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范例6篇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起源;认识;影响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62--01

全面质量管理最早是由美国菲根堡姆博士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在企业各部门做出质量发展、保持和改进的计划,以最优质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获得消费者最大程度的满意。即以顾客为中心,把让顾客满意作为检测质量的重要标准。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高级阶段,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长期以来,在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传统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所言,它已成为一场“无论工商企业还是公共组织都在发生”的“质量革命”。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员工的能动性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成为确保企业立足于市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1951年,美国朱兰博士的《质量控制手册》问世,贝尔实验室开展了“全面的质量计划”的活动。1956年菲根堡姆在《哈拂商业评论》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并于1961年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在发展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旧本模式”,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模式”。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涵义。全面质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世界权威公认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是美国菲根堡姆于《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提出了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1994年,ISO9000对其的定义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并对质量作了新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简单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组织企业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全过程和各因素,合理高效地生产和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质量不仅取决于各种工序,还涉及企业各个部门人员。所以,质量的保证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实现。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1 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通过提高工作质量不仅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得成本降低、供货及时、服务周到、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2 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翰、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控制。3 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全面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各负其责。

“把用户需要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对用户负责的思想,这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在生产现场,则要树立“绝不把任何次品提供给消费者”的信念。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文化,已成为一种世界管理潮流。我国加入WTO以后,已成为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2

一、ISO9000标准对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和广泛的认可,这是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ISO9000标准颁布后,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相继出现了许多以ISO9000标准为基础的相关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主要有:ISO14000、QS-9000、TL9000、CMM、OHSAS18001、ISO/TS16949、AS9000、ISO22000等,这些标准与ISO9000标准印证了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ISO9000标准为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ISO9000标准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与之相关的认证活动,表面上是质量管理的管理要求国际化,实际上是质量管理范畴在广度上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社会组织可能包括:供应商、本企业、协作厂商、企业联盟、商、客户、用户、政府、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等。

同时,本文的观点还要进一步说明,这种情况还有一个维度,就是质量的概念在深度上也同样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质量的概念在通常——可用性、成本、可靠性、安全、寿命、功能、性能的基础上,已扩展到环保性、健康性、人性化、个性化等方面。也就是说,之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面质量管理或在日本称为全公司范围的质量管理将转变为向企业外部社会层面延伸、最终形成以整个社会为活动主体的质量管理。

ISO9000标准丰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一次飞跃式的发展,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二、 “社会质量管理”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和发展

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朴素的社会质量管理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公开发表的资料中,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始见于1985年广东《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第10期广州白云山制药厂陈见南先生题为——《关于“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的论文中。在该篇论文中,陈见南先生指出:“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是我国质量管理今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继续和发展。它使质量管理跳出了单个企业的范围。抓住了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以社会性的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扎扎实实地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使我国的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时隔12年,1997年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发表了孙博年教授撰写的题为——《论“社会质量管理”》的论文。该文对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从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低角度,提出了社会质量管理的见解。该文指出:对质量 的治理和保证仅依靠企业是不够的,应该把质量管理提高到“社会质量管理”的层次。文章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改良:①质量管理的社会性;②质量管理的社会治理作用,即社会责任;③完善市场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质量管理的思想在我国民间已有一定的认同和基础,在一些研究论文和著作中,出现了“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提法。

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而更重要的是质量作为社会诸要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质量、自然环境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发展。这意味着质量将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同步发展,质量系统将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发展。因此,21世纪将使质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第四阶段,我们称之为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从上世纪末“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到新世纪“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概念的提出,说明人们对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迎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形势下,在国际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的时代背景下,对质量管理进步与发展新的理解和期盼,这就是后全面质量管理时代的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三、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1.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社会质量管理阶段,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政府宏观质量监督、市场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三者相互作用成为显著的特征。在企业内部技术与管理结合更紧密,质量的职能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按岗位分立、强化逐步向企业全体人员职责融合、内化转变。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②质量管理与业绩管理紧密集成;③领导质量决策决定质量。产品技术标准将不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符合社会需求将成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要求。

