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论文范例

后勤保障论文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1

【关键词】PDCA循环;医院;后勤管理质量

医院后勤是医院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提升后勤管理质量,实现医院后勤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是提升医院综合服务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级各类医院对后勤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但由于历史原因,后勤部门发展及管理质量明显滞后于医疗业务部门,严重影响了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甚至威胁到医疗安全。为了促进医院协调发展,提升医院后勤管理质量势在必行[2]。本研究借鉴PDCA循环理论[3],对医院后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寻找不足,成立后勤质量控制部门,大力推行后勤标准化服务,积极推进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医院后勤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1问题分析

1.1信息化建设滞后

当前,虽然部分大型综合医院已将后勤管理工作纳入信息化进程,但在一些基层医院,对后勤管理仍不够重视,后勤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传统管理模式下,后勤日常工作由行政命令推动,工作效率低下,较少考虑经济效益;职位安排繁琐,人员重复,容易导致员工责任心差、积极性不够等问题。这些都给医院管理带来了隐患,导致医院经济效益、工作效率不高[4]。

1.2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

当前,我国医院后勤管理制度落实不严,后勤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执行力度较差。究其原因,医院领导层普遍忽视后勤管理流程重要性,临床科室及其他职能部门对后勤管理工作应对不足、安排随意,凭借经验管理,致使院、科两级后勤管理脱节,严重影响了后勤管理质量[5]。同时,大部分医院后勤管理流程运行不通畅,缺乏计划安排、统筹管理,相关工作记录缺失,管理流于形式。

1.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在医院后勤管理专业化、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具备充足管理学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工程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6]。然而,当前多数医院后勤工作者为转岗人员,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不具备管理知识储备和后勤运营能力。同时,医院后勤管理人才培养不够,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

2管理实践

2.1构建后勤闭环式管理流程

医院后勤工作的管理,应以流程化为导向,围绕后勤工作为一线临床服务理念,从医院需求出发,以保障临床工作稳定、有序开展为目标,以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后勤保障事务流程图,将后勤工作内容全部纳入标准化流程中,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是对后勤保障性业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安保中心、总务中心、信息中心、设备中心、司机班和医学工程中心6大中心类工种。二是制定6大中心类工种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故障应急流程、服务技术标准、设备器械使用流程以及报(维)修流程等。流程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落实相关责任人-有效记录-总结”的过程表达,以便问题出现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法以及相关责任人。三是针对后勤工作多且复杂的特征,对后勤保障业务进行分级处理,根据轻重缓急分为一般业务、紧急业务、特急业务、额外需求等,以便紧急业务能够得到快速、优先处理。

2.2建立后勤保障掌上服务平台

2.2.1移动报修

建立后勤保障移动端报修APP或微信企业号,各临床科室、部门将后勤保障服务信息及时传输至网络平台,报修事件支持拍照,并支持单点登录。科室可登录查询相关报修进程,点击报修记录可查看相关内容,实时掌握每项后勤报修事件,并可在手机端完成打分评价和提出建议。报修APP可生成科室后勤设备报修事件统计表,包括报修时间、类别、工种、耗时、成本、满意度等,并支持导出。

2.2.2移动维修

移动端报修APP或微信企业号可自动记录后勤维修员工签到时间。后勤班组长可对每一项维修服务内容进行设定,内部分配维修任务;班组成员可查询维修记录,记录维修状态。报修APP可生成后勤班组内维修记录报表;支持后勤维修工作者在维修过程中申请加时、暂停任务、变更维修内容;可进行维修任务过程记录,支持维修人员通过文字、语音、拍照、视频等记录维修过程,并发送至调度中心和知识库;维修知识库可随时查询;维修任务超时消息提醒。

2.3建立“三级巡查”闭环式管理机制

以后勤数字化、网络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建立“巡查责任人+范围+内容+时间”的“三级巡查”分级分类闭环式后勤管理服务机制。管理干事负责对医院后勤管理精细化基础质量进行巡查;副处(科)长负责对后勤管理环节质量进行督查;后勤保障处负责人主要针对后勤管理工作中的终末质量进行巡查。以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为例,后勤管理“三级巡查”闭环式管理机制实施如下:(1)一级巡查。后勤指定专人负责全院后勤医疗保障设备。负责人每天根据巡查表单对设备进行巡查,及时维修故障设备,并及时向平台反馈维修进度,确保医疗设备能够正常运转。(2)二级巡查。工程部主管责任人对医疗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抽检,及时保养,督促一级巡查负责人对有故障的问题设备进行维修处理,反馈总结巡查发现问题,并对一级巡查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3)三级巡查。后勤保障处定期巡查抽检医疗设备运行保养状态,对二级巡查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后勤管理系统问题,加强定期巡检,并向一级、二级巡查负责人下达指令,构建闭环式制度体系,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4加强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化培训。依据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等,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采取院外、院内多样化培训方式,并定期考核。二是增强竞争意识。构建后勤管理人员公平公正竞争机制,拓宽其晋升渠道。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人员工资待遇,优化调整薪酬制度,制定合理的岗位绩效评比标准,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奖金分发,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3成效

遵循PDCA循环理论,建立了“三级巡查”闭环式后勤管理服务质控体系。依据“三级巡查”制度进行巡查,按月考核,考核结果与后勤管理绩效直接挂钩,并落实奖惩。调查问卷显示,改进后,门诊患者对后勤服务满意度从2018年1月的87.98%提升至2018年8月的96.98%,出院患者对后勤服务满意度从2018年1月的88.37%提升至2018年8月的97.13%。同时,院内各部门对后勤服务满意度也得以提高,其中,设备中心满意度得分达85.28分。这说明闭环式后勤管理质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后勤管理服务质量。

4结论

医院后勤闭环式管理质控体系具有以下优势:(1)科学管理优势。转变了后勤管理模式,从以往的经验式、粗放式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促使后勤工作信息化,简化了后勤处理事务的程序,提高了全院职工对后勤部门工作效率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了医院的节能工作成效。(2)成本优势。通过构建后勤闭环式管理流程,制定各类工种突发事件应急流程等,使得问题能够迅速解决,提高了后勤运营成本的全程管控能力。建立后勤保障掌上服务平台,降低了医院后勤维修管理成本。通过“三级巡查”,完善了后勤巡查长效机制,实现了后勤保障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3)持续质量改进优势。强化了后勤部门与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打破了后勤管理信息孤岛,以后勤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为目标,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强调持续的、全员参与的后勤质量管理,实现了后勤管理部门与医院的协同发展。综上,基于PDCA循环的闭环式后勤管理模式,将各项后勤管理工作以流程图形式梳理汇总,具有创新性,既可传承经验,又可提高医院后勤工作效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今后,医院应持续强化后勤管理质量标准化考核,引进专业人才,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当然,后勤管理暴露的问题在医院其他领域也存在,今后应着眼于医院整体,建立医院服务管理提升文化体系,最终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贾长辉,李峰.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性[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2):56-57.

[2]张应.在JCI标准下改善医院后勤管理的做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3):218-220.

[3]王道雄,邹佩琳,吕家高,等.全面质量管理在医院后勤创新管理模式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6,20(3):15-16.

[4]张其顺,陈凌云.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J].现代医院,2016,16(4):609-610.

