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下初中化学论文

教学情境下初中化学论文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即选取一定的生活场景,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化学现象,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珍惜水资源,地球只有一个》,让学生明确“一杯水不仅仅可以解渴”的道理后,启发同学们说:“看了视频,谁能说一说在生活和生产中水的用途有哪些?”学生面对这样浅显的生活化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不喝水就不能存活了。”“水可以解渴、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水还可以用来洗衣、洗澡,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变得难以想象。”“水是工农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水还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环境。”……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都能有感而发,因为教师收集的素材都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所以,立足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激发化学探究欲望,是教师开展生活化化学教学的第一步,这也是激活课堂生机和活力,增强化学学科“生活教育”的重要一环。

二、精置问题化情境,释疑启智

教学中问题探究的过程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力求通过问题的引导和情境的渲染,让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过程,掌握化学知识,获取能力发展,这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不仅能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疑、释疑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使学生树立起科学探究精神。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空气》时,教师先以视频“2011年度热词:PM2.5”为新课引子,引导学生进入“空气的组成”学习环节。首先,结合视频,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刚刚看了视频,你们对空气有哪些疑问呢?”有好几个学生踊跃举手说:“老师,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它看不见又摸不着呢?”“为什么我农村老家的空气比较清新,而大城市里的空气质量那么差呢?”“空气里有哪些物质?它们的含量又是多少?”……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顺势引导他们:“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等问题。”其次,启发思考,实验演示。教师在此提出问题:“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请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快速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老师我来说。”已经有学生要求发言:“比如,我们用吸管喝盒装牛奶的时候,牛奶盒子变瘪了。”教师继续启发说:“很好啊,那你能不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们欣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合作并准备了水槽、集气瓶等仪器,设计开展了“空气的存在”实验探究活动,并获得了实验结论。再次,设置疑问,验证假设。教师紧接着指引学生探究“空气的成分”,问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那么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究竟是由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如果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空气里含有哪些物质?”教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合作、讨论、分析得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有学生说:“人和动物都要进行呼吸,需要氧气,并排放出二氧化碳,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和二氧化碳”“我们从冰箱保鲜盒里拿出苹果之后不久,苹果上就会有水珠凝结,说明了空气中有水蒸气存在,因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经验,验证了“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他杂质等多种物质”的结论。最后,延伸设疑,拓展认知。教师继续设疑:“同学们,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在最后,引导学生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认识拉瓦锡的实验结论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结合拓展资料“稀有气体的发现史”,让学生树立起科学探索精神,从而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以及稀有气体等多种成分”的知识。在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循序渐进地创设问题情境,并灵活结合辅助教学视频、学生的生活经验、演示活动、拓展信息等来营造探究氛围,能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善设活动化情境,体验感悟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创设活动化情境,即坚持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贯穿于课堂,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表现”,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活动、获取体验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在活动中实现内化和提升。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活动”起来呢?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活动化情境的创设应结合“活动为主、多元互动、体验感悟、内化提升”等环节来进行。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的教学,首先,“活动为主”,即坚持以活动为组织课堂的主线,把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巧妙融入“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教学内容中。其次,“多元互动、体验感悟”,即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利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小品扮演、小组竞赛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化学问题互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取探究感想与体会。例如,为了引入新课“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设置了“医生问诊”的角色表演活动,让一位学生来扮演医生,对其他四位学生分别扮演的缺钙、铁、碘、锌等元素的病人进行诊断。在惟妙惟肖的表演活动中,同学们兴趣盎然,顺利进入了新课学习。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钙、铁、锌、碘等元素的重要作用”时,要求各学习小组代表用最精简的一句话概括出它们的作用,利用了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他们分别概括出“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锌可以促进生长发育”、“钙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碘不仅仅是‘智力元素’”等,表现非常完美。最后,“内化提升”,即学生把化学知识、原理、技能有效内化,养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质,树立健康意识,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条件。可见,创设活动化课堂情境,就是要把课堂搭建成学生活动的动态、开放的“舞台”,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尽情参与、体验、感悟,习得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四、丰富实践化情境,拓展创新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理论之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勤于参与实践活动,这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质和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化情境就把课堂的教学情境设置延伸到实践中去,把生产和生活场景作为化学教育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调查研究、信息处理等方法,并由课堂所学推及身边的生产、生活、社会现象,正确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例如,笔者和几位学生一起到学生小鹏家中家访时,刚好遇到他家在粉刷墙壁。我们看到工人用石灰浆抹墙之后,就在室内生起一盆炭火,过会儿,墙壁变得越发潮湿了。有些学生觉得很不解。这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一会儿,小鹏站了出来:“你们忘记啦?我们刚刚学过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抹墙时用的石灰浆中的成分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而为了加快反应速度,经常用在室内生炭火的方法。这样,生成的碳酸钙会比较坚硬。但有水生成,墙壁反而更潮湿了。”很难得的是,学生们在这样的场合中又一次复习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获得了新知。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化学肥料》之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一下有关化肥、农药的作用等资料,并整理归纳出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弊,准备在下节课以“化肥、农药的利弊”为题来展开课堂辩论。有的学生就到所在生活社区的农资经营部,向店里的老板和正在购买农资的农民伯伯请教。他们听取了很多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化肥、农药的利弊,并认真记录下来,还细致观察了店中的一些化肥和农药的品种,拍了许多照片。回到课堂后,他们表现很精彩,让老师和同学增长了不少见识,有些知识更是课本里找不到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等实践机会到所在的生活社区,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生产场景来创设一种开放的学习情境,使他们理解“在生活中学化学、在生活中用化学”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结语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远不止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选择多种教学情境。无论教师创设何种教学情境,都应坚持从课堂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有助于教学相长的发展视角出发。我们需要更加细致严谨的教学态度,去不断探索、创设和应用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更有实效的课堂,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余芳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