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演讲稿范例

人生观演讲稿

人生观演讲稿范文1

人文素质,明显区别于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其中,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相辅相成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面对“科学主义”和“货币拜物教”给自然、社会与人性带来的危机,当代教育应如何抉择?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给出了答案:跟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也在“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努力“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对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阐释。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也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就教育的本质功能而言,如果说古代教育以传承过去为主,现代教育以接纳现实为主,那么,当代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设计未来”。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将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功地设计未来。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升华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出知识扎实、修养好、能力强的人才。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现实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也是对特定文化的吸收过程。同样,对某种语言的摒弃也意味着对特定文化的摒弃。“强势语言的‘入侵’以及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对交流的要求,影响到社会母语本体的安全,使得社会母语内部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受到影响而出现许多类似‘洋泾浜’的现象,或在用本民族社会母语时不时嵌入强势外语的语码。这些语音、词汇和句法的不规范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母语的纯洁性。”这反映的正是当下的实际情况。当代青少年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出现了不规范、同音、简化及不完整等现象,这对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大学生汉语能力的一种退化。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家长、同龄人和社会的关注并掌握话语权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如何应对?其实,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对本民族文化吸收的增多和对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增强,大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更加促进其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培养、情意的完善和情操的陶冶,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新时代的大学新生对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现状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2013年秋季,笔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初期研究显示:认为最缺乏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新生为72人,所占比例为65.5%。这其中,有15.5%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9.1%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要当众作即兴演讲或者有准备的演讲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6.4%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尤其感到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2014年秋季,笔者以演讲能力为主要调查项目,对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了“大学生能力现状”二期调查,参与者为六个专业共六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实际参与人数为235人。调查中,我们发现:第一,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间,报名比率的差距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第一次提出,要求准备有演讲稿的“课前演讲”任务时,立即有学生当堂报名,自愿接受上台当众演讲的任务,此种学生在所在班级占的比率不同,六个行政班级的比率从高到低依次是34.2%、33.3%、29.7%、27.9%、2.6%、0.0%;此种学生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1.3%。第二,报名比率在日后又有变化。初次报名比率极低的两个班级,在课前演讲进行第一次后就陆续有同学报名自愿上台当众演讲。课前演讲进行到第十七次时,先前的2.6%上升至31.6%,先前的0.0%上升至25%,后来的变化甚微。第三,若不受报名时日的限制,自愿报名上台当众演讲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0.2%。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对比一期与二期的相关数据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新生亟待培养和增强的能力之一。大约有65%至70%的大学新生对“语言表达能力”即口头与书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自信。可见,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语言文化素养表示不自信。

三、“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在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充当重要角色

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仅包括汉语言文学,还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狭义文化等多种人文内容。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培养和增强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与审美能力;训练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同时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首先,“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经典、锻造学生优秀思想道德素养的坚强阵地。自近代以来,海禁大开。中国人和西洋思想接触之后,儒家的中心地位便渐渐被动摇了。固有的中心思想虽被摧毁了,新的中心思想却并未建立起来。于是,近代、当代的中国人便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步入歧途。然而,“立国之道,尤有其大经大法,……断非剽取他邦文物所能为功。”我国立国之道的大经大法,已为我们的先民所验证,这就是存于经典里的以“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是我们“先民数千年来精神所系者也”。“经”,是我们中国“文字之所从来,学者不欲保存吾国文字则已,如欲保存之,以振起中国特立之精神,则读经一事,其关系岂不重且大哉”。而中国人的精神即我们的国民性———“中山先生谓我民族生而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固有的道德和智识的策源地即在经书,而恢复固有道德和智识,也只有从读经下手”。即便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典依然是现当代最有价值的思想养料。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从经典中认识古代的文化。例如,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读《易经》;要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可以读《礼经》;若以史为鉴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可读《春秋左氏传》,春秋二百四十年里的治乱兴衰,一定程度上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和参照。我们为了“明天”而读“昨天”的文化,或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或是思想的或艺术的,都可以从经典中找出有价值的资料。另外,“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真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工科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专业规范和课程体系,那么,在工科院校里应如何教授经典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讲,一要选取显明易解的善本;二要注意选择程度浅深相宜的读本;三要有通达的教师来指导;四要批判地继承。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文字的变化相对于语言来讲“较慢、较规范,延续性较强,要多写多练,在书面语表达的练习中去促进口语表达的规范发展”。所以,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和塑造工科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其人文素质。其次,“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升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有效平台。通过名篇阅读、诗词鉴赏、口语交际训练、写作实践、演讲训练等形式,“大学语文”课堂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其生动性、趣味性对工科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演讲训练为例,最初上台演讲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从准备演讲稿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从互联网上下载文字资料,而自己加工、润色的部分并不多;二是,从上台演讲时的口头语言表达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会被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束缚”住,不能流利、自然的表达,“背”稿的痕迹明显,有的同学慷慨激昂一番却给人以空洞无物之感。教学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一是“静中生慧”,即在课前作有准备的演讲。这种演讲可以是全命题式的,也可以是半命题式的或者是无命题式的自由演讲。要求结合幻灯片文字播放,适当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二是“急中生智”,即台上同学完成有准备的课前演讲之后,由台下同学上台进行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可不指定点评嘉宾,这样利于台下大多数同学进入“观众”的角色,也利于台上与台下的互动。以上两种训练,在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及敏捷度等方面有益于大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的品格素质。这种在课堂上的“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举办辩论赛也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由本班学生充当主持人、计时员、评委、智囊团成员、亲友团成员等,辩论正反方均派出四名选手,以“国际大专辩论会”为模版,适度创新。这种训练可以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新事物认知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事物的忍耐力等,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其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人生观演讲稿范文2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口语教学;英语演讲