[5]管志?.构建医院后勤管理体系发挥有效的作用[C].//张伯礼.中国中药杂志/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北京:中国中药杂志社,2016:2354.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2

新时期,军队建设强调信息化作战,世界各国运用信息化建设的手段与方法,高质量高效率地提升了军队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军队后勤管理是有效提高军队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军队后勤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思维与手段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分析了军队后勤管理与保障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前的军队建设现状,对如何有效提高军队后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

信息化;后勤管理;对策

0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军队建设与管理面临新的考验与挑战。近些年,世界各国军事冲突不断,新时期军队战争注重的更是信息方面的战斗。如何在信息背景下做好军队的后勤管理是我国军队应做好的首要问题,也是打好仗、大胜仗的必要保障,实现军队信息化后勤管理与保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阐述了新时期信息化作战背景下,我国军队建设发展与推进信息化后勤管理保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就如何做好信息化后勤管理保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后勤信息化管理与保障的科学内涵

信息化后勤管理与保障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后勤信息装备等手段,有效解决我国军队在后勤保障活动中的决策、协调、服务与控制的过程,高速、高效、精准地完成军队后勤管理保障活动。新时期,军队建设强调的是信息化管理能力,谁掌握了信息,谁能够有效运用信息,就可以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可以提高军队建设与管理在其他环节中的战斗力。因此信息化后勤管理也顺势成为了世界各国军队管理的重要实施路径。我国“十二五”军队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现代军事建设与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军队建设质量与效率的必要条件,推进军队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在新时期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对军队后勤管理实施信息化手段可以缩减军队建设和管理成本,提高后勤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与高效性;另一方面在后勤管理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与更新当前的作战条件与作战思想,促进军队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信息化军队后勤管理与保障主要借助于信息化网络技术与软件,有效处理与协调后勤相关的业务与活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对后勤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完成信息管理的初始数据建设与模型的创建;

(2)采用具体的信息管理软件与相关技术对收集到的后勤信息进行模型化的解剖与分析,转换为便于储存与传播的标准化数据,通过程式化与标准化的分类与归档建立成型的数据库;

(3)后勤管理人员对模型与数据库进行分析与处理,提出最佳的管理决策或方案,并运用于后勤内网,同时管理人员根据后勤信息的变化在管理中做出即时的修改与更新,与时俱进,保持系统与资源的最新,在实施了信息化后勤管理系统后,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共同为军队的后勤管理与军队建设出谋划策。

2新时期开展军队后勤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1)新的军事变革背景下,赢得信息化战斗的必要途径。新时期,军队建设与传统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信息的获取与信息的有效运用。各国家的军事战斗力的差距水平并不是很大的前提下,哪方能够在军队建设与管理中获取到最新信息并运用于管理活动中,谁就掌握了先机,就会在战斗中保持最有利的竞争优势。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战争领域中的渗透,使得军队在安保制度、作战的思维方式、装备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利用网络化手段控制战斗、实现装备的智能化与集成化、实现队伍的精干化已经不再陌生,在军队后勤管理中,信息化手段使管理活动实现了优质与高效的提升,新型作战方式对军队的后勤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后勤管理与服务在整个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其实现信息化是完成整个军队信息管理的首要任务。

(2)实现军队建设信息化重要前提。近些年,随着世界各国对军事战略的重新部署与规划,国家之间在军队建设的秘密方面采取了相当高的保密制度,数字化军队建设、数字化装备升级等成为了军队新的战略方向。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在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的经验不足,真个体系也略逊一筹,西方国家在军队建设中的信息化思维与具体实践日趋完善与成熟,在军队后勤系统中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均极大保障了其源源不断的战斗力,这使得我国在军队的建设与后勤管理中,实现信息化成为了不得不大力推进的主要工作。

(3)完善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要手段。现代战争的要求对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系统提出了更多可以改善的方向。我国军队的后勤管理长期以来在制度建设、结构体系、后勤指挥与管理系统中均处于落后的位置。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后勤方面,智慧系统功能单一,兼容性相对较差;后勤设施设备更新力度不足,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不高,远程投送能力不足;后勤系统的各个部门在工作上衔接不够完整与流畅,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与畅通性需要进一步优化。这些反映在后勤中的问题与现代作战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

3提高军队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1)实现军队后勤管理与保障中的网络化系统构架。实现在军队后勤管理保障中的信息化构架是做好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这需要后勤管理人员能够结合系统的特点与后勤的具体需求,以信息联网为基本手段,有效整合军队不同部门与不同军种之间的信息。一方面,对于后期信息的整个与初步框架的建设,要深化联勤机制,提高后勤信息的集成度与可共享性,减少资源的重叠与浪费,为实现后勤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后勤的网络平台建设,提高信息的时空突破能力,为资源的分享与集成创造大的空间和余地。基于当前我国军队后勤信息化的基本现状,实现不同军种后勤信息的联勤机制与网络一体化建设仍然不太现实,但是可以初步构建整体的数字模型,对不同军种的后勤信息进行采集,发展一体化网络平台服务,同时结合后勤之外的其他系统的需求在后勤管理中进行适当的完善与调整,改造信息网络的服务水平。

(2)推进后勤宏观调控职能建设。提高我国后勤管理绩效与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从宏观上推进后勤的调控职能建设。实现军队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和繁杂的工程,是需要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工作的,军队的后勤信息化与国家的宏观军队政策、政治经济水平、市场内外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推进后勤的职能机构建设可以提高信息与数据的获取效率,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接口的统一。在全面地掌握信息数据的前提下,才可以促成一个积极正确的后勤管理决策,构建信息收集与决策能力为一体的职能调控机构可以大大推进后勤管理水平的效率。

(3)建立高素质的后勤信息管理队伍。新时期各国的军事战斗体系中均强调对各类人才的培养与重视。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后勤信息化管理要以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前提。先进性的理念、技术、作战方法、作战思维均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来付诸实施与控制。加之后勤保障与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繁杂的系统,这就需要后勤管理人员提高战斗的警觉性,提升作战思维的先进性与管理的科学性,同时后勤人员还应该有较硬的素质和管理经验,具备足够的信息科学知识,为我国的军队后勤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战斗资本。鉴于当前我国军队建设与后勤管理中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的应用不科学现状,今后应加强对不同部门人员的专属建设水平,使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发挥到应该发挥的岗位。后勤管理人员要改变思维,在以后勤管理的过程中积累其他方面的经验与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作者:李娜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76110部队75分队

参考文献

1李娜.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军队后勤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5)

2龚培雷.浅析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队现代后勤的管理和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3(10)

3程晓健,李清葆.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探要[J].军事经济研究,2011(4)

4魏坤.军队后勤信息化领域知识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储运,2011(5)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3

摘要: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体制如何适应学校发展,从而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是能否解决好当前建设“双一流大学”和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的关键。本文就简要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现状、难点,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后勤队伍建设;高校后勤资源;高校住宅

一、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现状

高校后勤社会化历经几十年的改革,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学校提高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保证。但也应该看到,后勤运行效率低,也未能实现规模发展。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实质性突破,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支撑还不尽人意,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释放创新活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服务还在一定方面存在封闭式“自办后勤”的运作方式,使得人、财、物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后勤服务的公益性特性与市场体制下的经济利益也难达到平衡。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能力与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还需积极地努力和探索。

二、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难点的思考

1.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统一的模式,因此要迫切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后勤保障机制,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要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自觉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实现科学决策和快速决策;要处理好行政管理权和实体经营权的平衡,达到既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具有发展活力。

2.对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由于受到国家、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编制内的后勤职工逐年减少,社会用工人员大量增加;同时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提高,使用工成本、用工风险增加较大。加上后勤系统人员老龄化、知识欠缺、业务素质不高、人才补充不足等种种原因,使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梯队不健全的问题。而现有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知识,不熟悉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严重制约了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3.对高校后勤资源短缺的思考

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大多数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面积与基础设施增加了不少,但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职工待遇、福利等方面投入不足,高校后勤资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各方面和师生员工在生活上的需求。

