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消费工作总结范例6篇

扶贫消费工作总结

扶贫消费工作总结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以“志智双扶”为抓手,审時度势、高瞻远瞩,以电商促发展、以发展促扶贫,找准位置、抢抓机遇,开放胸襟、拥抱时代,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积极推动全县消费扶贫工作。

二、工作进展

截至2020年10月,全县活跃网商总数达到1898家。以中药材、山货特产、农副产品为主要网销产品的电商产业正在形成,电商(含微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从业者不断增加。2020年1月至今,开展电商实操和直播培训500余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灵活就业10000多人,固定就业2000多人,孵化和转化电商网点30余家,预计全年完成农特产品上行交易额两亿元。

三、消费扶贫开展情况

2020年1月至今,通过购买包保的镇前进村笨鸡蛋、笨鸭蛋、大煎饼等农特产品,累计消费4000余元。通过购买包保的镇村的蓝莓等农特产品,累计消费6000余元。指导联首网商采购小沙河村蜂蜜6000元,八里村贫困户蜂蜜10000元,村合作社蓝莓2000元;村小斗商贸有限公司采购农户和贫困户甜玉米、土豆干、豆角干、蘑菇、山野菜、松子等农特产品100余万元。老农夫在拼多多开设的食品旗舰店实现线上销售保鲜参、干参等农特产品1000余万元。社区体验店实现线上销售人参、蒲公英茶、刺五加茶、蓝莓等农特产品400余万元。财森到社区体验店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300余万元。吉珍庄淘宝旗舰店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400余万元。贝贝特产实现线上销售农特产品300余万元。小两口特产实现线上销售农特产品180多万元。合仙菇特产实现线上销售人参、木耳等农特产品300余万元。道地特产在拼多多实现线上销售保鲜参、蘑菇等农特产品200余万元。联首网商实现线上销售农特产品30余万元。镇村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线上销售山野菜、松子、鹿产品等农特产品400余万元。镇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线上销售松子、核桃仁、榛子等农特产品400余万元。镇村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蒲公英等农特产品30余万元。镇村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苏子油、松子农特产品60余万元。镇合作社销售葡萄酒50余万元。镇村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蒲公英茶、人参、等农特产品200余万元。镇村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蒲公英根、核桃、贝母等农特产品100余万元。镇村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蘑菇、松子等农特产品30余万元。镇村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松花江野生鱼干10余万元。

四、消费扶贫典型经验

1、2020年3月9日,通过开展“战役助农、县长来了”直播活动帮助县镇食品有限公司在疫情之间销售松子、榛子等农特产品400余万元,带动灵活就业20余人,固定就业7人。食品有限公司发展不忘贫苦百姓,在县工信局和镇政府的指导下,为镇20户贫困发放电商扶贫帮扶资金10000元,每户500元。

2、2020年5月14日,通过“大美、县长直播”活动,累计实现销售保鲜参7万多棵,销售额突破40万元,通过直播营收,为县镇贫困户发放电商扶贫帮扶资金8万元。

3、2020年8月5日,通过中国第四届线上蓝莓节直播直播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帮助农户和贫困户销售蓝莓20余万元。

4、计划2020年10月17日,在县道地药材交易中心举办国家扶贫日暨县电商产业扶贫和科技致富帮扶大会,通过电商协会为全县56户贫苦户发放电商扶贫帮扶资金28000元,每户500元。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电商人才匮乏,大多数年轻人缺少创业斗志,毅力不强。

2、优势电商平台入驻门槛较高,我县网销农特产品缺少相关资质和认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标准化程度不是特别高。

3、供应链易断,缺乏网销农特产品种养殖大户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企业。

扶贫消费工作总结范文2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充分发挥全市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根据自身优势,投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积极参与消费扶贫,采购贫困村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联系销路,解决贫困户卖货难和增产不增收问题;加强贫困群众技能提升培训,推动劳务服务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增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观念,形成持续稳定、互利共赢的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二、实施范围

