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的名言范例6篇

有关学习的名言

有关学习的名言范文1

1、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南北朝)颜之推

2、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张潮

3、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明)唐寅

4、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明)吴梦祥

5、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6、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

7、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8、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9、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叔本华

10、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元)程端礼

11、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战国)庄周

12、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清)王永彬

1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戚继光

14、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

15、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叔本华

1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17、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 卡耐基

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郑耕老

19、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宋)朱熹

20、为乐趣而读书。 毛姆

21、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

22、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马克思

23、出现了不少空谈家,他们读书只是为了“驳斥”别人,高声宣扬自己的革命精神,以便跳到那些比较谦虚,比较严肃的同志面前去。 高尔基、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24、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叔本华

25、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雨果

26、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伏尔泰

27、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富斯德

28、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2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0、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孙中山

3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32、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罗曼·罗兰

33、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王夫之

3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3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36、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 (清)王永彬

37、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3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3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颜真卿

40、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歌德

41、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宋)程颢

42、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用源头和流水的关系,比喻要有正直的思想才能做正直的事。 薛瑄

43、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孙中山

44、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

45、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4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4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元)许名奎

4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49、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列夫·托尔斯泰

50、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李欣

51、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蒙台居

52、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

53、事在人为:一年可以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 蔡尚思

54、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

55、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清)张月楼

56、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鲁迅

57、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 莫耶

58、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59、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 南森

60、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赫尔普斯

61、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

有关学习的名言范文2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郭沫若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李嘉图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有关学习的名言范文3

关键词:关键时期假说;语言习得;第二语言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各个国家需要进行彼此的交流,于是就产生学习各个国家语言和了解各个国家文化和风俗的需要。应用语言学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围绕如何更好地进行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大批的应用语言学家就何时开始第二语言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论述性的研究,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哈弗大学医学院艾瑞克·列尼博格(Eric Lenneberg)论述的“关键时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sis)。

随着列尼博格提出这样的一个假说之后,众多应用语言学家试图将这一假说引入第二语言习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总的来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关于关键时期假说有两种对立的立场。一是存在关键期。但持这一观点的人又分成两个派别。一批学者认为关键期只限于语音方面。思科威尔(Scovel, 2001)认为,列尼博格本人一直坚持此看法。另一批学者认为不但语音方面存在关键期,词汇、语法方面也同样存在关键期。第二种立场是没有关键期,语音方面也没有。怀特等人(White et al, 1996)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论断。

本文结合多个应用语言学家的观点,并结合笔者所观察到的第二语言学习情况,论述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关键时期假说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时期假说的源头及定义

要想探究关键时期假说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讨论“关键时期假说”的来源及其定义。“关键期”这一概念并不是从语言习得研究中得出的,而是源自生物学。关键期,也称为关键年龄,列尼博格认为,从两岁到青春期,语言学习较为容易。他把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人在两岁到青春期这段时间由于受大脑中语言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的影响,能够轻松自然地习得语言,因为这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左半球用于习得母语,右半球用于习得第二语言。而在青春期以后,由于大脑的两个半球发生了侧化(lateralization),人的大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就失灵了,因此语言学习也越来越困难(列尼博格,1967)。自列尼博格提出“关键时期假说”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和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2.2 关键时期假说的支持者

应用语言学界的许多学者都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来支持这一假说。约翰逊等人(Johnson et al,1989)的研究被认为是二语习得领域支持关键时期假说的最有力的证据。他们选取46名不同年龄段开始把英语作为二语学习的中国人和朝鲜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是美国一所大学的学生和职员,并且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不一,在这项研究中,每个研究对象都得到用于检验英语词法和句法的12条规则的语法判断题,结果发现,年龄成为实验对象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即在美国较早开始学英语的实验对象比那些迟学即年龄大的在测试中的分数要高,以此作为关键期假说存在的依据。这说明语言习得过程中关键时期的确存在,而究竟开始于何时却无定论。

约翰逊等人只是从词法和句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没有注重研究对象的语音.而朗(Long,2005)对研究关键时期的文献进行评判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不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于语音方面。

