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论文范例

扶贫论文

扶贫论文范文1

1.1人口结构情况

阿木去乎镇黑力宁巴行政村尕加毛自然村位于阿木去乎镇西部,海拔约3130米,为半农半牧行政村。村党支部、村委会距镇党委政府驻地约5公里。共有45户270人,其中低保户25户83人,党员8人,其中女党员2人,70、80、90后人员104人,残疾户8户10人,上门女婿5人,僧人9人,尼姑4人。该60岁以上党员1人村通电,有通村便道,无自来水。

1.2经济发展状况

支柱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牲畜多为牦牛、犏牛和藏羊、蕨麻猪。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洋芋、油菜、青燕麦。尕加毛村现有牛325头,羊300只,耕地面积1150亩,草场面积15786亩。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和种植青稞、油菜及养殖牛羊为主,部分收入来自消耗本地自然资源,以采砂、开矿业的补偿款。该村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

1.3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在交通方面,尕加毛村的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但是全村无一条经过硬化的村道,为村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水利方面,人畜饮水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无川地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在教育卫生方面,没有村级卫生室及设备,缺医少药的局面尚未得到改善,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条件差;清洁能源使用较少,卫生厕所使用率不高.

2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2.1自然条件差。

尕加毛村地处夏河县南部,阿木去乎镇西部,地理坐标位于N:34°47′51.7",E:102°40′42.9",境内平均海拔3130米,海拔高,年平均气温2.6℃,降水量516mm,平均无霜期56天,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地贫瘠、土壤保水性差,自然灾害频发等,这是导致尕加毛村长期处于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

2.2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村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2013年该村外出劳务人员主要在建筑工地从事体力型粗活。由于普遍缺文化、少技术,日工资低于技工工资。全村劳务输出比重大,在家劳动力主要以老弱病残、妇女为主,综合素质都较低,给全村农业发展和科技扶贫带来较大挑战。

2.3贫困面大。

在贫困面、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等方面,与全州其他县(市、区)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的位置。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所占比例依然很大。全村共有45户270人,其中低保户25户83人。

2.4基础设施落后。

该村地处半山地带,村内道路为沙石土路,一遇雨雪,车马难行;无引水工程,群众饮水靠背、驮。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使其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仍然存在农牧民穷、财政穷的“双穷”问题,主要以依靠国家的支持和上级财政的补贴为主。

2.5产业支撑不足。

该村工业企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发展不平衡。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除靠外出务工外,仍然主要是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待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部分收入来自消耗本地自然资源,以采砂、开矿业的补偿款。

2.6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通过“两基”验收后,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教师队伍却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藏汉双语教师少;二是缺医少药的问题仍很突出,乡镇医院条件差,村级卫生室从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2.7扶贫队伍、扶贫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在完成全村扶贫项目的编制、扶贫资金的争取、扶贫项目的监管上显得很吃力。扶贫部门对扶贫工作只涉及到项目编制和资金监管,缺乏对项目实施的监管,对项目实施情况不够明晰。

3发展经济的建议(依托当地资源及扶贫政策优势,发展经济)

3.1种植业上的优势。

阿木去乎镇是夏河县乃至甘南州最大的青稞主产区,以尕加毛村为例,全村45户270人,全村耕地面积1152亩,其村子西南的半山连片耕地(包括其他村)达上万亩,主要种植青稞为主,只因耕作粗放,青稞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施肥防虫防病意识淡薄,海拔高,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青稞产量一直上不去,常年产量保持在130公斤左右。

3.2畜牧业基础较深厚。

尕加毛村(冬季草场)草场面积15786亩,夏季共用草场面积近3万亩,这里自古以来是安多藏区藏羊、牦牛、犏牛的主产区,草原辽阔,牧草优良,农牧民有游牧的传统,该村现有牛325头,羊300只。蕨麻猪也是当地一种特有的稀有猪种,其品种优良,种群数量大,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其具有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的独特优点。

3.3具有丰富的野生藏药资源。

尕加毛村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130米,且草场面积辽阔,适宜野生藏药材的生长,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秦艽、贝母、羌活、大黄、野党参、红景天、益母草等,其分布广泛、品质优良。

