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范例

教学心得

教学心得范文1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临床学科[1]。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优秀的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急诊领域乃至整个中医教学领域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学教学培养方面谈几点心得体会。

1培养学生建立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

所谓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其原则就是“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和中西结合”[2]。“先中后西”是指就诊的普通急症,首先考虑以中医为主的综合疗法处理。“能中不西”是指对某些危、急、重症或某些经西医处理无效或西医在某一阶段效果不显著的,尽可能用中医或可补其不足。

“中西结合”指单一用中医或西医疗效不显著的,或存不足需互补的,可中西结合。通过结合互补,能起到单一西医或中医不能起的作用[3]。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如讲述“高热”章节时,举例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可以中医治疗为主,每天酌情用中药1~3剂。除中药内服外,还可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如刺络、灌肠、穴位注射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压正常、血红蛋白不低、无呕血者,亦可先辨证施以中药,疗效也肯定,如果血红蛋白太低、血压逐渐降低、出血又控制不佳者,就应中西医结合;对于中医急诊医学急危重症的讲解,最好能把中医的病证与西医的病,中医的证症与西医的临床表现,中医证的变化与西医的病程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诊断治疗措施贯穿在一起,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2培养学生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

近年中医急诊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上缺乏对中医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技术上缺乏反映中医特色的急救新手段,科研上缺乏创新超前的重大成果,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现代系列新制剂等。从临床教学角度看,本科五年制学生临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而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学科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4]。中医急诊教师无论是在理论课教学中,还是在临床见习课程和临床实习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及辨证思维观。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回顾中医急症发展史,如:《肘后备急方》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金匮要略》记载的抢救卒死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的导尿术等中医急救技术的应用史,促使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搞清中医理论体系,分清中医和西医的概念。回顾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中医急救治疗的有效病例,加强学生对急救药及中药汤剂疗效的认识。只有使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在大脑中形成定势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及治疗疾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与中医急诊医学相关的中医专题学术讲座,名老中医经验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强化以往所学,真正把书本知识经分析提炼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转化到临床实际应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学以致用之感,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中医急诊临床思维,为将来成为一名有创造性思维的中医高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急诊临床操作技能

教学心得范文2

生动教学,引导学生

1调整讲解过程,高效利用时间传统实验课通常是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进行讲解,再进行动手操作。而在小鼠脾结节的测定实验中,需要取出脾脏后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组织固定,因此我们对讲解过程进行了调整,先进行脾脏剖检固定,引领同学们动手操作,在组织固定的这段时间中进行实验目的、原理和如何计数脾结节的讲解。这样合理和充分利用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运用生动的操作启发与引导学生,并提高其在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示范正规,强调重点环节动物实验需要老师示范,这样使学生更加明确操作内容和手法,克服心理障碍。在示范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注重细节、动作较缓,强调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避免意外发生。

3学生操作认真,及时纠正错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注意要分组合理,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给每个同学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秩序井然。另外,教师要不断巡视,做好辅导工作,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同学的操作情况,发现个别错误操作,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可以再次进行示范[3]。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自行回答,最后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对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建议其查阅资料文献,发挥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

4理论指导实践,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原理的讲解要把握好主动,语言生动清晰,内容重点突出,注意避免时间过长,导致枯燥乏味。可以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回顾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理论;然后可结合基础知识联系实际,对本次实验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采取问题式教学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样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4]。

5学会结果分析,严谨科学态度实验结果要进行科学严谨的概括分析,不可篡改编造数据。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实事求是,对于误差较大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5]。

6把握最后10分钟,做好实验小结实验课教学的最后时段一般安排有10分钟左右的小结。实验小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使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再次深化,而不是简单的总结与概括,所以实验结束后,教师必须做好小结。小结时须再次强调实验的设计思路,并以学生能否自觉而熟练地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作为小结的主要内容,全面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使学生获得经验教训[6]。

批改报告,认真反馈

教学心得范文3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必然产物[1],在科学高速发展以及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已成为带头学科的21世纪,作为国家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教育,必然要随势而动,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的必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对长学制医学生进行“区段整合式”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同时,将问题导向式学习方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效地整合入对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作为PBL引导老师,不仅见证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享受了“tutorial(引导)”的乐趣,现将一些体会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一总结,供大家参考。

1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实施

PBL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讲”、“听”、“记”为主线的传统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终身受益,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语言交流能力。PBL教学模式最早由Bloom等在1956年提出,后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U-niversity(麦克马斯特大学)将其引入医学教育[2]。目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不同程度的用于医学生教育[3]。结合“区段整合式教学改革”,在2008级侯宗廉医学实验班融入PBL教学,学生被分为4组,每组7-8名学生,教学活动在专门的PBL教室完成,由tutor(co-tutor)与同学围坐,面对面交流;每区段设立2个案例(case),每个case讨论学习4h(1+2+1),每周两次,casewriter(作者)回馈1h。

