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范例6篇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范文1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张飞讨债——声势凶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曹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阿斗的江山——白送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转胎——疑心重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黄忠叫阵——不服老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张飞睡觉——不闭眼

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刘备编草鞋——内行()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范文2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是语言的精华。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活动的首要目标是文化交流和沟通。而对歇后语的翻译,要达到交流的目的,必须要克服文化壁垒。

关键词:歇后语的翻译文化壁垒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及表达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的发展常常折射文化的变迁。而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民族文化。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但翻译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度的。翻译中存在着许多非对应关系(无论是文化、语言层次上,还是审美层次上),造成缺项,构成实实在在的障碍(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

汉语中的歇后语,正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这种结构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因此,在汉译英的实践中,歇后语的翻译对译者无疑是一大挑战(郭建中,1996)。由于汉语歇后语构造上的特别之处,其文化承载的厚重是其它许多修辞格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不能把它忽略不译,而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采用多样化的手法,竭尽一切可能克服文化壁垒,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歇后语的定义和溯源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是广泛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三歇后语的分类

歇后语分为喻意和谐音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四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壁垒

1、由于汉英两民族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对于牵涉到习惯用法(语义联想)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歇后语,为消除文化壁垒,就要采取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来翻译。例如:

丈二金刚/和尚――摸不着头脑

(What you said at the meeting made me completely at a loss)

上例中的“摸不着头脑”,其语义联想对汉民族文化中理解起来是不成问题的,但对英语民族而言,就不可能产生同样的语义联想。故直译之后再加意译,并注明“摸不着头脑”是汉语中的习惯用法。

2、对一些具有强烈而浓厚的民族特色,往往涉及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经典著作,乃至封建迷信等的歇后语,意译往往不能说明问题,为消除文化壁垒,让英语民族的读者彻底理解这种歇后语的意思,必须加注交待文化背景。例如:他们一东一伙,都是看透《三国志》的人,要我说,那一耳括子,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

Hard to say.The two of them are hand in glove,and they’ve both rea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I should say that box on the ear was skillfully given by a C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Kai.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译文如不加解释,外国读者仍然是看不懂的,所以译者将这一歇后语的出处《三国志》另加了如下注释:A fourteenth century novel based on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ChouYu of the Kingdom of Wu had Huang Kai, another Wu general, cruelly beaten,and then senthim to the enemy camp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enemy.通过这种意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既翻译出了意思,又达到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

3、由于汉英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些歇后语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在英译时可将其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套译,虽然译后形象有所改变,但喻义相似或对应,能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种套译策略,既巧妙地避开了文化壁垒,又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4、对一些双关歇后语的翻译,为了消除文化壁垒,也可对其改头换面,重设意境。如:

绱鞋不使锥子――针(真)好!

A sherbet in a midsummer night"s cream: cool!

虽说直译成中文“仲夏夜梦吃果露冰糕――真爽”的时候双关丢了,但英文“cool”是双关。而如果将中文原文译成“To sew shoes without an awl, a needle is good”,不仅丢了双关,而且毫无意义。改换意境是为了在不偏主题的情况下求双关。因为这里“cool”有“凉”和“棒”的双关意思,而“cream”既有赞美“杰出”、“优秀”的意思,也可比喻物理上的人体之“精华”,可以一语双关。

“……姨奶奶犯不着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来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是何苦来呢。”

“……You’ve no call to swear at me,madam.You didn’t buy me.

We"r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Why go for me?”

梅香是婢女常用的名字,代指婢女。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奴婢只能和奴婢结拜兄弟姐妹。译者改换原文的形象,套用英语读者十分熟悉的比喻来翻译。虽然梅香和拜把子等词的文化内涵受到了损失,但对译文读者而言,产生了和原语读者一样的感受。

5、由于文化壁垒的存在,在一些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时不得不舍弃歇后语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民族特征而采取省略译法。例如:

“我这个人你也知道,说话向来是‘袖筒里入――直出直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You know me――I speak frankly and to the point.”由于其比喻及其喻意无法为外国读者所理解,译者也就只能省略了歇后语的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外国读者难以理解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概念。

五结语

歇后语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历史典故、思维观念和道德标准产生了许多中国式的表达方式,绝大多数歇后语正是这种典型中国文化的折射。有的歇后语还带有地区性的特点,方言色彩比较浓厚,有些偏僻的特殊意义不容易懂,因此歇后语的翻译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转换,而要透过语言表层剖析歇后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仔细的中英文化比较,并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不拘一格地消除文化壁垒,达到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在着手翻译前,先要了解歇后语的出处,然后要注意兼顾歇后语的意义、形象、风格以及英语的表达习惯等,也就是说,歇后语的翻译虽“译无定法”,但要力争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1月。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范文3

