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证论文范例

会计实证论文

会计实证论文范文1

近些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得相当快,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了初步的会计电算化。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现阐述如下:

1、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与企业财务工作相比,有些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较简单,没必要进行过多的监督和管理,因为经费是财政供给,只要能正常开展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计算机管理。但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与企业会计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得到和企业会计工作一样的看待,不应该有偏见,应充分引起领导们的高度重视。

2、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薄弱

首先,会计人员对凭证摘要填写不规范。会计人员在输入凭证过程中,由于摘要的填写依据软件提供的功能,可直接使用,这也致使不同经济业务的各行摘要相同;而在调整帐务时,对凭证摘要仅填写调账、更正等简单文字,也使得凭证很不规范。会计人员在调整时,经常随意调整,甚至有时对个别账务调整之后又调回原样。其次,往来款项错账现象较多。填制凭证时,由于会计人员在选择往来明细科目代码时经常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从而导致往来明细账与实际不符。第三,有些会计人员对账簿的打印也不规范。少数会计人员为了省事,往往直接将往来账发生额打印装订,并未依据末级科目打印往来明细账。同时,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也未能及时填制会计凭证,修改系统日期,存在集中进行账务处理的情况。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部分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电算化管理的感觉也很陌生,只习惯于以往的手工记账管理,尤其是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认识存在严重的空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经费是财政供给,政府财政较紧张,这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资金对需要更新、升级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升级,只有坚持维持现状。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节约开支,对电脑采购的数量也有限,通常是数人共用会计电算化电脑,这极易遭受病毒侵袭,从而也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4、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数据备份工作不及时,不到位

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较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清楚,缺乏管理经验,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没有及时制定,造成会计人员没能及时将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存储归档,即使已经归档,内容也不完整,从而使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甚至造成了单位会计信息的泄密。同时,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及能力无法胜任对数据备份的工作,只能依赖电脑公司的后续服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电脑公司不可能对每一家客户都能及时备份数据,这也直接影响了单位财务数据的及时备份;部分单位即使备份了,也经常无法做到双备份。因此,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会计电算化重要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领导要对会计电算化提起高度重视。首先主要领导应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会计工作的深远意义,只有领导有了“认识”,其下属才能真正“认识”。因此,单位领导不仅要从思想上支持,更要从人力、资金、财物上大力支持。其次,会计电算化人员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记帐技术的革命,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重大的革命和创新,使会计人员从原来的记帐、算帐、报帐等繁杂的工作当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资金评测,因而进一步深化了会计职能,所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定要刻苦深入的钻研业务,真正达到精通财务软件。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提高安全保密意识

实行会计电算化,就需要高素质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他不仅要具备财会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知识。因此,财会人员要经常性的进行培训学习及交流。而财务人员的后续培训内容不仅要包含法律法规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更需要更新电算化及电脑知识。只有通过财务人员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学习,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财务软件及数据处理的认识,才能够使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够达到独立、及时备份数据,并实现数据双备份能力。财会人员,为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身份认证授权等。

3、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一个单位要实现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必须要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否则,就是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也是不能长久实施的,甚至还会给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各部门要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强化规章制度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基础工作规范管理、统一要求、并定期检查,以使财务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规范可遵守,有示范可模仿。审计部门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提出整改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调整与整改工作,防止问题一直存在并扩大,带来更大的隐患。这个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1)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划并划分职责。(2)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规程、操作权限、操作记录、管理制度及内部制度。(3)数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4)系统维护制度。主要包括系统维护任务、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维护权限的规定、机房管理制度等。

三、结语

会计实证论文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内部控制

0引言

在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内部管理方面,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想要保证财政的应用效率,就要在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单位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和建设并不特别理想,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注重将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应用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力。

1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有效提升财政管理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想要尽快实现现阶段的改革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应进行现代化管理。管理会计的效果对财政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的基础性工作是依据信息参与决策,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控,以此来规划企业未来发展。管理会计对于落实国家财政职能以及提升国家治理成效具有积极作用。第二,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在行政事业单位基础环境建设和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开展以及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使行政事业高效履行单位职能。第三,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应用管理会计能够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决策的有效性。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是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与营利性单位的区别是负担较小,面临的压力不大,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容易被忽视。第一,单位观念比较滞后。传统会计的准则和理论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单位想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需要及时更新会计核算方法。第二,在设计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时,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围绕市场经济环境进行相应变化,相关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实践性不高,从而很难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此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第三,理论实践性较差。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理论依据性不足,导致理论体系难以突出特色。

2.2内控控制力度不强

完善内部控制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夯实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基础。但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是特别理想,仍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控制机构缺失、缺乏专业指导以及招投标制度执行效果差等问题,需要单位从会计应用操作、基础工作以及应用体系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也不完善,特别在预算管理方面,由于没有全面了解资金预算,没有对预算资金进行合理规划,没有明确限制项目使用金额,导致项目资金普遍存在浪费和挪用的现象。

2.3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引用非常少,基本都是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导致实务操作能力存在严重不足。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非常单一,导致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管理会计的兴趣;另一方面,财务工作人员存在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低以及思想落后的现象。

2.4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首先,不重视管理会计建设,没有结合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设立绩效考核指标,很难测定管理会计的成效,导致管理会计的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其次,权力强制性和徇私舞弊等行为对绩效考核存在一定干扰,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应用价值不高。最后,没有重视考核结果,导致无法为管理会计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反馈。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设的策略

3.1及时更新理论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更新理论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借鉴其他单位管理会计的优点,深入了解管理会计的含义和作用,然后结合单位现阶段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应调整,从而进一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引导性。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会计准则时,要及时调整会计信息的处理模式,以此加强单位管理会计建设。第三,对管理会计的知识和技能要组织单位管理层进行有效学习,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第四,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员工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理念。第五,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各个部门要做出约束和指导,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建设。第六,抓住发展机遇,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丰富管理会计的理论内容。第七,建立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要具有中国特色。因每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各不相同,所以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时,必须从我国的国情、政治、经济以及单位管理现状等方面出发,建立具有特色、可行的管理会计理论,不断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力。

