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年终总结范例6篇

微商年终总结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1

绝非危言耸听,2015年微商团队崩盘和解体的比比皆是,包括号称数万人的所谓大咖团队,看看2013年俏X岁模式所构建的第一代微商团队、2014年的思X和韩X的原始团队还剩多少就可知道,活着的要么转型,要么整合,就是这么残酷。

毁灭的终会毁灭

代购客、淘女郎甚至模特构成的第一代微商团队的特点是靠朋友圈起家、暴力刷屏为基本手段、多层级分销为主要目的。但三大痛点如山横亘,无法跨越:第一,渠道层级减少,提高销售效率,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第二,微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没有专业知识,没有销售技巧,当大量货卖不出去时,低价抛货造成市场混乱;第三,下级团队面对蜂拥而来的传统品牌进军微商挖墙脚的冲击,逐利源动力几乎无法阻挡。不转型就崩盘几乎是常态,2015年是传统微商团队的毁灭和重组年,这一点毋庸置疑。

微商团队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微商依托移动电商的飞速发展以及万众创业的刺激,固然是潮流无法阻挡,但模式迭代常态化、团队竞争和淘汰加剧、传统营销精英转型微商的巨大冲击,宣告着红利期已然终结,山雨欲来风满楼。

几乎可以肯定,2015年微商团队必然走向以下趋势:一、扁平化。传统的五级、六级模式一定会被三级模式甚至二级模式替代,这既是回归生意本质的必然,也是形成零售闭环的客观需求。靠多级形成的渠道囤货模式已经成为过街老鼠,关注零售闭环是每个微商团队的必然选择。二、公司化。微商发展到今天,尤其是传统品牌的进入,比拼的已经是整体团队的运营能力,从选品、招商、运营和推广、培训、售后乃至供应链,传统线下的运营团队和分工,事实上微商也一样都少不了。谁的组织能力、系统能力强,谁就会在团队洗牌期占据优势。三、平台化。随着面膜时代的终结,微商品类进入多元化阶段,单靠一个品类的所谓专营几乎无法生存下来,因为始终无法解决高频次的重复购买(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关系沟通)和消费者(下级)需求多元化的问题,因此选品以及品类组合是所有微商团队的必然选择,韩X和思X分别整合药企大鳄推出健康品均是迎合此趋势。

品牌商和微商的二人转时代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2

微币是由新浪微博平台发行的虚拟货币,可用于购买新浪平台和微博平台上的虚拟产品和增值服务,微币和人民币的比例是1:1。

这是继去年12月份,新浪支付系统新付通升级为“微博钱包”后,新浪支付系统的进一步整合。

而不久前,新浪宣布对组织架构和业务线进行调整,涉及包括技术、产品、微博、门户等多个部门,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在内部邮件中称,自己会“花更多精力管理微博板块”,这预示着2013年新浪微博将加快商业化进程。

整合支付体系

此次支付体系整合,是将原来的U币合并到新的微币系统当中,新浪U币是在新浪网流通的虚拟货币,可用于购买新浪读书、财经、星座、游戏等产品提供的增值服务。用户可以通过银行卡、固定电话、手机、神州行充值卡等方式购买到U币,官方兑价1U币=1元人民币。

当微博成为新浪业务的重中之重后,新浪微币于2011年第三季度推出,意在新浪微博的商业化考虑。

新浪微博用户4亿多用户,但其盈利模式一直是困扰新浪的问题。

去年12月28日,新浪CEO曹国伟在2012年终致员工信中宣布了新浪2013年的战略思考及相关业务和组织架构调整。

“公司决定将目前主要的业务划分为门户和微博两大板块。”曹国伟在该邮件中称,“门户板块由公司COO杜红全面负责,向我汇报。我本人会花更多精力管理微博板块。通过这一调整,我们希望使我们核心业务的定位和架构更加清晰,并在两大业务板块之间产生更强的协同效应。”