1集团概况 法国阿歇特图书集团(HachetteLivre)目前隶属于法国传媒巨头拉加代尔集团(LagardèreSCA),是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大众及教育类图书出版集团。集团总部设在巴黎,在世界30多个国家都有出版业务,拥有上百家出版社,出版语言多达12种,以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为主,出版种类覆盖所有大众图书,如小说、随笔、口袋书、青少年读物、漫画、旅游图书、教育用书、生活图书、字典、百科全书等。阿歇特图书集团在法国占据98%的字典出版市场、82%的教科书出版市场和60%的图书发行市场,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图书出版市场排名第一,在美国排名第五。集团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以国际化为主要发展战略,以多样性、自主性和竞争性为主要经营理念,收购和兼并了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多家著名大型出版社,成为世界大众图书出版市场的领跑者。 2发展历程 法国阿歇特图书集团是由路易阿歇特在1826年创建的,当时他年仅26岁,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1829年,他开始印刷教科书。1833年,法国国王Guizot要求全国所有市镇普及小学教育,阿歇特借此时机大量印刷教科书,成为当时唯一能满足全国上百万教科书需求的出版商,这为日后阿歇特图书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1846年1月1日,路易阿歇特公司成立,同年与EmileLittré公司合作出版字典,首部字典于1863年问世。1852年与法国7家铁路公司签约开办车站书亭,买断了法国车站售书的专营权,销售黄皮旅游手册、小说等。1919年,黄皮旅游手册改为蓝皮旅游手册,车站书亭改为绿色书亭。到1864年阿歇特去世时,公司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出版社之一。1919年,路易•阿歇特公司更名为阿歇特书业,1977年更名为阿歇特SA,1992年阿歇特SA转让资产后,其图书经营活动部分组成新的公司,即现在的阿歇特图书集团。阿歇特早在1914年就开始了收购活动,此后的百余年间公司一直没有停止过收购。1980年,阿歇特SA被法国传媒巨头拉加代尔集团收购后,其收购和兼并活动开始向全球扩展,先后收购了英国的猎户星出版社、卡塞尔出版社、霍德•海德林出版集团及美国时代华纳图书集团等多家世界著名大型出版公司,实现了业务在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三种语言之间的平衡发展,在世界大众图书出版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09年,阿歇特图书集团与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合资成立凤凰阿歇特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PPMG),从而敲开了进军中国图书市场的大门。同年,阿歇特图书集团美国公司成立阿歇特图书加拿大公司,作为阿歇特图书集团美国公司在加拿大图书市场的发行子公司。同年还与黎巴嫩Antoine出版社合作成立公司。 3经营状况 阿歇特图书集团自收购了英美多家大型著名出版社后,营业额和营业利润逐年攀升。2010年,因全球金融危机,集团营业额为21.65亿欧元,营业利润为2.5亿欧元,较之2009年略有下降,但比2008年以前仍有所增长。集团近6年来的营业额和营业利润情况详见表1。阿歇特图书集团营业额的一半以上都来自海外,海外市场所占比例很大。例如,2010年集团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加拿大市场的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1%,表2为2010年集团营业额按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大众和教育类图书是集团营业额的主要来源,大众文学类图书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漫画书。例如,2010年的营业额中,大众文学类图书占39%,漫画书占16%,表3为2001年集团营业额按出版业务的分布情况。2010年集团共有员工总数7459人,其中法国本土员工有3099人,英国、美国和西班牙共有员工3738人,表4为2010年集团员工按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 4发展战略分析 阿歇特图书集团一直采用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方针,拓展海外市场是其长远发展目标。集团的总目标是通过收购和兼并,组成一个出版联盟和语言联盟,从而囊括全球优秀的出版公司。 4.1业务特点 阿歇特图书集团自并入法国传媒巨头拉加代尔集团后,拥有了雄厚的财力支持,为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基础。集团的业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集团所辖各分公司都十分注重创建自己的优势品牌,目前集团各公司仅靠版权合作方式便可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二是集团涉足所有大众图书出版领域,以教育、文化和休闲三大类图书为主,出版小说、随笔、口袋书、青少年读物、漫画、旅游图书、教育用书、生活图书、字典、百科全书等各类图书,出版语言多达12种,遍及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国家;市场覆盖面大,使集团各公司得以在不同市场分配商机,保证了集团总体营业利润的平衡。三是集团拥有自己的创作、印刷和发行系统,出版成本较低,分销发行渠道畅通。 4.2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 阿歇特图书集团采用多样性和自主性的经营模式。多样性体现为集团汇集各种人才,涉足所有出版领域;自主性体现为集团所属各公司均保持自己的观点和独立性,独立运营,自主发展。集团现任董事长阿诺德说:“自主性符合编辑本性,是编辑创造性的源泉,从编辑手中诞生的每一本新书都紧密与市场、作者和读者相连。”集团各分公司均设有自己独立的宣传、营销和生产机构。集团在管理上采取竞争性管理机制,各分公司之间保持竞争关系,实践证明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励员工。阿歇特图书集团的这种经营和管理模式在法国已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公司还将这种模式运用到阿歇特图书集团英国公司。 4.3发展手段 阿歇特图书集团的国际化发展是以收购和兼并作为主要手段的。集团凭借着拉加代尔集团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的出版业内进行收购、兼并和控股等渗透活动。