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术论文范例

化工学术论文

化工学术论文范文1

一、高中化学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理念落后

高中化学实验应当包涵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的所有内容,同时也应该将其单独提出。也就是说,应将高中化学实验部分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前提,先进行实验,再以实验为基础对书本上的内容以及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而不是把实验看做高考试题的一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其原理、步骤,不必懂得如何操作。同时,教师、学生对于实验的态度也不够严谨。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对实验数据不认真记录或者虚构实验结果的现象,甚至发生互相抄袭的情况。教师对此知道却不进行严肃处理,使有些学生产生了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小错误,学生觉得自己只是在重复前人的成果,因此很少有学生会去真正关心,使得他们对于实验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况下。

2.实验内容较为浅显,实验条件不足

高中化学的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高中化学课本上的基础实验和常规实验,大部分属于操作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较为简单,仅仅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就可以完成。同时,实验的时间过于短暂,没有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高中化学课的教学方式与其他学科基本相似,在教师对实验边做边进行讲解后,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在这种“老师说,学生做”的单一教学模式下,基本上没有师生对于这个实验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的时间,致使学生无法体会实验中的奇妙和乐趣,降低了对实验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化学实验的主要改进方向

1.鲜明直观,富有趣味

化学实验能否真正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在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掌握上。而学生能否学好化学实验部分,就要看他们对化学实验感兴趣的程度是多少。通过将实验进行改进,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现象的鲜明性,能更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形成深刻地印象。

2.科学,简捷,安全,可靠

实验的科学性是化学实验设计最为基本的要求。化学实验的设计要遵循自然规律,实事求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材料、仪器进行实验。实验的简捷、安全、可靠也是化学实验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在实验之前要根据实验的特殊性,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以及对反应过程中需要或产生的物质进行怎样的处理。例如,钠与水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热气,可能会导致杯子过热或者反应物反应剧烈而跳出杯子,所以应将该实验放在杯子交高的地方或封闭的环境中进行。

3.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

教师在原有的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新的实验教学内容,设法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使整个实验对学生具有启发、深思的作用,从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从实验书中的一个化学实验出发,提出与它相似的物质是否可以进行反应或者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实验以验证猜想,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

4.改进实验手段

有时候,改进实验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将原始实验与改进后的实验进行比较,引发思考。如教材中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白烟的实验,原始方法是拿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将它们相互靠近,浓盐酸和浓氨水发生反应产生白烟。若改为将蘸有浓盐酸、浓氨水的棉花放在大烧杯中,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由此可以发现:与前方法相比,后面一种方法没有白烟散发到空气中,这样更加安全,同时观察到白烟的情况也更明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了解到实验的方式方法是可以进行优化的,从而激发了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小结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的实验,通过合理地调整实验的方法、时间等,就可以使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对发展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慧 单位:江西省婺源天佑中学

(二)

一、做好演示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学会观察

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以身作则,操作必须正确、规范,使人无可挑剔,充分起到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且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实验中,教师若操作不当或错误,就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有些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就会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直接导致实验失败。例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首先,教师要选择较大的集气瓶,且瓶底要装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并将细铁丝表面的铁锈等擦拭干净,将其做成螺旋状,在末端系上一根火柴杆。随后,教师点燃末端的火柴杆,待火柴杆即将燃尽时将细铁丝插入集气瓶,在插入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细铁丝快速地从瓶口伸到瓶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集气瓶中有充足的氧气,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在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且有黑色固体生成,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观察。中学生往往对那些新奇、有刺激性的化学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容易忽略实质性的内容。此时,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应学会观察,应注意实验前、实验中、试验后各种物质的变化并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同时,教师要抓住实验过程中的典型现象,如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溶解、燃烧等,并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设疑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二、改进实验,培养创新能力,拓展思维

由于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因此,化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室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实验教学,那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化学教学。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做化学实验室,教师应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根据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烧又不能燃烧的性质,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比较有趣的灭火实验:可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蘸有酒精的木条点燃后放进集气瓶中(注意不要将木条全放进瓶中),可观察到浸入瓶中的那部分熄灭,若把棉条提出集气瓶后其又恢复了燃烧。通过这一简单的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组织和开展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材中出现的家庭小实验都有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及科学性,大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些家庭小实验,因为这些家庭小实验是实现有效化学实验教学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亲自动手完成各种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思维意识不断增强,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在制作“叶脉书签”活动中,学生未等到周未回家就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了,他们从实验室中领取氢氧化钠固体,用废旧的不锈钢饭盒代替烧杯,用小木棍代替玻璃棒,用废旧的牙刷代替试管刷,在校园小树林里找到枯树枝作燃料代替酒精灯进行加热。实验过程中,因氢氧化钠溶液过稀或加热时间不足而导致实验失败,但学生并没有放弃实验,经过多次探究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地制作出“叶脉书签”,并在班级内展示实验成果,与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和探索实验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变废为宝,充分利用了资源,明白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并亲身体会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初中阶段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努力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并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仪器。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促使学生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态度去学习化学。

作者:杜廷良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安乐学校

(三)

一、熟悉课本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一定要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分析、多研究,从而真正的理解到化学知识的内涵,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掌握更多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卤族元素的时候,初学者可能不能很好的理解新制氯水当中包括哪些微粒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把这题改成探究性课题,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通过实验观察进行研究。所提供的相关化学药物有:碘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pH试纸、有色布条……让学生亲自动手,得到研究结果,从而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他们学得更透彻。新教材中,将老教材中的验证实验改成了探究实验,且增加了演练实验这一环节。因此,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讨论以及课后的独立制作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

二、创建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的作用,将学生划分成不同水平的小组,对其实践水平以及理论水平进行适当的协调,尽量帮助每个小组都能够设计出自己的一套方案,然后再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些方案的优势劣势;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看法,勇于向其他的学生挑战,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意见,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但能有效的提升学生本身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化学知识学习和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提高实验质量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以往的探究式的实验方式逐渐转化为验证式的实验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果更加明显。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用来当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成为一名积极的探讨者,通过自己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自己去解决遇到的各种化学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制作氯水成份的过程中,如果根据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出相应的讲解,通常会先进行实验的推导然后再得出相应的结论,可是有的时候事实到底跟推论是否相一致,都没有真正的通过实验去证实。因此,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疑问,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找到更加科学的化学理论依据,我们可以通过下述实验活动来进行取证:

(1)首先提出问题,新制作好的氯水中主要包括那些成分?

