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分析论文范例

计量分析论文

计量分析论文范文1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谷物的电阻值与水分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函数关系。谷物的电阻特性具体表现为:含水率在9%~20%之间时,谷物电阻值的对数与水分值呈线性关系,在该范围内,谷物的电阻值变化范围从1~几十MΩ不等;此外,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水分值的谷物电阻值也不一样。谷物的电阻特性确保了在线式谷物水分测量仪理论上的可行性,而控制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是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关键技术。温度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水分值的谷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电阻值不同;二是测量电路在不同的温度下产生的漂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温度对谷物电阻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温度补偿的方法可避免其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而测量电路随不同温度产生的漂移难以采用温度补偿的方法消除。因此,采用测量仪环境温度控制系统,对测量仪测量电路的环境温度进行调控,使其在测量精度最为稳定的温度条件下工作。

2谷物水分测量仪结构设计

电阻法的谷物水分测量仪主要由电刷、螺旋外壳、电极A、内螺旋轴(电极B)、料斗、减速箱体、集成电路壳体、显示屏、按键板、测量控制电路系统以及制冷制热温度控制系统等组成。整个测量仪装在干燥机箱体上,取样碾压测阻机构装在干燥机的内部;安装在螺旋外壳内的内螺旋轴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与螺旋外壳形成螺旋推进式碾碎和挤压;绝缘层使电极A与螺旋外壳绝缘,并与内螺旋轴(电极B)形成环形物料出口。该出口亦是碾碎的谷物阻值测量通道,内螺旋轴通过电刷保证其在旋转的过程中将信号可靠地输送出来。整个测量控制电路置于干燥箱体外面的集成电路壳体中,该密闭容器内通过制冷制热温度控制系统保持温度恒定,从而降低温度对测量电路元件的影响。工作时,干燥机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地取样经料斗落料,螺旋机构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一边将谷物碾碎,一边不断地将碾碎的谷物挤出以通过环形测量通道。该结构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极A和电极B的信号经转换电路转换成电压信号与干燥温度采集信号一同送入单片机,通过单片机预先标定的程序可以快速地显示出谷物的水分值;用户可以通过按键板事先输入最终水分值,当达到这一水分值时控制系统将控制干燥机停止干燥。

3谷物水分测量控制系统设计

3.1测量控制系统总体规划

谷物水分测量控制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水分值测量模块、温度传感器、电源模块、按键输入模块、通信串口、显示电路、电机驱动模块及控制信号等组成。其中,控制信号包括电路环境温度调整、蜂鸣器控制信号及干燥机控制信号。

3.2单片机的选择

单片机是谷物水分测量控制系统的核心,该系统涉及到谷物电阻值的测量与干燥温度的补偿、电路环境温度的测量与控制、按键扫描控制,以及显示系统显示等模块,运用单片机实现各模块的功能,形成一个集采集、运算、存储、显示、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测量控制系统。该设计所选用的STC89C52单片机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具有8K在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能为该测量控制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

3.3水分值测量模块设计

测阻模块由环形测量通道、电极A、电极B及R/V转换电路等部分组成。目前,电阻的测量有很多方法,该测量模块选择比例法将电阻量转化为电压量间接测量。测量时,被碾碎的谷物通过电极A与电极B之间时所测电阻为Rx,与Rx相串联一个电阻R0。由分压原理可知ADC0端的电压值随着电阻Rx的变化而变化,ADC0端与单片机的引脚39相连接,通过单片机的AD转化可以读出电压值,单片机根据预先储存的标定值就可以快速地测出谷物的水分值。

3.4温度测量与控制模块设计

所设计的谷物水分在线测量系统温度测量分为两块,一是谷物干燥温度的测量,一是测量仪电路环境温度的测量;前者用于对水分测量值进行温度补偿,后者用于控制电路环境处于最适的恒定温度条件下。温度测量选用两个DS1820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分别测量。DS1820在与单片机连接时只需要一条口线即可实现微处理器与DS1820的双向通信,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件,具有低功耗、微型化、高性能、低成本、精度高等优点。单片机的两个I/O端口分别与两个DS1820的信号输出线相连采集温度信号。电路环境温度控制依靠微处理器根据测量值智能控制制冷制热,确保密闭电路环境的温度处于一定范围内。

3.5显示模块设计

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当前被干燥谷物的水分值及干燥温度、谷物品种等参数信息。该显示模块选择1602液晶,能够提供各种控制命令,如清屏、字符闪烁、光标闪烁、显示移位等多种功能,具有微功耗、体积小、显示内容丰富、超薄轻巧等优点。1602的7~14引脚与单片机P0连接;1、16引脚接GND;2、15引脚接VCC;4、5、6不连接;3引脚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用来控制屏幕的背光亮度。

3.6通信模块设计

通信模块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信号接收与发送,STC89C52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口是P3.0和P3.1,接口输出的是TTL电平。由于TTL电平的通讯距离有限,本设计采用MAX232芯片使TTL电平转为RS232电平,通过RS232接口使通讯距离大大提升。电脑上的COM口就是RS232接口,STC单片机也是通过此COM口烧写程序的。电路中的MAX232外接电容C31、C32、C33和C34,可将输出电位差拉高,与接口RS232电平相符合。C35是电源滤波电容,这里只起到稳定电源的作用。MAX232的9、10引脚分别于单片机上的10、11引脚相连接。

