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习材料范例6篇

宪法学习材料

宪法学习材料范文1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共有四目即“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四目知识贯穿一个核心知识,即1787年宪法。分别为宪法制定的背景、1787年宪法、宪法的实施和影响以及美国的政党制度。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通过三者间的分权、制衡从而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它虽有局限性,但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后来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它不仅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因此本节内容的地位十分重要。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时,要扣住本课的核心知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美国独立之初的形势,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积极作用,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内容,并概括该宪法的特点;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和构建相应的结构示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探究美国宪法的特点并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评价;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图表的设计,探究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2、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教学资源

1、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精选相关的音像资料及图片丰富课件内容。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并进行准备,自主搜集资料,由“课题组长”负责,各组员共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及其突破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以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具体来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多采取启发式提问、情景式教学法和谈话法并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如教师“满堂灌”,学生接受不仅困难,记忆也会如走马观花。另外,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音像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放映多媒体课件:美国自由女神像和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的外观图片。【教师讲授】这就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权力中枢,它们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联邦政府。那么美国的联邦政府究竟是如何建立的?要了解这一问题,必须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因为它是建立联邦政府的依据。下面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122页。

【新课学习】问题情境1:年轻美国的窘境

【教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材料:

【课件展示】独立战争结束后,军队复员,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减少,无力偿还各种债务而落狱。1786年秋,谢斯(美国退伍上尉)在康科德一带发动了农民武装起义。他提出了为人民分配土地、取消公私债务、对司法进行民主改革等主张。起义发展迅猛,最多时曾达到15000人。

【思考】1、结合教材思考美国当时面临什么处境?2、从材料中分析美国出现这一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委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当时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邦联议会(当时的中央政府)只是一个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导致美国在经济上、财政上、政治上面临一系列问题,国家存在分裂的危险。因此,只有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才能摆脱窘境。

【引导提问】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怎样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呢?

【学生回答】制定1787年宪法,改变国家政治体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复杂时,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问题情景2: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课件展示】放映多媒体课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签署时的情景等三张图片。

【教师讲解】第三张图片右上方站立在书桌旁的即为担任主席的华盛顿(制宪会议主席),中部持杖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制宪会议副主席),其右边与他讲话的人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坐在富兰克林左边桌旁的是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托马斯・杰斐逊。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共有55名代表,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心忡忡,专门请了个牧师,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祈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

【引导提问】他们围绕哪些问题展开争论并达成妥协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委派代表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筛选后留下主干问题,结合学生的问题,展示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

1、如何加强联邦的权力?

2、如何构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

3、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和南北方的关系?

4、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宪法学习材料范文2

简单来说,关键词教学方法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科中的关键词汇或术语进行讲解,从而达到突出重点、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事实上,每门课程的教学都是围绕着一定量的关键词而展开的。但是,由于宪法文本具有特殊性,所以在关键词的释义、挑选以及解释等方面都有着其非常鲜明的特色。

一、关键词的释义

每个学科都会有专业人士认定的关键词,它们是研究者经过长期的细致钻研而挑选、归纳、概括出来的中心词汇。笔者对宪法学课程中关键词的选择,得益于对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的观点的借鉴。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选择了在习俗制度中广为讨论的语汇进行质疑探询,他不仅考察了诸多词义的历史,同时也将自己在词源学上的兴趣与政治关怀紧密结合起来。对所选词汇的特点,雷蒙威廉斯总结道:这种词汇很明显不属于专门学科的专门词汇。虽然它与若干学科的词汇常有所重叠,但它涵盖范围普遍,包含了日常用法中激烈的、难懂的、具有说服力的词语,以及从专门的、特别的情境衍生出的极普遍语词用来描述范围较大的思想领域及经验领域。

与雷蒙威廉斯所选择关键词的特点相类似,我国宪法文本中的诸多词汇也具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这些词汇具有重要性。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文本中的每个字、词都具有极其丰富和重要的内涵。其次,这些词汇并不仅仅是属于宪法学这一学科,在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中也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踪影,如民主自由革命权利,人权等词汇。再次,这些词汇存在着巨大的关联性。如果孤立地理解其中的一个词,往往会产生诠释上的困境。最后,正如雷蒙威廉斯提醒人文学者要注意词语背后的政治学和利益那样,在论述宪法的作用时,人们一般也会提到其能够以合理的机制平衡利益以寻求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规则。因此,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也应当注意到宪法文本中这些词语背后所体现的权利和利益关系。