4.对高校住宅建设和管理矛盾突出的思考

近年来,高校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新进教职工数量增加,致使住宅建设矛盾日显突出。许多离退休教职工去世以后,原有分配的住房被其子女继承,部分教职工为改善住房条件在外购买商品房后将其分配的房屋对外出租,使得高校住宅区的居住人员属性复杂,再加之大多数高校对于住宅区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福利化管理的阶段,还没按政府相关物业管理规定对住宅区实施物业管理,从而给高校住宅区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三、构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对策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相匹配。高校后勤不仅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同时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是后勤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是需要遵循的指导方针。具体实践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构建适合高校后勤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过程中,要因校制宜,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实力和所处的市场环境而定,始终牢记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的特殊性,结合本校实际需求的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建立“以管理职能为主体,以保障服务为核心,以资产运营求发展”的综合型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模式,既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科学有序的实现与社会市场接轨,缓解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降低后勤运行成本,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比如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按照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引进或开发与后勤业务相关的各类信息系统,改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最终建立完整的后勤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联通机制,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又比如建立适应学校发展和后勤实际的科学决策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按照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方式。在某项任务或某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按照严格的规范,统筹各类要素和资源,高效快速实现目标,避免随意性和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建立适合高校后勤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适合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劳动法规、政策相适应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高度重视外聘员工的管理,积极引进高学历的青年充实到后勤队伍,将社会用工纳入到学校整体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水平低、人员队伍不稳定的局面。(2)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的薪酬体制、用工制度、激励机制等,形成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团队氛围,激发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3)加强后勤队伍专业化的建设,通过为员工提供各种层次、各种渠道的业务能力培训,使其在所属业务领域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业务素质,从而建立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人才队伍。

3.科学合理使用高校后勤资源

(1)对于代表学校行使公共资源管理职能的人,要强化对其的管理和监督;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成立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措施出台、重要制度制定提供专业、科学、广泛的咨询,并对可能阻碍后勤发展的因素提出预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2)按照“存量激活、增量激励、减量约束”的原则,建立学校资源的静、动态管理体系。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保障资源的基本前提下,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动态调整,不断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3)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吸纳社会资金,改变办学条件。

4.加强高校住宅区建设和管理

(1)充分把握国家对住宅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老住宅区的土地资源,加大对旧房的拆迁改造,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2)在校外积极寻找适合教职工的楼盘,采取定向开发、团购的方式建设校外住宅区。(3)规范和出台校内住宅对外出租和校外人员在学校住宅区居住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校外人员居住在学校住宅区的管理,保证良好的住宅环境。(4)学校通过暗补变明补的方式,在学校住宅区实行物业化管理,提高教职工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是否有利于后勤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标准,以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为目标,抢抓机遇,扎实进取,全面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标.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的几点思考[J].决策探索,2016(12A):76-77

[2]王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谈后勤规范化管理的难点操作[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1(02):114-115

[3]周勇军.浅析新时期高校后勤改革与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02):167-169

作者:闫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后勤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在一定出程度上受到后勤管理工作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物联网的优势,实现高校后勤的有效管理,成为高校相关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一大难题,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鉴于此,论文重点就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趋势;高校后勤;问题;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给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然而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缺陷,不仅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发生了转机,不仅提高了后勤管理水平,而且为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物联网概述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我们进入到了物联网时代。所谓物联网,就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物品与互联网的结合,从而方便了人们对各项物品的识别、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对于高校各项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物联网包括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智能性。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项物品的智能化管理,其中包括大量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感知性。传统的管理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导致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的特征,可以通过二维码、传感器等途径,对物品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和管理,从而给人们提供了巨大便利;第三,可靠性。物联网还具有可靠性强特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物品进行传递,有效降低了实体物品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传递效率。

3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优势

3.1资金收入和发放

首先,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资金的收入和发放较为复杂,由于涉及的资金种类较多,需要管理的范围较大,所以需要较多的人员。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增加了高校后勤的劳动力,而且管理效率相对低下。而物联网的出现,使得高校后勤资金管理更加高效,通过将各项信息数据进行录用,即可高效完成对资金的各项管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风险的发生概率。

3.2信息档案管理

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存在较多缺陷,不仅耗时,而且费力。而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档案管理可以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转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避免了纸质档案丢失所造成的困扰,使得档案永久存在。

3.3高校餐饮方面

在高校学生食堂餐饮管理中,学生大都使用饭卡进行统一消费,而在饭卡的充值中,学生只能通过携带现金去找相关的后勤管理人员,以完成饭卡的充值工作。如果遇到管理人员下班或休班时,学生便无法进行充值,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不便。而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的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通过各项APP软件,可完成相关管理费用的缴纳和办取,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饭卡的充值,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给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4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是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重点工作,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便捷。通过物联网的应用,全校师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高校医疗卫生部门也可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且进行相关的分类和管理。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物联网掌握自己每天的运动量,并结合医疗卫生健康分析,做出正确的调整,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状况。

4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信息素质的培训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物联网趋势下,对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素质的强化。目前,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上水平较高,但是对于信息化操作能力有限,对此,高校后勤负责人必须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重点放在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质上,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提高招聘门槛。就高校后勤管理而言,是一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同时必须要要求其掌握相关的物联网技术[2],以达到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实质性目的。因此,在进行管理人员招聘时,要对人员的管理素养和物联网知识进行衡量,确保素质达标后,再进行招录,从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第二,加强培训。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尽管十分便利,但是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关物联网专业操作知识,所以高校要定期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联网专业知识,从而适应物联网时代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需求;第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4.2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办事效率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给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了巨大便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后勤服务尚未简化统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第一,构建物联网校园一卡通。上文分析了学生卡较多所造成的困扰,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积极完善物联网校园一卡通,实现多种学生卡于一身,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便捷,同时也减轻后勤管理工作的困扰;第二,提高后勤管理效率。针对学生挂失补办情况,相关后勤管理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将学生的困扰降至最低。

4.3改进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进十分重要[3]。在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中,自由市场模式是其主要选择,社会企业是生产者,消费者是学校或师生,可以直接购买后勤服务产品,选择生产者、安排服务。在自由市场模式中,通过向社会企业招标,与中标者签订合同,高校将许多后勤服务产品择优发包,并由中标者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该模式引进、借助优秀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自由市场模式对制度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市场成熟度、健全的法律制度,从而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自由竞争,确保市场的高效性、有效性[4]。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管理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关键性联系,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在物联网趋势下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需要高校后勤方面做到三方面要求,即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化简统一以及避免后勤服务与商业挂钩,通过采取这三方面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赖文渊.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3):119-120+139.

【2】高俊祥.高校后勤物联网管理的建设研究[J].电子制作,2014(24):127-128.

【3】王武海.论数字化革命背景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71-176.

【4】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J].高教探索,2014(06):26-28+70.

