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例6篇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1

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要说出相反意义的词语。(板书:相反意义)

一个字:上、高、正(板书:负数)

两个字:上车、上升、收入

三个字:向左走

师:生活中像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情况有很多,谁愿意像老师一样领着大家说一说?

二、借助生活原型,认识负数

(一)在温度计上初步认识负数

过渡:我们在科学课上已初步认识了温度计。

1.你能找到温度计上的“相反”吗?

以0为分界点,液柱在0上是零上的温度,在0下的是零下的温度,它们是相反意义的量。

2.温度计上的单位“℃”和“”各表示什么?

0℃是摄氏度,表示左刻度,我国使用摄氏度计量温度,所以我们一般看左刻度;“”是华氏度,表示右刻度,美国一些国家使用。

3.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每一个小格呢?

【思考:课前找相反意义的情况,一则是热脑运动,二则是为下面认识负数做准备】

(二)从加减法到正负数

(1)建构意义

要读准气温,关键先找哪个 ?它表示什么?(出示虚线和0℃)增加2摄氏度(出示+2℃),液柱会在哪个位置呢?(上升)它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减少8摄氏度呢?减少2摄氏度(出示-2℃),液柱会在哪个位置呢?(液柱下降)。它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增加8摄氏度呢?

(2)转化概念

(出示正数)这些都是什么数?换个角度,当我们把这些数看成正数时,这些加号就要看成正号。你会读吗?(逐个指读)

怎样写数呢?(先写十号,再写后面的数)当然,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出示2℃和8℃)

(3)同法读写页数

(4)感悟简洁

你喜欢用正数和负数来记录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吗?为什么?(既简洁又便于区分)(板书:区分相反意义。)

【思考: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数字发展的一个飞跃,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材例1中,呈现了教室里和教室外学生利用温度计观察温度的两个场景,先营造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知识,本节课设计利用温度计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恰好抓住了数学知识的意义生活点。】

(三)通过存折明细示意图,再次认识负数

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观察思考:

哪些数是我们熟悉的?表示什么?哪些数是新出现的?

1.例题中表示什么?

2.“500”与“-500”表示的意义相同吗?“0”属于正数或负数吗?

【思考: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三、借助数学模型,由具体意义抽象到一般意义

1.结合:“4人以大树为起点行走”的情境图,引导认识数轴。

2.找对数。如果1小格表示“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2和-2吗?你是怎样找到的?-2接近2,还是接近0?为什么?

3.观察发现:

(1)一起从0开始往右读,发现了什么?

(2)人从0开始往左读,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到最大的负数吗?为什么?

(3)再从左往右连起来读一读,又发现了什么?

(4)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负数

【思考:本环节从温度计模型逐渐抽象成数轴,将下一课时出现的数轴提前到了这里,使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过程。之后在数轴上找2和-2,发现更接近0,借助直观数轴将正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有机地渗透进来。】

四、联系生活,巩固意义

1.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里。

-6,+23.8, -40, 5/8,-10.8,0,-0.5。

追问:你能在数轴上找到5/8吗?知道-0.5的大概位置吗?为什么?

2.生活直通车:

(1)出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是3193米,世界上最低、最咸的湖――死海的海拔高度-400米,世界上最大的湖――里海的海拔高度是-28米。读一读上面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2)填一填:

0℃ ,10℃ ,-10℃ ,70℃ ,100℃

冰箱里冰冻的鱼的温度是( )℃ ,刚烧熟的鱼的温度是( )℃ ,水中游着的鱼的温度是( )℃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 ,水沸腾的温度是( )℃。

【思考:第1题,借助数轴将负数范围从负整数扩展到负小数,防止学生陷入负数即整数的思维定势。】

五、总结: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2

一、提供丰富的能蕴含教学本质问题的情境

关于正负数教学情境的设计,北师大版本的设计就非常好。文本中把比赛的三种得分情况“加10分、扣10分、得0分”分别用人面部的三种表情:高兴、哀伤和平静来反应,正好对应有理数中的正(数)、负(数)和零三类数,实现了人文、艺术与数学的完美结合。当然也可提供诸如物体的东西方向运动、物价变化、温度变化、成绩变化、水位变化等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文本中对“正、负数”的认识。