(2)设计实验推论:主要成分包括Cl-、H+、Cl2以及HClO等。

(3)实验步骤:第一,加热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二者产生反应之后取得氯气,准备装有水的试剂瓶,将氯气通入到该试剂瓶里,直到溶液的颜色逐渐转变为淡黄色形成了新制氯水为止。第二,取少量的新制氯水,将其滴放到淀粉碘化钾试纸上面,或者滴入碘化钾溶液里面之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观察出现的反应。第三,取少量的氯水滴放到pH试纸上,观察出现的反应。第四,在试管中加入容量为1mL的氯水,再在试管中滴入1到2滴稀硝酸溶液,最后添加一定量的AgNO3溶液,观察出现的反应。

(4)实验生成的主要现象:第一,在把少许的氯水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面之后可以发现,试纸逐渐呈现蓝色;第二,在把少许的氯水滴在pH试纸上之后,试纸会逐渐的转化为红色,然后又慢慢的褪色;第三,在容量为1mL的氯水里面滴入稀硝酸溶液,又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之后,发现溶液中出现了一些白色的沉淀物。

(5)得出的结论: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包括:Cl-、H+、Cl2以及HClO。原因:当氯气在水中进行溶解的时候,一部分氯水仍然会以Cl2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另一部分会跟水发生反应。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氯气在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生成了HClO和HCl两种物质。

四、结语

总之,教师不仅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还应该改进教学方式,不断的更新化学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将化学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落到实处,发挥出化学实验的真正作用,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

作者:陈光美 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一中学

(四)

一、教师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

如在“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如

(1)展示一支已经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

(2)把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

(3)待液面不再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

(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为什么会消失。松开手指后,为什么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等问题。这节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相关的问题。比如通过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学生的化学知识,强化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例如,针对如何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的家庭小实验,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还能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关系,不仅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机会,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急剧增强。另外,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到玻璃厂、自来水厂等单位参观学习。从现场看到的事实,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更加认真学习这门课,主动参与课堂,进行探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倡导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提出了绿色化学实验,这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环保教育,不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制备一些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时,应该尽可能地使教室、实验室不受到污染,将有害气体进行处理,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讲解关于如何除去这些有害物质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用相应的溶液进行吸收而除去。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对于那些不能回收利用的,倒在指定的地方,集中处理。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结语

化工学术论文范文2

1.实践培训重视不够。

新课标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但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规划中往往使专业理论教学偏颇,实践培训教学又深入不够不到位,使得艺术类实践教学形式往往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各课程间较为分散、衔接不够;同时在实践训练设计上内容较单一,实践训练室建设不足,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艺术设计类教学内容与社会单位需求难以贴合。

2.师资条件限制大。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多以校内教师为主导,而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且高职院校招聘的艺术设计类教师良莠不齐,导致校内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根本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情况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工作室将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近年的开展情况如下:

1.工作室时间安排。

工作室主要由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导师负责,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而工作室实践内容主要从第二或三个学生开始、第五个学期结束,主要是通过项目实践去巩固课堂上的教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工作室设置情况。

我院工作室主要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方向进行设置,目前主要设置工作室有:广告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多媒体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工作室及动画设计工作室等,工作室数量基本满足学生需求。

3.师资结构情况。

我院负责工作室的导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扎实综合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全面负责指导设计课题与实践课题,因此,我院工作室导师结构主要由本校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突出的教师和聘请的校外实践丰富的设计专家、设计总监来组成。

4.工作室基本管理模式。

工作室基本管理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几乎能完全打破课程教学和实践培训的界限,而我院主要通过导师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常规的管理,作好教学工作实践项目作品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三、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改善措施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应用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全面复合型应用人才。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满足市场的需求。一般来说,改善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有:

1.构建完善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事实上,构建完善的学分制课程体系,不仅是有效运用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更是实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为此,我院积极组织校内艺术设计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人民,在深入分析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对应的社会岗位需要的技能要求后,以社会实际岗位的职业技能素质为出发点,并以学分制为基础,不断开发相关的课程教学模块,供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在各类课程模块中自行选择,帮助学生完成相关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教学,逐步构建完善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2.建设高水平的师资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师资教学团队是确保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为建设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我院积极招聘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家到校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强化对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聘任,处理好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校还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大力建设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结构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

3.建立与工作室相一致的技能实训室。

建立与工作室相一致的技能实训室,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更成为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立技能实训室需要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如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摄影实训室、模型工艺操作实训室等,强化工作室的实际意义,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环境。

4.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由于职业技能鉴定和设计具有较强权威性和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就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常设有如室内装饰设计员、广告设计师、动画制作员、Adobe设计师、包装设计师、陈列展览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等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大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接轨学校教学与社会企业。

5.强化组织建设,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

强化教学组织结构建设,是保证工作室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我院统一协调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让校内各专业教研室和办公室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化工学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为了培养符合时代以及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创新型化学人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部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1],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2改革的整体设计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批进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心秉承戴安邦院士“全面化学教育思想”[2],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三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3,4]。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专业学术类、学术交叉类以及就业创业类”三类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实验教学尚存在一些不足:(1)三基训练、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较多,创新性、研究性实验较少[5];(2)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手段和方式单一,学生对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掌握不够,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3)学科交叉实验内容及其相应的实验教学条件配备不足,培养能力薄弱;(4)就业创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践手段较少,实训平台缺乏。针对以上问题,为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基于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南京大学推行的教学改革方向,确立了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完善和提升“专业学术类”实验课程,加强“学术交叉类”实验课程建设,探索“就业创业类”实验课程。我们构建了多元的实验课程体系[6,7],丰富实验课程内容,加强了实验条件建设。