2.社会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经营目标;②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方向的领导;③与整个社会相关利益方的互利关系;④突出强调产品的社会责任。

关于第四项基本原则——产品社会责任,我们可以从质量管理发展历史的角度作一分析。十九世纪出现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到二十世纪社会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再到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立法以及召回赔偿制度的推行,可以看出产品社会责任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形成和演变过程。产品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产品要符合或满足顾客在安全、环境、健康、人性和功用等方面的要求。

四、明确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社会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企业最高管理者就是企业向整个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从社会的角度看,企业为社会提品和服务所承担的责任,就是最高管理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企业最高管理者要为企业质量战略、质量决策、质量经营负责。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督、质量立法管理职能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3

中小企业中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分析中小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质量管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08-03

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毋庸置疑,全面质量管理已是质量管理的高级阶段,实践已经证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是企业受益、企业员工受益,更重要的是顾客受益、全民受益、国家受益[1]。因此,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是社会重任,中小企业绝不例外。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一)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当今在全世界为实现卓越的组织绩效而对组织的系统进行综合、全面和持续改进的方法论。它并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实施纲领和细则,企业虽然说是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但却没法证明自身质量管理的程度和水平。为此,世界标准化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推出ISO-9000族标准。ISO-9000族标准的实施,是世界质量管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在实施六年之后,世界标准化组织总结经验并提出质量管理的8项原则,这无疑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又一层深入的认识,也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动[2]。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密切相关。两者的指导思想一致,遵循相同的原则,基本要求也一样。两者不同之处是: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ISO-9000族标准是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比ISO-9000族标准更广。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

领导作用集中体现于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领导者。一个企业要想发展,没有好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领导作用就是要确立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断优化企业的组织构架,调动全员积极性与创造性,持续改进内部环境,有效、高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使顾客满意,也使企业得到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世上第一可宝贵的,只要人有,什么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来。领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总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体系所涉及的管理活动和过程,都离不开人,而且这些过程的实现亦非一个人所能完成。因为过程的质量取决于人的工作质量,取决于人的工作理念、意识、责任感和能力,只有人人充分参与,充分发扬负责、敬业精神,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员工的聪明才智,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3]。

2.关注顾客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的机会。社会将能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由此看出,企业发展完全依靠于订单,也就是依靠顾客。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视顾客为上帝,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围绕顾客而进行。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突出的特点。

3.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又一重要的特点。持续改进是企业必须具有的一种管理理念,应纳入企业的质量方针和战略,并在企业内建立统一的方法和制度来推进该项工作;持续改进是企业为适应生存和发展,增强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必须建立的一种机制,是凝聚职工合力的措施;持续改进是一种循环活动;持续改进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前进动力;持续改进,应吸收全员参与改进工作,为员工提供改进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应对改进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员工进行奖励。

4.与供方互利和有益社会

现代高精尖产品,技术复杂、分工精细、涉及面广,产品的研制都需要协作配套厂家共同完成,即使是简单产品,也离不开外包(外购)供方。企业与外包(外购)供方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只有企业与供方“双赢”,才能确保本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与供方互利的基础上,必然有益社会,这是全面质量管理非常有意义的特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一般都将产量、销售放到第一位,只注重产量、扩大销售规模,忽视对产品的过程质量控制。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的理念有了变化,他们开始体会到产品质量对企业经营状况、成本控制、扩大再发展有一定关系。他们在困惑中寻找“良法”,开始涉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但不深入、不全面,具有很大片面性。

部分企业领导把提高产品质量只寄托于质量管理部门,也有部分员工认为质量责任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与自身关系不大。以致其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难以积极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在缺少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的支持下,成为一句空谈[4]。

(二)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

中小企业受规模及质量管理理念的限制,很难找到适合的质量管理人才,更谈不上猎取优秀的质量管理专家。他们虽知道当今的质量管理已进入新阶段,但对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全然不知;更不知道采取什么途径去改善管理,不懂得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因此,质量管理仍处于初级状态,即以最终检验为主,忽视预防;他们以为高质量的产品是检验出来的,未认识到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自已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又没有“高人”指点,他们沉迷于陈旧的方法之中难以自拔。