二、由原始阅读到原始理解

教师要根据课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计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正、负数如何表示?谈谈你对“0”这个数字的理解等。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本后去独立完成,如在教学“正、负数”时,通过学生自学文本,可以得出正、负数的概念以及对有理数分类的初步认识,形成原始理解。

三、从后续理解到基本理解

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以此为起点,设计出能够反应本节重点、难点的关键性问题,并尽可能地提供理解问题的素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形成后续理解,然后再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上升到基本理解。正、负数的认识的关键是对“零”这一特殊数字的重新认识。“零”在小学可以看做是“什么也没有”,从本节看,“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点,“零”就是“零”。从生活中看,“零”是事物变化的起点,或为判断事物变化而确定的标准。教师对正、负数认识的引领,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去认识:现实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正反双方的量化形式即是正、负数,对立双方的平衡点即是“零”,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数学语言的魅力。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对于所有矛盾统一体的具体量化形式,从数学角度看只是一种数学现象,即正、负数和零。使学生无形中认识到数学语言的抽象性、简洁性、广泛代表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进而对数学产生发自内心的亲切感。这一认识还可对今后物理、化学学科所涉及的矛盾现象有所启发。另一方面从数学自身发展的逻辑性和完备性看,负数的产生是由于减法运算中较小数减去较大数这一运算,在正数范围内,找不到正确结论而产生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进了一个新数――负数。这就完成了数系的又一次扩充,即从小学的正数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范围。这是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的一次新的飞跃。

四、从基本理解到基本应用

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新课前的情境设置,解决其中的疑难问题,加强理解,同时,提供一些从基础到具有挑战性的习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进一步加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设疑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4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数学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思维,展开广泛讨论,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时,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教材的适应性、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的引导思路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思维启迪。如果教师将设疑变成了“设谜”,学生费尽心思也找不到出口,这样的问题设计无疑是失败的。

一、设疑视角,掌握文本内涵外延

教师提问是教学常态,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学习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希望用设疑的方式串联起课堂思维,设疑便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应用手段。为提升问题的“含金量”,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出来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完成,这势必会削弱设疑教法的应用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疑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索,找到问题设计的适合切入点,只有促使学生思维顺利启动,才能提升设疑的价值度和有效性。

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事先收集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很多学生都提到温度计、水位表等。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负数都比0小吗?如果把挣钱看做正数,那赔钱就是负数吗?如果将向东走规定为正数,那向西走是不是就可以看做负数呢?负数是指数值的一个区域,这句话对吗?”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教师依据学生搜集的生活中负数的实际应用案例提出一些质疑性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回顾和确认,对负数概念进行深化理解。“负数”是小学生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存在模糊认识是正常现象,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与文本思维紧密相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引导。

二、设疑维度,做好教情学情调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维度,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虽然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有多种,但数学学习个体差异巨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理解力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要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学力进行科学评估,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维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这才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基本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明确小数的意义,然后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问:“小数部分有1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请举例说明。小数部分有4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请举例说明。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0.1和0.01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教师从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设疑,引导学生对小数性质进行剖析。问题中有具体数字也有文字解析,而且具有明显的梯度,学生稍微动起来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得出结论,学习效果显著。

三、设疑表达,优化设疑语言应用

数学设疑需要考虑角度难度,还要注意设疑语言运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用最直观、最亲切、最有鼓动性的语言进行问题表达,学生自然能轻松接受。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泛问,也想让学生泛答,“对不对”“是不是”充斥课堂,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没有多少实效的,教师随便问学生随意答。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问得及时、问得必要、问得学生欲罢不能,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成功的。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了一道游戏题:猜猜老师多大年龄。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给出思路:王晓今年10岁,老师比她大17岁,老师多大了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27岁。”教师追问:“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学生给出“10+17=27”。教师又问:“当王晓1岁时,老师多大了?当王晓5岁时,老师多大了?当王晓60岁了,老师又该多大了?咱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母来表示王晓的任意一年的岁数从而列出算式呢?”学生开始探究,最后得出“x+17=( )”。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学生思维带入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知识。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4