随着人文交流的日益深入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于具有国际交流经验和背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人文素养课程,也需要成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有力一环。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英语演讲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使其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将有助于培养有温度的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忙于听讲、记笔记,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口语练习。其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口语训练,导致学生缺乏自信、不愿开口;回答课堂提问时,照搬课本,不会总结;与同学讨论时,无话可说,或语无伦次、逻辑性差。最后,受到教材的限制,英语口语活动大多还是围绕语言技能开展,一些问题过于浅显,只是对原材料的简单整理和复述,难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较弱,直接影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产出导向法”与英语演讲

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下文简称POA)被正式命名。POA理论是文秋芳教授针对中国外语实践中“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依据当前中国大学生学习现状以及大学英语课程的特征,以Swain的输出假设为基础,首先提出“输出驱动假设”,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最终不断经过教学研究和探索形成的理论体系。POA理论体系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为教学理念,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依据POA理论,首先,教师应创设有交际意义的主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驱动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其次,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提供产出帮助,促成学生完成任务。最后,在学生完成语言产出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实践—学习—实践”的认知过程。笔者以POA理论为指导,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借助英语演讲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与综合、评论等多重思维能力,同时借助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使学生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机会。而通过英语演讲活动有效地将口语技能训练、知识面扩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产生积极的实践作用。

三、英语演讲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所用的教材是《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1》,英语演讲的主题是根据课文延伸而来,同时,依据POA理论涵盖的“驱动”“促成”“评价”的三个教学流程,具体设计教学步骤,开展英语演讲的教学活动。

(一)驱动——教师设计真实、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输出任务

在完成教学单元学习后,教师正面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单元主题相关的、真实的、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演讲话题。学生确定演讲主题后,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尝试完成演讲稿,同时可列举出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教师根据本教学单元提出演讲主题,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可检验学生对本单元语言点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依据教材内容,组织演讲内容,促使学生对课本内容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所谓“真实”,即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可能发生的真实语境。例如,教材第一册Unit1GoingtoCollege中的两个话题为“大学里怎样才酷”和“我是新生”。这两个话题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联系紧密。有些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来到新的环境中,有惊喜也会有不安,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在新环境中获得发展自我的机会等,都真切地发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选择这些学生关心的话题开展教学,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也自然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这样的话题讨论之中。学生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可以对已有语言材料(教材里涉及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进行整理,并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收集相关材料,重新组织语言,最后,学生可以总结所遇到的语言问题或提出值得课堂讨论的问题。