作者:刘冀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三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路径

摘要:后勤服务是维系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高校后勤工作对于师生的科研活动及教学活动更是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因此,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后勤部门的重要工作。论文以某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且针对性地指出了提升服务效率的路径。研究结论对于实际工作的改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路径探析;完善体制

一、引言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与高校的发展实际相适应,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校发展大局。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管理缺位、人才缺乏以及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低下,物业、水电等基础设施维修速度慢,成本高,校园环境整治力度不足,周边安全隐患风险点成为“痼疾”,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改进,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落实校园工作要求,做好高校建设发展的“大后方”,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表现

(一)管理体制行政化弊端凸显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日新月异、办学规模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多、办学形式多样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后勤服务体系要负责的内容日益多元,已经不再是过去宿舍分配、水电维修、校园清洁等基本的服务项目,还要负责诸如校园基建、福利分配等方面的工作。为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行政干预,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开始将后勤部门改制成后勤集团,力图市场化运作。但一直以来高校的后勤都是行政化管理,因此主动服务的理念比较淡薄[1]。同时,每个高校只有一个后勤部门,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也削弱了后勤管理人员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的主动性。部分高校虽然将后勤部门从行政体系中剥离,但也只是在形式上将原本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后勤转变为类市场化运营的主体,后勤工作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高校行政部门的直接影响,有明显的行政化印记。总之,市场化运营程度不足、管理体制行政化,制约了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后勤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后勤部门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低估,很多高校在实践中也将一些快退休的教职员工安排到后勤部门,很多高学历的青年人或不愿到后勤部门工作,或没有机会,因此整体而言,后勤服务人员或是年龄偏大,或是学历偏低[2]。以西安某高校为例,根据笔者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除了退休安置人员外,该校一线后勤服务人员有328人,其中超过70%的学历水平是大专以下,本科以上仅占7%;从年龄分布上,40岁以上占55%,而20—30岁只有12%,具体见图1、图2。分析图1、图2可以看出,老龄化、低学历化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亦是制约工作效率提升的瓶颈所在,需要在未来加以解决。

(三)缺乏必要的激励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的市场化都是停留在管理形式与组织形式的表面,并没有深入到管理工作之中,管理服务工作还习惯于听候上级领导的指示,缺乏主动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缺乏激励监督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因此存在制度僵化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问题。如西安某高校就存在这一问题,后勤服务从行政部门改制为集团后,工资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滞后,还是沿用行政部门时期的规定,员工工资调整还是沿用过去的相关规定,主观性比较强,缺乏客观评价标准[3]。另外,一些高校虽然制订了激励监督机制,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后勤工作不仅仅是后勤人员自己的份内事,其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激励机制中,应当避免现阶段领导评价占据较大比重的现象,尽量减少激励监督机制中主观性成分,而如果服务对象与领导、同事共同进行绩效考核,会使结果更客观公正,更能真实反映后勤员工服务工作的能力与效果[4]。

(四)师生满意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后勤服务工作应当坚持责任导向,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自我回顾、总结与反思的镜子。笔者对西安某高校进行对后勤服务满意度的专项调研,发放24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95份,问卷共10题,以A/B/C/D四项选择对应分值汇总的形式评出总分。师生满意度总体在61—70分之间,具体如图3所示。分析图3可以看出,当前师生对后勤服务总体评价分数总体较好,61—90分占绝大部分比重,但不可忽视的是,超过50%的评分区间在61—70分,而这与高分区段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总体上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有4%的调研对象给出了低于60分的评分,考虑到总体数量195人,这部分调研对象的绝对数不多但依然存在,这小部分对象的意见也不应忽视。总而言之,从调研的数据来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评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管理服务的效率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较低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通常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由于后勤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实际情况复杂,因此对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要求比较高。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当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却不尽人意,还依赖传统的管理手段,例如纸笔记忆、粘贴传单通知事项等。高校空间范围大,院系部门多,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区域广阔,因此传统的管理方法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达和共享,容易导致通知未能覆盖全体师生,而且效率也不高。另外,一些诸如水电维修、网络维护等事项的通知如果依靠传统方法,可能会因为信息延迟而影响师生的正常生活。因此,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建设落后,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效率提升的又一切入口。

二、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的路径思考

(一)推进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

制度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的首要之义。高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后勤管理制度。同时,可以根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业务类型,将后勤工作分成几个部分,分类制定不同的制度标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业务版块:一是管理类,包括综合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高校可以建立对应的管理办公室,加强专业化管理与制度化建设;二是保障类,包括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管理和校园保洁绿化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是教学楼与宿舍楼的维修等,这部分可以外包给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主体去专业化运营,学校的后勤部门起到监督职责;三是公共服务类,包括食堂管理以及福利物资管理,这部分由于涉及到食堂外包与福利登记与发放,涉及到比较敏感的话题,因此必须制定制度细则,专人负责,并由学校相关部门严格监管,要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坚持公益性的基本原则;四是盈利类,包括校办工程中心(校办工厂)、校办宾馆以及自有车辆外包服务,有的学校还包括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小学等,这部分以创收增效为主要目的,因此要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将这部分列为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事项和内容。

(二)加强高校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前文已经述及,当前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人员年龄偏大,二是学历偏低,管理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首先要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员工队伍,改变人力资源模式,减少退休前安置员工的比重。高校可以从自己培养的相关管理专业中寻找合适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后勤管理服务队伍中,也可以与猎头公司等合作在全社会范围内搜寻符合条件的人员。只有提高人员素质,避免以外行管内行,才能真正提升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另一方面,要优化管理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同志固然工作经验与能力是丰富和宝贵的,但后勤服务这项工作本身也决定了年富力强应当是从业人员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优化人员年龄结构,保障人力资源的更加合理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后勤服务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学习,接受职业培训。干部要加强管理学的学习,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体系代替传统的行政指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对员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要让员工普遍树立服务意识,把工作做到位,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更为高效的服务。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

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后勤服务员工“按劳分配,按质取酬”的工资分配原则,改变过去“一刀切”,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情况。这方面陕西某高校的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即对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实行全面的绩效工资改革,按照人员所在的职位及工作强度进行薪酬分配。在外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价,而且每个季度作1次评比,四个季度的评分将作为职位升迁与薪酬调整的主要依据。据实践经验总结认为,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应当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是要保障收入整体上具有竞争力,收入的差异化具有吸引力,从而能够使绩效考核切实发挥出指向作用,让制度建设成果体现出来[5];二是要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反馈,由于工作岗位和性质不同,一些后勤岗位从事的多是例行性的工作,并没有突出的业绩,制度制定时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员工的实际情况,简单的工作可以出错率衡量,复杂的工作以完成率衡量,个性化、多元化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三是要通过制度鼓励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主动承担适当的责任,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多管齐下,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效率。

(四)创新“互联网+”管理手段

首先,要构建“互联网+”的管理体系,高校应当招聘专业人才搭建起后勤信息化服务系统,设计制作校内后勤服务网站,并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例如校园微信公众号推广,在学校官网醒目处宣传等,让教师和学生主动关注后勤管理服务网站,及时浏览相关信息。其次,要完善后勤网络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包括场地维护与设备维修等,切实保障“互联网+”管理手段运行顺畅。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鉴陕西某高校的经验,即开发维护高校后勤网络云平台,实现信息储存和实时交换,并通过云平台将所有用户集中在一起,成为其登录和链接的主要接口;再次,设计网络预约服务平台,特别是对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诸如衣食住行及校内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与信息反馈,例如网络报修、网上投诉以及网络租赁公共设施等。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对于保障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后勤工作普遍向市场化运营方向调整,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行政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未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可以通过推进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以及创新“互联网+”管理手段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构建支撑高校改革发展的高水平后勤保障体系,为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上的水平,争创一流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永兵.坚持改革方向,探索改革路径创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7(1).

[2]刘建斌.浅析高校后勤现状及社会化出路[J].当代经济,2016(12).

[3]许益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下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6(3).

