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务论文范例

后勤服务论文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1

(一)行政后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机关的后勤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考虑到各方面的关系网、裙带关系等,导致后勤工作人员数量较多,很多人员都是身处其职,但是并未做到多少实际的工作;二是由于部分属于“关系户”,其办事效率、激情都会严重不足,就更谈不上如何为政府机关的其余职员服务;三是在后勤服务开展的预算与实际的支出不符合,往往使用的成本过高,导致出现亏损的现象;四是身处政府部门,下属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工作,往往行贿现象严重。以上几点问题则是目前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以及后勤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将其完成。

(二)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改革道路

由于上述的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期服务的管理难以得到各个方面的水平提高,作为后勤部门领导以及政府机关领导,应对其进行仔细思考,考虑后勤服务工作将走上什么样的道路。社会化的改革道路是目前后勤服务管理中一条光明大道,它指出了后勤服务工作前进的方向,也是后勤服务工作的风向标,需要政府部门管理层与后勤部门管理层的共同商讨决定,真正做到后勤服务管理道路改革的“社会化”。

二、进行社会化改革的优势

(一)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

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其社会管理水平。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的任务非常重,如果无法进行有效的社会化改革,就不能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因此,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以加强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就要对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进行社会化改革。社会化改革之后,能够帮助整合社会资源,进而帮助打造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推进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二)有利于公平竞争

进行社会化改革有利于继续挖掘市场潜力,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后勤部门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继续挖掘市场潜力,提升对内对外经营服务的能力和档次,才能促进后勤经济增长发展,才能够确保公平竞争能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市场,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抓好服务和经营质量是后勤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仅要做好为领导服务,为政府机关的服务,而且要注意提高质量的服务性转化运用到整个社会化服务群体上来,放眼市场,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只有坚持社会化改革之路,是政府机关后勤能够取得公平竞争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进行社会化改革有利于重视资源的节约,想方设法的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增加资源积累。后勤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最终目标是要体现在为高效的运转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保障上面,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上。省钱就是赚钱,节约就等于效益。经济增长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整体素质。后勤工作作为专业性很强工作之一,主要是利用学习时间,安排后勤人员学习相关知识,研究、探讨后勤工作的新道路。组织后勤各种技术人员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定级考核,鼓励学员学历进修,才能够节约政府机关后勤管理服务的成本,培养各种人才才有利于其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有利于消除腐败

进行社会化改革有利于消除政府机关内部的腐败问题,随着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后勤管理越来越紧密、人员素质也将越来越高,严格制度与措施的制定、全体职员的监督、严格的执法,才有利于腐败的消除,还给后勤管理服务一个“干净”的环境。

三、进行社会化改革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大“大后勤”管理宣传

作为“大后勤”,既然要把它当做大事来抓,那么就必须转变旧观念,改变旧作风;就必须付诸努力实践,付诸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做好后勤工作需要强化以下意识,首先是大局意识,所有后勤服务工作都需要树立“大后勤”思想。准确掌握住后勤工作的整个布局,准确掌握后勤服务工作的重点,顾全后勤大局,准确服务定位,不能把后勤服务的思想或工作圈固于自己单位那个小圈子内,“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种思想目光短浅、没有出息,是愚昧的旧观念思想。我们做后勤工作,思路要更广阔一点。筹划工作要全盘的考虑,在工作安排、政策实行、资源配置等方面要相互配合。要积极主动地与部门沟通,密切与部门合作,发挥整体的合力。就如2008年汶川地震,凝聚着全民族精神、力量抗震救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强大。我们的后勤工作,也需要举全后勤服务之力,举全职员之力,尽心尽力地为职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其次是效率意识,慢,是很多后勤服务工作存在的通病。作风散漫,动作拖拖拉拉,不但提高使用成本,而且贻误时机,更有可能造成计划和工作的“流产”。这种对于工作慢条斯理、办事情犹如闲庭信步的态度,不仅让人生厌,而更会让人生气。古人的“兵贵神速”、今人的“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树立“疾慢如仇”的工作思想和作风,无论做什么后勤服务工作,必须强调一个“快”字。这个“快”字,就是效率,就是时间,就是成绩。工作要快起来,就必须制定一个反应迅速、运转飞速的计划,容不下任何一点点的延迟和停滞。后勤服务工作要强化管理服务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有时间的进度,有完成的期限,有奖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每项工作都落到处实。我们讲“疾慢如仇”,就是要端正后勤工作的思想作风,严厉批评工作中的拖拉现象、善于管理,对工作中的散漫作风要严格处理,毫不留情;我们讲“疾慢如仇”,就是要调整工作节奏,有计划绝不含糊,有节点不能拖延,各项工作要尽量往前赶,分秒必争。决不允许影响我们的工作进度。再次是强化服务意识,像我们经常说的,后勤管理就是后勤服务。相对于后勤工作而言,服务性的功能更强,管理就是服务的特点尤为突出。为了体现这一服务特色,社会职能管理中心综合处提炼了“给一张笑脸、捧一腔真情、送一片温暖”的工作作风标语。我们要倡导这样的后勤服务工作作风,最为关键的是要“捧一腔真情”。要带着情感去做工作,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真心实意地帮助职工解决问题。要强化服务意识,就必须将职工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将服务当做人生的追求,在服务工作中体现后勤管理,在后勤管理中实现服务工作。要从思想上尊重职工群体,感情上靠近职工群体,行动上深入职工群体,工作上想着职工群体,努力提供方便、高效、快捷、优质的后勤工作服务。搞好后勤服务,坐在办公室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彻底抛弃官僚主义作风,放下领导架子,走出办公室,深入到职工当中,听一听职工需要的呼声,看一看职工面对的困难,了解一下职工心理的意愿,摸清职工真实的想法。为他们解答疑惑、为他们排除困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切实为职工处理他们所想、所急、所盼的事情。最后是奉献意识,如果把政府机关比作一个家,那么后勤服务工作就是家里面的家庭主妇。这个家庭主妇做了很多琐碎的事情,却不能产生多少惊天动地的反映。但就因为这些婆婆妈妈的琐碎家务,保证了这个家庭不会产生后顾之忧,这就是后勤工作的主要表现,也是价值体现所在。这个表现决定了后勤工作始终要站在奉献的角度,只能默默的在幕后,也决定了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领导和职工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应该担当起重担,耐住寂寞。后勤服务工作涉及的大多个性问题,矛盾相对集中,工作效果与主体观念往往很难统一,容易出现问题,很难取得成绩;容易受到批评,表扬却离得很远,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拥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工作要做到不愧对组织,不愧对职员,不愧对良心。“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们为了职员做服务,需要心胸宽广和心态平和;“好将一点红炉雪,散做人间照夜灯”,从事大后勤工作,应该拥有这种大的境界。我们只有实在的为广大职工办事,为广大职工争取利益,让职工幼小的时候有所学习、老的时候有所住养、住宿有居室、病痛有医疗,才能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政府机关职工家属,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

(二)科学定位,合理“集约型”管理规划

坚持“集约型”管理,即将经济增长的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的方式。后勤工作在长期以来都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也受到后勤工作的性质影响,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同的行业的后勤经济具有特殊性,在后勤工作发展中受多种制约。后勤的服务宗旨是为职工生活服务,发展后勤经济必须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利用其余的时间搞创收,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二是后勤经济虽然拥有一定的资产,但由于起点较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量欠缺,发展的后劲不足,而且存在着点多面广,力量相对分散,形不成具体规模,市场竞争力弱。三是后勤长期以来主要是为了完成行政任务,后勤服务人员很少涉及市场经营管理,懂管理、懂经济、懂经营的人才就更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不足,整个后勤队伍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由于上述特点和情况,造成后勤经济发展相对艰苦、困难。我们应该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转变后勤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后勤经济发展,认真的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后勤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树立后勤服务工作的经济观念,这是转变后勤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目标。以往后勤服务工作更多地是强调服务和保障,很少强调经济。现在后勤工作要求既讲服务又讲经济,这才是后勤服务工作人员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建章立制,营造“制度化”管理氛围

随着后勤服务工作市场化的推进,而且后勤服务因为需求量较大、渠道相对稳定而成为国内外商家争夺的“新阵地”,后勤服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如果后勤服务工作稍微不够谨慎,服务不尽人意,质量有所欠缺,必然会从国内外商家的竞争中失败,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后勤服务工作的道路,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危机意识的处理,勇敢挑战、扎实基础、刻苦锻炼,以此,坚定向社会化道路前进的信心,并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建立好制度要求一是以服务性为基础,以经营作为主体,为机关工作者福利待遇的提升起到主导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后勤服务做工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行政后勤工作,事无巨细,涉及到政府机关的食堂、办公楼、宿舍楼的管理,文明精神的创建,治安的综合管理,在政府机关领导者的指挥下,逐步推进政府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改革。作为后勤的管理体系,一是可以把政府机关的食堂、招待、绿化机关的工作公开向社会招标,实行整体承包制度,这样不仅仅解决了在后勤管理上的一些弊端,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益,比之承包以前,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其他后勤工作;二是对于政府机关的固定财产进行清理、核实和登记,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做到职责明确分配,产权清晰,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并且保证不丢失;三是打破妨碍发展的旧观念,转变束缚人员发展的规定,去除影响人员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采取定岗、定责,实现目标化管理;四是在做到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克服平均主义,让每一个人的收入直接与完成的工作量挂钩。通过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分配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表现的局面,做到事事有人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五是对于其他(如办公用品的采购、门卫制度、临时用工制度、维修制度)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四)以人为本,强化“社会化”管理领导

对后勤工作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政府机关工作者为本”,“以后勤内部职工为本”。只有以政府机关工作者为本,才能够更好的提供适应需求的优质服务;只有以后勤职工为本,才能确保后勤团体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动力;而以服务为本的后勤服务宗旨,更要求后勤人员提供的不仅仅是后勤服务,更多的要通过服务培育人,通过管理培育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后勤工作方方面面的始末。认真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紧紧抓牢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和凸显到后勤工作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政府机关工作者为本,以内部职工为本,在人本中提升自己,在人本中服务工作者,更在服务工作人员中强化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政府机关,需要后勤职工的充分参与,每一个后勤工作者都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处处体现政府机关工作者为本服务意识,要想工作者相信后勤能力,就必须先拿出自身诚信。无论实施怎样的后勤管理模式,运用怎样的服务方式,都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诚为先。因此,构建和谐后勤中,诚实守信是一个重要环节,政府机关后勤应该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将诚信精神贯穿整个后勤工作当中,用诚信服务来争取政府机关工作者的支持,有效处理后勤人员与政府机关人员的矛盾,通过诚信服务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进而实现后勤服务的和谐发展。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服务文化;后勤服务

2014年2月7日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话发人深省,学习的执政理念,笔者认为,大学后勤的服务理念,那就是在不断深化的后勤改革进程中,建设一流的大学服务文化,为师生员工服务,担当起服务育人的责任。

