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学论文范例6篇

消费经济学论文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1

这个年头能抛弃喧嚣的世界坐下来写部书,尤其写一部鸿篇巨著的经济类著作,在这个教授院士们纷纷抄袭的时代,简直就是一个另类的学术狂人。

吴炳新的《消费论》是决然不会抄袭任何人的。而这个命题的本身,也无从可抄。经典著作里无从引证,大学院校里无处可寻,就要一笔一笔的写。吴老先生伸出右手的中指给我看,由于不会电脑打字,150万字的巨著,生生的把它磨出了一块儿老茧。

知道《消费论》是去年的事。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老爷子所选的命题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他写《消费论》,能驾驭的下来么?这个联想的本身,无意问引伸出了一个著作关系:从直观的命题上着眼,相对于“消费”的定义,《资本论》应是经济学“上游”的论著;而《消费论》则理应是“下游”的论述。坊问对此也有共识。但是,当着面,吴董决然的给予否定了。

他说,《资本论》论述的经济学领域比较窄了。它的核心就是要证明“剩余价值”存在,从而证明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为划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社会阶层找到了理论依据。时过境迁,150年后,翻天覆地的世界经济形态早已颠覆了诸多传统的经济学定义。同是经济学论著,《消费论》所涉及的领域就要比《资本论》远远宽泛的多。

其一是,吴炳新将《消费论》定位为“消费社会经济学”。提出了“消费社会生产力学”的观点。指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在经济学中,传统的消费行为分类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而《消费论》则把消费分成三大类,即生活消费、生产消费和社会消费。

“人们只要一出生,就要消费。”吴炳新认为,整个一部人类发展史,是由消费产生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生命的延伸和社会的发展。这个动力的运行规律是呈螺旋发展状。即: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既是一个运行规律又是一个逻辑过程。这个运行规律与传统经济学观点不同的是:消费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终点。

他在导论中论述:“人类的全部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个社会细胞的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消费,任何产品的最终指向也都是消费。一切庞大的社会活动都在围绕消费而展开。从英雄豪杰到平民百姓,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全局,从个体到群体,整个人类社会只要存在着活力,就一定是在消费和创造消费的过程之中。”

吴炳新结合多年积累的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不仅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的视角全方位地解析消费、阐释消费的经济杠杆原理,更在行文中综合了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角度,对古今中外关于消费的学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并在理性的分析与吸收下,融汇到自己的消费理论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书中在细数孔子、老子、管子、墨子等诸子各家的消费思想,点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克思的理论巨著,纵贯中华5000年文明,兼顾东西方数百年来的政治历史变革浪潮、人文环境的改革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纽带关系论证方面,做出了大量有机的联系。必须承认,没有博大的思维空间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涉猎,是决然难以付诸文字的。

如果没有不同观点的来颠覆这个学说,显而易见,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或者说,《消费论》就是一部“古今中外消费史”。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2

今天,经济学不仅是经世济邦之学,个人、家庭投资消费也都要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经济学科门类众多,研究范围广泛,有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某一部门或产业经济运行规律的部门经济学,研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中的经济问题的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数量关系的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研究全世界各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世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厂商(企业)和消费者(家庭)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学。

无论是从经济学的产生还是从经济学的应用来看,国家的经济运行与发展需要经济学,实现厂商(企业)利润最大化需要经济学,个人、家庭理财消费同样需要经济学。

据说在西方,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意为“家庭管理”。色诺芬写了一部论述经济问题的著作即OeconomicusorEconomics,中译本译为《经济论》,按希腊文原意是“家庭管理”。所以有人把色诺芬这一著作称作《家政学》,更切书名原意。古希腊思想家都很重视家庭管理问题的探讨。在色诺芬之前,一些思想家已经谈至家庭管理的重要性,但根据有文字可考的文献,色诺芬最早应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现在西方国家英文Economics一词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这一词演变而来。当然,古希腊思想家所说的“家庭管理”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家务管理”或者说“家庭理财”还有所不同,它是为奴隶主的家庭经济管理设立的一门专门学问。可以说这种“家庭管理”就是现在经济学的前身,色诺芬的《经济论》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经济学著作。