4软件设计

在线式谷物水分测量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C语言编写程序,除主程序外还包括初始化模块、按键输入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水分数据采集模块、水分值计算处理模块、显示模块、电路恒温环境控制模块、干燥机控制模块,以及通信模块等子程序。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案使得所设计的程序清晰,便于后期的修改和维护。软件设计所要达到的主要功能分为测量与控制两大部分,测量分为温度的测量与谷物水分值的测量。谷物水分值的测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与剔除粗大误差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所测谷物干燥温度进行温度补偿计算出所测谷物水分值。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电路环境处于恒定的最适温度状态,以及当所干燥的谷物达到预先设定值时可以控制干燥机停止干燥。

5结论

计量分析论文范文2

教育投入不变或减少、教育产出量却在增大,则教育效率就高;教育投入多而产出少,则教育效率就低,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消耗获得最大社会效率[4],追求优质教育是教育主体的普遍目标,农村家长因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其社会身份地位低,更渴望其子女能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从而实现向上流动,彻底改变其数代人相对卑贱的社会地位。但农村家长因为工作环境和家庭经济基础所限,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就近上学,以减少家庭教育开支,保障孩子安全。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他们也期望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就近入学可以体验到受教育的方便舒适和快捷,获取知识、追求更好则是人之本性。农村学生因地缘身份地位所限更渴望获得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获得更高、更快和更好发展,以改变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公正平等和公正平等发展是现代公共制度价值取向和理性方式,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是平等分享社会资源、确保成员共同发展,而平等享受优质教育是受教育者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陕西靖边县宁条梁镇西塘村小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得较好,但学生照旧流失到附近学校硬件设施不好的张伙场小学。张伙场小学地理位置偏僻,校舍也一般,由于其教学质量好而学生趋之若鹜,吸引了周边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等省份的大批学生[5]。

在一个充满竞争意味的社会,在一个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接受教育,极易出现学业和升学失败的现象。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农村孩子升学和学业失败更容易归结为主流社会的排斥,由此导致情绪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平等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可能是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积极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谋取教育效率是农村经济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部门发展农村教育的初始动力与目标[6]。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更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平衡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尽可能发挥农村教育投资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财政投入获取最大教育效益和最快发展。在教育财力不足情况下,他们更期望以较低投入获得较高的教育效率,以呈现自己执政的公正与平等。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场地及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教师、教育场地及设施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则教育效率就低;如果教师、教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效率则相应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就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效率。基础教育阶段,衡量教育效率高低的标准是单位时间产出的人才数量。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蓄积学生数量,保证班级基本人数,提高学生输出量。

从质量与效率演进的历程看,在古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人的教育需求低迷的情况下,重复演绎着低质量、低效率的教育方式。近代农业技术化时期开始追寻教育质量与效率。由于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环境,所以,对低层次、简单操作性人才数量需求剧增,催生了农村地区低层次、低效率的教育发展。而现代农业生产寻求的不仅是人才数量,还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现代农村社会的人们在追寻教育数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统合质量、效率、数量是现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性方式。统筹教育质量与效率是合乎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目标,合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统一方式,也是合乎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当前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的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失调问题表现在教育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方面。但从实践领域看,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学校场地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应性上。在教育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优秀教师数量是形成农村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形成农村教育效率的关键要素。没有一定数额优秀师资力量作为保障,是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而没有一流师资队伍做基础,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差,工作生活条件简陋,教师津贴待遇与城镇过于悬殊,教师组织中极少有人主动愿意向该地区流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持以维持与无奈的态度,导致越基层的学校其教师人数越缺,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结构性教师质量问题越严重。笔者在2010年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调查中发现,各学校7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0岁,部分行政村学校只有少数几名数十年没有更换过知识结构的老教师,而非专业性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乡村。85%以上乡村学校没有一名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也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又要教三、五门课程,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相应地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越是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越多,职称、学历水平高的教师越多,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高的教师越多,教学质量相应高,但其工作内容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低。

学生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但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教师质量差距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随之显现。因政府部门沿袭了近代工业革命效率至上理念并积极推动了撤并学校运动,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2003年五年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生增加30256人,增加率46.07%;农村学生减少139188人,减少率27.90%。1998~2008年十年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52104人,增加率79.33%;农村学生减少334399人,减少率67.02%[7]。部分行政村的优质生源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优秀学生流动到城市学校,从而使部分乡村学校变成了一二十个弱势学生的学习阵地,部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倾力投资建成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在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有限的教育投入换来了教育零质量、零效率,乡镇学校却变成了大班额教学。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都发展到了60人左右,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八九十人以上,而不少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源于农村。按照国际班级规模指数发展趋势,正常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左右[8]。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指数将影响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影响教育质量。#p#分页标题#e#