一、大学服务文化建设的地位

后勤服务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服务战线是学校的一条重要战线。建设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文化贡献度,已成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成为服务战线责无旁贷的第一要务。加强服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高校后勤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水平、质量关系到美丽幸福校园建设、关系到师生工作学习顺利愉快。大学服务文化是大学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在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后勤有别于企业后勤,它淡化了营利目的,而将服务师生生活放在首位,强调其服务功能,大学服务战线担负着“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三服务三育人的光荣使命,在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过程中责任重大。服务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从事服务的干部职工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这就要求服务战线必须坚持以文明的言行影响人,以文明的服务塑造人,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感染人。深化大学后勤改革需要大学服务文化做支撑。保持大学后勤事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具备时代性、充满先进性、富有创造性的大学服务文化发挥作用,指引大学后勤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大学服务文化建设的作用

1.大学服务文化具有引导作用。一是引导后勤服务正确方向,先进的服务文化指引着后勤改革朝科学合理的方向进行。二是引导后勤具体服务行为,大学服务文化是后勤服务的价值取向,使后勤工作人员对后勤工作的评判形成共识,产生共同的价值目标,指引着后勤领导和员工的行动。2.大学服务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培植后勤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员工与后勤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能与整体大学后勤工作的目标统一起来,形成“爱岗敬业、讲奉献、比贡献”的文化氛围,将后勤员工凝聚成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合力,在后勤内部营造一种团结互助、舒畅和谐的氛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服务文化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工作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勤员工的服务行为,约束着全体员工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服务态度;服务育人的神圣使命让员工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

三、正视大学服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1.认识错位,观念陈旧。有些人看不到大学服务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常常用单纯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后勤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把大学后勤等同于经济型企业,忽视大学服务文化在育人活动中的独特功能。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大学的后勤服务所涉及的就是师生员工的吃喝,都是力气活,不需要什么文化。因此,在制定战略规划、安排学校工作时,后勤服务常常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后勤战线的干部职工也觉得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育人工作毫无关系,缺乏在学校育人活动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2.人才匮乏,队伍凝聚力不强。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服务执行力的培育和提升,从根本上说,依赖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保障持续发展上最重要的人才问题,一直没有合理有效的政策、办法。大学后勤服务实体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后勤实体自身招聘的编制外员工待遇较差、学历不高、主体意识不强,实体内部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员工培训和学习机制,编制外员工各种福利保障没有到位,编制外员工流动性过大,大学后勤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多年来,后勤新增学校编制职工多为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以及军转和校内分流人员,基本没有自主引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校内各单位优秀人员也不愿意向后勤流动,导致后勤管理队伍和技术骨干的建设与培养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而合同制员工收入水平低,既吸引不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后勤服务保障水平的提升和事业的发展。3.措施不力,机制不活。不同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有一套周密的系统和机制,大学的服务文化建设在认识错位、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也缺乏得力的措施和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做得好的得不到表彰和奖励,做得不好的也得不到批评和惩罚。加之,大学服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尚未完全展开,大多数高校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还很薄弱。

四、提升大学服务文化建设的举措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

一、引言

高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后勤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一部分,主要对高校各项活动起到基础保障和服务作用,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等各项需求。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校师生人数的增长,高校各类实验室、教学设施设备的增加,导致高校对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学校对能源消费的投入越来越大,高校能耗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的经济负担,影响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国家将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高校作为能耗大户,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社会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加强高校后勤能源时间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早,在知网输入高校能源管理关键字词检索,搜索文献资料只有二十多篇。2011年张胜利在《高校后勤研究》发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实施中,改革出发点和目标都会发生变化,不宜采取“一刀切”模式,应结合实际“一校一策”。2016年朱贵强在《高校后期研究》杂志中发表的《论优化高校后勤服务模式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文中提出优化和改革后勤服务模式应提出从资产关系、建设后勤服务团队等方面入手。2017年杜树泉在《管理观察》中发表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存在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缺乏专业后勤管理团队、相关政策不完善等问题。黄炳辉、朱芸、钱明俊等人在《高校管理》发表的《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载体》通过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方向。2018年李玉龙在他的硕士论文《沈阳工程学院能源管理优化方案研究》中通过对学校能源管理的现状的分析,从计量设备、管理方案、人员结构等方面,找出高校在能源消耗、能源布控、能耗单元分布以及组织结构等存在的诸多问题,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在计量设备、管理方法、技术改造等几方面对现有管理方案提出优化意见,并加以实施,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学校财政支出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世纪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北美和欧洲,EPC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马志宏,2010)。作为EPC的发源地,美国政府在政策、措施、节能项目开发上积极推进的发展,政府也带头与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服务一开始就是市场化管理的,所以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与国内不同。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公司战略管理方面、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内涵方面、公共服务民营化模式方面、关于外包的实施方面。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研究相对比较系统,但经过文献检索梳理得出省属地方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社会化改革模式方面的探究几乎没有,后勤工作在高校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课题在传统能源管理使用的基础上,从高校后勤角度出发,结合新能源科技的发展,提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相互之间优势互补方法,采用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加快后勤能源社会化管理,降低高校能源消耗,提高高校办学质量。

三、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施,高校积极采取各种节能减排措施,对学校的照明设施进行改造,将高能耗的灯具全部换成LED节能灯具,安装智能电表,统计各个线路的用电情况,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勤能源管理水平低

高校长期采用行政管理模式,高校的各项工作仅仅围绕教育工作,学校的各项政策普遍向教学倾斜,导致高校将教学和科研作为重点,忽视后勤能源管理工作。高校未设立后勤能源管理中心,缺乏对高校能源的有效预算,缺乏市场管理意识,学校未建立有序的校内能源消费市场,对能源输入、分配和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高校能源消耗年年攀升。高校后勤实施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将后勤外包,承包商为了自身利益,缺乏能源节约意识,每年逐渐增加高校的能源预算,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能源支出。另外,高校师生缺乏节能意识,一些实验室、教师或者办公室用完后,没有及时关灯,造成严重的浪费。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由第三方负责高校的后勤能源供应,他们属于高校的服务单位,无法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进行干涉,导致高校日常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2.高校后勤能源管理基础设施落后

国内很多高校办学历史永久,学校各项基础设施运行时间比较长,水、电、燃气等基础上设施老化严重,部分供水管道设施出现锈蚀、滴漏现象;供电系统线路老化,导致电容比较小,无法满足高校现代化发展需求。能源设备安装后,第三方安装了计量器具,计量能源消耗情况,但是部分计量设备缺乏有效的维护,未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正,导致计量不准确。锅炉房运行环境复杂,计量设备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容易出现故障,如果维修不及时,可能导致计量设备计量故障。计量器具必须具备高精度和准确性,但是目前高校的二级计量设备精度比较低,无法精准计量出高校的能源消耗情况,后勤管理公司将数据统计后,高校未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能源管理和成本核算,从而导致能源管理效率低。

四、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探究

1.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以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以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服务的模式,其本质就是降低能源费用达到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一种节能服务模式,这种节能服务模式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国家对于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财政奖励、营业税免征、增值税免征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校将学校的能源管理委托给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由第三方公司高校的节能项目投资建设,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节能诊断、节能设计、项目建设、安装调试、运营管理与项目监测等,并与高校分享项目运营后产生节能收益,用户支付项目建设全部成本后,将项目移交给用户。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不需要投入节能改造实施的技术、资金风险,将在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还可以享受节能项目未来的收益,获得第三方公司提供的节能设备,最大限度降低高校能源支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率最高可达到50%。高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以解决高校能源技术改造的资金问题,充分利用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全面提高高校的能源管理水平。以高校学生开水房为例,学生需要到学校的公共开水房打水,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学生浪费现象严重,学校每年需要支付开水房运行费用和燃气费,高校与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后,第三方节能公司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的公寓楼安装刷卡式快速电开水器,开水器的型号、安装位置、运营管理全部由第三方公司承担。改造后,学生根据用量付费刷卡支付,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而且节省了高校的能耗。

2.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补

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爆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世界各国研发的重点。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这些能源丰富,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成为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校要改变传统能源结构,积极采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解决高校能源用量大的问题。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达到253~311天。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在该校宿舍、办公楼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给高校的学生进行供热或者供电,减少对电能和煤炭能源的消耗,减少学生排队去公共浴室排队等候的时间。

3.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监控平台,可以对高校的教学楼、科研楼、实验楼、宿舍楼、行政办公楼等场所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在水电设备出入管道安装智能控制设备和智能计量器具,可以根据用能情况,远程控制水电,并根据总负荷的运行情况进行自动断电、断水,同时还具备自动识别功能,一旦发现违规接入电线等行为进行自动识别,避免偷电行为。将各个地方的用能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监控与管理,形成各类能耗统计图表,实时反映高校水、电、能耗,从而集中对高校的能源进行统一管理,为高校的管理者提供能源决策。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高校能耗使用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相应的能源管理制度,如果哪一个部门的用能情况超过能源使用计划,则可以停止供应或者处罚等方式,避免浪费现象,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为高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4

摘要: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体制如何适应学校发展,从而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是能否解决好当前建设“双一流大学”和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的关键。本文就简要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现状、难点,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后勤队伍建设;高校后勤资源;高校住宅

一、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现状

高校后勤社会化历经几十年的改革,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学校提高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保证。但也应该看到,后勤运行效率低,也未能实现规模发展。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实质性突破,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支撑还不尽人意,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释放创新活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服务还在一定方面存在封闭式“自办后勤”的运作方式,使得人、财、物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后勤服务的公益性特性与市场体制下的经济利益也难达到平衡。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能力与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还需积极地努力和探索。

二、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难点的思考

1.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统一的模式,因此要迫切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后勤保障机制,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要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自觉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实现科学决策和快速决策;要处理好行政管理权和实体经营权的平衡,达到既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具有发展活力。

2.对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由于受到国家、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编制内的后勤职工逐年减少,社会用工人员大量增加;同时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提高,使用工成本、用工风险增加较大。加上后勤系统人员老龄化、知识欠缺、业务素质不高、人才补充不足等种种原因,使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梯队不健全的问题。而现有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知识,不熟悉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严重制约了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3.对高校后勤资源短缺的思考

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大多数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面积与基础设施增加了不少,但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职工待遇、福利等方面投入不足,高校后勤资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各方面和师生员工在生活上的需求。

4.对高校住宅建设和管理矛盾突出的思考

近年来,高校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新进教职工数量增加,致使住宅建设矛盾日显突出。许多离退休教职工去世以后,原有分配的住房被其子女继承,部分教职工为改善住房条件在外购买商品房后将其分配的房屋对外出租,使得高校住宅区的居住人员属性复杂,再加之大多数高校对于住宅区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福利化管理的阶段,还没按政府相关物业管理规定对住宅区实施物业管理,从而给高校住宅区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三、构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对策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相匹配。高校后勤不仅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同时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是后勤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是需要遵循的指导方针。具体实践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构建适合高校后勤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过程中,要因校制宜,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实力和所处的市场环境而定,始终牢记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的特殊性,结合本校实际需求的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建立“以管理职能为主体,以保障服务为核心,以资产运营求发展”的综合型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模式,既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科学有序的实现与社会市场接轨,缓解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降低后勤运行成本,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比如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按照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引进或开发与后勤业务相关的各类信息系统,改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最终建立完整的后勤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联通机制,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又比如建立适应学校发展和后勤实际的科学决策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按照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方式。在某项任务或某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按照严格的规范,统筹各类要素和资源,高效快速实现目标,避免随意性和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建立适合高校后勤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适合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劳动法规、政策相适应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高度重视外聘员工的管理,积极引进高学历的青年充实到后勤队伍,将社会用工纳入到学校整体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水平低、人员队伍不稳定的局面。(2)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的薪酬体制、用工制度、激励机制等,形成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团队氛围,激发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3)加强后勤队伍专业化的建设,通过为员工提供各种层次、各种渠道的业务能力培训,使其在所属业务领域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业务素质,从而建立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人才队伍。