2.1完善“专业学术类”实验课程

针对“专业学术类”人才的培养,以“重视基础、加强综合、突出设计和科研训练”为建设思路,减少了验证性、单元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型和自主式实验,按照“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探索、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四个方面建设新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以及物理化学实验等传统四大基础实验教学中引入反映学科前沿(新技术+新理论)的新实验,使学生尽早接触和熟悉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主要做法包括:(1)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引入先进的实验技术。将传统的煤气灯加热方式改为电加热,既安全也更加可控;将在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广泛运用的移液枪代替移液管,操作更为便捷、精准;物理化学实验“离子迁移数的测定”,通过引入分光光度法检测手段取代了原来陈旧的碘量法。(2)增加与学科前沿发展相关的新内容。有机化学新增“4,4,5-三甲氧基-[1,1’-联苯]-2-甲醛的制备”实验,该实验以201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铃木(Suzuki)命名的交叉偶联反应为基础,引入无氧反应和快速柱层析等在科研实验中常用的技术和手段。物理化学“流动法测定γ-Al2O3小球催化剂乙醇脱水的催化性能实验”使用了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替代原来陈旧的量气法,大大改善了对催化反应实验产物的检测;对反应装置和气相色谱仪进行进一步升级,构建了先进的微型反应评价装置替代了原来的设备,实现了与学科前沿技术的接轨。(3)有计划开放创新性实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开放性实验,将科研课题内容引入,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单独设计实验。改变教学的方式,将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采用验证/探索两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4)增加“计算机与化学”课程及实验。近年来,计算机模拟研究已经成为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同样重要的基本途径,我们开设了“计算机与化学”“计算量子化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增加计算化学方面的实验内容,提升学生的模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将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合。例如在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中开设了两个计算化学实验:甲烷生成热和燃烧热的理论计算,以及H·+CH4=H2+CH3·和D·+CH4=HD+CH3·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前者是热力学相关的计算化学实验,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物质热力学性质的理论方法;后者是与动力学相关的计算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加强对统计热力学、过渡态理论等知识的理解和具体应用。此外,在物理化学的设计实验中,部分学生运用Gaussian软件等设计出一系列与学科前沿密切相关的计算化学实验。通过此类实验的开设,培养了学生从原子、分子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采用计算软件对各种化学材料、生物医药进行计算模拟,促进了他们对理论计算这种学科前沿技术的掌握。(5)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验的能力,我们还加强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在网络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和数字模拟技术,拍摄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大型仪器原理和操作的教学视频,规范实验操作,方便学生学习;开发课程预习软件,通过预习平台提交研究性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2.2加强“交叉复合类”实验课程

新知识和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源于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要求本科生实验教学必须注重学科交叉以及多学科复合。我们依托部级精品课程“综合化学实验”,围绕着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等交叉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和条件建设[8]。将教师科研中的成果转化为综合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学科的前沿和热点,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9]。首先,化学与生命交叉是目前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为了让本科生尽早参与并切实接触到交叉学科内各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对于跨学科知识和技术有更加深刻的领悟,我们在精品课程“综合化学实验中”增加化学与生物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验项目,并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使之很快具备实验教学开展的条件,开设了“真核细胞的传代培养及转染实验”“生物大分子固相合成与质谱分析”等实验,让学生了解细胞培养和传代的过程,了解细胞转染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领域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其次,材料科学在社会发展、国防事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以高分子材料为切入点,依托高分化学重点实验室,让本科生进入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研究平台进行科研训练,开设了“高分子纳米复合先进材料制备与微加工成型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柔性储能与应力传感器件制备及性能测试”“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研究”等实验,让化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器件制作、材料加工,以及光、电、磁等材料性能测定的实验技能。

2.3探索“就业创业类”实验建设

化学化工及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6.5%,人才需求广泛。教学实践及生产实习是培养“就业创业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0],我们在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同时,依托“中级应用化学”实验和“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加强对“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建设及实践平台建设。首先,将“化工原理实验”结合化学工业生产过程综合化、装置规模大型化等特点,将化工操作培训安排在一定的工艺流程装置上进行,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工作操作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图1);在大工程观的背景下,拓展化工基础实验内容,引入精馏实训装置及吸收与解吸实训装置,拉近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了解工程的本质和特征(见图2);现代化工实训装置采用化工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实现工厂情景化、故障模拟化、操作实际化和控制网络化设计目标,体现健康、安全和环保的理念,实训装置流程、设备配置和操作方式与工厂基本一致。其次,“中级应用化学实验”引入化学、化工前沿的最新产品和工艺作为特色实验,开设的实验涵盖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畅销的重要化工产品和过程,如特殊化学品、能源类化工产品、医药及医药中间体、胶黏剂、燃料、日化、香料、食品添加剂、催化剂等。例如:特殊化学品制备——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物性研究;环境及能源类实验——垃圾无害处理及能源综合利用。通过以上实验的开设,让学生掌握市场常见化学品的合成方法,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在就业创业时占领先机。第三,拓宽实践平台和基地。在扬子石化、梅兰化工等大型化工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中心等优质资源,增加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的了解,拓宽学生实践渠道和机会;利用校友资源和暑期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平台和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助力。

3结语

近几年,中心围绕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利用教育部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项目、拔尖计划、985建设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等项目,投入经费近千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升了实验中心的硬件环境,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撑。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大学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入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先后编写实验类教材6本,近五年发表教改论文22篇。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高涨,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前进入实验室以及参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数不断增加。2016届学生在本科期间在生科院老师指导下首次提出了自供氧光动力疗法,有望用于癌症治疗,并在Nat.Commun.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学生在学科实验竞赛中成绩斐然。在近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8项、特别奖3项,居全国高校前列。自2010年设立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以来,获得一等奖11项;2017年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团队二等奖。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持续提升,境外知名高校读研学生超过1/3。本科毕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达99%。毕业学生进入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文蜀,周宜君,孙洪波,武海波.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9),218.

[2]戴安邦.大学化学,1989,4(1),1.

[3]张剑荣.中国大学教学,2014,No.7,84.