3.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进一步夯实管理会计的建设基础,就需要完善内控机制。第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提升内部管理的执行力,完善反馈和评价机制,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优化内部控制机构,设立一些职能相对独立的专业部门,并根据其经济事项,不断落实职能部门的职责,从而实现责任和事项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统一。第三,不断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同时,各职能部门内之间要加强沟通,在保证内部管理的过程中稳中求进。第四,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势变化非常快,而会计准则更新却相对滞后,因此,财政部门要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进行更新。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工作和经营等相关要求,在内部制定内控法规以及制度,以此不断完善定额财政支出制度,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不断调整制度,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的时效性。第五,在完善会计应用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3加强管理会计队伍建设

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基础不夯实和缺乏管理会计人员,都不利于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工作,并制定人才能力的相关标准,进一步提升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同时,对注册管理会计师岗位要做好培训教育和引导工作,不断提升管理会计者的岗位技能和专业素养。

3.4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在预算绩效的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想要达到加强预算管理的目的,就要根据绩效理念进行预算管理,把绩效评价、绩效跟踪以及反馈结果等落实在考核和执行过程中,重视预算产出管理,使财政资金实现优化配置。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业务层面和单位层面进行考虑。业务层面评价指标要根据票据控制、收入以及举债事项等进行制定;单位层面要从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权力运行以及职责分离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评价则属于单位层面的考核,所以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立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体现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是否重要确定分值,从而进一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设工作。

4结语

会计核算和管理会计在本质上有一定区别,管理会计是会计制度发展和革新的产物,更加注重结合单位发展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单位决策。此外,管理会计建设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积极转变管理会计观念,不断增强内部管理意识。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内控系统,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确保管理会计顺利实施,进而不断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忠兰.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5).

[2]周加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4).

[3]王锐.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研究[J].财会学习,2018(19).

[4]胡铁鸣.利用系统思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

[5]李莺.行政事业单位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特殊性与要点分析[J].会计师,2010(1).

[6]孙晓丽.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现代管理会计创新与发展的几点认识[J].财会学习,2018(2).

[7]钱巧.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财会学习,2018(19).

[8]乔安钦,成传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

[9]杨月红.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管理会计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会计实证论文范文3

(一)内部控制形式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内部控制工作由人工转移到计算机系统内,控制的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计算机系统对数据程序化、集中化处理,使得会计工作不再以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而是以电子单据为主进行会计工作,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内部控制效率。

(二)内部控制对象

传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人”为主要控制对象,通过制度设计进行人为管控,尽可能促使各项操作规范化,比如出纳和记账人员分别负责会计工作的各个部分。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以往由几个部门或几人完成的业务,现在集中在一个部门或由一个人完成,且相关事项可以在终端机上即时实现,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象逐渐从对“人”的控制转向了对“人”“机”界面的控制。

(三)内部控制重点

传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以账证相符、账账相符为重点。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财务部门需要将财务信息转换为计算机语言,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了对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甚至财务决策,内部控制重点转移到必须从源头上保障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的规范性上来,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阻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标准还相对滞后,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出现了会计管理混乱、经济活动失效等系列问题。即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执行力不够,形式主义非常严重,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若行政事业单位继续保持传统的风险控制、资产保护等制度,势必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

(二)网络安全环境堪忧

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构建是基于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频繁的数据搜集、整理与信息共享。在大网络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不可避免地受到网上病毒、互联网舞弊和犯罪、信息窃取乃至整个会计系统崩溃等安全挑战。然而,现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未必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财会人员未必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

(三)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电算化功能和知识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会计人员的职能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行政事业单位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系统的财会知识,还需要掌握互联网、计算机知识,并同时具备内部控制意识与风险意识。当前状态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很多会计人员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一定的认知性,行政事业单位也没有向会计人员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短板。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可积极参考COSO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站在控制环境角度,应全面提高财会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为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提供优良环境;站在风险评估角度,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与风险评估机制,强化风险实时把控程度;站在控制活动角度,应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流程,使得各项控制活动与信息化相匹配;站在信息沟通角度,应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站在监督控制角度,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监控机制,有效预防人员舞弊。通过建立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更加符合会计信息化标准。

(二)完善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措施

第一,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硬件与软件系统安全。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数据、软件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虚拟机技术,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动态性检测与防御恶意软件、黑客侵袭,全面提高网络安全。第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制约机制。通过各项授权制度的建设,进一步降低职责不分现象,避免发生徇私舞弊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第三,会计业务制度的规范化。设计合理的岗位职责与人员配置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三)全面强化风险管理

会计信息化是把双刃剑,它在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会计信息化有多种不可控风险因素,必须全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体制,严格按照安全管理条例进行检查与管理。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的安全意识培训,强化其安全管理意识。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结合具体工作岗位需求,制定针对性会计操作权限,同时加强用户权限管理,规定具体操作流程,一旦岗位职责发生变化,必须及时调整。完善的制度规定强化安全管理,才能保障会计信息化落到实处。

(四)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的投入,制定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确保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与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相适应。领导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管理才能,精通财会专业知识,还需要加大网络、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力度。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综合业务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成为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复合型财务管理者,更好地适应时展步伐,为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会计实证论文范文4

近年来,翻转课堂这一的教学模式日趋受到关注。高校英语教学则是翻转课堂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梳理了国内核心期刊刊登的关于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共74篇论文,并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发现此类论文理论和实证研究数量相当,虽存在研究对象分类笼统,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但研究领域,内容呈多元化趋势,且研究成果丰富。

关键词:

翻转课堂;课堂模式;英语教学;高校

一、引言

自从科罗拉多州的高中化学老师Jon-athanenBergman和AaronSams于2007年提出翻转课堂理念以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短短几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并得到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翻转课堂英文全称为“FlippedClassModel”,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学生在上课时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随着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与此有关的国内外研究也日趋增多,其研究成果涉及经济学,数学,机械工程,外语学习等不同学科。翻转课堂的价值在于彰显新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学生中的互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了推进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改革和发展,本文将对此类研究现状全面地总结归纳,分析不足并展望今后此类研究的趋势,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