(二)促成——教师提供新的学习材料及适当帮助

“促成”阶段包含三个主要环节:(1)教师描述产出任务;(2)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3)学生练习产出,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描述产出任务,使学生明确产出任务的步骤和具体要求,同时教师使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从输入材料中选择产出任务所需的内容、语言形式或话语结构,来组织语言输出。引发学生对上大学的目的、意义和目标的思考,同时学生可以借鉴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话语结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语言产出任务。开放式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陈述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可通过不断练习,训练学生准确概括并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输入材料进行处理的时候,也可提供恰当的新输入材料,帮助学生补充完成输出任务所欠缺的语言知识,并即时检查,对学生的语言产出及时评估,根据不同的学情,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三)评价——教师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产出的评价分为即时和延时。即时评价出现在促成阶段的检查环节,是指教师在学生选择性学习和练习产出时,即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这时的评价只能就学生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既解决了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课后给予针对性的延时反馈。对于演讲评价而言,教师事先要对学生展示的内容有所了解,并做好评价准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演讲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梳理、取舍、整合,形成演讲稿,最后借助PPT讲演展示。学生在讲演前,已通过邮箱递交讲演材料,教师可根据内容提前考虑如何评价,并预估听众的反应;也可提前设计相应任务以提高听众的参与度。学生讲演完成后,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即时评价,肯定讲演的优点,并指出可以改进的部分,再次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讲演内容进行修改,形成文字终稿。综上所述,教师可以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具体水平,设计实用的演讲话题,同时适当增加有效输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本文提及的教学单元为例,具体的演讲练习步骤如下:驱动阶段: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单元(上大学),确立教学主题(如何在大学保持魅力、如何适应新环境),明确教学目标(熟悉大学生活场景的基本英文表达,掌握相关的词汇、话语结构,学会用英语来表述上大学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促成阶段:教师积极创设真实语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布置输出型口语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上大学的目的、意义和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积累相关语言材料,并通过课外收集整理的相关语言素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话题PPT的制作和预演,然后再次回到课堂进行展示。本教学案例中涉及的英语演讲话题有:如何与舍友相处、参加社团的好处、大学生是否应该做兼职。除以上演讲话题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资料,如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对比中西方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学情差异等,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评价阶段:教师针对学生各阶段的表现给予评价,评价输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学生也可以开展同伴互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

四、小结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基于POA理论开展英语演讲,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材料阅读,学会分析处理新的信息。另外,基于课程思政思想的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还可以结合相关文化体验,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过程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陈述个人观点和解决问题时,也能够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当然,基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以提高学生实际口语表达能力为目标,以英语实用性为度,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2]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1-12.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4]郑树棠.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1[M].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人生观演讲稿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爱国情怀,养成高尚人格。所以,高中语文不但是对知识的教授,更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人本理念,正确引导学生,陶冶学生情操。传统文化承载着传统精神以及审美理念,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吸取经验,提升自身素养。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以高中教材内容来分析,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不但有伦理道德,更有古人的价值观,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此利用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深化学生的理解。1.关注作者。在《孟子•万章下》内容中提及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认真解析作品时,必须将其融入于作者的发展背景中。每一个作者,他们的写作特征以及文章中所隐藏的情感以及思维都离不开实际生活。例如,苏轼的作品就直接反应了苏轼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寄托,进而也展现出不同的作品意境以及作品内容,苏轼前期的作品主要寄托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后期的作品则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心往归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站在知人论世的高度上,才可以更加深入的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问题。2.重视语言文字。帕默尔曾经说过: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民主的文化背景,它更加准确的证明了各种娱乐游戏和偏见信仰。叶圣陶曾经说过: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最好的桥梁,根据这个桥梁,读者可以和作者更好的进行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的赏析,让学生在文言文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3.深入作品意蕴。古代人大多数就是运用笔墨来表达自身对社会的情感,其价值观,人生观是辨别是非对错,世道险恶的标准,然后从此过程中获得启迪,以实现精神世界的养成需要。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类思想需要深入文字意蕴。例如,《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第一,学不可以已;第二,用心一也;第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文章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内容。

二、充分展现课堂教学价值,体会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教授,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此来实现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文化气息,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精神课堂。例如可以定期的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针对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让学生轮流发言,可以以演讲稿的方式与学生分享。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这也是提升语言沟通以及组织能力。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良好的利用传统诗文。比如,在杜牧的古诗词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劝学》的一部分内容融入进去,为学生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洗涤。除此之外,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双向互动的作用,让学生把生活经验、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角色扮演、辩论、小组讨论的方式非常适用,根据探究性学习,将传统节日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和收集。

三、利用实践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由于是具备丰富的文化气息。因此,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例如,《论语》《诗经》等在内的古文阅读书籍,借此来正确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将精读和泛读融合在一起,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和品性。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除此之外,熟读成诵是课外阅读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于语文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因地制宜,正确为学生原则阅读材料。

四、结束语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广阔无边,内涵丰富,是华夏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现已广泛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只有不断在高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眼界,才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传承民族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2015,(04):104.