针对语音习得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欧亚马(Oyama, 1976)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语音习得方面确实存在关键期。欧亚马选取了60名移居美国的意大利人,记录了他们的英语语音。这些实验对象已在美国居住了5到18年,他们在6到20岁之间来到了美国。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居住时间的长短对发音影响很小,而十二岁之前到达美国的人其口音更接近于本族语者的口音。

以上各个学者所进行的研究都证明了一点:第二语言习得确实存在关键时期,不管他们关注的语音层面还是句法层面。然后对于关键时期的界定,学者们并未达成共识。

2.3 关键时期假说的反对者

有关学习的名言范文4

【摘 要】二语学习策略研究以研究善学语言者的学习策略为切入点。本文尝试对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在善学语言者学习策略这一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概括善学语言者学习策略方面的特征,探讨影响善学语言者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以及其对当下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学习;善学语言者(GLL);学习策略

引 言

美国语言学家Rubin(1975)指出,研究善学语言者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判定语言学习策略如何影响语言学习的方法。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善学语言者(Good Language Learner,简称GLL)学习策略研究进展,本文拟就此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作综述。

一、国内外善学语言者学习策略研究成果

(一)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GLL研究开始于70年代中期,最早对GLL学习策略进行研究的是美国语言学家Rubin,以及加拿大学者Stern和Naiman等人。Rubin于1975年在TESOL Quarterly上发表了她的论文“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以及Stern同年在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上发表的“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标志着研究GLL学习策略的开始。

Rubin(1975)从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交际策略、社会策略和认知策略的角度,通过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各年龄阶段的优秀学习者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了七条语言学习者的共同特征:1)主动、精确的猜测;2)具有强烈的交际欲望;3)不受二语知识的欠缺所约束;4)不仅注重交际,也注重语言形式;5)不断操练,寻求交谈的机会;6)监控自身及他人的言语。7)注重意义。Stern(1975)总结出了GLL的十项:1)计划策略;2)主动策略;3)强调策略; 4)形式策略;5)实验策略;6)语意策略;7)操练策略;8)交际策略;9)监控策略;10)内化策略。他于1983年将上述十项策略归纳为四项:1)积极主动的计划策略;2)学术性学习策略;3)社会策略;4)情感策略。

Naiman(1978)等研究人员从个性特征、认知方式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归纳出五点特征:1)积极、主动地参与;2)把语言作为系统;3)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工具;4)控制情感因素;5)监控二语表达内容。Reiss(1983)通过问卷呈现3种假定的学习情景,对二语是法语或德语的18名得A的学生和18名得C或D的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出以下特征:他们1)学习任务是具体的;2)不停的搜寻意义;1)似乎很了解自己并且知道怎样内化信息。Reiss(1985)再次对初、中级大学GLL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善学语言者的三点特征:1)监控自己的学习;2)学习过程中注重形式;3)注重意义。Ellis(1985)归纳了九条GLL特征:1)能回应学习情景中的群动力,控制负焦虑和抑制的发展;2)寻求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3)最大限度的利用机会练习实际交流中的听和说——关注意义而不是形式;4)关注形式;5)做成年人而不是小孩,至少在语法学习阶段;6)拥有足够的分析能力来感知、分类和储存二语语言特征,并且能监控错误;7)有较强的学语的理由,即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且发展任务动机;8)敢于冒险实践,即使会让学习者显得愚蠢;9)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条件。

对GLL的研究持续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质疑这项研究,即单纯研究GLL使用的策略不足以证明这些策略一定为善学者所用,很可能不善学者也使用这些策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研究者开始从比较的角度,考察高分者与低分者在使用策略上的差异,即从只研究善学语言者向善学语言者与不善学语言者的比较转换。

O’Malley & Chamot(1990)在其专著“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书当中,回顾了二语学习中学习策略的研究,描述和划分了学习策略,并且探讨了当其被使用时,学习受到积极影响的原因。他们指出,GLL的某些学习策略一旦得到确认与证实,并能以此培训不善学语言者,对于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作用。Ellis(1994)提出了GLL的两种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和面谈比较了善学语言者与不善学语言者。总结出了GLL的五个特点:1)关注语言形式;2)关注交际;3)积极主动地参与;4)意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5)能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求灵活使用策略。Lightbown & Spada(1999)在“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一书当中,为了帮助二语教师了解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介绍了二语习得研究的方方面面,对课堂教师很有益处。他们在书中讨论了特定的学习者特征类似于Rubin和Thompson的观点,但他们认为学习者应该要有高的智力,较好的学术技巧,以及能享受学习的过程。