集团还对收购后的各分公司在人力、财力和资源上进行重新整合,保留各分公司的出版特点和独创能力,使各分公司之间保持平等竞争的关系,并为各分公司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5海外市场发展战略 5.1欧洲市场的发展#p#分页标题#e# 阿歇特图书集团在欧洲的发展战略概括为两点:一是要在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三个语言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二是要在教育、大众文学和漫画三大出版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目前集团已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图书市场位居第一,并视法国为集团的“私家花园”。阿歇特图书集团英国公司成立于2004年,集团对其英国公司的管理采用统一领导、独立经营的方针,非常重视为其旗下的公司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例如,自2007年4月起,集团将霍德教育出版社拆分为两个公司,即HodderEducationSchools和HodderEducationTradeandTertiary,各公司均设置一位总经理和一套管理人员。霍德教育出版社是阿歇特图书在英国市场利润最大的业务部门,这种“一分为二”的做法使霍德教育出版社原来的业务更加专业化,管理也更为顺畅。又如,自2007年8月起停用霍德•海德林名称,原霍德•海德林旗下的海德林、霍德&斯托顿、约翰•默里、阿歇特儿童图书出版公司(HachetteChildren’sBook)、霍德教育出版社(HodderEducation)各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均被取消,各分支机构直接向阿歇特图书集团英国公司总部汇报工作。阿歇特图书集团在英国的分销公司Bookpoint和LittlehamptonBookServices也直接向英国公司汇报工作,而不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霍德•海德林与英国公司发生关系。阿歇特图书集团新西兰分公司的情况也一样,直接听从英国公司的领导。爱尔兰的霍德•海德林公司与利特尔&布朗公司合并,更名为阿歇特图书集团爱尔兰公司。重新命名可使集团的组织机构更加清晰、简单、有效,不会影响集团对各分公司的政策,各分公司仍然继续保持其业务上的独立性,拥有自己的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 5.2美国市场的发展 阿歇特图书集团在美国的发展不如在欧洲顺利,集团对美国市场一直持谨慎态度。实际上,美国市场的开拓是建立在欧洲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阿歇特图书集团选择收购时代华纳图书集团作为打开美国市场大门的敲门砖,是因为时代华纳是一家大众图书出版集团,其80%的业务在美国,并入阿歇特后,营业额可占阿歇特总营业额的四成,这个比例对阿歇特来说近乎完美,并可使阿歇特在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市场的分配更趋平衡。收购时代华纳,一方面可以巩固阿歇特在法国出版市场老大的地位,而且对整个法语图书市场都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从此便有法语出版商跻身于世界出版巨头的行列;另一方面还能增加阿歇特在英国的市场份额,同时促进英国公司在美国的发展。2006年阿歇特图书集团成功收购时代华纳图书集团,成立阿歇特图书集团美国公司,时代华纳原在美国的所有品牌并入阿歇特美国公司,这使阿歇特图书集团成为美国市场第五大大众图书出版商。时代华纳图书集团原在英国的经营活动直接并入阿歇特图书集团英国公司,使阿歇特图书集团在英国大众和教育类图书出版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目前,阿歇特图书集团英国公司已取代兰登书屋,成为英国市场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公司。为解决旗下的英美两国公司争夺英国市场的矛盾,阿歇特图书集团自2007年起,允许旗下的英国出版公司独家享有欧洲地区版权,美国出版公司不得在欧洲销售相同内容的美国版图书。作为补偿,美国公司则拥有这些图书在亚洲和远东地区的版权。 5.3中国市场的发展 阿歇特图书集团看好中国出版市场的发展前景,抓住中国加入WTO后逐渐开放的有利时机,率先以版权合作形式开拓中国期刊市场。例如,1988年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出版《世界时装之苑》,即法国著名的ELLE杂志;1994年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合作出版综合性彩色体育杂志《搏》,1995年与该社合作出版另一种杂志《健康之友》;2002年将MarieClaire引入中国取名为《健康女性》,与国内同行推出高端女性杂志《心理学》以及聚焦中国经济和发展的法文版季刊《深度中国》;2006年与新闻出版总署合作出版《中国》等。2007年,阿歇特图书集团与凤凰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经过3年的协商和谈判,2009年经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阿歇特图书集团与凤凰集团、译林出版社合资成立凤凰阿歇特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一方面是阿歇特图书集团拓展中国图书市场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凤凰集团对外合作、跨国合作和提升集团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阿歇特图书集团因此而成为第一家通过资本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合资公司以图书策划服务、出版咨询和批发服务为主业,开展一系列图书出版咨询和国内外版权业务。阿歇特图书集团对其优秀的图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集中进入中国市场,形成相对市场优势;并帮助凤凰集团借助阿歇特图书集团的出版资源和遍布全球的图书销售网络,推出针对欧美市场的产品,向国外输出凤凰集团的图书版权。目前,阿歇特图书集团通过树立品牌影响力,已占据了稳定的中国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外资出版商。 6结语 现已成为法国出版巨头的阿歇特图书集团仍然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力争成为数字出版巨头,二是要建成一个发行中心网,三是推出新的阅读方式。面对挑战,集团为其所属各公司提供良好的出版环境,满足读者和作者的需求,预测未来阅读方向,确定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型,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减少书业对森林资源的耗费,保护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开发新市场,继续阿歇特图书集团的百年发展历程。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范文4