[4]雷连宝.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后勤集团绩效评价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6(9).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

一、引言

高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后勤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一部分,主要对高校各项活动起到基础保障和服务作用,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等各项需求。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校师生人数的增长,高校各类实验室、教学设施设备的增加,导致高校对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学校对能源消费的投入越来越大,高校能耗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的经济负担,影响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国家将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高校作为能耗大户,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社会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加强高校后勤能源时间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早,在知网输入高校能源管理关键字词检索,搜索文献资料只有二十多篇。2011年张胜利在《高校后勤研究》发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实施中,改革出发点和目标都会发生变化,不宜采取“一刀切”模式,应结合实际“一校一策”。2016年朱贵强在《高校后期研究》杂志中发表的《论优化高校后勤服务模式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文中提出优化和改革后勤服务模式应提出从资产关系、建设后勤服务团队等方面入手。2017年杜树泉在《管理观察》中发表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存在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缺乏专业后勤管理团队、相关政策不完善等问题。黄炳辉、朱芸、钱明俊等人在《高校管理》发表的《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载体》通过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方向。2018年李玉龙在他的硕士论文《沈阳工程学院能源管理优化方案研究》中通过对学校能源管理的现状的分析,从计量设备、管理方案、人员结构等方面,找出高校在能源消耗、能源布控、能耗单元分布以及组织结构等存在的诸多问题,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在计量设备、管理方法、技术改造等几方面对现有管理方案提出优化意见,并加以实施,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学校财政支出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世纪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北美和欧洲,EPC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马志宏,2010)。作为EPC的发源地,美国政府在政策、措施、节能项目开发上积极推进的发展,政府也带头与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服务一开始就是市场化管理的,所以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与国内不同。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公司战略管理方面、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内涵方面、公共服务民营化模式方面、关于外包的实施方面。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研究相对比较系统,但经过文献检索梳理得出省属地方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社会化改革模式方面的探究几乎没有,后勤工作在高校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课题在传统能源管理使用的基础上,从高校后勤角度出发,结合新能源科技的发展,提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相互之间优势互补方法,采用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加快后勤能源社会化管理,降低高校能源消耗,提高高校办学质量。

三、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施,高校积极采取各种节能减排措施,对学校的照明设施进行改造,将高能耗的灯具全部换成LED节能灯具,安装智能电表,统计各个线路的用电情况,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勤能源管理水平低

高校长期采用行政管理模式,高校的各项工作仅仅围绕教育工作,学校的各项政策普遍向教学倾斜,导致高校将教学和科研作为重点,忽视后勤能源管理工作。高校未设立后勤能源管理中心,缺乏对高校能源的有效预算,缺乏市场管理意识,学校未建立有序的校内能源消费市场,对能源输入、分配和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高校能源消耗年年攀升。高校后勤实施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将后勤外包,承包商为了自身利益,缺乏能源节约意识,每年逐渐增加高校的能源预算,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能源支出。另外,高校师生缺乏节能意识,一些实验室、教师或者办公室用完后,没有及时关灯,造成严重的浪费。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由第三方负责高校的后勤能源供应,他们属于高校的服务单位,无法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进行干涉,导致高校日常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2.高校后勤能源管理基础设施落后

国内很多高校办学历史永久,学校各项基础设施运行时间比较长,水、电、燃气等基础上设施老化严重,部分供水管道设施出现锈蚀、滴漏现象;供电系统线路老化,导致电容比较小,无法满足高校现代化发展需求。能源设备安装后,第三方安装了计量器具,计量能源消耗情况,但是部分计量设备缺乏有效的维护,未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正,导致计量不准确。锅炉房运行环境复杂,计量设备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容易出现故障,如果维修不及时,可能导致计量设备计量故障。计量器具必须具备高精度和准确性,但是目前高校的二级计量设备精度比较低,无法精准计量出高校的能源消耗情况,后勤管理公司将数据统计后,高校未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能源管理和成本核算,从而导致能源管理效率低。

四、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探究

1.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以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以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服务的模式,其本质就是降低能源费用达到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一种节能服务模式,这种节能服务模式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国家对于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财政奖励、营业税免征、增值税免征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校将学校的能源管理委托给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由第三方公司高校的节能项目投资建设,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节能诊断、节能设计、项目建设、安装调试、运营管理与项目监测等,并与高校分享项目运营后产生节能收益,用户支付项目建设全部成本后,将项目移交给用户。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不需要投入节能改造实施的技术、资金风险,将在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还可以享受节能项目未来的收益,获得第三方公司提供的节能设备,最大限度降低高校能源支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率最高可达到50%。高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以解决高校能源技术改造的资金问题,充分利用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全面提高高校的能源管理水平。以高校学生开水房为例,学生需要到学校的公共开水房打水,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学生浪费现象严重,学校每年需要支付开水房运行费用和燃气费,高校与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后,第三方节能公司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的公寓楼安装刷卡式快速电开水器,开水器的型号、安装位置、运营管理全部由第三方公司承担。改造后,学生根据用量付费刷卡支付,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而且节省了高校的能耗。

2.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补

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爆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世界各国研发的重点。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这些能源丰富,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成为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校要改变传统能源结构,积极采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解决高校能源用量大的问题。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达到253~311天。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在该校宿舍、办公楼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给高校的学生进行供热或者供电,减少对电能和煤炭能源的消耗,减少学生排队去公共浴室排队等候的时间。

3.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监控平台,可以对高校的教学楼、科研楼、实验楼、宿舍楼、行政办公楼等场所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在水电设备出入管道安装智能控制设备和智能计量器具,可以根据用能情况,远程控制水电,并根据总负荷的运行情况进行自动断电、断水,同时还具备自动识别功能,一旦发现违规接入电线等行为进行自动识别,避免偷电行为。将各个地方的用能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监控与管理,形成各类能耗统计图表,实时反映高校水、电、能耗,从而集中对高校的能源进行统一管理,为高校的管理者提供能源决策。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高校能耗使用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相应的能源管理制度,如果哪一个部门的用能情况超过能源使用计划,则可以停止供应或者处罚等方式,避免浪费现象,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为高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5

关键词:医院管理;信息化;质量管理

一、信息化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新医改背景下要求公立医院在坚持公益性,福利性的同时,增收节支,注重成本管理,走成本精细化管理道路,以谋求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开展成本管理的前提是,建立有完善依托病历系统(HIS)以及相关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耗材管理系统等,能够进行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分摊,以判断医院某一个科室、病种是盈利还是亏损,分析成本的来源,以指导成本的管理,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等工作,提升医院的卫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资源的浪费,更好的承担公益性责任。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财务管理,需要建立财务内容的采集、传输、存储资源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平台需要与医疗保险等其他领域的融合病人的信息是财务信息系统关注重点,需要实现各个科室的信息采集、共享,通过门诊、住院收费模块,统计汇总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量,收费模块需要加强对收费、退费流程的控制。对于汇总的信息,需要重视数据的挖掘分析,以帮助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费用标准。

二、信息化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的作用

医院信息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特别是病案信息,能够指导科室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医院病案信息能够用于分析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分析现有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单纯的计划性剖宫产住院时间,病案统计可以分析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对策,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通过病案信息,能够了解某一类疾病医疗过程所有内容,体现了医务活动的严谨性、循证特性。病案信息统计能够反映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准确确定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依据,临床诊断准确率、手术效果、护理质量、用药准确性等指标,直接反映了诊疗护理质量。病案信息能够反映患者的就诊用药情况、随访复查情况,从而体现患者的随访问题、是否存在过度治疗情况,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依据。病案承载了大量的医疗信息,包括治疗质量、医疗效率、治疗过程、医疗费用等,能够分析病人增减、床位中转、治愈率、医生的工作业绩、特殊病情、门诊工作指标等,为各个科室提供准确的数字信息,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1]。病案信息来源于第一手资料。在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每天都需要面对大量的正常或紧急的检查、治疗、护理需求,单凭记忆很难了解每个病人的基本情况、病情、各种检查结果以及治疗策略。医院的病案信息含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快的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对策[2]。如手术对象,在调取既往产检、输血史等信息后,能够快速了解其胎儿情况、是否存在输血禁忌症等,多次输血的对象则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血液抗体筛查,指导备血、配血,提高输血的质量,降低输血溶血反应发生风险。