梅耶认为多媒体的本质特征是同时包括文本和画面。“多媒体学习是指学习者从文本和画面中建构心理表征”。他在佩雷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模型。佩雷奥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类拥有两套相互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信息处理系统,一套是言语系统,用以处理言语信息;另一套是图像系统,用以处理视觉信息。佩雷奥从许多研究实验中发现,当学习者回想时,对文字加图片的回想能力优于只有文字的回想,图像系统一般来说比言语系统更能加深印象、更有优势。梅耶从信息处理方式来分析双重编码,提出了多媒体学习模型。图中的文本不仅包含书面文字,还包括口头文字,即教师的语言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配音。画面是指图像,包括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静态图像有插图、图表、地图、简笔画、照片及各类绘图软件制作的图像。动态图像包括动画、视频剪辑等。当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视觉信息由图像系统来编码,而文字信息由语言系统来编码,图像记忆区的信息同时也在言语记忆区中留下相应的印记。由于信息同时存留在两个记忆区中,以两种方式进行编码,于是就提供了回想时的两种线索。因而,“文字+图像”的信息处理既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在对教学软件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时,可以采用画面的可视化方法提高教学信息的直观程度,便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教学信息呈现的可视化应在分析多媒体教学软件知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可视化方法。一般来说,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如符号、事实和概括性命题知识,陈述性知识可以用命题网络或图像、实物等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技能知识,是以行动表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重在模仿与操作,知识掌握的结果为程序化、自动化,可以用流程图、过程动画、视频等来表示。策略性知识是指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的情景之中,用于解决复杂情境下的问题,并能建构新的知识,可用实物、动画等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来表征。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来说明可视化的策略。在制作教学软件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配合教师讲解或视频配音讲解,可以达到双重编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通过这些可视化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知识的直观程度,从而达到文本与图像双重编码的刺激,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和记忆。在教学软件信息可视化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大多数可视化元素并不是现成的,需要根据教学信息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编辑,不同类型的可视化符号可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可视化制作工具来实现。分别列举了图像、视频、动画的制作工具,教师可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工具来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制作。

二、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架构与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的策略

1.梅耶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架构

认识负荷是指人类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加工的信息总量,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的总量。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均需要消耗认知资源,产生相关的认知负荷,当所呈现的学习材料超过学习者工作记忆的总量时,就会形成认知超载。认知负荷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其中内在认知负荷是一种必须的认知负荷,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外在认知负荷是一种无效的认知负荷,产生于学习材料的不良呈现方式与结构设计,是应该避免的认知负荷;而相关认知负荷能增强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负荷,通过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和提供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并与之交互,可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进而促进有意义学习。如果教学设计能够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并且增强相关认知负荷,那么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正如Alexander所论证的,认知负荷被看作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或部分取决于)它能否减少不必要的认知加工。人类在应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同样也会产生认知负荷。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梅耶(Mayes)和莫雷诺(Moreno)在探索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框架过程中,引入认知负荷理论,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验证,形成了与三类认知负荷相映射的三类认知负荷加工架构(有学者认为并不完全相映射,本人认为基本上是相互映射的),即必要认知加工、外来认知加工以及生成性认知加工。梅耶建立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的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架构提出的三类认知负荷加工的理念,能有效地降低人类学习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达到多媒体学习效果的优化。三元架构中的必要认知加工与认知负荷中的内在认知负荷是相对应的,都是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必须的认知,学习者习得的程度取决于学习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程度及呈现的数量,必要认知加工提出多媒体学习材料呈现的数量应与大脑中交互元素的数量相当,并且信息材料的呈现应与学习者同步并持续呈现。外来认知加工与外在认知负荷相映射,源于不良的教学设计,若多媒体信息材料呈现的词语或画面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如花哨的装饰,或因学习材料呈现界面的不良布局,如所要传授信息的词语和相关的画面不符合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就会增加对不必要信息的认知编码。外在认知负荷提出多媒体教学材料的呈现应具有相关性,界面设计应遵循时间接近与空间接近的原则。生成性认知加工与相关认知负荷相映射,是学习者进行的深层次认知加工,在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加入相关内容的提示性语言及非语言形式可使学习者习得更多的知识。为了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促进相关认知负荷,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三元架构上发展了一系列促进必要认识加工、减少外来认知加工和激发生成性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原理。如促进必要认知加工的片断化呈现原则、标志原则、前训原则;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冗余原则等;激发生成性加工的有解样例和人性化原则等。这些原则和原理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降低认知负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策略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架构理论及其所提出的原理和原则对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呈现的方式、信息呈现的界面和结构设计的指导及关联关系。

