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范例6篇

人生的境界范文1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人生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境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人生境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是鲁迅的人生境界。

王国维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治学的第一境界; 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治学的第二境界; 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为治学的的三境界。其中同时也包含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人生的感觉,像清水,似白云,清淡而又复杂。人的一生或是悲凉,或是快乐,或是洒脱。人生如乐章,跌宕起伏。细细品味,似幻如梦。

想起了庄子的人生,如同蝴蝶一样凄迷。庄子是洒脱的,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的人生是与自然亲近,与大地相融合。这是一种美,人生的美,潇洒是他的人生境界,人生的境界不过如此。

人生如梦,庄子就在梦中变成蝴蝶,翩翩起舞,从这梦中我可以看到他的人生追求。庄子追求的是自由自在,自然无待的人生境界。庄子把摆脱看成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因为庄子无法承受那种使人性扭曲的压力,更不以这种重压来桎梏他人的自由,所以庄子“持竿不顾”。

庄子是一颗守望心灵月亮的树,而且是孤独的树,展现给人世间无限的魅力。

庄子不容抗拒地为我们播下思索的种子,让人感觉他那一腔恣肆的情怀。事实上,在我们的人生中,除了令我们振奋的美好前景外,也充斥着庸常之辈无奈的心态以及认同世俗的风气,窒息着理想者的呼吸。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诱惑,有时会不知所措,当我们走进庄子的人生,看到的是一个忍受生活痛苦孤独、超凡脱俗,守护理想而又无比热爱生活的哲人形象。

潇洒的庄子不是坐在濮水之滨,而是坐在人生河流的岸边,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时刻警示着我们:拒绝诱惑,摆脱诱惑,这是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范文2

这次,我们同团一行二十五人奔赴大草原,一路上虽有三十多时辰的车程,然而,火车上可以打打牌,一会儿看长江,一会儿看平原,火车越过不同的风土,时不时的把我们的眼球吸引,不时,又有人来上一小段子,大家早把旅途的劳累忘却。

对于草原,我们的心里早有数,多少诗文为之抒发,多少镜头为之掠影,可都没有亲眼目睹、领略的那么真切。火车进入山西境地,那里的山形地貌、民居屋舍给我留下了凄凉酸楚的印象,那瘦弱的、零散的羊群在乱石的缝隙间寻找着枯黄的野草,小河也是微见细流,河床只见布满的乱石,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解放前。进入草原,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起来,有人开始呼叫了,数码、DV开始忙碌,人们不禁把眼前的景色与书本上、电视上的描绘进行比对,由衷地抒发着各自的感慨。

在草原上,喝过下马酒,放下行囊,年青人便急不耐地开始骑马,我们看表演,晚宴烤全羊,篝火晚会如约而至,让我们大致领略了草原风情。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草原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总感觉老先生笔下的杰作是在故作煽情。小丘是那样的小丘,可草原却是一片的荒凉,足下是一片稀疏的枯草,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门在外,吃点小亏,在所难免。一只烤全羊二千二,贵是贵了点,可有时花钱就是为了挣个脸,而这个底细偏偏让一个耳尖的队员听见,知道导游从中弁利一千二,有人开始有反应,借着草原的酒劲,当晚就有人想去理论。我想,导游其实就是生意人,既是生意,赚钱就是目的,价钱是领队当众给协定的,要怪只能怪我们没有足够的见识;何况,山东和重庆团队的比我们的还贵;导游业内的潜规则我们不懂,这个钱理应他们赚。当然,也许是我发自真心的对后生们的宽容,我觉得要多给与他们发展的空间与生存的勇气,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得到这样的呵护?

吃过烤全羊,惹得一身臊,导游身上的毛病似乎也多了起来。“外导”家在呼市,昨晚没和我们同住。清早,车上的空调已转了好一会,她才匆匆赶来,尽管她深表歉意,可怎么也洗刷不了这个不是。从响沙湾返回时,我们又等了她几分钟,有人说她是在结算回扣,于是,有人联想到烤全羊,骑马,坐骆驼等等,有人心里开始不快。那个眼尖的队员,一再问她的导游证号,说要“表扬”她。

