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范例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范文1

小学浮雕教学的操作方法

1、购置浮雕制作材料,建立雕刻教室。浮雕艺术是一门技巧性十分强的艺术门类,小学课堂要做到普及与提高,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硬件基础。专用的浮雕雕刻教室、工作台、雕刻刀、美工刀、直尺、喷漆、板材、陶泥、泥片机等工具必须按人员配备齐全。常态美术课由于材料、场地的限制,全体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都是比较难的,而在专用教室里,不用考虑材料与工具的配备,学生学的放松、认真又开心,高质量的作品也能够轻易完成。

2、进行校园浮雕普及学习,分年级段提出不同的要求。(1)为了贯彻浮雕教学,学校可增设浮雕模块课程,小学低段以泥浮雕为主,强调浮雕的趣味性、创造性与学生泥性的培养。爱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好与泥土打交道,低段的孩子不适合一开始就进行比较专业枯燥的造型训练,重在使学生了解浮雕造型基础语言及基本方法,展开一系列的趣味训练。如搓面条比赛、做砖块搭房子等基础形体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浮雕制作的一平、二搓擀、三贴刻的基本泥制浮雕的方法。此法简单易掌握,是浅浮雕的基本制作加法。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以泥条代线,以泥片代替面,以小圆球及细节代替小点,在平板泥片上进行浮雕创作,又像绘画又有立体感,兴趣非常浓厚。(2)小学高段浮雕课程强调浮雕的刀法、制作等技法练习,同时学用不同材料进行雕刻创造。雕刻的语言是形体,要制作物体的体积首先得要观察理解。摩尔曾说过:要加强对任何形体的“三度空间感”的训练,要从理智和感情上进一步努力去体会一个立体在全部空间中的位置,要在看这一边的同时想到另一边,看一个物体。笔者在指导制作人物浮雕时会说:“要表现人物的体积感,首先要学会用基本几何体来概括人物的造型,你可以把手臂看成是圆柱体,头部看成是正方体,而许多复杂部分则是这些体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切面。学习浮雕不仅要有这样的观察方法,在具体制作时还要把这些体进行压扁,最后进行削割与打磨。“这样的解释非常凑效,学生听后大多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同时知道用一些方法做出物体的起伏凹凸细节。

3、开创浮雕社团,培养小小雕刻家。(1)以写生、临摹、创作为社团基本教学模式,提高社团学生的雕刻造型表现力。如浮雕静物写生,在雕刻教室摆好静物,如水果,瓷盘、瓶子,花花卉等物品。通过浮雕的语言转换来体现空间感。学生应初步理解和掌握浮雕艺术特征。要求作品造型基本准确,能基本体现浮雕中的 :“压缩”特点。体现出具有雕塑和绘画的双重特性。写生仅仅是对事物的外在再现,而临摹则是对前人浮雕处理及雕刻手法的一种再学习。如教学生临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局部,作品又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形象,所以这一组浮雕亦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浮雕刻画十分精细,发挥了浮雕艺术的特殊魅力,于相对的平整中表现了立体的深度。(2)加强浮雕作品中的构图与色彩的运用,从选材、制作、作品完成形成及整套浮雕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浮雕是通过造型、光线和阴影等来达到其表现效果,而绘画则通过色彩和线条等来表现,两者虽有差异,但表现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两者有着一些相同的构成元素,如构图、透视,以及装饰性、写实性等。绘画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诸如事件的描述、人物的刻画、故事的背景与环境、复杂多样事物的重叠和穿插、大型或特殊场景造型的表现等。从这些方面来看,浮雕中的绘画元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浮雕不是一个简单的材料与绘画的结合,也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用刀在板材上进行绘画,绘画技巧是浮雕进行构图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绘画基础对于浮雕教学将是事半功倍,但是绘画和浮雕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浮雕注重取舍,注重体面及空间的表现,而绘画注重内容、线条及色彩的表现。所以加强绘画的构图训练与形体训练也是必须的!(3)强调社团合作与分工,从个体创造到集体合作均体现团队的合作意识。浮雕创作往往是大型的,5 人、10 人,甚至 20 人完成一件浮雕作品是常有的事,如《快乐的大课间》浮雕作品,画面由 15 个不同动态、不同服装表情的人物组成大课间的活动场景,长 3 米宽 1.2 米,作品尺寸大,气势宏伟,由我们 5 年级的小朋友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诸如人物的造型风格、大小比例、动态位置等都需要得到高度的统一,同时由不同的人物进行雕刻又在统一中透露出不同的个性!

小学浮雕教学的研究创新

1、雕刻材料的选择。泥制浮雕有可塑性强,利于塑造的特点,而一些其他新型材料如 PVC 板上、Kt 板上、卡纸等有装饰性强,便于保存、装裱的特点。Kt 板是一种由 PS 颗粒经过发泡生成板芯,经过表面覆膜压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有一定的厚度,质地细腻,便于用锋利的美工刀在上面雕刻、削切,削割有平削与竖削之分,平削侧重表现物体大的凹凸及形体起伏,而竖割侧重线的变化。卡纸浮雕侧重用折、挤、拉的方法表现物体的起伏,有时利用卡纸的厚度做文章。卡纸浮雕成品精致、细腻、装饰性强。用泥土进行浮雕创作较多的运用到挖地与加高的方法,在塑细节时又用到刮、扫、刻,而用 kt 板进行创作时多用双刀刻线、薄削,有时甚至用烧红的铁丝进行烙印。这些方法的学习简单又有趣,比较适合小学掌握。#p#分页标题#e#