那么,今天作为普通老百姓该如何进行家庭投资理财?其实,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学点家庭投资经济学,了解家庭投资理财项目,掌握家庭投资理财方法,规避和分散投资风险,获取投资收益。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投资。家庭理财投资的项目主要有国债与储蓄,股票和基金,商业保险,房地产投资,邮票与艺术品收藏,古董收藏等等,尽管各种家庭投资项目和投资组合都存在着风险,都有利有弊,但是,只要投资者对上述各种投资方式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适合自己家庭的投资项目和投资组合,把握投资之道,常怀谨慎之心,就可以带来丰厚的收益回报,增加家庭的财产性收入。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企业品牌社群;社群经济;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对策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品牌社群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品牌社群理论源于美国历史学家DanielJ.Boorstin于1974年提出的消费社群理念,在消费社群研究基础上,Muniz和O’Guinn在其研究中,通过观察FordBronco(福特野马)、Macintosh(麦金塔电脑)以及Saab(萨博)三大社群后正式提出了品牌社群概念,品牌社群的作用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针对品牌社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社群内涵、特征、顾客品牌忠诚度、口碑传播、形成机理等领域。

(二)社群经济相关研究社群经济概念起源于美国网络行销专家ErikQualman于2010年提出的社群新经济时念,他认为社群媒体的威力很强大,可以在一夜之间迅速强化或摧毁品牌,不论个人或企业形象皆然。关于这一现象,市场营销大师PhilipKotler在其未来营销的阐述中作了进一步解释,指出未来的交易将被提升为互动以及共鸣,营销主张也将深化为精神与价值观的相应,这种提升与深化的载体就是社群,基于社群形成的商业形态就是社群经济。目前我国针对社群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群经济内涵、特征、与粉丝经济区别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胡征宇指出社群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特征表现为以社群聚合与市场选择相结合以及社会价值与经济运行相结合。

(三)信息经济学相关研究信息经济学一词起源于1959年JacobMarschak发表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1961年,GeorgeJosephStigler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使得信息经济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随后,大批经济学家分别从管理与统计决许应楠副教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2015SJB601);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sponsoredbyQingLanProject);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op-notchAcademicProgramsProjectofJiangsu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TAPP)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策、信息搜寻、知识产业、信息社会和信息论角度奠定了西方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信息经济学可以大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部分,本文主要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述评。国外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范畴分为核心和非核心领域,核心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关系、激励机制以及市场信号等,非核心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形式及效用、信息搜寻、拍卖与投标等。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我国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信息经济学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微观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代表成果有谢康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张守一的《微观知识经济与管理》以及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这些研究分别从风险与不确定性、博弈策略以及信息资源配置等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理论进行阐述,并对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关系等微观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将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应用于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保险、医患信任关系等方面。本文主要对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李莉、杨文胜对电子商务市场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赵岳、谭之博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对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总之,目前国内外对品牌社群的研究比较多。在品牌社群经济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社群经济内涵、特征、发展策略等实践方面,对社群经济形成与增长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还不多见。

二、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形成与增长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

(一)消费者认知与企业品牌文化信息不对称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品牌由符号演变为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品牌资产,品牌文化影响和改变了消费者的心智模式。企业会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消费者加入社群,目的是希望通过社群使得消费者认可企业品牌文化并进行商品交易。消费者在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企业品牌社群后,一方面企业会通过社群向其传播企业品牌文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有可能自己主动地去对企业品牌文化进行认知和理解。由于消费者在对企业品牌文化进行认知过程中收集、理解、认知信息能力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者认知与企业品牌文化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二)消费者需求与社群内容定位信息不对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品牌社群是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连接、进行交流最方便、经济的渠道。但这种价值能否得到真正发挥,主要取决于消费者需求与企业品牌社群内容定位是否匹配。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比如社群运营团队规模、社群运营者能力等,使得企业品牌社群不能准确地收集、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社群的内容不感兴趣,也不能准确地理解企业品牌社群的内容定位,从而导致消费者需求与社群内容定位信息不对称,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这都会使得消费者与企业品牌社流互动甚少,最终主动或被动地退出社群。

(三)消费者彼此之间对社群认知信息不对称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社群内部的生态建设,即让社群成员彼此之间能够进行自发的、良性的横向沟通。企业品牌社群是一种商业模式,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化消费者关注为实际交易,因此,社群在运营过程中,希望消费者之间能够自发地、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品牌文化、产品功能、企业服务等内容,并进行交流、互动、传播等,以此实现社群经济的商业价值。但由于社群成员之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差异,只有部分消费者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这部分消费者也会由于掌握更多信息,从而对企业品牌社群认知也更充分,而另一部分消费者掌握的信息比较少,造成消费者彼此之间对社群认知的信息不对称,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

三、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形成与增长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分析

