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化范例

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范文1

关键词:检察系统;检察文化;廉政教育

检察系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文化育检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多层面调动广大干警参与检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规范司法主题文化活动,大力加强检察文化基础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开展检察文化理论研究,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检察文化长效工作机制,检察文化在推动检察机关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推动作用,紧紧围绕政法工作总体部署要求,围绕平安建设目标,服务大局,积极发挥检察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为营造良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坚决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通过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不断学习新理论、寻求新发展,从被动监督到主动服务,增强检察工作的社会效用。一是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部署,服务保障新建设、规范司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非公经济健康发展,通过突出打击重点、坚持平等保护、法律服务等措施,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转变检察服务理念,加强调研问需施策。二是积极营造法治化发展环境。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运行“两法衔接”监督平台,依法监督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促进依法行政。主动服务经济振兴发展,逐一排查,着力从执行办案规范和纪律规范不严格、限制律师执业权利、滥用强制措施、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等方面进行排查,将规范司法行为常态化、回头看。

二、坚持抓党建带队检,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

通过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根基、底线,真正做到从严带队伍。一是突出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强化了队伍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职业道德。加强党的建设,通过专题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等方式,组织干警深入查摆和整改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司法作风、执法办案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检察队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坚持政治建检和制度治检同时发力、教育引导和纪律约束紧密结合,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努力打造过硬检察队伍。一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持之以恒抓党建,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完善“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围绕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检察职业道德准则,大力弘扬检察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二是大力提升业务能力。分层次、分专业统筹选派干警参加脱岗培训、检察论坛、业务竞赛等活动,提升干警法律专业知识水平。以“学、评、练”为载体,逐步形成了检委会集体学习、业务研讨、实战岗位练兵等行之有效地教育培训制度,积极选派干警参加高检院、省各级专案办理,提高干警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三是狠抓纪律作风和自身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常态化开展分类谈心谈话活动,及时了解干警的思想动态。加强廉政教育,持续开展《准则》《条例》和检察纪律条令学习,开展“以案为鉴”专题教育,用正面典型引导干警,用反面教材警示干警。加强检务督察,重点督察三公经费支出、赃款赃物管理、执法办案和八小时外行为规范,着力用纪律和规矩管队伍,警醒干警不踩纪律红线、守住法律底线。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深入学习贯彻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和问责条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促进作风整治常态化长效化。制定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实施办法,切实落实谈心谈话、提醒诫勉等制度,以零容忍态度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工作活力[J].检察实践,2003(05).

[2]郭选林.构建“五位一体”检察文化体系推动检察事业健康发展[N].黄冈日报,2017-12-19(008).

检察文化范文2

关键词:检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司法体制改革

检察文化是近些年受到广泛关注的文化,检察文化是法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一词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随着我国法治社会、法治文化的不断发展,检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课题,尤其在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检察文化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

一、检察文化的内涵

我国的检察文化产生的时间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要晚很多,并且它萌芽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复杂得多。最早的检察制度在不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清朝晚期的修订律法,这是我国检察制度的最初萌芽。当代我国检察文化的形成,不严格来说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确定检察制度开始的,而更确切的是要从1978年恢复检察机关重建开始的。何为检察文化?这是一个研究者们不断探寻的问题。至今对检察文化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说法。当今正在进行着的司法改革、检察体制改革和检察文化建设的实践,为检察文化的界定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虽然说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没有确切的定义,不代表我们不能来进行检察文化研究。检察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阐释:从广义上来看,检察文化是法治文化的一种,其具备法治文化的特征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和明显的时代性。但是检察文化又是一种不能完全等同于法治文化的文化,它是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所内含的一种文化。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我们可以称为检察权。检察权的行使必然会带动检察文化的不断壮大和前行,我国目前检察文化包括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包括检察体制、检察机制、检察制度、检察思维、检察规范、检察理想信念和检察信仰等多个方面。从狭义上来看,检察文化特指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检察文化一方面是指我们能明显观测到的文艺演出,走廊宣传报以及各种演讲比赛等文艺形式。另一方面指支配检察机关干警行使检察权所内在的工作理想信念和工作原则方针。很明显后一方面越来越被重视,真正的检察文化不能浮于表面,而要内化于心、内化于检察工作的实践。检察文化要为检察事业而服务,要为检察干警提供精神上的动力和源泉。

二、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

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当代毋庸置疑,对检察文化的研究也更加的系统和规范。在法律监督的实务中,检察机关也更加重视检察文化对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的指引作用。与之前的检察机关只注重法律监督能力的提升不同,现在已经把建设与时俱进的检察文化、检察干警法律素养的提高和法律监督能力的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同志多次强调,要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提升检察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检察机关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要凸显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我们就要以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检察信仰、过硬的检察职业能力和维护公平正义为重点,推进我国检察文化建设新发展,兴起检察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检察文化建设是检察核心工作的价值追求,加强对检察工作人员的信念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提升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犯罪类型和手段也更加多样,检察机关的工作任务更加复杂繁重,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不断提高检察机关的工作效率,对于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则要不断拓展业务知识和学习维度,活跃思维。通过不断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提升检察人员履行法律监督业务的水平和能力。

三、检察文化建设的政治立场要坚定

检察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的政治方向,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为指导。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正确,我国检察文化才能不偏离、不片面,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检察文化新研究

很多人会认为检察文化建设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离我国的检察文化建设比较遥远。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对检察文化的指引作用不容忽视。今天我们研究我国检察文化建设,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逻辑,注重文化发展的取向和实践属性,结合检察文化的特殊性和时代性,不断创新检察文化建设的新思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阐释应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化的论述开始。由于当时社会时代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文化的论述不够完善和系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文化属于普遍性存在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被不断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世界观的层面来宏观审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践在文化上的规律。通过审视改造世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确的建设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新时代检察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理解检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断地推动了我国检察文化建设和发展。一成不变的文化是落后的,是不被时代认可的,终究会被淘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先进的文化观,它凝聚了马克思主义几代经典作家的心血;它是动态的文化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我国的检察文化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为理论依据,使我国检察文化建设研究既有经典支撑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部分,其中少不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终能实现的阐释。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这些特性才为我国检察文化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正确的、科学的指引。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检察文化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检察机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中央工作的大局,强化法律监督和自身监督,强化检察队伍建设,深化检察体制改革,检察文化建设得到全面进步和发展。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丰富了我国检察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思想,用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思想来不断深化和拓展我国检察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一次大的变革、都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作用,都闪耀着文化指引的光辉。检察文化建设身临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改革带来的文化变革,检察文化的改变给我国检察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检察事业也不断壮大,检察文化建设也从一个不被重视的领域发展到今天举足轻重的地位。检察文化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建设,它的建设离不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引领,更离不开我国检察机关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要建设检察文化,就要在传承经典文化观的同时,发扬新时代文化观,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完备的理论指导。