2、雕刻技法的探索。浮雕的制作的过程虽然复杂,但通过变通,可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方法。在美术心理上处于图形期的一二年级孩子,不必教授其透视、体量、光影等高深的理论,有时只需教他们怎么做,然后再理解概念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他把手中的泥条当线条,把泥片当色块用,最后用刻刀在作品压印花纹,在老师的指令下,简单的泥浮雕就完成了,孩子们从制作的过程中也明白的浮雕制作的基本方法。

3、雕刻技巧的简化。美版美术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均有一定的雕刻课程,并且为每位孩子提供了泥巴,这位展开浮雕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 8 册 13 课《砖石上的雕刻》一课 , 初步介绍了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专门的浮雕教室全体性的掌握泥浮雕制作的一般步骤,最少能完成简单的线刻作品。还有如《门的装饰》一课,先用擀面杖或泥片机制作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用泥刀在泥板上进行镂空雕刻(1)贴花浮雕的制作方法。只需要在物体上做出简单的肌理后沿外轮廓剪下来贴到另外的泥片或者器皿上,形成凸面,这种浮雕制作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2)压印浮雕的制作方法用实体在泥片上压印,形成凹面。有时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浮雕作品就有了凹凸,作品的艺术味道就出来了。

4、立足雕刻基本技巧,强调创造精神。浮雕雕刻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积极向上,选择表现童心童趣的题材。浮雕学习水平要提高,仅仅几个课时的时间量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小学阶段周两课时,而美术教材内容安排尚有多余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校美术老师雕刻专业的特长编写小学浮雕校本教材,在完成规定的美术课程的同时,利用余下的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学习,并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美术心理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反应快乐校园和生活以人物为主的内容;以各种动物为雕刻对象;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雕刻对象等。

小学浮雕创作的成果展示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朵奇葩。自从进行浮雕教学研究以来,我们在课堂上注重浮雕教学的基础,加强校本教材的编写,同时重点抓社团建设。作品《快乐大课间》现置身于我校教学楼连廊,深得师生、及家长的赞美!适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许多地方均展示了学生原创浮雕作品,学生学习浮雕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反映校园及生活的大型浮雕作品布置在校园中,不仅环保而且具有纪念意义浮雕厚重而具有历史感,对于参观者而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仅反映了该校学生美术创作水平,更能创造出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教学研究范文2

幼儿的探索行为孕育着创造的萌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探索行为去掌握周围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冷热、活动性等各种性质,获得了新的个体经验和技能。同时,也毫不含糊地说,探索是幼儿学习科学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通过探索性行为,幼儿将获得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便对幼儿的探索行为进行了指导,其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同时也指出指导要点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然而,由于这个指导纲要处于试行阶段,对于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怎样创造条件,对于幼儿不同的探索性行为教师应该怎样去分辨并进行指导就没有详细的说明。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将深入探讨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表现方式以及教师怎样指导,进一步充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将为幼儿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点滴经验和建议。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研究

目前在国外幼儿探索性行为研究中,早期的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学派思想应用于研究中,因此他们的研究便主要侧重于引发机体探索性行为的动机,而达尔文学派则认为:探索性行为更多的是由生物体本身的适应所引起的;美国生态学理论中也提到:儿童探索是学习生存的生物适应行为,是种系基因的倾向性引导婴儿很早就冒险离开父母亲,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吉布森(Gibson.E.J.,1988)研究中主要趋向于分析婴儿的探索性行为与知觉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研究认为:新生儿具有先天的内在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其可通过各种方法或者途径去探索周围环境并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资源。可知度(affordance)成了婴儿探索性行为的动力,并提出促进婴儿探索性行为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全方位的观察”。可以看出吉布森强调儿童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农尼利和莱蒙德(Nunnally.J.C.Lemond.J.C.,1973)提出了孩子对陌生刺激的探索过程:刚开始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视觉研究—对物体的身体操作和控制—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性探索性行为出现(当陌生刺激变得熟悉时)—寻找更多的能引发探索性行为的刺激。无论幼儿在何时碰到陌生的刺激都会重复这个过程。

(二)国内有关研究

国内对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非常零散,更多注重的是实际性操作。目前,上海市六所二期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幼儿园,如芷江中路幼儿园等开展了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幼儿园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上海市青浦区晨星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材料提供与幼儿探索性行为—提供材料,增强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探索性行为的研究》,实验得出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形似性、隐秘性、宽广选择的可能性、有操作障碍、新奇性、有物理变化;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课程”提出了“培养自主,鼓励探索”,主张幼儿是在进入、深入现场和情景中探索知识,建构知识的。

三、概念界定

幼儿探索性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从事实际的探索活动,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索和操作,他们探索到的决不仅仅是表层的知识,而是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并能将探索到的这种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品德结构中去,成为他人格中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四、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澄清“探索性行为”的定义,并对“探索”与“探索”的关系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3~岁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出现探索性行为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以期获得第一手的实证性资料,对其作初步的描述性研究。

五、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探索了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

1、面向每一位学生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开发其潜力,让所有学生能够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应体现学科的实用性,而且让学生在探索行为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梳理我国目前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索行为研究实践现状,并将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与之进行有效的相结,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其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在探索中不断的升华。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书本知识(教学内容),还应该利用教育模式及教学内容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探索生活奥秘”——生活启情,图画生情,音乐抒情,语言燃情,想象悟情,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科学教育保持较高的兴趣。