3.科学合理使用高校后勤资源

(1)对于代表学校行使公共资源管理职能的人,要强化对其的管理和监督;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成立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措施出台、重要制度制定提供专业、科学、广泛的咨询,并对可能阻碍后勤发展的因素提出预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2)按照“存量激活、增量激励、减量约束”的原则,建立学校资源的静、动态管理体系。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保障资源的基本前提下,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动态调整,不断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3)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吸纳社会资金,改变办学条件。

4.加强高校住宅区建设和管理

(1)充分把握国家对住宅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老住宅区的土地资源,加大对旧房的拆迁改造,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2)在校外积极寻找适合教职工的楼盘,采取定向开发、团购的方式建设校外住宅区。(3)规范和出台校内住宅对外出租和校外人员在学校住宅区居住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校外人员居住在学校住宅区的管理,保证良好的住宅环境。(4)学校通过暗补变明补的方式,在学校住宅区实行物业化管理,提高教职工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是否有利于后勤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标准,以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为目标,抢抓机遇,扎实进取,全面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标.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的几点思考[J].决策探索,2016(12A):76-77

[2]王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谈后勤规范化管理的难点操作[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1(02):114-115

[3]周勇军.浅析新时期高校后勤改革与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02):167-169

作者:闫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后勤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在一定出程度上受到后勤管理工作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物联网的优势,实现高校后勤的有效管理,成为高校相关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一大难题,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鉴于此,论文重点就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趋势;高校后勤;问题;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给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然而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缺陷,不仅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发生了转机,不仅提高了后勤管理水平,而且为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物联网概述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我们进入到了物联网时代。所谓物联网,就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物品与互联网的结合,从而方便了人们对各项物品的识别、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对于高校各项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物联网包括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智能性。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项物品的智能化管理,其中包括大量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感知性。传统的管理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导致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的特征,可以通过二维码、传感器等途径,对物品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和管理,从而给人们提供了巨大便利;第三,可靠性。物联网还具有可靠性强特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物品进行传递,有效降低了实体物品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传递效率。

3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优势

3.1资金收入和发放

首先,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资金的收入和发放较为复杂,由于涉及的资金种类较多,需要管理的范围较大,所以需要较多的人员。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增加了高校后勤的劳动力,而且管理效率相对低下。而物联网的出现,使得高校后勤资金管理更加高效,通过将各项信息数据进行录用,即可高效完成对资金的各项管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风险的发生概率。

3.2信息档案管理

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存在较多缺陷,不仅耗时,而且费力。而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档案管理可以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转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避免了纸质档案丢失所造成的困扰,使得档案永久存在。

3.3高校餐饮方面

在高校学生食堂餐饮管理中,学生大都使用饭卡进行统一消费,而在饭卡的充值中,学生只能通过携带现金去找相关的后勤管理人员,以完成饭卡的充值工作。如果遇到管理人员下班或休班时,学生便无法进行充值,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不便。而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的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通过各项APP软件,可完成相关管理费用的缴纳和办取,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饭卡的充值,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给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4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是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重点工作,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便捷。通过物联网的应用,全校师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高校医疗卫生部门也可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且进行相关的分类和管理。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物联网掌握自己每天的运动量,并结合医疗卫生健康分析,做出正确的调整,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状况。

4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信息素质的培训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物联网趋势下,对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素质的强化。目前,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上水平较高,但是对于信息化操作能力有限,对此,高校后勤负责人必须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重点放在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质上,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提高招聘门槛。就高校后勤管理而言,是一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同时必须要要求其掌握相关的物联网技术[2],以达到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实质性目的。因此,在进行管理人员招聘时,要对人员的管理素养和物联网知识进行衡量,确保素质达标后,再进行招录,从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第二,加强培训。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尽管十分便利,但是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关物联网专业操作知识,所以高校要定期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联网专业知识,从而适应物联网时代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需求;第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4.2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办事效率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给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了巨大便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后勤服务尚未简化统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第一,构建物联网校园一卡通。上文分析了学生卡较多所造成的困扰,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积极完善物联网校园一卡通,实现多种学生卡于一身,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便捷,同时也减轻后勤管理工作的困扰;第二,提高后勤管理效率。针对学生挂失补办情况,相关后勤管理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将学生的困扰降至最低。

4.3改进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进十分重要[3]。在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中,自由市场模式是其主要选择,社会企业是生产者,消费者是学校或师生,可以直接购买后勤服务产品,选择生产者、安排服务。在自由市场模式中,通过向社会企业招标,与中标者签订合同,高校将许多后勤服务产品择优发包,并由中标者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该模式引进、借助优秀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自由市场模式对制度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市场成熟度、健全的法律制度,从而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自由竞争,确保市场的高效性、有效性[4]。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管理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关键性联系,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在物联网趋势下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需要高校后勤方面做到三方面要求,即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化简统一以及避免后勤服务与商业挂钩,通过采取这三方面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赖文渊.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3):119-120+139.

【2】高俊祥.高校后勤物联网管理的建设研究[J].电子制作,2014(24):127-128.

【3】王武海.论数字化革命背景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71-176.

【4】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J].高教探索,2014(06):26-28+70.

作者:刘冀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三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路径

摘要:后勤服务是维系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高校后勤工作对于师生的科研活动及教学活动更是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因此,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后勤部门的重要工作。论文以某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且针对性地指出了提升服务效率的路径。研究结论对于实际工作的改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路径探析;完善体制

一、引言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与高校的发展实际相适应,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校发展大局。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管理缺位、人才缺乏以及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低下,物业、水电等基础设施维修速度慢,成本高,校园环境整治力度不足,周边安全隐患风险点成为“痼疾”,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改进,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落实校园工作要求,做好高校建设发展的“大后方”,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表现

(一)管理体制行政化弊端凸显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日新月异、办学规模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多、办学形式多样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后勤服务体系要负责的内容日益多元,已经不再是过去宿舍分配、水电维修、校园清洁等基本的服务项目,还要负责诸如校园基建、福利分配等方面的工作。为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行政干预,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开始将后勤部门改制成后勤集团,力图市场化运作。但一直以来高校的后勤都是行政化管理,因此主动服务的理念比较淡薄[1]。同时,每个高校只有一个后勤部门,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也削弱了后勤管理人员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的主动性。部分高校虽然将后勤部门从行政体系中剥离,但也只是在形式上将原本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后勤转变为类市场化运营的主体,后勤工作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高校行政部门的直接影响,有明显的行政化印记。总之,市场化运营程度不足、管理体制行政化,制约了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后勤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后勤部门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低估,很多高校在实践中也将一些快退休的教职员工安排到后勤部门,很多高学历的青年人或不愿到后勤部门工作,或没有机会,因此整体而言,后勤服务人员或是年龄偏大,或是学历偏低[2]。以西安某高校为例,根据笔者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除了退休安置人员外,该校一线后勤服务人员有328人,其中超过70%的学历水平是大专以下,本科以上仅占7%;从年龄分布上,40岁以上占55%,而20—30岁只有12%,具体见图1、图2。分析图1、图2可以看出,老龄化、低学历化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亦是制约工作效率提升的瓶颈所在,需要在未来加以解决。

(三)缺乏必要的激励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的市场化都是停留在管理形式与组织形式的表面,并没有深入到管理工作之中,管理服务工作还习惯于听候上级领导的指示,缺乏主动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缺乏激励监督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因此存在制度僵化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问题。如西安某高校就存在这一问题,后勤服务从行政部门改制为集团后,工资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滞后,还是沿用行政部门时期的规定,员工工资调整还是沿用过去的相关规定,主观性比较强,缺乏客观评价标准[3]。另外,一些高校虽然制订了激励监督机制,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后勤工作不仅仅是后勤人员自己的份内事,其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激励机制中,应当避免现阶段领导评价占据较大比重的现象,尽量减少激励监督机制中主观性成分,而如果服务对象与领导、同事共同进行绩效考核,会使结果更客观公正,更能真实反映后勤员工服务工作的能力与效果[4]。

(四)师生满意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后勤服务工作应当坚持责任导向,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自我回顾、总结与反思的镜子。笔者对西安某高校进行对后勤服务满意度的专项调研,发放24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95份,问卷共10题,以A/B/C/D四项选择对应分值汇总的形式评出总分。师生满意度总体在61—70分之间,具体如图3所示。分析图3可以看出,当前师生对后勤服务总体评价分数总体较好,61—90分占绝大部分比重,但不可忽视的是,超过50%的评分区间在61—70分,而这与高分区段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总体上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有4%的调研对象给出了低于60分的评分,考虑到总体数量195人,这部分调研对象的绝对数不多但依然存在,这小部分对象的意见也不应忽视。总而言之,从调研的数据来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评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管理服务的效率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较低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通常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由于后勤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实际情况复杂,因此对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要求比较高。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当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却不尽人意,还依赖传统的管理手段,例如纸笔记忆、粘贴传单通知事项等。高校空间范围大,院系部门多,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区域广阔,因此传统的管理方法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达和共享,容易导致通知未能覆盖全体师生,而且效率也不高。另外,一些诸如水电维修、网络维护等事项的通知如果依靠传统方法,可能会因为信息延迟而影响师生的正常生活。因此,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建设落后,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效率提升的又一切入口。

二、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的路径思考

(一)推进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

制度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的首要之义。高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后勤管理制度。同时,可以根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业务类型,将后勤工作分成几个部分,分类制定不同的制度标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业务版块:一是管理类,包括综合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高校可以建立对应的管理办公室,加强专业化管理与制度化建设;二是保障类,包括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管理和校园保洁绿化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是教学楼与宿舍楼的维修等,这部分可以外包给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主体去专业化运营,学校的后勤部门起到监督职责;三是公共服务类,包括食堂管理以及福利物资管理,这部分由于涉及到食堂外包与福利登记与发放,涉及到比较敏感的话题,因此必须制定制度细则,专人负责,并由学校相关部门严格监管,要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坚持公益性的基本原则;四是盈利类,包括校办工程中心(校办工厂)、校办宾馆以及自有车辆外包服务,有的学校还包括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小学等,这部分以创收增效为主要目的,因此要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将这部分列为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事项和内容。