曹国伟解释道,2013年,新浪战略的核心将是“移动为先”,同时需要聚焦核心业务,提升公司整体效率。他称,“移动为先”需要新浪上下在意识上拥抱移动,在能力上提升对移动的理解,在资源上向移动倾斜;需要打破新浪多年来形成的以终端和职能划分的网状的业务和组织架构。

有分析认为,杜红原本就负责新浪门户业务,这次只是加强了她的领导力。并且,杜红在原有新浪营销责任基础之上,被赋予门户业务的技术和运营职责,传达了销售职能在新浪门户业务当中的权重上升;与此同时,作为新浪移动端的核心产品,微博逐渐带动新浪移动互联网战略布局清晰化。

此举意味着新浪将举全公司之力豪赌微博产品;新浪将更看好移动业务前景,也实际上把原有移动事业部一分为二融入门户和微博部门;此外,确定杜红为门户业务负责人,总编辑陈彤向杜红汇报,让新浪运营主导还是销售主导之争有了结论。

对于新浪来说,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不是在资本和销售层面, 而是在产品和运营层面,需要的是产品创新。

微博板块,原无线事业部移动微博产品和技术团队,原微博商业化产品和技术团队并入微博事业部,由公司副总裁王高飞担任总经理。王高飞将负责微博用户产品和相应的技术和运营,同时也会负责微博的商业化产品和技术。王高飞向曹国伟汇报。新浪游戏事业部总经理刘运利继续负责游戏、、读书等跨平台、跨终端的个人增值业务,刘运利向曹国伟汇报。

有业内人士认为,曹国伟亲自挂帅新浪微博,预示着新浪调整并未结束,新浪微博或有大动作。架构调整后,两套支付系统的重叠,显然在效率上大打折扣,重整支付体系、优化虚拟支付环节成为新浪微博商业化的必修课。

加码微博移动端

新浪今年继续在微博商业化方面大胆尝试,包括推出互动精准广告、企业版微博、社交游戏增值服务,并开发微博钱包以支撑微博电商的发展。目前微博的主要商业化方式依然是广告,但微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展示广告的空间十分有限,微博货币化路径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然而,微博产品的价值,尤其是在移动端的价值,决定了新浪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投入,去年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曹国伟透露新浪微博当年的投入预计将达1.6亿美元。那么,“销售”在门户业务中的重要性提升,意味着要加大对门户业务商业化的力度,从而有能力更好地为微博业务投入提供资金上的支撑。

新浪无线部门传统上包括了sp、wap业务,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真正打开新浪移动互联网大门的是微博,而主导微博产品移动端开发运营的一直是新浪无线部门。

此前,王高飞负责的无线事业部某种程度和彭少彬负责的微博业务相重叠,微博网页版由彭少彬负责,微博手机端则在无线事业部。此次调整将微博产品技术及运营职责交由无线业务副总裁王高飞负责,体现了移动端发展是新浪微博2013年的策略重点。调整后,彭少彬被调至产品创新部门,而将微博产品技术及运营职责统一交由王高飞负责,在分工上更加清晰。

而新浪微博在用户数的增长上已经看到了天花板,因此商业化会成为新浪微博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新浪微博目前有大量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因此移动端微博的商业化也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3

作为腾讯的战略级产品,微信的商业化其实早已提上日程,不论是否收费,已经坐拥3亿用户的微信,将如何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赚钱,这都会是腾讯必须解答的现实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中国移动向腾讯收费成为现实,微信变现的压力将会变得更加迫切,并有可能加快盈利步伐。

“未来,我们会在增值服务上寻求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4月7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瞭望周刊社《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会议上如此表示。

复制QQ盈利模式?

