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管范例

会计监管

会计监管范文1

本文首先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构建需要分清重点,明确指导原则等,并提出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构建对策,以期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

1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事业单位外部监督部门较多,但作用得不到发挥

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中包含了好几个管理部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发挥的管理作用甚微。在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建设过程中,很多业务尚未完善,因此,在注册会计师过程中,行业收费标准不够明确。一般来说,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需要通过市场实行压价管理。但就目前的实践情况来说,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不足,在管理过程中违背了会计工作准则。同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审计过程中收费较少,无法保证审计活动的效益。

1.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会计行为监督不足

现阶段,对有关会计违纪违法行为的监管不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为准则,导致实际工作存在异常情况。对于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等监督管理单位来说,开展监管工作难度较大。相对而言,我国现阶段会计职业规范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目前我国财务会计行业整体的管理与监督效益无法提升。此外,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括自身活动的多样性、业务情况的复杂性等,给财务会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3事业单位内部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从建立至今,其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这种微妙的关系将事业单位具体工作变得十分复杂。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等都能够给事业单位施加压力,管理层次相对复杂,并且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等,这无疑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工作的难度。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监管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工作中形式化严重,取得的成效甚微。

2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2.1强化事业单位收支管理

第一,财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相关业务,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合法性。会计人员持证上岗,逐渐淘汰非专业会计人员,保证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加强税法宣传,提高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在行政区域内安排专门的会计人员进行专项税务稽查,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第三,每年都必须做好相关的资产登记,配合有关审计单位做好相关的审计。第四,坚持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责等,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对上一年度收支不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今后的工作作出整改。第五,充分发挥物价、监察及审计部门的作用,财务部门需要强化收缴监管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法律观念,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严格依据法律条文,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2.2形成相互制约的财务监控体系

第一,应该对事业单位会计监控体系内部工作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等,建立更加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监控体系。在全面性原则基础上,强调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责。第二,分析重要性原则,努力实现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全面控制。作为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需要完善企业内部机构,做好相关工作的分配,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注重管理的整体性,完善相关工作流程等,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监控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企业经营效益实现增长。第三,在事业单位内部还需要建立相互制约的监控体系,各个监管部门和机构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与沟通,同时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性。第四,提高企业各个部门在财务会计工作监督工作中的参与度,根据事业单位工作现状,实现制度、理念同步更新,全面做好事业单位会计监控体系建设。

2.3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

在事业单位中,总会计室下属机构主要包括计划部门、会计部门及审计部门。各个部门需要实行双向汇报与管理制度,为了保证这一制度的执行,需要完善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内容。计划部门一般是进行事业单位各项财务收支计划、财务预算等编制工作,同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等,科学制订资金使用方案等。会计部门则是对事业单位各项物资收支、资金流向等进行管理,并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审计部门需要根据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及监督工作,做好事业单位中各种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保证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改变以往各个部门对其施加压力的局面。同时,还应该适当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全面性等,对财务监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根据财务管理的目标,明确监督管理工作的方向等,为各项监管工作执行打好基础。

3结语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成效的基础,也是保证事业单位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要解决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保证各个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建立相互制约的内部监管体系,完善各个部门工作内容,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胡慧霜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会计监管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质分析;措施

引言

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具有多样性,在企业正常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企业带动各个部门的主动性,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财务会计进行财务工作时,会存在算错等现象,使数据出现差异,使得企业的资产得到损失,从而,造成国家、企业、人民的利益得到损害。因此,对财会实施监管方案,构成完善的监管体系,对企业资金的流转有着重要的影响,也能制止资金滥用、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我国国有企业财会管理监督体制的不足

(一)对国有企业财会管理监制的力度较弱。在传统的监管体系中,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在管理部门手中,在对大型财务进行决策时,具有话语权的大多是管理部门董事会成员,在管理部门和董事会意见一致后,便实施具体方案。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还参与国有企业的其他事宜,在投资、兼并、收购中都有所参与。国有企业虽然设有监理会,但在具体实施中,监理会的职权得不到真正的发挥,没有权利监管管理部门和董事会,所以,在进行大型决策时,管理部门和董事会才是掌握大权的两方,监理会只是空有其名。监事会在涉及财务的重大决定中发回不到作用,从而才亏的监管体系成为了摆设,无法发挥真正的职能。

(二)企业中的财务信息管理不当。以目前的国有企业形势来看,财会部门无法合理的管理财务信息成为了较为普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主要存在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得不到沟通,或信息交换时间不及时,从而影响财会信息统计的时效性,逐渐的导致财会部门和其他各个部门信息脱离。除此原因之外,部分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率提高,会将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掩盖或修改,进行财务造假,通过虚假的信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影响国有企业的形象。但是,这种做法使企业进入恶性循环的现象,也使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严重。这种恶劣的现象使企业并带来了高效的经济,但也为国家带来了经济的危害。