[4]邹世春,陈六平,余小岚,卢江,张仁俊,童叶翔.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5

[5]郑阿群,张军杰,孙杨,杜娇娇,杨国鑫.实验室科学,2018,21(6),138.

[6]王志林,朱成建.中国大学教学,2013,No.10,19.

[7]朱成建,李育佳,陈露洪.中国大学教学,2014,No.3,27.

[8]章文伟,李育佳,张剑荣,朱成建.中国大学教,2012,No.10,77.

[9]郭彩红,宋红杰,熊庆.实验室科学,2017,20(3),108.

化工学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制度;新工科建设;拔尖人才培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精英人才的竞争。在科学和工程领域,衡量人才素质的主要标准是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战略性要求。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常规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外,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实践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并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并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从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这三个任务需要重点把握[2]。新工科建设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强化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国于2007年首次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称“大创项目”),旨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创项目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是我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大创项目申报数量逐年递增,如何确保项目实施质量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以下简称“化工学部”)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大创项目的“1134”管理制度,在选题、开题、过程管理和奖惩措施方面均实施规范管理,提高了师生的项目参与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创项目开展现状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第一批大创项目的实践单位,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实施原则,每年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项目的开展。化工学部按照学校要求,积极推进大创项目的实施。表1为化工学部2007—2018年大创项目立项情况。 2007—2018年,化工学部累计申报了2006项大创项目,参与学生4933名,资助经费数共计512.2万元。自2007年以来,大创项目申报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达到220项,约为2007年的1.5倍。2015年以来,每年大创项目立项约200项,参与学生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6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大创项目。大创项目的覆盖面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参与大创项目形成了科研意识,树立了科研精神,提高了科研能力。申报数量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学校和学部对大创项目的重视程度、组织力度,以及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热情。然而,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未改的情况下,量的增加势必引起质的下降[3]。另外,大创项目申报数、投入经费数逐年递增,加大了大创项目的管理难度。大创项目的完成效果取决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因此,在申报数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以现有的专业知识素养较好地完成大创项目,督促指导教师对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成为管理上的首要问题。

二、大创项目管理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化工学部在服从学校管理的基础上,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学部大创项目管理的方法,在重视前期选题、开题答辩、过程管理并充分发挥专业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完善了激励措施,以保证大创项目开展质量。

(一)建立大创项目“1134”管理制度,实施分级、分层管理

基于学校大创项目的管理办法,化工学部探索建立了“1134”大创项目管理制度:执行学校的1项校级管理办法,结合学部情况制定学部级的1项管理细则,形成了“学校—学部—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和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制定了4种实施细则。“1134”管理模式中,大创项目的管理流程见图1,主要包括选题、申报、开题、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开题和结题答辩由学部统筹、各专业组织。 “学校—学部—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项目分层次管理,尤其重视学部和专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和学部各司其职,并充分发挥专业的作用。在“1134”管理模式下,学部偏重于宏观管理,内涵还要由专业把握。

(二)大创项目选题渠道多样化,尤其重视开题答辩

1.大创项目选题。针对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足、对学科的理解有限、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现有的知识素养较难支撑其较好地完成项目等现状,大创项目的选题既要难度适中、易于开展,又不能是对专业实验课的简单重复。如果仅仅开展体验式或重复性研究,将有可能降低大学生对科研的热情,不利于他们对科学研究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更有可能限制拔尖人才的成长[1]。每年12月份,学校下发通知开始项目申报,学部开展课题征集,组织学有余力、具备初步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申报。根据申报内容及参与学生的不同,大创项目初步分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科研训练4种类型。选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4],对开展科学研究至关重要。选题要有现实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同时兼顾本科生的能力和兴趣。由于本科生刚刚接触科学研究,缺乏选题经验,目标不明确,大多数选题由教师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应严格把关,学部需加强审核。学部充分挖掘优势学科的资源,发动教师提出紧跟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题。如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三氯生在日用化学品商品中的添加和实效提出了质疑,三氯生的流失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2016年负责管理一项题为“具有自抗菌功能的医用聚丙烯树脂的制备”的部级大创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将三氯生化合物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到聚丙烯大分子上,使聚丙烯树脂具备持久的抗菌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制备工艺生产的抗菌材料中抗菌剂易流失的不足,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三氯生流失带来的水土污染问题。该课题利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课题组长期积累的科研优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项目选题恰当,参与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科研兴趣,也能胜任具体的研究工作。在创新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科研项目的“论证—实施—总结”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锻炼了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对严谨的科研过程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感。该课题在结题时已申请专利。2.大创项目开题。每年3月份,学部会对上一年度申报的大创项目按不同类型开展开题工作。开题评审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注重项目的创新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评审组对学生的开题进行及时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以保障项目的运行质量。创新训练项目开题后会确定项目级别,即部级、省级或校级。开题答辩是对前期调研的检验,开题结果是大创项目评级的重要参考,省级以上项目将获得更多可以支配的科研经费。开题答辩由学部统筹,各专业教学系主任组织,一般要求五名以上本专业老师当评委。学校要确保评委对大创项目课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准确评估学生前期调研的质量,保证开题结果公正、公平,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研究方案给出专业、合理的建议。在开题评审环节,学部一般通过评委打分制评选出省级以上项目。对于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学部将取消其立项资格。

(三)加强过程管理,实时监控项目进展

大创项目过程管理包括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题验收三个部分。项目开题后,过程管理分为“指导教师—专业—学部—学校”四级。1.大创项目小组的内部管理。学校根据管理要求,指定并发放统一格式的大创项目记录册,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须签订项目承诺书,并履行相应职责。大创项目组成员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按计划完成各项研究工作,每周根据实验时间和项目进度填写项目记录册,指导教师定期给出指导意见。2.项目变更需申请备案。如果大创项目运行中出现项目成员变更、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或退出项目、结题验收延期等情况,项目成员须及时填写项目变更申请表,由指导教师签字后交学部备案,并在大创项目平台上完成变更申请。因个人原因无故中止或退出项目的学生,在校期间将不得再次参加大创项目的申报。3.经费管理。大创项目经费分两次下拨,通过开题后下拨5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下拨另外50%,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不再下拨经费。学部严格限制经费使用,确保项目经费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指导教师不得使用或挪用项目经费。学部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项目组应严格遵守学校经费使用制度,做到专款专用。4.学部严格组织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学校、学部及各专业共同参与大创项目的过程管理,其中学校负责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及部级大创项目的管理;学部和专业负责省级、校级、科研训练项目的管理。每年10月份,学校、学部对大创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将大创项目记录册收齐,并通过公开答辩的形式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及过程记录填写情况等,对前期内容完成优秀的项目进行培育。每年5月份,项目组成员需按照要求提交结题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软件、仪器装置、学术论文、专利、获奖证书等),上传到大创项目管理平台,并按时参加由专业组织的结题答辩。学院根据结题材料及答辩情况评选出5%的优秀项目,发放优秀证书。