3.4适宜打造具有浓郁藏族风俗特点的草原生态旅游区。

尕加毛村毗邻国道213线,距离阿木去乎镇2公里,距离夏河机场6公里,距离阿木去乎寺院4公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寺院、藏寨、小镇、草原,蓝天白云自然的融为一体,年均降雨600~810毫米,年平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独特的自然景观,气候条件,民族风俗,具有潜在的旅游度假避暑的优势。

3.5是甘南藏区的重点扶贫开发区。

尕加毛村是甘南州扶贫攻坚的重点片区,镇政府紧紧围绕减贫和增收两大中心任务,狠抓农牧村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农牧村劳动力培训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草原围栏、牲畜暖棚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牧村危旧房,改善了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基本实现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全覆盖,一些扶贫资金和项目优先倾斜。

4科技扶贫中存在的矛盾

4.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赶不上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例如:当地播种方式大部分采用“马拉杠式的撒播”,基本不上化肥,不施用药剂除草、除虫等。

4.2农业的发展,需加大投入

而农牧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资金不足,跟不上扩大再生产。例如:全村没有一台手动喷雾器,只有一台旋耕机(今年镇上农机补贴发的),基本靠牲畜犁地。

4.3大部分农牧民处于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状况

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弱。例如:青稞的种植生产,基本以满足家庭需求为主,少部分分散出售的青稞是以“粮食”的身份卖出,而不是以优良青稞品种的“身份”售出,商品量小,价格相对低廉。

4.4基层各级党组织与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还不能很好的融为一体。

例如:最近几年尕加毛村镇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和精力集中在了“维稳”工作上了,稳定工作高于一切。

4.5由于体制和机制原因,现有农技推广网络已支离破碎

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科技人员与农牧民没有亲密接触,农业的科技成果远离农牧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紧缺有效的科技指导。

5具体科技服务内容

5.1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情况。

2014年3月25日至2014年6月19日,我站选派3名中级职称,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干部到阿木去乎镇尕加毛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同时开展调研和摸底工作。并多次与乡党委政府、村“两委”会班子就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行动进行了座谈,分别听取了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会的情况介绍,重点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支柱产业、主要收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建议等。分析了制约尕加毛村发展的因素,致贫的原因、共同商讨致富的路子,对该村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和商讨解决的办法。

5.2依托项目优势,开展科技扶贫活动。

5.2.1基于当地气候特点,技术人员在详细了解到当地青稞种植是该村的第一产业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单位实施的“甘南州青稞基地建设项目”,确定了尕加毛村的科技扶贫以青稞基地建设为主。2014年实际发放青稞良种甘青4号、5号3万公斤,二铵150袋15吨,青稞专用配方肥200袋16吨,野麦畏100公斤,2.4滴丁酯10公斤,骠马10公斤。建立青稞良种田1500亩,青稞专用配方肥200亩,野麦畏播前拌毒土撒施防治野燕麦500亩,2.4滴丁酯混配骠马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及野燕麦200亩,开展以“青稞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内容”的各类宣传培训32场次,受教育人数200人次。

5.2.2结合春耕生产的实际,选派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农牧民群众采取“手把手,一对一”的现场演示示范,现场培训。重点开展了“青稞良种的栽培要点”、“野燕麦的为害和防治”、“青稞田阔叶杂草的为害和防治”、“提倡青稞条播和旋耕机播种的好处”,“农药的安全合理施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等内容的现场培训。并在播种、化学除草等农耕的关键季节,抽调单位8名技术骨干,现场亲自统一配药,对群众施药和播种跟前跟后,严控播种量和施药方法,并做到废弃药品统一收回,消除安全隐患。并建立了详细的田间档案,科技服务日志,工作日志。

6个人收获及体会

6.1取得的成效。

一是树立了典型示范,科技服务实现了面对面。州农技站科技人员根据自身特长,挂钩联系2-3个农业生产能人(主要以村干部和见多识广者为主),实现了与当地农村先进生产力的结合,重点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示范田,带动了农牧民致富,拉动了尕加毛村的生产力。

6.2今后科技服务活动更要趋向于“双向选择”

科农结合才能实现零距离。要根据农牧村基层和农牧民需求选派,达到科技服务人员与农牧村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并根据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特长,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选派合适的科技服务人员,才能更好的统筹兼顾政府部门下派任务和基层需求,提高农牧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6.3此次科技服务的实践证明