(三)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对于质量管理的方式方法没有系统的认知,只知道要有好的产品质量,而不知道如何实现这种良好的愿望;有些企业虽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体系文件描述过于简单,以致各级人员、各部门职责不清,部门间难以协调。质量体系仅出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想法,但在整个执行过程中缺少质量控制与改进,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方针,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也制约了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也有些中小企业把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作为“门面”,他们只知道没有质量管理体系证书会影响承接任务,却没有把取“证”、保“证”看成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出现“买证”装门面的腐败现象,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四)缺乏质量管理投入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需要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投入和设备资源投入。一些中小企业,最高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销售和对外联络等方面,而用于资源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及检测仪器的配备方面。如:检验人员人手不足,产品批量大时连抽检都来不及进行就放过,检验工序形同虚设;检验员不经培训就上岗,检验技能明显不胜任;检验工具不适应检验基本需要,有的超差,有的空缺,有的甚至无法检验。试验设备就更加缺乏,如电子产品需要进行环境应力筛选试验,连高低温试验设备也没有,怎么进行?完全依靠委外,往往因时间周期不满足而放弃这一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给产品留下隐患。

三、改进的对策

(一)把“理念”放在首位

人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描述事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点、概念与法则,称之为理念。理念是企业统一思想,开展一切行动的基础。质量理念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为提升服务品牌知名度和顾客满意度提出的奋斗目标或行事规则;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科学的质量理念是支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基石。从大的方面说“质量是兴国之道”,对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命脉”。

经人们多年总结,提出了一些被认可的质量理念,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产品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无小事,质量安全大如天”;“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服务的灵魂”;“过硬的质量是参与竞争的保证”;“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等等。许多知名企业,根据自身多年实践和总结,提出非常切合实际的质量理念,值得学习。

(二)引进“六能”高水平质量管理人才

质量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掌握这门学问的人,去推进、去实施、去落实。“六能”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质量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及管理能力,即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企业的质量管理机构;能够合理设置质检岗位;能够评价企业数量检验程序;能够发现程序中的瑕疵并提出改进措施;能够分析企业质量体系运行效果,提供最高管理者决策;能够把新的先进的质量理念应用、贯彻于质量管理实践中。

企业可以引进质量管理人才,在公司长期工作,委以重任;也可以聘任有经验的专家或顾问,临时来企业工作或把关,并培养年轻的质量管理人员。

(三)建立完善实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没有质量体系保驾护航,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了“空头支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体现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即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使每个员工都对立良好的质量理念并付之于行动;二是体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不仅对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使用过程进行管理,还要对所有管理(包括辅助过程和后勤支援)过程进行管理,并体现以预防为主、一切为了顾客的思想;三是要体现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即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目标,并相互密切配合,共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用一套完善、实用的文件来体现,即以文件(制度、办法、规定)形式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不论是体系的运行,还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与改进,都要依据文件来实施。企业没有编制或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就等于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因此,企业要培养熟悉本企业科研生产流程的骨干,才能编制一套简明、实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加强质量投入和管理创新

质量投入无非是两方面,一是人员,二是设备(包括基础设施)。这里说的人员,主要是专职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据现有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中的质量管理人员应占全员人数的5%~10%左右。如投入的质量人员低于5%,就会影响企业发展,高于10%,可能过剩。具体配比数,还需企业根据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成熟度来决定。在基础设施和检测设备的投入方面,也应根据企业的性质、产品特点来配比,以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和发展为宜。要做好投入工作,关键是企业法人和最高管理者的质量理念和企业的经营状况。

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科学的精髓,企业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系统理论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是把新的管理理念引入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主要是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做出调整,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进而促进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提高[5]。

企业管理创新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质量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本身涉及的面也很广,产品进货检验与试验、过程检验与试验、最终检验与试验,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等等,都需要不断探索新经验和新方法,与时共进,不断创新。

四、结束语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这是所有企业都在追求的永恒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企业良好管理的各个方面,而全面质量管理是这些方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品是顾客的需求,更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而质量就是利润的保障。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在中小企业中实现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们的重视,还需要全体员工的理解以及社会的监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董文尧,张熙,陈岩.质量管理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叶渭川,吉荣新.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J].铁道技术监督,2010,(7):6-9.