三、信息化在后勤保障中的作用

医院管理中除医务活动外,还包括非医务活动。在医院非医务活动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许多设备都初步进行了自动化、综合化的改造,信息管理实际上便是对这些设备的综合管理。以医院的暖气管理为例,全面信息化的改造后,能够对医院室内的温度、供暖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全面控制,对设备进行综合控制,控制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供暖设备的使用的效率,保障使用安全,使室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医院的信息包含大量具体、鲜活的临床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是医务人员对疾病的全面总结。在教学过程病案信息是活的教材,在科研方面病案信息对于流行病学研究、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个案分析有重要意义。当前,每一个学术论点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病案资料,每一篇医学论文都需要大量的病案进行统计分析来完成,特别是回顾性分析。病案室建设病案信息数据库,便能够提供更多的病案信息借阅、编研、咨询服务,提升不同科室的服务水平。病案室提供病案原件借阅服务,能够加强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了解临床科室的病案信息需求。

五、结语

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除以上管理内容外,还在医疗保险管理、慢性病管理、政府卫生费用预算数据支持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今后需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妍.浅谈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化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集体经济,2018,(01):154-155.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6

一、课题研究的情况

2014年初,我中心从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观念落后、不创新;管理粗放、不到位;做法简单、不高效”现状着眼,立足全面提升我市学校后勤管理水平,成立了辽源市教育学会学校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并提出了《学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这一课题。作为省教科办、省教育学会、市教科办的重点研究课题,总课题下设6个子课题,由市直、县(区)13所学校承担,共174位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的后勤管理人员参研。2015年11月,圆满结题。此项课题不仅是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更开启了我省学校后勤管理科学研究的先河。课题研究成果,直接惠利于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成为推进实验学校后勤创新管理与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为我市学校后勤管理理论发展和文化提升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我中心又将《学校后勤管理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申报为省、市“十三五”课题,总课题下设14个子课题,由市直、县(区)14所学校承担。目前,结合全市学校后勤管理实际,按照课题研究方案,正稳步向前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十二五”课题已圆满结束,“十三五”课题仍在进行。但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难

课题研究虽是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实施过程中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指导点播、基层学校的极大热情等有利因素,但仍存在诸多难处。一是基层学校缺乏研究环境。很多领导、学校后勤管理者及教师仍认为学校后勤管理就是为教育教学提供物资与后勤保障,只需力气,无需理论,更无需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给予的鼓励、支持不大;二是后勤人员缺乏研究理念。后勤工作人员常是年龄大或不善教的教师,工作中多是弯腰干活,少于书本研磨,不愿自我改变;三是后勤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后勤人员常沉醉于老规矩、旧经验的信手拈来,没有想法和创新;四是后勤管理人员精干人员少。许多优秀管理者大多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后勤管理人员中即使有优秀者,也多是一人身兼多职,工作繁杂,没有时间、精力从事课题研究;五是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后勤管理研究资源缺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内外对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的较多,占到九成,而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后勤管理创新研究的极少,不足一成。在学习和培训中,非常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和专家。

(二)低

我中心开展课题研究至今已五年,但在实践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差距。一是零基础。“十二五”课题研究虽是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作出的创新举措,但它是我省第一次关于学校后勤管理领域的研究,没有任何经验和成熟模式,完全借鉴教育教学研究也只能是照猫画虎,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二是起点低。参研人员多数为第一次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后勤管理者。即使有的实验校为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有质有量地完成,采取“校长亲自主持”“将学校教学校长和教研主任纳入课题组”等有效措施,给予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但这些在教育教学一线的精英也是第一次开展后勤管理领域的课题,缺乏实践经验。参研人员只能是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在“十三五”课题研究中,参研的14所学校也只有一所学校是参加过“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其余都是零起步。

(三)变

我们一直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一支勤于实践、乐于研究的学校后勤管理科研队伍。然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变数”,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进程。一是人员变。在“十二五”“十三五”课题研究中,常有对课题研究既有热情,又肯实干的人员工作被调整调动,使课题研究陷入搁浅、停滞状态或缓冲局面,而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即使出现人员变动,也不易发生这种情况;二是热情变。课题申报之初,实验校热情很高,但随着课题实施,有些学校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研究积极性受到实际情况的限制。如有的学校开展校园环境建设的研究,但由于基建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占据了课题主要成员的精力,而且使课题研究的原有设想全盘打乱,无法开展。

(四)散

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刚刚起步,许多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仍是站在原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创新思维和长远打算,造成课题研究工作参与人数少、力量薄弱,达不到人员最精、团队最优、资源最合理的理想状态。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

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何破解难题、有效开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十二五”“十三五”课题研究中,我们不拘形式,集思广益,以实际问题主导研究方向,以创新思维突破管理瓶颈,引领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做到研究有热情,解决有思路,实践有总结,成果有特色。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做后勤管理课题研究

在“十二五”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倍感压力。如何引领基层学校后勤管理者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借鉴的崭新工作领域中突破自我呢?我们觉得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基层学校后勤管理者明确意义,找准方向,树立信心,鼓足干劲。一是明意义,引方向。研究之初,课题申办学校并不完全明了参加课题研究的意义,甚至认为是上级部门的一项工作,需要给予支持和配合。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专题会议中给予解读:我们开展的课题研究,是在充分调研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意义在于引导后勤人员运用科学、高效的方法解决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于站在文化后勤高度,改变后勤被动服务、低效管理的状态,创设更好的育人环境;在于为后勤管理中的亮点学校提供展示舞台和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推进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发展;在于发掘、培植学校后勤管理人才,打造一支后勤管理精英队伍;在于提升后勤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二是增信心,鼓干劲。我们利用一切有利契机宣传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在尽可能减少参研人员畏难情绪的同时,还通过会、培训学习、专家指导、展示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后勤管理者创设良好研究环境,激发研究欲望,感受研究乐趣,明确研究方向,清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