宪法文本中的关键词可以被视作为一组密切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价值诉求,它们共同构成了宪法的具体条款,并使其成为结构精巧的文本。这样的特征可以使人们能够将关键词与宪法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区分开来。简而言之,笔者对关键词的释义,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要下一个定义,以求穷尽所描述对象的特征,而是寻求解答一些问题,如何以能够在一个宪法文本中搜罗出一组关键词,每个关键词意义转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表达了哪种思想和价值观,不同关键词之间的意义有何关联,它们之间的冲突如何得到化解,它们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等等。

具有关键词特点的这些词汇的大量存在使人们在理解宪法文本时产生了困难。要做到对宪法条文中每个重要的和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准确的解释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不无意义。有学者指出这不但要涉及广泛的知识,还必须要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才可能。而只有这种精细到词、句的解释,才具有宪法解释学上的意义,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也才有利于准确理解宪法。正是基于此,笔者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些重要且相互联系的关键词上,指导学生阅读大量背景材料并共同寻求一个最为合理的解释。

二、关键词教学方法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关键词所具有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关键词教学方法更适宜运用于宪法序言和总纲的解释,因为这两部分的内容集中规定了宪法的思想和理念,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概括性和纲领性。但是,关键词教学方法对宪法学课程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内容的适用性较低。同时,基于本科教育对宪法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关键词教学方法运用的重心集中在现行的宪法文本上,但这并不否定这一方法在思想理念探讨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运用于有关宪法思想史的教学,而且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在宪法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宪政、民权、自由等观念的研究。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宪法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宪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宪法的概念、分类、基本原则、制定与修改、解释与适用等)之后,结合教材和宪法文本采取以下步骤实施关键词教学方法。

(一)挑选关健词

关键词教学方法运用于宪法学课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起步阶段就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任课教师只需要以引导学生对宪法文本中的一个词语产生好奇为出发点就可以了。张大春先生曾经把小说的本体定义为一个词在时间中的奇遇。他还认为,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那个最初的词,可以是主角,可以是配角。它甚至可以不是角色,它只需负责显现其身为第一块拼图碎片的位置,便足以唤起父亲膝盖上的孩子、幽暗阅黑的庭院里的孩子启动他构筑整个世界的能力。同样,宪法学课程教学也需要这种最初的好奇心,并以此作为构筑理解宪法文本的基础。因此,笔者在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进行宪法学课程教学时,并没有罗列一个固定的关键词表。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宪法文本中的词汇似乎都很关键,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需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关键词教学方法的本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是关键词和这些关键词的含义,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鉴定哪些词汇是更为关键的,并深入理解这些词汇。

宪法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从宪法文本中挑选关键词时,可以与教材内容的讲解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在宪法序言中挑选关键词的时候,可结合宪法结构宪法的原则的讲解进行。通常而言,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会更强调具体条款的讲解,对序言部分并不太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深入讨论宪法序言中中国革命传统封建翻天覆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文明等词汇的内涵,那么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中国的立宪背景以及深刻领悟宪法的总体精神。

(二)准备相关材料

宪法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从宪法文本中挑选关键词之后,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课后指导每组学生针对关键词汇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围绕关键词准备的材料内容应相对比较宽泛,应该包括这一词汇在其他相关学科的用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加区别运用这一词汇的状况、政治人物或学者对这一词汇的阐释情况、这一词汇的语义演变历史,等等。

词语周游列国,历经多重翻译,导致概念在异文化间的传递、重组和再创,这里既包括外来语的采纳(通过译音、译音加表意、译意、直接借用等方法),又包括古典词的变异(词义扩大、缩小,词义转移)。正是在内外沟通、既因且革的大化流行中,汉字文化得以丰富、升华。闭因此,宪法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时,应当注意到我国宪法文本中的大量词汇都存在着跨文化旅行的情况,而且外来语在中国的语境中会产生出特定的内容,这会给学生围绕关键词准备材料增加困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有关关键词的语义演变历史的材料时,必须注意这些关键词在语言原产地的使用情况、在中介地是如何翻译的、在接受地产生了哪些新的用法等材料的搜集。