很多人认为,对现在的微信来说,变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它的运营者腾讯,已有多年成熟的互联网商业运作经验,并有可能在微信的商业化过程中,将这些经验一一复制。

时至今日,腾讯的业务体系已经延伸至多个环节,但直到微信之前,其商业模式都是起始于QQ,并始终围绕这一核心不断衍生。

在1998年腾讯创建之初,QQ主要依靠广告及互联网增值服务艰难维持,并因盈利困难屡遭困境。甚至马化腾都曾试图将腾讯股权出售——让后来者唏嘘的是,当时甚至无人愿意接手腾讯。

直至移动QQ聊天出现,与运营商一直若即若离的腾讯,终于依靠无线业务,走上了自己的盈利正途。

数据显示,到2003年,腾讯移动增值业务已增长到腾讯收入的63.6%,移动QQ的收入则占到腾讯移动增值总收入的71.1%。

凭借良好的盈利能力,次年6月,腾讯登陆香港证交所。

有意思的是,无线增值收入不但盘活了积聚10亿注册用户的QQ平台,也反哺给腾讯,让它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从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业务、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到更多的领域,都逐渐成为这个巨无霸的触手所及之地。

事实上,互联网增值业务的收入比例反转,在腾讯上市的第二年就已实现。

2005年腾讯财报显示,该年,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7.867亿元,高于无线增值服务5.173亿元。此后8年来,腾讯一步一步成为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QQ平台的风险也逐渐积聚,嫁接了QQ用户资源的微信则成为腾讯新的战略重心。

自然,微信也将逐渐取代QQ,成为企鹅帝国新的核心财源。

商业化路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将如何变现盈利,目前仍充满悬念。

毫无疑问,由于手机与电信不同的应用环境、硬件性能、操作方式与用户体验,微信已经不可能简单复制QQ过去的经验,必须开创一个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才有可能维持自身的增长不会放缓。

但不论选择怎样的模式,基本的思路还是不会变的:先积累用户,搭建平台,最后通过不断的尝试趟出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其中,第一步已经完成。微信从崛起至聚集3亿用户,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奇迹。从没有用户到1亿用户,微信用了433天的时间;从1亿到2亿,5个月时间;从2亿到3亿,4个月的时间。

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将如何落地,则仍然是未知之数。

IDG资本合伙人张震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层面可能有很多变革,但商业模式上并不会有太多创新,“因为商业的本质在那里”。所以,如果以商业逻辑来做一个归结,微信的商业化最可能的路径,依然应该是基于微信平台本身的增值业务,以及基于微信数据模型形成的精准营销。

其中,游戏已是“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腾讯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有明确表示。

这也是被外界较为看好的一种快速的复制模式,因为在此之前,腾讯的游戏业务早已超越盛大,坐稳了中国网游第一把交椅,并成为是腾讯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若是将其成功经验移动化,实施的可能性极大。

三月下旬,就有消息传出,微信将于4月推出三款免费手机游戏。

皮皮精灵助理总裁、锋讯网创始人管鹏认为,从业务结构上看,“未来腾讯移动端的商业化必然首选微信,微信必然首选游戏。”

而微信正在搭建的公众平台,也被视为日后和朋友圈并驾齐驱的盈利基石。

4月10凌晨,微信公众平台悄然改版,业内人士评价认为,新版本的首页更大气,布局更合理,推出了几个行业级的微信应用成功案例,后台功能也有一些小变化。

目前,外界已经涌现不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移动互联网众包招聘公司人人猎头,据称其五分之一的订单就已来自微信。

此外,利用微信平台产生数据,进行模型化分析后做出精准定位,也成为业内热议的可能性。比如当用户出现在某地时,微信可以为其推送一些消息,包括周围美食、美景、娱乐服务设施。用户根据本身需求,点击微信中已有的周边商户的公众账号,直接获得该商户的信息。用户挑选后再做决定。

就现在的微信来看,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百度销售副总裁助理舒讯在对微信观察之后发表个人观点认为,微信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在通讯里挖掘商业模式还是找到和放大用户的二级需求?”

舒讯进一步指出,从手机这个载体来看,和PC端很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在一个页面满足用户的主诉求,最多只能在两个页面做到。这或许是微信实现商业价值的天花板。

“收费”推动微信商业化?