只有科农携手,才能实现双赢,有利于农牧民增效,农牧村致富,给农牧民带来实惠。所以说,科技种子能否有效融入农牧村,撒播向千家万户,关键在于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与实践。

6.4“三农问题”解决的好与否

扶贫论文范文2

1.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要体现以下优势

为了真正发挥金融扶贫在未来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金融扶贫工作应该在吸取过去扶贫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点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避免金融扶贫重复过去的老路。

(1)利用市场化经济手段推进扶贫。

财政扶贫方式具有政策性、直接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属于一次性的、无偿的扶贫方式。行业和社会扶贫方式则更多的依靠对各行业和机关单位的道德层面约束来开展,一般难以获得可持续性。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应采取有偿的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使金融机构在提高贫困户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追求利润。

(2)充分发挥金融扶贫中各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未来金融扶贫要改变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避免贫困户以往存在的“等、靠、要”的心理,充分发挥被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贫困户过去传统的被施舍的角色。贫困户应该是金融机构的客户,通过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3)改变“漫灌式”扶贫,提高扶贫精准性。

过去漫灌式扶贫在主体选择以及扶贫效果上均不佳,未来金融扶贫要提高扶贫的有效性与精准性。金融机构通过有效的客户定位筛选出帮扶对象,而后按需给予相应的金融服务。通过“到人到户”的方式,节约了人力、物力的浪费,有效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的目的。

2.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的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扶贫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能力,进一步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就意味着要扩大再生产,需要扩大经营规模,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金融的支持。基于我国2011年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重点开展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笔者认为未来我国金融扶贫应该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展开。

(1)贷款给连片特困地区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贫困农户,实施“精准”扶贫。

金融扶贫是开发式扶贫,应该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金融服务供给。金融机构通过合理的信贷机制设计,开展有效的贷款客户甄别,贷款给真正贫困而且需要金融支持的贫困户,使得贫困农户拥有启动资金进行生产生活。贫困农户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扩大再生产来还贷并且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

(2)通过金融方式支持连片特困地区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户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发展生产来增加收入,也可以通过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顺利开展能够使得贫困户的就业机会增多,使贫困户通过积极劳动来扭转贫困的面貌。因此,金融机构通过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以及有效的信贷机制贷款给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使得优势产业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宽,为贫困地区走产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3)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金融扶贫不仅看重向贫困人群发放贷款,更加看重贫困人群的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能力,要做到贷款发放以后及时收回以至重新开展新一轮放贷。因此,要确保连片特困地区长期金融服务的供给,需要把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做好。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如交通运输、通讯服务等物质性基础设施,良好的物质性基础设施是提高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群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能力的前提;第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如支付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这就需要不断加大金融投入力度,采取激励措施引导金融服务不断流入连片特困地区。

3.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的主体和基本思路

构建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体系,需要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府协调发挥作用。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资金充裕的优势,采取“批发+零售”的模式开展金融扶贫。微型金融要充分发挥信贷机制方面的优势,加大微型金融制度和技术创新,实施“精准”扶贫,改变原来的“漫灌式”扶贫方式。政策性金融通过深化改革,实施市场化运作,打造我国开发性金融,完善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吸引其它商业性金融进入。另外,还需要发展连片特困地区合作性金融,发挥贫困户“互助”优势,弥补前面两者金融供给的不足与漏洞。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政府应该加强各项金融扶贫工作的政策完善,开展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扶贫工作。

二、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中的金融机构行为分析

1.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扶贫:发挥资金优势

因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原因,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直接扶贫发展存在很多障碍,但具有资金充足、技术发达、管理到位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可以采取间接扶贫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模式值得推广。①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龙头企业是市场与贫困户的纽带,是国家进行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资金优势,给当地的龙头企业发放贷款。拥有资金来源的龙头企业再促进贫困户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贫困户的脱贫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培育和支持具有特色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对于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②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贷款给专业合作社来帮助贫困户,解决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难的问题,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将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相同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供者有机联合到一起,解决贫困户的切身需求,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运输等服务。③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微型金融机构+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于大型金融机构与贫困户之间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原因,使得直接扶贫效果并不显著,而缺乏资金来源是微型金融机构难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微型金融机构的对接,使得微型金融机构充当大型金融机构的“脚”走到基层,走到每家每户,将资金零售放贷给真正需要支持的贫困户,这样的方式可解决微型金融机构贷款难的问题,也可减少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直接发放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2.微型金融机构扶贫:发挥信贷机制优势