二、期刊的选择

本文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翻转课堂”“英语”为关键词进行模糊匹配,不限年代,先找出了共89篇来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刊登的相关论文,再剔除研究对象非高等院校及非相关主题论文篇论文,最终选取了74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鉴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其刊登的论文也能较好地反映国内对于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第一,高校英语教学中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发展现状及趋势。近年来,有关翻转课堂在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的论文在各方面都发展迅速,按的时间顺序统计,此类研究分布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国内最早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始于2012年而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翻转课堂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13年才进入中国研究者的视野并发表此类论文于核心期刊,且数量极少(2篇)。在此之后,相关研究开始逐年递增,2016全年发表38篇论文于核心期刊。这说明,近两年有关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受到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表二可以看出,近年来对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主,比例高达63.5%,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对英语专业课程和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比例分别为14.9%和6.7%。以专业英语(ESP)为研究课程的论文和以高职,成人教育英语课程为研究课程的论文都是4篇。此外,有一篇论文对高职英语课程和本科生英语课程进行了对比研究。针对研究生英语的翻转课堂研究数量最少,仅为三篇,占4.1%。除此之外,由于学界对研究方法的划分界定有所不同,本文将相关研究总体划分为理论研究及实证类的研究两大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多数实证研究都涵盖如课程模式设计建构等理论基础,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据此可将研究方法及内容分类如表3所示:如表3所示,理论类研究多数围绕翻转课堂的模式及设计,此类研究分两种类型。一种将翻转课堂在具体课程上的应用构建了理论基础并从多方面设计了可行的模式,共19篇占总数的25.7%;另一种则将翻转课堂与各种网络平台技术或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试图开辟新的教学模式,共8篇占总数的10.8%。排名第二的是课堂角色及作用类研究,主要探讨了教师或学生在翻转课堂中所起的作用和应对策略,共6篇占8.1%。其余分别有少量研究涉及翻转课堂在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比较,对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教材出版和开发以及回顾研究。各一篇,占1.4%。相对而言,含实证类研究数量相对较多,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及可行性以及实施翻转课堂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分别占总数的13.5%和25.7%。也有少数论文结合以上两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探讨。有两篇文章研究了翻转课堂模式下个人因素差异,且都针对课堂焦虑这一因素。一篇文章基于翻转课堂实施现状指出了其不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上述各类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总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类特点:其一,含实证类研究和纯理论研究数量相当,这表明研究者们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对翻转课堂的实际操作和课堂效果的分析更加重视并有一定的深入;其二,研究领域多元化。此类研究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英语专业课程,研究生英语,不同专业英语教学,高职或成人教育英语课程。其中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涵盖视听说,阅读,词汇教学等课程,而英语专业包括高级英语,口译,写作,商务英语等课程。专业英语(ESP)涉及医学英语,会计英语,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除了众多课程之外,还有不少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定位为翻转课堂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师。可以说,多元化的研究对象与课程更丰富的描绘了翻转课堂在不同学科里,对不同角色的影响和作用;其三,研究内容呈多样化趋势。无论是理论研究或含实证的研究,其内容都涉及高校英语教学的众多方面。很多研究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对翻转课堂从课前,课内,课后三阶段进行模式建构。有些研究则基于各类平台技术或与其他课程模式相结合,如慕课(章木林,孙小军2015),泛在网络(邵华,喻惠群,2015)等平台技术,自主学习(吕婷婷,2016),合作学习(莫永谊,2016)等课程模式,分析了可行性和效果,对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了新的途径。此外,相关研究在文化,学习者因素等方面也有所涉及,丰富了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维度;其四,实证研究结果丰富,一致性程度较高。众多相关研究由于研究内容不同,所取得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多数以考查可行性及教学效果为目标的实证研究都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历时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且多数研究结果都表明翻转课堂教常规模式来说,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学习过程,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然而部分研究结果也存在分歧。研究结果显示翻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显著,但未必能显著提高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翻转课堂中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英语课堂,而研究则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降低中国学生的课堂学习焦虑。造成此类研究结果差异或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不同造成。因此,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第二,高校英语教学中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不足及展望。翻转课堂模式经过数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应用,但尚存在很多不足:其一,多数研究都以大学英语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课程,而英语专业课程,专业英语等领域研究数量相对偏少。学者们可在今后加强这些领域有关翻转课程的研究,针对更多英语相关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并进行应用实践;其二,实证研究对象分类单一。多数实证研究都从学历,是否英语专业区分,此种分类方法略显简单笼统,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效度。仅有少述研究如赵冰,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民族院校研究生,将农林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研究了翻转课堂模式对于不同种族,特定类别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所起的效果。今后研究可从不同类别院校,学生性别,年龄等各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划分,从更多层面探知翻转课堂模式对不同学习者的影响;其三,实证研究数据收集方法偏单一,缺乏可比性。多数研究在进行分析时,都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鲜有研究采取其他形式如课堂观察,日记,有声思维等进行研究。且目前尚未有较权威统一的调查问卷,各问卷内部一致性不同,导致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且部分研究仅将问卷访谈中学生感受作为体现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缺乏推广性。今后有关翻转课堂的实证研究应多注重效度与信度的平衡,使研究结果更为科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纵观翻转课堂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发展,在研究数量,领域,内容,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虽然各类研究仍存在不足和局限性,相信在未来数年里,此类研究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证并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进一步讨论如何将翻转课堂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各种信息技术互益共存,更科学全面地研究翻转课堂模式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启示和机遇。

参考文献:

[1]赖文继.简论“翻转课堂”的价值[J].广西教育,2012(37).

会计实证论文范文5

毕业论文是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检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连接桥梁,是高校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文章揭示了论文选题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论文质量;写作周期

毕业论文是衡量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在校学生的必修实践课。通过这个环节的考核,可以考察学生大学四年所掌握的知识、获得的技能和能力。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会计及财务管理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能力等。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亟待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1)偏离专业方向。

论文题目的选取要和专业相符,尽量从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中选定。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的选题随意性较大,偏离专业方向,如类似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微利时代的企业定价环境分析”、“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影响分析”等题目分别属于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的范畴。

(2)选题范围不合理。

一些学生选题时比较盲目,加上对专业知识掌握深度不够,造成选题范围过大,如“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财务困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分析“,这些题目的研究需要综合性知识,需多样性研究方法,更适合硕士生研究范畴,以本科生所掌握的知识容量和研究方法难于完成。而且本科生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为一万字左右,显然这些题目范围过大,题目范围和所撰写论文字数不符。致使查阅资料困难,缺少研究价值,导致写作过程中断,甚至中途改换题目,挫伤学生自信心,影响最终论文完成进度。

(3)侧重理论研究。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因此毕业论文选题上也应注重于实际应用,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题目尤其不适合于本科生,如“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探讨”、“产权重组与财务管理研究”、“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这类题目偏重于理论研究,难度和工作量不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选题偏离实际,缺少应用价值。