微信风波爆发后,一个普遍的猜测是,如果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会否催化微信的商业化进程?

这也是外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按照原来的设想,直至微信实现“社交化和移动通信管理平台”这一目标之前,腾讯不会急于体现微信的商业价值。

比如,在微信宣布用户突破3亿之后,外界就已开始传言,微信可以“赚钱”了——比如在微信上运营游戏。但这一模式并未在微信内部通过。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否决的理由是,游戏并不属于微信核心功能“沟通”范畴,并且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性。

在张小龙看来,微信的用户关系平台仍在搭建,过早商用可能会伤害用户体验。

和美国知名社交平台facebook不同的是,facebook是一种强迫实名的社交网络,它之于用户关系链的保守做法自始至终。关系链越保守,用户之间的联系相对就扎实,平台也就越稳固。

而微信中的“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也能让原本陌生的用户彼此连接,从而让微信用户的关系圈,从高度私密扩展到不稳定的泛社交圈。有观点认为,正是这种加法,将强关系与弱关系同时置于一个平台,可能会导致微信的社交平台无法真正推行。

不过,现在看来,由于运营商的收费博弈,这一时间或将提前。

当然,即便被运营商收费,腾讯也不可能将成本简单粗暴地转嫁到用户身上,而是会在微信身上寻找变现可能。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4

化妆品、婴幼儿奶粉……打开微信朋友圈,类似的商家信息越来越多。当下,把朋友圈变成生意圈的人也越来越多,微商开始成为年轻人青睐的创业方式。甚至有业内人士提出,2015年将成为“微商元年”。

所谓微商,从广义上说就是移动社交电商。根据估算,目前参与朋友圈经营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然而,迅猛发展的背后却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微商”概念乃至市场的混乱一度遭人诟病;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大品牌、大企业争相进军微商。微商,到底该往何处去?

热闹之外也有良莠不齐

今年2月,经朋友介绍,吴娟加入某品牌化妆品的微商团队。在上级的要求下,她先通过支付宝将货款汇过去,收到商发来的货品后,再加价售出。

吴娟回忆,上级经常在微信群里培训大家。虽然如此,由于该化妆品并不知名,她卖得很吃力。3个多月后,她决定不再坚持。“这样层层的结构让金字塔顶上的总代获得收入,而风险转移到了最底端的个体身上。他们的收入其实是这种层层。”吴娟认为,这样的分销形式“很像传销”。然而,一位拥有一支60多人团队的女白领认为,自己做的微商跟传销不一样。“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卖货赚钱,不是骗子,也不会强买强卖。”现在,她的朋友圈已能给她带来每月上万元的收入。

对此,国内最大的微信开发服务商之一微盟CEO孙涛勇认为,最早一批微商从朋友圈发家,采用C2C模式,借助朋友圈入口的第一波红利迅速致富。真正能玩转C2C的还是那些自媒体大号,比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鬼脚七等,但是这样的人在微信上又有多少呢?

建立信任才能终结乱象

有微商透露,由于朋友圈没有完善的交易系统,微商们只能通过图片形式向用户展示商品信息,而每次发送的图片是有限制的,消费者常无法判断质量优劣。一旦用户买到了假产品也有苦说不出,不知道该找谁。这样一来,严重污染整个市场环境。此外还有物流、订单跟踪、利润单薄、会员管理等都困扰着商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认为,微商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是基础。当前微商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评价机制,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和第三方交易平台”。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看好平台微商,认为C2C模式最终会走向B2C模式,即通过搭建一个微商管理体系,提供完整的分销方案,有专用的销售系统,卖家依靠销售进行提成。在交易平台上,从购买、物流、评价、维权等都像淘宝一样有一套完善的机制,用户才能放心购买,解决最起码的信任感问题。

未来微商并非造富平台

微商是否意味着快速致富?“很多人对微商的认识存在误区,觉得微商月入十万,年入百万。其实微商从来就不是一个造富平台。”自媒体人方雨认为。据估算,目前在微店上做代销的人,一般每月收入数千元。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5