(一)逆向选择本文认为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在形成与增长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逆向选择: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以及企业品牌社群的逆向选择。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企业品牌社群在运营过程中希望转化消费者关注为实际交易,而消费者在企业品牌社群中的交易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只能通过社群的内容对商品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但消费者知道网络交易存在着优质和劣质商品,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加入社群成本较低,消费者可能会加入多个企业品牌社群对其关注的商品进行比价,从而可以很容易知道企业彼此之间的价格和质量;另一方面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并依据商品的平均质量给出愿意支付的价格,此时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就会出现。企业品牌社群的逆向选择。企业希望通过品牌社群使得消费者认可企业品牌文化并进行商品交易,因此,企业一方面希望能够吸引高质量的潜在消费者加入社群;另一方面希望激活这些消费者,转化关注为实际商品交易。但哪些群体是企业的潜在消费者呢?企业品牌社群只能通过日常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来判断,但绝大部分消费者不太可能会与企业品牌社群进行高频次互动,而少部分活跃的消费者又不一定是企业真实的潜在消费者,企业品牌社群只能根据日常互动数据与消费者相关属性进行筛选和判断,此时企业品牌社群的逆向选择就会出现。

(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缔约后,信息劣势方法对信息优势方的行为进行观测和监督,那么信息优势方就有可能做出欺骗等行为,从而损害信息劣势方的利益。本文认为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在形成与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类道德风险:利用不对称信息诱使消费者交易、消费者交易后不能及时收到商品、消费者之间信用缺失和信任缺乏。利用不对称信息诱使消费者交易。在基于企业品牌社群的网络交易中,消费者一般是通过企业提供的社群内容获取商品相关信息。由于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此很有可能作出机会主义行为,通过不完全信息或制造虚假信息诱骗潜在消费者进行网络交易,或用劣质商品充当优质商品,最终使消费者利益受损。当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之后,在以后的交易中会格外谨慎,甚至出现排斥企业品牌社群的极端情况,极大地制约企业品牌社群经济的形成与增长。消费者交易后不能及时收到商品。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卖双方在资金流上发生的问题也是常发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主要是指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付款后,企业拖延时间拒不发货,更有甚者携款潜逃。因此,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先付款后取货承担极大风险。在基于企业品牌社群的网络交易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消费者容易面对付款完毕不能及时收到商品的道德风险。消费者之间信用缺失和信任缺乏。企业品牌社群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交互平台,消费者不仅可以与企业进行互动,还可以与消费者进行交互。消费者交互主要出于需求方面,消费者希望通过交互获得其他社群成员对商品的认知、使用体验等信息,以此增强自己评估商品的能力。但如果消费者出于某种目的,通过不完全信息或制造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退出社群、骗取消费者向其转账等,则会导致消费者交互之间的信用缺失以及信任的缺乏。

四、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社群经济的影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对企业品牌社群经济的形成与增长具有破坏作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破坏了企业品牌社群的正常运营,影响了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和信任,最终制约了企业品牌社群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便利、优质的服务,但是不能忽略由网络虚拟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网络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

(二)建立双向的企业品牌社群信息传递机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品牌社群没有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披露和信息传递,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社群信息传递机制,该机制应该是双向的,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将企业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为了避免消费者做出不利选择,企业需要选择某些信号传递给消费者,如企业品牌文化、社群定位、商品功能及服务等;另一方面是将消费者信息传递给企业,具有信息优势的消费者了解自身需求、偏好,需要将其传递给企业,以便企业对潜在消费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筛选。

(三)加强消费者自身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在企业品牌社群信息传递机制建立的基础上,消费者更需要强化自身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之前要多方面、多层次地搜寻信息,不要仅依赖企业品牌社群的内容,也不要仅通过与其他消费者的交流来决定自己的选择。在广泛收集信息基础上,消费者更需要加强自身对企业品牌定位、企业荣誉、商品功能、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作出自己对以上各方面的认知和判断,以保障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四)搭建基于第三方平台的委托-机制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企业与消费者最大化目标的不一致,企业利用其具有的信息优势采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而消费者无法对其采取的行为进行观测和监督。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品牌社群都是基于第三方平台搭建的,为此可以将第三方平台引入网络交易中,基于第三方平台搭建委托-机制。在该机制中,消费者与企业是委托人,第三方平台是人,第三方平台为委托人控制风险交易,类似于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甚至可以收取一定的佣金,以此激励高品质企业提高所售商品的质量,打击并扼制劣质商品出售,促使消费者守信,避免采取信用缺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何方.社群经济与企业转型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16(2)

2.胡泳宋,宇齐.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J].中国图书评论,2015(11)