车子在紧张的气氛中启动了,导游努力想缓和一下,却没有人回应,我是疲倦了。这时,我们的领队开始说话了,话题从两次等导游开始,说他们是为结算回扣耽误我们的时间,看似维权,话却咄咄逼人。“地导”小杨是个性情中人,听出了话外之音,反应过于强烈,口口声声要对天发誓,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竟然把骂人的脏话也说了出来,以此来反击对自己的污蔑。事已至此,感觉有些尴尬,这样的事说大就大,说小的确小,这要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大家都没出声,这气似乎冲的是领队,他“嗖”地从座位上窜起来,手指频频的点着导游的鼻尖:你刚才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你再说一遍,你敢再说一遍?!小杨自知失言失态,有损行规,而对方并没有给个台阶,得理不让。于是,她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赶忙解释、赔理、道歉,说刚才的火气不是冲着他,也不是冲着大伙,而是针对这个“外导”,以表她与我们“同仇敌忾”。咱领队是谁呀?受了这种气,岂能轻易善罢?他的声音一再提高八度:你是谁?我是谁?你敢跟我吼?你叫什么名字?他这一出,明显是想得到大家的呼应,见谁也没出声,才悻悻落座。

人生的境界范文3

关键词:儒 道 有为 无为 处世之道所谓儒家之道,简而概之,即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它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家。后世对于儒家之道附会甚多,从许多学科都可以解释一番,而儒家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于教授一个人该如何修养自身以处于世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谓道家之道,即指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它包括治世之道,处世之道,自适之道等。本文主要从儒、道二家处世之道的相异处着笔,探析个人修养当中应该如何调和二家思想以达到一个儒道合鸣的境界。

一、儒、道二家处世之道浅析

历来学者大都认为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周礼,而我拙以为孔子的主要目的在于实行“道”,“仁”只是实行“道”的一个内在要求。“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朝闻道,夕可死也”;“道不行,乘浮桴游于海”。实现“道”是孔子一生的奋斗方向,而要实现这个“道”,就要积极入仕通过统治者施行。在道家,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但他又说“道法自然”,所以也有人说道家追求的是自然。庄子认为人应该不为外世的功名利禄所累,人也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逍遥于自然之中。庄子在《齐物论》中就认为这个世界原本无是无非,无所谓对与错,又何必纠结于人世的得与失呢?所以总的来说,儒家的处世之道主张一种积极的任重道远的有为人生,道家的处世之道追求一种相对消极的自适逍遥的无为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现世的人生应该做些什么,要有为,而道家的思想是主张个人在精神层面上的修养,做到游心乘物。

儒家思想,对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影响。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固然有多种实现途径,但是,在封建社会,商人、手工业者等往往处于“下九流”的地位,儒家认为最为高尚的职业是通过读书从政,“学而优则仕”,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汪洙的《神童诗》前几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两句诗形象的道出了士大夫的心理。道家尚任自然无为的主张也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如中国文学作品中对山水进行崇拜摹写和士大夫对自然的亲近,中国的隐士之风等等。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一个涉世未深对未来满怀抱负、对人生充满憧憬,渴望作出一番成绩的年轻人,那么道家思想更像是一个谙尽人世布满沧桑的老者,深谙功名利禄到头来是一场空,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人裸的来到这个世界还是裸的走走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一个人基本上在年轻的时候充满激情,怀揣着对事业和爱情的希望与激情,但在经历的社会多年之后,则慢慢激情消退。

二、儒、道合奏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需求是人类的第一级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等等。 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是金字塔的基石。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只有一一由低向高去满足和实现这些需求,儒家就比较现实,他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即使像颜回,虽然生活不富裕,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可以满腹。庄子理想中的神人却是不食人间烟火,吸风饮露,这显然不切实际,但他穷困到一定程度也还是要向人借米,他的自我实现理想太高以至于忽视生理满足这个基础。金字塔怎么能没有一个厚实的基垫?

所以一个人活在当下应该以儒为基础,以道为修养。金玉满堂你可以视之为粪土,但没钱却逼得英雄好汉!荆轲不愿受恩于别人,俗话说“出来混的,拿的都得还”,但时势所逼,燕太子丹要他去刺杀秦王,即使他料得此去凶相多,吉相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任凭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得纵身一越!庄子说,人之所以为外物所累,就是欲望太多,可是一个人要生存,面包就是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不能自给自足,就要有求于人。孔子就深谙这个道理,他也更为现实,他的主张主要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因为他要“取悦”于统治者,只有统治者给予他官位俸禄,他才能获得物质满足,进而实现理想抱负。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那样没有欲望,每个人都满足于柴米油盐,那么这个社会恐怕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社会就不会进步!