(二)加强高校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前文已经述及,当前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人员年龄偏大,二是学历偏低,管理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首先要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员工队伍,改变人力资源模式,减少退休前安置员工的比重。高校可以从自己培养的相关管理专业中寻找合适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后勤管理服务队伍中,也可以与猎头公司等合作在全社会范围内搜寻符合条件的人员。只有提高人员素质,避免以外行管内行,才能真正提升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另一方面,要优化管理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同志固然工作经验与能力是丰富和宝贵的,但后勤服务这项工作本身也决定了年富力强应当是从业人员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优化人员年龄结构,保障人力资源的更加合理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后勤服务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学习,接受职业培训。干部要加强管理学的学习,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体系代替传统的行政指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对员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要让员工普遍树立服务意识,把工作做到位,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更为高效的服务。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

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后勤服务员工“按劳分配,按质取酬”的工资分配原则,改变过去“一刀切”,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情况。这方面陕西某高校的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即对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实行全面的绩效工资改革,按照人员所在的职位及工作强度进行薪酬分配。在外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价,而且每个季度作1次评比,四个季度的评分将作为职位升迁与薪酬调整的主要依据。据实践经验总结认为,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应当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是要保障收入整体上具有竞争力,收入的差异化具有吸引力,从而能够使绩效考核切实发挥出指向作用,让制度建设成果体现出来[5];二是要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反馈,由于工作岗位和性质不同,一些后勤岗位从事的多是例行性的工作,并没有突出的业绩,制度制定时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员工的实际情况,简单的工作可以出错率衡量,复杂的工作以完成率衡量,个性化、多元化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三是要通过制度鼓励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主动承担适当的责任,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多管齐下,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效率。

(四)创新“互联网+”管理手段

首先,要构建“互联网+”的管理体系,高校应当招聘专业人才搭建起后勤信息化服务系统,设计制作校内后勤服务网站,并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例如校园微信公众号推广,在学校官网醒目处宣传等,让教师和学生主动关注后勤管理服务网站,及时浏览相关信息。其次,要完善后勤网络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包括场地维护与设备维修等,切实保障“互联网+”管理手段运行顺畅。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鉴陕西某高校的经验,即开发维护高校后勤网络云平台,实现信息储存和实时交换,并通过云平台将所有用户集中在一起,成为其登录和链接的主要接口;再次,设计网络预约服务平台,特别是对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诸如衣食住行及校内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与信息反馈,例如网络报修、网上投诉以及网络租赁公共设施等。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对于保障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后勤工作普遍向市场化运营方向调整,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行政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未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可以通过推进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以及创新“互联网+”管理手段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构建支撑高校改革发展的高水平后勤保障体系,为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上的水平,争创一流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永兵.坚持改革方向,探索改革路径创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7(1).

[2]刘建斌.浅析高校后勤现状及社会化出路[J].当代经济,2016(12).

[3]许益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下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6(3).

[4]雷连宝.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后勤集团绩效评价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6(9).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5

1.1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在现今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年代,高校后勤管理走向信息化建设是必然趋势。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以帮助后勤管理人员有条不紊的完成各项任务,做到有标准,有组织,有目的。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对信息化建设提高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帮助高校后勤管理更好地进行建设。

1.2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提高后勤人员服务水平

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迅速,所以也对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要求,高校后勤是要为全校师生,生活人员提供生活上必要的物质保障,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后勤管理如果不成体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需要的东西不能得到及时的给予,会耽误高校基本的运作,影响师生的学习生活,为高校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由此可见,高校后勤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是多么的必要,而后勤信息化建设则能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

2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很多高校后勤管理已经及时的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勤人员的管理水平。但由于新理念新思想的局限性,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仍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面对当今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发现的问题如下:

2.1认识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本来繁琐的工作信息化,使工作进行起来更加方便。但是,因为其目前的不普遍性,造成了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操作不规范。他们习惯性的运用传统的那些后勤管理模式,对新型模式产生不适应的态度。新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不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造成恐慌感和失落感。尤其在一些已经上了年纪的工作人员中尤为突出,他们更加拒绝接受新鲜事物,固执的认为学习这些新型技术知识在浪费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后勤引进信息化建设后,只是作为摆设,没有起到实在性的帮助和效果。

2.2对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培养一些懂得信息化建设的人才,而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造成了后勤管理人员中根本就没有专门学习信息化建设的队伍,。许多人员知识了解一些皮毛,造成了他们虽然在进行着计算机的操作,却没有形成良好的体系化。对信息化建设也只是一些表面理解,好多信息化的便利之处并没有被体现出来。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未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2.3信息化设施不完善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存在资料、文件、表格整理繁琐不标准的现象。信息化设施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后勤服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信息化设施的不完善会造成后勤服务不成体系。好多高校后勤虽然引进了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设施没有完整引进,造成在后勤管理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问题。

2.4缺少懂得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才和技术

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说信息化建设设备都已准备好,那么懂得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便是那东风。换句话说,即使有了高端的信息化建设,没有懂得使用他们的人,那他们就只是机器,毫无用处。但是在先进的高校后期建设中,正缺少这些懂得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和技术。后勤管理人员中普遍出现素质较低,年纪较大,不会使用网络技术的现象,这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不利。

3解决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相应对策

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计算机技术发展也日渐成熟,这些都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更好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虽然在后勤管理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我们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这些问题。

3.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要进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当其冲去要改变的就是高校及其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了他们的重视程度,他们才会积极的去学习有关信息化建设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更好的运用信息化来建设后勤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教师和学生。

3.2完善高校后勤信息化设施的建设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需要依靠先进的设施设备来提高后勤服务的水平。高校后勤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后勤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用到的设施并将其完善,构建完备的网络网,将其真正的渗入到全校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后勤管理系统时时观察和征求师生们需要的各种东西,登记并及时提供。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从生活最基本的小处入手,由点及面,全面的进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3.3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养

具有完备的信息化建设的后勤管理人员是进行良好的后勤管理水平的基础保障。要提高信息化建设,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员必不可少。高校需要投入实践和精力不断引进和培养先进的信息化建设人员,并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来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更好地帮助高校进行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高校需要认识到,拥有专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掌握高校后勤管理建设的主动权。主动权在自己手里,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该高校的后勤信息化建设。高校要加强岗位的竞争机制,适时淘汰一些保守缺乏技术的后勤人员,甚至可以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信息化建设人才,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薪资使他们留校来更好地帮助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

3.4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多种领域,后勤管理信息化要做到由上到下,标准规范化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些不安全因素对后续工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则需做到进行标准化的建设,甚至实行一人一号的建设。教师有专门的教师代号,学生有对应的学号。通过这些号码教师和学生可以进入高校网站的后台,并做出相应的指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上传课件,论文,和登记学生的成绩。学生则可以用网络来进行教师评估,查询成绩,给高校提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进行。

4总结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6

【关键词】PDCA循环;医院;后勤管理质量

医院后勤是医院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提升后勤管理质量,实现医院后勤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是提升医院综合服务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级各类医院对后勤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但由于历史原因,后勤部门发展及管理质量明显滞后于医疗业务部门,严重影响了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甚至威胁到医疗安全。为了促进医院协调发展,提升医院后勤管理质量势在必行[2]。本研究借鉴PDCA循环理论[3],对医院后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寻找不足,成立后勤质量控制部门,大力推行后勤标准化服务,积极推进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医院后勤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1问题分析

1.1信息化建设滞后

当前,虽然部分大型综合医院已将后勤管理工作纳入信息化进程,但在一些基层医院,对后勤管理仍不够重视,后勤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传统管理模式下,后勤日常工作由行政命令推动,工作效率低下,较少考虑经济效益;职位安排繁琐,人员重复,容易导致员工责任心差、积极性不够等问题。这些都给医院管理带来了隐患,导致医院经济效益、工作效率不高[4]。

1.2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

当前,我国医院后勤管理制度落实不严,后勤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执行力度较差。究其原因,医院领导层普遍忽视后勤管理流程重要性,临床科室及其他职能部门对后勤管理工作应对不足、安排随意,凭借经验管理,致使院、科两级后勤管理脱节,严重影响了后勤管理质量[5]。同时,大部分医院后勤管理流程运行不通畅,缺乏计划安排、统筹管理,相关工作记录缺失,管理流于形式。

1.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在医院后勤管理专业化、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具备充足管理学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工程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6]。然而,当前多数医院后勤工作者为转岗人员,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不具备管理知识储备和后勤运营能力。同时,医院后勤管理人才培养不够,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

2管理实践

2.1构建后勤闭环式管理流程

医院后勤工作的管理,应以流程化为导向,围绕后勤工作为一线临床服务理念,从医院需求出发,以保障临床工作稳定、有序开展为目标,以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后勤保障事务流程图,将后勤工作内容全部纳入标准化流程中,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是对后勤保障性业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安保中心、总务中心、信息中心、设备中心、司机班和医学工程中心6大中心类工种。二是制定6大中心类工种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故障应急流程、服务技术标准、设备器械使用流程以及报(维)修流程等。流程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落实相关责任人-有效记录-总结”的过程表达,以便问题出现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法以及相关责任人。三是针对后勤工作多且复杂的特征,对后勤保障业务进行分级处理,根据轻重缓急分为一般业务、紧急业务、特急业务、额外需求等,以便紧急业务能够得到快速、优先处理。

2.2建立后勤保障掌上服务平台

2.2.1移动报修

建立后勤保障移动端报修APP或微信企业号,各临床科室、部门将后勤保障服务信息及时传输至网络平台,报修事件支持拍照,并支持单点登录。科室可登录查询相关报修进程,点击报修记录可查看相关内容,实时掌握每项后勤报修事件,并可在手机端完成打分评价和提出建议。报修APP可生成科室后勤设备报修事件统计表,包括报修时间、类别、工种、耗时、成本、满意度等,并支持导出。

2.2.2移动维修

移动端报修APP或微信企业号可自动记录后勤维修员工签到时间。后勤班组长可对每一项维修服务内容进行设定,内部分配维修任务;班组成员可查询维修记录,记录维修状态。报修APP可生成后勤班组内维修记录报表;支持后勤维修工作者在维修过程中申请加时、暂停任务、变更维修内容;可进行维修任务过程记录,支持维修人员通过文字、语音、拍照、视频等记录维修过程,并发送至调度中心和知识库;维修知识库可随时查询;维修任务超时消息提醒。

2.3建立“三级巡查”闭环式管理机制

以后勤数字化、网络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建立“巡查责任人+范围+内容+时间”的“三级巡查”分级分类闭环式后勤管理服务机制。管理干事负责对医院后勤管理精细化基础质量进行巡查;副处(科)长负责对后勤管理环节质量进行督查;后勤保障处负责人主要针对后勤管理工作中的终末质量进行巡查。以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为例,后勤管理“三级巡查”闭环式管理机制实施如下:(1)一级巡查。后勤指定专人负责全院后勤医疗保障设备。负责人每天根据巡查表单对设备进行巡查,及时维修故障设备,并及时向平台反馈维修进度,确保医疗设备能够正常运转。(2)二级巡查。工程部主管责任人对医疗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抽检,及时保养,督促一级巡查负责人对有故障的问题设备进行维修处理,反馈总结巡查发现问题,并对一级巡查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3)三级巡查。后勤保障处定期巡查抽检医疗设备运行保养状态,对二级巡查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后勤管理系统问题,加强定期巡检,并向一级、二级巡查负责人下达指令,构建闭环式制度体系,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4加强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化培训。依据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等,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采取院外、院内多样化培训方式,并定期考核。二是增强竞争意识。构建后勤管理人员公平公正竞争机制,拓宽其晋升渠道。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人员工资待遇,优化调整薪酬制度,制定合理的岗位绩效评比标准,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奖金分发,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3成效