四、新时代我国检察文化建设新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检察事业的发展,我国检察文化建设要做出新的变化。司法体制改革尤其是检察体制改革,对检察机关的职权做出了重要的调整,更加突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面对检察机关的多项变革,检察文化要想更好地为检察事业服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检察文化顺应形势,立足长远,充分发挥对检察工作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一)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公平正义是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我国和谐有序社会建设也要以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职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当代检察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公平正义的利剑永远指向人民,让法律的崇尚感永远充斥人民心中是检察工作新的时代使命。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时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代表的是资本和资本家的公平正义,它实际上是非正义的剥削制度。在资本主义所谓平等和自由的契约关系中,受压迫者是不幸者”,而社会主义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检察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只有真正把公平正义理念贯穿到检察文化建设中,才能使检察机关真正维护人民的权益。检察机关作为公平正义的代名词,其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就是用手中的权力来维护和坚守社会的公正。

(二)树立文化育检的政治理念

党的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的教化和育人作用是巨大的,检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其对检察机关的影响是明显的,对检察干警的内在激励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检察文化的影响会让忠诚、为民、清正、廉洁深得民意。树立文化育检的理念早已有之,但是我们要给其注入新的活力。文化育检不再是行于表面,我们要切实发挥检察文化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时代,检察文化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更新理念。检察机关的多重改革,对检察干警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不明确甚至是不清楚检察工作要何去何从,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为检察干警指明方向,激发其内心对检察事业的热爱。检察文化建设对检察权的行使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我们要放眼长远,检察文化不单单是单位宣传板报和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检察文化还有一个宏观的立场,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理念。只有有了对检察事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开创检察事业的新高度。检察文化恰恰能够提升这种认同感,达成共识,为我国检察体制改革后检察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三)加强检察文化的宣传

再好的文化没有宣传的力量也起不到广而周知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宣传手段来弘扬检察文化,使检察文化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内化的检察精神、检察理念和外化的检察制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检察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检察文化宣传对我国检察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检察文化的宣传实行吸收借鉴和广泛推广相结合的战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社会里丰富的传播媒介为检察文化的宣传开通了便利的途径。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兴起,现在检察文化宣传可以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使检察文化的传播更便捷、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宣传最大的作用不是传播而是教化,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来传播检察文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检察文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检察文化的教化作用。通过检察文化的宣传既激发了广大干警对检察工作的热情,又提升检察机关在民众心里的公信力和认同感。研究检察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弄清楚什么是检察文化定义那么单纯,我们更多是想通过研究我国检察文化建设来更好地为我国检察事业服务。合理高效地利用检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能量,使其成为推动我国检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检察文化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检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3.

[2]王艺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1).

检察文化范文3

〔关键词〕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廉政建设

一、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的现实意义

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是检察干警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从正之道,莫入歧途”的“高压线”,为检察干警树立“公正司法,文明执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培养政治坚定、敢于担当、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检察人才,推动检察事业全面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是文明司法的根本保证

廉洁之于司法犹如信仰之于法律,而缺少廉洁的司法之于权威和实效犹如无本之水,难以产生法律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形象。[1]良好的廉政文化素养,能够丰富检察官自身精神世界,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检察官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新时期下,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即是要求检察干警牢固树立依法、理性、文明、规范的执法观,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司法为民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素养引领社会风尚、教化干警思想、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杜绝执法“不严不实不廉”突出问题。

(二)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是公正司法的重要举措

“公生明、廉生威”,廉政文化素养是对检察官依法行使检察权的内在约束,也是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提高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即是提高检察干警廉洁自律意识、公正廉明品行以及严谨睿智的人格魅力,进而对司法规范化建设实践产生积极的引导、激励作用。一是忠于宪法法律,坚持严格执法,维护公平正义;二是坚持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保障程序公正原则;三是深化检务公开力度,坚持“阳光司法”,自觉接受各方监督,树立公正司法形象;[2]四是排除权力、人情、利益及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干扰,全面准确认定证据,正确理解适用法律,不断树立检察干警正确的廉洁观,营造崇高公平正义理念,强化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廉洁意识,不断提高公正司法的社会公信力。

(三)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是廉洁从检的内在要求

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是检察机关廉政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是检察官保持良好职业操守和公正廉洁司法的重要保障,也是约束检察官廉洁从检、规范司法行为的内在要求。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弘扬检察干警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质精神,鞭挞司法腐败的丑恶现象,与检察干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廉洁制度引领,廉洁文化洗礼,廉洁作风鞭策,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化检察干警,促使其自觉接受以“廉洁”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不断提升执法为民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工作作风,始终保持检察队伍的先进性和廉洁性。

二、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的现实障碍

(一)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认识弱化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检察干警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但部分检察干警廉政文化素养理想、信念淡薄,检察干警廉政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考验:一是基层检察院检察官断层现象突出,检察任务繁重而对提升廉政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在工作中出现走过场、跟形势等被动局面,阻碍了检察干警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二是部分检察干警缺乏系统的党风党纪和政策法规学习,党性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差;三是部分检察干警认为法律是硬的,文化素养是软的,严格执法就是依照法律规定办事,而提升自身廉政文化素养是不必要的。

(二)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主体地位下降

现阶段,在廉洁从检意识普遍增强的同时,检察干警自身廉政文化素养仍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公益诉讼和刑事执行监督工作中依法行事、按章办事已客观地上升为司法办案基本准则,而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所要求和倡导的思想观念已成为潜在的精神追求,但其作用和影响力常被忽略和轻视;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讲纪律、守规矩仍然是引导干警规范办案、调节干警与群众关系的主要方式,讲廉洁、讲正气、讲修养没有真正成为干警的普遍文化追求,而往往把它看成是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品质追求;三是在检察工作中的学习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丰富、业务素能的增强和工作业绩的考核,而对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方面的学习和教育措施较少,成效甚微。