关键词:文化价值 不可译性 中文歇后语

1、序言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的越来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其他国家建立跨国公司,于是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为了促进有效的商业往来,他们不得不学习对方的文化,以便能够成功地交流。学术领域也如此,为了共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人们积极进行跨文化之间的学术交流。在这种大形势下,翻译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跨文化之间的翻译领域涉及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公示语等等。然而,有一种特殊的语言---中文歇后语,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这种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被广泛使用,具有表达生动而准确,达意且深刻的特点。但是对于非本族语的人们来说,即使了解中文歇后语中组成部分的每个词,也很难理解整个表达方式。即便口译或笔译工作者也无法把它们准确地翻译出来。当他们遇见这样的表达法时,深感力不从心,因为现有的任何翻译理论都无法提供足够有效的翻译方法。他们至多解释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语义丢失现象严重,尤其是暗含在里面的含义多数都没有呈现出来。例如,“歇后语”一词本身就很难翻译,我们勉强接受“Chinese allegorical folk similes”这一译法。另一困难在于,我们很难找到中文歇后语不可译的根本原因。本文并非提出翻译中文歇后语的新理论,而是把文化价值因素考虑进来,试图对于不可译性给出相对合理的解释,进而找出中文歇后语不可译性的根本原因。

2、语言与文化

普遍认为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语言研究人员和语言学家们都尝试从不同方面解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说。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伍尔芙的贡献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假说是:语言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因此,不同的语言也许表达了人们了解世界的不同方法。这个假说的强势说认为,语言也许决定我们的思维模式。其弱势说认为,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是相对的,语言的结构区别越大,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就越不同。〔3〕 然而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语言现象质疑萨丕尔―伍尔芙的假说。例如,从单词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说,一个单词和它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他们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从不同语言之间能够成功进行翻译的事实来说,我们发现一种语言能够用来解释另一种语言。另外,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够学习另外一门语言,说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感知世界的方法并不是不相同。〔5〕

“跨文化交际”一文中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描述是:“语言由一组标识和规则组成,人们利用语法规则把这些标识组合起来并用来表达思想。标识和其语音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语法规则和语音规则在不同文化中也大相径庭。”〔1〕 不争的事实是不同文化间的标识不一定有其对应物。例如,中国人喜欢吃饺子,但是英语中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词指代饺子。语音在不同文化中也各不相同。例如,日本人发不出/X/这个音,他们通常发成/L/。把语言标识组合起来的语法规则也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假如中文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相同,那么我们就没必要花很长时间学英语了,而那些语法书也没有任何意义。另外,单词的含义也反应了它的文化背景。中文中的“龙”象征高贵,位高权重,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英国“贝奥武甫”这本著作中,龙指代的是怪物,是邪恶的象征。

3、中文歇后语及其特点

中文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歇后语中涉及的事物都显而易见,简单明了,而且在中文母语使用者中广为熟知。利用这些事物,人们使用巧妙的修辞手法表达暗含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含义都隐藏在这些事物之中。总的来说,中文歇后语具有如下特点:

3.1. 幽默生动

利用幽默的手段表达内心的意图是很明智的,这样往往能够达到臆想不到的成功。中文有句谚语:没有幽默感的人就如同生活没有阳光。中文歇后语具有幽默生动的典型特点。例如,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半夜里的寡妇――难过,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4〕

3.2. 富有亲近感,易于接受

中文歇后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它们具有亲近感和易于接受的原因所在。歇后语越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它们越显独特。在组成方法和解释理解上反应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例如,如果你理解“包子咧嘴――美出馅了”的构成方法,就会很容易理解“背着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的含义。

3.3. 达意深刻

从中文歇后语的构成方式上,我们了解到这种表达方式涉及两种范畴的事物和概念。.其中一个范畴在歇后语中出现,另一个范畴只能从出现的事物或概念中推断出来。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能够呈现非常明确的意义,尤其是推断出来之后更为明显,因为隐含的意义会得到加强。因此歇后语表达的含义往往显得出奇的强烈。下面是一些例子:不挨皮鞭挨砖头――吃硬不吃软, 冰雹砸了棉花棵――尽光棍;全是光棍, 跛子唱戏文――下不了台, 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财神爷打官司――有钱就有理〔4〕