遵循PDCA循环理论,建立了“三级巡查”闭环式后勤管理服务质控体系。依据“三级巡查”制度进行巡查,按月考核,考核结果与后勤管理绩效直接挂钩,并落实奖惩。调查问卷显示,改进后,门诊患者对后勤服务满意度从2018年1月的87.98%提升至2018年8月的96.98%,出院患者对后勤服务满意度从2018年1月的88.37%提升至2018年8月的97.13%。同时,院内各部门对后勤服务满意度也得以提高,其中,设备中心满意度得分达85.28分。这说明闭环式后勤管理质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后勤管理服务质量。

4结论

医院后勤闭环式管理质控体系具有以下优势:(1)科学管理优势。转变了后勤管理模式,从以往的经验式、粗放式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促使后勤工作信息化,简化了后勤处理事务的程序,提高了全院职工对后勤部门工作效率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了医院的节能工作成效。(2)成本优势。通过构建后勤闭环式管理流程,制定各类工种突发事件应急流程等,使得问题能够迅速解决,提高了后勤运营成本的全程管控能力。建立后勤保障掌上服务平台,降低了医院后勤维修管理成本。通过“三级巡查”,完善了后勤巡查长效机制,实现了后勤保障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3)持续质量改进优势。强化了后勤部门与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打破了后勤管理信息孤岛,以后勤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为目标,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强调持续的、全员参与的后勤质量管理,实现了后勤管理部门与医院的协同发展。综上,基于PDCA循环的闭环式后勤管理模式,将各项后勤管理工作以流程图形式梳理汇总,具有创新性,既可传承经验,又可提高医院后勤工作效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今后,医院应持续强化后勤管理质量标准化考核,引进专业人才,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当然,后勤管理暴露的问题在医院其他领域也存在,今后应着眼于医院整体,建立医院服务管理提升文化体系,最终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贾长辉,李峰.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性[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2):56-57.

[2]张应.在JCI标准下改善医院后勤管理的做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3):218-220.

[3]王道雄,邹佩琳,吕家高,等.全面质量管理在医院后勤创新管理模式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6,20(3):15-16.

[4]张其顺,陈凌云.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J].现代医院,2016,16(4):609-610.

[5]管志?.构建医院后勤管理体系发挥有效的作用[C].//张伯礼.中国中药杂志/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北京:中国中药杂志社,2016:2354.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7

[摘要]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要充分落实责任,并有效细化和优化管理流程,以确保学校后勤组织结构的专业化以及管理方式的制度化,这是社会化改革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改革;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逐步形成了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在社会改革的背景下,提升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意识,提高后勤管理效率,是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精细化管理改革的对策。

1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我国的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就,对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效益的优化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改革注重形式,缺乏实践操作,许多高校为顺应发展趋势,都对高校的后勤制度进行了改革,但由于难以落实,许多管理实践没有落实到细微之处,整体管理仍显得十分粗放。第二,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了物业化的管理方式,但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提升整体后勤服务质量,无法形成对高校发展的推动力。基于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要充分落实责任,并要有效细化和优化管理流程,以确保学校后勤组织结构的专业化以及管理方式的制度化,这是社会化改革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必然。利用精细化管理理念驱动高校后勤管理,是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它能有效改善后勤服务态度,提升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2优化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

2.1精细化管理的确立

在社会改革背景下,许多高校受到后勤管理的局限,很多改革措施没有得到积极利用,难以发挥作用。一些传统的高等院校,受多年的办学经验的限制,没有将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而部分高校,在积极试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没有结合高校文化的特质调整管理,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确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十分重要。但高校并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其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特殊性,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应对理论性的精细化管理进行改善,结合学校文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内容,采取分段精细化管理,并积极宣传精细化管理理念,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支持管理改革,并主动履行精细化管理工作。

2.2管理制度的建立

建立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2.1适应性原则

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应该适应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其内部的市场性与企业不完全相同,在建设精细化管理制度过程中,应该确保制度与管理实务相互适应。

2.2.2市场性原则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为基本管理形式,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实体必将日益走向市场化,管理方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因此,管理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性。

2.2.3完整性原则

高校后勤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项目,其包含了高校的各种基本服务内容,因此,精细化管理制度必须体现细微之处的管理内容,体现“精”和“细”。

2.3激励制度的确立

精细化管理要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管理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执行力,认真贯彻执行细化后的管理制度。要满足工作人员的合理需求,加强高校后勤各个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其能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细化和量化具体目标。在管理工作中,提高目标责任管理水平,加大管理人员整体执行力度。另外,在高校后勤运用精细化管理时,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可以采取物质、精神和事业等方面的奖励,以提高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引入科学监督机制,可以创建内部监管小组,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模式来实现后勤管理的全面监督。同时对于采用与企业合作的后勤管理形式的高校,应联合相关监理部门检查企业的后勤工作,确保企业在实践后勤服务中的外部监督,公开检查信息和结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

2.4管理队伍的改革优化

为实现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进一步优化高校后勤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自身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精细化管理队伍,应根据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实际要求,采用竞聘上岗制度聘用人才;另一方面,应该有效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通过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的集体学习,来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3结语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符合现代管理时代要求,可以满足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宏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管委会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德俊.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借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2(2).

[2]邱培彪.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3]罗树琼.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对策研究[J].高校管理,2011(9).

第二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分析

【摘要】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唯独保障其不存在任何偏差,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革新发展进程。由此,笔者决定透过管理职能转化、后期企业化管理方案执行、经营服务目标设置等途径,完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推行方案,全程配合精细的监控制约手段。相信长此以往,必将为高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提供便利条件,最终向社会培养供应更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高校教育;后勤管理;体制结构;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和改革必要性论述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直接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借助政府独有的导向作用,进行各项社会义务承担,为后期高校必须的专业法人、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搭建,提供保障。开展此类改革事务的核心宗旨,在于强化我国高校整体办学实力,使得社会主义市场诸多特征能够在高校后期常见事务中得以生动细致地呈现,毕竟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衍生的,存在诸多局限性。如以往高校教职员工中大约存在20%以上的都是后勤职员,他们生活起居条件基本和学生一样,尤其是当中必要的技术设施,已经占据高校空间的一半以上,就是说日后高校新招收一个大学生,就需要透过国家获取4.5万元的支持成本,无形中令高校经济负担全面加重,使得高校后勤体制性障碍广泛分布,对于后期理想性教育成果赢取自然是十分不利的。归结来讲,高校主动布置拓展后勤社会化改革项目,不单单能够尽快改善其教育服务和管理质量,同时能够同步减轻学校和学生经济压力,特别是在服务成本数量急剧缩减基础上,改善既有办学效益,维持高校长期革新发展活力。

二、强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能效的措施解析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重心,将转移到管理体制革新、职能分析等进程加快事务之上,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办学实力的有机改善,贯彻快速可持续发展指标。至于细化的革新调整手段内容将具体如下所示:

(一)全程借助配套性制度体系作为后勤服务指导保障

首先,高校后勤机构和社会细致融合之后,必须要依照市场规范准则进行既有职能结构逐层分化调试,在此类基础上,有关以往劳保、医疗、住房等福利保障支出都将交由社会承担;同时,后勤机构市场化改革经营,要凸显效益和利润的核心指导地位,涉及人员下岗现象无可避免。所以,需要借助富有针对性的救济和救助等制度体系加以疏导。其次,尽量打破以往平均分配和人事稳定性局势,以及后勤机构对高校的行政隶属关系。想要加快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就必须尽快着手调试上述体制内容,进而成功搭建起人员聘任和按劳分配的分配机制,为后期诸多后勤管理制度、模式合理性彰显,奠定基础。

(二)透过不同渠道获取政府和其余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

尽管说大部分后勤管理工作高校都能一力承担,但是如若完全脱离政府和相关社会的辅助,后期管制效果必然不够理想,包括学生公寓小区化、家属住宅区的物业化管理等内容,都需要政府提供适当的技术、成本和实践经验支持。除了国家政府需要在高校办学和后勤管理模式改革上提供经济支持外,有关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大规模企业等都需要响应政策积极参与到此类事务中去,不过投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利润回报和投资风险等隐患。面对高校教育和后勤服务投资回报率过低的现象,需要政府主动透过政策调整途径,赋予投资高校教育的公司适当的优惠条件,使得整体投资数量得以适当程度地缩减,并且同步调整价格收费体系,保证其能够朝着成本标准逐步靠近。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并非是义务教育,内部学生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性收益主体,其有义务承担合理数量的成本,所以高校在加快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步伐之余,需要针对学费、住宿费等标准加以适当地提升,逐渐地针对本来无偿使用的水电资源进行收费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工作不宜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地加以布置引导。如对于社会整体环境来讲,社会保障体系始终处于逐渐完善工序流程中,学校相关制度体系尚且未能修缮完全,特别是后勤服务革新措施衔接上需要保留适当的缓冲时间。因此,在制定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方案前期,有关规划主体要进行全方位地思索认证,保证各方利益的有机维护结果;再就是做好试点检验事务,保证从中梳理宝贵性实践经验,保证一个改革项目成熟之后发展另外一个。而在具体改革方案执行期间,有关后勤服务管理单位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如职能规范诉求和服务特性等,及时沿用专项承包、量化包干、合作协议签署等多元化途径,进行各类参与主体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化梳理,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冲突,阻碍高校教育质量改善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修缮和后勤实体队伍日渐强大等背景作用下,后勤管理机构开始逐渐地从隶属高校中分离开来,最终过渡成为独立法人的经营主体,并且顺利地被纳入到市场经济监管体系之中。经过内部体制结构不断健全改善过后,相信必将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多元化革新发展需求同步迎合,提供十分合理的保障支持条件。

作者:廖晓平 郑春波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5053部队

参考文献:

[1]王芳.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2]李广宇.高校后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第三篇:高校精细化后勤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

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要确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高校后勤管理实际问题入手,探讨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内涵的挖掘与梳理,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对策,深化后勤管理改革,完善后勤精细管理文化理念,推进高校后勤工作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发展。

关键词:

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

高教事业的发展需要深化改革,高校后期管理作为高校改革的重点,在理论与实践中逐步走出了计划管理、行政管理的滞后局面,迎来了市场化改革机制的春天。然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在一度被社会化主流话语影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精细化管理作为生产管理模式,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最大化地发挥高校后勤各要素的经济性、有效性,促进后勤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

一、当前高校后勤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自1985年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工作逐步展开后,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促进高校办学模式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化改革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催生校园环境的社会化。传统高校管理是基于单一封闭式环境,后勤社会化发展,让更多社会服务机构入驻校园,如商业网点、超市、校园餐厅等,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的经营模式,对高校治安环境带来较大影响。二是后勤管理与经营无法有效独立。从经营与管理视角来看,经营是为了追求利益、扩大效益,要赚钱,而管理是为了追求效率,既要开源,更要节流,特别是对成本的控制。高校后勤社会化带来的经营权、管理权矛盾问题突出,一个要扩张,要抓住发展机会,另一个要谨慎,要收敛,要控制风险。三是后勤管理缺乏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是渐进的、复杂的,受到高等教育改革主体的制约,在机制、体制上多存在不协调问题。如后勤管理不到位、对高校后勤资源缺乏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无法发挥其应用作用,与高校师生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等。