3、强化探索性

在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幼儿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分享活动,培养幼儿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培养幼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幼儿在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下,围绕探索主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处理口,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加工处理信息,学习了恰当利用信息的能力。

4、倡导实用性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过程”将越来越繁琐,更需要幼儿充分发挥其探索意识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开展“以境促学”——媒体促学,故事促学,角色促学,以此来引导幼儿积极的开展探索行为,让科学教育不再枯燥、无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及解决学习难题的能力。

5、营造趣味性

兴趣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驱力。为此,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其通过设计形式多样教学模式,力求借助于多种感官参与下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在兴趣驱使下的问题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6、适时反思探索性学习活动

当前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在家长、幼儿园和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催促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匆忙成长的儿童也就成为压力下的儿童。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师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到位,同时双主关系摆得不到位,没有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对探索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同时,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择***市******幼儿园作为研究场所,该幼儿园是事业单位所属的中型幼儿园,在教学设施和软环境方面都处于中上等水平,以科研兴园为管理理念,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级职称,幼儿园本身很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能很好地领会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内涵与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二)研究方法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查阅文献资料,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确保研究取得实效。

1.调查分析法。对***市几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其中访谈内容如下: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探索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体验的探索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在何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反应;现存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弊端;用什么方法可以改进教师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等等。重点探讨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了解他们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教师角色及指导策略的理解。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搜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就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现状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研究。

3.案例分析法。以****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教学活动为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探索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全部案例都来自教师的科学教学教案,其中有值得倡导的内容,也有通过反面教材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内容,使论文更具实用性。幼儿园教师的第一手教学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鲜活的佐证,教师的各项原始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活动档案、活动结果分析等都是本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验教学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认真分析提炼,总结得出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与创设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规律,试图找出一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步骤

(一)探索阶段(主要工作)

1、课题准备。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背景,提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情境创设困惑,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低落等问题,确定可以研究方向。

2、研究前的准备。所以课题组成员总结以前的失败经历,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法,确定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这个突破口,研究幼儿科学教育中开发探索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制定设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立项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实验教师写出学期计划,制定阶段性目标。然后课题组根据讨论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细化”、“实化”的修改。

(二)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确定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的内容点,实施“以境引情、以境促学、以境启思”的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2、每一个课题实验老师每学期要上四到六节实验汇报课,课前要提交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后要汇报教学总结。

3、组织课题组教师写研究论文和优秀学生习作发表。

4、阶段小结,安排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三)结题阶段(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组实验老师的课题观摩课,课后组织老师讨论,对课题研究如何向纵深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2、总结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各研究老师的研究材料。总编成课题研究成果集。

3、申请专家组对课题进行验收,做好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成员均从事幼儿实践教学研究多年,对于幼儿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市区各类论文、案例评比中都多次获奖。学校已从20**年全面实施新课改工程,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实施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可以从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于本课题的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投入与优化,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技能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教学研究。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于自身而言,在教学技能、教学研究、教学反思、理论自觉等方面进行全面提高;于学生而言,教师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于学校而言,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于国家而言,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对于整体提高小学教师素质,进行义务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技能的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教学研究提供的小学教育规律性认识,使得教书不再是单一的工作,而是教书育人的教育;教育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研究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发挥其最大作用。马文•斯普拉特利说:“教师研究是源自教师改进学生学习的热切愿望。”积极改革教学,通过深层次研究小学生思维与心理,在教学中深层次发展小学生智力;及时反思学情,改进小学生学习,有方法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小学教师的研究和创新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技能的构成要素如下:

(一)选择课题

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开门见山第一步就是选择课题,课题是打开教育教学研究大门的一把钥匙,选择课题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选择的课题要有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主要表现为:(1)教育教学研究方向要把握准确,符合两个规律,即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符合人类认知规律;(2)教育教学研究要符合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科学需要,小学教师选题时要基于地区、学校特色、教育改革中的新问题、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难题;(3)教育教学研究还要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提高受教育者素质起到一定作用。选题时要考虑课题的难易程度,从自身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地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基点,以学生为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学习该题的理论知识,抓住一般规律,选取自己教育教学中独特的视角、创新的见解注入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切忌眼高手低,脱离学情。选题时要有自己对于本题新的见解与认知,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不仅体现在内容,还要注重方法与应用的创新性。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或是对于以往的研究课题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创新可以是自己有理有据地教育教学研究新,也可以是在前人的教育教学研究基础上新。但是无论是哪种创新,都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有充分的理论支撑下,实践可操作性可行性高的情况下创新,不能空穴来风,更不能对某一种教育教学理论略知皮毛,就全盘否定地去创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所以,教师在选题了解阶段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自己所选的课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新。选题时要充分利用身边便利条件,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因为是在一线,学生是最优先的研究资源,多与学生、同事、领导沟通交流探讨课题,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研究。比如:“阅读量对小学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增加泛读量的实验和效果比较。”

(二)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将在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步骤与时间安排、研究过程、人财物条件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数量、形式等方面做好事先谋划,在研究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质量的评价、人财物的管理等方面,为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对课题展开管理提供方便。

1.研究目标

论题为阅读量对小学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增加泛读量的实验和效果比较。小学高年级阅读量现状;观察阅读量对小学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适用进行增加泛读量的实验,详细记录效果;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小学高年级阅读量较少的问题,提出阅读量对小学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的问题,阅读量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建议,为今后教师制定小学高年级阅读书本量提供参考,使得更有利于小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2.研究内容