4.文化与中文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前文提到,语言是由一组标识和规则组成,人们利用语法规则把这些标识组合起来并用来表达思想。标识和其语音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语法规则和语音规则也在不同文化中大相径庭。下面从文化中标识,语音,语法规则和意义的角度探讨中文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4.1. 从标识的角度

语言标识指语言中使用的单词。语言标识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中文里,我们可以说“走在马路上”,英语里却说“we walk in the street.”中文歇后语里的单词体现了强烈的中国地域特色,在其它文化中很难找到,非中文母语者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些语言标识。比如说“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这句歇后语中提到三个语言标识:白娘子,许仙和姻缘。设想一下一个美国人被问到“你是否会象许仙对白娘子那样对待爱情”时的样子? 更多在不同文化中语言标识不同的中文歇后语有: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比干丞相――没心, 财神爷要饭――装穷,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真倒霉.

4.2. 从语音的角度

中文的语音系统有别于英语的语音系统,它用拼音的形式来标音。但是后来使用26个英文字母,这样以便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拼读中文。中文有四个声调。“声调可以使用数字或声调字母来标注。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可以标为55,35,214 和 51,”〔2〕也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基于这种语音特点,中文歇后语的构成更加巧妙,以至于非中文母语着根本不知所云。即使是翻译人员也无从下手。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同语言中语音的差异性。下面的例子就是利用中文特有的语音特点构成的歇后语:唱戏的穿玻璃鞋――名角(明脚)。中文里,我们可以通过“名角”和“明脚”的相似语音,建立起二者的联系,然而在英文里是万万做不到的。

4.3.从语法规则的角度

不难发现中文的语法规则与英语的语法规则具有很大的不同。中文可以说“郑州从三月到五月是春天”,但在英语里,我们无法接受“Zhengzhou form March to May is Spring.”这样的句式。中文的句式结构反应并发展中国的文化。很多中文歇后语就是利用了其特有的语法规则。例如:城隍庙里挂弓箭――色(射)鬼. 前半部分的“城隍庙里挂弓箭”是个动词短语,而后半部分中“色(射)鬼”表达的名词短语。在中文里,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英语中是不可能的,例如“it is my hobby: worshipful of God on weekends.”中文语法规则的独特性使得歇后语无法被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所理解。更多的例子如下:晁盖的军师――无(吴)用, 朝鲜人过年――要狗命, 炒菜不放盐――乏味, 陈世美做附马――喜新厌旧.

4.4.从意义的角度

一个单词不是本来就有意义,而是处于特定文化中的人赋予它意义。人们在交际和生产实践中使用单词。这一事实决定了单词及其意义具有深深的文化痕迹。人们在自己文化中的经历甚至会使单词产生新的意义。反过来,单词的含义是特定文化的反应。例如,最近中文里出现的新词“给力”,用来表达某个特别令人惊异的场景。不同文化中的单词差异很大。日语是从古汉语中借来的,但是,虽然词性很相近或相同,词义已经具有非常大的差别。以“大丈夫”一词为例,中文里,它指的是身强体壮,而且胸怀宽大的男子。在日语里,它的意思却是不要紧,没关系。当一位司机行进时听到“已经变红了”,他会以为是交通标识的红灯,而一位证券交易人员听到这话会兴奋不已,他肯定以为股票涨了。文化中语义的差异是中文歇后语具有不可译性的另一个原因。以“秤砣砸核桃――看他硬到几时”这句歇后语为例,“硬”一词在英语不是“hard”的意思,而是“persistent”的意思,即表示某人很执着,甚至很固执。而且在中文里“秤砣”和“核桃”可以进行比较,用来比喻坚硬的事物,或某种状态。而在英语里,通常用“钻石”比喻坚硬无比的事物。文化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有时中文歇后语的不可译性并不是单独由上述中的某个因素起作用,有时它们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判断究竟哪一因素是主要的翻译障碍。因此,对于中文歇后语,我们根本无法把中文与其它语言建立起联系。

5、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跨文化交际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也应运而生,人们开始着眼于具有地域特点的领域的翻译,如习语,双关语等。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很少有人把注意力投入在中文歇后语的翻译上。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因素中的标识,语音,规则和语义,得出的结论是中文歇后语是不可译的。困难并不在于翻译中文歇后语中出现或隐含的事物或概念,而是解释不同的文化。因此,翻译中文歇后语时,根本任务是解释源语言和目标语所反应的文化的深层结构。而文化的深层结构反应的是人们的感觉,非常抽象,很难描述。同时,它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赖以存在的土壤,也是人们创造新文化的基础。