(三)开展课堂互动讨论

占有了数量较多的有关关键词的材料之后,接下来便是进行课堂讨论了。在宪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针对关键词及其相关材料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互动讨论。首先,要求每组学生推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发言,同组的其他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其次,要求其他组的学生针对每个同学的发言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见解。在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任课教师主要起引导整个讨论顺利进行的作用。

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形成一个共同的看法或者证明教材中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要充分发挥关键词教学方法能够引起质疑探询的作用。以宪法文本总纲部分规定的民主集中制的讨论为例,学生在围绕民主集中制这一关键词准备相关材料的过程中会产生质疑探询,从而引发全体师生在课堂讨论中对为何要将民主与集中组合起来民主集中制和民主的语义有何不同民主集中制的语义擅变历史是怎样的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在我国的历部宪法中是如何规定的民主集中制作为我国普遍适用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则,国家机构与其他领域(如工作方法)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怎样不同的体现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宪法学课程的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词语的意义上产生分歧,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任课教师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并注重从以下2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虽然学生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会产生分歧,但这并不意味着词语的含义是可以任意赋予的。所以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对挑选出来的关键词不能进行任意理解,要受到宪法理念、宪法文本体系和结构等的制约。其次,宪法为各种政治意见提供了一个理性沟通的平台,现在对宪法的解释很可能在另一时间会成为某一政治力量的理性依据。所以各种政治力量的宪法诉求只有通过沟通与妥协才能够促进宪法的实施。

(四)深入并修正对原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教学方法具有关联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随着宪法学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常常会发现先前对宪法文本的理解有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或者发现正在讨论的关键词与以往学习的某个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将它们放到一起进行理解。不仅如此,通过关键词的挑选及其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讨论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还会发现以前自己认定的那些宪法文本的关键词,其重要程度并没有那么高,从而不断修正自己在宪法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的关键词词汇表,并在不断的深入学习和探讨中对宪法文本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解释和领悟。

三、关键词教学方法运用于宪法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方法运用于宪法学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宪法文本没有被视作有待诵记的条文堆积,也没有被当作意识形态的载体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被看作是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文本,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共同寻求更为恰当的解释。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此外,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宪法学课程教学还具有以下意义。

(一)突出宪法的中国性

宪法学课程教学面对的是中国的宪法文本与实践,以及其所根植的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与传统。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时,应当从内部的视角来决定关键词的取舍,突出宪法的中国性,而不是对西方宪法学亦步亦趋。

(二)对宪法文本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我国,由于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对宪法案件做出判决,更不能运用宪法对普通案件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做出是否违宪的判断,所以法学专业学生往往存在轻视宪法文本的观念。其实,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大多来自于宪法文本,解释宪法文本的概念和确定宪法规范的含义是宪法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宪法学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离开宪法文本,宪法学便成了无源之水。不仅如此,漠视宪法文本会对国家的宪政建设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通过贬低或漠视宪法文本的宪政诉求,最终不可能建立稳定的宪政秩序宪法学课程教学采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宪法文本中挑选关键词并对其进行深刻的领悟,对促使学生给予宪法文本以充分的重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更加妥切地理解和解释宪法

采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宪法学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宪法文本,从而更好地解释宪法。虽然宪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是不能忽视法律技艺在宪法实施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充分采取法律解释学的思路。法律解释学常常论及的有语义解释、逻辑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等方法。但是,对作为根本法的宪法而言,其则有更高的要求。正如马歇尔大法官所强调的那样,我们正在解释的乃是一部宪法想要历经岁月洗礼,自然而然地,它要使自己适用人类事务中多种多样的危机。而关键词教学方法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为宪法解释提供了文化和历史的视角,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妥切地理解和解释宪法。

