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高师基础素描教学实践的问题

论现代高师基础素描教学实践的问题

素描教学是高师绘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对训练绘画专业学生艺术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高师绘画专业学生未来专业课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拔高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高师绘画教学工作中,高师素描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观察方式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素描是开启艺术之门的钥匙,它包含了一切造型艺术的根本特征”。[1]因此,要达标高师素描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实际的高师素描教学任务和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于高师绘画专业基础素描训练来说,观察方式的训练是首要解决的课题。

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观看”与“观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侧重于人生理功能对物象的扫描,后者则是带有判断性和目的性的审视。因此,观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对于艺术表现来说,观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感受自然物象外在形态的美感,二是分析自然物象外在形态的审美本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察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观察结果。对于高师绘画专业学生来说,虽然在入校之前接受过美术培训,对绘画专业所侧重的观察方式有一定的认识,高师绘画专业中有关艺术观察方式的学习已经不需要再从零开始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观察方式问题仍然是限制同学们进入艺术观察和高级阶段艺术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在考前的美术应试培训中,对观察方式和习惯的培养较为薄弱,有很多考前美术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只是在不断重复训练学生背诵默写对象的能力,观察方式和习惯的培养是绘画专业学习中看似耗时耗力但却是最基础的部分,但培训机构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教学资源和精力,这就致使了很多高师绘画专业学生到了高校仍然缺乏必要的艺术观察方式的训练。因此,怎样将低年级高师绘画专业学生被动的、自然的观察方式转变为艺术的观察方式仍然是摆在基础部素描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将低年级学生艺术观察方式的培养归结为几点,并利用较短的时间(时间跨度大概为一个学年)集中解决以下关于艺术观察的几个层面问题。

其一,整体观察方式问题。高师绘画专业低年级素描教学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整体表现意识。即通过运用简单工具和黑白灰手段的素描方式训练,使学生在整体观察的前提下对造型语言和规律形成深刻的认识,对对象的结构和画面构成因素有敏锐的分析和表现能力,从而达到对学生整体造型意识和画面构成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整体观察是整体表现的前提,这种观察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能力。在实际的授课中,由于学生惯有的观察事物习惯根深蒂固,整体观察方式问题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解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高师素描观察训练中尝试采用了多种措施来试图解决。譬如,让学生在固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分钟左右)画出对象的整体形象感觉,或者在限定时间内去观察对象,然后凭记忆来默写出对象的整体形象感受。目的在于通过预设一定的条件,使学生的视觉反应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来不及观察细节,而去捕捉对象的整体形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多数高师绘画专业同学都能摆脱自然的局部观察对象方式,而进入整体的艺术观察对象方式。

其二,立体观察方式问题。尽管素描表达的对象处在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之中,但我们的学生在素描写生中往往缺乏空间意识——对空间结构的理解和表现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际的授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对象二维的长与宽两个维度把握较为容易,而对三维纵深的空间深度理解和认识存在困难。因此,我们在基础素描训练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空间中去认识和研究对象的造型和结构规律,通过对物象在空间中正形和负形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空间形体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用“体”的意识来理解形,不被表面复杂而琐碎的边缘线所干扰,有意识地加强纵深感的理解和表达。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时常强调画面中对象的纵深度表达宁可过一点,不可不足,使学生学会立体地、带有空间表达意图地观察和表现对象。

其三,从自然观察方式到艺术观察方式的转换。高师绘画专业的基础素描训练主要以写生为主,从高师美术专业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基础素描写生虽然是一个认识对象的过程,但素描写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照相式反映,而是一种掺杂了绘画者情感和审美取向、从客观物象到主观物象有意识的转换和拔高。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单纯意义上对物象的照抄描摹就失去了素描写生的意义。因此,在训练课程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鉴赏美术史上著名的绘画作品,以大师作品去感染学生。同时,我们会引导学生将自然物象和艺术家的写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就会明显地发现原来自然的图像远没有大师笔下的形象生动感人。这一教学过程水到渠成地说明了客观物象到艺术形象的转换问题,即“艺术转换来源于艺术家自觉自然的艺术提炼,是客观之物到艺术之物的升华”这一命题,并在教学训练中,要求学生在观察阶段就注意提炼自我感受,既不刻意带着他人的眼镜去观察,也不是无动于衷、机械地跟着对象做浮光掠影式的观察,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时间观察方法的训练,就会在实践中促成自己由自然观察方式到艺术观察方式的逐渐转变。