(三)对企业财政信息监督力度较小。在实施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时,经常会出现人和委托人财务信息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使财务信息不真实,或使虚假的财务信息被掩盖。国有企业在进行交易时,经常出现业绩造假、输送利益的现象,这时就通过业绩来伪造或虚构虚假的交易信息,使财务出现状况,出现漏洞,而财会部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将这种现象持续掩盖,这种行为使国有企业资金流失严重对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名誉。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应该从根本解决问题,加强管理制度,使审计财政的职能能够充分发挥,严格核对财务交易信息,保证国有企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形势来看,目前财会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方案过于传统,监管力度得不到实施,机构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监管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除此之外,企业监理会和董事会的职能没有明确的定位,董事会的内部结构不清晰,无法实现职能独立,存在董事会干预监理会职能的现象。由此可见,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结构不够完善,高管部门严重影响财务监管部门的工作,监管部门构成了体系后无法展开实际实施,监管部门如同摆设,发挥不了作用。

(五)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岗位职责不明确。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中,没有明确财会的正确定位,审计机构的定位也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除此之外,上级领导约束着财会部门的监管工作,使得国有企业的财会监管岗位职能不明确,监管部门本身定位不明确,监管部们在董事会之下,无法有效展开监管工作,或存在越级的现象,这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部门之间混乱的现象发生,对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财会监管体制的构建与改革措施

(一)加大政府与国家对国有企业财会监管的力度。只有政府和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财会监管工作,国有企业的监管体系才能构建完善。国有企业建立财会监管部门不仅需要国有企业内部的参与,还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为了保证财务的真实性,政府可以建立有关监管部门,直接监管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走向,使监管体系在政府的带领下都得到发挥,也能与企业内部部分分离,成为独立的,不收任何部门约束的部门,同时也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都属于国家,政府参与财会的监管合情合理,国有企业的所得资产的受益人属于人民。政府参加国有企业的监管,就是在维护公民的利益。政府建立监管部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那个社会的每一个阶层都能参与到监管工作中,维护监管的权益,使自身的权益得到保障。

(二)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监督体制。除了政府参与监管外,国有企业自身也要定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核实。企业的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及经济能力对已有的财会监管体系实施创新改革,完善监管体制,对具体部门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监督部门按照制度规定展开工作,例如事前严加控制,时候积极确认等。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要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制定考核项目,在人才入职后,定期做培训工作,积极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制度,保证每位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在将还人员进行信息核对时,要反复核对资金信息,保证财务信息是真实合理的,在落实财务工作时,要认真调查资金流水信息,在核对财务信息后,要对涉及到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反复确认,确保核对的全过程没有失误发生,防止后期的交接工作出现失误,出现一步错步步错的现象。

(三)建立相关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在政府和企业自身同时监管的基础上,还需要得到国家的支持,也就是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财会的工作,从源头制止财务意外的发生,从而更好地实施财务监管工作。例如:在国有企业中聘请法律顾问,建立合理的法律结构,对监管部门加以法律保护,使监管国能够高效顺利的进行。在特殊情况下,一些财务的投资难免会出现超出预估范围的情况,这是就应该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财务投资进行控制,或调查欠款去向,追究相应的责任,在国家已经给予警告的仍然给企业带来重大财产损失的人员,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总而言之,在发生风险之前制止风险,风险才能避免,预防措施能极大地减少国有企业的损失。

(四)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完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中必不可缺的组织结构。因此,改进和完善法人的治理结构对财务监管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更保证监管工作更加合理、高效、科学的完成。改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是要了解董事会的结构,合理、科学地明确董事会和监管会的定位,划分各自的职能和权利,与此同时,要明确董事会成员的结构,划分他们的职能。董事会是国有企业的最高管理阶级,手握企业的大权,所以,董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善,决定着财务监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在政府对董事会结构进行规范时,要充分了解董事会各个成员的职能和权利,这决定着财会的监管部门能否实现独立,能否独立的展开工作。在划分好监管会和董事会各自的职能之后,国有企业应该发挥监管会的职能,并合理利用。监管会在财会监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国有企业不可或缺的监管部门,它对资金的调动进行监督,对资金的明细进行统计,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监督,这样才能体现监管会的作用,将监管的职能有所发挥,保证财会管理能够有效地进行。除此之外,在进行职能分工时,要将董事会和监管会的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让董事会实施决策权,让监管会实施监督管理权,避免二者的职责重合,明确各自的职位,使财务管理能和企业的经济发展结合到一起,加强财会和各个部门的交流,以此来加强企业的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为了国有企业能够有秩序的进行工作,财会管理明确,强制性实施监管体系是维护企业的重要方法,现阶段我国的监管体系中好巽在一些问题,如财会部门无法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领导财务状况、重大财务由董事会决策等问题,这就需要财会部门进行强有力的实施,改善监管体系,能有效解决我国国产企业财务监管工作职能不明确,财务监管机构拒绝承担自身责任等难题,对此,国企在构建监管体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框架,从而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使监管工作能够有效的实施。加强企业和政府的交流,政府的政策企业工作中,加强监督力度,制定风险方案,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致霞.浅谈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控制体系[J].中国商界,2009,000(007):158-159.

[2]孙怀启,卢晓梅.委托理论与国有企业财务会计监督体系[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08:50-51.

[3]龚小琴.浅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监督重点及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00(014):485.

[4]陈烨.关于国有企业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核算管理模式的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0(13):67-67.

[5]范红旺.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J].经济,2016(12):00098-00098.