但是在追求面包的道路上,能一帆风顺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在追求名利的独木桥上挤了太多的人了,难免就会有许多人掉下去,也有在中途觉得不得意而自愿跳下河去的,如陶渊明。此时,他们可能很郁闷,心中很纠结,但是人的本能是要求生的,所以此时他们又从老庄那里寻求安慰。就像老子说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道德经》)在你得势的时候不要张扬跋扈,应为这是不长久的,要处下不争,在你失意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月满则亏,月亏则盈,“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经》)地球是在运动的,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倒霉的位置上,这样,就不至于钻牛角尖,走上不归路。再学学庄子的潇洒神人,吸风饮露,苏轼被贬海南曾经一度饥饿,就是这样过的。这样,你就可以心平气和,一个人心态好了,反而做事就没有压力,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有想不开的,如屈原。很多文人都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如王安石前后期诗风的转变,仕途上的两仕两罢之后,一改往日的热衷于功名政治,转而为“荆公”体,但表面上的闲适却难掩深沉的悲痛。“年少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许多人在年轻是多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谓年少轻狂。而在年老识尽人事之后却认为道家更是炉火纯青的处世原则。

三、小结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在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并存着,只不过有的隐有的显,或者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坡的形象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可谓是典范,儒、道思想同时在他身上呈现,如他的有关写赤壁的诗文中就出现了三家的痕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仰慕周瑜的豪杰风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自己却“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政治报复还没实现,却又因“乌台诗案”而沦落至此,自比周瑜显然是从儒家的角度来比较的。而《前赤壁赋》中后段的文字又体现出“七情六欲随缘生色”的佛家思想。以及庄子的相对论思想,“...物与我皆无尽也”。当仕途顺利时,统治者用他他就全心全意做好政治工作,而遭遇不幸时,他在贬谪地依然尽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做事实,如在徐州治水和杭州整治西湖,但是他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以雍然大度的心态泰然处之。他的文章中不仅表现出儒家的入仕的思想,也反映出道家羽化而成仙的思想。许多人喜欢他欣赏他的境界大多是佩服他可以在得意和失意时处理的那般自如。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处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诗文中那种闲适自放的状态是许多人都羡慕和憧憬的生活情趣。许多文人士大夫做不 到这一点,如果屈原像苏轼一样,他就不会在痛苦中百转千折而自投汨罗,柳宗元和刘禹锡具有相似的从政经历,二人同被贬谪是,刘禹锡却郁郁而终,而柳宗元则游山玩水,比刘禹锡长寿许多年。从二人的诗也可以看出来。所以一个人处于世应该将儒、道二家的思想结合起来,用无为的境界去统摄有为的人生,则可游刃于人世的浮浮沉沉而安然自处。

参考文献:

[1]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人生的境界范文4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风为裳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

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写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与他后来的转变形成了对比。

C.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饱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深深的敬佩。

D.小说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法,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E.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活境遇,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2.小说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3.“同学们”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4.本文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风度

铁凝

那年宋大刚和李博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李博十五岁,宋大刚十七。他们和胡晓南同在黑石头村的第八生产队,程秀蕊的爹就是八队的队长。村里为他们安排的房子在程家隔壁,一个只有两间干打垒小屋的院子。黑石头村是这一带平原的穷村,有沙土地,产棉花。男劳力一天的工分是一毛二分钱。虽是穷,这三个城里来的学生却没有特别沮丧,他们白天上工,晚上回来就着柴油灯读书写字。年龄最小的李博喜欢打乒乓球,每天不管多累他也要站在院里对着土墙打上一阵。常常在这时,隔壁的程家,程秀蕊的娘,一个头发蓬乱、颧骨红红的小个子妇女就会隔着墙头叹一声:唉,这些城里的学生啊,可怜不待见的!