3.杜杨芳,刘欢.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4(6)

4.朱靖.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5,33(5)

5.高红阳,张侠.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2)

6.李莉,杨文胜,谢阳群,蔡淑琴.电子商务市场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管理评论,2004(3)

7.赵岳,谭之博.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一个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12(7)

8.刘佳艾.信息不对称下B2C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凯恩斯消费模型,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力

      前言:随着我国居民富裕时间的增加和对体育健康的认识,体育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的理念也逐渐提到了公众的视野。体育消费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休闲人类学理论和休闲经济学,也涉及到经济、文化与社会各个方面,因此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不同领域分别形成了不同视野下的休闲思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体育的经济作用首先表现为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健康需求以及身体活动的生理需要。而进入现代社会,体育的经济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其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上,体育活活动作为休闲消费一种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力量。从经济分析角度,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论述了劳动与闲暇时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促进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劳动时间价值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正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劳动时间价值的上升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下降。时间价值的变化是劳动-休闲时间供求变化的结果。新古典经济理论关于闲暇选择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新消费选择理论中家庭生产函数模型,论证了生产效率变化与休闲消费变化之间的关系。该论证认为生产效率的变化对休闲消费中休闲时间的影响表现为不确定;生产效率的变化对休闲消费中时间与消费品投入影响表现为,效率提高带来相对于时间投入的增加,休闲消费中消费品投入的比重会上升,休闲时间的平均消费品密集度会提高。

我们在研究体育消费的数据模型的时候,不但应该考虑收入经济水平和闲暇富余劳动时间,也可以借用休闲经济模型和函数。本文使用凯恩斯的消费偏好模型对体育消费就行研究。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什么因素决定消费的总量”时,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既定的收入水平(即YW)和在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开支(即CW)之间的函数关系X,即:

CW = X(YW)

其理论纲要为“当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当实际收入总量增加时,总消费量也会增加,但其增加的程度不如收入,也即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为正,但小于1。”这一函数提出后,产生了很大反响。基于该规律,这一理论在实际经济实证容易得到推证:劳动者收入水平还很低时,不得不把全部或者主要的收入和时间用于基本生活需求和工作,因而没有储蓄或很少有储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除满足基本需要以外,还有剩余用来满足其他需求的消费,由于有些需求不是必需的,因此劳动者不会把全部剩余收入用于消费,而是有一部分被储蓄;在此同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以及应付风险的需求、支付未来的大笔支出,使得人们要进行储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们总是把单位的货币进行效用最大化的应用,随着所消费的增加,从最后一个消费品上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递减,因而消费者的边际消费率也会呈现递减性的特点。实证研究学者一般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化为具体可计量的数学模型:

C = a+ bY

其中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可支配收入,a表示自主消费水平,b表示边际消费水平),对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1.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递减性;2.边际消费倾向先增后减。

湖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实证研究:

本文采取1984~2004湖南省人均纯收入和所调查的体育消费数据采集进行对比,考虑CPI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所对应的同比进行平减。

                                湖南省城市居民收入消费均值(元)

随着 GDP 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92-2007 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在体育娱乐方面的人均支出从 84 元增至 211 元,年均增长 20.12%。据作者对(2011)长株潭居民的调查表明: 2011 年长株潭市居民体育消费平均占家庭收入的 2.9%和 2.8%。

                         湖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元)

由于消费函数中因变量指数对自变量数值变化敏感性很强,所以作者在试取α值时,先选择α=1,然后再逐步加减0.01,对数列作Z = Yα变换,同时对C= C1+βZ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α=1及0<α<1时,常数项的T统计量通不过检验,取α>1的取值中,常数项的T统计量随α的增加增大;当α=1.15时,除DW统计量通不过检验外,其他各项检验指标均能通过检验。所以只要对模型消除正向自相关即可:当α=1.15时,回归方程为:

采用科克伦—奥科特(Cochrane-Orcutt)迭代法消除函数正相关,结果如下: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基本消除正自相关性,此时模型效果较好。

结论:

本文对小区域的收入-体育消费路径进行数理模型的函数建模和实证分析,该模型能对包含了体育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多种情况,能对边际消费倾向不变、递增、递减三种情况作出解释。

参考资料:

[1]马志军,石红. 湖南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休闲消费差异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2010,5

[2]马建敏编.消费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3] 张捷峰.澳门居民体育消费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4] 尹世杰.消费力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6.