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小学高年级阅读量现状以及阅读量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语文知识竞赛量化效果评估,得出调查结果。原因分析研究:分析高年级阅读量少的原因。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求阅读量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

4.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设计:包括确切表述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内容;规定研究时序;选择研究方法与手段,制定订研究工作计划。(2)实施阶段。收集、获取资料,形成科学事实:本研究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和文献法等来收集、获取资料。(3)总结阶段。对小学高年级增加泛读量的实验效果对比进行整理总结,条例逻辑清晰地呈现在研究之中。总结阶段至关重要,前期繁杂的资料及后期的实验数据整理等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对比汇总,分为不同唯度的总结阐述论点。每个论点都要有理有据。在建议部分,更要提出可行性实践意义大的策略供参考。就关键部分、与论题直接相关的部分进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要不断对自己的论题进行思考,思考出问题再去实践证明,学习相关理论,不断补充自己的研究,使得研究与时俱进。(4)时间:一年。(5)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小学高年级增加一定的泛读量有利于小学语文学习。(6)本项目特色创新之处。以阅读量为研究关键词,探究小学高年级学习小学语文的影响因素。(7)最终成果形式。调查报告及若干篇论文。(8)经费(略)

(三)进行研究

进行研究是把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观察、实验、调查、访谈等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进行研究,善于总结规律,勤于反思整理,不断地深入研究课题,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多与学生、教师、家长及学校领导就本课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多倾听其意见与感想。同时,更要多进行理论学习,不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为进行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总结经验

收集资料——资料整合——资料解释

(五)分析资料

会对研究资料定性、定量分析,撰写报告。

(六)吸收成果

三、教育教学研究技能的类型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研究人员运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系统地了解被调查对象某一方面的状况,并从大量事实中分析教育对象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调查是收集资料,研究是分析资料,作出价值判断。在一般情况下,教育调查研究按内容可以分成现状调查、发展研究和区别研究三类。现状调查字面理解是调查对象现在情况,和影响现在情况的因素。如调查学生的身体状况、思想面貌、心理特征,或调查学校的师资、生源、经费等等,也可以调查影响教学质量的家庭、社会、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发展研究是调查研究对象随时间的推移而如何变化的情况。如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怎样随年级升高而产生变化。区别研究是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之间是否有关系及关系的程度,以及教育现象之间有无可能构成因果关系等问题,如研究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后进生和优秀生形成的原因等。

(二)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研究者制定一系列有目的的计划,在一定控制条件下,对教育对象施加可以操纵的教育影响。通过观察记录对象的教育变化效果,分析出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与教育变化效果是否存在直接联系的研究。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法是由教师和科研教员组成。一般多为对特定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研究、教育理论可行性分析、策略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对于问题提出导引策略等等。行动研究法是反思融入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方式,目的为解决当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教师导引策略,优化教师素质。

四、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技能的应用要点

(一)研教结合

只教不研的教学是一潭死水,研究结合的教学是活水的源泉。不仅是在给予学生的同时,对于一名教师,研教结合是教学生涯的灵魂,有了灵魂,教学不再是单调的工作,教学是研究。研究学术、研究学生、研究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育、研究小学教育中各个方面,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拥有自己的实践成果,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经验,自己教学相长的心血来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是一位人民教师的成就。

(二)聚沙成塔

教育无小事,一个小课题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追其根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中智慧与艺术化难为研,整合自己教学中的小问题,聚沙成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用研来解决教学中的难题,用究来化解教学中的困境,这是一个走上坡路的过程,艰难但却有生生不息的希望。教师成长需要不断地走上坡路,不断地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研究,量变终会达到质变,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小学教育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直接途径。

(三)边研边学、边学边研

在研究过程中,又要不断地边研边学、边学边研,研究出来策略又要马上投入实践当中,测试可行度以及效果反应。结果显示出来又要再去研究,查找文献,学习理论知识。研究与实践相辅相成,没有实践的研究毫无意义,没有研究的实践纸上谈兵。研究过程既包括研,也包括学,在研中思考学习,在实践中钻研探究。

(四)扬长补短

小学一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直观全面深入细致地观察,对于教材和教学方法最真实和最具时效性地思考。劣势在于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方法较为粗糙。因此,小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强化自身理论基础,多研读学习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扬长补短,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以严谨的逻辑理论精神研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使得教育教学研究有理有据。

(五)成果推广与研究相结合

成果有一个性质是因地适宜,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一定是从自身出发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但在进行成果推广时,必须扩大其研究范围,使得研究具有普遍性。在成果推广的过程中,也必会与更多的教师交流与探讨,集合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也会有互相之间的教学碰撞,如果能生成更有利于小学教育的教学研究是一举两得,这也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不竭动力。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技能是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每一位一线教学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而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却是长路漫漫。想要让自己的研究有理有据,需要时间、精力、耐力、能力、人力资源等等许多条件,研究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心血,是逆水行舟的前进,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的精神,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坚持。小学教师更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教育教学研究是小学教师教学的生命力,将成为小学教育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金宝成.现代教师:走近教育科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教学研究范文4