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理念及内涵

从精细化管理模式来看,最早是针对生产型管理模式的优化,特别是由于机构臃肿、非生产人员过多、超量库存等降低了生产效率。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生产上的这种“肥胖症”作为管理对象,通过依托市场需求来优化生产结构,从品种、数量、质量、时间等要素来组织各生产要素,形成联动,消除一切松弛点,从而提升生产过程的高效性。精细化管理理念,可以归结为“一个目标”“两个支柱”和“一大基础”。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发展目标,准时化生产、人员自觉性是两大支柱,从全局上来保障各环节的连续性、协同性是消除松散的基础。

(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到精细化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积极性。精细化管理首先转变对传统以物管理的思路,注重对人的管理。将人作为重要的管理要素,优化人的工作环境,强调人的职业能力、注重协作,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以服务客户为中心,追求最大满意度作为管理致胜的武器。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满足服务,特别是针对多样化、个性化、舒适化服务要求,寻求一切办法来提供服务,了解用户需求,分析需求多少,导入市场调查与营销管理,主动服务,赢得客户的满意。三是追求劳动的有效性。精细化管理遵循劳动的有效与无效之分,从增加价值、附加值劳动来获得高效性,而对于无效劳动则视为一种浪费。如人用的过多、库存过大、生产过多、资产闲置、不合格工艺等都是浪费,需要通过改造、改良来提升有效服务。四是对生产过程引入准时化机制,每一项生产任务都对应指令的下达、调度、生产、完成周期,通过引入准时化改良,对于各项工序所对应的时间进行核定,并贯穿于整个过程,来降低资金占用、减少库存成本、管理费用。五是强调尽善尽美,追求零库存、低成本、高效率。精细化管理要消除一切不合理环节,对于组织、人力、设备资源提出柔性管理,追求卓越,追求无缺陷。

三、高校后期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到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作为系统化工程需要渐进实施,在推广及应用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一)明确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意义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从制度建设上来完善管理环境,健全管理体制。如果缺乏制度做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将无法执行。因此,精细化管理在应用中,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并从精细化管理内涵上来指导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贯彻好精细化理念在人事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中的地位。

1.将精细化理念纳入绩效考核中。

考核是管理的核心,考核的对象是人。将人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并从绩效考核中来全面突显人力资源优势。要想做好绩效考核,必然需要从精细化管理理念中来细化各项工作,围绕人来明确职责,明确岗位,将绩效考核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以评促建。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高校后勤绩效考核在实施中要注意两点,一方面做好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便于考评工作的有序展开;另一方面注重对被评价者的反馈与跟踪,提升绩效考核有效性。

2.以精细化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后勤人力管理是精细化理念推广的重点,也是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主要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围绕精细化理念,逐步开展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并从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出发,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纳入到管理服务育人中。一是运用精细化管理来制定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员工事业单位意识,以企业意识、服务意识、精细化理念来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完善人力培训与教育制度,提升员工的自觉性、竞争性,发挥激励机制在员工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围绕精细化管理,打造高效精良的后勤管理团队;四是渗透企业化、集约化管理模式,优化后勤组织结构,突显市场化改革,发挥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二)以精细化管理来提升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

针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从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加强对后勤各部门工作的信息化采集、归类、分析,开发适合高校自身师生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平台。一是发挥高校现有网络资源,建立以高校后勤管理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网络平台,提升无纸化办公水平。二是深化后勤工作流程再造,打破老框架,构建新规范,提升管理的时间性、效率性。三是注重员工信息素养培训,如开展计算机操作培训,提升信息化作业水平。增强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转变后勤管理人员理念,创建精细化管理文化氛围

精细化管理不仅要从制度上、工作流程上渗透精细化思想,更要从培育后期精细化管理文化环境上,将精细化思想融入到员工管理实践中。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规章制度作为硬性管理规定,在约束员工行为上缺乏温情,而精细化理念,从深层执行环境构建中,来提供一种柔性的自我约束,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如引入员工参与、讨论和决策,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团队精神,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正确性,克服部分员工落后的被动意识,构建动态的、赢得员工广泛参与的执行环境。

作者:徐拥政 单位:盐城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慧红.刍议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路径[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1).

[2]刘媛.管理学原理在高校物业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5(5).

[3]庄玫玫.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

[4]董小军.实践大学经营理念的战略举措探析[J].管理观察,2014(22).

第四篇:节约成本高校后勤管理改进对策

【摘要】

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成本,更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以及办学知名度,可知加强后勤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课题。本文从节约成本意识的理念出发,侧重分析和探讨了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后勤管理效率提出科学的对策。

【关键词】

节约成本;高校;后勤管理

近些年来,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竞争形势。尤其是这几年,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有限,管理制度不完善,后勤方面管理混乱,出现了许多铺张浪费现象,另外,这几年高校学生对学校的后勤管理投诉率也比较高。因此,作为高校,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低碳经济道路,坚持以节约成本的思想渗透到高校后勤管理中,为减少资源的耗费奠定基础,促进后勤的进一步完善。

一、节约成本意识的理念及特点

成本意识,主要是强调了节约成本和控制成本的思想,尤其是在强调了在企业管理中,将有效的成本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进而实现单位的利益最大化。一般来说,在经营管理中,要将成本降到最低的标准。节约成本意识,要保证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水平,并不是因为减少成本就导致质量的下降,节约成本意识,始终要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或者运作效率。节约成本意识,应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带来负面影响。

二、节约成本意识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后勤工作人员缺乏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八荣八耻”里面就提到过“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所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要将节约成本意识深深融入到日常的管理中去,不仅是为了减少后勤管理的耗费,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纵观目前大学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不强。在日常的管理中,一些工作人员浪费水电,浪费各种材料等。

(二)节约意识未形成高校文化。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强调在管理中要节约成本,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口头提醒或者通知,对于员工不能产生较强的影响。例如,后勤管理部门在开会强调要节约用水用电,许多工作人员接受了意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无意去浪费资源。主要原因是高校未将节约意识形成高校的文化,包括制度上面的文化以及精神方面文化。节约意识,不能上升制度,整个后勤部门缺乏自觉性,缺少约束和监督,这样难以保证工作中执行节约成本理念。

(三)技术和设备不够先进,影响节约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高校来说,技术也是影响其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纵观现在高校后勤部门,由于技术和设备不先进,导致在管理中出现较多的浪费现象。例如高校的饭堂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炒菜等技术问题,导致资源消耗过多,也有部分清洁人员由于拖地、擦桌子等技术问题,浪费较多的水、清洁剂等。

三、基于节约成本意识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改进对策

(一)完善硬件设备,创新技术。

要减少资源耗费,更好地贯彻高校的节约成本意识,首先要完善硬件设备,创新技术。例如,对于一些陈旧的办公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等进行更换,减少用电、油墨等,甚至可以降低用人的成本。其次,清洁、厨师等要加强自身技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损耗。最后,后勤管理部门,可以换上节能电灯等,检查洗手间水龙头是否有漏水现象等。

(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要提升管理效率,就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作为高校,要提倡和执行节约意识,就要先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尤其是物料领用等流程要完善,各种器材使用要及时做好登记等,这样可以清楚了解到后勤部门的资源消耗的去向。在制度中,要明确规定各项工作使用材料和资源的数量,不能随意超过规定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在强化节约意识过程中,要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鼓励员工和领导相互监督,对于浪费资源现象要大胆指出并及时改进。

(三)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

21世纪,是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需要打造自身的员工队伍。因此,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是提升后勤管理的必要途径。首先,后勤部门要强化员工的节约成本意识,除了日常的会议培训之外,还要在办公室、饭堂等地方增加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宣传。其次,要加强员工岗位的培训,例如清洁工如何拖地效率最高、用水最少。

(四)建立垃圾回收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许多高校后勤管理资源循环利用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可回收的资源都当垃圾扔弃。要更好地强化节约成本意识,就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垃圾回收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除了在校园各角落设立可回收垃圾箱之外,后勤管理部门还要设立可回收中心,统一集中学校各角落的可回收垃圾,对于那些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要进行归类。

综上所述,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硬件设备、创新技术,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垃圾回收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作者:薄录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

【参考文献】

[1]檀坤华,范金梁,严秀峰.关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的探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4(03)

[2]国长龙.政府机关后勤社会化服务企业二阶段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

[3]李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机关后勤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第五篇: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在高校的管理中,后勤可以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提高,在这种经济环境和社会大背景下,给高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新问题,也面临着新挑战。长期以来,我们一贯性地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都存在着理论认识误区和偏差,在实际的工作中又出现着不同操作盲点,如何运用最为行之有效的模式来改变原有的不足,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并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

一、模式完善紧迫必要

我国计划经济主导了2000年之前的经济模式,而高校后勤又是这一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的产物,在经济模式转变的今天,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势必将弊端和漏洞百出,也必然会拖慢整体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改革步伐,是高校整改的一个重要修整项目。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已经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学技术体制相结合、相促进的全新的教育体制。在2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虽然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和成绩,但是就高校的后勤方面来说,还存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资金短缺严重,后勤集团小社会独立化、问题处理滞后性、科技手段运用差,甚至还有一些后勤领导干部工作理念陈旧,后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低等等,都是困扰着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的棘手问题,而后勤不改革,势必也将拖累了整体高校的改革进程,可见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二、管理模式构成要素

对于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首先就要掰清后勤管理模式中构成的要素。高校后勤又有别于其它的政府、事为单位的后勤管理,其模式有着独特性,构成要素也有着不同。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首先,管理观念。

可以说,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观念是在长时间的后勤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总结的。它主要是是对于高校后勤的管理内容、管理对象和管理效绩这三方面的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认识。这一认识也形成了后勤管理理念中的本质观、价值观和质量观。

2.其次,管理结构。

结构的概念是“事物的构成形式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1],而高校的后勤管理结构,不仅仅是每一个管理方面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存在着空间配置、排列顺序等,一般来说,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中的结构主要:直线制、职能制、独立制和矩阵制,以及直线职能制等组织管理模式。

3.再次,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管理机构与管理规章制度结合体,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就是高校的后勤管理机构与高校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统一体。高校的后勤管理机构通常由决策、执行、监督和审计等部门构成。而高校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或管理规范则是由保障后勤工作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主要有后勤总章程,对于工作的制度,以及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规范等。但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的后勤管理,还主要是以领导决策为管理体制的核心,这一核心决定了后勤所有的机构和管理规章的制度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必然的不足性。

4.最后,管理机制。

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动作方式,在高校的后勤工作中它主要是指协调和调整后勤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规律的总结和表现,是高效地发挥后勤管理模式的基础,是提高后勤管理质量的必要。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不同的机制有着不同的效用,不同的效用又可以决定着后勤工作的质量。这些导向、奖励和制约机制,可以保障工作部门和人员可以秩序规范、遵章守纪,积极主动地完成相关后勤工作。