以今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支持对象,依托相关媒介,以购买贫困群众农特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方式,动员全市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带头示范,构建“产销对接、互利共赢”的消费扶贫新格局。

三、主要方式

消费扶贫是一种通过多元渠道购买贫困群众的农特产品和服务,将社会组织慈善行为与消费行为相结合,形成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新型扶贫模式。市民政局积极号召社会组织参与消费扶贫,不断创新参与方式,把消费扶贫行动开展好,把消费扶贫品牌树立好,把消费扶贫平台搭建好。倡议社会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消费扶贫。全市社会组织要主动对接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依托各县村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基础,发挥自身优势,搭平台、架桥梁、建通道,为贫困群众送市场、送信息、送项目、送服务,大力推进贫困群众农产品商贸流通、精深加工和销售服务,积极为各村农产品打通销路,为贫困群众增收找准门路。积极购买扶贫农特产品,争心帮扶先锋,踊跃结对帮扶贫困群众,争心扶贫代言人,传播消费扶贫正能量。

四、保障措施

扶贫消费工作总结范文3

为认真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精神,构建产业脱贫长效机制,提高脱贫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全市年度脱贫目标,现就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消费扶贫。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从农产品生产、流通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看,消费扶贫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政策的有效延伸,通过政府引导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使贫困地区农产品、服务与劳务供给有质量、宣传有渠道、推介有门路,从而使贫困群众收入有保障。从扶贫主体看,消费扶贫贯通了社会力量通过定向、增量消费贫困地区农产品,购买贫困地区服务,吸纳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有效参与脱贫攻坚的通道。

从扶助对象看,消费扶贫激励贫困群众依托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有利于激发贫困群众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提供劳务、服务的积极性,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步伐。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二、动员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消费扶贫。(一)推动各级机关和驻淮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纳入相关单位定点扶贫和地方各级结对帮扶工作及考核内容。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攻坚”倡议活动,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中专院校、城市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优先从贫困地区聘用工勤人员,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到贫困地区旅游。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食堂活动。鼓励各级工会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到贫困地区开展工会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副产品企业参加军分区、武警部队特别是驻贫困地区部队定点采购。

(二)动员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纳入“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引导商会组织和民营企业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定向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倡导社会组织主办、承办的博览会、展销会、年会、专题会等,优先选择在贫困地区举办。将消费扶贫相关活动与社会扶贫日活动有机结合,在主流媒体发出倡议。

(三)推动结对帮扶地区建立消费扶贫协作机制。承担县域结对帮扶任务的凤台县要组织引导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企业和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与石台县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受帮扶的寿县要主动对接蜀山区农产品需求,联合帮扶区共建果蔬、畜禽等产品供应基地,共同举办产销对接会,积极吸引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就地加工。完善就业脱贫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实施好革命老区、行蓄洪区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实施“2611”就业帮扶新路径,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依托地方特色,切实带动消费扶贫。我市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一些产品不仅在本市范围内深受人们喜爱,还闻名省内外,如X等。要注重引导、支持、规范贫困户生产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帮扶作用,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注重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贫困户参与度。

积极开展“会展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参加农交会、农贸会、展销会等,专设消费扶贫展区,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贫困地区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农产品市场、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购销活动。组织贫困地区粮食收储库点优先收储本地农产品,优先安排储备粮轮换。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产品“八进”和高校、企业“四送”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贫困地区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游客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设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滞销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引导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到贫困地区集中采购滞销农产品。

四、开展宣传推介,大力引导消费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推介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对贫困地区的美丽休闲乡村、精品园区、精品线路,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的宣传推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互联网”等模式,在重大节假日前和重要农事节庆节点,集中宣传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鼓励贫困地区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民丰收节”等农事节庆活动。

五、强化领导督促,有效保障消费扶贫。(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扶贫办要加强对消费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实化相关政策举措。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本地区消费扶贫工作,根据产地、消费地的不同定位,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消费扶贫深入开展。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消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