References

〔1〕Larry A., Rechard,E.P & Lisa, A. S.(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Guillaume Jacques Leide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March,2006). Université de Paris V René Descartes CRLAO

〔3〕胡壮麟.(200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范文5

美国学派

在西方英语国家学术界,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大致有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二者。尽管二者间的交流既多且频,甚至主要人物也跨越大西洋而在英美两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如英国学者诺曼· 布莱逊(Norman Bryson),但二者却有一些区别。就方法论而言,二者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借用了二十世纪的欧美哲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美术史研究方法和美术批评方法,并采纳了当代影视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大众传媒的方法。但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二者却同中有异。其异在于,英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视觉艺术,例如绘画。相对而言,美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则跨出了视觉艺术的界线,主要研究美术之外的图像及其功用,例如新闻媒体和商业广告所使用的图像。

美国学派的代表学者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W.J. Thomas Mitchell,1942-),他任教于该校英文系和美术史系,并任著名学术期刊《批评探索》的主编。米歇尔的学术专长在于比较文学和美术史论,他对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比较了解,并站在当代学术前沿,引领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方向。米歇尔在中国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的概念,甚至成为国内文化商业界一些从业人员鼓吹文盲式“读图时代”的理论根据。米歇尔著述甚丰,涉及视觉文化之图像理论的主要有三部,《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1986)、《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1994)和《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从美国九一一到伊拉克虐囚》(Cloning Terror: the War of Images, 9-11 to Abu Ghraib),其中《图像理论》有中文译本,由陈永国、胡文征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

2008年1月,米歇尔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康科迪亚大学美术学院讲学,介绍他的图像学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研讨视觉文化与当代图像学。其间,笔者有机会向米歇尔请教诸多问题,尤其是与笔者正写作的专著《视觉文化传播》相关的一些具体观点和概念。

在涉及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时,笔者专门向米歇尔求证其观点:您主张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不包括视觉艺术,诸如美术或绘画?米歇尔的答复非常明确:不包括。作为视觉文化研究之美国学派的领军人物,米歇尔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对潘诺夫斯基的传统图像学进行了挑战,并以“图像转向”为号召,主张超越绘画和视觉艺术,使图像研究成为后现代以来之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他弃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专业术语iconology,转而使用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常词汇picture(图画),以示自己的大众文化研究与前者的精英文化研究相区别。

要之,视觉文化研究中的美国学派,是指以米歇尔为代表的学者,他们主张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去研究非艺术的图像,而不再局限于美术的角度和作为艺术作品的图像。本文作者赞同超越美术领域去探讨美术,也认为美术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大师及经典作品。但是,笔者不认可美术研究同视觉文化研究相对立的观点,不认为二者相互排斥。相反,笔者认为,美术研究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的关系是,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美术研究,并为美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超越美术的视角,这使研究者有可能从其它视角去发掘美术的更广、更深的意义,及其可能被美术研究所忽略的潜在价值。

三种图像

虽然笔者不能全盘接受米歇尔关于视觉文化之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褊狭主张,但这并不妨碍笔者向他进一步请教相关问题:美术史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有何区别?米歇尔回答说,美术研究和美术史研究,是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来看待,即研究“艺术的图像”(artistic image),正如文学研究之于语言,是探讨怎样艺术地使用语言。相反,视觉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非艺术的图像”(non-artistic image),也即世俗的图像(vernacular image),尤如语言研究中对日常用语及其使用方法的关注。

在这样的意义上讲,所谓“图像转向”就不符合我们国内一些学者为“读图时代”的视觉狂欢而寻找舶来理论的初衷。就这个问题,笔者特意向米歇尔求证:您说“图像转向”,是否意味着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被图像取代了,是否意味着语言文字在当代文化研究中不重要了?米歇尔的回答十分清楚:绝不是这样。他说,语言文字自有其价值,不可能被视觉图像所取代。今天,所谓图像转向,是说图像研究超越了美术研究的疆界,而进入了摄影、电视等新的大众传播领域。这个观点,正是米歇尔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的理论前提。

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涉及三个“图像”术语,颇能说明“图像转向”及美国学派之视觉文化研究所关注的新对象。第一个是潘诺夫斯基采用的图像学术语iconology,源出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肖似”一词,后来指基督教的图像,自19世纪初则被东正教用来指称圣像。潘诺夫斯基将这个词发展为专业术语,用于他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宗教艺术的阐释。第二个术语picture以其通俗化和大众化而具有后现代主义之平民文化色彩,不仅是对潘诺夫斯基之专业术语的颠覆,也是对其图像学基本概念的颠覆。然而,在米歇尔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中,他又使用了一个比较中性的术语image。于是,笔者向米歇尔请教:在当代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研究中,image与picture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异同?