线条与画面体积无法融合与协调,画面中的体积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造就的效果。线的粗细、长短、形状都与体积有着直接关系。学生在绘画时,如果只是没有目的地涂画线条,而没有对线条的方向、位置、虚实、形状、次序等问题全面思考,就会造成全篇遍布杂乱无章的线条而没有具体的表现力。无法表现出画面的体积与空间,体现不出物体转折、虚实等因素,出现很多不是所需要的线条,更无法表达出画面整体的素描关系。画面中物体固有色与素描关系混淆不清学生在绘画时对素描关系理顺不清楚,甚至不理解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基本知识;而是只看到物体本身的颜色,绘画时就照猫画虎,导致层次关系一片混乱,以致使画面全是一片灰调子。不明白物体本身颜色的轻重亮暗与素描关系是两个概念,物体固有色与素描关系混淆不清,没有表现出素描的本质现象。面对不同静物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做到触类旁通这些年来学生绘画学习中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见到日常熟悉或常练习的物体时画得还可以,碰到很少画或很少见的物体则不会画了。没有形成自己一个系统的作画规律和认识处理方法,素描技法问题没有得到实质解决,带来的影响是形不成学习效果,最后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动力。

2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探究,可采用以下三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2.1分阶段、分类信息化研究教学法

1)在刚开始学习素描静物时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等设备,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把文字,图形、图像、音乐、声音等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多样感官参与学习,分阶段深入讲解素描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其中包括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单个定义、明暗交界线、作画步骤、物体质感与画面调子的对比与融合等。并结合实物进行比对,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真实的绘画教学环境,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分类别、分阶段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分阶段的学习指导以解决存在问题。

2)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手段在学习素描时分类详细介绍,比如物体的形状、结构、处理层次等都要一一讲解,并对物体固有色与画面整体调子处理加以重点讲解,使学生获取素描理论信息并逐步把这些已理解的知识在绘画时加以融合运用。

2.2教师示范与多媒体录象演示教学法

1)了解每一幅画的绘画过程及其注意细节。要了解每一幅画的绘画过程及其注意细节,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教师的演示示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熟悉如何刻画物体的结构以及注意的细节与整体步骤,逐渐加深印象以重点解决。并通过多媒体网上资源重复学习教学技法与教师的范画讲解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素描的绘画本质,并且把技法等学习内容深深印证在脑海中,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与塑造方法。

2)对绘画步骤要有一个规范系统的认识学习。素描绘画掌握一个规范的作画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加强作画的规范性对素描绘画的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视频欣赏——理论讲解——步骤分解——作品充实——作品调整分析,作为此项课堂内容学习的教学流程,提高学生对素描绘画规范步骤的理解和认识。

2.3临摹、默写强化记忆方法

临摹是对照已画好的绘画作品进行模仿学习;默写是不直接对照实物,只凭借脑海中对物体的素描印象画出来。通过这两方面的交叉练习,加深对素描关系细致深入了解,这是学习素描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此内容学习中可运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多项手段辅助结合,利用内容丰富的图例和结合制作生动的Flash短片,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素描绘画能力。

3在这三种方法引导下要解决的几个重点

线与面的协调关系线条的形状、长短、粗细、强弱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线的不同排列方向都会形成不同的面,会体现不同的体积,而且线是最基本的过渡元素,要掌握其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变化。强化物体固有色的本质,解决单体和整个画面的层次关系物体固有色决定整个画面的色调。亮调、灰调、重调等的呈现都来源于画面中物体的固有色,所以固有色显得尤为重要,单个物体颜色的对比变化与整个画面的调子紧密相关,所以要注意画面整体调子的对比协调,把整体画面黑白灰关系归结一下,形成几个大的区域,注意整体色调的统一,使画面效果统一起来。解决整幅画面的素描关系素描关系要求黑白灰得当,使每一个物体或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恰当地运用其固有色、环境色协调画面整体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处理画面虚实等一系列的艺术特性,使整幅画统一完整起来。解决这些重点问题可通过多元化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关系,通过自评、互评,达到素描绘画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

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教学方法;多样性;广告设计

开展《广告设计》案例教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大多都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或是面临顶岗实习的学生。《广告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平面设计方面相关的知识,如要了解三大构成、熟悉素描色彩的运用、精通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操作等等,《广告设计》教学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已到了一个综合学习的阶段。开展《广告设计》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这个行业的实际操作过程,而了解操作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能有一个真实的环境或者有一个模拟真实设计制作的环境也是促进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其次,经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对于《广告设计》案例教学,都是采取以本专业教师编写的广告案例校本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采取这样的方式无疑使《广告设计》的案例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用工要求产生较大的区别,因此一定要有社会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才会让学校建立起一条直接输送学生到企业的桥梁。根据广告设计制作的现实要求给学生安排实训课程和作业,对学生以后面对本专业的用工要求,就可以缩短了面向就业培训的时间以及减低了学生就业的压力。广告设计属于艺术与商业化的结合,它的主要特征是对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广告的元素,结合广告媒体的使用特征,在计算机上通过相关设计软件来呈现广告的目的和意图,所进行平面艺术创意的一种设计活动。这种活动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接收的学生比全日制学生的年龄结构、基础知识结构要复杂,在这种需要多样性知识来支撑的专业教学过程里,更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才能够使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广告设计》案例教学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在某种情况下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现今的广告设计教学中,迫切需要更完善的教学模式来引导本专业在教学上的进一步发展。

一、突破单一的教学实践环境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在教学实习、实训这方面给学生所提供的环境上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使学生缺乏对真实环境的了解。在真实的广告行业环境中,主要有平面设计内环境和广告项目的外环境。