会计监管范文3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事业单位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事业单位日常运营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也给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保障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组织机构工作效率,必须有效加强对相关监管制度和体系的研究。本文就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作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督体系;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规模不断壮大,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和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保障如此庞大的组织机构能够高效、稳定的运转,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财务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其监督管理体系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紧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1深入理解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各国之间加强了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各种新的技术和理论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在不断的实践和实验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在这股趋势的带动下,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事业单位也发展壮大起来。事业单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备履行政府职能的功能,对规范经济市场,管理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其他行业,财务会计工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不断提高的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的推动下,财务会计工作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要素不断增多,财务会计工作的压力大幅度增加,为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监管体系应该能够对事业单位在执行事业计划和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时,其所包含的有关经费的筹运、报销等事项进行监管,把控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在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减少事业单位的资金浪费。

2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构建时常遇到的问题

2.1主管单位相关意识薄弱

在不断严峻的资源状况和环境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转折期。尽管许多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进行了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部分事业单位的主管缺乏相应的意识,仍旧沿用较为陈旧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这些老旧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缺乏对当前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状况的认识,对许多新出现的问题不能作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在财务的预算控制上,也存在诸多漏洞,使大量资金外流,加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负担,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完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由于主管单位相关意识的不足,一些对财务监管工作有益的工作没有得到正常的开展,财务监管的工作重心也出现了一定的偏移,这也导致了财务会计管理漏洞的出现。

2.2监管体系构建技术水平不足

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差别,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难点和重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要想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保障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必须准确抓住财务跨级监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了解新形势下财务会计的基本现状和监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建立出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然而,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和环境条件,在构建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自身财务会计工作中的症结点,对工作中所出现的财务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做到充分的认知,这就使得构建出来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因此,为构建较为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适时的引入相关技术和人才,并设立相关部门对该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自身监督体系的构建水平。

3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构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3.1精简机构

财务会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许多事业单位也就此设立了许多组织结构和岗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仍旧沿用较为陈旧的组织管理制度体系。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的出现,尽管部分事业单位所设立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很多,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却很少。许多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甚至给财务会计监管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监管部门由于组织机构较为庞大,在解决一些突发问题时,在信息传递、职责分配等方面缺乏效率,问题解决的质量也不尽人意。另外,臃肿的组织机构也会给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事业单位在构建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针对自身详情,精简机构。

3.2体系的人性化

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有关财务会计的工作是较为繁琐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也往往是枯燥和劳累的。在这种状况的影响下,在财务会计人员中就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对工作质量不利的现象。因此,在构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考虑员工的身心状况和需求,做到体系的人性化,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4结语

总之,在构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时,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把握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全面分析自身状况,对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把握财务会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兼顾员工身心状况和要求,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以达到节省财务开支,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作者:马艳英 单位:唐山市丰润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郑小晖.对地勘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改革的探讨[J].财经(学术版),2013(01).44.

会计监管范文4

在会计核算上,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基本上都是按照核算单位报账会计填写的报销单上的费用列支渠道和科目内容进行核算,这样就难免出现信息不完全准确的现象。会计集中核算以后,被核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资产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分离,许多被核算单位往往只重资金管理而轻物资管理,容易造成固定资产购置及报废处置不规范、随意性大、固定资产入账及核销不及时,甚至有些被核算单位为避免管理资产麻烦,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化整为零不进入固定资产核算,形成账外资产,造成账实不符。

部分被核算单位领导认为,进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往来、财务收支都由核算中心进行核算会计核算、审核和监督,本单位不必再进行财务管理。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这些导致了单位财务的预算、计划、分析、控制、监督等重要管理工作没有开展,造成了单位财务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弱化。

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核算中心,审计部门了解部门预算、专项经费、财务收支及核算详细情况时,往往核算中心会计对经济业务事项的实际情况说不清楚,而被核算单位报帐会计对账务处理一问三不知,使得审计资料提供不及时,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

核算单位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本部门的财务状况由于核算中心每月只向核算单位报送一次报表,并且报表数字相对浓缩、抽象,这对单位财务及时、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本部门的财务状况极为不利。同样,核算中心会计对单位情况了解较少,都是对经济业务活动的事后核算和监督,弱化了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等职能。

针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财务现象和问题,应加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初期,各部门结合自身的经济业务活动特点,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如收支管理制度、开支标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检查制度等,逐步建立起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但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会遇到原制度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各单位要根据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和执行各项财务制度,严格堵塞管理上的漏洞。

财务管理建立在会计核算信息基础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要由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共同实施,如果不能相互很好地沟通、协作与配合,就难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被核算单位要主动、及时地与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沟通,使会计人员能深入了解和掌握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开展情况,从而对本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更为有效地核算、监督和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也要加强与被核算单位的沟通,全面了解被核算单位的项目实施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等,加快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职能转变,指导核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好核算、监督、服务的职能作用。

会计监管范文5

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取消了存贷比不超过75%的监管约束,本文试图分析取消的原因,及政策调整对地方中小银行产生的影响,并就如何适应政策变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取消;存贷比;监管;地方中小银行

2015年10月1日,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开始实施,其中删去了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监管约束,将其调整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自1995年起存在了20年之久的存贷比刚性限制正式解除。

