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畜牧师论文范例6篇

高级畜牧师论文

高级畜牧师论文范文1

一、采取扶贫方式支持发展中兽医事业

从*年起,中兽医工作每年纳入县畜牧局对镇乡畜牧兽医站动物防疫工作的目标管理,安排2~4万元经费用于中兽医技术推广培训及中兽医科研工作;在一年一度向上级推荐评审的省市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时增加中兽医推荐比例,在同等条件下推荐中兽医项目。

县畜牧兽医学会每隔1~2年编印《*畜牧·中兽医》1期,评选优秀论文1次;凡评为一等奖或已在中央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予重奖,并向县科协、市兽医师会推荐表彰。

二、继续务实开展中兽医技术推广与科研

一是继续推广普及中兽医技术,重点抓好经济效益高的实用技术推广。为促进*县生猪发展,县畜牧局、畜牧兽医学会联合在全县开展以防治仔猪白痢为主的“母仔壮”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制与推广,每年筛选(引进或总结)能提高*黄牛、山地黑猪、山地乌骨鸡生产性能的中兽医验方、秘方1~2个。

二是在办好现有农广校、职业高中中兽医(动物针灸)专业基础上扩大现设畜牧兽医专业中兽医课学时数,县畜牧兽医学会协助县畜牧局抓好中兽医技术骨干培训,不定期举办中兽医学术研讨会、中兽医经验交流会。

三是抓好中兽医科研工作。近期重点抓好《古今图书集成·牧部全录》(清·陈梦雷)、《活兽慈舟》(清·李南晖)、《牛经大全》(清·佚名)等古籍新注及“川南苗医与苗兽医研究”等课题,争取启动《*中兽医经验选编(第Ⅱ集)》编印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弘扬中兽医事业的责任心

中兽医学是我国独特的兽医学,远在隋唐时期便已传入今韩国、日本,为世界兽医学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56〕国议字第3号)发表五十年来,中兽医学以其整体辨证思想、中药和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毒物残留极少、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为我国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近年中兽药防治动物病毒性疾病以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成果的引进与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县开始注重发展中兽医学,把振兴中兽医学作为畜牧局动物疫病防治的主要工作来抓,率先在省内成立了*县振兴中兽医事业工作领导小组,与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双泉职业中学联办了国家承认学历的中兽医学专业、动物针灸专业,“振兴中兽医—推广中兽医技术”被省畜牧局授予了*年度厅级科技进步二奖,有5人成为全国中兽医学会会员。但因我县不多的“民间中兽医”逐年相继去世、大中专院校中兽医专业毕业生又迫于生计陆续改行,以致我县弘扬中兽医力度任重道远。

高级畜牧师论文范文2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座落于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泰州市,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科技实力最强的高职高专院校,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以培养畜牧兽医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是泰州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唯一以培养动物科技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前身“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始建于1958年“”年代。1958年夏,为响应“县县办农校”的号召,中共泰县县委决定筹建“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学院前身)。同年秋季招收农作物、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各50名(三年制)。1959年1月,因泰州市、泰县合并为泰州县,泰县农校、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二校合并为“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2月,泰州市园艺学校并入本校。1959年10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泰州农业学校”。 至此,一所不上规模的县办学校,变为省办、专署领导、县管的全日制正规农业中专校。1961年,扬州专署发文将“江苏省泰州农业学校”改名为“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隶属扬州专署领导,泰州县委、县人委主管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工作。至此,一所初具规模的畜牧兽医学校正式诞生。2001年6月学校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一主两翼”办学 

学院位于江苏腹地,承接南北,贯通东西,能充分吸纳经济发达地区优质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能够及早解决作为现代农业中的支柱产业――畜牧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尖端问题,从而全方位服务于我国现代畜牧产业。学院占地面积3 092亩,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凤凰路校区为主体、以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学格局。今年,又在中国(泰州)医药城附近征用土地1 200亩,建设中医药科技园。学院建有国家水禽基因库与姜曲海猪保种场2个部级保种与研发机构,另外,学院还建有各级各类实验室90多个,建有4个省级研究机构:江苏省动物药品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江苏省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江苏省藏獒繁育中心以及营养与饲料、水禽、动物药品、动物疫病、中兽药、生物技术、食品等七个院级研究所。建有科技示范园、丰达种鸭场、牧场、动物医院、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畜产品实训中心、鑫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院内实训基地7个。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 000余万元,签有产学研合作协议的校外实习基地70个。藏书88余万册,电子读物12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