(三)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监督问责失范

目前,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新形势下,“从严治党、从严治检”观念普遍增强的同时,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的约束力也有所减弱,出现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监督机制失范的问题:一是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监督失范;部分检察干警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利用法纪不全、制度不严、监督不力的情况,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私利,对家庭近亲属人员、身边工作人员失察失管,严重违反廉洁纪律。二是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问责失范;监督措施少,问责效果差,对于部分检察干警违法、违纪、违规、违背道德的行为多是采取诫勉谈话、警告等问责方式,导致部分检察干警心存侥幸,有恃无恐,成为掣肘检察官自身廉政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教育不力

近年来,出现了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教化不力和内化松弛的现象:一是廉政文化教育形式单一;检察机关廉政文化教育长期采用单维度灌输模式,导致廉政文化教育方式常常被固化为支部学习、专题讲座、演讲比赛、主题征文和观看警示教育电影等,不仅形式上重复、陈旧,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受教育者的认知、互动、内化过程被严重忽略。二是廉政文化教育内容不实;廉政文化教育频次高,但缺乏统一规划,学习过程浅尝辄止,学习内容一知半解,未形成廉政文化教育的长效性、系统化,导致检察廉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三是廉政文化教育效果不佳;没有形成检察官廉政文化教育常态化机制,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没有硬性要求,也缺乏检查督促,检察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三、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的根本路径

(一)强化廉政思想意识,自觉树立文明执法荣誉感

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强化检察人员廉政思想意识,强化检察队伍共同的法律信仰。[5]一要注重检察官廉政理论素养的培养。通过“”“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组织干警学习中央、市委及上级检察机关的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廉政教育工作报告和违纪违法典型案例通报等,切实做到检察官共学互促,不断提高自身廉政文化修养。二要注重检察官廉政道德素养的培养。结合基层检察院工作实际,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反腐倡廉实践活动方案,并通过“廉政故事会”、检察长讲党课、支部廉政座谈会、观看廉政电影等方式大力弘扬检察廉政文化,进一步增强检察干警廉洁从检意识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工作作风。三要注重检察官廉洁意识的培养。通过组织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审理、到监狱开展警示教育、贪腐案例剖析、优秀事迹典型人物宣传等教育活动,加大对检察干警的警示教育力度,培养检察干警的廉政品格。

(二)完善廉政责任制度,努力提高公正执法使命感

在反腐倡廉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现象。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之于提升检察官公正执法使命感,毋宁系数多重。[6]一是结合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检察工作的需要,针对检察业务工作、综合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实际,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构筑“用制度管权———对权力形成监督机制,按制度办事———对检务形成透明机制,按制度用人———对用人形成民主机制”“防火墙”,树牢检察干警文明执法形象。二是围绕“权、钱、人、物”等风险环节和关键岗位,全面开展廉政文化素养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采取自己找、群众提、领导点、组织评等方式,从廉政文化教育、岗位职责明确和制度机制健全等方面,全面摸排出现或潜在的岗位廉政风险点。完善相关廉政监督制约机制,严防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违纪违法行为。[7]三是把担当和落实好廉洁从检主体责任作为提高检察工作规范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坚持教育和惩处相结合,严格责任追究。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廉洁从检责任的,及时约谈提醒、诫勉批评;对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根据纪律规定做出严肃处理。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使问责成为常态,以坚决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三)健全廉政监督机制,不断提升严格执法正义感

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既要着力构筑自律机制,又必须把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和保障贯穿于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一是健全内部廉政监督机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加强对党员干部履行责任书义务情况的监督考核。对违反检察纪律和责任制规定的,依纪依规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地生根”。二是完善外部廉政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人民监督员发放征求意见函,开展拟不起诉(批捕)案件公开听证、“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建议,增强检察官遵守规矩的自觉性。三是构筑家庭、当事人廉政监督防线。建立家庭监督机制,开展家庭助廉活动,筑起以家庭监督为主线的廉政监督防线;建立当事人廉政自查机制,开展自我批评、廉政自查活动,维护司法公正廉洁。

(四)丰富廉政文化形式,深入涵养廉洁责任感

检察廉政文化是一种丰富检察官廉政文化生活,陶冶个人修养情操,预防腐败、确保公正廉洁的法治文化思想。一是以检察廉政文化为导向,有效预防和抵制司法腐败。强化廉政思想建设“筑检魂”,狠抓廉政制度建设“设防线”,力促廉政文化建设“树形象”,夯实司法规范化建设“硬基础”四项措施,营造浓厚的检院文化氛围。二是丰富廉政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学习‘条例’‘准则’知识竞赛”,廉政诗歌朗颂会,“学廉政促典型”、拍微电影和H5动漫等活动,定期推送“互联网+廉政”图文信息,组织干警开展学习心得体会“大讨论”活动,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互动性、参与性。三是完善廉政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在办公区域布置检察官誓词和“公正、廉明、担当、责任”警示标牌,弘扬检察精神;建设荣誉室,宣传先进人物事迹,陈列优秀奖牌,不断激发干警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热情;树立廉政格言警句、廉政警示牌、廉政宣传册,提醒干警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提高检察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四、结语

规矩和纪律的约束是首要,意识和素养的的提升是关键。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是加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强化检察官廉洁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保证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提升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就是要在制度约束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检察官廉洁自律、公正司法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就是要促使检察官自觉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把廉洁奉公、司法为民贯彻于执法办案全过程,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守安.检察公信力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5.

[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德刚,罗晓梅.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4]孙云宝,张佰韬.论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与实践进路[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6).

[5]王锦民.论检察官的基本廉政文化素养[J].法制与社会,2013(8).

[6]雷化君.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2(10).