2PBL教学体会

PBL教学中学生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执行者,tutor仅仅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最初实行PBL教学时,我们的确有很多担心,担心学生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还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否看懂case中的医学术语、他们会不会过度关注涉及临床的知识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等。通过本学期4个案例的学习,我们感觉“充分相信同学的能力、适时的给与指引”在PBL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2.1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一个尽情发挥的舞台

Tutor在执行PBL教学时最着急介入学生讨论的时候莫过于听到讨论偏离主题或者出现错误。其实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思考和进步的过程,tutor不要急于纠正,给予一定的时间,学生往往会自行修正。比如:在进行有关“乙型脑炎”的案例讨论时,在第一幕根据患者的症状有同学提出很可能是“重度胃肠型感冒”,于是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至有关感冒症状的筛选、可能的病原和感冒的分类的讨论,大约持续2min。此时,我们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学生的推测,而是很期待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不负所望,很快就有学生提出案例中有一个信息是“种猪饲养场”,患者的症状会不会和什么特殊的病原有关,接下来又有同学马上补充“极度劳累、江南水乡”等信息,tutor鼓励的眼神足以将话题带到“人畜共患病”。最终,我们成功的把讨论的主线引导到以猪为宿主、由蚊子传播途径的乙型脑炎。Tutor急于介入学生讨论的另一种情况往往是当学生设立的学习目标与原定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在第一、二幕进行时,学生的讨论往往是“天马行空”,尤其是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看起来似乎目标不够集中,其实这正是PBL教学的优点所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思考的能力。Tutor切忌打断这些看似无关的讨论,强行将讨论的方向拉回到既定的目标,同样也不必担心学习目标不能达成,tutor需要做的就是作好记录,认真的欣赏讨论。我们曾经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在第一、二幕讨论中漏掉了2个学习目标,却把第三、四幕涉及的目标拿来学习,但是后来讨论三、四幕时,其主动联系一、二幕的内容,把漏掉的学习目标又补了回来,而且整个案例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如果到讨论的最后,仍然漏掉主要的学习目标,可能会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学习目标设立不合适,需要修正;第二,tu-tor没有把握好引导的机会。如果漏掉的问题非常重要,在最后的tutor与学生互评时不妨告诉学生,引起注意,也便于课后继续学习。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除了可以修正自身错误之外,还能对案例做出扩展和补充。在进行神经系统的2个案例学习时,学生通过讨论不仅补充了新的学习目标,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中的小瑕疵做出了相应的修正。

2.2Tutor需要适时的介入,以促使讨论的顺利进行

在tutorial的过程中,tutor需要适时的介入来促进讨论的顺利进行。比如对一些医学术语的读法,如Babinskireflex,以及癫痫(dian-xian)等给予帮助。除此之外,针对同学们“高度关注临床相关问题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的问题,需要tutor的介入,适时的提醒学生目前还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使学生注意讨论的侧重点。对一些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解释,以淡化学生对临床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如案例中涉及的“直腿抬高试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4字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一系列检查,提醒学生目前只需关注这些检查,分别和哪些神经、肌肉的功能有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表示异常,“Babinski征阴性”表示正常;体格检查“颈软”,表示正常等,这样既可以避免讨论主题的偏移,也能防止加重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另如,在设立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罗列一系列的症状而无法从中提炼出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也需要tutor的介入。比如患者有“脑脊液在局部聚集”现象,学生也认为需要找出原因,应该学习相关内容,但就是没有人能够将这一现象和脑脊液的循环联系起来,tutor适时的介入,引导学生把脑脊液的聚集形象的比作“水池”,同学们豁然开朗,很容易就从“来源”和“去路”去思考脑脊液的产生、循环以及重吸收,并思考影响其循环的可能因素。需要注意的是,tutor在不得不介入同学们的讨论时要选用合适的语言,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其理清思路,更好地设立学习目标。如我们组的学生讨论中涉及“情绪”、“睡眠”时学生使用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功能”,此时教师补充说:同学是不是想说“脑的高级功能”,马上得到了认可,而且提供了正确的术语。#p#分页标题#e#