二、在学生通过以上训练具备一定的艺术观察能力之后,高师绘画专业素描训练教学重点就应转向艺术表现阶段的训练。

观察能力与表现能力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从高师素描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来说,这也是从低年级学生基础素描训练向高年级素描拔高的重要过程。这一阶段的训练目标不仅在于对基本造型规律和造型能力的认知提升,更应该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对自我审美意识的发现和思考。关于高师绘画专业素描训练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同样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基础素描训练中的艺术表现意识。“素描从来反对自然客观的照相式的描摹,每个历史时期的大师追求艺术表现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绝对否定被动地描摹表面现象”[2]。因此,高师绘画专业素描造型训练应侧重对形象的理解,不拘泥于对客观形的描摹和抄袭,而是立足于将客观物象的造型作自觉、自然的艺术提炼,将画面客观造型形象升华为造型艺术语言表现的高度。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在高师绘画专业基础素描训练中创设了诸多课题,包括如何在客观造型的基础上兼顾画面形与形间的对比,画面正形与负形之间的经营,如何在客观对象表达上体现出概括形、归纳形的意识,素描画面的黑白灰节奏与画面情绪的表达等课题。在低年级学生素描能力具备一定的写实基础之后,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写生对象的艺术性表达,不再强调对画面对象物理性的认识,而是追求怎么把对象画得恰如其分,即追求符合画面的“美”,杜绝画面形象塑造上的谨小慎微、拖泥带水,而是追求画面形象表达一气呵成的连贯性感觉和“写”的感觉,造成一种笔不到意到的审美意趣。

其二,避免素描训练中的唯形式主义。在素描训练的高年级阶段大力倡导学生自由表达审美意识的同时,应警惕学生素描表现上的唯形式主义倾向,即与自然物象割裂,为形式而形式,为构成而构成的表达倾向。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应该首先端正学生的认识,在日常素描训练中反复强调艺术形式的表达应该是以对象为基础的审美表达,脱离形象支撑的形式表达是空洞和乏味的,也缺乏生命力的,形式最终应是服务于题材和思想,如果为形式而形式,那艺术就会变成一种表演技艺的空壳子,而丧失其感情的蕴藉、思想的承载和对美好的追求的意义。在当今时代下,美术界各种艺术样式如万花筒般地变换,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的日益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传统基础造型训练往往被视为守旧或泥古不化,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在纷纭复杂和所谓的“当代观念”中坚守造型艺术的底线。由于高师绘画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对未来社会艺术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更应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以正确的艺术理念来引导、教育学生,不可在美术教育的观念上随波逐流,更不可将学生当作试验品,去向学生灌输一些一时的、未经时间检验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时髦流行的技法,而是应该遵循美术教育界的前辈们所确立的正统教育观念和训练方法——素描训练中以形象为基础,从素描表现的主题、情感和审美理念出发,使素描中的艺术形式感表现与形象表达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三,整体与局部表现的限制性与自由性。高师绘画专业的学生在素描训练中,往往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形象塑造和画面语言表达上追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表现在画面上则是将素描层次、结构、细节无限制地深入。同时,在画面语言选择上思路不清晰,各种表现语言不加节制的混乱使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绘画语言表达上限制性和自由性的道理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种艺术表现语言,其容纳的表现元素都是有限的,画面中某些绘画元素本身存在着抵消和矛盾。譬如,线造型和明暗造型之间的矛盾,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的矛盾,变形夸张与客观造型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立足于对物象的整体表达上,即任何局部的自由还是应该建立在整体的限制之内。而从艺术表达方法论的角度上,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即没有整体的限制,局部的自由就没有意义,游离于整体之外的局部表达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在画面细节深入上,要求学生做到刻画既要深入、有说服力,还要有所节制,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笔不到意到。在高师绘画专业高年级阶段,更要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上的限制与自由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局部的次要元素节制了,最想表达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来。“‘素描’本身是一种需要‘拔取’与‘提炼’的艺术形式”[3],要求学生在素描的表现中做到“熟视无睹”,在画面中只提取自己所需,使学生明白艺术表达中“舍”和“得”的道理,他们的学习才可能进入艺术表现的高级阶段。

参考文献

[1]唐勇力.中国画基础素描教学研究——线描、线性素描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美术,2010(1):94-101.

[2]许国庆.现代素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1).

[3]于洪.“可见性之谜”与表现性素描教学[J].艺术工作,2020(2)109-110.

作者:廖正定 陈佳乐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