(一)广告设计内环境在教学上的影响

现在的学校广告教学当中,即使很多学校都已经实行了校企合作很多年,但还是缺乏深度的合作,在教学上,让学生了解广告公司的工作过程以及广告设计的内部环境方面,还是非常欠缺。在校企合作的公司存在的难点是让学生实训实习的场所有限,所承担的设计项目在公司看来,学生又难以胜任,从而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广告公司方面,对广告设计师或是广告设计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广告公司原来更希望学校在实习生的输送方面给予它更大的支持,但社会上却又存在另一种现象,在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广告设计专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毕业生就业,为何广告行业还存在招聘难的境地呢?大量的毕业生就业,也就意味着有大批的毕业生需要有更多的实习机会。经过调查,对于广告公司来说,客户给它的设计时间较短,而在短时间内出作品,则对于大部分广告专业刚毕业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难以担当起直接就面对社会出产品的重任。因此,对于广告公司来说,买进广告耗材设备并不想把资金投入到目前不能创造利润的实习生身上,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能到企业去进行学习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实践经验与见识。现在走在一些比较前沿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把工厂搬到学校,对于本专业,也就是把设计公司招募到学校里面来,硬件配套设施都是公司提供校企合作的资源,学校则提供场地、以及一批批即将毕业的实习生。这样既完成了学校的培训任务又满足了广告设计公司的用工需求。

(二)广告设计外环境给了教学上更多的参考

广告项目的外环境当中,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去接触和了解,但往往却在我们的教学中被忽略了。学生要想在真正的广告设计中得到发展,首先个人必须要多观察社会外部的东西,而广告设计的最终实现也是在外部环境上,生活中有很多的广告作品出现在我们身边,例如:电视上的广告、商业大夏的广告牌,候车亭的广告作品等等,这些需要学生平时去多观察,同时也需要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一些户外的环境进行参观学习。

二、广告设计教学要与真实案例相结合

现在的广告设计教学,缺乏与实际生产真实性的联系,大多没有执行真实的广告设计个案或者在设计制作方面距离真实性原则相去甚远。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广告行业或是广告公司与学校的校企合作方面没有达到共赢的目的。在学校方面,学校每年都有大批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平时专业的设计教学直接就影响着就业的好与坏。而平时的专业技术教育如果还是采用教师自己的案例或是课本上缺乏与实际生产真实性联系的案例,已很难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学生就很难找到工作。现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几种做法对广告设计教学都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一)、以赛促教获取真实的教学案例

为了能增进校企合作的商业模式就是以地方学校技能大赛为名义,实际由企业赞助,并最终为企业设计商业广告,从而达到以赛促教和提高企业知名度的目的。这样,比赛所采用的赛题就是一个或多个真实的案例,经过这次技能大赛,给学校提供了很好的真实性案例教学资源。

(二)校企深度合作获取前沿的教学案例

从上面所讲述过的就是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有校工厂这样的实训实习条件,完全可以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用工要求,这样的一种模式,除了学生的实习,对近年很多中职学校开展的《广告设计》案例教学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在实训过程中的这些真实案例,还可以通过这些驻地学校的广告公司每年每学期为教学提供最前沿、直接面对客户的一些真实性案例进行教学。

(三)开展工作室对教学案例进行探究

现在还有一些学校还在寻找开展广告设计工作室或艺术工作室来进一步研究广告设计教学或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模式。

三、《广告设计》案例教学需要适应现代教学体系改革

现在很多的《广告设计》案例教学已不适应当前广告发展形势的要求,以前的案例都是趋于仅仅是为了简单的操作,但经过学生在社会上的反馈,才发现学习了真实的案例,在真正的广告设计环境中,并没有达到设计制作的要求。在现在的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采用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来促进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然后根据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也可根据教学体系进行教学。这种教学体系还应该包括一种完整的教学分层评价系统来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准确性,学生很容易就会对该课程失去积极性,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低下。教学分层评价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或技术水平的不同,分为几个层次,开展相同实际广告设计案例进行不同完成程度的分离式多层次评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多层次评价,予以驱动的实际广告设计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这样就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来进行操作。通过这个体系,促进《广告设计》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每一门课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因素,《广告设计》课程同样也经历了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特别是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相关专业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上也费煞了不少苦心。随着《广告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将会进一步完善。综观整个《广告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还不能满足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阶段形势的发展,现在的案例教学中,越来越强调案例的真实性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符合。虽然,当前广告行业在社会上不断飞速向前发展,但案例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需要发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地去发现、不停地去创造,让知识教育的体系更加完善,让《广告设计》的课程教学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许燕妮.行为导向课程模式适合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期刊论文]-广西轻工业2010(11).

[2]张乾御.论藏族传统元素对平面设计的运用启示———以藏族色彩、文字、图形为例[期刊论文]-大观周刊2011(43).