(二)国内重要研究成果

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对母语是汉语的成功英语学习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功者的可控因素(态度、策略、动机)上。一方面,研究支持学习者成绩和可控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如Huang和Van Naersson(1986)比较了20个口语高分者与20个低分者使用的策略,发现他们在功能操练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文秋芳(1995)通过面谈、记日记和阅读文章的方式对一名高分者和一名低分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语言观念和策略使用上存在差异是造成她们英语成绩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她于1996年通过问卷方式对上海、南京等5所大学242名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各种学习者因素、学习观念、学习策略与学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文秋芳和王海啸(1996)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1081名被调查者中分别挑选出高分组和低分组成员236名进行比较,分析了学习者因素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在三种观念和四种策略(管理观念/策略,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观念/策略,依赖母语观念/策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另一方面,有一些研究者却发现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无明显相关性,这与前面的研究结果刚好相反。马广惠(1997)从非英语专业新生一年级28名学生中挑选了期末成绩名列前6名(高分组)和位于最后6名(低分组)进行了比较。发现高分组和低分组除了在“机械记忆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策略(联想记忆、词汇策略、意义操练、形式操练、中心思想、主动性、难句理解、造句、总结语言点)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Gang Zhengdong(2004)通过定量研究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了面谈、记日记,以及与中国大陆的2所大学2年级的9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和9位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进行电子邮件交流的方式。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成功可以通过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涉及内部认知和情感,外部激励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得以解释。

除了上述对学习者成绩和可控因素之间关系的对比性研究以外,国内还有对GLL其他方面的研究,如高一虹(1994)提出的1+1?2模式。她用问卷的方式研究了26名由参加培训的英语教师选择知名人士中他们认为的中国英语最优秀学习者。研究结论是: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经过外语学习,会更好地掌握和感悟母语语言文化,也会更好地领略和欣赏外语语言文化,即1+1?2的生产性外语学习。

夏静,秦晓晴(2006)是国内最近对GLL的又一研究,该研究选取中国国内22位知名英语专家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历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1)汉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最终造诣有积极影响;2)注重内容的材料输入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3)成功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善于主动创造机会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影响善学语言者策略选择的因素

学习者在形成和选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学习者的本体因素如对语言学习的信仰,学习者的年龄和动机,学习者的个人背景等,以及外部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教材、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所学习的语言、学习任务、教学环境和教学大纲等都会影响学习过程。

在国外有很多研究者探讨了影响学习者策略选择的因素。Oxford(1990)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了影响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策略选择的各种因素,如动机、性别、文化背景、态度和信仰、任务类型、学习风格、对不确定性的忍耐程度等。

三、评价及启示

(一)评价

虽然GLL的研究持续很长的时间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1.对GLL的定义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如有的研究者依据成绩划分高分组和低分组来界定学习者语言水平;有的研究者则依据学习的阶段“初级、中级、高级”来进行研究。2.研究者们探讨了影响学习者策略选择的种种因素,然而由于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发生关系的方式仍需进一步论证。3.研究的群体缺乏多元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较高水平的学习者学习策略,较少涉及中、小学等较低水平英语成功学习者的研究。4.由于语言学习策略是内在的思维活动与外在的行为的结合,外在的行为是否完全真实、准确的反映了学习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仍然值得考究。

(二)教学启示

研究GLL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判定语言学习策略如何影响语言学习的方法。Carroll(1977)指出恰当地采用能使智力平平或智力较差的语言学习者实现成功地学习语言的策略,一旦这些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被确定,这些策略可以被传授给二语技能较差的学习者。同时,学习策略不是万能的。学习策略的培养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关键是在于策略的使用过程中要实现适宜性和有效性,并且帮助学生最终能将完善的学习策略迁移到其它学习当中,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和有效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UP.