 畜牧:这边风景独好 

在半个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围绕服务“三农”的方针,紧扣畜牧业产业链开设专业,培养畜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淀形成了“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办学特色。学院根据现代畜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的新形势,提出紧扣一个“牧”字、紧盯一个“特”字、紧抓一个“新”字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不断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新专业、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学院围绕畜牧产业链设置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药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宠物科技系、园林科技系、经济贸易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和基础部,开设的53个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畜牧产业链的相关产业,约二分之一的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其中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40多项,其中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

 良师:科技急先锋 

学院是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有1人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任全国职教学会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畜牧兽医分会会长,1人任中国畜产品加工协会副理事长,1人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人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分会常务理事,行业人才优势显著。教师68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就有165名,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3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00多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71.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杰出人物1 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3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0人,省高校“青蓝工程” 骨干教师1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6人。

十一五期间,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科研论文1 520篇,其中核心期刊343篇;出版专著、教材、科普书籍190本;承担部、省、市级科研课题356项;开发部级二类新兽药2个,填补了江苏省二类新兽药的空白;有58项教研、科研成果获奖。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院连续两次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高级畜牧师论文范文3

其实,按理说,两年前秦德亮出任畜牧兽医局局长,就很值得商榷。下辖9区、7县并代管2个县级市的哈尔滨市,牧业经济发达,是东北的现代畜牧产业强市。这样一个牧业大市的畜牧兽医局局长,应当由牧业专家出任,不仅要懂当地的畜牧产业发展情况、动物防疫检疫管理水平,有较高的畜牧兽医政策法律水平,而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畜牧兽医科技水平,能够推动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转型升级,组织起科技攻关、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增强地方畜牧产业及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

老实说,如果一个既懂畜牧兽医专业,又有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很强,知识更新很快的畜牧兽医局局长,被转任去做教育局长,倒也不会干出纯属外行的活儿。怕的就是那些前前后后做了好多局的领导,却始终是外行,还能官场不倒。

按照人民网披露的秦德亮局长简历,生于1960年的他有过三年的中学教员经历,24岁那年就步入仕途,至今已沉浮30年,“进步”得不算快,最宝贵的职场上升期是在哈尔滨市下辖的几个区县的副职和正职之间辗转中渡过的。在担任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及后来的哈尔滨市畜牧兽医局局长之前,秦德亮并无农业经济部门的任职及学习经历。

8月25日,接任秦德亮的哈尔滨市畜牧兽医局局长一职、此前担任当地工商局局长的乔树江,同样没有在农业经济部门工作过。请注意,秦德亮任畜牧兽医局局长才两年,很可能从一个牧业和动物检验检疫方面的外行,刚刚变成一个准内行,却马上又被调整职务。哈尔滨市牧业和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的主管官员又再次换成了一个外行。

哈尔滨市有关方面似乎并不在意畜牧兽医局局长这个岗位的任职资格问题。如果确实是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地会让畜牧兽医局局长转任教育局局长。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一级地方政府下属的厅局办委的主官一把手岗位,如果都被抹去了知识结构、能力、业绩等专业性要求,仅仅成为干部提拔或轮换的一个个“坑儿”,从甲换到乙,就确实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副省级城市下属的正厅级的局长,这个职级和作为一把手的职务最重要,至于挂在前面的修饰语是“畜牧兽医”还是“教育”,或者“文化”、“经济与信息化”、“工商”、“国土资源”,又有什么关系?干部每到一个新岗位,也就不必费心去学习,以具备岗位所需的知识背景,不必担心说外行话、办外行事而影响政绩考核。底下的人要是不识数,要批评领导不懂业务,那就用权力去教育教育,教训教训。

高级畜牧师论文范文4

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就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进行了探讨,旨为高职生物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

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文件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精神培育,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如何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如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生物类专门人才提供平台,是一个亟待探索的实际问题。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于2013年通过省级验收,之后我们开始探索建设一个畜牧兽医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锻炼的平台,边建设边探索该基地的运行机制。旨为高职生物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提供借鉴。

1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

实训基地的首要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条件保障。实训基地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联系,但畜牧兽医专业现有省级实训基地还不能够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完全有机结合起来。其原因主要是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程度不高,与畜牧企业环境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一致,不能将校内实践教学和畜牧生产一线完全对接,现有实训基地可以将畜牧兽医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体现和畜牧行业职业岗位模拟,但与实际职业岗位还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建设一个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能够完全的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保证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将抽象空洞的养殖和疫病防治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并且将操作技能还原于工作环境中。创业型实训基地对学生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环境,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另外,黄冈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每年都有很大的农业培训需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多年承担着农业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还可以提供农业阳光工程培训,为当地畜牧行业提供培训支持,服务于社会,促进黄冈区域经济的发展。