2.3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不过分追求最终的结果

PBL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它更像是对知识丛林的一次探索性的旅游,tutor仅仅是同游人,而不是向导。Tutorial的过程就是陪伴学生一起探索和猎奇的过程,tutor要有强烈的方向感,剩下的就是和同学们一起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也许沿途会发现更多更美的景色。比如,在学习运动区段的“关节与肌肉”相关内容时,提供的案例主要希望同学们学习“肩关节的构造”、“骨骼肌运动机制”、“肌腱损伤”等,案例的一个插曲涉及一位13岁小朋友的肘关节骺板损伤,学生在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的同时,还饶有兴趣的的学习了“肘关节的结构、特点、损伤的原因以及儿童骺板损伤患者出院后要注意的问题”,不仅涉及医学知识,同时兼顾了人文关怀和家庭护理内容,效果很好。Tutor与同学们“同游”,不可避免的会有不能完全达到设定“终点”的可能,而且,时间的掌控也变得更加困难。正如前面所述,当遇到学生漏掉学习目标的情况,根据学习目标的重要程度,tutor灵活掌握。如果是次要学习目标,个人认为可以放过,如果是主要学习目标,则需要在师生互评阶段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原因,把目标反馈给同学,同时需要作好记录,将案例进行的情况及时反馈给casewriter,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时间的掌控,需要tutor和主席同学共同努力,保证讨论“形散而神不散”。要做到有良好的时间掌控,需要一段时间的配合,也是对tutor与同学之间的默契程度的提升,不用出声打扰,一个眼神就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同学在讨论过程中,非常关注tutor的表情和态度,因此tutor赞许、期待、鼓励的眼神都会起到引导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

3PBL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PBL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探索学习的能力、增进了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训练了团队合作的技巧。学生感觉通过讨论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充满了乐趣,而且开阔了思路,所获取的知识甚至超过了课堂的学习,而且,敢于向同学发问,并能听取同学的意见,也变得更加自信了。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3.1教案编写:注意学习目标的合理性

学习目标应随学习的阶段不同而有所侧重,相同或类似的案例由不同教育阶段的医学生学习,讨论的重点和热点会有所不同。学生走进医学院校就非常渴望和期待着成为医生、面对患者的一天,因此即使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对于有关临床症状、实验室/辅助检查的信息会非常感兴趣,而且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我们认为,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不建议涉及过多的临床有关治疗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信息,不反对也不鼓励学生过早的参考临床专业书籍。

3.2教学安排:大课教学与PBL案例的合理交叉

PBL教学不是为了复习和巩固大课的内容,也不同于实验课的“验证式”教学,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和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大课教学内容与PBL的教学需合理交叉,但是不能重复。否则将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并缩小学习范围。

3.3Tutor:及时反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每节课tutor对每位同学的表现都有记录,但是往往会因为时间不够,不能在每次课程结束时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建议尽量在每节课结束时给予简短的回馈,课后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的方式及时将tutor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生,并需注意私密性,尽可能做到“一对一”交流。

3.4学生:广泛摄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仍然是“教科书”,对于课本以外其它资源、尤其是研究型专著的占有率不大;对获得信息的过滤、及加工处理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学生面对查到的信息,往往不知道哪些有作用,因此常常把“小组汇报”变成一个“有声杂志报告会”,未做加工的完全转述,反映出学生对这些知识并没有“消化”难于“吸收”,学习效果不佳,而且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进而可能影响下一位同学的汇报。

教学心得范文4

在《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中医与西医的不同点,突出中医特色,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诊疗技能,配合临床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及典型病案讨论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1中西医对比讲,突出中医特色

对于中医外科的某一种疾病而言,中医特色就是依据中医理论所提出的具体、独到的见解及诊治方法。在《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中,笔者常把中西医对比讲授作为每堂课的导入点,在简短、精要的中西医对比介绍中,强调中医对此病的独特认识。以这种方式教学,不但能突出疾病的中医特点,提高学生认识该病和对学习中医诊治该病的兴趣,而且还为后面重点讲授该病的中医特色铺平了道路,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接受课堂讲授的内容,还能了解到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例如在讲授“疖”时,首先指出西医对疖的认识“是单个毛囊及附属脂肪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它不单包括了中医的“疖”,而且包括了中医的“颜面疔疮”,也就是中医将西医的“疖”分为病位浅、病性轻的“疖”和病位深、病性重、易出现“走黄”的“颜面疔疮”两种病,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中医对“疖”的认识“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这样讲授既突出了“疖”的中医特色,也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疖”的全面了解。在教学中,采用中西医对比讲授法,是否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西医,从而影响对中医的学习呢?答案是有这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重点是对内容与时间、主与次两个方面的掌握。西医的内容只是对此病的一般认识,讲授时间必须少,主要内容是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处理,西医内容始终是处于衬托中医特色的次要地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把每节课的重点和绝大多数时间放在中医教学上就能保证突出中医特色,圆满完成中医外科的教学。