农村地区不同层级学校班额量的变化必然影响其效率变化,更影响其质量变化。农村基层学校因学生人数少、班额小有助于增加个别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却大大降低了其师生比和农村基层学校的教育投资效率。乡镇以上学校因学生人数多、班额扩大大大节约了师资力量、节约了教育成本,教育教学的经济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却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上的相应提高。班额扩大以后,教师要用更多时间和精力维持教学秩序,用于具体内容和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时间相应减少。有关调研发现,班级规模增长与学生成绩呈负相关[9],也有研究表明,撤点并校、扩大班额后,被动移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性明显降低[10]。因此,学生数量非秩序性增多或减小不仅影响每个学校自身质量效率的协调发展,也推动了不同学校教育效率的失调发展。办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既是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村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本身存在数量质量、使用效率间的平衡问题,乡镇学校教学设施条件普遍好于村级学校。近年来一些由新农村建设建成的农村基层学校因撤并合校和学生离去,变成了空荡荡的校园和教室,教学设施、场地利用率和教育投资效率降低到了最低,而农村乡镇以上学校因学生不断流入、人满为患和场地设施过度使用,教育投资效率有了充分提高,但因为越来越无法保证每个人更好地享受教育资源,其教学质量下滑也是在所难免。一般而言,有多大场地就应当容纳相应数量学生,有多少学生就应当按比例匹配教师,才能促成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但农村地区层次高、场地大的乡镇学校所容纳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些超越了其承受能力,造成其教育投资效率提高的同时质量也难免下降。层次低、场地小的村级学校因容留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至于远远达不到正常班级和教学规模,造成教育投资效率持续下滑。因此,协调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师生数量与其场地设施硬件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合理性方式。

计量分析论文范文3

网络资源平台已经从传统的文献服务,向个性化的学科情报服务、科研交流服务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医学检验人员的网络自主学习路径进行探讨,包括文献辅助学习、综合资源学习、学术平台交流等学习路径。

【关键词】

检验医学;网络自主学习

我国的医学检验迎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检验医学与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融合,这对其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实时进行学科的知识补充,还需要及时了解检验医学相关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愈发的凸显其资源的多样性和服务的便捷性,医学检验人员亟待改变原来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更为便捷的网络自主学习途径进行知识更新。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库、知识库为学习主要载体,进行有目的、自主的学习的过程[2]。网络资源平台已经从传统的文献服务,向个性化的学科情报服务、科研交流服务的方向发展。国外医学教育也愈发的重视对网络平台路径的应用[3-4],本文对医学检验人员的网络自主学习路径进行探讨,包括文献辅助学习、综合资源学习、学术平台交流等学习路径。

1文献辅助学习路径

文献辅助学习路径,即通过文献跟踪、文献分析研读、文献计量等文献的辅助分析方法,实现对科研信息的动态跟踪,具有使用便捷、容易掌握的特点,是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常用路径。

1.1文献跟踪

传统的文献跟踪方式以文献检索为主,但存在无法个性化的及时跟踪最新文献的问题。推送意义是主动、及时并准确地满足用户特定需求[5]。随着数据库功能的拓展,个性化定制的文献跟踪可通过数据库平台的订阅推送功能来实现,现对主要中文数据库的文献跟踪功能进行对比。在国内的三个主要中文数据库中,在收录“检验医学”的文献量方面,以中国知网收录量为最高,而且该平台也提供了多种的文献跟踪的路径。现以在“检验医学”的文献跟踪为例,对中国知网的“RSS订阅”和“检索式订阅推送”功能进行介绍。“RSS订阅”功能可对期刊进行订阅,通过“出版物检索”检出38本检验医学期刊,逐个进入期刊详细页面,选择“RSS订阅”后将RSS文件地址导入RSS客户端阅读软件(如AdvancedRSSPublisher等),即可完成对检验医学类期刊的订阅,虽然订阅后可跟踪到期刊中新发表的文献,但无法对某个学科文献的全面跟踪,而且只能逐个对期刊进行订阅,操作费时费力。“检索结果订阅”功能可对某个学科的文献进行整体的跟踪,要进行“检索结果订阅”,先要在数据库完成“检验医学”主题的检索,得到检索结果11695篇,选择“免费订阅”并进行邮件激活后即可完成订阅,后续一旦数据库中收录了新的检验医学文献,或者这11695篇中有任何一篇文献新近被引用时,系统会自动发送邮件或短信通知,该功能既实现了对数据库中检验医学类文献更新情况的跟踪,又实现了对检验医学类文献被引情况的跟踪。因此,通过对中国知网“RSS订阅”和“检索结果订阅”等功能的利用,可以便捷的实现文献的自动跟踪和推送,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漏检,还可减轻工作量。