他们衣衫褴褛,但他们使程秀蕊受到吸引。她要娘有闲时帮他们缝补磨破的衣服,当她被派去送还那些衣服时,就自然地和他们认识了。她从他们那里借来不便公开的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她和她的全家有时会邀请他们过来吃饭,玉米、红薯两样面混合的素馅蒸饺。逢这时他们会敞开肚子,把自己吃得呲牙咧嘴,昏天黑地。

爹和娘对城里来的学生们,那实在是好。学生们似又拿不出什么来感激队长一家。

一天李博从县城回来,兴奋地告诉胡晓南和宋大刚,他能从小姨她们厂拉来一车大粪送给程秀蕊家。给程秀蕊家送一车大粪,这是在厂里当门卫的姨父出的主意。原来厂里厕所是包给附近一个村子的,村人一星期来掏一次大粪。姨父说李博他们可以在村人之前先掏一次,其实也就是偷粪的意思了,因此要在晚上。他们把大粪拉回村之后,得赶紧连夜再将车和粪桶送还。

程秀蕊并不知道他们的偷粪计划,当他们就要去实施计划的时候,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这个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不知为什么,她忽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她觉得她和李博属于“我方”。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一场怎么样?她紧紧盯住李博的脸,眼巴巴的。她这样撺掇时李博和宋大刚正要去往县城拉粪,但李博向程秀蕊隐瞒了晚上的偷粪工程。他非常注意地听着程秀蕊带来的消息,然后用一声“嗯”表示他同意约吴端。这同意虽只短到了一个字,程秀蕊却听出了其中的热望,便立刻追问明天行不行。李博为了这个“明天”稍微迟疑了一下,结果还是答应了一声“嗯”。

……程秀蕊站在家门口,在光天化日之下闻着墙根那堆新粪呛人的气味,看着由远而近的李博和宋大刚。她已经从浇了一夜地回来的胡晓南那儿知道了这一夜的“粪”事,她粗算了一下,这一夜他们不停地走了70多里地吧。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在经历了一整夜的长途跋涉之后,李博在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一尘不染。他的球拍是名牌红双喜的,他站在黑石头村小学的院子里,一定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流星”的,边缘的破损处沾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严格地说,他的衣裳肯定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互相握手――据说。所以用了一些“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那天她的娘突发阑尾炎,程秀蕊和爹一块儿送她去了镇医院。虽然娘在镇医院当时就做了手术,但程秀蕊回到村里已经是第二天,赛事早已结束。

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他细瘦而有力的胳膊挥动着粗柄铁锨,显得那铁锨挺笨大。“哎――,李――博!”她卯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谁――赢――啦?”

程秀蕊的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不间断地泛着回音。她拖着长声叫喊着,叫喊着就冲到了他跟前。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盯住他的脸,像怕吓着他似地把叫喊变成了小声,她小声问道:谁赢啦?

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他的神情真挚而又惆怅,或者还有一种清淡的思念。

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那天的赢家是谁,程秀蕊却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那就是她在从他们那儿借来的书中见到过,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词: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一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

(有删节)

5.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她从他们那里借来不便公开的书”,如《怎么办》《父与子》《安娜・卡列尼娜》等,这让读者体味到青年人积极向上、向往进步、渴望知识的心。

B.小说第八段有关李博和吴端的外貌描写,意在说明李博的生活困苦落魄,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李博“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那个吴端,嗯,真棒”,“真棒”一词主要体现了李博对对手球技的赞美。

D.程秀蕊对这三个从城里来的青年人很好,是因为同情他们的遭遇;李博和宋大刚不停地走了70多里地拉回一车粪,则是以此来感激队长一家。

E.小说中程秀蕊关心的是比赛结果,而李博领悟了比赛的真谛:遇到一个高贵的对手,比赛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个人之间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

6.程秀蕊的娘感叹“唉,这些城里的学生啊,可怜不待见的”,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请简要说明。

答:

7.“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一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

8.小说题目“风度”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文人的风度

梁阁亭

1957年,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被打成“”,放逐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家庭生活捉襟见肘,迫于生活压力,吴祖光的妻子新凤霞将丈夫收藏的齐白石所画《七雄图》和《玉兰》卖掉来填补家用。两年后,吴祖光归来,新凤霞向丈夫道歉,说没有保住他最心爱的字画。吴祖光反过来安慰妻子:“再重要的画也没有人重要。”一日,吴祖光和新凤霞到王府井,途中偶遇老舍。老舍紧紧握住吴祖光的手:“祖光,我正要找你,快,快,到我家去。”到了老舍家,老舍拿出一幅画递给吴祖光:“祖光,这是你的画,现在还给你。”吴祖光接过来一看,愣住了,这正是新凤霞卖掉的那幅《玉兰》呀!原来,也酷好字画收藏的老舍一次逛画店时,发现了这幅画上有吴祖光的题字,就价也没有还,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视画如命的吴祖光无比激动,追问老舍花了多少钱,说日后一定要还钱给老舍。但不管吴祖光怎么问,老舍终究不肯说,只叹息道:“只可惜没有办法把凤霞卖掉的画,全部给你买回来。”老舍在还给吴祖光的画作《玉兰》的留白处,题了一行小楷:“还赠祖光,物归原主,心愿了矣!”