宪法学习材料范文3

宪法学在本质上也是一门实用学科,它原本就是为了合理解决人类社会的国家和人民之间关系问题而存在的。但在宪法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把这种实用性、实践性体现出来,使得宪法由于缺乏实用价值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除了课堂因素外,我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我国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等宪法制度层面的现实问题也影响了宪法学教学的实践性、互动式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细致、完善的教学设计配合以多媒体、现实案例、社会热点讨论等现代教学技术来实现宪法学实践教学的深入。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运用新的知识材料,让学生参与并反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989年由Russel、Molenda和Heinich提出的ASSURE模式就将这些阶段结合在一起,集中于真实课堂环境中媒体与技术运用的设计[1],这种设计模式为宪法学教学提供了媒体与技术的程序性向导,具有使宪法学教学摆脱上述困境的现实意义。学习者的特征一般包括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年龄、民族、籍贯、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等)、学习者相关知识技能现状、学习习惯和方式。宪法学的课堂讲授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在进行宪法学课堂讲授之前,应当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普查。其原因有二:其一,宪法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背景对学生的影响会导致其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上存在差异,例如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民族问题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涉及民族平等问题时选择合适的方式和交流媒体。其二,宪法学涉及社会敏感性问题较多,例如民主问题、人权问题,学生往往由于自己以往通过各种渠道获知的知识不同,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多有不同,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特征予以设计。所谓教学目标,应该包含教学行为(Behavior)、教学条件(Condition)、教学程度(Degree)和学习者(Audience)四个方面,其因英文字头简称为ABCD四要素。宪法学教学目标是通过宪法学学习,学生(学习者A)能够掌握宪法理论知识及其法律地位(行为B),运用所学的宪法原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宪法问题(条件C),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程度D)。针对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应有不同的目标设计。宪法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宪法理论和历史部分、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针对宪法理论和历史的讲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围绕对“什么是宪法”这个中心,通过对英国宪法、美国宪法、法国宪法的产生过程的梳理,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支持,再现宪法产生的历史画面,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宪法的历史发展、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而针对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讲授,教师应通过大量的宪法案例、宪法事例剖析中国现行宪法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宪法问题,探究宪法理论的深层道理,使学生具备法律思维和思辨能力。

对宪法教学媒体资源进行系统设计首先要对其进行系统的选择,通常有三个方面的步骤:对给定的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方法、对方法的执行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资源的选择、修改和设计[2]。宪法教学设计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其一,在宪法概述和历史的章节,应采用视频短片、历史照片等材料,在历史中分析宪法基本理论知识;其二,在国家结构和国家机构的章节,应合理运用结构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图表形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国家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明确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其三,在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章节,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如针对重庆最牛钉子户是维权还是抗法展开辩论,或者针对教育权受侵害的案件、乙肝歧视案件展开讨论,这些资料与媒体之间的运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使学生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锻炼法律思维,形成思辨能力。要求学习者参与是ASSURE模式对于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步骤,忽视学习者的参与和反馈,教学是单向的传播、单调的注入[3]。而积极的参与却能够促进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印象深刻。宪法课堂教学可采取以下三种参与形式:其一,案例式教学。宪法知识抽象难懂,理论性、系统性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将法理讲授、法条解释、评析案例相互切换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决定法理讲授、法条解释、评析案例三者所占的比例和切换的先后顺序。学生可以在评析案例中参与分析和讨论,深刻理解知识和概念。其二,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仅停留在课堂上为解释成文法条而进行案例评析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案例的能力,作为法学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阶段性地组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宪法的积极性,还可以针对热点问题组织讲座,在讲座中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引导———探究———思辨”实质和连贯的学习过程。其三,实践性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面对枯燥的宪法学习往往不如刑法、民法等部门法容易提起兴趣。针对这种现象,可采用事例来说明宪法的作用。如齐玉苓受教育权案、青岛考生诉教育不平等高考录取政策案、夫妻看黄碟案、大学生怀孕被勒令退学案、蒋韬状告人民银行“身高歧视”案、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乙肝歧视”案等等。法学的学习是随着法律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宪法学也不例外,因此,宪法学的学习内容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学习者的特征、学习的习惯和效果不断改进。在宪法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和反馈应被教师足够重视并且记录下来,在下一轮的教学中予以修订和改进。同时,也应在评价学生的成绩之后,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提出可行性的教学设计方案。宪法学教学应不断更新运用的视频资料和案例、事例,只有这些资料有新鲜感、有时代意义、被学习者熟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作者:邓齐滨工作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宪法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导入 自炼 透析 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53-01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需要教师切实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贯彻“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情感并重”的教学理念。在历史新课教学模式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些收获,与同仁商榷、请专家斧正。