2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保证能够开展创业型实训,还要保证具有真实性的职业环境,要从深入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首先,教学实训功能是根本。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要利用其现实创业型、职业性等优越的实训条件,为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素材,为学生的实训提供良好的职业化环境。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利用高技能人员、公司化的规范管理和现实的生产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生产岗位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职业高认可度和优质就业是目标。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社会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以真实的创业型实训环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生产锻炼,使学生能实现“零适应期”就业顶岗,让企业得到满意的员工,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起到了企业岗前培训的职能,为企业培训了优质的技术人员,降低了社会企业的风险和培训成本,势必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好评,提高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第三,社会服务作用是延伸。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除了完成教学实训,培训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外,还应当承当社会服务功能。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承担黄冈市农业阳光工程培训的过程中,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可以承担实践技能部分的培训工作,另外还能起到行业示范作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是黄冈市职业技能鉴定点,每年都对大量的专业人员和学生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承担大量社会人员和学生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利用其设备和生产环节模块,可以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工作,提高社会人员和学生的职业资格鉴定的过关率,保证学生获得多种畜牧兽医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另外,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其他建设思路。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还可以利用其基地设备、资金等生产出相关产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把学校纯粹消耗性的教学实训变成具有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降低教学成本,促进学校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还可以利用于应用性和技术性专业课题研究以及专利发明,为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搭建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为基地的运行提供技术保障,起到良性循环作用,从而更好的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来说,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优化教师的“双师”结构。

3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

3.1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管理机构建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省级实训基地的管理组织机构是由生物化工学院实训室统一组织管理。当承担学生具体实训项目时,专业老师会配合实训中心人员共同运行维护,没有实训项目任务时则由实训中心人员单独维护,而实训中心组织机构人员都是非畜牧兽医专业人员。这种管理组织机构显然不适合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管理,因此,为适应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实践、社会服务和科研开发中的作用,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也应相应改革,实行学院、专业两级管理。成立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理事会,其主要职责是设计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规划工作、做好生产安排、实践教学安排等事务,以及处理运营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理事会是宏观管理、把握方向、指导基地的领导性组织机构。畜牧兽医专业团队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生产指导、技术支持、实践问题处理、指导学生实践、职业鉴定等工作,是主要的技术支持服务力量。理事会进行宏观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3.2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正常运作的基础。实训基地的管理组织机构应当结合基地的建设目的和任务要求,制订符合基地实际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能保证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正常进行,也能保证实训基地有条不紊的运作。如《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8S管理》、《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安全管理条例》等。

3.3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建设

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国家、学校等部门的资金支持。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厂房、设备的投入,资金的投入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通过整体规划与分段实施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完成基地建设。基地的建设也需要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拓展建设渠道。

3.4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具有过硬企业实践管理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运行的关键,因此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师德师风正派,具有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熟悉行业、业务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有计划的选派教师进行企业锻炼,获得过硬一线实践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企业聘任工程师,技能高手,以及“楚天名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通过教学任务培训,也可以成为实训老师。

3.5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内学生队伍建设

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宗旨是服务学生、培训学生,学生才是实训基地的主体。除了规定实践教学安排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开放校内创业型实训基地,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行业生产,掌握实践岗位技能。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建设一支梯度学生队伍,高年级学生胜任生产岗位能够给予低年级学生信心,同时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循环。

作者:石浪涛 吴佳新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石令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8.

[3]连纯华.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07(3):38-40.

[4]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152-153.