扶贫消费工作总结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原则,调动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切实解决扶贫产品销路难题,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促进扶贫产业良性发展,形成可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从即日起,通过线上线下定点购买贫困群众农副产品为主要方式,逐月完成采购任务,形成消费扶贫新格局。

三、主要方式

消费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是长效增收的有效举措,要协调社会各个层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推动消费扶贫落地见效,真正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一要开展采购活动。公司及员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指定的扶贫农副产品,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

二要开展对接活动。进一步完善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双方权益,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三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在大力宣传扶贫农副产品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司职工思路宽、交际广、渠道多的优势,鼓励带头消费帮扶贫困户的扶贫产品,为帮扶对象产品代言,开展熟人销售,向朋友圈、亲朋好友推荐产品,拓展销售渠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公司消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董事长同志任组长,总经理任副组长,各高管为成员,科学谋划、主动介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落细。

扶贫消费工作总结范文5

近期,X单位积极组织全院干警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深入宣传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合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开展帮扶工作学习交流。组织全院干部职工结合学习《扶贫论述摘编》和上半年开展帮扶工作,交流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坚定脱贫目标,转变工作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作品征集。13名干警结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所见、所思、所感,积极撰写脱贫攻坚小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分院干警决战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

扶贫消费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西部 旅游扶贫 乘数效应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5%,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现有贫困人口的分散化以及脱贫又返贫现象的存在,使我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越来越慢,扶贫难度也越来越大。

无论从贫困人口的总数还是从贫困发生率上看西部都是最高的,解决西部贫困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式扶贫是我国目前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的关键是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旅游扶贫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旅游扶贫理论。在旅游扶贫理论中旅游乘数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通常被用来说明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旅游乘数效应的概念在西部地区的体现

乘数这个概念是由理查德•卡恩(richard kahn,1931年)提出来的,后来被凯恩斯采用并进一步完善。所谓乘数,是指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即因变量的变化量与自变量的变化量之比。WWW.133229.cOM由于各个经济部门在技术和经营上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他经济量的相应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连续发生的,最终可导致数倍于最初经济量变化的结果,所有变化产生的最终总效应称为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是指旅游消费在经济系统中导致的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变化与最初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旅游经济影响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乘数理论是评价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发展最具说服力的工具。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是指旅游者在贫困地区或者贫困人口所在地消费,最终可带给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多少收入、多少就业机会。由于旅游活动涉及的部门行业很多,旅游消费在经济内的流转又过于复杂,各项数据难以获得,要精确的计算旅游乘数难度很大。所以本文采用对旅游乘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的大小主要受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诱导效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效应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效应。

(一)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旅游消费对经济系统中直接给旅游者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部门在产出、就业方面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接待旅游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的多少,而接待旅游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又取决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水平。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何呢?

通过对西部12省区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者的人数的分析来看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仅从国际旅游方面来看,2005年全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3.82%,旅游接待人天数同比增长21.17%,而西部12省区在旅游外汇收入上除了四川和新疆增长速度较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旅游接待人数上,除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增长速度较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尽管西部地区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规模上,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西部地区旅游的规模还很小,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292.96亿美元,西部12省区旅游业外汇收入合计为258358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8.82%。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38411276人天数,西部12省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合计为15091044人天数,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的10.9%。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整个西部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更低,所以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会比较低。

(二)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是指直接旅游收入在目的地经济内流转过程中对当地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收入、就业的影响。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并且是综合性很强的第三产业,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对旅游业贡献最大的产业,其产出的10%以上都提供给旅游业;电力、石化、金融保险业产出的6%左右贡献给旅游业;而邮电通讯、食品制造、房地产、公用事业及服务业等产出的30%左右都贡献给了旅游业。在旅游业依赖这些产业的同时也给这些产业带来了收入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这种间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旅游目的地整个经济供给水平的高低或者说是整个经济的漏损程度的大小。漏损程度和间接效应的大小呈反方向变化,漏损程度越大间接效应越小,漏损程度越小间接效应越大。