(1)促进必要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策略

促进必要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策略包含了页面内容呈现的数量及教学信息的结构设计。根据认知心理学家GeorgeMiller的“7+2”、“组块理论”的实验表明,单位时间内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人对感知的信息只能记住5~9个没有联系的单位。因而,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时,在页面内容呈现的数量上,一个页面解决一个教学问题,信息呈现数量不易太多,一般一个页面呈现5~7条信息是较为合适的,并且对信息进行核心内容的概括,增加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在教学信息的结构设计上,如果页面呈现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可以采用片断化呈现原则和标志原则,设置内容知识点地图、导航工具,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来产生认知,消化内容;或设置标志,提供教学内容的线索,促进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认知加工。清晰地呈现了“摄影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并且标注了各关键的知识节点,学习者点击相关的知识点,可以进入相应内容的学习。知识导航清楚地阐明了电脑主机组装的各个步骤的知识点及流程,每个知识点链接相应的学习内容片段,学习者可以点击相关的知识点进入各学习页面来学习相关的技能,各学习页面设置“内容”按钮,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梅耶指出在多媒体教学材料中能够使学习者有效提高认知的一项技术便是使用标记,如用下划线、黑体、有色字体、居中等标志来突出信息的内容或结构,或用暗示线索的“因此”、“结果”,用暗示结构的“首先”、“其次”以及表示总结的词语“总之”。应用红色来突出信息内容及结构,采用数字的方式来起到线索与结构的作用。当多媒体软件所呈现的知识难度较大或超出了学习者先前经验的范围时,对信息进行加工,必须建立当前知识与学习者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此时,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提供相关先前知识,或采用前训的方式,提供先行组织者,呈现给学习者更高一个层次的抽象性的和包摄性的引导性材料,激活新知识与先前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来降低认知负荷。值得注意的事项是,呈现教学材料时,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2)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策略