目前我国的微型金融机构主要有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NGO小额信贷机构,微型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及小微企业为主要目标,对于扶贫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通过直接贷款的方式来填补大型金融机构扶贫的空白。微型金融机构的规模虽然不大,资金也没那么富足,但是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深入基层,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也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微型金融机构在我国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中的作用,除了通过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以外,还应该大力发挥微型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优势。①完善小组联保信贷机制。小组联保模式属于担保创新,社区居民自愿组成联保小组,通过互相承担担保连带责任的方式来解决无抵押物的状况。小组联保贷款的基本原则是:“多户联保,总额控制,按期还款”,这样相互制约,相互管制,能够带动成员还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后续贷款工作的有序进行。这种贷款模式的理念在于认为穷人是讲信用并且有能力的,甚至有时比富人更讲信用,因为他们手中的资源稀缺,因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信贷机会。而且任何人都不想在熟人社会失去信誉,而“小组联保贷款”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②实施分期还本付息的信贷机制。分期还本付息这种人性化方式可缓解贫困户的还贷压力,有利于贫困户资金的周转,符合贫困户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客户及时还本付息是微型金融机构能够自负盈亏甚至稍有盈利的保障,也是一种监控客户的贷款资金流向,控制信用风险的途径,并且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回收资金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一种平等借贷的机制来促进贫困户和微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和谐发展。

3.合作性金融扶贫:发挥“互助”优势扶贫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名义上应该属于合作性金融组织,但农村信用社事实上已经偏离了合作金融的轨道,走上了不可逆转的商业化发展道路,使我国出现了事实上的合作金融组织残缺。众所周知,合作性金融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重构我国合作金融体系,发挥合作性金融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互助”优势。当前我国存在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资金互助社和贫困村互助资金三种具有合作性质的组织,它们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资金周转速度较慢等问题,但拥有“互助扶贫”的基础,政府应该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充分发挥熟人互助模式扶贫。由于合作性组织成员来自一个“熟人社会”,对于贷款人的信用和在资金使用情况都比较清楚,可省去许多交易费用与交易时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贫困户担保缺失的问题,贫困户不再以常规的担保品来贷款,而是通过贫困户之间长期维护的信任来担保。其次,能够适应农村贷款资金使用的特点,开展村庄内贷款。由于农业生产、农村市场以及农村生活的原因,贫困户对资金的需求额度小,频率高,在“熟人社会”更能满足这种基本特征,人与人之间也更容易产生同情心而互相帮助。

4.政策性金融扶贫: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

完善基础设施是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资金投资回收期很长,因此,政策性金融在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从其诞生起就担任着填充财政直接支出和商业性融资之间的“中间角色”,但我国传统的政策性金融只是将财政资金简单信贷化,没有真正实施市场化运作,因而不能解决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当前,应该不断深化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①运用开发性金融理念,实施市场化资金运作方式,实施政策性资金的有偿使用,运用银行信贷“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经营机制来促进所支持项目的发展。提高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效率。②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主动寻找市场,改变传统的“政府挖坑,金融种树”的被动模式,把支持基础设施领域的成功经验拓宽使用到连片特困地区新的资金需求领域,一方面寻求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做大做强”,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贡献更大的力量。③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连片特困地区运用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长期资金。在金融扶贫过程中注重培育连片特困地区的市场化作用机制,逐渐增强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构筑连片特困地区政府力量与市场机制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将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优势有效融合,高效率的实现政策性资金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作用。

三、构建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体系的补充性对策建议

1.完善金融扶贫政策,构建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金融扶贫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需要完善各项政策,引导和激励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对于在扶贫工作中有较大贡献并且利润微薄的公益小额贷款机构,给予免除所得税的激励政策;规定连片特困地区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投放该地区,对于超过该比例的贷款给予相应的奖励等政策来激励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合作性金融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在绩效考核中扶贫效果好、资金回收率高的合作性组织给予财政资金的倾斜,从而形成激励作用。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享受创业培训、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贷款贴息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政府应该为金融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完善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社会的保障体系,建立系统化的农业保险体系,设立专门针对连片特困地区贷款难问题的担保机构;政府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社会责任,通过宣传、法律等手段来规范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政府要在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微型金融机构合作中起中介作用,为微型金融机构从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融资牵线搭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并且提高贫困户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2.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