(4)选题方向过于集中,导致题目重复。

由于有些研究方向参考文献数量丰富,收集资料比较容易。如“中小企业融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等方向是学生比较倾向于选择的,可能会针对不同的企业进行研究,表面上是“同人不同题”,实质上不同的题目方向相同,研究方法相差无几,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尽管选取的是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但研究主体基本是选取所研究企业三至五年的报表数据,进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单项分析,最后用杜邦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千篇一律,这样的论文选题难以做到富有新意。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缺乏学术性。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用语应具有学术性、逻辑性,但很多学生却喜欢用描述性语言,“语言不规范、缺少逻辑性”是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一大通病。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弱。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注重应用性,要求所撰写的论文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但许多学生对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仅能进行基本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升,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3)过度引用他人资料。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并未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学生缺乏积累,大多数学生选题前从未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缺乏资料收集和论文写作技巧,为尽快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不进行实地调研,写作过程脱离实际,大量引用他人文献资料,东拼西凑,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把好论文选题质量关。

选题环节是毕业论文起始阶段,所选题目会贯穿毕业论文始终,而优化选题是提高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需制定完善的选题制度,保证选题质量。指导教师在拟定论文题目时,应全面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应体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以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达到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第二,所拟题目应具有可行性,题目大小,难易程度应与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匹配,范围不易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避免偏重理论,最好针对于某一个具体企业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使其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论文的撰写。第三,撰写题目时避免研究方向过于集中,避免雷同,避免限制学生选择的范围。第四,题目应与时展相适应,力示新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中,可按以下顺序进行选题环节。第一,由系主任或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富有经验的老师召开“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动员会”,对论文写作的目的、要求,选题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使用专业搜索引擎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动员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后期论文写作做好准备。第二,成立“选题评议专家组”。由指导教师拟定一定数量(可为当年所指导学生数量的1.5倍)的题目,并提交到“评议组”进行审查,核准修改后下发执行。第三,公布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姓名,由学生挑选题目,建立师生对接关系,院系适当进行调整,并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二)延长论文写作周期。

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大约三个月。对于毫无论文写作基础的学生来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仓促完成一万字的论文撰写,其完成质量可想而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靠学生在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写作周期内完成,而应延长论文写作周期。将论文写作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渗透。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授课中,讲到融资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时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引导学生将来毕业论文写作时,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财务分析”课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意将来所接触到的实习单位的财务状况,可以对该实习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在“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中,讲到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基本程序时,准备阶段,调查分析阶段,撰写初稿阶段,修改试行与定稿阶段,恰好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高度相似。可以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渗透到该教学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论文写作全过程管理。

(1)事前管理。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制订毕业论文管理文件以规范毕业论文工作。例如可以拟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另外,抽取有一定论文指导经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解读手册内容,使学生了解选题要求、写作方法及格式规范等毕业论文相关的问题。

(2)事中管理。

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每周至少安排2-3次指导时间,把好从提纲、初稿、修订稿到最终定稿每一环节的质量关。

(3)事后管理。

论文完成后,学院组织答辩组进行答辩。由于学生以前基本没有任何答辩经历,所以大多会比较紧张,无所适从,指导老师要做好心理辅导,并指导学生对自己所撰写的论文进行进一步熟悉,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准备工作。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最终评定。并组织学生座谈,听取反馈意见,不断总结提高。

(四)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一,针对校内师资,学校要每年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可以到其他高校,也可以到企业参与实践。要聘请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和精通专业知识的退休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第二,针对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或企业聘请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如可从企业聘请高级经济师或注册会计师等。校内师资结合校外资源,内外协作,取长补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校内教师指导水平,逐步提高论文质量。

作者:邱丽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英.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5)

[2]夏绒,关旭.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J].对外经贸,2012(5)

会计实证论文范文6

关键词:商务经济学;商业数据分析;stata软件;学科建设;实践应用

一、引言

我校商务经济学是全国第二批批准增设的学科专业。本专业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特设专业,学科门类为经济学,专业代码为020105T。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9家高校开设了商务经济学本科专业,其中不仅有南开大学这样的综合类高校,还有兰州财经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武汉商学院等财经类院校。2015年上海商学院举全校之力成功获批开设商务经济学本科专业,经过学校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和积极投入,2018年以商务经济学专业和学科为依托,获得了上海市高原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商务经济学方向)项目的支持,同年06月经过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全国商务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一致推选我校为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务经济学委员会会长单位。我校是目前上海唯一一家开设商务经济学本科专业且获得学科类项目支持的高校,商务经济学院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以专业命名的二级学院。与全国其他十数所兄弟院校相比,上海商学院的商务经济学学科整体建设无论是在教学课程开展,人才引进、学生培养、科研平台搭建以及数据库和智库建设上都处于较为领先地位。围绕“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以及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地方功能地位的要求,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学科建设强调以商贸流通服务业为载体,不断改善上海营商环境为目标,使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方法为手段,以商务环境、商业模式和商业数据分析为发展方向,致力打造出“全国知名,上海一流”的品牌专业与学科。毫无疑问,互联网与数据分析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之中。基于此,数据在高校经管类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中承担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除了高水平经管类论文包括大量的实证数据分析之外,许多高校还自主建立了大型数据库,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开展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开展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展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和西南财经大学开展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等。在教学上,培养并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张长亮等(2019)就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强调了中国高校与美国高校存在的差距,美国高校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他们认为大力发展数据素养教育正当其时[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以上海商学院应用实践型课程———商业数据分析为例,详细描述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配备、软件使用、课程设计、数据支持以及课后激励等内容,不仅为商务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应用实践型课程的设置提供帮助,也为国内数据分析类课程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和补充。本文的结果表明:首先,商业数据分析的开设与本校商务经济学科商务环境、商业模式和商业大数据三个建设方向紧密结合,大力推动了整个学科体系的构成;其次,选择stata软件作为操作载体,这与学术界与数据分析工作领域所使用的软件相同,大幅度提升了老师和学生学以致用的可能性;再次,建立了具有商务经济学特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库,丰富了课程的数据来源并且为今后数据类工作的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最后,通过“以文促教,以赛促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了老师的教学内涵,同时也使得学生可以有的放矢。