高级畜牧师论文范文5

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和实施各具特色的教学计划首先了解了不同专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和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满足不同学科的发展需要。动科及动物生产专业对该门课程的要求在于深入学习各种环境因子对家畜生理机能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科学的理念设计家畜小环境(包括畜牧场和畜舍)的技术、畜舍环境的控制原理及技术、畜牧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及养殖环境质量评价,为创造良好适宜的家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动医专业的要求是在理解各种外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及健康机制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了解环境中有害物质对家畜的危害性,掌握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致病机理、环境预防和防疫消毒的基本技术;而动物营养专业的要求则在于更好的理解外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营养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动物环境营养的理论,掌握家畜环境管理的一般技术,通过营养调控实现畜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优质、高产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的目的。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突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顺应时代需求,扩展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畜禽养殖业模式的转变,对《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是主要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产生于反刍动物肠道及粪便贮存系统。畜牧业规模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另一环境问题就是畜禽粪便产生的污染,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畜产公害。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治理废弃物方面也提出了重要指示,即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因此,畜牧场及畜禽舍生产工艺设计,畜舍保温、防暑、通风、光照等内环境的控制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养殖场环境管理和废弃物处理利用及畜牧场质量评价等基本内容的教学才是该门课程的归宿。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本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了课程体系。我们在保留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基础上,又为动物科学、动物生产、动物营养、动物医学专业开设了《畜牧场规划设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政策》和《畜禽舍CAD制图技术》等专业基础拓展课程。尤其是今年为我院举办的中职教师部级培训班讲授的《畜禽舍CAD制图技术》得到学员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我们不仅制作了大量有关教学挂图,还积极购置了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片和幻灯片其特有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条件的限制,将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畜舍结构、畜舍环境控制技术、环境管理措施和不同类型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畜牧场废弃物处理技术体系等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但丰富了教学仪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增强了学生对教材中难点和抽象理论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与传统种植业严重脱轨,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畜禽亚健康状况以及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威胁到城市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畜牧生产已成为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源。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和保证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畜牧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对于控制日趋严重的畜禽污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行这些法规和标准,在畜牧养殖专业上设定畜禽场环境评价体系是极其重要的。畜禽场环境评价体系能够将畜禽场的大小控制在适度规模的范围内,而且也能够避免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内进行畜禽生产场的开工建设,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畜禽场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在实践中的体现形式,是本课程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控制污染、防患于未然、符合现代畜牧生产的重要手段。

实验课由原来理论课的附属部分(18学时)形成了独立的课时为32学时为期1周的《畜牧场及畜舍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内容上,原来只讲述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畜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畜舍采光系数、噪声、照度等气象因素的测定原理及其方法,结果只是学会了仪器的使用,对实际生产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评价方法掌握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适应不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现在我们不仅增加了水质分析内容,而且通过对现场的测定和畜牧场环境的综合评定,突出了《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的切身体会,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做出科学的环境评价,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畜牧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考核方面,增加了30%的实验课成绩,改变过去单一以实验报告为主的方式,建立了出勤和环境评定报告的撰写的考核体系,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科研、实践能力关系极为密切。好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正确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组的老师们在教学、科研、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不仅获得2011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同年获得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教改项目。主编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和蒙语版《家畜环境卫生学》,编写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政策》、《畜牧场环境监测及评定技术》、《家畜环境卫生学》、《畜牧场规划设计》和《畜禽舍CAD制图技术》的教学大纲,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参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畜牧场规划设计》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主编了21世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家畜环境卫生学与牧场设计》。积极参加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提高了老师们的学术水平。在今年的畜牧兽医学术年会上本课题组的2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提名奖,为本课程的完善和体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将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内容通过校园网络向学生公布,便于指导学生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接受学校监督。经常更新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实行教学资源共享。

作者:娜仁花 红蕾 史彬林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高级畜牧师论文范文6

她有着70多年的辉煌历史,

她开启了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先河,

她的历史画卷曾经镌刻了许多畜牧兽医界大家,

她培育杏林英才,遍布大江南北。

这就是中国西部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发轫于1938年的“建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创造活力。历经大半个世纪的艰辛创业,今天的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已经是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学科建设硕果累累,科学研究奇朵朵,培育英才桃李满园,产业成果享誉西南。

几代人的青春与梦想,几代人的艰辛与荣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师生呕心沥血,默默耕耘,在巴渝大地上谱写了一曲矢志不渝、奋斗不息、不断超越、激情豪迈的凯歌,在西南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品牌,也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祖国畜牧业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以下简称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西南大学的特色校区,位于中国畜牧科技城、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所在地――重庆市荣昌县。校区占地529 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电子期刊 818 万多条,并实现了信息网络化和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与本部共享。校区建有年产18万吨的川牧饲料总厂、国家农林试点实践基地(荣昌高素质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基地)、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实训基地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并与正大集团、铁骑力士集团、希望集团、通威集团、三旺集团、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等饲料、兽药企业及基层畜牧兽医局、水产鱼种场等单位建立起广泛联系,建立了15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4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00余人,博士、硕士140余人,讲师等中级职称150余人。校区设有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水产系、信息管理系、商贸系、基础部、网络与继续教育部共7个教学系部,有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共10个本科专业,招收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畜牧学”、“兽医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校区已形成了以畜牧学、兽医学、水产等骨干学科为主线,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支撑学科协调发展,基本覆盖牧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办学格局。

校区在7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立足川渝、辐射西南、放眼全国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植根西部畜牧业沃土,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该成果于2009年获第六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底蕴深厚 追求卓越