1.2文献计量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利用研究性的规律,以数理统计等定量研究方法为基础,客观评价不同国家、地区、科研机构或著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6]。随着数据库功能的拓展,文献计量分析已经从人工分析发展为数据库平台自动分析,其计量分析功能也从简单文献计量发展为网状立体分析,不仅可对机构、论文、作者的科研地位做出科学的评价,还可以为学科规划提供数值依据。在中文数据库中,维普期刊库7.0平台能够提供深层次的文献计量分析,新平台不仅实现了每个不同的检索途径之间无缝切换,且每种检索途径在提供机构、作者、基金、地区、主题和学科导航的基础上,还提供了其他个性化导航项,如文章检索中的“被引范围的限定导航”,可根据被引量定位文献;期刊检索中的“核心期刊导航”,可根据期刊隶属的核心期刊版本定位期刊;作者检索中的“职称导航”,可定位到硕导或者博导的作者;机构检索中的“机构类别”和“机构层级”导航,可定位到机构所属系统,如教育系统或者医疗机构;基金检索中的“资助层级”的导航,可定位到受资助的项目和课题。这些个性化的深度导航,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情报资料。平台的文献计量功能方面,一方面,能够生成基于任一对象的系统、立体、直观的计量分析报告,并且提供了多种检索途径和导航路径。另一方面,提供了对象比较功能,支持对检索结果中的两个期刊、主题、作者、机构、基金对象等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发文量、发文作者、机构、方向,高被引文章,基金自主和发文学科领域等。该平台的“分析报告”和“对象比较”等功能在文献计量的深层分析方面凸显出了其实用性。InCites是汤森路透集团在汇集和分析高质量的WebofScience(SCIE/SSCI/AHCI)权威引文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研评价工具,综合各种计量指标和30年来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标杆数据[7]。InCites具备完备的外文资源计量分析功能,它不仅提供了机构、作者、单篇论文百分位排名,高被引论文,全球平均影响力对比等绩效分析,还能够进行学科发展变化趋势,目标机构对比等分析。

2综合资源学习路径

综合资源学习路径,指的是通过多种综合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行学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平台提供多种资源的整合服务。另一方面,对于文献管理软件而言,在网络学术资源越来越丰富的环境下,科研人员对于它们的使用将不仅仅局限于文献的管理,还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利用[8]。

2.1探索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获取综合资源的路径

通过在超星平台中检索“检验医学”资源为例,探索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获取综合资源的路径。超星Medalink和超星读秀,收录并提供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讲座、专利、标准、视频、人物、词条、词典、课程、文档、考试辅导、博客、论坛、图片、电影、音乐、虚拟咨询、政府信息等多种综合资源。通过在这两个平台可获取丰富的检验医学资源,包括“检验医学”报纸信息863篇、学位论文32篇、会议论文23438篇、专利信息292篇、标准信息149篇、视频890部、信息资讯98篇、课件检索20个、政府公开信息207篇、考试辅导资料3272篇,检验医学知识24100条等。

2.2探索通过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综合资源获取的途径

通过在CNKIE-Learning中进行“检验医学”检索为例,探索通过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综合资源获取的途径。E-Learning提供了工具书检索、翻译助手、学术概念检索、学者检索、数字检索、图形检索、表格检索、GoogleScholar检索等工具,为概念、图形、表格等文献元素的获取提供了可能,通过工具书检索可获取大量的检验医学相关词条,如“血液检验”的相关词条815个,“学术概念”检索还可以提供更为详尽的概念解释和来源,“学术图片”检索可获取3790个检验医学相关图片,“学者检索”可获取467名检验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和成果,“GoogleScholar”检索可获取2399条检验医学文献记录,其他还有“统计指标”功能,可获取国内正式的各类统计数据,“翻译助手”功能,可获取所需关键词的翻译例句。因此,超星的Medalink、超星读秀和CNKIE-Learning通过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和专题检索工具的,提供了大量的综合信息资源,对于医学检验人员,可通过对这些资源整合平台和文献管理软件的功能发掘和充分利用,获取相应的综合学习资源。

3学术平台交流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的交流路径,已经从传统的文献交流路径,变为资讯平台交流路径,博客、微信交流因具备更新速度快,便捷的互动交流功能,而被广泛的应用于科研交流。通过对博客、微博平台“检验医学”信息量进行统计,网易博客的检验医学信息收录量最多达17700条,其他依次还有新浪博客3602,腾讯博客658条,微博中收录检验医学信息最多的是腾讯微博达7599条。医学检验人员可充分的利用网易博客和腾讯微博关注和搜索功能,微信的留言和作者回复功能,便捷的追踪最新的检验医学动态,并及时的和原创者互动交流。博客、微博和微信平台虽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也能够保证交流的时效性,但对科研人员来说,需要一个更专业的综合学术交流平台,进行实时的资源共享和科研互动,实时的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进行资料的共享和科研交流。超星的“云舟域空间知识服务系统”集空间、工具、平台、资源、服务五位一体的,在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的同时,尤其注重学术过程的交流,科研工作者可随时共享自己资料库,分享独特的科研观点,还可相互建立联系网络,它在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的基础上,搭建了提供域编辑的空间和全终端的学术交流平台,帮助用户创建独具特色的资料域,打造具有个人风格的学术域空间。

4讨论

对于医学检验人员,在网络自主学习路径的选择和利用上,文献辅助路径方面,可通过RSS订阅和检索式订阅的方式进行文献自动跟踪,通过数据库平台的分析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综合资源学习路径方面,可通过超星Medalink、超星读秀、CNKIE-Learning等平台和软件获取视频、文档、学术概念、图片、图表等综合信息资源;学术平台交流路径方面,可通过“云舟域空间知识服务系统”进行学术资源和学术观点的和交流。通过对全面立体的网络自主学习路径的利用,可便捷的获取检验医学的最新的设备、技术、方法等研究动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

作者:谭菊 单位:新疆阿勒泰市金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

参考文献

[1]叶长城.浅谈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和发展[J].医药前沿,2014(10):379-380.