检察文化范文4

(二)形式不丰富

囿于检察机关的性质,廉政文化建设总是严肃有余、灵活创新不足。虽然不再是“上大课、做报告、树典型”等“老三篇”,出现了廉政漫画、警示教育片等新形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基层检察机关仍然将廉政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征廉政警句、发廉政短信、上廉政党课、搞廉政演讲、办廉政书画、做廉政报告、树廉政典型”等活动,缺乏对廉政文化建设形式的深层次研究,而广大干警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也影响了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保障不到位

实践中,检察机关往往注重对业务设施建设,如一个业务软件的投入使用就可能花费数万、成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但鲜见某个检察机关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而甘于如此投入。相比加大投入,在廉政内容和形式上求新,更倾向于抱残守缺,依靠过去的仅有设施条件,重复往年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广大干警参加廉政文化建设的兴趣,滋生负面因素,制约廉政文化的正常、有序发展。

(四)制度建设不到位

现阶段,广大基层检察机关的廉政文化建设并不是主动式的“我要做”,而是被动式的“要我做”,往往是上级机关下发学习通知、组织某次专项教育活动,基层检察机关才组织跟进,没有形成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和长效机制,缺少制度文件的硬约束,即使有制度,常常流于形式,缺乏执行刚性,导致廉政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二、加强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要在转变思想上做文章

基层检察机关党委(党组)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观念,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将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相结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营造良好氛围。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主业主责,挖掘廉政文化建设深度,丰富廉政文化建设手段,搭建廉洁从检文化传播载体;同时要克服畏难情绪,正确认识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主动跟进,提要求,督进度,严格廉政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具体科室要摆正位置,摒弃“与己无关”“添乱”等思想,积极配合,结合科室工作,主动作为,保质保量完成廉政文化建设任务,推动廉政文化整体进步。广大干警要普遍参与,将廉政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抓,中层干部积极抓,普通干警善于抓的良好格局。

(二)要在建设形式上下力气

廉政文化建设,除了比较传统的学习、做报告,制作宣传板等手段外,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新颖的传播形式也渐渐引进检察文化建设,比如高检院推出新浪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搜狐新闻客户端,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纪检监察部门可以以“两微一端”为平台,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等传播手段,发挥其传播迅速便捷、受众广的优势,拓展廉政文化建设渠道,提升廉政文化建设软实力: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起到了教育警醒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掘传统手段的潜力,推陈出新,以新促陈,形成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

(三)要在物质保障上见真招

廉政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其顺利开展离不开物质投入上的保障。无论简单的宣传板制作,还是廉政文化基地的建设,都需要经费的投入。建议基层检察机关设立廉政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建立投入、报销绿色通道,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干警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积极性,纪检监察部门才能更多地有所为,不断推出廉政文化产品,打造廉洁检察。

(四)要在制度建设上抓落实

廉政文化建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研究廉政文化的发展规律,探究内在规律,出台制度,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一是探索实行廉政文化联络员制度,在每科室设联络员专门负责推动本部门的廉政文化建设,在廉政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后,由各科室联络员根据本科室具体工作跟进任务进度,并结合特色业务工作灵活贯彻落实,确保完成任务。二是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对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落实不积极、不到位、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日常廉政文化建设台账监督,根据量化指标,实现廉政文化建设量化管理,年终结合各科室的量化分数,对不达标的科室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分管领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相应责任,倒逼责任落实。

(五)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廉政文化建设不仅仅指观看警示教育片、听廉政党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完善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能有效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笔者所在的东丽区人民检察院,创新推出“一图一表一台账”廉政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廉政风险防控流程图》排查廉政风险点、《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表》测算风险指数制定防控措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台账》查评考核相结合,实现廉政文化与风险防控的统一,寓文化建设于业务工作之中,在深化风险防控机制的同时,增强广大干警廉洁风险意识,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六)要在实际工作中见成效

检察文化范文5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茶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经历长期发展后逐渐从物质文化过渡到精神文化的范畴。茶包装作为茶文化传播独特的一种文化载体,不但需要具备原本的包装功能,更应当将茶文化的历史内涵突显出来。本文主要围绕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设计进行分析,探讨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现状,并且以福建乌龙茶的包装设计为例,分析茶包装设计的思想及设计实践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

福建茶文化;茶包装;设计实践

茶文化是人类历史在漫长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与茶叶相关的精神财富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福建茶文化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茶叶包装作为茶文化表达的一种关键载体,其需要借助包装的形式,将茶文化渗透在其中,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产业的销售份额,还能有效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为茶叶的销售树立品牌形象,从而还能够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极为重要的基础。然而在当前,我国茶包装由于过度注重商业方面的追求,未能在包装方面将茶文化的审美性和艺术气息融入进去,从而使一些茶叶的包装偏离了茶文化的发展主题。

1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现状分析

福建盛产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等。其中,岩茶和铁观音闻名全国,是福建茶叶销售的主要类别。由于这两种不同的乌龙茶存在不同,在茶叶的包装方式上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岩茶和铁观音的包装往往都是以独立的袋装为主。[1]在包装体积设计方面,当前多数的茶叶包装设计采用的都是大盒套小盒的方式,没有真正落实节约环保的理念,从而导致出现包装材料严重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如果礼品包装盒体积越大,包装空间所浪费的材料也就越多,甚至在内部独立包装时采用丝绸与聚乙烯等材料对其填充,一旦出现废弃,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当前市场上的这种包装方式虽然不很环保,但其却十分常见,在设计方面没有体现出过多的创新之处,茶叶包装方面也未能将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出来。[2]本次研究针对乌龙茶进行的包装设计,主要是从当地茶文化进行构思设计,旨在将福建茶文化的特色突显出来,通过包装设计向广大群众宣传福建茶文化特色。

2福建乌龙茶的包装设计实践分析

2.1福建乌龙茶设计构思

每年福建的茶叶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大的销量。依据市场调查发现,福建茶叶的包装往往存在普遍性,即使是定位在中等、高等的包装也较为普通。在设计方面,应用到的图形主要是配合国画、书法等方面的元素进行包装设计,最主要的包装形式就是大礼盒套着小礼盒的方式,这种包装方式的使用效率较低。设计的表现难以体现出地域茶文化特色,设计理念的可持续性缺乏,设计形式过于模式化。本次设计中的茶叶包装,尝试摆脱传统的以纸板包装为主的传统设计构思,尽可能将无用的空间进一步压缩,使得整个结构看去更加紧凑合理。在充分结合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包装的功能性,实现一物多用,将包装本身的使用周期尽可能延长一些。[3]将传统茶文化中的各方面优点结合起来,将茶文化的理念充分融入进去,从而将包装的装饰性进一步增强,将茶叶包装中的文化性充分突显出来。