金融机构要注重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工作人员选择上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贫困人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对于贫困农户,一般是不能提供正规金融机构要求的担保抵押品的。因此,要扩大担保抵押品的范围,例如宅基地,土地承包权,林权等等都可以作为贫困户贷款的抵押品,要结合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特点,创新绿色信贷产品。针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贫困人民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在提供简单的存款、汇兑、贷款等基础的金融服务外,还要加快服务方式的创新,并且大力提倡通过现代化科技来降低扶贫业务的成本;人员选择方面也需要创新,不应以学历的高低作为人员选择的硬性指标,而应选择有亲和力的,最好是出身农村,从而能切身体会村民的需求的人。

3.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机构要根据现代金融风险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着眼于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的统筹管理,积极推进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例如建立客户金融信息管理系统、规范信息处理以及制度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无论在金融机构正常运行或者不正常运行中,都要对于机构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以及评价总结;在实践中探索多样化形式的风险补偿方式,建立“奖补资金”模式推进扶贫资金到户,它在扶贫中的作用相当于担保基金,但是“奖补资金”的损失补偿比例与贷款回收率挂钩。并且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扬长补短,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分享最优风险控制方法。不断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要建立适应经济战略发展、年龄合理、层次清晰、有专业素养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4.实现金融机构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协调发展

金融机构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主体,过去政府作为金融扶贫工作的主体的效率低下,对于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提高并不明显。金融扶贫应该体现以金融机构为主,政府为辅的扶贫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应同时注重财务绩效以及社会绩效。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所追求的,但是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及社会绩效,将会对企业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扶贫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注重社会绩效,强调公平发展的工作,因此在这项工作中金融机构应摆正位置,坚持成本控制,加强技术创新,坚持商业运营原则,坚持风险控制原则,尽最大的努力来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健康持续科学发展。身处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责任意识,把支持扶贫攻坚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从长远来看,通过金融扶贫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新的客户群,也是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5.提高贫困户的金融意识

扶贫论文范文3

设计创造了品牌服装的艺术价值(造型、装饰、色彩),而营销服务于将设计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利润,因此设计和营销是品牌服装不容忽视的环节。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叠三元”模式以网络平台作为支撑,融合设计和营销两大功能板块,来实现设计营销一体化的目标。

1.1传统服装设计与营销基本模式

品牌服装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从服装设计到产品销售的完整流程体系。根据设计和营销的角度划分,品牌服装经历了“分二元”“串二元”“叠二元”“一二元”模式。网络未兴起之前,品牌服装的经营主要依靠厂店联合模式。品牌服装设计师给出设计方案,然后投入工厂进行制作,最后成品在门店销售。此种传统模式下,设计和营销处于分离状态,笔者将其定义为“分二元”模式。“分二元”模式主要为服务大众需求的工业品牌,与此对应的时装定制则服务于小众市场个性化需求,如Chanel、Dior、Valentino等。在时装定制模式中,营销具有产品设计驱动的特点。从而在一定层面上,设计师具备了直面市场的条件,在时装定制环节中设计与营销有了初步结合,笔者将这种时装定制定义为“串二元”模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渠道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日渐显现。传统品牌服装的营销方式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成立电子商务部门,开创了营销与网络结合的局面,这种模式简称为“叠二元”模式。在“叠二元”模式下,品牌服装一般走大众路线、价格较线下有更多优惠。设计的价值有所降低,如凡客、PPG等。与“叠二元”模式不同的是,部分网络品牌服装在利用网络的优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设计的作用,具有网络、设计、营销“三元结构”特点,可称之为“一二元”模式,如淘宝网的阿卡、裂帛、七格格等。

1.2“叠三元”模式概念

传统的设计营销方法根据作用目标不同,有两种不同的概念表述。第一种指的是设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设计目标,依据营销理论、方法和技术,对艺术设计对象进行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营销战略及策略制定、营销成效控制的完整活动过程。第二种是利用设计的色彩、风格、款式、功能、材料、设计师等要素达到营销的目的。前者属于设计方法,后者属于营销策略。与传统的设计营销方法不同,基于网络的设计营销方法,利用网络平台优势,设计开放给消费者共享,理想状态下营销环节可自动完成。笔者将该种设计营销相互融合的设计营销模式,称为“叠三元”模式,即基于网络的设计营销方法。