西部贫困地区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相应的整个经济供给水平也很低。从总体水平来看,2003年末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内生产总值7493.2亿,元仅占全国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9.4元,而全国为907元。从产业发展来看,在国家扶贫重点县,第一产业是主导产业,但受自然条件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产量较低,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591千公顷,产量只有7893.7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22.7%,产量只占全国18.3%。人均粮食产量458.1公斤,全国为658.9公斤,其它农作物的产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所以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产品少,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很难满足旅游消费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大量输入来解决,从而造成经济的漏损。

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虽然有较快增长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缺乏区位优势,同时劳动力文盲率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县域的平均增长速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大多是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所以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当地资金又不足,西部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占整个资金来源的78.2%。从2003年的数据看,以上来源的扶贫资金为2166678万元,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县只有3659万元,资金本来有限,而资金的1/3以上投向了第一产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农田建设等)剩下不足2/3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业。这对于解决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会有一定的作用,但要支撑旅游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西部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首先是解决资金问题,主要的方法就是引进外资,引进外资就意味着经济漏损的增大。在旅游者所需要的产品提供方面,贫困地区又力不从心,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在产品质量、类型、档次上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大量的商品输入,这又意味着漏损的增加。在人力资源方面,贫困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人才的引进又形成经济的漏损。

从以上分析看,在间接效应阶段,由于西部贫困地区三大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存在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供给限制,这种供给限制使整个经济体系无法提供为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导致乘数效应值下降,影响间接效应的发挥。

(三)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所有直接和间接向旅游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或部门的职工,把其以工资或其他形式分享到的旅游收入用于当地的生活性或服务性消费支出时,对当地相关部门和企业产生的影响。很明显,这一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部门或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所以需要计算当地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本文通过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各年的收入消费资料,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测算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将其与全国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比较。

根据消费函数c=a+by,c为人均消费性支出,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分别构建出全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以及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及检验结果如下:

从回归检验的结果来看,可决系数(r2)和调整的可决系数()的检验结果来看,检测值均在0.98以上,表明模型拟合的非常好。t统计量的值均大于t分布双侧分位数,表明回归系数通过检验,此外从f统计量的检测值看,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进一步代入相应数据对模型进行模拟检验,三个模型的实际值与模拟值的绝对误差很小,表明模型的模拟精度很好,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显著性很好,拟合程度很高,其结果是可信的。由此可以得出全国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居民及西部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57、0.709、0.772。

从本文测算的结果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村居民,也就意味着西部贫困地区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旅游的乘数效应会比较大。

结论

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应会提高,由于西部地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导致消费水平较快提高,在投资、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净额不变的前提下,会导致当地国内生产总值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所以从理论上说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比较大。很多地方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说明,旅游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乘数效应,发展旅游业对于消除贫困有重要作用。

边际消费倾向对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当地居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收入的多少,而当地居民获得收入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旅游收入的高低,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旅游收入有多少留在了当地。旅游收入的高低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收入留在当地的比例取决于经济的漏损程度,漏损的多少又取决于经济供给能力的高低,经济供给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要有一定条件,会受到其本身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某些地区会被削弱,这样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对象区域当然也包括在内。

分析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的意义不仅在于正确认识旅游扶贫的作用,还在于要为贫困地区提高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指明努力的方向。贫困地区旅游乘数效应发挥的制约性因素主要是贫困地区的经济漏损比较严重,经济漏损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导致的,而在短期内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来相对减少贫困地区的经济漏损:一方面,应尽量利用区内资金。给区域内资金投入一定的优惠,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利用外资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一些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利润再投资,从而使其利润用于发展当地的产业。人员聘用方面,尽量使用贫困地区的人员,虽然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但由于旅游业的大部分岗位的就业门槛比较低,比如保洁、基层服务等等。要减少漏损还可以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方式,走纵向一体化的道路,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大产业,从而相对提高旅游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屹山,王广亮.资本的泛化与权力博弈[j].中国工业经济,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