1949年,爱收藏的黄裳托友人向精通书画的张充和求字。那时,恰好张充和与傅思汉新婚燕尔,准备赴美,匆忙中遂将此事忘却。32年后的1981年,张充和翻出当年信札,发现漏掉曾答允黄裳的一幅字。素以诚信闻名的张充和于这年6月23日为黄裳书写东晋陶渊明的词赋名作《归去来兮辞》,并附信一封:“想来你已忘却此事,因1949年的信尚在,我非了此心愿不可……”收到信的黄裳由字度人,百感交集。

1991年,黄裳因家中有难,万般无奈之下,将包括《归去来兮辞》在内的心爱藏品易手。事后,黄裳为此惴惴数年,深感不安。13年后的2004年,几经转手的《归去来兮辞》被醉心于“旧时月色”的香港著名作家董桥收藏,视为至爱。但当董桥听说这幅《归去来兮辞》曾是黄裳的藏品,并且黄裳一直在为当年此画的无奈易主而神伤、自责时,毅然忍痛割爱,将《归去来兮辞》归还给黄裳。心存感激的黄裳在《万象》杂志发表长信答谢了却自己心愿的董桥。

物归原主,完璧归赵,成就一段文坛佳话,书写了稳正大写的“人”字。细节中,一个个谦谦君子形象从纸上呼之欲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气息扑面而来。

参考答案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B项,错在“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与他后来的转变形成了对比”;E项,错在“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C项,“饱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深深的敬佩”有点言过其实。)

2.九度是一个贫困却不潦倒,屡遭不幸却能以一种热情、坚强、乐观的心态,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去面对人生的生活强者的形象。①坚强、乐观:他人生多舛,上大学时生活贫困,工作后受牵连下岗,后来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做生意又被人欺骗,但他丝毫没有消沉之气,而是坚强面对,勇于承担,并且总是能看到生活中的温暖,热情地对待生活。②自尊自立:拒绝接受贫困贷款,在校友录上留言向来是报喜不报忧,拒绝接受同学们的帮助,在聚会上拿不出钱却不肯白占大家的便宜,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自尊自立。

3.①与九度形成对比。既写出了“同学们”面对生活,总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缺乏对待生活的热情的错误心态,又衬托了九度贫困却并不潦倒的风度,写出了九度的坚强乐观,使九度这一形象更加突出。②揭示主旨,深化主题。“同学们”是社会中大部分人的代表(缩影),他们身上反映出了当今社会很多人共有的心态,“同学们”的生活态度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生都有顺境逆境,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每点3分)

4.示例1:我认为其必不可少。理由:①主题角度:小说结尾画龙点睛,使读者对作品主题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②情节安排角度:与前文九度的表现、与小说题目相照应。③人物形象塑造角度: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清晰。示例2:我认为属于画蛇添足。理由:①表达效果角度:如果没有这个结尾,小说会给人更大的思考空间。②主题角度:限制了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5.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C项,错在“主要体现了李博对对手球技的赞美”;D项,错在“是因为同情他们的遭遇”,还因为程秀蕊尊敬他们,甚至是羡慕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B项,除了“说明李博的生活困苦落魄”,还有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说明真正的对手是精神上的对等和竞争的意图。)

6.①他们是城里的孩子,来到很穷的黑石头村下乡,与父母远隔。②正是读书的年龄,却只能白天上工,晚上回来就着柴油灯读书写字。(每点3分)

7.①这句话明写程秀蕊的神态与感受,暗写(或侧面烘托)李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风度。②李博和程秀蕊所处的时代是混乱、喧嚣的,可是那个时代因为还有李博这样一群有理想、有高贵人格的年轻人存在,而显得安静、“纯真”,由此赞美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自然、纯朴与真实。(每点3分)

人生的境界范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12009)03-0004-02

摘要:生活世界的审美是对人类生存价值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审美形态浸透着人生境界,也包涵着人生境界意义的生成,人生境界是人对生命意义追求实现的水平和状态。本文在概括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二者关系这一独特角度进行透视,一方面使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相融沟通,另一方面使二者的关系更加显豁,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获得更多的启迪。