2基于网络的品牌服装设计营销方法

从结构上看,“叠三元”模式是在“叠二元”和“一二元”模式基础上发展的。而网络服装品牌是“叠二元”“一二元”模式下的产物。通过分析网络服装品牌,可得出当下品牌服装网络化存在品牌历史、设计理念、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问题,为思考可行的基于网络的品牌服装设计营销方法提供了方向。

2.1网络品牌服装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网购交易额达到1.84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39.4%,预计在2014年,中国服装网购在服装零售整体市场的渗透率将达到23.6%。在此形势下,网络服装品牌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大量涌现。

2.1.1品牌分类

目前根据品牌来源主要可以分为横向品牌和纵向品牌两大类别。纵向网络品牌指的是原先为线下销售的品牌,为了开拓市场进驻线上,在大品牌旗下成立独立的网络品牌,如美特斯邦威的AMPM等。横向网络品牌包括由设计师个人所创立的网络品牌和由公司雇佣设计师直接单独创立的网络品牌。为了便于表述,笔者将横向网络品牌分为“设计师品牌”和“新工业品牌”。其中设计师品牌主要通过原创设计形成产品进行网络销售,例如淘宝网的裂帛、阿卡等,而新工业品牌通过雇佣设计师来完成产品设计,如玛萨玛索、茵曼、凡客等。

2.1.2设计理念

在网络服装品牌中,设计理念的差异使得横向品牌占据的网络市场份额较同档次的纵向品牌要大。以原创设计、个性化设计、高档定制等设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使得横向品牌相对于纵向品牌会更具有辨识性,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横向品牌中的设计师品牌,不仅服装销售情况及市场口碑良好、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而且设计师对市场的需求有着更为主动的分析,能够不自主地将市场因素(趋势、现象)融合设计灵感进行创作,兼顾设计和营销的任务。而新工业品牌的产品售货量、售后服务良莠不齐,网络市场优势不明显。

2.1.3品牌历史

品牌历史短是纵向品牌和横向品牌共同的特点,设计和服务成为影响着各网络服装品牌的差距程度主导因素。毋庸置疑,网络品牌在品牌历史上的差距自然较小。在2013年,天猫“双十一”单天创下1亿销售额的阿卡,成立于2005年。七格格、裂帛、时尚起义等在2006年创牌,凡客则为2007年。品牌历史的微小差距促使设计和服务成为网络品牌的主要竞争力。从2012年到2013年短短两年内,网络品牌的格局又有新的变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韩都衣舍。作为线下连锁的服装品牌,以其“快时尚”的服装设计和优秀的线下服务基础迎合了网络市场快节奏的消费方式,在网络服装市场上赢得了网络消费者的认可。

2.1.4组织形式

网络服装品牌正处于组织形式改变的关键时期,人力成本、执行效率成为网络品牌取舍的关键。早期的网络服装品牌通过批发产品然后贴牌零售,这种方式对于人员数量的需求很低。显然,这种业余模式在目前网络品牌中早已不适用,但是在应对当前人力成本逐年升高的难题上仍具有借鉴意义。摒弃原先运营架构,回到线下传统的公司组织模式,是网络服装品牌在发展阶段主流的转型方式。公司化运作在职能、执行效率上有所减弱,但是符合品牌长远意义的发展。