人生观演讲稿范文4

一“、三生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阅读教学中“三生教育”理念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以课文《鱼我所欲》为例,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生命观和道德观。文章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尽管两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凡事不可失其“本心”,因此“义”重于“生”,需要“舍生取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一价值取向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向学生提问:当社会公义与一己私利相冲突时,应该如何取舍?教师不妨借此机会展开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对舍生取义的社会现象进行赞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会学生当国家、民族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我们应当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在面对不正当的利益的诱惑之时,要拒绝诱惑坚守“本心”。

2.课外阅读中“三生教育”理念的应用

仅仅在阅读课堂上开展“三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延续“三生教育”的连贯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必读十本名著,主要包括《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等等,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名著后撰写读后感,以“生命、生存、生活”为题谈谈自己的感悟,通过阅读文章体会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伟大的人性光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作文教学中“三生教育”理念的应用

阅读和生活的积累能够为写作积累素材,而写作反映着对生活和阅读的思考。在作文教学中引入“三生”话题,为学生提供《寻找感动》、《自然之美》、《学会宽容》、《拒绝退缩》等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思考,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学会记录人生中点滴的动人瞬间,培养学生对祖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爱,引导学生探索生活发现生活之美,教会为人处世之道和生存之法,在锻炼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了帮助作用。

二、结束语

语文课程与中学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人文性。“三生教育”理念无疑和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三生教育”理念与课文理解结合起来,将“三生教育”理念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将“三生教育”理念渗透于语文写作的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构建科学的生存观念。

作者:袁涛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中学

第二篇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我在教学中提问道:“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悲剧,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有的学生回答:“国家的落后,拿不起武器保护自己。”从这些历史教训中,同学们不忘国耻。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小学生怎么做才是爱国的表现?”对于这个问题,我没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后写演讲稿的形式来回答。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搜集材料,都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做法: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好好学习。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

生存能力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时,我给出了这样的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如果你是乌鸦,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喝到水?”学生的回答都各具特色,用吸管、把瓶子倾斜……我借机引导学生:“乌鸦在困境中,都能想办法解决自己喝水的问题,大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动脑子、想办法!”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问:“在小朋友掉进缸以后,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跑着找大人。”我又问:“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司马光没有慌,他使劲举起石头砸那口缸。”随后我进行小结:同学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要学会镇定,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自救和帮助他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教育

人生观演讲稿范文5

一、教学目标中凸显人文精神的提高

在政治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很关键,但是更多的是要加强学生情感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政治教学本身就有很多人文知识和人文内容的渗透。比如,在教学人民当家做主的时候,教师可以确立三个主要目标,知识目标是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人民和公民之间权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在能力目标培养中,要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对公民和人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分辨;情感培养要求是要感受和体会我国的主人,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以及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开展情感培养中让学生先了解我国社会发展中所经历的大变革,可以给学生渗透一些以往旧制度下的社会生存状态,在对比中了解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可以让人文精神在教学目标中渗透。

二、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人文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教材知识和内容的深入挖掘,找到开展人文内容的入手点。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地把学科指导引入课堂教学,做到教学中人文理解的结合。比如,在讲解“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从人文精神的教育角度考虑问题,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也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处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诚实和信用原则,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生在了解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的了解,深入人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要更多地深入到情感中,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目的。

三、总结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发展的新理念,在现代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能够让学生深入精神层面了解问题。我们要在教学目标中确立人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夏方秀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沈那中学