[2]H. H. Stern, 1975.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3]Naiman,N. & Frolich, M. et al.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Toronto: Modern Language Center,1996.

[4]O’Malley, J. M. and A. U. Chamot.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5]高一虹. 生产性外语现象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1).

有关学习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5

一、引言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翻译艰涩、语句不通、教学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提高文言文的若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心理期待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进而学有所获具体的办法包括: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将文言文教学内容讲出趣味性,以便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可能源于一句名言的触动,也可能是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还有可能是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等等不管是哪一方面,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着重让学生朗诵、背记,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或者从与文章有关的历史典故、神话寓言、成语故事出发来讲解等等,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就可以从“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出发来导入新课,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兴趣。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个时代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体现了当时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并且很多人物、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方便记忆以及系统学习。在扩充学生见闻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文章。教师就要联系史,理顺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对学生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的讲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

2.对文言字词、句式的教学要灵活。教师要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并加以归纳和总结,使其更有条理性。例如,文言文的字词教学,除了基本的字音、字形以外,还要反复强调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等概念。所谓灵活指的是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更加生动灵活地让学生接受,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考纲要求高中生必须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l8个文言虚词,在如此重的任务下,教师要对这些文言词汇进行总结整理,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对于文言句式,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各种句式的用法,切忌盲目求快。比如,让学生慢慢掌握判断、省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常见句式,知道它们的判别和使用方法。

3.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赏析内容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虽然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但是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言作品,对于名篇、名段、名句要多诵读、记忆,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话本小说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由的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言文鉴赏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倘若按照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去教授文言文,那么就会很快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储备,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改变目前的现状。虽然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难度很大,但是教师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探索,一定会让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民虽化诵读注重积累师生互动回归本色—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语文.2009(15)

[2]刘泉.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之我见.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2)

有关学习的名言范文6

关键词:农村中学 英语 口语教学

“说”是英语语言技能之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发展水平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并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事实上,传统的教学着重于读和写,以致于长期荒芜了口语这块领地,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表了一些看法。

一、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首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其实,听说训练会影响笔试成绩的担心是多余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们应走出为了应试而学习英语的误区,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

二、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对于英语口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用英语教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听、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的教师总是不敢用英语进行教学,怕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度,这样恰恰适得其反。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也听不懂,教师就可以借助实物、图片、模型,配以手势、动作、表情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说下去,只要教师坚持说英语,学生就会逐渐提高听的能力,不懂的句子渐渐听懂了,不熟悉的话语渐渐听熟悉了,不清楚的词语渐渐听清楚了。听力理解提高了,开口说就有了依据和保证。没有足够听的实践是不可能开口说的,所以关键是教师一定要坚持说英语,用英语教英语。

三、精心设计口语交际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每单元都以对话形式出现,口语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交际教学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只有开口,才能学好,开口是中学生学英语要过的第一关。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要通过老师精心设计活动、培养而实现。

四、利用名言、警句、格言练习口语

语音是口语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口头交流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在练习语音、语调的过程中,反复操练对形成新的语音习惯非常重要,但重复练习的机械性、枯燥性和一段时间内的持久性使许多学生中途放弃了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摘抄和背诵名句格言。为此,何不用此来训练学生的语音和口语呢?英语中的许多名句和格言都富有韵律和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口语练习所带来的单调和乏味,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常用以下的名句格言:(1)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2)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3)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五、开展英语绕口令比赛,提高学生说的兴趣

英语绕口令中经常含有一系列相似的音或若干个带头韵的单词,如果人们说得很快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是非常善于挑战的,英语绕口令能让学生在“说”的方面大显身手,如: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shore. The shells she sells are seashore shells.

六、给每个学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英文名

名字在课堂上使用频率很高,要让班里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英文名,可以是他们喜欢的水果蔬菜名,可以是他们钟爱的颜色,也可以是他们喜爱的外国明星的名字,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任由他们作为自己的英文名。时间久了,学生能记住自己的英文名,也能熟悉其他同学的英文名,无形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在开口叫同学名字的时候会直接锻炼他们对英语的语感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口语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当前课改中从重语言要素到重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能力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盛艳萍 改革课外作业延伸任务型课堂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