[3] 沈新明,吴雪松.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精髓与实践[J].电子质量,2012,(12):45-48.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护理管理;运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完善,人们对临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获得满意的疾病治疗效果,还要求获得舒适、安全的临床护理。这就需要医院护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尽最大限度的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技能,以满足患者身心需求[1]。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护理管理效果,本文将我院接收者作为调查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接收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65例,年龄段20~65岁,平均(42.1±2.1)岁。本调查过程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包括:患者护理满意度、焦虑自评调查问卷、医师护理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调查问卷。

1.2方法。对我院护理管理程度进行随机调查,分析全面质量护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

1.3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χ2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若P<0.05,则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临床服务满意率评定。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后患者对各项服务满意率均明显提高,和未实施前相比满意率存在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2.2患者对临床医护人员服务满意率评定。调查结果显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后患者对医师、护士的服务满意率均提高,和未实施前相比存在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讨论

一般来说,医院护理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紧密相连,护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其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加强护理管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以降低医疗纠纷,提高整体效果。近年来,我院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用于护理管理过程中,取得显著性效果[2]。结果显示,经由此管理模式的实施,无论是患者对临床服务项目满意率,还是对医护人员服务满意率均高于未实施前,存在差异(P<0.05)。故而,笔者认为,可从这样几点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模式:①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要想提高临床服务质量,首先需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需要医院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观念,可从这样几点进行:第一,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参与县、市等管理方法的学习,然后对医院护士进行培训,以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第二,科室护士长对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全体工作人员均充分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临床重要性。若条件允许还可邀请专家进院指导,加深管理服务了解度;②落实考核标准。护理部门需按照临床所制定相关准则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服务,使每位医护人员均了解该考核内容,并将其落实到底,这样不但可帮助医护人员更新质量管理观念,还可养成良好工作习惯[3];③简化护理操作记录。为确保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落实到底,增强整体护理安全性。医院护理管理部门需征求广大医护人员意见,从而简化护理服务操作记录。如:日常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时,所记录的相关操作可统一采用数字、符号记录。这种方法不但可缩短记录时间,还可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同时,护理管理部门还需联合各个科室,针对患者疾病特点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将其放于病房内部,便于患者及其家属观看、学习,进而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④实施弹性排班模式。随着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排班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致使诸多问题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护理部门需根据患者数量更改排班模式,可实施弹性排班模式,以确保短时间内处理紧急事件,提高护理质量;⑤完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来说,需各个科室的积极配合、共同合作,所以,医院需按时举行部门协调会,让各个科室共同探讨护理服务中存在问题,并根据不同类型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亦或者根据自身医院特点,创建一种属于自己的质量管理模式,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满意的护理服务[4-5]。综上,临床将全面质量管理措施用于护理管理中作用突出,通过对患者个性化措施的实施,可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该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但可为护理人员安排合理的工作时间,还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效果;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可帮助患者舒缓临床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范青梅.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9(2):278-279.

[2]秦灵敏.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7):1461-1462.

[3]郭金玲.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9(21):114-116.