(四)奖惩措施并举,激发大创项目运行活力

由于时间和专业知识的局限,参与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较快进入研究状态。但部分指导老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或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督促,此时学生若懵懂地跟着导师课题走,难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大创项目重在过程,但只注重过程而缺少成果要求和激励措施会让学生和老师感受不到压力,同时也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为此,学部参考学校的管理办法,针对参与大创项目的教师和学生,分别制定了奖惩措施。学校实行“4个一”制度,即要求每“一”名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每“一”年至少提出“一”项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大创项目课题供学生选择,并将该制度纳入教师职称晋升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学校将大创项目纳入年终考核指标,指导教师按照指导的项目数计算教学工作量。学校将大创项目作为个性化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参与学生在项目结题后可申请个性发展课程2学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个人实际需求提出优先选学、免听与项目有关的部分课程。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凭录用通知可以申请版面费。学生为第一申请人或指导教师为第一申请人、学生为第二申请人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凭专利受理书可以申请专利申请费。对于在大创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部会给予表彰,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时优先考虑(首先要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五)大创项目实施效果

大创项目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好评。项目立项后,研究工作能很好地落实,使得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大创项目平台,本科生获得了科研锻炼的机会。2015年以来,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研究成果丰硕,获奖共计172项,其中参与论文撰写95项、申请专利31项、各类竞赛获奖46项,另外以其他形式结题(包括做出实物、软件、设计图纸、撰写报告)638项。精细化工专业的两名学生参与撰写的论文于2018年在Bio-materials期刊上发表,影响因子达8.0以上。一些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和撰写论文,提高了对科研的兴趣,选择继续深造。化工学部平均每年约有20%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参与、专利申报或各类竞赛,其他参与学生则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实物、软件、设计图纸、总结报告。学生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课题的调研、实验设计及操作、论文撰写,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文献检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参与过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大多以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形式到国内外高校深造,这证明这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认可。

三、结语

新工科建设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形式[5],也是拔尖人才培养的一种尝试。大创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在校本科生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采用的“1134”管理模式层次分明、管理细致、责任明确,参与学生对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各时间节点清晰明了,这一探索与实践有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赵季军.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的探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33(1):70-72.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蔡宏亚,苟占平,徐美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中的思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2-15.

[4]卢朝霞,杨海堂,郭方文.浅谈科研选题的确立[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s1):18-21.

化工学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数字化出版科

技期刊发行包括征订和投递,是体现和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工环节。期刊的发行量虽然没有作为期刊评价指标,但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期刊的水平以及影响力,而且发行量的提升必然有利于期刊引证指标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断提升期刊发行量、拓宽期刊发行渠道,是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科技期刊发行包括纸刊发行和数字化发行两部分,纸刊发行按发行渠道可分为一渠道、二渠道。一渠道即邮局订阅、书店零售;二渠道即个体书刊发行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赠阅(也称受控发行),是指给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作者、广告客户的赠送,与其他期刊之间的互换。随着技术的进步,阅读文献和学习方式不断变革,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逐年下降,传播力无法与数字化出版发行相比,但纸刊发行仍然不可或缺。如何加强纸刊发行,一直是困扰科技期刊的难题。

一、科技期刊发行模式变革

1.纸印本发行。1980年之前,科技期刊主要的发行模式为纸印本,发行渠道主要是“邮局征发一体”和书店销售。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期刊,书店销售量非常小,图书馆和读者通常都是通过邮局订阅的方式获得,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大都通过邮局征订期刊,订阅量大,手续费高,但发行量稳定、回款快。科技期刊具有信息量大且更新较快的特点,大量科技期刊收藏在图书馆中,读者利用系列目录索引阅读和获取信息。另外,少量赠阅或个人自订的部分,大多由编辑部以印刷品的方式通过邮局邮递,工作量较大,繁琐耗时,优点是成本较低。纸印本期刊发行渠道单一、手段落后、效率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高效传播的要求。

2.数字化出版发行模式。1980年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迭代,科技期刊进入数字化时代,逐渐形成了系列科技期刊数据库,读者通过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检索和获取信息。1990年后,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传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数字化出版成为主流,很多国际名刊、大刊纷纷投身数字出版,Elsevier、Springer等国际出版机构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由纸印本出版发行到数字化出版发行的变革。据报道,细胞出版社(CellPress)2006年的期刊收入中网络产品与纸质版大致相当,到2010年网络产品收入增长100%,纸刊收入下降约50%。2010年,国际最大期刊出版商Elsevier的期刊收入中,数字化产品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6%。2010年之后,科技期刊出版已进入平台阶段,学术成果基于程序和应用程序接口、数字化形式传播,通过社交网络实现和获取。融媒体时代对学术论文时效性有了更高要求,出现了语义出版和网络首发模式,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效率,纸印本发行下降,科技期刊营利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化工学报》发行实践与困境