(二)怎样能做好后勤管理课题研究

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是一项全新工作。如何能做好呢?需要顶层设计,全盘谋划;需要用心实践,精心提炼。为此,我们从9方面入手。1.踏实研究,落地有声。我们要求实验学校课题研究不要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要做接地气、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要从小事着眼,从细处做起,从设立目标到执行目标,再到达成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使研究成果务实有效,最终能够惠利于学校、师生。2.量身打造,彰显特色。每所学校的基础情况、发展理念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课题研究也不能千篇一律。我们因势利导,从申报课题开始引导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研究。如东丰县五道岗小学比较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收到一定的成效。如何通过课题研究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特色?经过深入研讨之后,学校将《学校节能减排创新研究与探索》申报为子课题进行研究,累累硕果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3.打牢基础,稳步推进。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内容虽不同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内容,但研究方法是相通的。因此,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紧跟市教科所的课题研究工作步伐,无论是外出学习、专家培训,还是规定工作、专题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认真开展,有条不紊地做实做好。同时,我们总课题组经常深入调研,进而结合实际开展针对性研究工作:编写后勤管理课题《操作手册》、组织子课题学校校际交流、邀请专家培训指导、开展特色活动、总结特色和成果等,QQ群、微信群和电话经常成为课题组成员交流讨论的主阵地。研究团队成员各抒己见,各项活动集思广益,最终达到了积跬步,致千里的良好效果。4.加强宣传,赢得支持。学校后勤管理科研创新工作,是辽源市的一项创举,在全省是唯一的。在前勤,立项教育教学课题,已是常规,早已形成课题研究工作的丰富经验,改革创新层出不穷;而后勤管理课题,则是新鲜事物,犹如雾里看花,尚在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求得到各级领导和师生的理解、支持,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同时,也借此吸引更多的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创新工作中,壮大后勤管理科研队伍,改变学校后勤管理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5.注重调研,强化指导。为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成为走过场的虚假课题,不成为只要证书、荣誉的趋利研究,我们每一次课题立项,都会深入基层调研,并把实实在在的研究课题分解,使实验学校有研究内容、有研究思路、有研究特色。课题立项后,为掌握各实验学校的课题实施情况,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基层学校的想法、特色,准确定位,正确指导,我们总课题组常常深入到课题实验学校进行专项督导、调研。调研时坚持做到“四点”。一是听。即听取汇报,掌握情况;二是看。即查看资料,观看现场;三是谈。即访谈交流,集思广益;四是思。即分析总结,解决提升。调研工作成为掌控研究进程、强化问题整改、制定后续研究规划的有效依据。6.开展活动,搭建平台。在课题研究实施进程中,我们常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特色研究活动,以达到引领、激励和培训的目的。如,我们召开课题研究规划汇报会,有四所学校和总课题组皆用PPT进行现场汇报交流;全员参加与重点交流结合,汇报交流与现场参观结合,达到了形式多样化,为亮点学校创设了展示的平台。7.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活动、总结、汇报等方式发现典型学校和优秀个人,并采用各种载体予以宣传,达到以点带面,以优带弱,全面推进的目标。如,东丰县五道岗小学在《学校节能减排创新研究与探索》课题研究中有想法、有特色、有实效,“校园无垃圾桶”“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制成教具、装点校园”等做法成为全市的亮点和特色。我们以五道岗小学等先进典型为范例,真实再现课题研实验校的创新做法、特色成果以及机遇变化,用看得见的事实引导和鼓励其他实验学校潜心学习、用心研究,真正起到了优秀带后进、几点带全面的有效引领作用。8.优化队伍,奖惩并举。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基本是学校申报即可参加,意在鼓励更多的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加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不断优化研究队伍,优胜劣汰。我们会通过搭建展示平台、优秀评选倾斜、研究成果推荐、争取资金支持等方式奖励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学校或个人;而对于研究中热情不高、工作懒散、效果不佳等情况,则以多种方式督促、批评和调整,在“十二五”“十三五”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和奖励了许多有干劲、有素质、有理想的后勤管理人员,凭借他们优秀的职业素养,必会成为辽源市学校后勤管理中的精英和骨干。9.总结成果,多方推广。我们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及优秀成果的交流推广。如,将“辽源市学校后勤管理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编撰成《“学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首届论文交流集》;在辽源市学校后勤管理经验交流会中,东丰二中、五道岗小学两所课题实验学校承担了现场观摩任务,并分别在交流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将“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制成专题片播放,宣传;将我市校园环境建设的成果以摄影展的方式征集,以画册的方式将辽源教育发展的累累硕果予以展示;将成功经验、重要成果在《学校后勤管理简报》中发表等。

四、对课题研究的思考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7

1、理论能力薄弱:越来越多的年轻护士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而来的(虽然目前有院校招收本、专科学员,但对于县级医院而言是远水难解近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文化水平与当今的护理要求有一定距离,其主要表现为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程序制定无序,工作中主动性不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前瞻性观察问题方法,工作中的成绩与失误不能及时总结,从而失去了推陈出新的机会。这种种原因都与其文字表达能力欠佳、自身素质不高等有关。

2、培训、交流机会少:一些有志向的护理人员因一些客观因素,闭门造车,难以创新,难以出成绩,虽然他们内心渴望了解一些医学新动态,新知识与技能,可是因县级医院的经济能力、设备配备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很少有机会去上级医院进修、深造,更无须谈交流了,因此在从事护理科研与论文撰写等方面困难重重。纵观目前有关护理方面杂志,刊载的大都是护理科技、新知识一类的题材,临床基础护理题材观念难以突破,而在高科技医疗、护理开展很少的状况下,势必影响论文的选材,再者由于有些论文项目需要实验室的配合、数据统计学、相关的理论资料等条件的辅助,不能不说在此条件下也制约了护理人员出文章成果,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3、医院客观环境:如很多医院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缺编,护士与床位、医生之比失衡;有一部分护士转做他行;而在岗的又从事大量非护理专业工作,造成护士在病房时间少,与患者接触交流少,成为一种无形的护理资源浪费;另外一部分医院存在重医轻护,在晋升、福利等方面偏重医疗。

4、社会因素影响:大部分护士由女性承担,她们同时是妻子、是母亲,即要忙工作,又要忙家务,加上频繁地值晚班,精力也有限。社会一些人对护理工作不理解,认为医生吩咐干啥就干啥,做得再好也没有人赞同你。另外护士自身观念定位不正确,认为护理专业没多大出息,好歹都一样,出不了成绩与成果,到时等待论资排辈晋级,再努力也就那样。

二、县级医院护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提高职业道德:要深入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思想素质,使在职的护士敬业,爱岗。护理工作是一个给千百万患者带来幸福的高尚职业和光荣的岗位,“高尚”是因为她要把解决患者的疾苦高于个人得失,“光荣”就在于为社会、为人民所作的无私贡献,我们正是为了献身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而安心于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繁琐细致的辛勤劳动。每一个患者的康复,每一个重危患者生命的挽救成功,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激起内心的欣慰。

2、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护士职业素质,就是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所应具备的特有的职业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通过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的心理状态所具备的特有的素质,包括仪表、语言等。保持开朗宁静的心境、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工作作风、沉着冷静机动灵活的头脑等。同时护士自身应加强业务,技术的学习,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学习与护理相关的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美学、伦理学、行为科学、哲学等方面知识,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的需要。

3、提高业物水平:本单位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学术交流,信息互通等,鼓励护士参加科研改革、创新,对工作中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

4、争取领导支持: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给予更多支持,比如新近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它要求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同临床患者交流,这样就要求管理层调动各辅助科室和后勤保障系统全力配合,把护士真正还给患者,以此提高护理质量,让护士的工作做到人尽其职;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育成本;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

一、高校成本核算现状

(一)缺乏成本核算意识。高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使得社会及高校自身普遍忽视学校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注重资金投入数量而忽视资金的利用效率,加之过去各类财政拨款考核都是单方面考核预算执行进度、资金执行情况,很少有成本管控考核,对资金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高校缺乏成本管理的动力,工作重点集中于资金收付、预算执行、决算编报等环节,强调经费收支,成本管理粗放滞后,成本管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财务人员自身成本意识薄弱,受传统“报账式”会计思维的约束,重核算、轻管理,财务人员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会计的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高校成本管理的认知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成本管控的理念较弱。

(二)缺乏合理方法,分摊不合理。成本分摊才能了解高校成本真实的构成情况,目前高校成本的分摊有失公允,许多业务部门承担的成本与自身不配比,造成成本扭曲、数据偏差,提供无效的成本信息,与成本核算目标背道而驰。直接成本直接用于特定业务的耗费,能够直接体现,直观且容易量化,间接成本是项目间接耗费的费用,构成相对复杂,难以量化。间接成本的承担主体多,而且每个消耗主体各自承担的业务不尽相同,特点各异,导致难以找到一致的标准,难以确定合理的分配率。比如,高校的水电暖费用,没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分摊到教学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后勤管理费用,往往是一刀切地计入后勤管理费用。部分教学行政“双肩挑”的人员,其人员支出也没有在教学和行政管理费用中分摊。此外,科研间接费用,如水、电、暖气、场地、管理人员等费用也缺乏合理的分摊方法,导致成本核算难以推进。成本分摊不合理,必然造成成本项目无法正确反映,该由教学承担的成本分配到了后勤管理,该由科研承担的成本分配到了行政管理,人为地降低了教学科研投入,使得教学评估、检查巡视等汇报的数据不达标。