米歇尔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picture就象一张画片,你可以用电脑软件来修改它,也可以把它撕毁,但画片上的原初图像却无法被改变或毁掉,这原初图像就是image,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不同的地方,例如,它以数码方式存在和传播。于是笔者问:这是不是说,picture指图像的物理(physical)存在,而image则是原初图像本身,超越了物理的存在,而隐身于变形的picture中?米歇尔回答说是这样,并进一步解释道:作为原初图像的image不能被人为地任意扭曲,而被扭曲的只能是picture。经过人为扭曲后的图像,已经不再是最早那个未被扭曲的原初图像,而是一个具有实际用途的picture,例如商业或宣传用途。然而,在这被扭曲的picture中,却以基因密码的方式保存着原初image的信息。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研究,关注image怎样变成了picture,关注image所携带的信息,以及image经过了加工或人为的扭曲而成为picture后,这picture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功能。

米歇尔的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便是对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践。在涉及image转化为picture的过程和方式时,米歇尔提出了一个关于当代图像学的关键词“生物图像”(biopictures)。

生物图像

米歇尔对“生物图像”这一概念的阐释,是从人工智能、遗传基因、生物工程、数码复制等角度进行的。他的基本看法是,当作为image的图像借助大众传播工具而被广泛复制和传输时,不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因为这是一个数码复制和传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码信息保留了image原初的DNA编码。与此相对,失真的图像是人为操作时出现的有意扭曲,是操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而特意为之。他认为,当代大众传媒对于图像的使用,有意利用了人为失真的picture,但我们透过这图像的表象,却能把握其原初图像的真实信息。

照我的理解,任何图像一旦经过传播,无论是image还是picture,都会失真。传播是一个大规模复制并散发的过程,处于传播之另一端的图像,与原初图像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使复制和传播的图像,失去了它原初的语境。图像携带的原初信息,在相当程度上由其语境所确定,一个失去了自身时空语境的图像,只能是一个失真的图像,这就像本雅明所言,失去了该图像产生时的特定“光晕”(aura)。因此,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图像,都是无根漂浮,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原初的本真。

针对笔者提出的这个疑问,米歇尔说,本雅明所说的图像复制,是机器复制,与今日数码复制完全不同。数码复制所传输的是图像的生物信息DNA,而不是机器复制所传输的图像外观。生物信息虽然脱离了原初的“光晕”,但所携遗传密码并未改变,因此不存在失真问题,这是今日数码传输的要义。我在此注意到,米歇尔的探讨转入了技术层面,他绕过了图像文本与其语境的关系问题,而开始了形而下的解说。虽然笔者坚持认为,图像的信息受制于原初的语境,但“生物图像”之说,却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对我而言,这启发就在于“仿生学”(bionics)和仿生艺术。仿生学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它研究生物功能,并转而将其应用于工程设计。例如在潜艇的设计中,为了降低航行的噪音,设计师们研究鲨鱼皮肤的内部构造,并模仿其构造而设计出具有静音功能的人工鲨鱼皮,用以制成消音瓦,将其覆盖于潜艇外壳,从而降低潜航噪音。这种生物仿制,是一种仿生学复制,尽管不必复制生物的外在表象,但却把握了生物遗传的信息编码,这使工程技术中的复制得以实现高保真。仿生艺术在西方兴起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环境保护主义的产物,多是以装置为外在形态的观念艺术,旨在传播环保意识。

由于米歇尔强调图像所携带的信息是以生物编码的方式来复制和传输,于是笔者便问他为何不用现成的术语“仿生图像”(bionic pictures),而要生造一个新术语“生物图像”,并问及二者有何种关系。米歇尔回答说,“生物图像”是一种用类似于克隆技术复制的图像,与机器复制的图像不同,不仅没有失真,反而因基因改造而优化了图像,而机器复制却因“光晕”不再而失去了原初的本真,因此,“生物图像”与“仿生图像”并无本质区别。

笔者由此想到,借助仿生学技术来复制图像,涉及的不仅仅是图像的外形,更重要的是涉及了特定外形所携带的内部基因密码。正是由于这生命遗传的密码,才使生物的外形与其功能密不可分,而生物外形与其生命功能的关系,又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要义,在今天不仅涉及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涉及到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在此,“生物图像”关注的是生物外形与生命信息的编码,关注二者间的功能关系,并与当代艺术的方式发生了某种关联。

恶搞图像

关于这种关联,在我看来,米歇尔的上述理论虽然不是关于美术的,但这理论的意义,却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艺术。例如,生物图像的复制,可以帮助我们从理论渊源上认识今日艺术中的“恶搞”方式。恶搞是视觉艺术的一种修辞方式,然而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恶搞与今日中国时髦的恶搞却有本质的区别。尽管两者都以幽默为基调,但前者带有相对强烈的政治信息,而后者则大多出于赢利的商业目的和庸俗趣味。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无条件地赞同西式恶搞或一概否定中式恶搞,我说的只是今日艺术中的一种倾向。