2.2福建乌龙茶的包装设计实践

2.2.1包装材料的选择

纸质的包装大多数都是在购买完商品之后就遭到了废弃,而采用锡罐、铁罐的包装材料则由于制作方法较为单调,因而其本身的特色并不佳。本次的设计与研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与弘扬地方的茶文化特色,所以选择坚固耐用的木质材料作为包装的本身材料,由于木质不会出现显著的变形,且能够被重复使用,就算是废弃后也可以正常回收利用。[4]加上福建本身就生产竹子,随着当前竹子的加工工艺逐渐的完善,从而采用竹子作为包装材料显得更加绿色环保。我国自古以来对木质的材料加工就十分有特色,所以采用该包装能够更加展现出文化和生活的气息。

2.2.2包装结构工艺流程设计

在包装工艺设计方面,本次设计尽可能将工业加工的痕迹减少,从而追求达到古朴传统的工艺处理效果,这一点和茶文化追求的生态环保和自然意境相辅相成。因此,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融合我国木质家具的结构特征,例如可以采用木匣式的制作方法,采用榫卯结构对木匣进行固定,从环保的视角考虑,选择榫卯结构可以取代铁钉、胶水等固定的方式,而采用盒盖抽拉式则可以避免使用金属合页,从而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目的。除此之外,这种设计的工艺还能够使人工成本得到控制,并且减少了制作的工序,实现包装成本节约的目的[5]。

2.2.3包装中收纳功能的设计

在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多数乌龙茶礼品包装都内含有茶具,也就是茶杯、茶盏茶碗等,为了防止在包装中出现碰撞,特意采用泡沫为底,在外部铺上丝绸,从而对其进行隔开,加上还要包装茶叶的罐体与盒体,从而使得整个包装显得体积较大,包装造成了大量的空间闲置,最终的效果也并不很理想。[6]通过布袋的作用将茶具收纳之后放置进入单体包装之内,由于整个空间的封闭性良好,从而其不会出现剧烈的晃动现象,布袋也发挥出了良好缓冲效果,并且丝毫不减其本身的装饰性作用。这种设计的思路采用的是从上往下的垒叠设计方式,该方式借鉴了古代的茶叶与糕点等食品纸包装,并且采用线绑的方式,大大缩减了包装的空间。

2.2.4包装结构实用功能的设计

在本次设计过程中,主要的设计脉络就是突显地方的茶文化,提升地方茶文化和包装本身实用功能的有效融合。由于在福建日常饮茶、传统斗茶和待客泡茶等均具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日常的品茶过程中,各类茶具一应俱全,都是不可缺少的。[7]如果能够将品茶的用具设计到包装结构中,不但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品茶的需求,还使茶包装设计更具有创新性。当前茶盘功能结构设计过程中,外包装是非常重要的,在包装结构中如果将茶叶、茶盏、茶杯以及茶盘等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依据各自不同的特征进行设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茶盏、茶叶以及茶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木匣之中。如果应用的是活动折叠设计,则需要注意调整一些细节,这也是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细节,活动的大侧面长度两端需要将木框的厚度进行扣除,这样才能和其他的两个侧面进行盖合,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外框包装。要想防止出现大侧面出现的塌陷现象,应当在侧面两端进行榫头设计,从而以此作为支撑,形成一张平面用于安置茶杯。除此之外,两侧面在向内进行折叠时,在中间有缝隙,用于导流水,从而实现了茶盘的实用功能。

2.2.5包装中茶文化视觉展现

第一,在设计配饰图形时,应当展现出传统的文化理念。设计茶外包装时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直白的挂耳式金属提环,从而便于携带。对于独立木匣金属件设计,可以直接采用菱形配圆形拉环,不仅大方简约,而且还能体现出尊重的情意。不仅如此,这种设计的装饰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可以体现出一种“礼”的尊重气质。菱形底部和圆形拉环蕴含着“天圆地方”的第一,其设计的理念主要来源于茶盏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第二,包装的整体应当充分体现出茶礼品包装中“礼”的价值,追求包装的艺术品位与文化性能。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木质材料三个单体木匣包装垒叠的方式,并且结合我国古代传统的木质包装设计思路,从而将二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9]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可以采用抽拉与斗橱的结构,在设计理念上注重趣味性和便利性,并且在整体包装方面同时体现出美感与实际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整个包装体积并不大,从而能展现出传统木质礼盒的尊贵礼遇的独有气质。第三,包装的视觉图形应当强调的是品茶的氛围。当前,我国市场上流行的茶包装图形往往都是以传统底纹、国画及书法等为主,从而使整个茶包装特色不足,造成品牌意识低下。为此,在设计方面应当考虑到品茶的意境,因为茶作为一种待客之物,可以定气安神,在品茶的过程中应当营造出融洽与安逸的交流氛围。

3结束语

基于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设计应当以茶文化为设计的主要脉络,坚持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压缩多余的包装空间。对传统木质包装结构进行合理借鉴,从而在包装结构方面妥善进行细节结构处理与尺寸的设计,在茶盘功能中突显实用性,并将茶道中的“礼”的尊贵之感充分展现出来,使茶包装更加具备艺术的价格和实用的价值。

作者:曹盼宫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温百秋.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开化龙顶茶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0.06:50-52.

[2]陈艳球,汪田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包装设计———“归安德化”黑茶包装设计发想[J].包装学报,2010.02:56-58.

[3]魏永青.地域文化在武夷岩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武夷学院学报,2012.01:68-71.

[4]向立强.书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以“归安德化”黑茶包装设计为例[J].艺海,2012.11.

[5]夏兵,张士康,汪一飞,谭蓉,陈小强,孔俊豪,杨秀芳.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24;110-113.

[6]杨晓燕,刘雪娇.汉代漆器纹样在现代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7]侯爱萍.基于情感审美的花草茶包装设计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9:38-39.