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策略主要有信息布局设计、界面结构设计和信息通道加工等。在信息布局方面,梅耶及其同事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应遵循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当呈现的多媒体信息需要文字与图像组合说明时,在材料呈现的结构上,文字嵌于图像之中比文字置于图像下文更利于学习者建立对应的心理表征,促进学习者将两种呈现形式的信息同时纳入到工作记忆中进行认知编码,进而有利于整合心理模型的建立。在学习材料呈现的时间上,同时呈现要比继时呈现能使学习者学得更好。例如,当呈现文本和图片时,文本和图片应该同时出现。当动画播放时,与画面对应的解说也应同时进行。这样学习者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两种形式的心理表征,从而更有可能在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之间建立整合关系。在教学信息呈现的界面设计上,应遵循相关性原则,简化界面设计,删除与教学信息无关的材料,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如很多教师喜欢把一些有趣的动画或图片置于课件之中,这些无关的美景会使学习者分出一部分认知容量来对无关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弱化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加工。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界面70%是学习内容区域,30%是美化区。美化区不宜采用动画,简单的线条或经过处理的图片就能达到美化的效果,在颜色的选取上,页面中大块本色不超过3种色彩,并且要统一风格,同类教学目标的界面设计风格应一致。“摄像技术基础”主界面的设计。此界面信息的处理简洁明了,导航清晰,各教学目标风格一致。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当删除所有的修饰成分不可行或所要呈现的学习材料较多又不宜删减时,可以应用提示结构原则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提示结构原则是指在多媒体学习中,“当向多媒体信息中增加线索以突出基本材料的组织时”,人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Mayer将提示线索分为言语线索和视觉线索两大类。言语线索包括列举大纲(TopicShifts)、标题(OutlinesorHeadings)和强调重要信息(SignalingtheSpokenText)等;视觉线索包括箭头(Arrows)、颜色(Color)、聚光灯(Spotlight)和手势(Gesture)等。除了梅耶列举的这些元素外,动态箭头、变化字体样式、特定区域缩放、速度变化等也能达到提示线索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入提示线索可引导学习者定位特定教学信息,从而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之间的组织关系和结构的理解,帮助学习者达成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和多媒体信息呈现图文之间的连续心理表征。应用线索提示能够有效地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得到了多位学者的验证,如Mautone和Mayer制作的飞机如何起飞、Boucheix和Lowe制作的钢琴系统工作原理的学习材料中分别加入了提示线索,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学习效果优于没有提示线索的学习材料。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通道加工过程中,应减少冗余信息,梅耶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一般是由动画和解说构成,梅耶称之为带解说的动画(NarratedAnimation)。双通道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呈现的效果要优于三通道的传播效果,即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动画+语音解说”的呈现方式比“动画+语音解说+字幕”的呈现方式更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认知加工。常规来说,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可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需要。因而,同一教学材料,采用多种媒体格式来呈现可使学习者选择自己擅长的媒体方式来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加工。然而,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动画和字幕同属于视觉通道,当二者同时出现时,会竞争视觉通道,从而产生视觉分离,即当学习者看动画时无法看字幕,看字幕时无法看动画,结果可能导致一些信息的漏失。因而,教学信息的加工应尽量采用双通道的方式。

(3)激发生成性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策略

生成性认知加工属于一种结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学习者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在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在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材料的深度理解与掌握。激发生成性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策略包括有解样例原则和人性化原则。有解样例原则是指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过程中,提供教学问题相关的具有详细步骤的已解决好的样例或示范。样例的提供必须要标志或说明各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者从样例中归纳出隐含的抽象知识来获取认知技能,从而解决问题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当要传授复杂的概念和复杂问题的解决技能时,提供多重有解样例更有助于知识的构建。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多媒体信息中融入社会线索,如采用对话的格式、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二人称“你”、“你们”,并适当地插入一些评价的词语或图像,特别是鼓励和表扬的话语或图像,增加学习者的代入感,激活学习者的社会回应,进而引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认知加工,促进有意义学习结果的发生。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课程基本的特点就是情境性,学习共同体是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核心要素,它意味着对一个学习系统的参与,通过共同体的参与在社会中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即“学习者的身份”的确定。梅耶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社会理论,通过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加入社会线索信息来赋予学习者一种归属感,学习者会充分参与到与学习材料的互动中。

三、结束语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减负

如何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轻轻松松学到知识,是教学工作关键所在。特别对于数学这门课来说,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不再是一种负担,“减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样把握尺度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呢?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做到:

1.要与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情感。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要使之以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处处以自己的品德、修养、学识去感化、熏陶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了。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法上要有新意,不能总是“满堂灌”,方法呆板,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提不起学习的激情。教师要尽量创设教学情景,细致周密地设计每一堂课,语言力求诙谐、活泼、精炼,方法灵活多样。

3.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得更浓。

二、 抓住课堂教学环节,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想抓住这个环节须做到: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认真学习新课标。教师只有熟悉了新课标,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2)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难点。(3)了解学生。(4)组织教材,选择教法。(5)准备教具、学具。教具和学具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的工具,它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

2.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有关内容,抓住重难点,集中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要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尽量在课堂之中解决作业,力求作业的精益求精,以减轻学生压力。

3.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导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同时也要加强引导,不能使学生放任自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精心设计板书,减轻学生理解记忆负担