第二篇:初中政治教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及创造空间

为了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一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路来探究,问题情境设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对于教师的问题情境设置,学生可以以问题为出发点,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碰到的困惑和不清楚的方面进行记录,当教师讲述时,可以提供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提供的这些疑惑点展开教学,其教学的内容,就是学生所需要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目标顺利完成和进行,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感受法律的尊严”中,结合文中的重难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达到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严重性及特殊性。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在看完后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交通事故?你生活中看过这种相关的交通事故吗?问题的增加,激发了学生探究及学习的欲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观点[2]。通过播放视频,学生的想象更加充满了现实感,为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生活中遵守法律是每个人必须做的。

二、先学后教的具体策略

1.充分利用学案,开动学生的脑筋

在初中政治中,导学案是每一个教师所要具备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导学案中含有教学的目标、重点及难点这些内容。教师通过实施导学案,让学生了解文章主要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对导学案中的教学难点及重点进行思考和探究,学会适合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自己快速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因此,有了导学案,政治教师就不用一上课就需要讲个不停。政治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一起探究和思考知识,同时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知识心得。例如,在“多元化地球村”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展开分组讨论,来认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风俗人情,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过程中,了解到每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对于这些国家的著名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讨论方式,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性的发展。

2.准备巩固练习,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为了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知识更加的了解,就需要学生经常反复性的做相关的练习题,唯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巩固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种反复做练习题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一个引导的角色。通过长期的巩固练习学生就会养成一个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和学习。例如政治教师在讲“我们应尽的义务”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个公民可以享受的权利及需要履行的义务,可以设置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哪些是道德义务?哪些是可以享受的权利?哪些是需要我们每个公民要遵守的义务?等等,通过这些相关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从而让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3.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课堂教学演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让课堂的主角演变成学生,给学生充足的表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文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责任?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都不会用学生理解的语言来讲述文章的内容,但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中,教师需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到责任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不同、角色不同,责任就不同。通过引入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教师也不再觉得那么累了,两全其美,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师引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还掌握了文章的要点及中心思想。引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让教师解放了,对比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与质量都高于之前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改革教育的形势下,引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张升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实验中学

第三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创建游戏平台,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促使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可以创建有效的课堂活动,促使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根据课堂中的游戏,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拓展,让学生在获取充分的尊重,真正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游戏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融入政治教学案例中,对政治教学进行充分的感受与了解,一些教师单纯依据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教育,此种教学方法较为生硬并且比较传统,学生不会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游戏的创设,除了能够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频繁,还能够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初中政治教学性质的有效的提高,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进而促使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二、营造表演平台,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在政治课堂上营造表演平台,促使学生对政治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政治教学,政治教学主要是以理论为根本,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中的理如何提升初中政治的教学有效性分析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彭芳论知识会较为反感,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的好胜心以及荣誉感,组织相关理论知识的演讲活动。例如,可以选择动画演讲,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演讲小组,由1—2个同学负责演讲稿,其他组员负责演讲稿中的具体内容,一些同学在进行演讲的同时,另外一些学生对演讲稿的内容进行演绎。学生根据妙趣横生的画面对政治理论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促使初中政治教学有效的不断提高。还可以对政治本中的课题进行演讲,在对民族情、民族魂知识点进行演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充分的了解,促使学生国家荣誉感的不断增强,此种表演平台的营造,能够将政治课堂的气氛有效的活跃起来,促使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

加强对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热情,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合理的对情感教育主题进行选取,要求学生对事件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能够找出让其最为感动与钦佩的地方,基于此,将学生的情感思维进行有效的激发,促使学生能够处在积极的情感教育状态中,促使其能够对政治课堂充分的喜欢;(2)将大纲文件精神进行有效的融合,把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充分的与之相结合,对学生的荣誉感进行培养,进而将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效的激发出来。

四、融入生活,促使品德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根据相关调查以及教学实践表明,一些学生对初中政治课程热情不高,有时会出现厌烦的情绪,主要是因为初中政治教学时没有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进行教育,致使学生出现反感的情绪。在此种情形下,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进行初中课程教学时,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促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政治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2)将有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的开展,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政治教育重要性进行充分的体会,同时,能够促使其正确道德观的有效形成。

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得以优化

(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摆脱教材的局限,充分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促使学生能够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课堂的多元化的目标充分的实现,以此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将《焦点访谈》等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系统中进行有效的应用;(3)将社会热点问题充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热点对政治教育进行充分的理解。