关键词:审美 审美形态 人生境界 自由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万紫千红般的美。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艺术和美则充分地显现了人的自由。因而,追求美也就是追求自由。境界是审美活动在对自由生命的追问和在人生中不断建立起来的一个理想的世界。人生都是有限的,但是同样是有限的人生,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境界。而审美形态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蕴涵着丰厚的人生内容,不同的审美形态显现出不同的人生境界。

一、境界的历史渊源

境这个词出现很早,最初是疆界和景象。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它的论述很多。《孟子-梁惠王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人。”几乎同时,境又用于指某种精神心态,《庄子?逍遥游》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后来境又指某种所处地方。陶渊明《饮酒》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境界一词出现稍晚。最初也是指地域疆界。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后来的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王昌龄在他的著作中也说过“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人生也有种种境界,或说种种境地。冯友兰把人生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认为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宇宙人生了解的程度最高,它是人的存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天地的境界也就是自由的境界,也就是人生境界,它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种更为本真的关系。在自由的境界。人与世界处在一个层次上。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是互相联系着的。很多审美形态就显现了多样的人生境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主要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人生境界,如《俄狄浦斯王》等悲剧是这方面的代表。西方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出现,表现了心灵对形式的超越,是对优美这一和谐形式的突破。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批判精神的张扬。而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又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所以说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是有联系的。

二、审美形态显现人生境界

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使人作为审美主体给予客观对象以不同的审美判断。随着审美实践的发展,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形态,象可亲可爱的优美、可笑可喜的喜剧、可钦可敬的崇高、可悲可叹的悲剧等。当然,不同的审美形态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生境界也影响着美的感受和创造。例如,我们可以从悲剧这一审美形态中看出人生境界。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强调灵魂毁灭的背景。但他不排除英雄人物或者正面人物作悲剧的主人公,尤其强调悲剧性事件的肯定性价值。从根本上说,悲剧主人公身上必须具备某种善的品格,即具有某种肯定性的特质。审美的人生首先要把人生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比如尼采把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同时将艺术作为提高生命力战胜人生悲剧的最根本手段。我们知道悲剧作为审美形态。从情感上讲,悲悯同情的泪水能洗涤心灵的尘垢,可以使观赏者由于处于悲悯同情他人的地位从而获得一种道德的尊严感与崇高感。所以,尼采在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的东西时,悲剧这一审美形态能让他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就是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也就是审美的人生,因为他正是在用美的视野去估价痛苦、险境,这种估价激发着他生命的活力。具有审美的人生态度的人不拒绝一切人生悲剧,从尼采的悲剧形态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境界。

高尚的人生境界在审美形态中凝结,审美形态不能脱离人生境界。一些伟大的艺术品中包涵着伟大的自然美、社会美这样一些审美形态,我们对它们进行比较深的体验后,从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及主人公的人生境界。因为对审美形态的体验说到底是一种人生体验,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体验的浓缩与升华。比如从音乐给人的审美感受来说。如果你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你的体验内涵的是一种悲壮、激昂的人生体验。进而你会发现这音乐中的壮美这一审美形态可以让人看到贝多芬面对困苦时的那一种勇往直前的人生境界,若没有深刻的体验,当然对里面所描画的审美形态不能把握,也就不会想到贝多芬的人生境界。不仅是对音乐如此,对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一样的。

艺术作品中显示的崇高这一审美形态,它能开阔人的胸襟怀抱,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人生境界。并能从中看出作者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从鲁迅的文章中看见那种人格的崇高和悲怆,可以看出鲁迅的伟大灵魂和精神。他的文章与其说是以凝练雄辩的文笔打动人。博大悠远的意境感染人,不如说是以深邃的思想启迪人。崇高的人格震撼人。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刚勇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他的人生境界。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它们作为人和外部世界的心灵对话,应该穿透心灵和自然物象的单一层面,超越有限性而进入到一个博大深邃的精神空间,真正优秀的诗歌抒写的是一种感觉,尤其是那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比如我们在鲁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作品既有对鲜活的生活细节的叙述。又有对某一历史阶段人的生存状态的体悟、审视和忧虑。在开掘日常经验的过程中,产生出强烈的时代感。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心中分明涌现出一种阴郁低沉的东西,甚至是尖锐的刺痛与无边的苍凉。从作品描画的崇高这一审美形态中,我们看出了鲁迅有一种刚烈飞扬之气,有一种道劲飘逸之态。鲁迅生前那种现实中的忧愤、乱世中的清醒、寒冷中的傲骨、逆境中的坚强,给我们一种心灵的激荡和震撼。我们知道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离骚》中屡屡剖白自己的爱国之心。那种崇高的审美形态与他的人生境界融为一体,他总是以君为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以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骥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里的“美人”喻君主,为君主的“驰骋”,甘愿“道夫先路”,便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为了君主的利益,他不惜自己的生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甚至向君王发誓表达自己的忠心:“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这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我们用审美的方式从壮美这一审美形态中得到的美的享受。壮美。以其刚 毅坚强的品格,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抗压力,壮美的审美对象,不仅具有雄伟壮阔的外观形式,而且还具有刚毅坚强的内在品格,充满阳刚之气。在外部折磨与考验中不改变其本色。由于壮美主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因此。人们面对壮美的事物时,总是感到自身的强大,从而产生一种恢宏豪迈的美感。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从不同的审美形态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我们知道。一定审美形态总是呼应着一定形态的人生,并且在人生中获得内涵、意味和情调。但在实际的人生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命运遭际等的差异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精神的集中表达和显现,这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也就影响到艺术的感受和创造。