[2]丁黎明,龚彦,张丽霞,等.边缘农村成教医学学员网络平台下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050-1052.

[5]韩长毅.国外数据库个性化服务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5):133.

[6]李贺,袁翠敏,李亚峰.基于文献计量的大数据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4,32(6):148-155.

计量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网络教育;学习;计量分析;综述

引言

网络教育(NetworkEducation)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介质的教学模式,通过电视及互联网,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文献计量法,通过对网络教育学习特点研究的回顾,探讨网络教育学习的特征,对于加强学习者行为的检测和管理、改进网络教育的管理工作,提高网络教育的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和方法

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CNKI收录的全文数据作为样本来源,以“网络教育”和“学习”为篇名,采取“并含”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检索。时间设定为CNKI的起始时间至2020年3月5日(检索日),共检索到2000-2020年间的所发表的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四大类相关文献376篇,通过二次筛选,剔除会议公告等不相关文献,最后应用于统计分析的有效文献共计359篇。2.研究方法。采用科学文献计量法,通过EXCEL、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检索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热点和发文机构等五个方面探讨国内网络教育学习的现状与特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年发文量分析。一个领域文献的年发文量能很好的反映出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统计不同年代网络教育研究的发文数量。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活动》,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正是开启了网络教育的研究起点。关于网络教育研究,2000年才有3篇开山之作,尚处于萌芽阶段,此前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都是空白。2003-2006年,发文量急剧增长,年发文量超过38篇,说明此时学者更加关注网络教育与学习方面的研究。2012年以后发文数量略有降低,总体上我国的网络教育学习的关注度相对较高,网络教育研究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且日趋成熟。2.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机构的分析能很好的了解该热点的主要研究力量。在359篇研究文献中,共有318个机构参与了网络教育研究,其中:以第一署名机构发文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有18家,发文4篇及以上的机构有5家,发文最多的机构有11篇文章。从表1可以看出,华南师范大学在网络教学学习研究发文量第一,江南大学紧随其后。从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大多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和东北部相对较少,这反映出网络教育学习的研究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均衡。3.发表期刊分析。本研究涉及的359篇研究文献,根据埃格黑(Egghe)提出的布拉福德核心期刊区数量计算公式,即r0=2ln(eE×Y),r0表示核心区期刊文献数目,E指欧拉系数0.5772,Y代表刊文量最大期刊的论文数量,计算得出本研究的核心期刊数量r0=2ln(eE×13)=6.28≈6.即发文量前6的期刊都为核心区。从表2中可以看出,核心区期刊分别是《中国远程教育》、《中国成人教育》、《教育技术》、《继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和《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发文总量68篇。可见,网络教育研究成果发表期刊较集中,且已经引起核心期刊的高度关注。4.热点内容分析(1)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文献的检索标识,体现了文献的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按发文量排序,本文仅列出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个,见表4。可见,研究文献非常聚焦“网络教育”、“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和“学习支持服务”。进一步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本文利用陈美超教授研发的CiteSpace软件进行聚类的可视化分析,绘制出网络教育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在图中的字体较大,说明这些关键词都出现频次较高。可以看出,在网络教育研究领域中,关键词有:网络教育、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学习支持服务、网络教育资源、协作学习、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网络、学习中心等,也与我们统计数据相符,同时反映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2)研究主题分析。对文献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国网络教育研究涉及的领域和体现形式,结果详见表5。与上述高频关键词一致,高频研究主题也非常聚焦网络教育。其次,研究主题比较集于网上教育、网络教育等。通过对样本主题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网上教育”为主题的文献有181篇;以“网络教育”为主题的文献有178篇;“学习者”84篇;“网络教育学院”37篇;“网上大学”36篇,利用CiteSpace对网络教育学习研究领域进行时间线程图,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国内网络教育学习的特点研究主要与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性较强。