教学研究范文6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也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必须从学龄前抓起。许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舞蹈,希望通过这项才艺提高孩子的素质,幼儿舞蹈教育培训事业也应运而生,发展后劲也很足。但是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育,使学前儿童更好更轻松地学习舞蹈,使舞蹈教育向健康的、理想的、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呢?本文提出了游戏教学法来对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育。   一、游戏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顾名思义,游戏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在制定了某些规则的前提下,以游戏的形式教学。游戏教学不仅能够把乏味的学习内容和枯燥的操练变成充满乐趣的各种活动,而且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舞蹈的教学中,可以将游戏作为课堂内容吸纳于教学中,改变舞蹈教学中的强迫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让儿童的创造天性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采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于学习舞蹈的兴趣。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缺乏耐力、毅力,虽然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和热情难以保持长久,而且往往停留在很浅的层次。要使幼儿爱上舞蹈,并且乐于上舞蹈课,只有在传统舞蹈教学方法中,融入游戏因素,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让他们感到舞蹈学习也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活动。   (二)游戏式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满足儿童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需求。儿童具有好动、好胜、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迫切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周围人的认同,而游戏式教学法则正好迎合了这一心理特点。将舞蹈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巩固融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学习的动作,使他们乐于参与,也乐于学习,潜力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二、舞蹈教学游戏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游戏必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   在采用游戏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点。在生理方面,儿童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所能承受的的拉力较小,而且易疲劳,所以,教师在选择游戏类型上要注意避免设置过多的挺胸收腹,站一位和腋蹲、控制之类动作,时间不宜过长。另外,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的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游戏再精彩,再有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一成不变地长期使用,学生也会失去参与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必须要考虑游戏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以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二)游戏内容的趣味性   儿童之所以喜欢玩游戏,关键在于它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采用游戏法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以幼儿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所要表现的事物,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练习,而是应该利用游戏,将变枯燥死板的训练方法为轻松、活泼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平踏步”时,教师可以不用念生硬的节拍口令,而是给自己和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请一个同学扮演火车的头部,其他学生们排成一排扮演长长的火车车身,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音乐的节奏轰隆隆向前开。这既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感受音乐与动作的美妙结合,又训练了孩子们的节奏感。相对于死板的一、二、三、四按节拍做动作,使孩子们感到厌倦疲劳,这游戏化,形象化的教学特点,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里,提高了参与舞蹈训练的主动性,从而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游戏开展必须具有目的性   游戏教学法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因为有着极强的教学目的性,所以课堂游戏过程必须在教师的控制范围之内。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周密而细致地进行组织安排。游戏环节的设计是服务于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师要把握好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平衡,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安排几个相关的游戏。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整堂课变成一堂休闲娱乐课。   (四)游戏活动的竞争性   竞争性是游戏的又一显著特点,它可以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游戏中去,而且儿童争强好胜的特点会使他们全力去争取最后的胜利,为争得荣誉而给出自己最佳的表现。同时,要在游戏中获得胜利,有赖于同伴的帮助和合作,所以游戏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更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对彼此的信任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舞蹈教学时,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根据各组同学的表现而给每组同学发小星星,获得星星最多的小组则是本次课堂的获胜方。实践经验表明,在开展竞争性活动的课堂中,儿童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五)游戏开展必须具有奖惩性   在舞蹈的游戏教学中,一定要制定游戏规则和奖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才能鼓励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如:在游戏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五星红旗或者小红花,表现不够好的同学被减去五星红旗或者小红花,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因为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而欢欣鼓舞从而保持对舞蹈的热情。但是教师在实施奖惩时,要注意到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做到表扬公开化,批评私下化,绝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某个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大声责骂,使其对舞蹈的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降低。   三、案例分析   南昌某一幼儿舞蹈培训中心采用游戏法教傣族舞《金孔雀》。   (一)有关背景:该幼儿舞蹈班共16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九人,年龄为5~6岁,都比较活泼好动,且对音乐和舞蹈很感兴趣。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孩子们学会傣族舞蹈《金孔雀》的一些基本动作。#p#分页标题#e#   (二)游戏教学的准备道具准备:傣族筒裙,小背心,孔雀头饰。   (三)课堂回放一:教师穿上傣族筒裙和小背心,头上戴着鲜艳的孔雀头饰,以优美的孔雀舞,随着《金孔雀》的音乐导入课堂。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跳一段舞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猜猜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动物?(教师表演)   生:孔雀。   师:嗯,真聪明,那你们说说老师哪个动作最像孔雀呀?   生:手势。   师:小朋友觉得孔雀漂不漂亮啊?(出示孔雀图片)   生:漂亮。   师:那你们想不想学小孔雀是怎么跳舞的呢?   生:想。教师给每个学生做了一个小孔雀的标记,让幼儿扮演孔雀,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在音乐的伴奏下,孩子们跟着老师惟妙惟肖地模仿起孔雀来。   课堂回放二:基本动作的学习是舞蹈的关键。教师在二、三部分将动作进行生动讲解,并且形象地示范,幼儿难以掌握的动作,教师将其故事化,让他们根据故事情节回忆动作。   师:刚刚小朋友是从哪里看出来老师跳的是孔雀舞?   生:手势(学生做出手势)   师:真不错,有些小朋友摆的孔雀手势很标准呢,但是如果要做一只有精神的,美丽的小孔雀,我们的手势还要调整一下哦。(开始进行基本动作讲解,形象地模仿动物,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小孔雀很活泼,喜欢到处玩,那我们就来学下小孔雀是怎么走路的吧。(学习踮脚走,学生模仿)   师:大孔雀和小孔雀走路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们看下大孔雀走路和小孔雀走路有什么不同。(教师立起前脚掌,学生开始模仿)。   课堂回放三:“三道弯”是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是本次舞蹈教学的重点。这个动作难点是幼儿出腿后膝盖要往外转,双腿要弯曲并且出胯。在活动中,教师发现很多小朋友的腿是直的,在教师多次示范和强调后,效果不佳。教师便将动作要领编了一个故事。   师:有一天,小白兔出去玩(出腿),看见了一条水沟(膝盖往外转),它想跳过去,于是,一、二、三,跳(双腿弯曲),哎呀,没想到摔了个大跟斗,小白兔的屁股变成黑色的啦(出胯)。   生:笑(被老师讲的故事逗笑,但是记住了故事的情节,于是跟着老师将动作练习一遍,效果比之前好了许多。)   课堂回放四:角色扮演游戏:教师扮演大孔雀,学生扮演小孔雀,伴随音乐将舞蹈表演一遍。课堂回放五:在学生都掌握动作要领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轮流表演大孔雀和小孔雀喝水、嬉戏的场景,教师根据各组同学的表现而给每组同学发小星星,获得星星最多的小组则是本次课堂的获胜方。   该教师的游戏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该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将形象的舞蹈通过模仿动物来展开,引导学生用心体验小动物。通过形象生动地和有节奏的形体动作,让学生比较主动自然集中了注意力,进入学习中。(2)该教师抓住学生爱模仿表演的特点,采用模仿性的形体舞蹈教学手段。学生模仿力强,形体灵巧,利用舞蹈小律动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这个案例中,体现了游戏教学的几个原则。第一,设计的游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5~6岁的幼儿主要是进行形象思考,模仿能力强,教师通过自己模仿孔雀,进行直观的教学,而不是口头传授动作要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动作要领。第二,游戏内容具有趣味性。教师从一开始就与学生进行互动,慢慢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保持着高昂的兴趣,跟随教师不断探索,具有丰富的趣味性。第三,游戏开展具有目的性,游戏的设计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师仅仅结合孔雀舞蹈的特点来设计游戏,通过扮演大孔雀和小孔雀,使学生领会打孔雀和小孔雀舞蹈动作上的差异;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明白“三道弯”动作的诀窍。   四、结语   舞蹈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而舞蹈教育游戏教学法是教师与幼儿课堂互动的一种模式。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灵活、有趣的游戏形式,注意形式新颖、多变,避免机械重复而导致的单调乏味,要始终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学到知识,又能享受乐趣。