六、教师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对思想政治进行不断的学习,真正的作为懂政治、懂教育的政治教师,对初中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课程内容、社会热点问题、历史事件等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的探究,将课程内容的全面探索的目标有效实现,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政治教师;(2)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并将其应用到初中政治教学中,成为一个善于教学的政治教师;(3)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将其在初中政治教学时充分的应用,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政治教师。

七、总结

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祖国的前途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政治课将知识性与思想性进行高度的统一,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对初中政治课进行教学时,必须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不断的研究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而促使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作者:彭芳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初中政治教学方法浅议

一、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政治课堂枯燥的现状。教师通过为学生精心设置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融入情景当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政治课堂中,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优势,增加师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互动,进而使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身边的诱惑”,这一课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诱惑,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分辨身边诱惑并且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如,学生出入游戏厅、网吧等问题,将学生身边的案例融入教学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应用时事政治,促进学生学习

时事政治是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时事政治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例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益”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当前我国关于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和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政治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

三、总结

人生观演讲稿范文6

第一,有效整合,控制数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美。我们已经提到了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层层递增又缺乏创意的内容特点,其活动形式上也没有推陈出新。活动组织大都只是因袭或者按部就班——照着做或者仿着做,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形式美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线条、形状、声音、色彩等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反复地直接接触到美的事物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即人们接触这些形式而无需考虑它所表现的内容也能产生美感。”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并没有在参与节目的线条、形状、声音、色彩等方面下足功夫,活动的形式美感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强化。我们认为,无论是校方、还是具体的举办部门,均应该严格把握活动的数量,对传统的活动项目进行有序清理,并施以有效整合,把活动组织的流程简洁,美化活动的感性质料,优化活动(节目)的构成法则,以美丽多元的形式质料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张力。

第二,提高文化含量,内化活动深度,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美。“以文化人”应是文化活动的重心之一,高校学生是一个社会中的重要群落,处于青年时期,易于接收外界信息,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极具文化气息的高校则为这个群落的文化养成提供了生成环境,因此,文化在这个特殊的群体认识世界、优化自我中起到了媒介作用。但是文化活动“不文化”已是校园文化活动屡遭诟病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是部分高校指导教师将活动的内涵弃置一边,活动的文化深度遭到严重剥离。所谓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形式化、表明化的简单陈列,活动的教育意义被掏空。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认为,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需要认真考虑活动的内蕴与实际意义。首先,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活动的文化承载,尽力增加活动的文化因素。如组织演讲比赛,组办方应要求学生的演讲稿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不能仅限于呼告、号召等简单粗暴的形式主义表演。又如,举办诗文朗诵比赛,也应该要求参加者必须深刻了解所朗诵诗文的内在含义、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不能仅仅满足于组织学生将一段既定内容诵读即可(这样的方式也并非诵读的根本要求)。其次,减少“喧闹”,增加“宁静”,给校园文化活动注入思索的空间。纵观各级各类高校主办的文化活动,体育类、歌舞类文化活动居多,而在迎新、“12.9”、元旦、国庆等节庆等时节组织的活动可谓名目繁多。高校校园并非中小学,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增进并不是几项活动所能一蹴而就,闹哄哄的校园所表征的是表面的繁华与喧嚣,并没有在学生思想的养成,思维的演练中发挥作用。因此,大学校园在“喧闹”之余更应该多一些对于“宁静”的追求,何妨不在端午、中秋、重阳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节日浓墨重彩,以极具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和承继意义的活动显示在学生面前,让高校学生多一份“思考”与“沉淀”,在“诗”和“思”中完成自己的人格、品质养成。

第三,改变言说方式,凸显地方特色,树立文化自信。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实则是一笔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它通过课程、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进入到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均已经把地方文化纳入到课堂,众多的研究者也将自己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地方文化,力图从中获取研究资源和成果。但是,地方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例子却是寥寥无几。我们对贵州某民族高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该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其他高校一样,任务承办和常规性活动成为了该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成,民族性的文化活动根本没有进入设计者视野。另外,一些民族性表演,仅仅是作为活动开场、活动暖场、活动结束几个时段的点缀。笔者所在贵州省,有“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天、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美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世居少数民族就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个。在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深厚的美育意义。但是,贵州高校却少有组织者将其纳入校园文化活动范围,这实是一大缺憾。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文化进入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展开努力。一方面,组织开展个别的民族性文化活动,对部分民族的文化事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将其中最有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的节日、风俗、歌舞等内容单列,为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提供条件,同时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的所在;另一方面,组织大型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动,集中将多个民族的文化活动进行统一展示,从歌舞、婚嫁、节庆、建筑、服饰、饮食等各方面进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盛宴中得到美的熏陶,在试听的多元撞击中获取民族自信。