三、管理模式制约因素

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迅速又多样化的今天,不仅仅受其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机制制约,也受到来自外部的因素制约,像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

1.政治体制。

体制决定着教育,或者可以说政治体制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影响高校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高校教育的改变,势必也会牵动着高校后勤的革新。它决定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机制,尤其是后勤管理领导权的调整,影响着整体后勤管理模式的观念、形式等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后勤管理模式的结构、机制甚至是体制架构。

2.经济体制。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后勤管理。在计划经济的过去,一切资源和配置,都依靠政府的手段进行调配和控制,后勤的各项机能都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也制约着后勤管理模式的更新,但在当今的经济体制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现在行经济的主导,这也激励了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变革,也促使着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化和相对独立化。

3.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的变革也会牵动着高校后勤体制的转变。高校的后勤管理是为高校的教育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势必也会形成什么样的高校后勤。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至今,后勤管理的改革也随之加快了步伐和革新的脚步。为了高校教育体制的革新,后勤管理也必须让其自身能够满足前勤教育的发展,而现今,高校教育的投资绝大部分都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之中,对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变,后勤也只能从自身出发,找寻出路。

四、管理模式问题剖析

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改革和完善,到日今也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程,虽然在体制、程序和模式上有创新和补足,但在日新月异的当下,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和阻碍高校教育体制革新的方面。首当其冲就是后勤的管理观念陈旧。由于我国现行的后勤管理模式,尤其是体制的原因,导致了领导层的决策起来了主要的调整和改变的指导意义的作用,而当下,我国现今的后勤管理领导者,大部分都是六十年代或是七十年代出生,他们生在红旗下,长在计划经济的春风中,这也就导致了领导层决策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也不会紧随发展,也就造成了相对的结构失衡和体制落后,结构不合理,在实践工作中就无法把实际工作有效地落实,体制落后就会拉低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后勤管理机制也不会健全,更不可能让整个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步入全新的日历。

作者:郭晓东 申建野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夏书章.高等教育学讲话[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陈雪峰.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4.

[3]李团民.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走向的探析[J].北方经贸,2010,3.

第六篇:治理现代化大学生高校后勤管理创新

摘要:

大学生的参与是高校治理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中,大学生的参与仍然存在不足,其中后勤领域是盲点。必须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予以统筹,并且通过组织和机制创新,选择适当的领域和策略推进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为高校善治与和谐提供保证。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大学生;民主参与;后勤管理;机制创新

大学生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实现良性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在全国上下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协同努力的关键时刻,如何提升大学的治理水平和办学能力成为高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既有的研究高校学生参与的文献中,往往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或者重大决策的问题比较关注,而对近三千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领域———饮食、住宿等重大“民生”问题却缺乏探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生活问题如果游离于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之外,毫无疑问是不合适的。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领域。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

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水平是高校治理状况的重要标尺。由于大学教育是成年人教育,大学生(含研究生)正常情况下是成年公民,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包括后勤工作自然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程度的标杆和国家民主化的一面镜子。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翁,其参与意识和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治理与发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不仅对于高校治理不可或缺,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素养和责任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有以下特殊意义。

1.实现大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高校的治理以民主、法治、自由、创新为基本特征。与传统高校不同,现代高校处于一个以民主和法治为核心特征的国际环境之下,大多数国家的治理都以民主和法治为基础展开。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的治理也要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相适应,否则无法适应变化中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高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而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以民主治理为基础的,因此,我国的高校要追赶世界一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高校的治理也应遵循民主规则。而民主在高校的重要体现形式,就是学生参与高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包括后勤工作。如果以为高校的民主管理就是学生评教、参与教学决策和活动或者学校重大事项,就矮化和压缩了民主治理的意涵,不利于高校治理及其现代化。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的管理是高校民主治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随着高校的发展,应该加以重视,以免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短板。

2.培养合格公民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5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4.5万人,在学研究生191.1万人,毕业生55.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在校生2625.3万人,毕业生680.9万人。[1]因此,每年近三千万的大学在校生及七百多万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民主能力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毕竟他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和希望,这批人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但目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传统课堂讲授,而对于实践则往往忽略。学生大学四年下来,只有五年一次的人大代表选举或者参与学生会工作、教学评教等参与的机会,这使民主、法治、责任等核心价值观更多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而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大学生参与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后勤管理工作,可极大地拓展学生参与的领域和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具有现实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平台和契机。

3.有效维护高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利平衡的重要机制

在当下高校的治理结构中,适应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有必要有序扩展学生的参与权利和领域,实现高校治理权力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责任制。有论者指出:“当今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这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内部权力配置不当,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不畅。”[2]在当下我国高校的治理实践中,教工的参与尚且存在很大的空间和不足,更遑论学生参与。鉴于当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化只能有序推进,民生建设是重点领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质,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重点,除了原有的教学事务以外,有必要加强对后勤工作的参与度,以此作为学生民主参与的增长点,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民生建设)相契合,又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不可避免,引入市场主体主导高校后勤工作成为各高校的历史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利益,避免市场的趋利性侵蚀学生的合法权益,成为高校治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高校与企业合谋侵害学生利益。有序扩大学生的参与是事实证明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高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益动态平衡的手段和杠杆。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学生的民主参与高校的治理,是培养“民主公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课“接地气”的重要途径和依托。让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把学生的参与扩展到“民生问题”的管理,合乎高校发展的节奏和国家治理的议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使得我国一个近三千万规模的庞大群体的全面小康和生活质量有可能纳入国家发展轨道之中,为他们参与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提供契机。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及学生参与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学生对其饮食和住宿等重要生活领域缺乏参与和话语权,导致出现一些损害学生权益的情况发生,甚至引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冲突,给高校发展带来困扰,也不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笔者所收集的文献来看,研究大学生民主参与的论文不少,而探索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则鲜见。对于事关几千万人生活问题的后勤工作如此缺乏关照,值得深思,也表明了在我国当下高校的管理中,对学生的“民生问题”关注不足,学生对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管理领域仍存盲点,亟待补课。具体来说,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仍存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有限

在高校后勤事务的管理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已经有行动上的回应和实践。比如说,鲁东大学通过在每个餐厅设置“值班经理”的方式实现学生参与后勤管理[3]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是,这种参与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是由学生会推荐的“值班经理”代表性有限,影响力更有限,而且参与具有过程和事后的性质,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另外,更多的高校是通过学生会的“权益部”来体现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他们通过收集学生意见,集中一些较为重要或者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供给学校和后勤部门,推动学校的后勤工作。也有一些高校的领导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或者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听取学生对后勤工作的零星意见和建议。与欧美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深度参与相比,大陆高校后勤工作的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都有改进的空间。有论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秉承管理育人的价值趋向,实施以学校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4]面向21世纪和现代化的中国高校,必须逐步改变简单地把学生当成管理对象的治理模式,真正地把学生当成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纳入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结构和过程之中。

2.参与的主体和领域较少

当前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治理,主要是少量的学生干部参与部分非关键的领域,多数高校所说的学生主体地位或者民主参与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教。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迅速,有的学校动辄三五万在校生,这么多学生的民主权利如何保障和实现成为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认识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原因,大学生的民主权利往往限于提提意见,给老师打分。学生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当然对于维护学生学习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学生作为公民,其权利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其他福利的、民主的、文化的权利,等等。而少数的学生干部对学校一些非关键事务的象征性参与,也无法代表广大在校生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如何保证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实质性民主是目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软肋,当然也是空间和契机。把大学生参与的范围拓展到后勤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和民主治校精神的体现和最佳形式。事实上,部分高校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多数高校的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仍然缺乏广度、深度和实效,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

3.参与的效果不尽人意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把后勤工作当成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以往的办学历程中,多数高校把后勤工作仅仅当成是学校当局的事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对后勤“公共产品”的决定和服务。至于学生是否有参与及满意度不甚在意。也正是因为缺乏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广泛参与,一些高校曾经发生学生不满饭菜价格或者品质而“罢餐”或者打砸抗议的事件。后勤工作直接涉及学生的饮水、住宿、吃饭等切身利益,事关重大。而现实生活中,高校往往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主体,而不是参与主体,更不要说是“话事者”,导致出现一些隐患,有的积累久了,就容易酿成矛盾和冲突。现在的大学生多是1990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比较强,高校对后勤工作的治理如果无视这个庞大群体的特殊情况和正当诉求,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当然也难以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比较多,民主意识和利益观念强,如果不能有序地把大学生的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和框架下,不仅不利于改进高校管理包括后勤工作,而且可能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改革和大学生的代际更新,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从当前高校的治理实践来看,尽管已经有了一些探索,但还显得比较薄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的民主参与不仅仅限于教学或者学校重大事项,还应拓展到民生领域即后勤工作,通过学生的参与,解决学生自身的生活问题,推动后勤工作的现代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和责任意识,非常必要。高校的发展受制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短期内难以把学生的民主参与扩展到学校人事任免、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中,但是,这不等于说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空间和契机。在后勤领域的学生参与就是高校民主治校的处女地,可以好好开发和利用。

三、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

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诚如有论者所言:“当前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主要存在支持欠强、保障较弱,内容有限、层次较浅,机制缺乏、秩序较差,信度不高、影响有限等问题,”[5]高校还有可以作为的空间。鉴于各国高校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从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后勤领域着手,可以避免学生过度参与带来的政治风险,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如何才能把高校的治理与学生的参与诉求有效衔接?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是应对民主管理需要的必然选择。为了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依法治校的轨道,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1.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布局和工作中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的治理包括后勤工作毫无疑问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应适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6]关键是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行使民主参与的权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这需要高校管理者、行政当局和社会重新认识大学生在高校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和作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变‘单纯的管理’为‘以学生权利为主体’的管理。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再被简单地当作学校管理的相对人,而是学校内部关系的权利主体,不仅承担义务,而且享有权利。”[7]只有把学生的民主参与当成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并以制度和组织给予保障,民主管理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落到实处。高校在后勤工作管理中应给学生参与留下空间,平衡学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建构和谐校园。

2.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组织和形式创新

在一个法治化的时代,大学生参与管理不能仰赖高校领导的个人意志或心血来潮,而需要以组织和形式予以保障。组织和参与形式只有制度化才能获得正当性和持久性并获得生命力。在原有的高校治理模式中,学生的参与主要通过实际上被认为附属于团委的学生会。这种较为单一的参与平台和组织无疑影响了参与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创新参与组织和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程度和质量。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民生工作,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以往推动学生民主参与后勤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4月,学校采用了全新的“学生后勤实践联盟”模式,推动学生参与后勤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后勤工作提供平台和组织的保障。①该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有经广东工业大学有关部门认可或批准成立的各级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后勤实践组织,目前已有90多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参与;二是全方位参与,由过去个别组织偏重对后勤监督扩大到管理、监督、实践等全领域,成为协助后勤集团做好学校后勤工作的学校后勤保障管理服务体;三是进行后勤服务领域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地建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提升。通过该体系建设,学校以“四全”为理念推进后勤工作改革,具体为:学校的后勤工作从以往学生偏重监督,到学生参与实践,做到“全方位”改革;从以往个别组织参与了解,到全体学生加入,做到“全覆盖”;从以往学生只在课室和图书馆学习知识,到在食堂宿舍学习技能,做到“全领域”;从以往后勤工作单方面服务学生,到学生参与后勤工作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全提升”。为了推进后勤工作,学校还实行了校领导食堂陪餐方案。校级领导每人每月至少陪餐1次,每学期陪餐4次以上,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聊天,了解学生对后勤工作和学校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确信,多种形式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将为大学生参与后勤工作提供动力和契机,从而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创造条件。