[4]马智文.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9(27):224-226.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教务管理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同时还要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激烈竞争的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在这几者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合理推行教学计划,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功能和作用,对高校日常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能够建立一套既科学、合理、规范,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的教务管理模式,是各高校教务管理者都非常重视的课题。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它是现代管理体系理论中一种非常先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1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企业界最先提出,并进行理论探讨和工作实践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定义为:全面质量管理是指某个组织以质量作为工作核心和重点,让组织内的所有人都参与,并能够保持长期成功的途径。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包括组织成员、顾客等所有人及社会大众受益。这种思想和实践起源于管理界,因此在实现方法和途径方面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全面质量管理使用的方法或技术为现代管理工具和技术,尤其借鉴了统计技术来分析和梳理数据,找出影响质量管理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它的主要思想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并提倡持续不断地改进系统的管理。

2 全面质量管理对高校教务管理的指导价值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一项内容丰富又复杂的活动,几乎所有与教学有关联的事情都会被纳入其中。一般意义上,教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两方面。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行政事务管理,都以人――学生为主要管理对象。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与教育界以人作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特点是一致的,因此,该理论也顺理成章地被教育界借鉴。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教育界,也是教育商业化的一种表现,即要将教育视为一种服务行为,而不是作为一种纯公益行为去对待。学校的教学教育目标则需要发生改变,要保证和改进学生及其他教育消费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总体来说,全面质量管理对于高校教务管理所具有的指导价值有以下几方面:

2.1提高教务管理的质量

教务管理是一种针对人的管理和服务,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被管理者和理论上的消费者。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管理者学习了新的思想理论,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服务水平,管理程序更加合理和人性化,会让学生、教师感到满意,有助于教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管理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较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会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无形中对学生和普通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从而将管理融入育人之中,最终提高学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和质量。

2.2创新教务管理的模式

教务管理是高校中比较繁琐和复杂的工作内容之一,涉及范围较宽泛,从教学过程的规划,到教学文件的整理归纳,都属于教务管理的范畴。因此,教务工作的繁琐性使得工作人员往往处于一种机械地、程序化地疲于应付的状态中,缺乏工作的热情。而全面质量管理的介入,使得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有了相对规范的依归和约束,能够从人作为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和教师作为消费者去看待,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从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制定被管理者都能认同的管理方法,以使高校在新时期、新挑战下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外部压力。

2.3凸显高校办学特色

在高校大量扩招的今天,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扩大,对高校来说,争取生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争取生源的最有力武器便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树立办学特色的过程中,管理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和基础。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推广,而在高校的整体管理中,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因此,一旦有高校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自身的学校管理活动中,将会为学校树立独特的办学风格、凸显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契机和途径。

2.4孕育组织文化理念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从大的方面说,文化是国家与国家交流的桥梁,是一个国家传播自身的绝佳途径;从小的方面说,对于高校来说,它也需要建设独特组织文化理念,以统一全校师生的认识,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而组织文化伴随着管理理论产生后,又在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丰富中日渐成熟。只有能够推动人发展、进步的组织文化,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并保持源源不竭的活力。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全面质量管理就会发现,它不仅只是一种管理理论,也是一种文化理念,即以重视人、完善人、服务人为目标的组织文化理念。在高校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的组织文化理念会得到更新,将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3 全面质量管理下的高校教务管理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介入高校教务管理,既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和办学方针提供了较为科学和实用的借鉴之处,也对高校工作人员的培养和工作效率提高施加了积极的影响。

3.1突出消费者主体地位

教育管理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为教育事业增添了商业色彩,也必然要遵循商业领域的规则,以消费者作为中心和主体地位。而高校中的消费者,便是学生和教职工这两个群体。在教务管理中,要着重了解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耐心听取他们对教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与改进,以真诚的服务理念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3.2提高成员参与度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团体或者企业中全体成员的参与,只有每个工作人员全情投入,各有分工,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尽最大所能做好自己份内工作,才能在积极参与中,不仅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还能带动集体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集体的持续改进和成功。

3.3全程监控,保证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以质量为中心,以长期的规划和监控为特征,保证组织团体或企业活动的顺利推进。而高校在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务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无遗漏监控,及时纠正工作人员的失误,完善各阶段管理措施,从而对教务管理形成严密、完整的观察和指导,保证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程度,保证了质量管理的获得成功和实效。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提升 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企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标准化和精益化建设的实施,作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有效手段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加快转变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系,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QC小组实施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以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为核心,围绕企业方针目标,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员素质为目的,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1.做法