《化工学报》历史悠久,是国内化工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期刊多次获奖,纸印本质量精美,兼具一定的收藏价值,读者多是化工领域科技工作者,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需求一般以单篇阅读为主。期刊文献本身的特点是内容前沿,而非系统和经典,所以读者通常无需阅读整本期刊,造成纸印本期刊发行量下降。在科技期刊以数字化传播为主的时代,纸印本发行量下降不可避免,带来的收益也逐年减少。但鉴于纸印本发行不可或缺,编辑部对纸印本的发行仍然非常重视,除了对刊本精心排版、印制外,对渠道的维护也很重视。目前,《化工学报》纸刊发行主要以邮局征订和二渠道发行为主。编辑部与人天书店、国华卓越、海天华教等发行商合作多年,即便订购量从2010年到2020年缩水50%左右,但纸印本仍贡献了一定的利润。2018年,编辑部与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合作,使期刊在其微店和淘宝店铺上架销售,扩展了一些影响力。另外,编辑部近年来出版了一些高水平专刊,例如大学校庆、院庆专刊,不仅提升了稿件质量,合作方还经常会订购纸本期刊用于收藏、纪念和推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纸本发行量。数字化出版一直是期刊编辑部重点工作,编辑部与方正公司合作,启用了数字化出版生产平台,实现了高质量、多形态(PDF、Rich、HTML、H5、全文XML等)文件的同步生产发行,可满足传统印刷、网刊、移动阅读、与第三方运营平台合作等多形态出版。我们同时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库、超星数字化图书馆等知名数据库合作,在各大数据库发行。同时,所有稿件均可在本刊网站开放获取(OA)。多渠道数字化发行是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纸质期刊在整合运用数据资源上没有数据库的优势,编辑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行经验和营销能力不足,互联网思维欠缺,与读者互动不够深入,服务意识不强;科技期刊广告等收入微薄,数字化发行在经济效益方面对期刊经营的帮助不大,利用数字产品提高收益一直是编辑部努力的方向。

三、加强科技期刊发行工作的思考

1.建立发行数据库。建立发行数据库的目的是提高发行量,增加纸印本和数字化产品的售卖。发行数据库可以包括专家学者数据、读者数据、作者数据、研究机构数据以及行业用户数据。发行数据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开发,如打造《化工学报》“教科书”品牌,可以考虑将准备报考化工专业研究生的学生信息纳入发行数据库。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考虑利用大数据技术寻找、开发、筛选潜在客户,以建立期刊资源存储库的方式建立发行数据库,并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变革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拓展科技期刊获取信息数据的渠道,动态记录市场发生的相关数据,分析发行结果及发行收益等。

2.培养专业发行团队。发行人员的任务是将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产品,是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在这个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发行人员要做好市场营销,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占有市场、扩大发行。一支高水平的发行队伍,可以提升科技期刊的营利能力。除了将期刊递送给目标对象,还要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关注学术会议和书店的一些活动,为刊物发行做出营销宣传方案。期刊出版单位应定期对发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形势。

3.探索新的发行方式和渠道。纸印本内容数字化能提高传播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模式发生改变,科技期刊要积极探索数字版内容营利的新路径。期刊人应坚持自身优势,关注技术进步,与时俱进,调整工作思路,为科技期刊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四、结语

发行工作是科技期刊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科技期刊发行经历了纸印本的繁荣期,随着数字化出版兴起而逐渐遇冷,因其特殊属性,纸印本不能由数字化出版完全替代,目前期刊发行模式大多以数字化为主流,纸印本发行并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模式,推动着科技期刊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将变成常态,科技期刊应在专注内容生产、打造更高品质学术内容的基础上,与技术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同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应对媒体融合的冲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清.学术期刊的受控发行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03).

[2]谢文亮等.科技期刊批量发行效率的提升途径[D].学报编辑论丛,2020.

[3]乔玉兰.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发行量——以《西北地质》为例[J].编辑学报,2015(27).

[4]王颖.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意识的重构[J].出版科学,2020,28(01).

化工学术论文范文6

综观整个80年代,我国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从对苏联相关文献的翻译,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继续深入介绍研究国外青少年法制教育举措,重点反映国外(主要是苏联)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视,希望我国也予以重视。第二,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从单纯重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拓展到法制教育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并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协调好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此外,除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外,也有人提出拓展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场所与方式。第三,明确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客观地说,20世纪80年代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起步期和诞生期,出现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相关研究成果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有突出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有域外借鉴的,有拓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场所和方式的。这个时期的研究基本上奠定了未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方向,是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诞生期。不过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尚处于法制的初创阶段,相关研究还比较少,研究的水平深度还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发展期

进入90年代,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相关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明显的表现就是研究成果比80年代有了一定的增加。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围绕青少年法制教育这一主题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是理论水平的进一步加深,呈现出从多维度、多视角研究这一问题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在实证研究的出现,开始出现了以某一地区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入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学校教育存在失衡,学校之外大环境恶劣,家庭教育不当是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障碍。提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用立法的形式保障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实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加强综合治理。第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行为规范教育的必然选择,而法制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政府,并提出了政府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对策性建议,即以学校为中心,依托社区,包括边缘青少年,进行规范性教育,构筑法制教育的管理体系。第三,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法制教育目的偏差、流于形式化、过分依赖学校、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首次出现了对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的研究,认为加强法制根本在于教育人,重点是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目标是使全体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切实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培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校园秩序的观念;学习市场经济的法律知识。第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路方面也出现了专门的文章讨论。在实证研究方面表现在:第一,结合具体地区的案例型研究。青少年法制教育伴随着上海社区化的过程,上海市通过积极探索社区化的过程,努力开展针对青少年进行社区化法制教育的实践,利用华东政法大学等研究优势资源,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第二,结合具体地区的调查型研究。共青团河北省委的工作人员赴沧州、衡水等地进行了专门调研,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方面青少年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并分析了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相关原因。最后结合法制教育的相关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实证研究在当时应当说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许多问题与建议都是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之上,比较有说服力。不过对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整体判断不甚准确。此外,媒体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报道与宣传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报道内容简单通俗,易于理解,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走进普通人的视野中、引起大家的重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采访相关专业的专家也成为一种凸显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形式。

三、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繁荣期

进入21世纪,青少年法制教育相关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研究成果丰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体现。这一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进入繁荣期,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专门以青少年、青年群体为研究中心的学术期刊的繁荣

《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一贯注重反映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领域的新动向、新观点、新问题、新经验;致力于整合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推动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控与青少年权益保护事业的发展。此外,《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活跃起来。专业以青少年为研究中心的刊物的繁荣,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的论文,这些学术论文能够突出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综合运用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值得肯定。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论文的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

首先,论文的写作更加规范。回顾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诞生阶段和发展阶段的论文,虽然不乏有质量的论文,但是写作大多比较随意。比如论文没有摘要,没有关键词,注释等也很不清晰。总体来说,繁荣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相关论文学术规范得到加强。其次,论文的质量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大致可以概括为研究更为深入,许多论文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进行理论分析,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三)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成果非常多,一一进行评述和梳理比较困难,所以笔者选取了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方向性、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述评,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繁荣期研究成果丰硕的一个表现吧!