一、取消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地变革,金融脱媒不断深化,存款保险制度已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近完成。对单家银行而言,实施存贷比监管约束,是为防止过度放贷,保证其流动性,但在资产运用与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的现实下,存贷比高低与单家银行的流行性好坏并无对应关系。银行机构资本金再多,也不能用于信贷投放,只能靠吸收存款以促进信贷增长,存贷比监管已越来越难以适应金融体系现实需求。

(一)难以适应逆周期宏观调控需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达成一个共识,货币宏观调控应该是逆周期调控,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需要银行体系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而存贷比监管约束限制了信贷的持续稳定增长,与逆周期调控相悖。

(二)难以适应银行差异化发展需求

存贷比指标简单地将信贷投放与存款对接起来,存贷比监管约束导致银行必须依靠存款经营,无法促进银行差异化发展。银行为不突破监管红线和满足考核要求,短视行为在所难免,一到月末就会突击揽存,导致存款余额大幅波动,2014年监管部门即使设定了存款偏离度指标,存款余额变动依然较大。

(三)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

存贷比监管约束下,存款是各家银行的生命线,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刚放开时,大多数银行采取一浮到顶措施,与贷款定价的千差万别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背离了央行放开利率管制的政策意图。

(四)难以真实反映银行流动性

随着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存贷款份额均在下降,存贷比指标的设计过于简单,难以准确反映覆盖银行表内外各项业务的流动性真实情况,为更真实地反映银行流动性,我国银监会已采纳巴塞尔协议Ⅲ建议,将流动性覆盖率加入到了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

二、对地方中小银行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资产业务

近年来,大量的“投资主体”,如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小微金融服务平台、投资公司等出现,投资渠道多元化和新兴金融业态对资金形成分流,导致银行存款增长缓慢,信贷投放也相应受到限制。存贷比监管取消后,解除了这道“紧箍咒”,有利于地方中小银行信贷投放得以进一步释放,资产业务更具主动性。

(二)负债业务

在法定存贷比监管约束下,“存款立行”是各家银行时刻强化的经营理念,拉存款贯穿全年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受存贷比75%的限制更明显,为不触及监管红线,月末、季末,年中岁末,想方设法拉存款,冲时点。存贷比监管取消后,地方中小银行存款压力大为缓解,可用同业负债替代一般性存款,负债主动性得以明显提升。一些地方中小银行已在全国银行间本币交易市场成功发行同业存单,通过同业负债替代一般存款,为下一步推出新的业务品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面向个人、企业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提升负债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经营业绩

一是成本得以有效控制。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减,不良贷款双升,资金成本增加,利润普遍下滑,相比全国大中型银行,地方中小银行存贷比更紧张相应存款压力更大。存贷比监管取消后,地方中小银行灵活性增强,改变了以往“以存定贷”格局,可以在做大资产业务时不需考虑存款问题,或根据负债的来源与成本来考虑资产的运作与规模,或根据资产情况去决定负债来源与成本。二是经营模式进一步优化。取消存贷比监管约束后,地方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规模扩大,资产配置得到优化,盈利空间放大,银行利润表受益。在流动性监测指标符合要求,有利于持续稳健经营情况下,地方中小银行可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贷款余额完全有可能超过存款余额,推动经营模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存贷汇向综合金融转变。

三、相关建议

(一)负债管理精细主动化

存贷比监管取消后,对地方中小银行而言,存款仍然是最主要的负债资金来源,在“互联网+”时代,存款管理应向精细化转变,通过营销、增值服务、支付结算和融资便利等多种手段对存款进行维护和管理。同时,应强化主动负债理念,创新负债工具,畅通主动负债渠道,如推进非保本理财存款、非银同业存款、同业存单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实施主动负债管理,缓解以往传统负债存在的被动选择、竞争性强和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分散负债来源,优化负债结构,以资产匹配负债等方式,控制负债成本和稳定负债构成,提高负债质量。

(二)资产配置渠道多元化

存贷比监管取消后,地方中小银行应改变片面依靠做大存贷款规模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将更多的精力由吸储转移至资产管理,以实现资产拉动负债的精细化管理。一是做好传统的信贷业务,发挥地方中小银行的优势,立足本土,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在保持合理贷款增速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服务好“三农”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发展同业投资业务,拓展合作渠道,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尝试开展同业理财投资、资产支持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多种业务,获取绝对收益。三是做强债券投资业务,已加入货币市场的机构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时根据收益率曲线走势,灵活进行债券配置和交易操作,提高债券投资综合收益。四是拓展理财业务,以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为目标,积极研发保本与非保本,风格稳健、品种丰富的理财产品组合。

(三)流动性管理全面化

存贷比监管取消后,资本充足率指标能够约束时点资产规模,但对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以及低风险资产业务规模的控制,需要采取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指标来进行约束。地方中小银行应统筹考虑流动性管理和盈利目标,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组织架构和全面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组合:一是加强日常备付管理;二是以短期稳健投资为主,考虑收益率及当前市场消化能力,增加投资同业理财等灵活资金运用形式;三是投资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提供充足的质押融资能力。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上,除保留传统的指标法,可启用现金流模型和压力测试等现代的计量方法。

作者:马庆波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会计监管范文6

 