1 “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导入语要“承前启后”,即既要复习前面的内容又要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如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生齐答)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必须要付诸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实践是?(生齐答)既然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是历史规律,巴黎公社为什么只存在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呢?(生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在哪变成现实的,是在我们中国吗?俄国究竟具备哪些比法国更有利的条件呢?请大家看前四段书思考这个问题。”

2 内容学生能自学的,老师不要包办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一些比较浅显的基础知识老师没有必要再多重复了,不如把主动权交给他们,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失去对老师的依赖反而会让他们更加细致地研读课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考虑到这节课内容都是基本史实的罗列且时代感强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比较丰富,特别是海峡两岸关系同学们平时也比较关心,所以“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等两目的基础知识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建知识结构,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很好的效果。

3 突破重难点问题,发挥教师作用

突破重难点方法很多,我常用以下五种:

3.1列表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生看书有一个毛病,即拿过书来直接读,读完以后没有思路,效果不好,列表以后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直观的梳理,一目了然。

3.2材料分析法

评价宪法时,引用以下材料:

美国宪法是吵出来的,……制宪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许多人最初的意见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宪法只不过是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的结果。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后,提出问题: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宪法只不过是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的结果”这句话,请结合宪法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因为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所以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宪法中调和了哪些矛盾?得出结论为:中央和地方、中央内部各部门、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的矛盾。紧接着把学生分成四组,请他们再次结合宪法内容思考宪法如何调和了这些矛盾?

老师评价了学生的回答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其作用: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也可展示美国内战场景和著名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师生共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政治智慧和先天缺陷。

3.3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中巴黎公社是课文的重难点,书上有一个资料卡片:“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他们进行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在巴黎的反动派在万多姆广场上失败以后,本来是应该即向凡尔塞进军的),而组织公社等等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马克思”。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马克思当时在巴黎指挥,公社是否就会胜利呢?这样,通过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对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就理解得更加具体切实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依照教材的陈述结构来讲授知识、罗列结论,并冠之以“因材施教”的称谓。这种教学法,由于突不破陈述式教学的框框,教者无论在内容取舍上多么审慎,手段上如何讲究,其教学效果的极大值也不过是知识的堆垒,而不能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这就无形中箝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课兴趣的下降。

3.5数字计算法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中,学生对“公民”潇洒的生活充满羡慕,以为那才是人间的天堂。我给他们算了一笔帐:一个城邦人口数万,公民有多少?除去一些外邦人、大多数的奴隶、一半妇女、大概四分之一的儿童,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的“公民”已经所剩无几了,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古希腊的民主有如此强烈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3.6情景再现法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检测巩固

宪法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

G633.2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然而,初中政治学科常常使得一些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教师也由于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我在十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总结,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都有很多新的变化和要求,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学的老师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孜孜不倦地探究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教学理念,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自己的教学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让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学更具时代特色和活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因为在课改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更加强调使学生学会自主式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应具有的能力。在每一年级的教材设计内容上也从道德、心理、法律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目标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政治课的要求。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不充分,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根本转变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虽然进行了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但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起现代教学理念。这主要表现在:(1)一些教师往往单一的把政治课作为传授知识和应试的工具,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有的老师把一节课的内容化为几个问题,把标准答案一划,然后机械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评价标准远离了学生实际需要,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更别说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了。(2)有的政治教师的采用“满堂灌”、“说教式”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表演,学生在整个的课堂教学环节成了听众,严重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学习很被动,造成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厌学现象严重。

(二)教师的教学缺乏时代感,师生互动不够

初中的政治教材的情景材料的设计都是服务于知识理论的理解。在特定的情景材料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深入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情感理念。然而,一些从事政治课堂教学的教师缺乏教学的激情,缺乏时代感,太固守教材,只按课本顺序讲一遍,不能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缺少互动交流,在政治教学中不能把富有时代特色的时代背景材料及时的融入到教学中,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时代特色和充满活力。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只是为了应对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本策略