西式恶搞的政治内含,与米歇尔所说的“图像战争”(war of images)密切相关。米歇尔的讲座,从头至尾贯穿了他对美国总统布什及其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指责,他在讲座中使用的图像,也大多是伊拉克战争的新闻图片。照他的说法,发动战争和反对战争的双方,都利用了战地新闻图像。布什发动战争,其视觉依据之一,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中纽约世贸中心浓烟滚滚的图像,而后来人们反对伊拉克战争,其视觉依据之一,则是伊拉克阿布格拉监狱的虐囚照片和视像资料。

在虐囚图像中有一令人触目惊心者,是一个囚徒从头披着一身破麻布,双手接通两条电线。这个图像经过新闻媒介和网络而迅速传向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布什战争罪行的一大证据。由于这一图像广为流传而且极具感召力,美国苹果公司便将其借用来作商业推销,把原初图像中受电刑的囚徒,修改为一个听ipod的人正载歌载舞。这个被修改被扭曲了的图像作为广告推出后,招来社会各界的一片责难,苹果公司只好收回了这一不道德的广告,并灵机一动,又改头换貌赶制了嘲讽伊拉克战争的广告,继续推销自己的产品。

苹果公司对虐囚图像的两次修改利用,其实就是一种恶搞,先是商业恶搞,然后涂上了政治色彩。的确,除了这种商业恶搞,在西方有更多人对虐囚图像作了政治恶搞。米歇尔展示的一幅政治恶搞图像,是利用图中人的外形相关性,而将受电刑的伊拉克囚徒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经典的耶稣受难图重叠起来,由此赋予这一虐囚图像以强烈的政治性,表达了恶搞者对布什发动战争的不满。从米歇尔之当代图像学的角度看,原初的虐囚图像image和被修改的虐囚图像picture之间,虽然经过了复制和传播,外貌发生了变化和失真,但其生命遗传的编码却得到了保存。换言之,原初图像中的生命密码,通过数码复制和传播而被转移到扭曲的图像中。这生命密码所携带的信息就是有关人类蒙难的信息。正因为人类蒙难的基因密码以数字方式保存了下来,所以虐囚图才与耶稣受难图有了内在的同构,这类似于仿生学的同构,于是进一步唤起了读图者对这二者之视觉外形的认同,从而使政治恶搞的目的得以实现。

虽然米歇尔的视觉文化研究不涉及美术,但在虐囚图像的话题上,他却言及了旅居纽约的著名哥伦比亚画家费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因为这位以描绘傻笨肥俗的浅薄形象而闻名于世的当代大师,近年绘制了一系列关于美军在伊拉克监狱虐待囚徒的作品,以幽默的恶搞,来表达了艺术家明确的反战态度。博特罗的作品在纽约和欧美各地展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应和了西方世界的反战呼声。

在博特罗的绘画中,作为一种寓言的政治恶搞,发挥了图像的修辞功能,显示了图像的威力。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视觉文化理论,他超越了美术的领域,将视觉文化研究引入了传媒政治中,使我们可以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阐释博特罗绘画的政治性和批评价值。然而非常有趣的是,米歇尔却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死心塌地的形式主义者”(I am a die-hard formalist)。我猜测,米歇尔的视觉文化研究,关注图像的构成、存在、复制、扭曲和传播方式,因此他是形式主义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一切的背后,以生命密码的方式潜藏着米歇尔的政治态度和批判精神,这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文化政治学者。

如果借用他自己的术语,我想这样说:米歇尔之视觉文化研究的政治性,以生命遗传的密码方式而成为其当代图像学内在的原初图像image,而他从形式角度对图像构成和传播方式的研究,则是其外在的picture。反过来说,在这个image中,以生命密码的方式,潜藏着他的政治信息。唯其如此,我们才明白他为什么会批评布什发动的战争,而不是去进行浅薄的商业恶搞。

结语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范文6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而后人也根据四大名著中的人或事编造出许多歇后语.那么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歇后语有哪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曹操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

曹操歇后语1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好又滑

曹操不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

曹操歇后语2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曹操歇后语3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关云长剖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曹操歇后语4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比喻非常凶恶,或大发脾气。)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人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赴会一一单刀直入

关云长刮骨疗疮——若无其事

曹操歇后语5曹操打徐州 ———— 报仇心切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战宛城 ———— 大败而逃

曹操杀蔡瑁张允 ———— 上了大当;将错就错

曹操遇关公 ———— 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不自喜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 ———— 倒霉透了;真倒霉

曹操背时遇蒋干,蚕豆背时遇稀饭 ———— 倒霉透了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蚕豆)背时遇稀饭 ———— 倒霉透了

吃曹操饭,干刘备事 ———— 吃里爬外;人在心不在

上一篇幼儿健康

下一篇向快乐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