会计行为规范建设,可以增强硬性约束力、规范性、操作性,这是会计治理的根本途径,但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使造假付出极大成本,是培养合格的交易主体的保证,促进会计行为合法、合理、合情。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包括监督检查、机构人员配置、权力划分等多种内容建设。   一、完善细则,强化监督检查   社会的管理、行政的管理、法制的管理要用具体可行的制度安排来辨别、判定是非,让人们确实把宣传的东西变成行为的界限。   (一)完善细则,强化监督   1.进一步完善财政行政许可会计配套规章、细则,解决会计法律、制度操作难的问题,健全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将各项会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定细则应考虑到对会计制度的具体应用、工作管理体制、职权划分的责任认定有具体规定,便于操作。塑造全社会都理解、支持、重视会计法律制度的氛围。   2.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施需要多部门配合,责任分担,并且会计信息失真也往往涉及法纪、政纪和党纪等多方面,隶属关系复杂。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往往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执法机构分工责权不明是法制建设的一大障碍。而法制化是由会计立法、知法、司法、守法、护法各要素组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会计法律机制,必须加紧健全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执法体系,修订完善会计服务业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业法律体系,落实执业市场规则,有序健康竞争。   3.结合信息化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增强细则的前瞻性。而贯彻实施这些细则,监管工作必须切实到位。从“安然”轰倒到“安达信”丑闻,我们看到了法制的缺漏和政府监管的乏力。行政机关应依法加强管理和监督,及时采取措施,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以维护会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强化会计的行政监督是解决当前会计造假问题的关键之一。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博弈的胜负。会计法律应明确实行或不实行某种行为的界限,设立有关“应当”行为之外的禁则,赋予会计人员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法律法规要避免形式主义,以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局面的尴尬,切实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使监督工作正常化、制度化。   4.同时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围绕《会计法》这一核心,普及法律制度知识,树立对会计法制化的正确认识,提高法制意识,强化监督检查。各级财务部门、业务主管单位,各单位、各会计人员,都应认真学习会计法律,总结宣传经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效果的途径和方式,积极更新宣传内容,使社会各界了解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促进国家行政部门真正行使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责,让单位负责人自觉对会计工作负责,共同改善会计执业环境,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科学分析,量力而行会计制约社会秩序,制约会计信息的会计制度无疑要影响   社会秩序。它不仅是门技术,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会计制度制定了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规程,明确各项业务流程,使各项经济业务得以及时处理;而对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规定,也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特别是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是按照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准则、规则、科目、凭证、账簿、报表及各项具体业务处理办法的规定来完成会计工作的。正因为会计制度的作用巨大,所以科学的会计制度应该是合理、细致、周密、全面而又简便可行的。在管理会计制度制定工作中突出问题,是把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作为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发挥会计的辅助管理作用,确保企业持续发展,防止非法转移资产。由控制环境、会计体系控制等构成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基于现有的内控制度,在会计制度中专门制定有关内控的规程,提高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效力和会计信息的国际一致性和可比性。尽管会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完成,但会计制度的执行却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涉及企业、司法等其他人员。因而在会计改革中充分、科学分析改革对利益各方的影响,从国情、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保证会计为规范的可行性。   二、深化会计理论研究,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会计行为规范的制定是以满足内部、外部信息使用者需求为目标,来实现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尺。其根本作用在于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指导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会计的各项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一切最终依靠会计人员贯彻实施。   (一)深化会计理论研究   统一会计法律制度理论,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并举,包括对会计规范、方法和工作的丰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下导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和工作,是两者的中介,用以指导和评价会计制度、准则和法律。但我国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更多是规范研究的方法,对实证研究少,造成理论与实务的脱节,大量的实际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应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出发,以会计对象为基础,复式记账作原理,多方面、系统地构成前后一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指导会计制度制定,规范、治理会计工作,吸收先进的管理观念、方法,加以利用。以往改革多倾向于宣传、讲解及理论分析,多用文字叙述,主观性强。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在现在或是将来有增无减,终究要面临公允价值会计等的挑战。美国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指出:“会计理论真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上有说服力,应该必须接受检验和证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强实践研究,提高会计制度的研究水平。中国当务之急是开设会计制度设计教育。长期以来,会计人员把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视为只是政府部门的事。会计教学也仅仅满足于对制度的解释。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日趋多元化,对会计制度的实用性的要求越发灵活。这就要求设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p#分页标题#e#   (二)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1.从“人”的角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有效的必由之路。会计的职业力量反映的是会计专业人员的数量、规模、素质、水平、社会地位,是对本国的会计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参与国际会计事务的能力。21世纪的会计人应有商品经济、竞争、效益观念,既是科学家,又是计算机专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另外我国的会计制度都是由财政部制定、研讨、颁布的。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复杂,专门专业程度低,往往造成会计制度对多变的环境缺乏实用性。这就需要由财政部授权、审核并成立一个由精通会计、金融、制度、法规、管理等多种领域各个问题的高级人才构成的,具有相当权威的,在与金融、司法等相关部门沟通的基础上,从国家高度专门从事会计制度的制定、修订、废除等工作的机构。这要求加快会计教育发展,引进先进的国际模式,培养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3.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更应该加快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学者李若山认为,法务会计是指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对法务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积极通过学历模式教育、继续教育模式等方法探索培养专业法务人才的教育体系。   4.分析可知我国的会计治理有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规范标准,其背后有一张以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作为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巨大网支撑。其中会计法律制度、会计道德都是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工作的“规则”。二者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构成诚信治理会计的有机整体。   三、结语   经过人才、条文、监管等多方面的努力探索,会计行为规范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多重建设,相互配合,整体发挥作用,我们一定可以建设一个如前所述的前后衔接,内在贯通,体现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特点的会计行为规范体系,以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地规范会计人员行为,打造诚信会计。