检察文化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茶话会;社区建设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饮用的一种饮品,其清香沁人、提神益体、安全性高,因而广受民众喜爱。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越来越盛行,并在此风气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精华思想是以茶会友、以茶养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茶文化内容丰富,其核心和精神内涵称之为“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开展茶道活动时融入文化因素,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茶道活动的开展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等目的,茶文化不仅仅只茶道活动本身,也代表者以此形成的关于情操、心性、品格等情感的培养,使群众受到人格的锻炼和升华。

1.2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为题的茶话会、采茶舞等的广泛使用,代表了茶文化的活动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也传达了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和茶文化的熏陶来调节和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质,利用茶文化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同时我国也积极的宣扬和推广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全世界人们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2茶话会的形式特点

饮茶谈话之会称为茶话会,人们用清茶或茶点作为招待,进行聚会谈心、表达情谊、交流感情。目前,茶话会在中国十分盛行,形式多样。广泛使用于庆典、会议、朋友聚会等场景场合,茶话会这种沟通交流形式既简单又高洁,在人们的聚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话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主题、内容、人员的不同有所区别。在布置方面,可根据参与人员数量不同设圆桌与方桌。也可以根据内容与季节的不同,在席间或室内布置一些绿植与鲜花;在氛围营造方面,可结合主题配以轻音乐或小型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在饮品的种类方面,除必备香茶外可根据条件增加鲜果、糕点及各色糖果等。因而茶话会举办范围广,深受喜爱。

3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问题不足

3.1社区组织建设制度化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但是当前的社区组织建设体系不健全的现象明显,社区组织建设的制度尚未完善,普遍存在着被动、形式化、挂牌化等严重问题。有些社区虽逐步推进社区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完全依赖党员,群众力量表现空白、机制性不足的现象。

3.2居民社区参与认知较低的困境

首先,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性较差。伴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要参与到社区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社区居民整体主人翁意思较差,参与社区的建设感不强,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依靠于政府和机构的介入来开展建设。伴随着多项政策的出台,近几年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趋于完善、各种社会组织涌现,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乡镇街道社工站等举措印证着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力量遍地开花。各类回应居民需求、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纷纷登场。但是,这种单一的依靠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外部输送的社区“建设”,在居民心目中已经形成固有思维。社区居民往往依靠与外部组织和机构来参与社区建设,外部组织和机构既包括政府性组织,也包括非政府性组织,这是外部组织和机构的参与使得社区建设的内杯驱动力不足、根基不牢。这种现象在农村社区表现得尤为严峻。其次,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不深。通过实地调研发展,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较浅,仅仅停留在如漂亮的住房,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较多居民认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就是“多一些健身器材,多几间活动室就行了”。由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仍仅仅停留最为低端层面。较多居民认为,只要文化娱乐基础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可以了,而对于相对较高的文化活动则完全没有意识。

4茶文化、茶话会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分析

4.1茶文化与社区建设工作的融合与助推

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可以有机结合,因而可以达到互相融合,更能相互助推。首先,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这一内在需求,促进了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在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时,社会大众在多元文化和现象的冲击下易产生思想的动摇和价值观念的偏离。而这些状况将会对个体造成身心的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规范的制度被完善前,以茶道活动、茶话会为代表的茶文化可以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引领社区开展和谐文化活动,可使社会个体提升道德修养、避免价值迷失和促进价值稳定,同时对于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构建意义重大。其次,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融合可以丰富社区文化价值来源。精神文化生活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建设时必须坚持社区物质生活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观点,注重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当居民文化生活单一匮乏时,其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精神风貌就会显现出低迷、消沉的状态,也会导致落后思想和文化挤占更多的空间。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社区志愿者要注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需求,明确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积极地完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和供给类型。茶文化可作为社区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可作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社区志愿者可依据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来开展以茶话会为形式的多种多种的活动,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丰富、接地气的形态,进而实现社区文化供给与社区文化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茶文化经过时代的选择和历史的沉淀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规范、凝聚等丰富的社会功能,不仅有较大的社会倡导价值,而且也具有广泛的政治稳定价值。在这之中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会对社区居民的情操、品行产生细小入微的导向作用,并且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也积极接受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导向,这也彰显了它的凝聚作用。在一定层面上,茶文化能促使社会大众通过茶文化的认同产生归属感并且得到强化。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时注重茶文化对于文化建设的引领和引导,重视茶话会这种形式的活动类型,这样在一个侧面也会有助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稳定发展。

4.2“茶话会”与社区文化的建构与强化

茶话会比起礼仪规则严格的正规的茶宴来说更轻松灵活,更易于民众接受和参与。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众参与,如何激发民众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政府职责任务过重,社会组织活力疲软,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能更好地体现“大家得事情大家办”这一服务目标,也才能更好实现社区自治。茶话会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的建构与强化。其作用有三:首先,是民众自由表达需求、自由发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发掘社区领袖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民众社区参与的开端。居民可以通过茶话会这一自由轻松的活动对社区建设建言献策,以及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再次,是催生民众凝聚力的重要阵地。“社区议事堂”等公共场所可以培养居民一定的场所认同。由场所认同上升到社区认同,再逐步催生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最后,是素养培育、思想引导的重要场所。茶话会虽然氛围轻松形式多样,但也是社区引导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利用茶话会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和技艺,可以给每场茶话会设定一个主题,大家围绕主题交流经验与想法,而这也是培养居民素养、进行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话会对饮茶习惯进行发展,丰富其形式,保留其沟通功能,逐渐成为社区建设中助推居民交流与社区凝聚的有力条件,因此我们应细化对其认知,重视其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茶话会不仅是一种参与方式,更是当前我们创新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形成和完善社区茶话会机制,在整个社区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利用茶话会形式,优化社区服务活动,助推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炜.砥砺奋进,多措并举——论运用茶话会活动强化基层党建服务工作[J].福建茶叶,2018(10):235.

[2]沈佐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报,2007(2):18-21

[3]范艳香.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J]福建叶,2017(3):356-357

[4]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

检察文化范文7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现代茶室;空间设计

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产茶大国,同时更是茶叶消费大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茶馆、茶室等饮茶场所。但现在的茶室都趋于休闲娱乐化,设计缺少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主要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将传统茶文化融入现代茶空间设计中,以体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一、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谈到茶就不能不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已经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包括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说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就不得不提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因为佛教传入我国、道教兴起时恰是茶文化出现和形成阶段。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几种思想的精华,慢慢形成了具有独特思想内涵的茶文化。(1)茶文化中的佛家思想。茶文化的兴起和形成正是在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所以中国的茶文化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在喝茶的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比如,僧人在参禅悟道时心态要安静宁和、无欲无望,而饮茶正好可以起到提神醒脑、宁静内心的作用。因此,茶叶越来越受到僧人的喜爱,佛教的禅宗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并得到广泛传播。(2)茶文化中的道家思想。道教注重“天人合一”,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和道教的“天人合一”是相通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对“道”的认识。具体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人在品茶时乐于和自然亲近,在思想感情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感悟自然规律。(3)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儒家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对万事万物都保持着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而品茶恰恰能让人保持内心平和,可以说和儒家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饮茶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庸之道。首先煮茶、泡茶环节要对火候和水的温度有所控制,不能过高,要适中。主人敬茶时要讲究一定的礼数。客人饮茶时要遵循看、闻、品的先后程序,这表现了客人对主人的尊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茶文化对事物适度性的追求,是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的。