二、应用实践类课程与商务经济学科建设的关系

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比,实证数据分析包含大量实时性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有效地考察和探究经济主体的偏好,以及在市场中的行为。无论如何,实施实证数据分析都离不开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目前经济学界中的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又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它就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计量经济学是实证数据分析的前提条件,而实证数据分析则是目前主流经济学界分析所使用的重要工具,因此作为应用经济类学科的一个门类,本校在确定商务经济学的学科方向时也将数据分析作为了其中之一。与其它行业的数据分析相比,商贸流通行业的数据分析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并且建立有效实用的数据库;二是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配合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许多国内高校已经开设了初级、中级或者高级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这为学生进行商业数据分析打下了理论基础,但是真正要完成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单一地依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熟练掌握一款统计软件的应用将会给数据分析带来极大的帮助。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在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建设过程中,数据软件的应用是必修课程之一(王国仁等,2018)[2];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经济学重点高校也都将stata、spss、R语言等经济类统计软件列入了教学计划之中。为了契合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学科建设方向,并且与其它国内经济学重点高校看齐,本校也推出了基于stata软件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该课程与传统的经济学课程相比,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统计软件之中,帮助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同时,该课程与计算机学科的课程相比,它又强调了数据分析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含义。商业数据恰恰具体反映了商贸流通行业中不同主体在商业交易过程中的行为信息,通过stata商业数据分析,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据去验证经济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学会使用数据来诠释经济理论,用数据来证明经济理论。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综合来看,这个课程可以被看作是整个学科体系构建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桥梁,前沿的数据分析知识可以通过它传导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这些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软件应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去。而对于商务经济学学科而言,它也可以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掌握情况如实地反馈出来,帮助教师完善整个学科的发展体系。

三、基于stata软件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设计

(一)课程团队成员配备

商业数据分析课程的先导课程较多,除了有学生较为熟悉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之外,还有较难掌握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门数学课程。因此,本课程团队需要跨学科进行搭配。我院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团队由4位老师组成,他们的专业分别为数学、计量经济学、商务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师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计量经济学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们快速地进入到数据分析课程的状态之中。课程的主体部分则由商务经济学专业教师进行承担,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老师相比,他们既要教授学生们stata软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使用,最主要还是还要让学生明白统计数字和统计结果背后蕴含的商务经济学逻辑和道理。另外,计算机专业教师则主要负责解答软件操作过程中计算机代码当面的问题,并负责调试计算机运行过程的出现的一些计算机领域专业问题,配合好整个课程的实践操作过程。在学历方面,4位教师均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或者理学博士学位,其中2位还拥有高级职称。在实践经验方面,3位教师有的拥有行业相关经验和证书,有的则拥有数据分析师称号。

(二)课程软件和教材的选取

在诸多经济学统计软件中,stata软件以其小巧的空间需求,功能繁多的统计功能,完善的中文识别以及不断更新的外部代码获得了国内大多数实证分析人员的青睐。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购买安装了stata软件供师生使用,且聘请专业教师设置了针对stata软件的教学课程(许云,2014)[3]。上海商学院依托本校已有的一个部级实训中心,购买了正版的sta-ta13.0软件,该软件目前在实训中心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免费提供给师生使用,且分配了专门的服务器空间以保障运行速度,该实验室同时也是商务经济学院的市级商务经济研究基地的内涵内容之一。除了stata软件之外,该实验室中还囊获了R软件、spss软件、Arcgis软件等诸多实证所需软件,这些软件都免费开放给本校的师生使用。在教材方面,基于stata软件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在理论知识方面选用了国家通用的“十二五”计量经济学教材(李子奈、潘文卿,2015)[4],在实践操作方面则主要选用《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这本教材(陈强,2015)[5],在授课过程之中还会穿插各类商贸流通行业和企业的数据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操作,并且提供学生相应的数据让学生进行课堂或者课后的练习。《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这本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课程教材,已经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好评。

(三)课程情况

在2017—2018第二学期全校范围内开始试点“商业数据分析”课程,这是商务经济专业最主要的实践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主要在上海商学院现代流通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数据实验教室进行,授课对象是商务经济学本科班的同学,总数在65人左右,形式是多媒体授课加上机形式,老师除了在通过多媒体进行PPT演示之外,还在主机上对程序进行操作,学生在客机上观看,每一个知识点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处理数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操作,并且提交数据分析报告,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使用软件分析数据,还要他们反馈出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经过该课程的学习,80%以上的同学取得了优良的成绩。通过两个学期的试点,商务经济专业的学生已经熟悉了实践应用型课程的上课形式,初步掌握了如何使用软件进行具体的商业数据分析的步骤,这为他们未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参加公务员选拔考试以及就业给予了一项新的技能。

(四)具有商务经济特色的数据库建设

stata软件虽然较为小巧,但是它却可以处理100G大小的大型数据。商业数据分析自然以商贸流通类数据为主,因此除了教材中配套的少量数据之外,需要教学团队进一步开发针对上海商贸流通业和商务交换领域的数据(林晚发,2017)[6]。结合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需求,上海商学院整合商务经济学院、上海发展研究院和科研部门的力量开发了一套“一带一路”产业地图数据。该数据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研究为出发点,以国内外成熟的经济指标数据为基础,特别突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和营商环境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目前该数据库中的国家数量为65个,数据更新至2017年。除了国家层面的数据之外,该数据库还提供了中国及重点省市对沿线各国的进出口和对外投资统计数据,并涵盖经济、农业、工业、环境、资源、贸易、投资等十几个领域。除了普通的商业类数据之外,上海商学院“一带一路”数据库在不久的将来会推出相关国家的投融资环境与风险分析数据库(李颖,2019)[7]。该数据库将按照板块进行划分,国别板块实时跟踪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120多个国家的投融资环境与风险分析,并由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外校专家一起对各类投资项目进行财务、人员以及前景的全方位分析。研究板块主要提供国内外专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观点,以及全球主流分析机构和权威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研究成果。项目板块整理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融资项目的具体信息。该数据库给本校的商业数据类应用型课程打下了数据基础。

(五)以文促教,以赛促学

商业数据分析课程除了在教学环节给师生有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之外,还鼓励师生在科研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各类比赛申报以及各类项目申报中使用商业数据分析方法。承接该课程的商务经济学院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已经带领所教班的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以及所在院系的建设要求,使用sta-ta13软件对商业模式问题展开了相应研究,并写成论文在学校上进行发表(王琳琳等,2017;李成彬等,2018,张荣佳,2019)[8-10]。与此同时,商务经济学本科学生还使用上课所学知识在2019年6月参加了首届在重庆举办的大学生“未来商务经英挑战赛”暨第二届大学生商务经济学应用分析大赛,并在全国十几支代表队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了团体二等奖。这种“以文促教、以赛促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科研热情。