板书是把教学内容概括化、图表化的过程。好的板书设计,便于学生识别、理解和记忆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搞好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应满足以下几点:(1)要服务于教学内容。(2)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要求。(3)形式应新颖,结构明确,思路清晰,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四、精心设计和认真选择练习题,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在设计和选取练习题时应注意题目的层次性,要有坡度;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计、选取,要有针对性;要有新意,使学生乐学;还要多样,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五、 建立知识错误档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师都希望学生领会每节课所讲授的全部内容,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错误知识档案,变训斥为诱导,使学生变焦躁为愉快,变厌学为乐学,进而密切师生关系,顺利开展教学工作。这样还可以使教师避免为学生重复纠正错误,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教学新的内容,必要时将建立的档案打开就可以“惩前毖后”了。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之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会完成预期教学目标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字:作业布置 轻负高质

【中图分类号】G620

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已成了学生们形影不离的“朋友”。学生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测验方式,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得当,会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布置失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机械应敷,事倍功半。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科学作业布置。

一、作业的布置要保质保量。

所谓精选数学练习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课本和练习册中,精选练习题,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练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数学练习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数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

就“量”而言,多做数学题,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练习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

二、个性化的作业落实减负

(一)作业的布置体现层次性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成绩中下学生认真听课但如果作业太难,中下生仍不会做,布置作业太易,优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会使其有"吃不饱"的感觉。设计作业时要兼顾整体和弱、优势群体的发展。教师应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针对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 可以把作业设计成自选式模式, 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 也可各种类型自由搭配, 做到因人而异, 各取所需。让学困生能独立完成作业, 尖子生有知识能力提升的空间, 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心情愉快地过程中完成作业, 形成能力。这种自选式的作业形式可设置三类题目: A类为基本题,作业以单一机械的基础练习为主,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 B类是提高题, 这类作业主要从单一机械练习和综合多变练习中选一些中等难度的习题, 让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着”; C类是发展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自选式作业的分层设计, 需要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科学选择作业内容, 激发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

但要注意此种设计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要求教师关心并认真调查学生,找到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广泛收集题目并有针对性的出题。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 优等生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中等生有了奋斗的目标;学困生也可以体验成功,从而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二)作业的布置内容体现实践性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 训练量大,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 作业的设计形式应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与做、演、读、说、探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 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帮助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 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理解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多样性的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而且把完成数学作业变成愉快的活动,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感情。

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到增效、提质

(一)用数学的眼光去审题

个性化的作业改变传统标题,对作业进行华丽的粉饰和包装。如把过去的填空、选择、判断等标题换成“知识之窗”、“欢乐ABC”“真假美猴王”等,通过设置情境图,以使作业图文并茂,鲜艳华丽等。

鲜艳生动的场景图和可爱的卡通形象一下子扣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发了学生兴趣。但结果呢,由于过多的画面渲染,孩子竟一下子无所适从。作业中的情境创设设计,不仅要关注情境的趣味性,更要关注情境的简约性与导向性。

(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个性化作业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将作业自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作业。可是,有多少孩子在按照自己的真正能力选择作业呢?由于缺少了对作业数量进行监控的有效手段。很多积极性不高或自主性不强的孩子处于自流状态,作业反而表现出了懈怠和潦草应付的现象。笔者就曾做过几次自主性作业的尝试,检查时发现,各层次的学生往往都只做必选题,只做基本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自主性作业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元认知监控能力,如果盲目地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反而会走向消极,与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那怎样才能扬长避短,让学生进入自主确定作业的境界呢?我想,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有自主的能力;其次应该诱发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需要;更应该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自主的方法。

(三)学会独立完成

“合作型作业”打破了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完成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调动了积极性,同时还学会了交流、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是一种值得倡导的作业方式。但合作型作业也有其特殊的原则,如果应用不当,盲目合作,反而弊大于利,弱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得不偿失。

总之,合理适量的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布置务必少而精,形式多样,高质、高效,富有启发性。轻负高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