3.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领域和策略发展创新

我国高校数量较多,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有差别,因此各个高校如何处理学生的民主参与也会有差异。因此,高校的学生参与及其实现情况自然需要在领域和策略方面进行合乎实际的创新与发展。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后勤领域,也一直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提供渠道和机会。自2012年起,学校领导积极面对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坦诚沟通,寻求做好后勤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一是逐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充分体现服务对象的意愿和权利。2012年6月开始,学生代表从方案设计、企业考察、招标评委、运作监督等全程参与,并首次实现学生代表作为评委直接参与招标投票,评委比数为2/9。从2015年开始,学校又将学生评委数提升占到总评委的1/3。二是逐渐提升学生的“贡献度”。从2015年6月开始,后勤集团修改学生对后勤监管的参与权重,把学生由过去个别参与后勤集团对服务对象监管的模式,改变为由学生后勤联盟独立监管,首次将评分权重调整为51%,并已正式写入学生食堂、物业外包等合同中。2016年3月校长办公会议通过的《广东工业大学食堂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将学生监督权重提高到60%。②三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从2015年6月开始,学生组织全面介入桶装水的招标工作,包括招标文件论证、企业考察、投票微信模板的开发、组织学生投票、挑选评委评标等,充分体现了学生“我的桶装水我做主”的宗旨。特别在12月22日由学生团体组织的师生投票中,有8000多人关注并绑定微信号,3397名师生参与了占比评标分值达15分的投票。此举开创了广东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学生直接参与评标工作的新模式,让后勤服务对象真正行使了消费者、监督者、参与者的权利。正是通过学校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广工大已有5间食堂获得广东省省级“示范学校食堂”称号,6间食堂取得“广州市示范食堂”称号,7间食堂获颁国家食品安全“A级食堂”。学校在获得“示范学校食堂”数和获得“A级食堂”数等方面均已成为全省高校最多的单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以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民主参与。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要因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民主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国家和高校的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实现目前学校后勤服务由后勤集团单一管理模式向后勤、学生多支队伍共同参与的后勤服务新体系的转变,将学生由后勤服务的对象转变为后勤服务工作的参与者、管理者、实践者,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大学生在后勤工作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为学校发展大局服务。诚如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教授所言,后勤工作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后勤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后勤工作之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认识到公平正义,把后勤作为学校实践育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后勤工作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使命。

作者:张学理 房亚明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注释

①此处及以下文内有关数据资料未特别标注的均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内部资料。

②来自广工大规字[2016]6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

[2]王秉琦.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4-06-30(4).

[3]张兴华,张成良,李伟杰.鲁东大学学生参与后勤管理:餐厅里的“值班经理”[N].中国教育报,2012-08-18(4).

[4]刘新跃,刘建中.现代大学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N].光明日报,2009-10-20(3).

[5]梁瑜,陶钦科.试论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110-112.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后勤;安全生产;科学保障;建议措施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没有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高校将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研发科技项目、吸引世界科学专家的构想。论文以“互联网+”高校后勤安全管理为研究方向的创新点,打破视频监控技术单一使用在高校的治安管理图像监控及其它图像监控方面的局限性,把“互联网+”先进的科技运用到高校后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进行全面的推广使用,对工作中一些特定的不安全环境进行视频监控、分析识别、比对抓拍、异常报警、自动操控启动关闭安全设备、手机远程操控等等。根据工作岗位需要自定义设置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安全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

1高校后勤安全工作管理的现状

1.1高校后勤工作的概况

高校后勤工作,涵盖的功能包括财务财会管理、建设维修管理、房产物业管理、物资资产管理、学校服务的整体计划、监督,医疗卫生保健、餐饮食堂、印刷厂、建筑维修、浴池、商店、学生公寓服务、服务经济实体等等。这些部门,通过统一的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目的。安全工作管理体系以体系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最终目的,研究高校后勤系统内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应进行的安全工作体系[1]。高校后勤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涉及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很多。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和切入点[2]。在学校教学、科研与师生工作生活过程中,出现的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及安全意外事件等情况屡有发生。如学生公寓时常会发生一些类型不一的火灾事故,学生食堂也常会发生加工生产引发形成的事故。因此,建立一支思想过硬、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安全管理人员队伍是为高校创造安全、安定环境的重要保证[3]。

1.2高校“互联网+”的应用情况

“互联网+”是“互联网+”传统的各种行业。高校“互联网+”用于学校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在视频监控的图像使用方面上,用于校园保卫工作的治安管理层面的视频监控,教学考试使用的教室监考监控,财务处、实验室及仓库等场所治安防范的视频监控,主要使用在监控室人员监视图像、监控图像查询和监控图片提取方面。并没有把“互联网+”这种先进的技术融合到高校各机构的实际安全生产管理中,没有把此先进技术应用于高校后勤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预防、识别、控制、治理与事后追踪中。

2加强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构建安全制度保障体系

由高校后勤第一负责人带头,建立并实施一岗双责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职责,致使员工具有安全责任心态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要重视建立奖励和惩罚及事故追究的制度,对一个工作周期内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且安全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发生责任事故的责任人或单位进行事故的责任追究,形成对安全责任制的一种工作警示作用,来避免责任事故的反复发生,对不尽职责的员工进行有效地约束;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应该明晰化,对问责内容要进行量化追究,不要出现手下留情的事情发生,事故责任追究一定不放过。

2.2通过隐患排查对危险源识别和评价与控制

后勤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的特性,是后勤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4]。要充分发挥安全检查制度的作用,安全检查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检查安全生产制度的完整性与落实情况;检查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是重点的工作内容,要通过检查工作条件、安全设施、机器设备是不是达到安全规定要求;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后,要注重整改情况是否达到管理要求和标准。高校后勤要把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作为加强后勤安全基础工作来抓[5]。后勤要通过隐患排查,用危险源辨识标准作为识别的根据,有效地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对确定存在的危险源要采取监控措施,严格监控可能发生安全状态向隐患事故状态改变。

2.3高校运用“互联网+”构建立体安全管理系统

2.3.1运用“互联网+”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预警

运用“互联网+”视频监控技术对工作中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预警发出警报,达到预防事故的作用。可对后勤工作中的场景目标的行为开展研究、判别和对照,对目标进行排序分项,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况实施有效地分类,如对汽车、人群、人脸识别、物体特征识别及设定的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比对,发现异常进行抓拍,并报警发出警报;学生宿舍人口密集是火灾等重大恶性事故的重点防范场所,如果出现人员及环境发生异常变化,与正常设定的场景存在异常现象,系统就会发出警报预警。对幼儿园班级的正常区域和不安全区域与危险行为进行设定,视频监控数据经过筛选、甄别、计算等过程,对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和不安全行为进行提前预警,若孩子出现上窗台及直接危险状态时会立即响起紧急警报。

2.3.2运用“互联网+”对后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治理

运用“互联网+”视频监控技术对后勤工作中出现的危险隐患进行控制或治理。一旦出现危险状态,或是异常状态,就会启动设定的自动装置进行控制和治理,以达到把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中的目的。区域性安全防范系统,在设定的区域内设置红外激光、感应光缆等传感终端,有人或是运动物闯进,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传感系统传到控制中心,发出警报预警。高校后勤可对变电所、配电室、配电箱等高危场所,出现有运动物或猫、老鼠等就会发出警报进行预警,值守人员会及时到达排除隐患;安全监控灾害预防系统,视频监控对监控区域的环境和视频信息进行采集,进行图像分析辨别与传感系统联动,把信息输送给控制中心,若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警报,减少安全巡逻的工作强度。高校后勤可对学生下课时校园道路人流的高峰期加强监控,此时进出的送货车、私家车、运料车等会造成安全隐患,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系统会发出警报预警,负责交通管理工作的人员会出现治理控制,及时调整车辆进出的时间与路线。安全防范系统,在后勤的宿舍楼门及办公室门装置门磁或者位移传感器,可以正常开门,若发生撬门等强行进入情况,系统就会发出警报预警,并自动关闭出入通道进行控制;灾害自动报警系统,在后勤宿舍和实验室等高危场所设置火灾和有毒气体、可燃气体泄漏预警装置系统,设置智能探测器对烟雾、有毒气体、可燃气体进行探测监控,出现异常,控制中心就会发出警报预警,并启动安全设备对灾害进行控制治理。视频监控智能体系,通过摄像头采集的信息,对影像之间构建映射关系,通过影像处理分析进行筛选甄别,存储有价值信息,分析抽取关键讯息,达到监控的智能化,实现自动监控无人看守。运用RFID技术进行出入人员管理,利用RFID标签能够辨识快速运动的物体和多个行动物识别,对允许通行进出的车辆制作RFID标签,标签涵盖车辆及车主信息,也可制作人员出入的系统,利用射频识别(RFID)控制人员的通行;在后勤各部门建立智能视频监控安全管理子体系,各个子体系相互联动又各自独立互不影响的系统。某一智能子体系出现异常危险状态,就会发出预警警报,形成各个子系统互动去支持协助预警区域,如打开或关闭通道门,紧急疏散有关人员,各自部门体系共同发挥人力物力去支援预警点,形成共享预警信息、多点联动治理隐患灾害的局面。

2.4加强高校安全生产培训,营造安全生产文化氛围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对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安全教育建立预防体系,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视,掌握熟悉安全操作知识和行为规范。以事故案例,集中性地对大家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思想观念,可用安全教育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以便激励大家的安全积极性。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是营造安全生产文化氛围。安全文化具有管理上的影响力,安全文化具有思想上的激励力,安全文化具有行为上的约束力[6]。在高校后勤创建关爱生命、爱惜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安全气氛相互感染,集体形成安全的意识形态和行动。要从根本上控制事故的发生,增强意识形态与营建安全生产文化氛围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3结束语

论文对高校安全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及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加强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提出构建用严明的安全制度结合隐患排查治理来建造高校的安全保障体系,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第二,运用“互联网+”视频监控技术建造立体交叉的先进安全管理系统,作为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第三,营造高校的安全文化氛围来建造安全意识形态,制约人的不安全因素,作为从根本上控制事故的重要管理手段。应加快建立高校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机制,通过有效的实施来预防和控制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对高校改革发展起到科学保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江丽,龚素瓅,王明雪.构建高校后勤安全工作管理新体系[J].今日科技,2016(6):53-54.

[2]张锁成,郭敬哲.顺应新形势,多措并举做好高校后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J].高校后勤研究,2013(4):68-69.

[3]徐静年,郭奋.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4):37-39.

[4]何碰成.高校后勤安全问题与对策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6):98-101.

[5]唐国良,安卫平.高校后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14(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