四、结论与未来规划

如何建设应用型经济学学科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思索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的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势在必行。那么,对于近年来刚刚开设的商务经济学这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和专业而言,搭建好完整的课程体系无疑非常的重要。本文以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科建设过程中开设的应用实践型课程之一———商业数据分析为例,详细描述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配备、软件使用、课程设计、数据支持以及课后激励等内容,旨在通过这些内容促进国内和本校商务经济学科的全面发展。通过本文的具体阐释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商业数据分析课程的开设,需要和学校商务经济学科的大方向相吻合;其次,选择一款合适通用的软件以及教材有益于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质量;再次,在数据源头上应该建设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加以扶持;最后,通过“以文促教,以赛促学”等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和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课程之中。商务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未来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过偏向实用性发展的特点是不会改变的。应该说,我校大力支持的商业数据分析方向对整个商务经济学科的发展而言,起到了一个投石问路的效果,该课程将计算机和经济理论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了一门未来工作中可以使用的技能。该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对于目前上海新商业业态层出不群的现状而言,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对于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也带来了有益的启迪。未来商务经济学科在商贸流通产业的数据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继续收集数据,将已有数据库与其它数据库进行匹配,例如在“一带一路”数据库基础之上建立全国商贸流通数据库,该数据库将和国内广泛使用的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等相互对接,成为研究国内商贸流通重要数据库;二是使用进一步数据挖掘,并邀请企业界一线程序分析人员参与到课程教授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长亮,王晨晓,李竟彤.大数据时代中美高校数据素养教育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8):131-137.

[2]王国仁,金福生,刘驰,王树良.面向国际化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3-45.

[3]许云.基于stata12.0软件数据分析,提升远程教育课程团队教学质量[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5):35-41.

[4]陈强.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0.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8.

[6]林晚发.数据分析在会计财务教学中的重要[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113-114.

[7]李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潜力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9,(2):32-41.

[8]王琳琳.品牌价值观一致性如何影响在线顾客态度?———基于顾客品牌情感融入的中介效应[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4):57-69.

[9]李成彬,庄心怡,游小珊,宣碧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8,(8):22-28.

会计实证论文范文7

 