三、讨论

计量分析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园林;热点;Citespace;可视化

中国园林跨越了几千年发展历程,承载着人类通过风水、风土和风情对园林的思索和实践、依赖与信仰。从古代诗人的“诗意栖居”到现代社会的“花园城市”,园林已成为人们的信仰追求和精神的寄托。刘滨谊在《学科质性分析与发展体系建构———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思考》一文中提到守住自然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底线”;为生态文明预测愿景、提出梦想、确定目标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担当”;协调多学科专业,保护人居环境是风景园林学科的“角色”[1]。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园林城市得到越来越多关注,而其相关学科(园林生态学等)也日益受到重视[2]。文献计量学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科技文献外部表征,进而揭示学术研究活动特征,已广泛地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规律探索中[3~4]。随着园林相关研究主题的深化和内容的丰富,学者们对研究领域易依赖自身经验,产生认知偏差,不能客观公正地深入剖析相关主题和内容。针对此问题,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通过文本数据方式,用可视化图谱展现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和发展进程。顾至欣等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国内关于苏州古典园林为主题的1154篇文献,发现其主要研究领域是遗产保护与管理、园林史与园林比较、园林文化与特色、园林意境与审美等,其研究趋势的关键词是“融合”“溯源”和“深化”[5]。王艳婷等也采用该方法可视化分析西蜀园林的研究状况,结果发现园林历史与发展、园林美学与意境、园林文化与特性、造园要素与景观和旅游开发是其主要研究主题,“追根”“交融”和“升华”是研究趋势的根本[6]。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核心期刊《中国园林》2003~2019年间的文献记录,为学者梳理研究概况、分析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中国园林》作为在国内外发行的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综合性、理论性核心期刊,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学科前沿,主要刊登风景园林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等内容。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来源《中国园林》的相关期刊论文,数据采集时间为2003~2019年,并清理无关数据如“刊首语”等导出“Refworks”文献格式,除重(RemoveDuplicates)导入的数据得到4719条文献记录。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中国园林》核心期刊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2结果分析

2.1期刊引文分析。期刊引文是文献的重要组成,分析期刊的引文有助于研究主题发展脉络的梳理,对文献受关注程度和价值的体现则可从引文频次看出。研究结果表明,引用频次最高的为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林箐和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合作在2005年发表的“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一文,被引频次达到896次。该文从地域特征与历史园林、地域特征与现代风景园林和突出地域特征的设计实践3个方面,阐述了地域特征对园林风格的形成和规划设计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不仅可以将天然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将更广阔的自然(田园和国土)作为对象形成设计语言[7]。同济大学王云才的“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被引频次为781次,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乡村景观意象、景观功能区、人类聚居环境等乡村景观规划核心[8]。该文献的高被引次数也印证了我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发展。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制造业在城市中遗留的具有较大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工业废弃地也被提上议程,针对这一棘手难题,王向荣等通过“生态”“艺术”和“后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提出整体保留、部分保留和构件保留3种方式设计废弃工业建筑、构筑物和工业设施[9]。

2.2关键词突现分析。以4719条文献记录为分析对象,设置“YearPerSlice=1”,调整“Burstness”中的关键词持续时间“Mini-mumDuration”,当2003~2019年“MinimumDuration”为1时,共有120个关键词突现点。在17年间共有28个关键词只出现了1次,如2017年的“无锡近代园林”“荒野”等,说明这类关键词的主题没有持续性;有3个关键词持续出现长达8年,分别是2003~2010年的“生态”、2004~2011年的“湿地”和2011~2019年的“风景园林学”。关键词突现出现的持续时间集中分布在6年内,持续时间为2年的关键词突现为最多的35个。关键词突现时间的改变也说明研究主题的变化,从时间持续性上看,大约6年在《中国园林》期刊中的主题有较大变化。而研究主题的变化也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2017年出现的“大数据”“空间分布”“生态修复”“城市公园”“微气候”“生态智慧”等也契合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研究热点。

2.3研究热点时序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网络,按照相关度抽取关键词,并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如图2、3)。图谱中不同聚类由平行轴线代表,不同关键词频次由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由位置代表[5]。由图2和图3可知,《中国园林》期刊突现关键词共分为15个大类,包括“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人文”“地理信息系统”“岭南水乡”“香蜜公园”等。对“园林植物”大类主要有植被修复、堆肥、调查、光照强度等关键词,主题方向为园林中各种植物的研究;对“风景园林”主题,期刊更多关注的是植物景观、水生植物、康复花园、苏州古典园林、世园会等方面。从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中国园林》期刊更多的是关注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和世界遗产等,更多赋予园林以人文思想,并向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计量分析论文范文6

在社会科学研究逐步深入的几天,随着研究分析和评价工作的深入,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对待SSCI文献逐渐被人们倡导。他们认为,一个国家一方面应该留意SSCI文献的数量,另一方面更要重视SSCI文献的质量。但是,由于目前没有很好的测度文献质量的工具,那么可以用文献影响力来评价文献质量。因此国内外以文献的影响力研究为核心对社会科学研究展开了系列评价工作。影响因子(IF,ImpactFactor)作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测度期刊的有用性、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测度期刊所在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作为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以引文为基础的,其评价的主观性相对较小,能够更精确、客观的测定期刊的质量。

二、国外学者对SSCI影响因子研究综述

国外的很多学者认为影响因子能够具有评价文献质量的功能。Seglen(1997)说,以引文为基础的影响因子在评价文献时,相对于其他方法较为客观。Geary(2004)说在学术研究质量与政府拨款、基金资助、职称评定和晋升相挂钩的今天,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估可以通过其发表期刊的地位展现。EggheandRousseau(2000)和Svensson,(2010)指出SSCI的影响因子作为测定期刊质量的指标,也能够作为评价文献质量状况的最有用的方法。DanielaRosenstreich(2012)在分析GoogleScholar和SSCI相关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及其排名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同一篇文献在不同数据库的影响程度是一致的。RonaldN.Kostoff等(2007)对比分析了中国和印度的SSCI文献发表期刊的加权影响因子,评价了两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表现状况。