人生观演讲稿范文7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1引言

2017年2月27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意见》的指导下,我们将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当中,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专业和技能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

“商务英语口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商务情境下的英语口译能力,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口译”分为两个学期授课,第四学期“商务英语口译(一)”(42课时,14个教学周)与第五学期“商务英语口译(二)”(40课时,10个教学周)。结合本课程教学组织以口译训练为主的特点,通过梳理和归纳收集的英语音频、视频素材的主题,我们将思政内容整合为“爱我中国”“弘扬文化”“塑造品格”“坚定信念”[1]四个模块,有机融入“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全过程。

3思政内容的教学组织

3.1爱我中国

教育部近日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要求要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英语口译教学素材有机融入“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加深对国家事和物的了解,从而达到隐国主义教育的目的[1]。比如,疫情结束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制作世界卫生组织对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高度评价的相关视频、音频材料,让学生课前听译准备,课堂现场口译,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势,深深地为自己的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选取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分组进行课堂口头汇报,让学生深受鼓舞,深切领悟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3.2弘扬文化

通过弘扬文化模块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宣传意识。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时,我们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开始。比如,关于饮食文化,教师可以设置课前小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素材,推介一种特色菜肴,课堂进行分组展示,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拓展,组织学生进行饮食文化相关的口译练习,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中国十大名茶的相关资料,学生分组在课堂进行口头描述。随后教师播放“茶文化”英文视频资源,让学生完成相关听译练习,有机融入茶文化基本知识。

3.3塑造品格

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律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有精神品格教育意义的英语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其中TED演讲视频中就有非常多的相关素材[1]。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语言和口译技能学习的同时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例如,课前教师在平台推送TED演讲视频———《自律的人生才自由》,让学生在线学习并撰写观后感;课堂教师选取视频片段组织学生完成口译练习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导致晚起、拖延的原因有哪些?根据视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解决办法?随后自然过渡到课后拓展任务,制定英语学习计划和学期目标,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学习。

3.4坚定信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2],把学生培养为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有志青年。TED演讲视频《成功的关键是毅力》中演讲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毅力,并解释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并强调必须靠多年持续的努力奋斗使自己的梦想成真。课前教师推送演讲视频给学生在线学习,学生分小组撰写主题演讲稿,并在课堂进行汇报演讲。演讲后教师组织学生对部分视频片段进行复述和口译练习,随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同意演讲者的观点”,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梦想,适时鼓励学生坚毅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课后拓展。教师推送一些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通过SWOT分析树立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4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

由于商务英语口译已经建设了在线课程资源,我们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常规的课堂口译训练前后均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在线学习、情景模拟,课中反复操练、课堂展示及课后巩固和拓展等学习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

4.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本着以“学生主体、情景导入、任务驱动”的理念进行,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实施如下:(1)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任务导入学习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角色扮演,巩固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口译能力。(3)视听法。教师准备商务英语情境口译材料,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反复进行听、复述和口译练习,提高了学生听、说、译的能力。(4)交际法。教师创设情景,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特定情景中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4.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设计丰富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拓宽课程思政的维度,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1)联合学校宣传部门与二级学院,开展“穿越千年文化之旅”英语文化周活动。(2)依托学生英语协会和社团,组织如“讲好中国故事”主题英语演讲比赛,故事可以传唱千古,精神可以流芳百世。这类活动能让学生在了解中国风雨历史的同时体会到“中国精神”的力量。(3)依托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化英语教学资源,开展“名人名篇”英语朗诵比赛、”时事热点”英语口译比赛,“中国梦”英语配音比赛等,将语言学习和应用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做到同向同行。

5考核评价

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考核评价时除了知识和技能点的考核外,素养考核应该要有效融入以下几点:(1)学生是否能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较好地达成学期开始设立的学习目标;(2)学生在英文汇报展示时是否较好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3)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前课后的小组活动,能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4)学生是否参加至少1项第二课堂活动并表现出较好的活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这样,课程的考核评价才能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6结语