会计监管范文7

关键词: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关系

引言

在企业改革的环境之下,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工作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监管效率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从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角度来看,强化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准,并做好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工作的制衡。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应进一步明确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必要性和区别联系,为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打好基础。

一、企业会计监督和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对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同时,在审计工作中还要根据企业最终获得的效益是否合法来进行审查和监管。这表明在整个管理阶段,需要将会计资料作为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前提,让审计监督能够有效进行。各类会计资料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依据,确定企业的会计活动方案。这表明会计和审计工作相辅相成,都是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重点,其中会计监督更加倾向于会计层面,用来记录财务数据信息和企业内部的其他财务收支状况,并且会计监督是会计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各项经济活动时的主要监督模式。与会计监督相比,审计监督则更加依靠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审核,严格按照国家的财政法规和制度要求对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判定,如依靠《会计法》来展开内部经济活动和财税业务的监督、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某些大中型上市企业进行执行监督等,体现的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表明我国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必要性,是现代企业监督管理环节不可或缺的要素和内容,一方面能够防范企业内部存在隐性违法风险,另一方面则可以确保各项管理活动的公平性,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推进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1]。

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与联系

(一)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监督职能方面。具体来说会计监督本质属于一种自我职能监督要求和企业的管理决策进行联系,并且带有明确的主观性,会监督企业所有的运行资料和运行过程。会计监督在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都是对企业等各类经济实体的信息状态进行评估,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例如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状况和经营管理过程都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而审计监督在职能要求上比较特殊,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管理阶段,只从外部角度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确保企业的运行过程始终在法律要求的范围之内。某些特殊情况下,审计监督更加倾向于从国家角度对宏观经济活动展开的大范围和全方位监督。例如涉及企业生产环节和建设环节所使用的材料或设备等相关数据,都要进行事前事后的严格监督。综合来看,在监督程序和监督对象方面,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监督的实效性和系统性比较突出,可以从原始的数据资料当中获取关键的财务信息,使整个监督流程保持连贯,形成程序链。而审计监督则不会在某个方面进行明确要求,监督程序和经济活动并非同时进行,可以在经济活动开展前后,展开有效审查,对某些具体方面的细节要求更高。从监督对象来看,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类经济信息与实际状况是否保持一致,和经济业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无论是企业的数据计算还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判定,都包含在经济业务范围之内。审计监督的对象,除了企业内部的经济业务之外,还有企业的经营结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确定企业监督权限和企业运行结果的前提下,对可以进行优化的部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表明审计监督从监督对象上比会计监督更加广泛[2]。

(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联系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监督对象,都立足于企业内部的资金活动和资金数据,两者都会对日常会计事务展开监督,来对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展开综合约束,这表明会计和审计监督都是企业监督的重要手段,都需要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下维持企业的健康运行要求。如《会计法》《审计法》等。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工作联系角度而言,未来的企业要想提升内部监管水平,就需要在法制化建设背景之下规范内部监督机制。首先是建立健全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扩大审计监督的覆盖面,一方面推进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监督,另一方面保障企业管理者在各项工作当中能发挥主体作用,让责任审计和绩效考核等工作之间能形成联动机制,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的具体功能。对于内部存在的违规情况要加大处罚力度和整改力度,避免审查监督过程出现遗漏和差错[3]。其次则是完善会计和审计统一监管制度,对于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或重大经济活动开展时的疑点问题,审计部门和会计财务部门要采取联合监管机制,使得企业内外部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两者之间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完成资源和信息的综合利用,共同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则是结合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保障企业工作效率,让两者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工作结合的作用在于全方位促进企业内部监督质量的提升,避免企业产生经济损失,出现未知风险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建议

(一)平衡不同机构的会计监督权利

各类财务丑闻的爆发反映出我国企业在融资和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方面的问题形势严峻。后续工作中各个机构之间的会计监督权利界定需要根据法律要求进行调整,从而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进行专业而有效的监督,减少经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股东可以发现公司财务存在哪些问题,并请求董事或监事展开调查;监事会则行使必要的财务检查权,负责对日常会计工作展开监督;审计委员会则对各类审计工作和财务报表进行审核,提出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4]。这种分权模式的基本要求就是明确各个机构的权力边界,针对内部会计监督进行合理的权利划分。分权制衡原则与内部会计监督具有非常高的契合性,从权力的来源来看,企业和国家本身具有同质化特征,社会契约论中也对国家权力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合理描述,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实际运作还是企业治理的思想要求,都可以利用分权原则来确保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具有可行性,实现各个机构之间的合理运作,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滥用。综合来看,分权制衡是保障企业高效治理的基础,能够合理地将企业的各个组织机构或外部机构的权力展开有效分配,在明确自身权利的同时规范了相应的责任。而在内部会计监督方面,其核心在于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权利界定要更加明确,审计委员会有内部审计制度的监督权和内控制度的审核权,而监事会在检查财务职责当中会监督财会制度的运行是否有效。例如财务报表作为企业财务信息的重点组成部分,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职权划分,必然导致责任边界不清或权力界限模糊,引起利益损害。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审计委员会可以建立有关的程序,并沟通企业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确保财务信息和披露真实性将其作为内控制度建设时的参考标准[5]。