[5] 陈利萍.消费力分析及其显示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2(6):117-119.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MPC)

作者简介:朱明宣(1979-),男,山东泰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中心讲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28-03

消费理论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如何影响消费水平的经济学理论。对消费理论的研究,西方始于凯恩斯(Keynes,1936)的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AIH)。凯恩斯是第一个把收入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他的绝对收入假说对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消费理论发展方面出现了几个重要理论,包括由杜森贝里(J.S. Duesenberry,1968)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Friedman,1957)提出的永久收入假说、由莫迪格利亚尼(Modigliani,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和由霍尔(Hall,1978)提出的随即游走假说。

消费理论的线性化分析即研究能够正确表达该消费理论的消费函数代数表达式。消费函数是分析一个经济体中所有消费部门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行为的一般函数,即反映消费与其各个决定因素之间的一般函数关系。凯恩斯消费理论提出了影响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为收入水平,并建立了基于绝对收入水平的消费函数。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凯恩斯消费理论中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并对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线性化形式重新修正,最后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取值及政策意义做一些探讨。

一、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提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曾对其消费理论进行了详细说明,他是这样严谨地描述了他的消费理论:“我们把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Yw和Cw之间的函数关系x”①,“消费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总消费量一般取决于总收入量。”②根据上述凯恩斯对其消费理论的相关论断,他认为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如下公式所描述的稳定的函数关系:

Ct=x(Yt),x'?酆0

其中Ct和Yt分别表示第t期的消费和可支配收入,x(Yt)表示消费函数表现形式,x'?酆0是为了保证消费水平随收入增长而增加。下面这段话的描述也是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具有很大的信心来使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该规律为: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凯恩斯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两个重要结论:

(1)对于每一个消费期而言本期消费与本期收入正相关;

(2)随着本期收入的每一单位的增加,本期消费的增长量小于本期收入的增长量,即满足条件0?刍x'?刍1。

在这两个结论下,再加上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一假设,现有的有关对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的研究均采用了下式作为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

Ct=a+bYt (1)

其中Ct和Yt 分别表示第t期的本期消费和本期可支配收入,a和b是两个外生变量,a?酆0,表示自发性消费,而0?刍b?刍1,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C),(a/Yt+b)则表示平均消费倾向(APC)。而对于Ct=a+bYt的出处可参考加德纳・阿克利的《宏观经济学》④。但是通过对(1)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上式虽然能够直接反映消费作为收入的一个函数,但不能够解释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一是在如上式所示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中,边际消费倾向(MPC)b被假设为一个0?刍b?刍1的常数,并不能反映出其随收入Yt的递增而递减;

二是通过(1)式我们只能得到边际消费倾向b在任何收入值条件下始终小于平均消费倾向(a/Yt+b),通过平均消费倾向a/Yt+b可以得到这一结论:消费在收入中所占到的比重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但这一变化是自发性消费a占收入的比例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引起的,因此我们只能得到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并不能说明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这就是(1)式的缺陷,所以用这一表达式来反映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是不准确的,它没有表达出凯恩斯消费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绝对收入假说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相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对凯恩斯消费函数中边际消费倾向的修正

上面的论述主要分析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用Ct=a+bYt来表达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的局限。结合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其他一些分析,本文将对提出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修正表达式。

通过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对比分析,(1)式最大的不足是将边际消费倾向b看作是一个0?刍b?刍1的常量,并不是一个随收入Yt变化的变量,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用常量b来表示。无论是根据凯恩斯本人的观点还是从经验上来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凯恩斯消费函数的表达式中应明确表现出来。我们可以考虑用效用U(Ct)函数的一阶导数U'(Ct)代替b来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这一变量。根据效用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用U'(Ct)表示边际效用。众所周知,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即如果出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则说明总消费是增加的。同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随总消费的增加是递减的,因此可以借助边际效用来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当然需要在边际效用的前面加个系数。这样,凯恩斯消费函数可以近似表示为:

Ct=?琢+?茁U'(Ct)Yt (2)

其中Ct和Yt分别表示第t期的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琢和?茁是两个常数,?琢?酆0表示本期自发性消费,?茁?酆0为一个常量,?茁U'(Ct)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C,引入?茁的目的是将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效用相区别),[?琢/Yt+?茁U'(Ct)]表示平均消费倾向(APC)。从(2)式来看,边际消费倾向依赖于效用函数U(Ct)和常数?茁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形式依效用函数的形式而定;同时,平均消费倾向收到两个因素而递减:自发性消费随收入上升而下降以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比如,我们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采用最常用的对数形式,即令U(Ct)=lnCt,则U'(Ct)=1/Ct。代入上式可得凯恩斯消费函数为:Ct=?琢+■Yt ,求解可得:Ct=■+■=■+■×Yt,此时边际消费倾向为■,这是一个随收入Yt增加而递减的变量,满足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平均消费倾向为■+■,也是一个随收入增长而递减的变量。这说明这个函数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所论述的消费理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的快。