三、国内学者对SSCI影响因子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利用基于影响因子对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社会科学文献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胡俊荣等(2004)基于影响因子,分析了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状况。党亚茹等(2005)【基于2000-2004年SCI、SSCI和A&HCI的影响因子研究,对天津市基础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程莹等(2007)在统计分析国内9所名牌大学的SCI、SSCI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国内名牌大学的平均质量进行了研究。于晓华(2008)基于影响因子角度,分析了1998-2007年SSCI经济学领域期刊的英文论文数量和质量情况。刘莉等(2009)以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分析论文影响力的指标,评价研究了我国国际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情况。刘红建等(2012)基于1975-2010年中日韩三国的社会科学文献发表在SSCI的影响因子,分析了中日韩三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四、对SSCI影响因子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基于影响因子评价SSCI文献影响力或者质量的研究,对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分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目前的很多研究还存在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处于什么样的世界水平;目前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在什么地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导致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水平与世界存在差距的原因在哪里;为了提升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导致这些问题没能解决的一个原因主要是,基于影响因子评价我国社会科学影响力状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系统分析我国SSCI文献发表期刊影响因子状况的典型特征,没有深入分析我国SSCI文献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特征背后的影响因素和本质原因。另一个问题是,现有的研究多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但是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即它只能简单描述我国SSCI文献影响因子的总体状况,无法系统揭示我国SSCI文献影响因子的分布特征。我们可以将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我国SSCI文献发表期刊影响因子研究,以挖掘我国SSCI文献发表期刊影响因子分布的典型特征,揭示隐藏在现有影响因子分布状况下的不为人知的分布规律,探索我国SSCI文献影响因子分布的发展趋势,发现影响因子分布的影响因素和本质原因,进而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上述问题。

计量分析论文范文7

计量经济学是因为人们研究经济现象活动规律的客观需要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同属于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虽然历史不长,但已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对于财经类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是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的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要更高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必要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切实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工作。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设计

首先要选择好教材。在理论教学上,根据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知识水平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要注重选择理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其次要能抓住教学主线,这条主线也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这条主线,于是很自然地就减少了其中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上的推导内容,重点说明推导结论与计量分析方法的关系,比如: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等内容重点讲解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如何检验,以及补救措施,避免了一部分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其中繁杂的数学公式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情况出现。三是重视案例教学内容的开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体现其工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的教育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设计高水平的案例。我在课件中安排了一些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案例,比如:居民住房消费,物价问题等方面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案例提出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步骤思考怎么建立模型,怎么估计参数、怎么进行模型检验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后,即提高了同学们认识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的热情,又更深刻的体会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基础实验有五个项目,综合实验一个项目。教学方式采用自主性实验模式,自主性实验模式是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即在实验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软件的运用等方面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先提交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认为具有可行性即可进行实验。从教学过程来看,自主性实验教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分开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部分则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控下由学生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实验项目自愿选择实验主题,然后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应用模型及软件研究所选择的课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互相帮助以小组实验的方式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

1.做好实验教学准备工作。认真编制好实验教学计划,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研究课题)。编制实验教学计划对学生实验进行布置、指导和检查,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与课程性质,安排了实验教学进度,确定了学生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方式等。在实验内容上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6个实验项目,即EViws软件的认识、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的诊断与修正、异方差诊断与修正、自相关诊断与修正、综合实验等基本涵盖了教材教学内容。

2.划分好实验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小组来体现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按照自愿原则成立实验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他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如:学习教学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学习管理,同时负责及时与老师协调沟通在实验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各种疑问。小组制管理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计量分析论文范文8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集经济理论、高等数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经济学科。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及经济管理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大多采用了设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1]105,并且获得的效果也很显著。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克莱茵所说:“计量经济学已在经济学科中居最重要的地位”。只有掌握好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才能提高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列入经济学科核心课程是我国经济学科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和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例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将所学知识得以应用,教学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教师重视理论的讲授、数学过程的推导等问题,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从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方法,以便推动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培养计划的制定不合理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关于学习课程的安排,以及学时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财经类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安排上凸显了这个问题。

1•课程安排不合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门学科的有机结合,所以计量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学生对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门课程学习完之后更加合理。然而在实际的培养计划中,往往由于有关人员对这门课程不够了解,有时会安排在大二下学期,使得学生在没有学习数学与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2]200。由此带来的问题使学生不能扎实地理解和掌握计量分析方法,同时也使得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总课时少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安排少。很多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课时不足。有些高校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开设了许多课程,从而压缩了一些重要课程的学时数[3]113。一般包括实验课及软件的学习在内只有54课时。而这些课时对于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明显是不够的,不能将知识讲得透彻,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实验课教学安排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地通过理论的讲授和数学的推导,无法使学生掌握计量分析方法,必须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财经类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实验课的课时安排过少,一般在6—8课时,这样不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及时通过实验课来加以巩固。