(二)强化监事会工作专业程度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治理模式属于平行二元制,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都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平行管控。企业作为营利性法人,权力机构的股东具有一定的监督权,可以对各类预算活动和决算活动展开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除此之外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也会开展相应的会计监督,例如董事会作为企业经营的实际执行对象,会平衡企业内部存在的经济矛盾,而下设的监事会则负责企业内部的日常事务管理,依据法律标准行使相应的会计职权。尽管我国企业的一些监事会并不具备非常专业的会计监督能力,但是从其职能和工作要求来看,展开监督工作时可以与财会部门进行沟通协作,让整个监督过程具备主动性。未来的工作当中,一方面要明确监事会的专业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则需要让监事会主动独立行使会计监督权,配备专业的财务报表管理或财会监事人员,确保在进行信息查阅和账目分析时可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将最终的结果进行上报。对于交给审计委员会的会计监督内容,审计委员会应定期出具报告,接受监事会和其他部门的质询。在这一点上还可以参考德国的垂直二元式模式,监事会有权邀请外部的专业人员对企业内部的文件或财产信息进行审核,同时监事会也有权对各类财务报告和董事会的财务信息展开审查,从而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6]。

四、企业审计监督质量提升策略

(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要想提升企业的审计监督质量,就需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基于多个主体展开综合管控。内部审计质量对于内部控制水平提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制度还是外部审计机构的选择都应该从战略角度来综合调节。首先要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内部审计与政府部门的监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可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并且在政府的辅助下,让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可适当披露。其次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作为政府监管体系的补充主体。具体来看,内部审计协会可以将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建设作为整体工作目标,加强内部审计宣传和信息交流,协助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业的内部业务进行审核,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规范。与此同时行业协会能够发挥自身在行业当中的影响力,突出职业规范性,让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7]。最后则是企业自身要提升对于审计监督的重视程度,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监管还是行业协会的正确引导都是在外部进行推动,企业作为审计监督的主体之一也需要和外部监管机制进行配合,例如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必要时增加内部审计的责任授权范围拓展工作领域,维持一定的内部审计规模等。

(二)强化信息监管

信息监管的核心在于确定审计工作当中的信息缺陷,企业内部应该树立信息披露意识。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按照法律法规完成控制信息的合理披露。前文提到了外部监督机构发挥的监管作用,未来的工作当中还应该细化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对各类工作进行原则和框架层面的指导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某些中介机构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可以扮演良好的监督主体,例如引入第三方独立监管机制让第三方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部门可以考虑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丰富中介市场,必要时通过中介机构来提升企业的审计监督水准[8]。当然,企业内部需建立缺陷控制标准和问题解决措施,根据控制评级体系的要求对缺陷认定做出明确计划。例如出现审计监督工作缺陷时,企业内部要建立整改反馈机制,将各项缺陷修复工作摆上日程,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水准,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结语

会计监管范文8

关键词:管理会计;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构建

管理会计作为涵盖了管理学和会计学原理的实务操作系统,对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网络科技公司而言,针对公司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和柔性化特征,通过优化企业组织资源配置则能有效提升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随着我国步入“互联网+”时代,如何建构起“互联网+管理会计”的运作模式,则成为笔者所关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公司的主营业务范围可知,以客户方案策划、设计、运营、服务为流程的工作内容,使得增强业务开展的组织资源配置能力、专项预算管理绩效成为了必然要求。而且,因网络科技中的专用性知识使然,也导致会计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不及时,而这又将制约会计人员的财务内控效果。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科技公司背景下管理会计职能分析

具体而言,在本文中管理会计职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组织资源管理职能

组织资源作为管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代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对组织资源进行管理,本质在于以员工为主体,将物力资源合理的配置给员工。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网络科技公司,其人力资源相对于物力资源更为稀缺,所以组织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合理员工的工作任务。随着项目制的引入和实施,员工基于项目来完成工作任务,则存在着在同一空间维度上跨项目工作的需要。这样一来,便能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专项预算管理职能

笔者所在公司,主要从事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积分兑换平台的搭建、活动策划、平台运营、数据分析,物流配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互联网相关的服务。在以项目为任务单元的运作模式下,专项预算管理便成为了管理会计的另一职能。从管理会计实务的角度出发,这里的专项预算管理涉及到资金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管理、资金效益评价等环节。当然,不同企业的侧重点存在差异。

(三)项目成本核算职能

项目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对项目的“产出/投入”关系进行评价。通过与企业标准进行对标,来为客户分类、员工岗位绩效考核提供支撑数据。在与管理学相融合的会计学操作过程中,项目成本核算可以运用统计学和会计学两类方法。但在对“产出/投入”关系进行评价,并纳入到大数据分析中,则主要依赖统计学方法。