三、对凯恩斯线性消费函数的再探讨

根据凯恩斯的表述,其消费理论中关于边际消费倾向不稳定的假设,尤其是边际消费倾向取值为0?仔MPC?仔1的假设,凯恩斯也曾在其论著中明确指出“并不是绝对准确的,而是受到限制条件的约束……下列的命题,即:?驻Cw和?驻Yw具有相同的符号,但?驻Yw?酆?驻Cw;在这里,Cw为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消费”⑤,“它甚至会使消费超过收人”⑥,“有时也存在着使消费超过收入的动机”⑦,“它可以使边际消费倾向暂时离开正常值,然后逐渐回到正常值”⑧。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必然客观存在MPC?叟1和MPC?燮0的可能性,MPC的取值应如下所示:

1、当时0?燮Yt?燮?琢,Ct=?琢?酆0,即在收入Yt比较低时,消费者也必须满足其基本的生活消费,不足部分?琢-Yt可以靠援助、政府补贴和借贷来实现。此时,?驻Ct=0,MPC=0,消费曲线为水平直线Ct=?琢。

2、当Yt?酆?琢时,此时的消费情况比较复杂,由于收入和消费的变化方向和幅度的不同,理论上来说边际消费倾向可以取值MPC?刍0、MPC=0、0?刍MPC?刍1、MPC?叟1或MPC=∝。但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只有两种情况:一是0?燮Yt?燮?琢时,MPC=0;二是Yt?酆?琢时,0

以上是对凯恩斯消费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一些分析,并用一个特例来说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最后对消费函数曲线的一般形式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更加准确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更加明确地用消费函数反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由于存在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于既定的社会总收入来说,分配越均匀社会总消费水平就越高,这也是所有国家不断采用收入分配政策来调节收入差距的理论依据。我国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仅造成我国现阶段社会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衡,即总消费严重不足或总消费在国民产出所占比例过低,而且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保障经济增长,人为扩大了经济对外依存度,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同时加上国内经济投资需求旺盛,形成对内经济膨胀且对外经济双顺差的内外经济失衡局面。因此,建立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基础上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不仅可以降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而且也是改善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 ②③⑤⑥⑦⑧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96;101; 101~102; 118~119; 103; 112~114; 127.

④ 加德纳・阿克利.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263~265.

参考文献:

[1] 吴克烈、李汇简.消费函数中的边际消费倾向[J].社会科学研究,2004,(02).

[2]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消费问题是我国商品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史学家司马迁不仅在历史学方面成为了那个时代无人比拟的大家,而且在消费经济思想方面也实现了 "成一家之言"的目标.他的人性自利论学说与斯密学说不谋而合且似乎存在着渊源联系的影子,基于此所形成的"因导"消费思想更是形成了其经济思想独特的理论体系,这种与传统贵义贱利论和黜奢崇俭论格格不入的消费思想也为后世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理论来源.

“历史一不一定是线性的一是人类对那些稍纵即逝事物的意义化回应”(保罗-利科)。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正是这位被誉为“史学之父”的汉代良师,不但在历史学中“究天人之际,通占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且他在经济思想方面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的论证说明也是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容忽视的篇章和系统的经济学说,其中他的消费思想可以说是其思想理沦中的特色之说。

一、司马迁消费思想的产生背景

司马迁1O岁诵古文经书,20岁南游长江、淮水,北渡汶水、泗水,访会稽、游齐鲁,经彭城、梁、楚而归。少时师从孔安国、董仲舒,出仕为郎中,后继父职为太史令。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虽遭李陵之祸,但终忍辱完成其不朽之作《太史公集》。就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而言,主要体现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这两篇文章中。其中所体现出的关于人性自利学说及由此形成的“因导”消费思想可以说是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精要之处。

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汉政权建立六七十年,汉皇朝已达鼎盛时期,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他却以自己独特的敏锐目光看到汉武帝时代因军费、封禅而形成的挥霍,看到盐铁专卖、均输平准中的与民争利。正是因为当时蓬勃向上发展的社会商品经济,促使司马迁凭借一种进步的历史观来抒发自己反对与民争利的豪气,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形成了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理论。