1.比较研究兴起

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国家,在比较研究中选择美国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成果率先出现。“培养美国公民,面向社会、实现价值认同”一直是其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坚持的基本理念。同时,美国在法制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独具特色:教育内容的社会化,突出价值观的塑造;教育方法多样化,注重行为的养成;教育途径综合化,强化渗透式教育的作用;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英国是普通法系国家法律教育的代表,也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虽然它没有成文宪法,但它却是有法治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法制非常完善的国家,所以它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在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借鉴。以英美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研究对象成果的出现为这一时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了域外视角,也为这一领域研究开拓了新境地。

2.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兴起

青少年喜欢阅读且阅读最多的是文学,文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其审美价值观与法律有着天然的统一,决定了文学应当成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方式。文学方式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与学校课程式青少年法制教育相比较,具有传播法律知识、法律目的和法律价值观更加艺术性、生动性、感染性和超越时空的特点。文学方式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现需要更新观点,创作具有青少年法制教育目的的准确传播法律且具有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的优秀“涉法”文学作品,并通过推荐、转化载体和形式等方式积极推广。以文学的方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这种利用文学与法学跨学科间的研究拓宽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领域。针对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少年管教所应当利用其特殊的优势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以这一特定领域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也应用而生。少管所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关键在于自身要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责任。少年法庭作为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司法机构,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中占有优势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及时开展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网络伦理、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问题研究,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拓展到以网络为渠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也开始出现。

3.传统研究得到加强

一方面,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理论更加丰满。此外,这一时期报纸、网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这一领域的报道和关注也是空前的。综合来讲,这一时期,围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获得巨大的发展,许多学术论文立论的目的和基点都是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广度更广和深度更深。不过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口号性的呼喊大于理论的沉思,忽视了法治意识的培养,这种情况是值得反思的。

四、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不足与挑战

法制教育是一个兼有法制与教育二者的一个合成词语。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立法工作变化很快,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立法,尤其是2012年吴邦国委员长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初具规模,这些变化都需要在法制教育中予以适时的体现,教育的内容要紧随时代立法的变化。另一方面,法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日益繁荣也为法制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的法学教育在理论上的研究值得在法制教育中予以借鉴。最后,教育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教学教法的理论体系的丰满完善使得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有一定的滞后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时代变化,立法发展,法学与教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针对法制教育尤其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紧跟时代潮流,探索中国法制教育的未来之路还很长。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与教材编写,理论分析与实际效果之间更需要一种平衡,需要一直探索、努力。时间一直在前进,笔者认为我们除了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之外,还需要发掘中国的历史传统法制教育的现代因素,在中西方比较视野中拓展法制教育的内容,寻找适合中国法制教育的最佳路径,寻找中国法制教育的文化归宿是青少年法制教育时代的要求,必然的趋势。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传统,中国善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这些都为我们开展研究、开展比较研究、开展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视角。而以哲学为角度,我们不能不反思,中国的法治之路,或许并非中国现代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做得不好,问题恰恰在于缺乏了现代法制与历史传统的衔接,而这种衔接恰恰是青少年法制教育成败的关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的性格决定了法律不能够成为社会行为的主要规范。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本身就与那种外在的、刚性的法律不相协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的选择上,亦可见中国人惯常的折中、调和的态度。法律虽为调整社会关系非常有效的手段,这一点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强调,但在中国人看来,法律的方式太过刚强,而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法律的方式有违这一目标,故为中国人所不取,至少是不尚。”这一问题与现实是我们在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应当注意的。

五、结语

化工学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美合作办学;教学改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中对外交流的活动与内容日益增加,因此社会各行业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外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我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展开了中美合作办学项目。双方合作举办高校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采用1.5+2+0.5的培养模式,项目学生按中美大学制订的联合培养方案须赴美学习两年,所修课程符合美方大学学士学位要求,可获得美方大学学士学位证书,所修课程符合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要求和学士学位要求,可获得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成立于1916年,设有80多个本科生专业和14个硕士学位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认证。在这种中美合作办学的项目下,学校双方在教学方法上相互交流借鉴,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能够及时了解最新所学专业研究进展和行业发展趋势,更好地适应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高分子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了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石。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技及国防等各个领域[2]。目前,有关高分子材料的最先进的合成、配方和成型加工技术,及其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化、智能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大多来自于欧美和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或者教材都是英文著录。因此,对于从事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人士而言,学习并掌握专业英语必不可少[3]。为了满足国家战略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在高校中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势在必行[4]。《材料科学与工程英语》是一门在研究材料科学过程中需要查阅英文资料、进行国际技术交流等过程的必学课程[5-7]。但是其相关配套教材著述年份较早,内容较为陈旧,虽然有再版,但是书籍内容变化较少。因此结合教材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格外重要,教师需要结合领域前沿和最新资讯来教导学生,使其在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从听、读、写、说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使英语学习从基础英语提高到技术型英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顺利翻译本专业各种体裁的英文文献,并且具备初步的技术英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进行和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对该专业英语课程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包括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有效的考核方法等。

1教学目标

本课程从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工程、材料的加工、性能和应用等方面介绍相关的专业词汇,以常见材料的名称、性质的英文翻译为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材料科技中的材料分类、反应种类、典型材料、合成方法、材料应用方向及各类加工与测试方法,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需的常用专业词汇及词组;(2)能借助词典或数据库检索和翻译本专业词汇词组,能通过现代手段检索本专业英文资料;(3)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理解正确。能借助于词典或数据库对本专业英文资料进行翻译,译文通顺;(4)能用英语撰写摘要,并了解科技英语的写作方法;(5)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能够通过查阅和自学以及交流对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解决方案。