二、管理会计职能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功能定位

在“互联网+”时代下,将电子商务ERP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呼叫中心平台、网站接口开发、数据挖掘、短信网关整合成独特的技术服务平台成为了万众创业、大众创新项目的重要选择方向。为了推动以上项目的顺利实施,这里需要从四个方面来对管理会计职能的融合态势进行功能定位。

(一)定位于信息分解功能

在分工协作模式下来开展项目管理,首先需要着眼于降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目前,交易成本在网络科技公司中主要反映在部门间的信息归集和整合。通过实现管理会计与“互联网+”的融合,则能将人力资源类信息、物力资源类信息,以及财务类信息及时分解到对应部门,从而提升公司的组织资源整合绩效。

(二)定位于信息交互功能

信息交互在这里不仅体现在部门之间能够建立起业务信息及时互动能力,还体现在对必然的财务信息实现共享的环节。对于前者而言,财务部门为公司成本控制中心职能,能够与各部门之间、各项目组之间形成预算信息沟通网络化态势。同时,公司管理层、项目组负责人也能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同步了解。另外,借助“互联网+”模式财务部门还参与一整套的业务流程,从客户服务合同的签订,风险评估、结算方式的选择,项目资金的预算细化,项目的实施进度,完成情况,再按具体情况更新项目预算,公司内部研发中心的人员设备投入,服务创新,以及后续项目回款的跟进。

(三)定位于数据监管功能

为了提高网络科技公司项目资金投入的“产出/投入”比,则需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节约资金投入。这里的产出在物化层面体现为客户的在线产品需求,而在价值层面则可体现为客户所带来的价值。实现投入最小化,则需要对财务信息、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数据监管,进而使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履行控制职能。

(四)定位于风险管控功能

管理会计还应对潜在项目实施风险进行评估,而可能形成的风险包括组织资源现状和资金存量能否支撑起特定客户,特定阶段的需求。通过建立管理会计与“互联网+”相融合的态势,则能在多部门在线协同论证的基础上,降低有限理性对风险管控所带来的不足。在这里,则需要以预算资金安全风险管控为主线。

三、功能定位驱动下的信息化平台搭建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功能定位驱动下,信息化平台搭建模式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一)以降低沉淀成本为原则

管理会计与“互联网+”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此植入一定的物理设施设备。由于这些物理设施设备具有较强的专用性特征,所以必然会对网络科技类公司产生沉淀成本。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沉淀成本过大将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市场策略。因此,这里需要遵循降低沉淀成本的原则导向。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原则呢。笔者认为,实现“互联网+管理会计”操作模块的标准化形态则是有效途径。

(二)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

笔者所在的网络科技公司在互联网架构和使用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建立“互联网+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时,应着力从已有的局域网资源出发,结合广域网,云服务器,VPN搭建信息分解和交互平台。如,通过对已有的ERP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模块整合和功能重构,来实现物化资源规划与项目资金预算同步进行的体系。这样一来,就能围绕着特定项目通过试错的方式,在预算资金约束下完成组织资源在物化层面的规划设计。当前的另外工作便是,需要对有关人员进行操作培训。

(三)有效利用订制通讯平台

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信息流的交互,且在交互过程中应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利用订制的通讯平台(专门开发公司专用型APP)可以因其所具有的anywhere、anytime使用效应而降低沉淀成本,而且对数据平台维护可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服务供应商,就能为公司节约一笔信息平台维护经费。聚焦“互联网+管理会计”,则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的信息汇集优势,实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跟踪。同时,管理会计工作所起到的风险管控功能,也能在动态跟踪中以预算管理辅助、动态数据监管等环节得到实现。

(四)建立财务部门中心地位

我们在构建“互联网+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时,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该信息化平台能否起到预期功能,根本还在于部门之间的协作力度,以及部门员工之间的合作效能。为此,公司管理层需要在制度层面提升财务部门的职能地位,通过建立起财务部门的中心地位,来使得管理会计能够依托信息化平台完善其各项功能。加强对财务人员信息化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的培训,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配合制度层面的设计,则需要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措施中,引入预算执行考核指标。而且,考核的主体则是财务部门。

(五)构建互联网式协作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了风险管控机制,即建立多部门协商模式来降低有限理性的困扰。这里笔者提出,应构建起互联网式的协作模式:平等、共享、协助。在组织文化方面,需要建立起财务部门与项目小组之间的平等关系;在专用性知识方面需要建立共享模式,进而实现管理会计知识和项目知识的外溢效应;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则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起时时协助的局面。对此,需要在制度层面、部门之间的人员交往中得到强化。

四、小结

管理会计作为涵盖了管理学和会计学原理的实务操作系统,对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搭建模式可从:以降低沉淀成本为原则、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有效利用订制通讯平台、建立财务部门中心地位、构建互联网式协作模式等五个方面来展开构建。

参考文献:

[1]毛元青,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第十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5,(11):90-92.

[2]许汉友,姜亚琳,张蓓.“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J].新会计,2016,(01):28-32.

[3]陈旭,范亮.移动互联网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构想———基于云计算平台[J].会计之友,2015,(19):80-82.

[4]黄文敏.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J].财务与会计,2015,(23):25-26.

[5]詹亮.“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新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6,(23):101-102.

[6]孙玉甫,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运用与会计转型升级———第十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7,(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