作为帝国的微软

这就是微软,它几乎统治了世界上90%以上电子计算机的桌面;在服务器市场,它打败了linux和sun成为老大;在智能手机市场,windows Mobile是绝对不能令人小觑的系统。总之,可以这样说,有显示屏的领域,就会有微软的身影。

除此以外,在桌面办公系统、浏览器系统、网络服务系统、商用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视频娱乐系统、IM系统等领域,微软都是任何一个厂商眼中最残酷的竞争对手。它携其庞大的技术实力、资本实力和政治实力,风卷残云一般将对手打得七零八落,甚至连法律都要向其妥协。我们无法预测五年以后微软会在这个世界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百年之后,微软是否有能力统治全球!

这是一个可怕的想象,但绝非空穴来风。当计算机和网络成为这个世界越来越重要的生存工具的时候,统治了计算机,就等于统治了世界。届时,一个超级帝国会应运而生,而驾驭这个帝国的人们,却是一些我们无法把控的商人。这种思考无疑会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也让人不得不特别关注微软和与微软有关的一举一动 新系统、新竞争对手出现、新病毒的攻击、新的法律纠纷、新的并购。每一个人心中都期望某个事件能够让微软不断前进的脚步戛然而止,但每次似乎都是失望。

这次雅虎结局将会如何,仍旧没有人会知道。因此人们似乎陷入了一种两难:一方面希望微软倒下,另一方面从经验上看,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一方面人们不希望看到微软极权的结果,另一方面,人们又无法摆脱它。

关于政治的微软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的问题,它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

总有传闻称微软的操作系统背后,有一只政治之手。当然,现代社会中纯粹的商业是不存在的,政治组织接受商业服务也是最普通的现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微软提供给不同组织的服务,有没有厚此薄彼之分?甚至有没有接受某一组织的委托,对另外的一些组织提供除正常服务之外的一些“内容”,比如情报收集、系统后门、特别的漏洞等等。尽管这些都是传闻,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微软从事了或没有从事具有政治价值的活动,但是,我们总是不愿意相信所有传闻都是捕风捉影。

“民族”这个词汇对于国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特别是当民族利益可能受到侵犯时,我们甚至有些表现过以敏感,但是,这是长达百年的民族历史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伤口。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份敏感,才能够保证历史不会重演。但是,仅仅敏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真正的实力,来抵御外来的侵犯,可惜,对于微软我们没有,甚至连抗衡的基础都没有。这就让我们对未来更加担忧。

微商年终总结范文6

马化腾最近有点“烦”。

眼看自己旗下被一手打造成拥有3亿用户的明星产品微信,最近被“收费”一说闹的沸沸扬扬,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微信用户,三大运营商以及政府部门都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表达“意见”。可见,微信的强大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所谓树大招风,这次,微信招来的可能会是一场始料未及的龙卷风。

短短时间坐拥3亿用户,在马化腾看来,微信被寄予着国际化的期望。微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让用户享受着免费的“福利”。“收费说”一出,便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却也没能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而微信该不该收费?如何收费?向谁收费?每个疑问当中都涵盖着不少深层的问题,不是仅是与否就能回答的。

向谁收费?

或许是用户对于“收费”二字太过敏感,把“微信收费”等同于“向用户收费”,于是网络上铺天盖地一片“讨伐声”, 网上的意见领袖也纷纷表态反对,甚至搞了个是否支持收费的投票,反对者占96%以上。

有趣的是,这场关于“微信收费”的争论从一开始便被误读。最重要的是,“向谁收费”的问题被混淆了。而真实的情况是,此前相关各方争论的,只是运营商要不要向腾讯收费,并未有丝毫涉及用户。毕竟,谁都知道,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谁也不会傻到向用户收费,那简直是一种“自杀”行为。

