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范例6篇

城乡规划专业

城乡规划专业范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部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作者:覃永晖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专业范文2

关键词:CDIO;城乡规划;实践教学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KT2015090);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5年研究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规划学科作用突显,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强,价值观正确的应用型人才。“规划”对城乡的发展起到了前瞻性作用。全国各地每年编制大量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有些方案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促进了城乡建设的发展,也有方案没能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的发展。CDIO在城乡规划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不同专业和地方都有不同的进展。

1.CDIO模式概述

CDIO(C-Conceive,D-Design,I-Implement,O-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是针对有实践需求的工程类学科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实施措施和检测标准。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大学等院校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以MIT为首的几十所大学采用了该教育模式,并获得了成功。CDIO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从产品设计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创作最终的产品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和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主动性。

2.CDIO的研究进展

2.1在常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展

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贯彻CDIO理念及标准,整个课程体系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干,将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过程。所有学习内容围绕“项目”这核心目标来进行,并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据实际情况综合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把相关的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等内容和走入社会后应具备的相应项目管理和实践等能力要求融于教学及实践项目中,并利用实际项目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养稳步提升。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走到各大规划设计院、设计公司、相关单位等场所进行实习,实行校企联合,⑹迪坝氡弦瞪杓颇谌菹嘟岷希以毕业设计为学科的最后项目,考核方式上采取CDIO 标准,从全面评价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相关的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并掌握相关专业的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2.2基于CDIO模式的特色专业建设

基于CDIO理论及教育部和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地区制订了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发展了当地的特色,深化了跨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理念,进行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实践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且很多地区已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为创办特色课程体系,很多院校将基础与专业课建设的重点放在专业基础课程群、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群等方面,并制订和完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开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核心、主干课程基础上,跨学科整合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加强规划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并利用课余联合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具有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3 CDIO理念在高校实验室规划管理及实验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根据CDIO的要求,及实验教学中的理念“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国家、省部级等科技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软硬件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近几年很多高校组织参与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嵌入式大赛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该举措有利于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存在的问题

3.1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

一些高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模式仍“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物质态规划层面,课程设置中人为地削弱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培养的部分学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

3.2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现实教育中,有一部分规划从业行为的实际情况已经与职业化教育所提出的规划信仰严重脱节,造成行业信仰与从业行为之间的内在冲突,具体表现为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效率要求与公平原则之间的冲突时,为了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与效率,出现了职业道德的危机。

3.3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学生还是主要通过课堂授课接受实践教育,即使有工程实践训练,有一些也是纸上谈兵走形式。

3.4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由重情义转向重功利,理想信念由高远转向现实。很多学生只追求功利、淡于修养等,都将直接影响他们成长成才。

4结语

CDIO在城乡规划教学中有良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现代教育下,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相联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化人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军.案例教学法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城乡规划专业范文3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相对较宽,就业层面相对较广,在就业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很多学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改进。

一、培养目标明确化

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具备地理知识、环境知识、规划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等在内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所包含的全部学科知识,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事实上,这样普遍性的教学目标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门专业上都不占有优势,都只是略有涉足而已。比如说,地理知识不如地理专业的学生,对资源和环境的评价能力不如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更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由于我国大学扩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在陆续进行扩招导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供大于求。故此,专业能力不强和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尴尬的境地。

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要明确化,将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知识的,并且具备相应技能的,会应用计算机的,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这种有重点的综合能力培养才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符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重新审视学科特点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创新性这几个特点,这是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因此,要注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独特性的审视。

(一)综合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是指其学科基础和学科结构具有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质上是结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协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学科背景上也具有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地理学、农学、测绘学、环境科学、林学、建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在可设课程上也基本上将这些学科容纳进取,体现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综合性的特点。

(二)社会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关注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同时,在城乡规划方面也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意义。因此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三)动态性

资源的使用和城乡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城乡规划也在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是适应了这种动态性,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创新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学科,因此学科本身也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三、发展方向审视

近年来,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许多高校乐于模仿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其他对本专业研究比较深的学府,但是,这些学校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未必就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发展,刻意模仿会导致发展中遇到障碍。在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上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结合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师资队伍,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师资队伍。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才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的保障。同时,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做出相应的转变,比如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

四、改革课程体系

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由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实习课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着固定的学科,比如说公共课大多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法律、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要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和更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以配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五、教材改革