二、传统茶文化对现代茶室空间设计的影响

传统茶文化影响着现代茶室的环境营造、内部空间布局、装饰风格和道具摆放,下面分别展开论述。(1)传统茶文化对现代茶室环境营造的影响。传统的茶文化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这对现代茶室的环境营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现代茶室在营造室内环境方面一般都特别注重自然之美。但是,这里的自然之美并不是单纯指将茶室建在青山绿水间,因为毕竟多数茶室还是建在喧嚣的都市之中。因此,这里的自然之美是指将影壁、假山、游廊等更多自然元素融入茶室设计中,这样就可以让客人一进入茶室就可以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感觉,在品茶时心情愉悦,同时可以欣赏其间的自然之美。茶室的设计有不同的风格,有的茶室采取敞开式风格,将茶室设计成草堂或亭子,周边可以种植一些松柏、竹兰等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来进一步凸显茶室的自然之美(2)传统茶文化对现代茶室内部空间布局的影响。传统的茶室主要有简单的并排式排列空间布局、L形空间布局。其中,简单的并排式排列是最为常见的茶室空间布局,茶室建筑古色古香,茶室内会并列摆放一些茶桌,装饰风格以明清风格为主。和简单的并排式空间布局相比,L形空间布局则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灵活性,客人可以通过走廊自由进出各茶室。这两种茶室空间布局方式应用比较广泛,多见于茶馆。而对于私人茶室来说,则有更高的要求,会更注重追求情趣和多样性,增强茶室的艺术魅力。(3)传统茶文化对现代茶室装修风格和道具摆放的影响。传统茶文化影响着现代茶室的装修风格和道具摆放,传统茶室大多追求一种朴素、自然、深沉、寂静的境界。从色彩上来说,追求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茶文化精神,一般不超过三种,以素雅的白色和黑色为主,其间会点缀象征自然的绿色,这种色彩搭配会让人感觉简洁大方、一目了然。在道具摆放上不追求华丽,而是以精简为主,适度为宜。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加上一套茶具,再适当配些花盆和字画就可以成为一个小茶室,这些都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三、现代茶室空间设计的建议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找一个清净、素雅的茶室泡上香茗,捧着一本好书,过一个舒适、惬意的周末。因此,现代茶室的设计一定要能满足客人的这些大众化需求。设计过程中适当融入传统的茶文化,还要有所创新,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1)现代茶室空间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的建议。在设计理念上,要遵循传统茶文化的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适当丰富茶室的功能布局,突出一定的现代性。不但要满足饮茶者的基本需求,还要创造条件满足其精神需求。在设计风格的选择上,要坚持传统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淡雅、朴素,也要有一些新时代的气息。(2)现代茶室设计空间布局上的建议。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客人的喜好和茶室功能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不同的人喜欢在不同的环境里饮茶,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茶室空间分为茶室、茶亭、茶廊等功能区,客人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自由选择品茶区饮茶并欣赏感受茶室的文化意蕴。茶室的功能设计要科学、合理,煮茶区和饮茶区要分隔开,以保证客人能有一个安静、私密的饮茶环境。同时,茶室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茶点区和传统文化欣赏区,使客人不但可以品茶,还可以实现一定的文化欣赏。(3)现代茶室灯光和灯具选择布置的建议。灯光和灯具的选择布置对现代茶室设计来说同样重要。不同的灯光和灯具的选择布置可以为茶室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好的灯光氛围可以为客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在照明设计上,要将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结合起来,在不同的茶室设置不同的灯光照明,灯具的选择在材料和造型上也要符合茶室的环境,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室内的艺术性和趣味性。(4)现代茶室家具的选择和设计建议。在家具的选择上,要坚持简洁、大方的原则。为了更加贴近自然,材质要尽量选择竹木或布艺材料,地面、墙面的装饰选择大理石、花岗岩、地板等。(5)现代茶室茶具、装饰物的选择建议。对于茶具、装饰物的选择要能体现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代表大自然的景观、如松、竹、石等。例如,用鹅卵石铺路,路边栽种一些松、竹,窗台边摆放一些花草,这样的品茶环境可以让客人身心愉悦,细心品味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总而言之,传统的茶文化对现代茶室的空间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设计现代茶室过程中,在突出现代感的同时尽量融入传统茶文化,为客人营造一个既可以品茶,又可以享受传统茶文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6):160-161.

[2]甄永亮.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6(11):88-89.

[3]刘丽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5):116-117.

[4]曹阳.中国古典文化在茶室陈设设计中体现与传承[J].福建茶叶,2016(5):114-115.

检察文化范文8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并呈现出不同精神和审美意识,这其中又以中国茶文化的“和、静、怡、真”和日本茶文化的“和、敬、清、寂”最具茶文化的精髓。作为茶文化的空间承载和现代休闲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场所之一,现代茶室的建筑设计应体现出茶文化的精髓。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的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传统材料再设计、现代材料的运用、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光与影的艺术处理等创新设计手法,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茶室;茶文化;多元表达

现代茶室是人们休闲生活中主要的文化消费和社交场所,具有品茶、学茶艺、交流、娱乐等多种功能。由于建筑体量通常不大,加之其功能、动线相对简单,因而在建筑设计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茶室建筑因其以茶饮这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活动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其设计需要在满足现代人多层次公共生活需求和多种感官体验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物质功能,更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文化价值。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中指出:“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吸收了儒、释、道德哲学精华,与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相融合,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演化出茶道、茶德、茶书、茶具、茶会、茶境等多种形式,其精神内核在重德、尚和、崇俭、贵真,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美学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文化。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引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之后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茶文化和独特的茶道文化,成为东方茶文化最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崇尚庄周玄学,重精神,轻实用,是高高在上的礼仪,是日本的精英文化。