一、司马迁的基本思想是自然主义。

他宗法孔孟,掺之以道家学说并企图用黄老之学融合各家。崇信:“春夏[人]死,秋冬旺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人,非求之也,天道自然。”这种动态的自然观体现在经济思想中,就是一种经济自由主义。司马迁的自由经济崽想,是基于他的法自然思想,既要尽物之性,还要尽人之性。而基本的人性是以自利为基础的,正所谓“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这种基于自利思想的经济自由主义体现在消费观,也就必然会带有某些与传统的黜奢崇俭思想格格不入的理论特征。

二、司马迁的自利观与斯密的人性学说

司马迁认为人的性情是求财益富,追求功利,“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卜,无所不入”。人的本性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自占及今无有例外。《史记·货殖列传》对此曾有过精彩的描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沦,终不能化。”自古以来,人们的耳朵和服睛都总是尽量享受最美妙的声音和色彩,嘴里都总是想尝遍牛羊猪狗等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则夸耀自己的权势本领,引以为荣,这种习俗对人民的浸染已经很久了,即使用最美妙的言辞逐户去劝说,最终也是无济于事的。司马迁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自利自荣说决不是一己之见,上古的典籍记载充分地体现出这一事实。人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各有专长,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各扬所长,以为互补,并制约着经济活动的不良现象,使各行业健康的发展下去而不必人为的指令或号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证明此观点,司马迁还分别列数了1O种有着不同自利动机的社会现象。总之,人们无不为谋一己之利而奔波,即所谓“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全力而让财矣”。

司马迁的认识集管子、韩非之大成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虽然也有其偏颇之处,但这种肯定谋利是人的本性,势必会要求人的谋利行为应当得到尊重,在经济政策上也就必然要求经济的自由主义,这种要求的提出在传统社会几千年的集权统治思想中是难能可贵的。司马迁的思想是宣扬自利合理和经商致富光荣的经济思想,自汉代以来,国家政权在法律上对商贾…直是打击或抑制的,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始终是不齿的群体。所以司马迁的这种与时政对立的反潮流作法,在当时足具有重大开创意义的。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表明:“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自出之。”这种自利的观点和亚当·斯密的理论有类似之处,斯密在《国富论》中说:“我们并不从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从他们对他们自己利益的关心中,期望我们的饮食。我们不诉诸于他们的利他心,而诉诸于他们的利己心。……每一个人,只要他不触犯司法规章,便可完全自由自主追逐他自己的利益,把他的勤劳和资本,来同他人或其他阶层的勤劳和资本相竞争。”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是人性论。他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是自然秩序的思想,而这种自然秩序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之上的。在斯密看来,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即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惟一动力,而交换就是由于“人类本性”所决定的,人类的利己心促使他们相互交换。他说:“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们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因此,斯密认为,每个人虽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不会顾及到社会的利益,但是他为了个人利益的活动,其结果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利益。在“一切都听其自由”的社会里,人们就是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达到一个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虽然亚当·斯密和司马迁的自利观点受着不同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但二者的结论却是极为相似的,只不过司马迁比斯密要早约2000年认识到人性自利的一面。正如歌德所说,“在审美标准上,当欧洲人还在丛林中奔跑时,中国人已有优美的传奇故事了”。

同时,司马迁还认为求利致富的欲望人人都有,并且人人都想通过各种手段得到满足,但他赞许的是那种有着较高道德标准的求利行为。这一点要比斯密似乎更有向上的人生意义。他认为,“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故制礼义以分之。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持而长。”然而,从根本上说,思想的形成总是要受到人们有限理性的限制而不可避免的沾染上那个历史时期某些正统道德的气息,司马迁也不例外,他在揭示人类各种自利行为的同时,也不忘用礼义:道德的约束来规整人民的各类欲求,以不致损害政治上的统治。但是,总体来说,司马迁的人性自利学说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确是一股新鲜的气息,这种承认自利、重视消费的思想与传统的贵义贱利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说到司马迁与斯密的渊源问题,目前理论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杨格认为足司马迁最先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等价隐喻,人们逐利的行为就像水自然流淌一样无需刻意地把握,这种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道之所符”、“自然之验”。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中心思想很可能就是来源于中国,其依据是在《国富论》出版前的1O年,斯密曾经到巴黎访问了著名的重农主义学派创始人杜尔阁,而此时正值杜尔阁接待两位来自中国的学者高丽殊与杨德旺。那么斯密很有可能直接从这两位中国学者或者杜尔阁那里了解到司马迁的思想从而受到启发,这一点从二者的理论观点和自然哲学态度的不谋而合似乎可以窥见其中渊源联系的影子。当然,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也不在少数,然而不论其渊源一说是否属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距斯密理论的几千年的东方世界里,司马迁已经开始关注人性自然、循势因导的经济活动了。