看来是用户反映“过激”了。

事实上,根据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的信息,是“运营商希望向微信收费”,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微信成为三大运营商的“心头之恨”早已不言而喻,微信出现后,用户可以绕过运营商,直接享受类似短信、语音,但更低廉便利的服务,这是真正让运营商坐不住的。据显示,去年Skype、WhatsApp、微信等OTT业务已经分流全球电信运营商近140亿美元利润,运营商正面临不小的“威胁”。

微信的迅猛发展让他们不得不开始“保护”自己,以抵御这个强大的对手。

有运营商认为,微信占用中国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带来10%的流量,而运营商只对流量收费,没有向信令收费。微信占用大部分网络信令,造成了信息阻塞,以此作为向微信收费的理由。但在日前举行的IT领袖峰会上,马化腾表示随着产品越做越好,微信给运营商带来的流量增长可能是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如果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场的话, 估计要被气得“咬牙切齿”了。

为什么这么说?相比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对于微信收费的“淡定”以及中国电信的“沉默”,中国移动反应最为激烈。原因在于移动通信的数据业务,是要通过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由于历史原因,90%骨干网都掌握在电信和联通两家运营商的手中,移动加上旗下的铁通最多也就10%的份额。因此,这块移动需要与电信和联通进行网间结算,要被他们两家拔一次毛。由于实行了相对明确的2G和3G号码分开,并对3G流量给予更多补贴的政策,联通和电信基本上能够保证数据流量跑在宽阔的3G大道上,而不太费流量的电话和短信业务去跑2G的羊肠小道。

这样你就明白中国移动如此痛恨微信的原因了。由于微信的冲击,导致很多使用中国移动的用户最后都“叛逃”到中国联通和电信。这让奚国华情何以堪?

所以,在运营商看来,向微信收费来填补这个“大窟窿”,这个要求不算过分。

交给市场解决

就在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运营商和腾讯的关系是“鱼水之情”,“今天的免费是为了明天的收费”的同一天,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运营商对OTT业务的收费将是“合理的”。而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报道,工信部就微信收费给出了更确切表态,称收费是肯定的,如何收费还在研究中。

政府主管部门是否应该插手此次“微信收费”事件?我们可以先换个角度,看看国外的类似案例。从目前看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乃至香港等地,与微信同类的业务,除了收取流量费之外,并不收取其他费用。这也就是说,国外的“微信”并不收费。

腾讯也再次重申,“普通用户正常使用微信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收费的”,“腾讯公司肯定不会就微信的基础服务向用户收取费用”。

韩国KaKao Talk通讯软件,拥有超过8000万,覆盖200多个国家的用户,对韩国传统通讯运营商极大地压力,KaKao Talk一年短信数量是韩国三大运营商短信数量总和的三倍。而韩国SK telecom的做法,并非向KaKao Talk提出收费,而是将SK旗下所有网内短信和语音通讯,全部免费,用来应对互联网KaKao Talk通讯软件带来的业务冲击。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运营商与OTT服务企业们早已博弈多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运营商扮演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通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无论运营商是否愿意,这股潮流大势都已无可逆转,只有顺应潮流转型自己的定位,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

我们看到的是,在所有垄断行业中,两桶油、水、电等,提供给民众的产品都在涨价,只有通信是在逐年降价,而在互联网行业,免费更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政府的出手正越来越少――至少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是如此。因为政府已经越来越准确地把握到了自身的权力边界:除了对市场关键秩序的确立,以及对越过法律边界者的治裁,政府对市场干预越少,产业反而越健康。

微信与国内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利益博弈,同时也是创新对传统的一种挑战。运营商们尝试去做出一个如微信一般的OTT产品,却总是以失望收场。微信的强大是可怕的,给了传统运营商们一记重拳,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未来的出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收不收费,微信商业化都是必然的趋势。腾讯向运营商交费或许难以避免,只是多少的问题。而“免费时代将终结”这种说法目前来看还只是一句空话。“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政府的“不出手”,或许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