(二)使用的教材编写不足就目前常见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教材的内容编写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能够见到的国内教材多为大篇幅地阐述理论和数学推导,而应用案例很少。这增加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负担,甚至使那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畏惧感,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2•缺少常用软件的编写。几个常见的统计软件,如sas、eviews、matlab和spss等软件很少能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见到完整而详细的编写,几乎都是简单地概括和介绍而已。然而在使用计量分析方法时,由于数据容量大、参数多,尤其是多元分析时会使用矩阵方法,计算量非常大,这些都需要借助统计软件才能完成。在教材中忽视对这些软件的详细编写,使得实际教学中达不到相应教学目标。

3•编入教材的统计分析方法少。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本科教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包括的内容有:计量经济学概述、经典单方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检验、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其他的方法才可以解决。例如,缺少离散选择模型、简单的面板数据模型、简单的时间序列模型(包括单整、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等。

(三)数据来源渠道少在计量经济学中,根据性质可以将数据划分为质量数据和数量数据[4]20。质量数据是用来识别单位某一特征的标记或名称,根据需要取整数即可。而数量数据是用于表示规模或水平的数据,根据需要收集或调查。这种数据在实际中获取的渠道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是通过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的《统计年鉴》。由于统计方法、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等的不同,部分宏观数据仅仅从统计年鉴上不能完全获得,这就给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带来困难,也给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带来了困难。

(四)缺少计量经济学实验室在数据量庞大、模型复杂和计算量大的情况下,只有借助于eviews、spss等统计软件才能完成。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包括这些软件的讲授和实践操作,而这种实验教学必须在实验室才能完成。在实际中缺少计量经济学实验室使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很难结合,而这严重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师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在实际中,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1•计量经济学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也只有20几年的时间,所以从总体上来看这方面的高级人才相对匮乏。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建设的要求,使得新进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师的流入。

2•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确实给教学带来了方便,节省了大量板书的书写时间。同时会加快教学节奏,增加学生思考的负担和强度,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六)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大多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内容也只限于基础知识以及数学推导或者增加论文的撰写。撰写论文虽然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但是在实际中很少有学生能够自觉地自我完成,多数是抄袭。若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实用性。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p#分页标题#e#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鉴于目前高校财经类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存在的问题,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安排,应作如下改革:

1•合理安排课程。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完成,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学习。只有在充分地掌握了三门基础课程之后才能很好地理解和学习计量经济学。这样也保证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同时也不致于与因即将毕业带来的问题之间发生冲突。

2•增加总课时,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教学。一方面要增加三门基础课的课时,另一方面更要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增加到72课时。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予以讲授,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3增加实验课教学。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实验课的教学应安排在每周与理论课同时进行,不应安排在学期末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通过实验课有效地得以吸收。

(二)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用目前计量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各有其不足之处。有些计量经济学教材,主要偏重于理论的教学,严重缺少案例,不利于理解和学习,同时缺少统计软件的编排;有些教材虽然在教育部规定的内容之外,增加了平稳时间序列模型、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协整模型以及特殊问题的计量经济问题,扩充了计量分析方法,但是也严重缺少案例,并且只是简单地编写了统计软件的内容,不太适合本科生的学习;还有一些计量经济学教材,在内容上简化了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并增加了案例,有统计软件的详细讲解,但内容只限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在采用时应适当地根据需要增加教学内容;李子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是以初级内容为基础和经典计量经济模型为主,同时有少量的中级内容和非经典模型,以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应用为主,简化了数学推导,增加了统计软件的编写,较为适合本科层次和具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5]45。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微调,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三)扩大数据来源渠道一些宏观数据可以从《统计年鉴》上获得,但是因为统计方法和标准等原因,有些数据从统计年鉴上不能获取,一些微观数据就更难获取了。所以应该扩大数据来源渠道,加强与各级统计部门的合作与往来,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同时学校也应增加投入,成为一些专业的数据收集单位的会员,如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数据网等。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数据,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来,增加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四)建立计量经济学实验室如果将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可以加快学生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利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室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购买电脑、多媒体等硬件设施,同时也要购买如eviews、spss、sas等各种正版的统计软件,满足不同分析方法的需要。

(五)鼓励教师进修和相互交流学习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因素,教师知识含量的多少及深度更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在引进优秀的计量经济学教师的同时,也应该鼓励计量经济学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进修和学习,不断吸收计量分析方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学校应在这方面建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鼓励和支持教师更多地开展有关计量分析方法的讲座,支持不同学校间教师的双向交流,相互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教师适当多用板书,例如当遇到统计性质的证明,多元回归等复杂的数学推导以及矩阵演算时通过板书的形式予以讲解,能够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印象,有助于加深理解。

(六)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在传统期末闭卷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安排一个小的课题,让学生自我收集数据,自我建模。同时增加上机操作考试,考察内容为统计软件的应用。将这三种考核方式以不同的比例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