三、司马迁基于自利论的“因导”消费思想

消费思想是指人们对待可支配财富的观念和态度,是对消费活动过程的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趋势的认识评价和价值判断。而黜奢祟俭思想在中国的古代一直作为正统的消费理论存在,这一点西方也不例外,西方人直到十七八世纪还在强调黜奢崇俭,把奢侈看作“难以制服的野兽”和“最大的灾祸”。但是,司马迁在对人性自利行为的精彩论述过后,基于这种自利论的思想,他又提出了一种与封建正统黜奢崇俭思想格格不入的消费观即“因导”消费思想。由此,秦汉社会一直以来的“尚俭”思想逐渐产生了向“崇奢”思想演变的趋势。

所谓“因导”消费思想得名于他对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方针:“故善者凶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也就是说最好的调控经济的方法就是顺应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教育劝说、约束管理,最下策才是与民争利。基于这种理论基础,建立于此之上的消费思想也同样带有浓厚的“因导”色彩。

《史记·礼书》中曾经生动精彩地写到:“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司马迁认为消费者一般都是具有奢侈攀比风气心理的,但这种放纵消费在集权王朝是不适于平民百姓的,而具有此种消费心理且具备此种消费能力的人是上层政治阶级和富有的商贾阶层。而等级消费制只确保了王权统治阶级较高的消费标准,却限制了商贾阶层的消费要求,这是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司马迁列举当时各地名品特产认为此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他认为农虞工商是消费资料的总源泉,EffJ越发达,消费品供给越充裕,社会经济也就会越繁荣。在这里他虽然模糊了必需品和奢侈品的界限,但是这种将消费的基础由农业生产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思想,完全摆脱传统重农唯农主义的偏见,向传统黜奢崇俭思想发起了挑战。但由于司马迁的这种“因导”消费思想并没有意识到在当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业的优先过度发展也许会有害于作为当时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的稳步发展。所以,他的这种超现实思想并未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和支持。然而,司马迁的“因导”消费思想毕竟是传统消费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逆思潮,他的思想为后世商品经济要求商人资本独屯发展的消费意识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司马迁的“因导”消费思想明确地表达了当时商人阶层的消费意识,这个阶层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却受到爵禄等级消费制的约束和封建特权阶级的不齿。而只有在消费政策上实施“因导”消费思想,统治阶级和商贾阶层的适时消费才会有政治依据。他认为这种消费思想于已于国都是有利的,尤其是依靠制作、出售奢侈品为业的富商臣贾可以使自己的经济活动师出有名,并以此尽可能多的分割封地主的地租和赋税收入,对于国家而言“因导”消费思想会由于鼓励消费活跃经济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仁义道德才会因此而广泛渗入人们的心中。做到“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

司马迁消费思想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反传统特点。他认为正是在财货的种类较少而人的物质欲望受到限制的时代,才会形成“小国寡民论”和否定商业的论调。但是,一旦消费生活的水准提高和习惯于富裕生活之后,要想人为的限制和压抑人的欲望就非常困难了。所以不如通过使农业、林业、手工业等行业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欲望并满足他们,最终使国家和人民走向富裕之路。

司马迁肯定消费生活中的人的本能欲求,并以满足这种欲望作为经济生活的目标。这种消费观存舌定传统贵义贱利论和黜奢崇俭论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欲求重视消费活动对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作用,指出了致富途径的“富无经业”,表达了要求提高商业社会地位和要求经济自由运行的超时代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从欲求以及消费角度“得以观择”的理论参照。

四、结语

人类的求利动机是一种天性,这种“天性很可能以这种方式来欺骗我们。正是这种蒙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劳动的动机。正是这种蒙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筑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些科学和艺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完全改变了世界面貌,使自然界的原始森林变成适于耕种的平原,把沉睡荒凉的海洋变成新的粮库,变成通达大陆上各个国家的行车大道。”经济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它不仅仅是只包有物质的内容,同时它还包含着浓厚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司马迁的人性自利论学说以及基于此产生的“因导”消费观思想作为我国经济思想长河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正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和文明。

参考文献

[1]唐任伍.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桑田幸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1990.

[3]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6]亨利-威廉·斯皮格尔,刘宇飞等译经济思想的成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