2传统茶室建筑对茶文化的诠释

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拘一格,茶室建筑也因之呈现出多种形式。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茶楼、茶馆通常立于街边闹市,内部通常设有厅堂和雅座,规模较大的还会设置戏台,空间开敞通透,建筑与室内陈设以中式为主,注重营造轻快热闹、闲适自在的气氛。而文人雅士、僧侣道士的茶饮活动则更追求清雅之风,重视茶境的品味。自唐宋以来文人饮茶除了在宅中设置专门的茶寮以外,松间、竹下、泉边、禅寺、园林、山野皆为品茗论道之佳处,晚明时期则盛行在宅园中专设茶寮或结合书斋、厅堂等建筑设置茶饮空间,选址多位于幽静明爽之处,建筑体量轻盈,空间简洁素雅,门窗巧借园景,使建筑内部与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四季变幻的园景与山林之趣融入茶饮之中,而清雅茶香、精美茶器、悠长琴音、鸿儒谈笑又使茶室与园林空间充满诗情画意,茶文化与园林建筑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统一。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怡然自得,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虚无空寂的观念影响而趋向追求清冷枯淡的境界。举行茶道的茶室建筑及其附属庭院茶庭在日本茶道的日臻完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型制,成为日本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茶室与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创造的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一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茶室以柱子承重,柱间填充泥土墙,设置“下地窗”,室内空间从榻榻米延伸到檐下空间,再由檐下空间进入庭院,再到篱笆墙外的远山,层次丰富,意境悠远。建筑材料以木、土、竹、纸为主,在风吹日晒之后洗尽铅华,朴素简淡,融入自然,尽显日本茶文化中对枯寂、清冷、残存之美的追求。茶庭是进入茶室之前的园林空间,也称露地,其构成元素和布局形式都遵守一定的规则。飞石、矮松、蹲踞和石灯笼是茶庭中必备的景观元素。拙朴的飞石是进入茶室的小径上铺筑的踏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遍植的矮松隐喻茂盛的森林,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清冽的山泉,古朴厚重的石灯笼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3现代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茶室建筑在对茶文化的诠释中十分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运用地域性建筑材料和多种造景手法,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当中。建筑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处理质朴,让人在品茗中与自然对话,体验“茶禅一味”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还通过富有时代特点的创新设计,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光影声音等元素,表达现代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满足人们多元化审美和精神需求。

3.1传统材料再设计凸显茶文化特色

传统茶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木、石、竹、纸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在现代茶室设计中,通过对这些材料再设计,既保留其质感和韵味,又改良了材料的性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隈研吾在长城脚下公社“竹屋”项目中,在竹子中灌入混凝土,使之具有了承重功能。用这种新竹材搭建的“茶室”成为“竹屋”的亮点。围合茶室的竹条纵横交错,缝隙宽窄变化有致,与透明玻璃顶棚结合,使空间界面似隔非隔,长城风光若隐若现,颇具禅意。整座建筑仿佛竹林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般,“消失”在自然环境之中,东方茶文化和艺术气质尽显其中。上海徐汇区的青田砚是一座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文人空间,集茶室、餐厅、酒吧和书院为一体。台湾建筑师林琮然以白墙黛瓦、青石白砺、原木修复建筑本体,借砚台为题,在空间内植入一墨池,池边依照富春山居图内山的走势,起伏转折,流线型的现代艺术陈设与传统老屋空间相得益彰,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山水意境。

3.2现代材料演绎茶文化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演绎茶文化的风雅不必一味地复古,通过巧妙运用玻璃、金属、清水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同样可以在现代物质形式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美国建筑师DavidJameson在贝塞斯达的一座郊区住宅后花园中建造了一座茶室,灵感来自日本灯塔,用两榀青铜龙门构架吊起一个玻璃小屋,用作茶室和静思室。悬空的造型简洁素净,室外竹林荫翳,室内光影斑驳,环境清幽,极富日本茶道文化“空”与“寂”的意味。2015年在日本天台宗寺院的青莲院里展出的“KOU-AN玻璃茶室”是吉冈德仁设计的作品。茶室被置于220米高的寺庙前木制平台上,建筑师运用厚薄不一、角度不同的玻璃构建了一个四坡顶空间,地面和台阶都由厚实的玻璃块构成,表面的波纹让人联想到水面涟漪。玻璃反射周边景物,使建筑“消隐”在自然中。坐于茶室内,视线远眺皆是天空、云霭、远山,目下所至是古朴的茶器和玻璃折射出的彩虹,日本茶道中对自然本质和内在感知的欣赏被现代材料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3.3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创新茶文化体验空间

现代茶室建筑因其尺度较小、功能简单、造型自由等特点,为建筑师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新锐建筑师利用最新数字化设计理念和技术表达现代茶文化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位于上海创盟国际J-office办公区后院的五维茶室是对基地上原有的一栋屋顶已经塌掉的仓库房的再建。建筑师在建筑中设置了一个趣味性的连接空间以串联内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这个通过扭转放样得到的非线性六面体使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形态呈现多维度的变化,创造了新奇独特的空间感受。2010年8月东京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GSAPP搭建实验室的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户外搭建活动,三个小组分别从破碎的茶碗、传统茶道的序列和茶道正在进行的时刻为设计切入点,采用数字化设计软件grasshopper建模,用数控切割机将9mm和12mm的胶合板切成不同构件并组合搭建出新型茶室,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与国际流行的数字技术有机相结合的体验性空间。

3.4光影流转渲染茶文化意境

光是一种建筑语言,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曾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大木山茶室就是一座用光线来表现茶文化的现代建筑。浙江松阳水库边的大木山茶室由一个公共茶空间和两个独立庭院茶室组成。建筑采用双坡屋顶、深色清水混凝土材料,与周边民居和谐相处。通高的玻璃窗和顶部通长的天窗为每个空间提供自然的漫射光线,一天中光线投入角度和明暗的变幻,为室内渲染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午后阳光形成的树影、水波投射在墙面天花,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徐甜甜在建筑最南端还设置了一个冥想空间,面向西侧湖面开设的圆形开口,将湖景引入视野,洞口形成的两个光圈随夕阳西下逐渐交汇变暗。光与影在这座茶室中将时光流转浓缩成一副动态的画卷,伴随袅袅茶烟,令人沉静自省。

4结语

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茶室建筑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玲援中国茶文化[酝].北京:中国书店,1998

[2]周向频,刘源源援晚明尚茶之风对江南文人园林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