教学研究范文7

伴随着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教学理论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样的背景与教学环境下,案例教学法随之产生。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论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播学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

案例教学;传播学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的一种授课形式,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很强的案例来推进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上,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推进传播学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案例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是种通过引入“案例”来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首先要准备和筛选案例,选用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符的案例,指导学生学习或强化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与辩论,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观点的碰撞,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

构建教学理念。构建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它主要是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的架构。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给学生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这个教学环境主要是通过协作、情境和对话等要素组成,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小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成为教学活动的推进者。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是指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实践、职业需求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依赖于学生成长环境、生活环境,教育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教育与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用主义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交往理念。这种教学理论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与周围环境、教师及同学形成知识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产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二、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传播学教育中有着自身的优势。

(一)提供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侧重于案例讨论、分析和辨别,在课堂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这种教学方式形成了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分析和辩论为主的教育模式。作为侧重新闻媒介人才培养的传播学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原本传播学就是理论性课程,课程内容设置较为枯燥,案例教学则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而获得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病,使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运用。传播学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先理论学习、后案例讨论,以及先案例讨论、后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理论知识学习和案例讨论的教学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有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实践的需要,作为语言类课程的传播学也是如此。通过案例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强化知识的应用性

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往往先通过前者,但是所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后者。所以,在传播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案例教学应用于传播学的建议

(一)建立案例库

在传播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建立配合课程设置的案例库。在案例的选取上不能选取编造的案例,也不能选用极具复杂性的新闻事件。所有案例的设置都是为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将根据一定事实而编制特定的案例运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案例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营造舒适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开展,达到较好的课程效果。教学环境不仅仅指教学硬环境,还有教学软环境。教学硬环境包括教师、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物品。软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课堂参与度及教师营造的授课环境。在传播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抛弃原有固守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课程内容选择室外、新闻现场及公共场所进行实践授课。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播学教育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教师可提供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结合起来;要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方法,如通过案例辩论、模拟新闻现场、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四)提供个性化教学内容

对于传播学来说,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教材。教材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主义为主,针对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特点,尽量删除烦琐的理论知识,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增加相应专业或行业知识学习。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与职业竞争力。

(五)完善教学考核标准

案例教学应用于传播学的教学中,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传统的教学考核标准是通过笔试成绩来检测教学成果,这已不适应于案例教学方法的考试标准。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应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知识的掌握、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建立多样化与立体化的考核标准,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性和岗位特点来进行教学效果考核。

作者:张倩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为民.现代传播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2):49-50.

教学研究范文8

当今教育发出的号召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因此,有效的音乐课堂评价也应将注意力转变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课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利用知识,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散性思维是小学生所具有的根本天性,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眼光以及观念加以扼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感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空间施展,创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自身丰富的学识以及实践经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些值得研究与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获得创造性的思考。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很容易盲目跟从教师的教导,认为教师说的做的都是对的,渐渐养成懒惰、依赖的坏习惯,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例如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产生怀疑,从而自己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真是的答案,在音乐的学习中逐渐培养以及提升创新意识的进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切学习的动机都离不开来自激励的促进,但激励的方向则来自于兴趣的使然。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要找到兴趣的源泉。例如在教学生演唱歌曲时,可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喜欢的歌曲,有针对性的教导,学生的兴趣自然大大提高,整个课堂也活跃起来,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歌曲以及音乐知识,教学成果也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并不是一两天或者几节课就能完成的,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去尝试,去试验,将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贯彻到每一堂音乐课中。

二、学生的平等对待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的音乐带来的美感,从而吸收音乐知识的精华,获得必需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音乐这条道路上都能有不一样的发展。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思维,认可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程度以及不同角度的理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想、所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音乐中碰到的难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其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利用音乐知识带来的帮助,实现人生的自我目标以及价值。另外,教师要给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学习上的误区。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音乐知识接受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毫无压力的进入学习状态,享受到成功所到来的喜悦。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