(三)成本核算难度大。高校成本核算在实际操作上面临许多困难。高校人员数量多、教育活动多、成本项目多、经济活动复杂,导致成本核算工作量大。高校人员构成复杂,按照不同口径可以将人员划分成各个类别,可以按人员身份分为教师、学生,可以按工作性质分为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还可以按教学层次分为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的人员对应着不同的成本信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校规模扩大,高校人员数量逐年增多,普遍达到了几万人的规模,高校人员数量之大,也给成本核算增加了难度。高校成本项目种类繁多,有工资福利费用、商品服务费用、对个人家庭补助费用等,各种经济活动层次广、维度多,不同维度的经济活动对成本信息有不同的需求。此外,高校以学期、学年为运行期间安排教学活动,而高校因需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照自然年度为一个会计周期,核算周期口径的不一致给高校成本核算加大了难度。另外,高校财务人员对于成本核算及缺乏实践经验,又缺乏理论知识,普遍没有掌握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成本核算难度。

(四)基础性工作薄弱。成本核算基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尽管已经实行政府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目前高校采用的核算思路并未完全转变,核算方式仍然是依据收和支,应当按时计提的费用没有及时计提,仍然在付款时一次计入费用,当期应收未收的款项的不及时计入收入,等到款项到账时才计收入,收入费用仍然出现跨期入账,时间不配比,没有实现成本期间合理划分。高校的成本管理缺乏成本核算制度,对成本核算目标、原则不明确,成本核算对象、范围模糊。成本管理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成本管理缺乏约束,缺乏监督环节,不利于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此外,成本管理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也不仅是行政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应当由全校全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任务,从行政管理到二级学院每个师生员工都应当树立成本责任意识。目前,高校的成本管理工作铺开面较窄,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责任感不足。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由于目前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种种困境,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有其独特之处,可以更全面、真实、准确的核算教育成本,为高校决策提供可靠信息。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其核心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对于高校来说,作业成本法是围绕高校的作业,即高校各项业务活动,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作业成本法可以弥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形成高校成本核算管理框架。

(二)作业成本法核算流程设计1、确定资源耗费,明确资源动因。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耗费的能源、设备、耗材、人力资源以及各类运行费用皆为资源,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可以根据高校会计核算设置的部门、项目、资金来源、经济科目等辅助核算项目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直接成本包括:可以依据账务核算直接获取的各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印刷费、设备费、材料费等。间接成本则需要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活动中去。间接成本包括:由学校统一支出的水费、电费、取暖费以及保障日常运行的公用经费等。2、确定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作业是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资源耗费的具体活动,高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依据不同的层次和标准,能够分类出高达数十种乃至上百种作业活动。在确定高校作业活动时,如果作业数量过多过细,则会导致计算复杂、信息混乱,徒增核算成本;如果作业数量过少,则会影响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导致数据信息不可靠。因此,在确定高校作业时,要依据重要性和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数量,以确保成本核算的可操作性,提高成本核算效率。作业中心又称之为作业成本库,由相似或相近的不同作业活动合并组成,这种作业活动的合并,有利用归集资源动因,计算资源的耗费情况。授课、考试、论文、实习、实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作业,与教学工作直接相关,合并为教学作业中心。心理咨询、军训迎新、本硕招生、图书网络、学生活动、团学实践、毕业生就业等作业,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活动,合并为教辅作业中心。论文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科研平台建设等作业,属于科研相关的作业活动,合并为科研作业中心。党建宣传、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审计监察等作业,负责高校行政管理业务,合并为行政作业中心。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维修维护、基础建设、学生生活服务等作业,为高校运转提供后勤保障,合并为后勤管理作业中心。3、确定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分配率。(1)确定资源动因。资源的消耗,受资源动因的推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依据资源动因分配至各作业中心。资源动因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可以确定为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学时、项目数量、设备数量、使用面积等。资源动因分配率=资源总耗费/资源动因量。(2)确定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的资源耗费还需要按照作业动因继续分配至成本对象。按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原因和方式,根据各单位业务实际情况,确定作业动因。教学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上课课时、实习次数、考试人次等。教辅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在校生人数、心理咨询时长等。科研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课题数量、科研设备使用时间等;行政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行政人员数量、做班时间等;后勤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维修工时、设备采购数量等。作业动因分配率=作业中心总耗费/作业动因分配率。4、归集总成本,计算生均成本。按照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路,先将资源耗费归集到各个作业中心,再将各作业中心承担的耗费分配至具体成本对象,成本对象在各作业中心耗费的资源总和即为成本对象的最终耗费。成本对象在各作业中心耗费的间接费用=作业动因分配率×消耗作业动因量成本对象耗费的间接费用总和=各作业中心耗费的间接费用总和成本对象耗费的总成本=直接费用总和+间接费用总和生均成本培养成本=耗费总成本/学生总人数5、进行成本分析。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和归集,要对计算结果做好成本分析,以更好地进行成本管控,优化成本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计算的成本数据中找出哪些方面存在明显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下,成本未得到合理控制,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措施,降低成本。找出哪些方面有成本控制的优势,哪些方面资源利用率高、资金使用效益高,并总结经验,借鉴到学校运行的其他方面。根据对各项作业的分析,划分出高校活动中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尽可能减少和降低非增值作业,控制其成本,并扩大增值作业投入,增加增值作业成本,使高校资源配置更合理。以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成本数据为基础,设置不同等级的评价指标,进行“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为高校投入的效益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撑。

三、作业成本法在高校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设置成本核算岗位,强化成本核算培训。高校应当单独设置成本核算岗位,由专业人才从事成本核算工作,明确岗位职责,优化成本核算业务流程,突出工作重点,将工作重心放在成本管理上。要强化专业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参加上级部门、会计学会、社会组织等举办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方面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最新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对于资产部门、审计部门、人事部门等相关业务人员,也普及成本核算知识,明确业务内容。定期组织业务研讨会,邀请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专业人才参加,促进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拓宽视野。要坚持“走出去”的理念,去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与兄弟单位沟通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经验。

(二)定期考核,加强监督。高校的成本管理应当实行定期考核制度,纳入高校考核管理体系。对考核的结果实施奖惩,完善对高校成本管理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提升高校成本管理的紧迫性,确保成本管理工作落地实施。要加强监督机制,实行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定期进行内部自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建立符合高校发展需求的指标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期自查,分析成本核算结果,提出优化对策,对成本管控落后的环节,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优化调控,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三)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高校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数据来源广泛,各项资源耗费的归集、作业中心的划分与学校各项业务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的数据支持,因此成本核算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各部门之间要打破信息壁垒,加强业务沟通和交流,打通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通道,打破工作界限,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要树立成本核算意识,将成本核算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必要时可以设置在相关部门设置兼职岗位,以更好地推进成本核算工作的进行。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高校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当顺应时展趋势着力建设智慧校园,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智慧校园是信息化发展的新兴产物,将教学、科研、办公、宣传、人事、图书、生活服务等高校的各项职能有机融合,通过一个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整合。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相对繁琐,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大量非财务信息,复杂的基础数据如果靠人工获取非常困难,而且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除了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外,更需要信息化平台来保障数据及时、准确的获取。高校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为成本管理提供便捷的信息支持。

四、结语

随着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大力推进和实施,核算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力度的不断增强,各单位都在努力寻求符合单位自身发展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成本,能够提高成本数据的准确性,提高高校成本的核算质量,使得高校成本管控更有成效,能够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科学、精准、可靠的信息支持。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为高校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前.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20(35).

[2]陈晨,周蓬蓬,郭文茂.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以C专业学生管理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3).

[3]骆笑红.基于作业成本法构建高校成本管控的研究[J].财政监督,2020(18).

[4]卢森,陈营营.浅析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20(15).

[5]赵叶灵,常光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