一、引言   借壳上市最早开始于1934年的美国,以其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成功率在美国得以广泛的关注和运用。在我国,借壳上市的运作最先始于香港证券市场,最早要追溯到1984年。而后便转移到内地深沪两市,首例内地借壳上市案例发生于1993年。我国证券市场于1997年迎来了借壳上市的热潮,企业借壳上市受到了各方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借壳上市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借壳上市的出现,得以使非上市公司在没有符合IPO条件的情况下实现上市的可能,并通过证券市场筹资,加速自身的发展。借壳上市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资产运作效率,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同时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推进我国市场化进程。国内外学者早已对借壳上市开始了深入地研究,鉴于借壳上市是并购重组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两者的研究存在共通性,因此两者的研究成果往往被用来交叉引用。无论是证券市场发展历程、壳资源数量还是借壳上市模式、购买支付方式等,欧美市场都要比国内市场丰富,因而有更多的研究素材和历史资料,其研究必然也更为广泛和深入。   二、国外借壳上市研究综述   欧美等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悠久,并购重组事件层出不穷,几十年的案例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借壳上市作为并购重组的一种特殊方式,虽然在资本市场上时有发生,但是相对于并购重组来说,对借壳上市研究的丰富程度就显得相形见绌了。鉴于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并购重组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与借壳上市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相似性,可以为借壳上市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所以在以下文献综述中将会出现并购重组的研究成果,为借壳上市的研究提供借鉴。国外借壳上市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借壳上市绩效研究和壳资源溢价研究。   (一)借壳上市绩效研究   Bruner(2011)指出如今研究并购绩效的实证方法主要包括事件研究法、会计指标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以及临床诊断研究法等,但是目前,前两者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主流方法。   1、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是根据并购前后公司的股价变化,计算累积超额收益率,以此对并购绩效做出评价。事件研究法运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资本市场有效,欧美等国家资本市场发展较为完善,所以适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并购绩效研究文献从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基于股票市场的事件研究,对于并购中目标公司的股东收益基本己有一致的看法,即收益为正。Dodd和Ruback(1977)对1973-1976年间发生的172次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分析,Dodd(1980)又研究了1971-1977年间151起美国公司并购事件,两项研究发现无论并购成功与否,并购方案的公布都能给目标公司的股东带来超过了10%以上的非正常收益。Jerrel、Brickley、Netter(1988)以1962-1985年间的663起并购案例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无论在哪个年代,并购都给目标公司带来了异常收益,目标公司股东在60、70和80年代的异常收益分别为19%、35%和30%。Schwert(1996)研究1975-1991年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结论,事件窗口期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非正常收益为35%。Bhagat、Hirshleifer、Noah(2001)分析了1962-1997年在美国NYSE、AMEX和NASDAQ证券市场发生的794起案例,发现目标公司在事件前五天及后五天的累积超额收益为29.3%。Jensen和Ruback(1983)汇总了13篇文献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兼并和收购分别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约20%和30%的异常回报。   但是,对于在并购中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的看法却没有统一,因此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争论的焦点在于收购方股东是否能从并购活动中获利,对此,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收购公司没有显著的超常收益率(Mandelker,1974;Langetieg,1978;Malatesta,1983;Eckbo,1983;Schwert,1996);有些学者得出的结果显示显著为负的超常收益率(Dodd,1980;Agrawal,1992)。Dodd(1980)通过研究发现,收购方在窗口期间[-1,0]和[1,40]的非正常收益分别为-1.16%和-0.20%。Agrawal等人(1992)研究了1955-1987年1164个并购事件后指出,被收购公司并购后一年内的累积平均非正常收益为-1.53%,两年内为-4.94%,三年内则为-7.38%,可见并购活动在总体上是不利于并购公司股东的。也有的学者认为有微小但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率(Asquith,BrunerandMullins,1983)。Gillean(2000)汇总了44项此类研究的结果,研究结果的分布相当均匀,1/3(13)项的研究表明价值受损,1/3(14)项的研究表明价值不变,1/3(17)项的研究表明价值增值。平均来讲,收购公司股东从并购活动中获取的超额收益实际为零。   2、会计指标研究法   会计指标研究法通过各项财务指标来全面反映并购重组后公司的业绩状况,涵盖了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等多个方面,有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增长率、资产周转率、流动及速动比率等等。会计指标法有两种方式来评价绩效,一种是运用单一的综合性指标,一般采用托宾Q(Lang等,1989;Servaes,1991)、资产收益率(Meek,1997;RavenscraftandScherer,1987;Dickerson,GibsonandTsakalotos,1997)、经营现金流(Aloke,2001)、经营现金流资产市价比(JamesandRobert,1999)等。还有一种则是建立包含多个关键指标的指标体系,这种方式运用更为广泛,我国国内主要采用的便是此种方式。采用会计指标法的文献也分别从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两个角度来研究绩效变化,与事件研究法一样,至今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G.Meeks(1977)研究了1964-1971年英国233个并购交易样本,结果表明并购后收购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呈递减趋势,有将近2/3的收购公司最终业绩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总的来说,并购使收购公司的盈利水平轻微下降。Ravenscraft和Scherer(1987)以1975-1977年间美国制造业中被兼并的2732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收购公司的盈利水平明显下降。   Muller(1980)汇总了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瑞士、英国和美国这7个国家的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收购公司在收购后的会计业绩要比非收购的对手企业要差,但是这个差距在统计上并不显著。Manson,Stark和Thomas(1994)选取英国1985-1987年所发生的38个并购事件,以营运现金流量为经营绩效的考核指标,结果表明并购使得收购公司的营运现金流量得到改善,所以并购为公司带来了绩效的提升。Kaplan(1989)研究了1980-1986年间48家目标公司的并购收益,发现并购后三年ROA、ROS、净现金流量与资金比、现金与收入比分别增长15%、19%、79%、93%;Healy、Palepu、Ruback(1992)研究了1979-1984年间美国发生的最大的50起并购事件,他们认为在并购后行业发生改变的目标公司,其绩效有所改善。#p#分页标题#e#   (二)壳资源溢价研究   由于IPO上市的困难和壳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壳资源存在溢价问题。国外学者对于影响并购溢价的因素做了许多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其中,以并购双方财务指标为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居多。Nielsen(1973)等人以128起换股方式进行的案例为样本,采用财务指标实证分析了反映协同效应动因的18个因素对买壳上市溢价的影响。通过研究结果发现买卖壳双方的相对市盈率和买壳方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值越高,则溢价程度越明显;而预计买壳上市发生前后每股盈利变化的百分比和预计买壳上市前后现金流量比率的值越高,溢价越低;其余14个因素并没有表现出对溢价的显著影响。Miller(1958)等人根据50个现金案例的回归估计,得到了现金溢价模型参数的经验估计,并得出如下结论:目标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和整体市场状况对溢价的影响无法确定;目标公司股票所有权的分散程度越高,溢价就越高;买壳公司相对谈判地位越强,支付的溢价越低;买壳公司的业绩也决定它的支付能力,业绩越好越能承受高溢价。Hayward,Hambrick(1997)则从管理层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收购公司最近的业绩表现、最近媒体对收购公司CEO的表扬、CEO自我重要性的测量及前面三个因素组合作用作为反映CEO过度自信的四个指标,结果表明CEO过度自信的四个指标与并购溢价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三、国内借壳上市研究综述   国内借壳上市研究的内容包括借壳上市动因研究、壳资源估价和溢价研究一级借壳上市绩效研究,同国外一样,壳资源溢价和借壳上市绩效两个方面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一)借壳上市动因研究   借壳上市经常被拿来与IPO进行对比,很显然,借壳上市在资本市场上的出现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大多数文献都会涉及借壳上市动因的分析和研究。借壳上市动因可以从借壳者和被借壳者两个角度来分析,但是研究借壳者的动因相对来说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大多数论文也的确侧重于借壳方借壳上市动因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被借壳者的动因比较单一,而借壳者则会有众多复杂的理由促使它们选择借壳上市,因此更值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除此之外,也有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借壳上市存在的意义和原因的研究。国际上主流的并购动机理论主要有三种,包括协同效应、狂妄假说和动机。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的实际国情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刘胜军(2001)指出买壳上市表面上看是一种接管,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制度存在的缺陷,给买壳者进行金融资产的掠夺提供了便利,因而买壳者买壳上市更多的是基于这样的好处。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研究认为出于配股等原因,第一大股东倾向于选择投机性并购来达到改善公司业绩,但这样的业绩只是暂时的,在后续几年内,业绩明显下降。吴晓求(2003)认为投机性资产重组行为在买壳上市事件中经常发生,由中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和特有的上市制度导致,这种并购行为真正的目的不是公司的产业整合,在目前的情况下,欲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产业调整、资源共享的的目标,其难度仍然很大。这些学者对借壳上市持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前提条件下,借壳上市是资本投机和资本掠夺的手段。相反地,张道宏(2002)认为,上市公司壳资源拥有多种优势,壳资源的买卖是社会经济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的过程,对壳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巨额财富,借壳方可以获得再融资、政策支持、声誉提升等好处。张新(2003)通过研究认为并购重组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改善经营管理效率、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创造增量价值的同时促进立法和监管机制的完善。这两位学者对于借壳上市的态度更加积极,认为借壳上市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趋于完善,同时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再生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壳资源估价及溢价研究   合理估计壳公司的价值是购买壳资源的重要前提,众多文献给壳资源的估价提供了参考。陈品亮(1999)人认为企业的清算价值能够有效地防止对大量低效或无效资产的高估,较为公允地反映企业实际价值,故应该以清算价值来确定企业价值。同时,陈品亮认为借壳上市目的是为了增大名声、获取配股资格等,是对未来利益的期望,故应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对壳资源进行评估。张道宏等(2000)运用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理论,构建壳资源价值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影子价格理论深入分析壳资源,以获得能够充分反映壳资源价值的价格。彭伟(2003)认为买壳方看重的是壳资源的未来价值而不是净资产价值,故可以将其看做实物期权来评估价值。可见,对壳资源价值的评估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思路:从资产本身的价值角度考虑;从资产交易的价格角度考虑;从期权的角度考虑。由于我国特殊的环境和社会体制,影响壳资源价格的因素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没有找到统一的、切实可行的壳资源价格确定机制。我国国内学者也对上市公司并购溢价进行了研究,张海琳(1999)指出壳的价值不是壳公司或壳公司资产的价值,而是指控股权的价值,通常又称之为“市场溢价”。许多学者多是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基于国内的并购样本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性的研究。朱峰、曾五一(2002)对1997-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控股权交易的溢价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主导的控股权交易溢价水平小于市场主导的溢价水平,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总股本规模大小和交易比重的高低与溢价水平呈反比。但是研究并未证实流通股市价和盈利水平对溢价的影响。朱宝宪,朱朝华(2003)研究了1998-2000年发生的11起并购事件,通过实证,他们证实影响公司并购溢价的主要有支付方式、并购公司与被并公司的总资产、并购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收益、并购前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比率。其中,收购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获利情况越差,越容易在并购中支付高额的溢价。游达明、彭伟(2004)基于2001-2003年6月的83家控制权转移的壳公司,通过回归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后得出如下结论:壳溢价水平与变现能力、转让比例、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呈正比,与股权集中度、每股净资产呈反比;但是,研究未证实总股本、流通估价和流通比例对壳溢价的影响。#p#分页标题#e#   (三)借壳上市绩效研究   1、事件研究法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发展并购成熟,但是一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弱式有效的,基于这个前提,国内学者借鉴西方学者运用的事件研究法对借壳上市短期绩效问题展开了许多研究。陈信元、张田余(1999)并将重组分成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四类,检验了各类重组公告日的前10天到后20天这一事件窗口期内的市场反应。结论表明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雷公司的股价在公告前呈上升态势,但之后又逐渐回落;而兼并收购类公司的市场反应并不显著。杨朝军(2000)选择了1998年发生买壳上市的2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在消息公布前40个交易日,股票市场的价格已经提前做出过度反应,当事件公开以后,股价迅速进行反面修正。作者认为可能存在信息泄漏的可能。万潮领、储诚忠等(2001)选取了1997-1999年过各类重组公告的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重组事件存在提前反应和过度反应的特征,在控制权有偿转让、控制权无偿划拨、扩张式重组、收缩式重组和内部重组无泪重组类型中,以控制权有偿转让的反应为最,这表明重组事件可能伴随着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发生。大量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信息泄露问题,股票市场的价格在交易发生前早已做出过度反映,事件公布后又迅速进行反面修正。所以,笔者在国内使用该种方法还不合时宜。   2、会计指标研究法   相比之下,在一个没有完善的证券市场和严格成熟的经济体制的国家,采用会计指标研究法来研究借壳上市问题就显得相对更为可靠和有效。檀向球(1998)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在1997年发生买壳上市的目标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包括主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主业鲜明率等9项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结果发现3l家中的26家样本公司经过股权转让后,整体经营状况有显著提高。即,总体上,买壳上市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有明显效果。张文璋、顾慧慧(2002)选取了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18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考察了1996~2000年间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结论表明并购后业绩得到改善的上市公司占60.08%,其中资产置换类并购的上市公司比例最高,而股权无偿划转类并购的上市公司业绩恶化的较多。朱宝宪、王怡凯(2002)研究了1998年67家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并以净资产收益率、主业利润率为指标,结果显示主业利润率在并购后三年的平均主业利润率急剧上升,其中战略性并购效果最好,并且国企要稍强于民企;而对于净资产收益率,民企在并购后三年略强于国企;同时综合来讲,有偿并购效果要好于无偿并购。可见,与国外一样,国内并购绩效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当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会对结果的差异产生重大影响。   四、结语   可见,直接研究借壳上市的文献其实并不多,而且研究借壳上市的理论基础基本等同于并购重组的理论基础,故众多学者在研究借壳上市时更多的是参考并购重组类文献。国内企业上市需求量非常大,借壳上市事件日趋增多,借壳上市模式、买壳支付方式等也更加多样化,这为学术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丰富借壳上市研究,为深入分析资本市场提供了便利。本文对借壳上市研究的综述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但是,在综述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对借壳上市研究的分类并不是很恰当,没能全面展示该领域研究的方方面面,并且分类还不够细化,其中的各方面实质上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第二,由于篇幅和个人写作能力的限制,总结的文献尚不够多、内容上显得还不够精练,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待我国借壳上市研究增多,内容更加丰富时,再写作综述势必会更加有价值。