1938年,杨虞笙、杨德辉父子在民族危亡之际,探寻教育救国之路,变卖家产,筹资10万大洋,创办“建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0年国民政府中央畜科所、农业实验所、血清研究所迁入校内。1943年9月农林部在此召开“第一次全国畜牧检讨会议”,开启了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之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融合了四川省畜牧兽医师资、部队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及多方资源,成为农业部重点中专――四川省荣昌畜牧兽医学校,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升建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2001年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2005年融入西南大学。在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中,许振英、汤逸人、吴仲贤、费理、蔡无忌、蒋宗三、吕高辉、沈同、程绍迥等国内畜牧兽医界的先贤前辈云集于此、弘文励教、辛勤耕耘,奠定了校区作为“植根牧渔业沃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践型人才培养基地地位,孕育了“艰苦创业,负重自强”的办学传统。数十年风雨沧桑,自强不息;几十载磨砺奋进,春华秋实。如今的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正在积极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地、国内牧渔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阵地、服务牧渔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

协同创新 培育英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校区扎根西南自然与人文沃土,传承“艰苦创业,负重自强”办学传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校区毕业生以能吃苦创新、会经营管理、善实践动手广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赞誉,近5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建立以“1+8”校企联合体为代表的“教师、学生、企业”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融纳各种社会资源协同创新。

多年来,校区积极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创办或协办现代科技型企业,引领教师将掌握的科学知识用于实际,走出一条“理论-实践-理论”的“双优型”教师培养之路,促进了教师队伍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了解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还为校区建立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可靠保障。2005年,校区与荣昌的由校区教师领办和协办的8家GMP兽药企业联合办学,建立了“1+8”校企联合体,协同创新。从此以“1+8”校企联合体为代表的“教师、学生、企业”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始实施,促进了科学家、教育家与企业家的交流沟通,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的相互融合,实现了校区与企业的共生共荣,更加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

建立以“教师大课题为主轴+学生小项目为支撑”的校园科研互动互惠网络体系,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校区通过制定《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管理办法(试行)》、《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进行规范,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校区还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实施创新实践学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资助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同时,校区还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选定小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了以“教师大课题为主轴+学生小项目为支撑”的校园科研互动互惠网络体系。这既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力,又为老师研究项目提供了较多信息和科研资料,起到了互动互惠的良好效果。

构建独特的实践育人模式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

校区一直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强化实践,突出创新,彰显个性,协调发展”作为实践教学理念,并构建了“课堂实践教学―基础技能、专业实践技能大赛―专业技能、校内体验式实践―综合技能、企业生产实践―职业技能”的“4环节―4技能”实践育人模式。2010年11月,校区学生在参加由来自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21所拥有动物医学专业学科的“985”、“211”等高校100余名选手组成的比赛中,以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首届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同时,校区还构建了“学校主导+学生主动参与+企业支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每学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政府部门、乡镇、农村,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企业、政府、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得到了企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近年来,实习基地及合作单位共赞助校区学生实习经费近500万元,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国内外著名农牧企业在校区设置了“正大奖学金”、“大北农奖学金”等十余项奖学金,累计接受校区学生实习上万余人次。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对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校区多次被评为“全国百所社会实践”优秀学校。2011年5月,校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评为重庆市首批“大学生学工示范基地”。

发挥优势 服务地方

多年来,校区教师本着“服务国家、服务民族、服务民生”的思路,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治学育人,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开展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科研服务、科技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校区培养出了利用“基因敲除”技术人工培育克隆猪的赖良学教授、中国SARS动物溯源副组长动物病毒学专家涂长春教授等一大批为世界科学技术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行业英才。校区积极鼓励、支持在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感动重庆2006年度人物”、重庆市第十一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邓费建、邓波兄弟就是这些勇于创业的学生的典型代表。目前,校区每年为社会输送1000余名高素质毕业生。每年为养殖企业、饲料兽药企业、各级畜牧业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培训技术人员达10000余人次。

校区教师主持了“三峡地区特色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三峡库区优质肉牛安全生产关键集成与示范”等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星火计划项目,着力解决阻碍地方经济建设的瓶颈问题;同时校区教师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以科研服务和科技推广为载体,切实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校区教师倡导建立了中国畜牧科技城,并全力建设它,使他迅速发展壮大;校区教师新创的小鹅瘟、猪丹毒、猪伪狂犬病检测方法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动物疫病检测规程进行推广;校区教师新创的“抗鸭传染性浆膜炎兽药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兽药二类证书,同时开创了蛋黄抗体兽药工业化、商品化的道路;校区教师培育出了重庆市第一个畜禽新品系――渝西乌鸡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校区教师还为许多食品厂、养殖场进行科学规划和实施,保障了这些厂、场的良性发展。

校区“立足畜牧科技,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办学模式得到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及《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