2课堂教学

2.1教学方式改进。课堂采用双语结合全英文授课方式,期间频繁与学生口语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开口。课堂模式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的主角回归到学生。通常做法是,首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英文素材(可以来源于网络英语学习资料如TED视频或来源于SCI学术论文等),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对全文进行逐句翻译,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重点分析专业词汇及语法,并制作成一个完整的PPT展示,最终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报告。

2.2听说能力培养。从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成效来看,我国的英语教学通常是“哑巴式英语”,一方面是接触不到外语母语国家的人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关,我国学生基数大,在课堂教学很难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听和说的有效锻炼。在中美联合办学项目的推动下,学生们与美国人的交流机会增多,大大改善了前述良好语言环境缺失的问题。在这个项目的背景下,高效利用其背景优势,与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革新极为重要。具体为:收集一些关于高分子材料类的科普性英文短片(TED)在课堂上不定期播放。随后把学生分为4~6人为一组,教师提出若干问题供各小组讨论回答(全程需采用以英语为主的交流方式),其他小组成员可做出补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2.3阅读及翻译。为提高学生的本专业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课文阅读和翻译,这些内容多数都是由教师执行。多数情况下,教师把课文进行逐句领读和翻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并且在老师的翻译下还认为自己听懂了,造成已经学会的假象。故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改进如下:随机抽取2名学生,一名朗读一段课文,另一名在其后进行翻译。其余学生可对这两位学生的发言进行纠错及指正,这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也能检验学生是否对词汇的读音、句子的结构理解完全掌握。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的薄弱项,进而加强此方面的精讲。随后,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及翻译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更细致入微的教学输出。2.4写作训练专业英语的写作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在课程教学的前16学时,学生对于专业词汇、句子结构、语态时态等知识点还不熟悉,教师需教学一些专业英语特有的写作规则,例如常使用被动语态及一般过去时等。同时,由于学生大多对于英文写作望而生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及思路付诸笔头。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下:每学完一节课文,比如关于高分子材料定义这节课,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高分子材料的整体内容以及出现的专业词汇,再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出关于高分子材料的一些关键词汇,进行随堂写作练习。这个练习的特点在于:不要求句子的复杂性,学生能动笔写出来即是成功的第一步,不仅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以激发写作积极性,还能进一步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当然,教师要抽取学生的典型写作问题进行讲解。在课程后期阶段,教师可指导学生练习SCI论文摘要部分的写作。具体方法为:讲述一个高分子领域的前沿命题,提炼观点,让学生写一段200~300字的摘要。通过这种深度训练,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提高了英语写作能力,而且能更加及时地捕捉到专业领域内的最新资讯。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写好各自的摘要之后,可随堂抽选几篇,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翻译,这样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翻译水平。

3考核方法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影响下,考核成绩不单单只是期末一张试卷决定,而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40%、小组汇报成绩30%、期末论文翻译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与出勤率、课堂活跃度、课后作业情况等有关。在这种合理的考核方式下,一方面学生们也不再存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更多的是注重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课程考核成绩的公平性及全面性。

4结语

对于提高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来看,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把该项目背景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明确了教学目标及考核方法,以期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芝,张旺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1,28(Z2):58-60.

[2]殷勤俭,周歌,何波兵,等.高分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分子通报,2007(7):65-68.

[3]黄华波,李亮,曾小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广州化工,2018,46(15):197-199.

[4]丁锡民.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94-96.

[5]曹同玉,冯连芳,张菊华.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2.

[6]揣成智.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2.

化工学术论文范文8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从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空间等五方面进行探索应用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模式的形成提供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后续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无机与分析化学;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以课堂中的人际互动为取向,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1]。开放性教学则扩展了教学空间和时间,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拓展”多方面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无机与分析化学》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大学阶段的接触第一门专业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从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空间等五方面进行探索应用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模式的形成提供示范作用,为学生后续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1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五大转变

1.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绝对的顺从,这种师生关系导致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意识上的转变,从学生的权威变为学生的伙伴,注重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并碰撞、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实际上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民主、平等、互动、合作更应成为师生关系的新理念。

1.2学生地位的转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两个方面,角色的转变必然会促使学生的地位发生改变。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2]。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更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转变正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促使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1.3媒体作用的转变。

新的教学媒体运用也更有利于互动,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开展,新的教学媒体的运用是现代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现在我们的教学普遍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注意,教学媒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应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1.4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实施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使教师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这对老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对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必须非常熟练,课程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课前必须依据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合理选择互动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寻找并创设问题情景,以达到好的互动效果,否则只会是形式上的互动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体现在讲授上,也不再体现在对知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体现在帮助学生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

1.5教学空间的转变。

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空间的合理运用上。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同步开设的实验课程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和老师之间还可以利用日益丰富的新的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学习;此外为了能和学生更深一层次、高一层次的互动,可以有选择的选取一些教学内容,进行论文写作训练。教师可根据课程中一些科技前沿的知识内容选出几个适宜学生撰写的论文题目,让学生查阅文献,整理文献,发现问题,与老师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写出一篇小的学术论文。这样使由“课堂教学”转向“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拓展”多方面开放式课程教学新体系。

2互动式、开放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1教师需要充足的准备、深厚的知识背景。

互动式、开放式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还要对新信息、新问题和新材料具有极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意味着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只有这样才能熟练的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准备充足,是进行互动的首要条件,否则对有些学生提出的挑战性很强、难度很大问题教师不能给出正确的评价,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尴尬。

2.2互动形式应灵活,具有创新性。

如果互动式课堂教学,但仅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简单的互动,每次上课都是一样的,没有创新性。每次上课的模式和方式都一样,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疲倦,学生参与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意识也会逐渐淡化。因此,在互动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互动式课堂的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生命力。

作者:曹利慧 单位:衡水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