三、人生境界影响美的感受和创造

审美形态显现了人生的境界,而不同的人生境界又会影响美的感受和创造,使审美活动在现实性上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特征。我们知道审美的最高的层面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而人生境界渗透在人生里面,也渗透到人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包括审美判断中。审美形态在现实性上也反映出了“人”的境界。众所周众,人曾经是动物,是大自然的一个自在的部分。人之所以为人,是从他不是把自己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按照自己的观念和需要进行加工改造的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从他把自己作为自由的主体从自然必然性的支配下解放出来的时候开始的,这个过程在原始艺术中得到了完整的反映。古神话、陶器、建筑物,洞窟壁画中出现的人的形象,往往是和动物结合在一起的。或人面蛇身,或人面鸟身。或人面狮身等等,都无不是从人到动物的过渡的象征。这些物态的审美形态反映了“人”的形成过程,它们给人以自由和解放。让人得到一种美感和精神慰藉。

自然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丑,但经过人的审美意识的加工改造,即所谓“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从而使人浮想联翩,达到情景变融,就获得美感。如宋代的周敦颐喜爱莲花,作《爱莲说》:“予独爱莲之也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用莲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唐代骆宾王则用蝉表示自己未被人理解的高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浩,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赋《青松》展示革命者的坚强不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作《咏梅》,抒发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和坦荡胸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他们之所以能对大自然中的不同景物作出这样不同的描述。并且能给我们以审美的享受,是因为他们首先有良好的人生境界。若没有高尚的人生境界,只限于对具体事物的描摹,仅仅从这些事物的形式上去静观,作者就不可能领会蕴涵的情感意韵。也就不能形成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体验,那么我们不可能看到这一些优美的诗篇,更不能从中看见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审美形态特征。

人生境界凝结在作品中,呈现出具体的审美形态特征。每个人的人生境界都有高低之分,由于作者对现实中事物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事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事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同时,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审美形态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他的人生理想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他的人生境界是高尚的,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境界。他作品中的壮美这一审美形态可以说是一种源于思想和心灵的质朴秉性,也就是说源于他的人生境界。在《牺牲》中写道:“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他的人生观,鲜明地体现了一代革命家博大深沉、崇高壮丽的情怀。他强调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崇高壮丽的人生境界值得追求。他非常喜欢自然界的壮美景象。更加崇尚人生中的壮美境界。在他看来,优美和壮美同样值得珍视,因为它蕴涵着更丰富的社会伦理内容。显示了更为博大的自由创造精神,表现出更震撼人心的人类精神力量。一句话,崇高壮丽的人生境界更值得人们去追求。一个人,树立了这样崇高的人生境界。就会获得一种博大的人格情怀,从而立志高远、放眼未来。

大自然的独特之美,对人的心灵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抚慰,它让人的生活感到充实,使人的心灵解放。大自然的崇高之美、阳刚之美,能开阔人的胸襟怀抱,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谛。也就是说作者是否具有高尚的人生境界,也关系到作品中所写的审美形态。

人生的境界范文6

1、自然境界:无甚觉解,不知道为什么而做,几乎没有意义。

2、功利境界:知道自己所做之事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有功利意义。

3、道德境界:知道自己所做是为了个人之上的社会整体,有道德意义。

上一篇廉政小故事

下一篇兔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