质量管理工作并非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质量提升关系到公司所属各部门及各班组的共同努力,一系列的工作单独依靠日常业务管理人员是不够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成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协同工作,共同负责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点解决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事,即致力于在工作质量、方法和效率等方面的“小集团”的活动,以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升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对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最简捷有效的方法,制定对策,弥补管理中的短板。第二,对人,即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出公司QC诊断师队伍,提升各职能部室的质量管理水平;营造积极奋进的干事创业氛围,各项工作管理有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成立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组织、管理、实施、考评四位一体的管理提升体系,积极推进公司各项管理工作开展,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协助、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

明确责任管理体系。按照公司正常生产工作分工,对各项管理工作划分各类专业,明确负责人,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肩上。

优化流程管理,实施过程管控。首先,做到选题“四结合”。其次,以“望、闻、问、切”诊断为指导,开展针对性培训。再次,实施“听、看、问、评”过程四控。

成果的转化应用及人才的选送培养。重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工作,通过成果转化,达到了节能降损的目的,公司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公司对优秀成果开展专利申请工作,同时对荣获一定级别的优秀QC小组骨干,在晋级、评先进、外派学习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实施过程

第一,流程简介。质量管理工作分为小组组建及课题选定、组织培训、过程指导、成果审查及评比、优秀成果的选送参评、QC成果的转化应用及QC诊断师的选送培养等一系列流程。每年年初,公司按照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筹划QC小组的组建工作。QC小组结合实际开展现状调查,查找影响管理水平提升的末端因素。各QC小组针对问题设定合理的提升目标,并通过末端因素分析,确定关键因素并制定实施对策。按照PDCA原则开展对策实施,动态监测效果,制定巩固及推广措施,最终达到管理提升目标。公司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工作,对其中优秀的成果进行提炼,组织开展专利申请工作。同时对在QC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中的骨干力量开展进一步培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并培养人才,最终真正使人才服务于公司发展,使公司管理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第二,QC小组组建及课题选定。公司职能部室根据实施计划,提出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专业小组参加培训并开展工作,撰写QC成果上报。公司召开QC成果评审会议,对产生的优秀成果进行整理,择优选人参加QC诊断师培训。

第三,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及过程指导。公司根据课题类型进行分析提报培训计划,召集公司内外组织QC诊断师及具备专业知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用于指导QC小组进一步开展工作;当各职能部室发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可申请QC诊断师对活动进行过程(现场)指导;各职能部室形成QC成果后,提请进行成果评审。

第四,成果审查评比及优秀成果的选送。各职能部室上报课题后,公司评选出优秀成果并形成评审结论。各职能部室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进行改进后,参加更高级别的成果评审。

第五,成果转化应用及成果专利申请。公司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工作,组织开展专利的申报工作。

第六,QC诊断师选送培养。根据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公司形成QC诊断师需求计划,在优秀QC小组内,推荐人员外出参加QC诊断师培训,培训完成后充实公司QC诊断师队伍,提升各职能部室(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公司诊断师团队负责对公司其他QC小组进行培训,参与成果评审工作。

3.创新管理经典做法

第一,做到选题“四结合”。在选题上必须同生产经营相结合,从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使小组活动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质量目标,在解决质量通病、攻克技术难题、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相关方满意度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坚持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紧紧围绕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选择难题为活动课题,提高管理水平;坚持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活动课题选择必须以控制成本、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为原则;坚持与电网建设相结合,活动课题选择应偏重于工序优化、工艺改进、管理科学等,更好的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坚持与班组日常工作相结合,QC小组活动是搞好班组建设的有效形式,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班组的凝聚力。通过选择实施“四结合”原则,可以更好的发挥出QC小组活动的宗旨。

第二,以“望、闻、问、切”诊断为指导,开展针对性培训。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将QC知识培训列入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在QC小组活动实施以前聘请省级QC诊断师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这种形式的培训,可以解决QC小组活动的具体问题,为QC小组活动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使每个小组成员真正理解PDCA循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内容,从而促进QC小组成员自觉地按照PDCA循环工作程序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