加广泛生动的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环境,而且通过了解中国普通居民的衣、食、住、行,不断认识真实的中国,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的德育材料,达到德育教育的最佳目标。

(3)教学做合一

首先,教师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留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的材料。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特殊主体的反馈内容可以更好的对教师的信息量进行补充,反过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有的放矢的教育。

其次,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对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教学,学习,实践活动割裂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实践的过程,三者没有先后顺序之分。陶行知称这三者是“一条鞭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将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影响有机的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2.教师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陶行知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

教师的素质可以反映所在学校的整体水平甚至中国的教育发展现状,教师的言行举止将会成为留学生参考学校水平及中国国情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自身须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要以“道德为本,智勇为用”。要做好留学生德育工作,首先教师应当率先垂范,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修养,用实际行动起正确示范作用。

陶行知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认为“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可见,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尤其对待不同生源国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处理问题时切不可有所偏向。

3.学生自治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明确提及学校应当重视学生自治,“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德育自治是来华留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留学生德育自治教育形式的采用,把留学生管理人员从处理留学生个体的琐碎事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实施自治的过程中,自治团体从团体内部成员的角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增强了合作意识,锻炼了成员的领导能力,也实现了自我认知过程。

4.“小先生制”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进行普及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用“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通过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实行的教育组织形式。

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面对跨文化适应的挑战,容易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信任危机。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教师关怀的力度,帮助留学生尽快度过不适应期;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小先生的力量。这里所挑选的留学生小先生一般是指来自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生源国,威信较高,年龄稍长,活动能力较强,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生。

“小先生制”是对教师教育形式的补充,小先生是对教师队伍的扩大。但是,毕竟小先生的实际身份是学生而非教师,所以教师既不能因为小先生的作用而放松对其他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不能因为小先生的特殊身份而减对他们的教育。小先生的教育示范行为应当在教师的监管下实行,有效地引导,持续地监管可以保证德育工作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6

中医文化教学是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关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医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医药学界的研究热点,很多院校也开展了中医文化教学,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与传统文化”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出版了“第一部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的部级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张其成主编)”[3]等,都说明中医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医药教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广大外国留学生来说,中医文化教学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很多留学生已经过了“语言关”,汉语水平甚至超出了中医院校的入学水平,但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仍然苦不堪言,对中医药学的理论内涵无法理解。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更何况中医药理论呢?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医文化内涵,才是正确解读中医药学的有效途径,也是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必要前提,更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的关键和突破口。

留学生中医文化的理解障碍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专业术语中充斥着大量的哲学内涵,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首先面临的就是对中医文化的了解。

对“整体观”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4],因此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等内容时,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在这些国家西方医学一直是主导,人们已经熟悉了强调“人体———环境———病因”三者关系的生物医学模式,因而对注重“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中医学整体观同样难以接受。

对模糊性特征的理解障碍中医学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极大的模糊性。比如:“心”从西医解剖学角度看,只是一个实质的脏器。而中医学认为,“心”不但是实质之心,更是神明之心。“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这与西方医学是共通的。然而,心还能控制人的心神,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显然让很多习惯了明确概念的留学生大为困惑。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西方医学大相径庭,并非来自实验,而是基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结果。因此,与强调精密数据的西医相比,中医学更加注重宏观、整体以及功能的研究,对于微观、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则有所轻视。此外,中医学在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往往以生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主,以形体器官的物质性为辅,即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形态之“器”。因此,“心”一个概念也就有了多种解释,其实,对这些模糊概念的解读也就是对中医理论内涵的理解过程。然而,对于那些接受了西方本体论,已经习惯了恰当判断和严密推理的留学生来说,如何把握和理解这些模糊的概念绝非易事。

对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5]“援物比类,化之冥冥”(《素问•示从容论》),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将五脏与自然现象进行比照类推,脾在五行中属土,而土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化、承载和受纳的特点,因此中医学认为,脾的功能主要是运化五谷精微。再如:中医学诊断脉象“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用“规、矩、衡、权”四个具体的事物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然而留学生习惯的是逻辑思维模式,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缺乏想象的空间。此外,“援物比类”的事物基本上存在于古代中国,这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可见,中医文化理解的不足是广大留学生面临的新的学习瓶颈,如何开展中医文化教学,变瓶颈为突破口,是发展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关键。

中医文化教学策略

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医药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文化色彩,留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医学理论。因此,改变传统的以中医药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内容引进教学,确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是广大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根本,更是捷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培养留学生从文化起步,从文化立论,认识中医药,理解中医药,并最终达到以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目的。

在预科教育阶段开设中医汉语课程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预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所认可。然而,不同于普通汉语进修课程的是,中医院校的留学生预科教育不能仅仅注重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涵盖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在汉语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中医文化的内容,使留学生在接受各种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信息,在潜意识里拉近与中医药学的距离。

在专业学习阶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医药学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一些中医院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做出了尝试,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对英语国家留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中医学院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课程等。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医专业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文化教育,开设与古代文化哲学、中医药文献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尝试从中医知识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整体观思维,有意识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