我所在初中学校多年来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了长期探索,学校每年采取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例如政治课开展每年一次的公开课,我们称之为是“同课异构”,让老师把自己授课的精髓都集中在一节课上展示出来,然后同学科的老师去交流,交流的核心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W的新理念。其基本策略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必须吃透新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在新课改下所要求到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是政治课教学中的最为基本目标,只有把握准确教学的知识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所以在备课时要把握本课的知识结构,认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例如:我在准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节时,我反复研究课程标准,本节课的知识点非常少,但学生不易于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从教材的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而教学的难点就是“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那么如何突出重点和如何突破难点呢,我对于教材的整体内容进行了整合,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三个环节,把宪法和普通法律进行了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得出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结论。思想政治课的时代特征性强,我为了突破难点,对教材结合时政热点进行了补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思考与分析,加深了对于本节课的深入理解。同时在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又获得了新的知识,情感与能力都得到了升华。

所以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不能太单一,把教材的知识点简单的读一遍让学生的知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就可以了,这样只能说明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最终结果也压制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二)教师必须扮演好“导演”的角色

宪法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美利坚合众国;擎天柱;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05-01

一、目标的优化设计

《美利坚合众国的擎天柱》一课,我结合课标要求,对三维目标进行阐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提高阅读材料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评价1787年宪法;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内容;采用角色扮演和案例辨析的方式,探讨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和构建相应的结构示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结合本国国情的创新成果;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均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都对本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认识到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和各自的独特性,能学会为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在三维目标设计中,我注重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使它们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二、内容的优化设计

周彬博士在《课堂密码》中倡导:科学化的“教什么”与艺术化的“怎么教”。一堂成功的课包容着教师的个人魅力,广博的知识结构。所以,新课程反对机械的教育;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整合教科书课内外的内容,围绕课标要求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做到大胆扬弃,从而达到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面对挑战,我大胆加以实践。

(一)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

1.探源美国1787年宪法

2.解读美国1787年宪法

3.评析美国1787年宪法

我围绕着教学目标:以重点难点“美国1787宪法”为主线,把本节课相关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走出教材看教材,也使学生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解读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巧用教材导读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

如在解读美国1787年宪法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以下材料:

第一条,第八款:合众国国会有权: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制定工商业政策、建立军队、决定军事以及外交政策、决定对外和战,管理对外贸易等。

第一条,第十款:各州无权:自行发行货币、征收关税、保有军队、宣战、媾和、外交等。

――《美国1787年宪法》

教师活动:什么叫联邦制?联邦制和原来的邦联体制有何不同?联邦制取代邦联制有何意义?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解读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条款。(显示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

教师归纳:不同点:中央政府权力扩大、集中,地方政府的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意义:政治上: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济上:形成全国性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上:有足够的权威来维护国内统治和应付外来威胁,巩固新政权。

三、策略的优化设计

教学过程中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这就是教学策略。我特别注重导入的优化设计和过渡的优化设计。

(一)导入的优化设计

精彩的导入如同画龙点睛,将本节课问题情境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助于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身临其境;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优美诗篇,引导着学生继续探寻。

在本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1.课前渲染:上课之前请学生欣赏美国国歌和一组图片,同时滚动美国国旗。早期13块殖民地,华盛顿,自由女神像,总统山,白宫,国会,最高法院等图片。2.课堂导入:大家知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美利坚民族的象征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自由女神像――它是美国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象征。

教师问:美国由一个受压迫的殖民地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他的崛起原因是什么?

展示材料:《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说:“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

学生依据材料回答:

汤姆斯,弗里德曼认为美国的成功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而它的核心就是美国1787年宪法。

事实证明,这样的导入设计可起到统领全节、先声夺人的作用,使学生的求知欲一下被刺激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入课堂,对学生学习新课,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过渡的优化设计

如果说课堂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各个教学环节是颗颗珍珠,那过渡语就是串联一颗颗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丝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可以预料,合理、巧妙的课堂过渡语的运用必将为历史课堂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