教材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对教材的改革方向关系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对教材的改革主要结合以下几点完成:第一,确立核心课程。在编排教材的时候要选择有权威的机构,在核心课程定位上要结合实际性和科学性,确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核心教材。第二,将创新、探索、科学、实践等融合到教材中,使教材具有可行性和成熟性。教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所用,服务于社会。第三,教材编排要具有综合性。在编排教材的时候,不能由一个单一的部门进行,要体现综合性。

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使本专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云清,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主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城乡规划专业范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2] 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城乡规划专业范文5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

专业存在问题

.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

.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专业办学建议

.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

  

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

城乡规划专业范文6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3-02

2014年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其中一点就是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地方高校能否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和战略。就理工科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一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应主要面向社会培养技术应用、生产、服务、组织管理的各类应用技术型人才。

根据现实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理工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为短缺,因此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大有可为。

城乡规划专业应该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学型本科专业。那么,实践教学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思想观念陈旧,办学者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把实践教学视为旁门左道,不落到实处。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

第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缺少案例分析创造性的环节,经费不足。

第四,实践教学水平不高。教师较年轻,经验不足,从事实践的教师与理论教学的教师待遇存在差异。

第五,实践教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考核制度以教学成绩为主,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竞争机制。

第六,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不健全。企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视不够,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

3.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实践性强的城乡规划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并尽快解决的课题。应纠正各种不良倾向,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矛盾,为社会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

第二,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仅靠“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远不能满足理工科培养人才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就要进一步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第三,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这就要依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生命线”。

第四,实践教学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素质较低、思想负担较重、发展潜力较小、自制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差等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4.实施实践教学的策略

策略有:(1)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调整实践教学的比例达30%~50%;(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3)采用项目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使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切合实际;(6)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多种形式联合办学;(7)构建开放的实践教学内容,做到文理交融,专业性、综合型实践设计并重;(8)改革课程设置,规范配套教材,目前独立学院基本上是采用普通本科的课程设置与教材,没有独特性;(9)开辟第二个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

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理应建立合理、可行、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其构成要素应满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培养方案;其模式要有单项实践课、综合设计实践课、阶段性实习,使应用型人才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完善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应遵循全面性、系统性、重要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以及多元化、以人为本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适合社会需求的动态培养、重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完整优化。

1.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第一,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结构中,将课程体系的普通基础课,整合到各个专业,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教育;拓宽专业方向,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对于理工科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实践基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技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

第三,实践教学的模式要有层次性,由底层到顶层依次为专业基础实践课、专业实践课、专业综合实践课。

2.确定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A)

第一,实践教学内容(A1)。包括平时作业、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三个环节以及各类竞赛。

第二,实践教学形式(A2)。包括教学方式(群体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多样化学习四种形式);教学媒体(纸笔媒体、道具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综合媒体、现场实践等六种媒体形);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创意教学、自由学习等五种基本方法)。

第三,实践教学过程(A3)。包括教学环境(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三种);教学管理(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质量控制三个管理链条);学习反馈。

第四,实践教学效果(A4)。包括专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社会对学生和院校的评价。

3.建立实践教学模式(B)

第一,课程教学模式(B1)。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模式(集中辅导式和小组讨论式两种教学模式);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演示式、随课式和阶段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形式);专业实习教学模式(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包括集中现场式和分散临摹式);毕业实习教学模式(综合性、总结性、扩展性的实习包括集中现场式和分散临摹式);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第二,社会实践模式(B2)。包括打工模式――在假期或毕业实习阶段;创业模式――在假期或不同的实习阶段;服务模式――在假期或不同的实习阶段;合作模式――与社会或与同学合作;知识模式――在专业实习阶段进行开发;科研模式――参加或参与科研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发明创造。

4.建立实践教学的模型

第一,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A=[A1 A2 A3 A4],实践教学内容A1=[a11 a12 a13……a1n],实践教学形式A2=[a21 a22 a23……a2n],实践教学过程A3=[a31 a32 a33……a3n],实践教学效果A4=[a41 a12 a43……a4n],其中aij≤1.0。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B=[B1 B2],课程教学模式B1=[b11 b12 b13……b1n],社会实践模式B2=[b21 b22 b23……b2n],其中bij≤1.0。

第三,实践教学评判结果E=[A B],E值越接近1.0,说明采用上述实践教学体系适合性越好;否则应反馈到实践教学的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各个实践教学模式中,查找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以使实践教学体系得到完善、可行、实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实现理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实践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3):167~168

[2]伍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18~121

[3]陈海宁.当前就业形势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5(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