会计实证论文范文8

1.树立师生和谐平等的民主教学观念。

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环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活动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赋予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思想的自由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性的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2.树立主导和主体相兼顾的教学观念。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可忽视。离开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就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着眼于引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提高的目的。

3.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知识更新观念。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是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演化的世纪,会计教师必须不停的充电和学习,及时汲取会计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积极了解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只有保持教师自身知识的动态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透彻把握理论实质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才能有培养出创新意识的、国际型、高水准的会计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确保传授知识的新颖性

教学内容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会计教学内容要体现精、新、实用的特点。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

1.精简课程内容

理清各课程间的关系,删除交叉重复与陈旧空洞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自身特性和时代新意。

2.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

将抽象的理论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

3.扩充教学信息量

及时引入国内外会计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将一个丰富的、开放的、非平衡态的、富有时代感的知识世界展现给学生。

4.革新实践教学内容

逐步实现“会计核算+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的“一体化”实训模式。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会计教学中,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多种方法相结合,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注入式、直叙式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启发为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边讲边向同学提问题,以引导启发的方式向同学传授知识。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牢记本章的框架。同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参与进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方法。

对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

3.边教边模拟式教学方法。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该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整个做账过程。通过学生手工模拟,理论实践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

4.多种教学方法并举。

教学中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畅导新的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师与生、教与学需要互动;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助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的方式,增加学生自行分析、思考、动手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灵活更透彻,课堂气氛更生动活泼。

四、运用科学的创新教育手段

笔者到一线企业学习了解到,会计手工模拟技术要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现代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上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和实践专业会计软件的操作技术,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现场实习、校内的案例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较为全面掌握专业软件操作与基本维护、网络资源共享、研究用数据库的浏览查询以及实证研究模型的计算机处理等现代技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五、确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标准

1.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打破传统的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评价方法。

改变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的“学校主导型”的考评方法。通过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标准,以此为导向,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2.笔者在企业实践了解到,当代的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实验报告,加强总结实验报告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与质量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