2抓住中医特色,重点讲清讲透

在某一疾病的开头,以中西医对比讲,引出中医特点,接着就应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等方面运用中医理论重点讲解。首先是抓准每个病症的关键,例如疮疡的病因有多种,但以热毒、火毒居多,而火毒为痈疽、疔疖等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在“疖”一节的讲述中,一要强调“疖”为热毒而致,以此为切入点向发病、辨证、治疗、预防等方面展开;二要抓住发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疾病中的“浅表”二字。在讲述中以病因乃“热毒”、病位是“浅表”作为主线,结合发病、症状、诊断、治疗进行讲解:因为皮肤损伤,伤口易感热(火)毒,热毒搏结于皮肤“浅表”,引出“疖”起病后皮肤易红、易肿痛、根脚表浅、范围局限的临床症状特点;因为“浅表”,引出“疖”易脓、易溃、易愈,且全身症状不重的病证特点。而在治疗中,抓住“热毒”搏结于皮肤,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病位“浅表”,外治疗效好,引出注重外治,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中医治疗特色。这样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能使学生听懂、学好。

又如中医对肛瘘治疗的挂线疗法非常有特色,但又是课堂的讲授难点,故在课堂讲授时突出以线(压力)代刀、边切边长、移深至浅的治疗机理的讲解,使学生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体会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综上所述,在突出中医特点重点讲解的过程中,既要抓住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又要抓住每个病的特点,并将这些共性和个性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才能达到突出中医特点,重点讲清讲透的目的。

教学心得范文5

初中政治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每一名初中政治教师都应当积极投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汲取最先进的理论经验,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位,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一、增强学生内心同化情感,提高感悟理解水平

政治学科是一门拓展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能完全受制于教材,必须要注重拓展,尤其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增加政治教材的信息容量,让枯燥的文字变得丰满,灵性,例如,笔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因为受生活阅历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于教材内容的认识无法达到足够的深度,这就导致内心无法实现情感同化,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没有就教材论教材,而是将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向家长了解、向亲戚打听、向群众访问等途径,对自己生活的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变化有所了解。课堂上,学生出示的一组组生动的老照片,一串串详实的数据,通过鲜明对比,从内心深处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产生了强烈认同感,理解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获得的丰硕成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一切,通过内容的拓展与提升,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同时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政治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能够最大化地提升教学渗透力,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增强教学手段先进程度,提高演示震撼效果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能够全面认识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提升教学成效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先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下载了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专题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精髓,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并且以这种影音展示的新颖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效果。再比如,在《远离违法犯罪》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多媒体手段为基础,按照青少年斗殴、抢夺钱财、青春期性犯罪等几种青少年多发案件类型,各选取了一段视频资料播放,主要是犯罪嫌疑人的忏悔以及犯罪嫌疑人亲属的悲痛欲绝场景等,学生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警示作用非常明显。笔者乘势利导,要求学生对视频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点评,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达到了防微杜渐的目标。

三、增强课堂教学流程优化,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进入青春期之后,初中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愿望明显提高,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这样的状况,政治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调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首先,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载体,将学生分为多个探究小组,每一组六到八人,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体现集体与个人力量相结合的原则,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独立思维与集体研究探讨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将教师直接给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合作探究获得,在教学中不再直接向学生传授,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研究,在学生遇到难点的时候,给予思维的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难点引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目标达成度。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提高学生的甄别、补充与完善能力,每一部分的内容探究结束之后,笔者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在汇报交流答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完善,汲取众多学生的智慧对学习成果进行补充,最后教师还要进行点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心得范文6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200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思想仍不过时。只要我们教师认真观察、分析学生,总能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如果教师善于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学生也能较好地配合,那么学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情况可能更糟糕一些,高中尤其如此,即使是班级里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好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更何况更多的学生程度不太好。孔夫子看见自己的一位学生白天睡觉,非常不满意地说“朽木之材不可雕也”,我们有的学生远有比白天睡觉更不像话,可是,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朽木。一方面,我们作为教师的这颗良心不允许我们轻言放弃;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转化这样的学生。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正像《为学》里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二、关于授课方式