通过本校“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我们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各专题口译实践任务时,展现了较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学生们认为这四个专题的口译素材内容拓展了他们语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只要教师通过合理挖掘思政知识点、搜集整理相关教学素材、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就能做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何芳,都宁.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

[2]孔永红,靖雅君.开放教育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构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人生观演讲稿范文8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反对采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目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强调教学内容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因为学习是一个人具有个性化的自我知识建构过程。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建构知识的需要,而开放教学内容,则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并且将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使之能够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将他们关于教学内容的构想纳入到教学中去。目前较通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体例各不相同,1981年7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分成九个板块:先秦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近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读书与写作、附录。每一部分既有文选,也有文学史概述。修订四版,加了现代与外国的篇目,体例没有变化。这一体例更倾向以史为线索编制大学语文结构。1996年7月,由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共分9个单元。各单元组合的基本意图依次是:人格修养;人生感受;爱国情怀;社会政治;亲情乡情;恋爱婚姻;登临怀古;写景状物;谈艺论文等九个方面。这个体例更强调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作用。还有如吴跃东、王传鸯、郭圣言主编,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新编》,则把大学语文分为文章学、章法学、写作学三大部分。文章学主要是讲文章的源流问题,章法学主要是讲文章的构成问题,写作学主要是讲文章的制作问题。这个体例更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尽管教材编写过程中,因为培养目标倾向不同,而产生各种体例上的差异,但是依照建构主义教学观,都不可以就教材固定的内容进行教学。因为大学语文教学往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因为专业不同、情趣不同等原因,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积累也各不相同,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必须注意到这种差异。因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按照任何一种培养目标编制的教材,都不可能真实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实行教材开放是必要的。教材开放具体说来有两种主要做法: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侧重,其次,对教材要有所增减。大学语文教学,不可以因为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同样也不可以因为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者就应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开放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存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的途径之一是采用问题教学法,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题。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所以提出的问题往往异彩纷呈。教师在应对这些非预设、复杂多变的问题时,没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就会捉襟见肘。对于学生的问题可以有三种处理办法:一是教师当堂能说清楚的,就要解答清楚;二是对学生建构知识有促进作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使问题延伸成教学内容,因为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比平淡无奇地叙述知识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三是课堂上解答不了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寻求答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延伸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既然认识是自己建构起来的,只有学习者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建构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解释、自己的需求基础之上,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才会进一步激活学习热情。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两方面干预:一是对学生语文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主动的学学语文意识。教者不只是传授知识。学生不爱学习、学习方法不当,不能只是学生的问题,教者是有责任的,是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意识没有实施有效的干预。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大学语文知识呢?这需要教师从大学语文本质目的中寻求。从工具说诠释大学语文的功能,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交际是每个人生存必备本领,语言交际能力越强,往往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提升人的精神品位的重要途径,人要诗意地活在世上,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人准确而有技巧地表达思想观点、表达内心情感,不仅可以更好服务社会,也可以增加人格魅力。在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魅力所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行为,使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获得自信,悦纳知识,这样就使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被动的受灌输,而是主体意识觉醒后的主动摄取、自觉探求。二是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实施有效干预。从大学语文素质教育功能来讲,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而且积淀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量的精神成果,它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社会成员道德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大学语文恰好给每一位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平台。要利用大学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丰富资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教育。

三、大学语文要体现教学目的多元性

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引领学生进行知识认知,建构知识之外,还应有多元化的目的。比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中不仅是传授知识,情感也是有意义的。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情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学习注意的持续都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乐趣,也应该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学习情趣对学习的作用提到这样高度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理论思维、逻辑思维与兴趣完全是两个层次的概念,二者并不相互排斥;其次,兴趣是伴随人的终生的,人可以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却不可能在某一个生命阶段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所以,只要生命中有兴趣存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具有普适性。大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再如,要教给学生获取认知世界的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益。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如何建构客观世界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自主学习是必要的,因为通过自主学习的训练,会使学生学到自己摄取知识的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因为研究会使学习充满兴趣,会开启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的智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正是通过以上三大学习方式的倡导,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型社会中终生受益。

四、大学语文教学要强化知识的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