我想谈一谈我个人对“讨论”这种授课方式的看法。毫无疑问,“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关键词,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广阔市场。因为,无论在我们自己的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中,还是在去市里参加的教研活动中,学生的“讨论”几乎无处不在。我很纳闷,它不就是“一种”授课方式吗,为什么要堂堂用?也许它是一种最能在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授课方式吧,学生探讨研究,显得很民主。其实,“讨论”是一种交流,它应该有其必要的前因及结果,正常的环节应该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如果只为了场面的需要,在提出问题之后直接让学生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那么,在事实上就忽略了“独立思考”这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刚才说道,我们的学生大多程度不太好,如果不努力把他们引导向独立思考的境地,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他们将悠闲的隐匿于热闹的讨论环境中,而结果是几位较出众的学生进行“个人秀”,我想这与我们运用“讨论”的初衷是有悖的。相反,在我们特有的教学环境下,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进而再进行讨论,或者直接把思考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去引起课堂争辩,我想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又何必一定要贴上“讨论”的标签,为新课程虚张声势呢?

三、关于教学目的

刚才说到“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而如何“致用”,我想起码应该涉及两方面,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工具性,即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争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相互畅快地交谈、准确理解和表达情感意义,能够准确书写文字、按要求作文等等,以支持一个人正常的的生活和交际。注重人文性,即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文学艺术,力争使学生在这种艺术美的熏陶下,塑造出美的习惯、美的品质、美的人格。前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这种人文教育的最好注解。当然,“工具”与“人文”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偏废,在此不再赘述了。

四、理想与现实

教学心得范文7

第一,学生的独立文本细读能力较弱。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一步步地带领学生去分析,甚至是教师完全用“讲”来为学生挖掘出文本背后的隐含意义,而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扫清字词障碍,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二,学生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深刻意义。教师会对文本的深刻意义进行讲解,课堂上学生表面好像是理解了,但是学生很少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本阅读后的看法,甚至是用“背下来”的方法解决阅读理解问题。

第三,阅读变成了碎片化知识收纳。语文课堂上,教师将文本碎片化处理,一段一段分析之后整理相关问题,学生理解后,形成了字词、关键问题的知识收纳,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厌烦情绪。

了解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阅读问题之后,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寻找“对症良方”,下文将分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的方法。

第一,利用词语和句子,引发学生细读文本。为了解决“学生独立文本细读能力较弱”的问题,我实施的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合作,并学会利用词语和句子,引发学生的细读文本活动。拿《散步》的教学来说,通过合作分组的方式,我参与其中,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和句子来分析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很多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出了文章最后一段“向着那菜花、桑树、鱼塘走去了。”这里面的词语“菜花”“桑树”“鱼塘”不仅是现实的美景,应该也是一家人美好的生活前景。还有的同学提出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了无论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是儿子对母亲的爱都是深沉的,都是仔细又稳当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爱。

第二,移情换位思考,全面体会文本情感。为了解决“学生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深刻意义”的问题,我实施的策略是让学生学会移情换位思考,全面体会文本情感。在《邓稼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我介绍了邓稼先先生的一生,这个是文本所没有全部体现的。但是通过课后资料整理与导学案传递,学生会对邓稼先的全部经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然后请学生再结合文本进行细读,理解邓稼先的工作线索,理解每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是怎样的付出。有的同学读到了“邓稼先直肠癌手术”就提出了是否其工作接触到了核辐射,所以引发了这些癌症呢?这样的疑问就是文本细读后的有效拓展。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深刻体会邓稼先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精神与勇气。

教学心得范文8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点奖励,少点批评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如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的真好!真有创意!等,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好的奖励制度,如奖励小红花制度,添星制度,夺红旗制度等,都是在激烈竞争氛围中不断激励学生向上,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正确方法。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使得教学变得轻松而愉快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多媒体教学已然已经成为老师们不可或缺的助手。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实现教学,但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在进行小课堂和小组教学时,普通的板书教学则又显示出其高效而快捷的效果。借助多媒体手段老师能够把数学中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通过大量的形象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三维的、抽象的、枯燥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揭示数学本质特征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为学生建立平等、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当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大胆探索,从中探索出解决困难的思路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给予学生均等的竞争机会,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比赛活动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标新立异,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氛围。创造竞争的方法很多比如,心算比赛、画图比赛、简便计算比赛等。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充当其他学生的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得,这样既锻炼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还为别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容易接受甚至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学生最期待老师对自己做出肯定甚至是鼓励的评价,但是有时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去挖掘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当学生有闪光的时候,要及时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去学生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内在的潜能。当学习慢的学生回答错误或一时想不出来时,要用简短的鼓励性语言,如“别紧张,好好想一想。”“你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不怕,要相信自己。”等来鼓舞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这时老师要等所有学生都把自己的思维全部展示出来后再做评价。这样学生不但正确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还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轻松的长知识,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