2.2网络品牌服装设计营销方法要求

通过当前网络服装品牌特点分析得出,设计、服务、成本构成了品牌服装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协调设计、服务、成本三者关系成为“叠三元”模式方法的目标和要求。在设计方面,强调设计营销关联、打造创意产业。传统模式,遵循设计到营销的顺序性,使得设计环节独为一体。“叠三元”模式方法应通过改变品牌内部管理机制,以达到设计和营销的结合。其中基于平台化的设计方案探讨、创新设计理念等设计方法的运用,符合当前的网络时代特性。设计刺激创意的发生,同时促进创意产业链的形成,最后创意产业链反哺设计。链优化的结构具备设计创意到创意产业的整体思维,有利于品牌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在服务方面,注重客户价值优先、科技体验适用。若要保持网络服装品牌持续的发展势头,由重视艺术设计产品导向4P(产品、地点、价格、促销)营销理论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4C理论(消费者、成本、方便、沟通)。传统的4P理论注重的是产品,而4C理论在于服务客户价值、市场行为更为主动。线下和网络科技的组合运用,在网络市场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网络科技影响网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导消费者进行购物决策。在PC端,网络科技可提高售货速率;在移动端,网络科技目的主要在于开拓市场;而线下科技辅助网络科技创造体验式消费。在成本方面,体现节约人力资源、提高运营效率。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设计和服务的要求。国内日渐上涨的人力成本,使得网络平台化的运营机制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网络平台实现在线订单功能、订单信息流程跟踪等功能,缩减了产品开发时间。其次,线上办公是实现扁平化管理的最佳方式,从信息的传达、任务的执行到信息反馈,信息交流效率折射出时间成本所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最后,运营效率有利于线下产业链形成联动反应,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3基于网络的品牌服装设计营销模式的构建

3.1流程及策略

结合网络品牌服装设计营销方法要求,基于网络的服装品牌设计营销方法贯穿于品牌服装的用户开发、设计方案、售货体验、生产物流、售后服务五个过程。“叠三元”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首先,品牌服装通过客户开发完成消费者的原始积累,然后让其与设计师们一同参与设计方案、与代工厂一同探讨尺寸规格。待服装设计方案敲定后,服装产品通过代工厂完成加工,最后通过物流运输完成交货。其中有些爆款,可大量生产、积累库存,实行产品的统一管理。三位一体,开发客户。三位一体指的是电脑、手机、电视三种媒介共同运用于产品信息推广。其中电脑和电视模式已在成熟阶段,深度开发收效较小。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要超越PC端,且市场阻力较小,所以手机互联网成了各网络品牌的目标市场。运用品牌APP战略抢占移动市场是网络服装品牌扩大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如凡客、优衣库、ZARA等。目前货到付款、第三方支付、网上转账等手段,支付环节的繁琐和不安全性,所以品牌服装可暂时用支付手段多样化的策略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网络交流,设计共享。在设计方案环节,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或者将消费者拉入设计行列实现设计和需求的结合,以达到设计开放的目的。通过BBS论坛、贴吧、QQ群等交流平台,收集消费者设计观点。但是此方法,因为交流对象处于被动状态,具有局限性。相比之下,将消费者纳入设计者的行列则更具开放性。产品设计环节需集思广益,增加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且代工厂也可以直接与设计师交流工艺指标,这种设计加生产的模式颇具有创客精神。科技应用,优化体验。网络服装品牌销售平台,合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优化交互体验可提升品牌特色。例如打造3D商城,2014年7月1日上线的聚世惠3D网上商城和京东3D商城客户端,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立3D商城,需要花费巨额成本,且目前3D网上商城还处于萌芽阶段,市场反应效果不明朗。相比之下,优化商品的陈列方式表达则更易实现且能获得消费者认可,如2012年阿迪达斯启动互动虚拟橱窗购物,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除此之外,各种3D技术正在兴起,如网络模拟试衣技术、3D打印技术等。精准营销,服务售后。优秀的售后服务可提升人们对于网络品牌的忠诚度,促使客户频繁消费该品牌产品。传统售后服务的业务单一且脱离产品市场,只服务于客户群体的建立和维护。“叠三元”模式将精准营销的思维植入售后,通过数据分析、投其所好,以达到售后创造利润的效果。精准营销与售后结合具有善意的指导作用,并且推送优质的服务信息有利于产品和需求信息对称化。

3.2创新模式优势

3.2.1缩短库存周期,提高现金流

库存周转期和现金流是服装生产行业的命脉所在。传统的服装行业设计一般要提前两季实施,然后举行展会或订货会进行订单销售,之后一两个月后才会有成衣陆续上市。国内较快的美特斯邦威库存周期也要八十多天。这样势必会导致库存周转率较小、周期较长,一部分利润被库存吞噬。该模式之于平台作用下的信息交流技术,加速了信息交换的速率,使得设计环节更为及时,一般可在三个星期内完成从设计到生产。再者,消费者的参与促进了需求和产量的匹配。从另一方面讲,网络经营的低成本和生产物流外包也降低了品牌经营者的现金压力。

3.2.2无关传统渠道,避免自相残杀

传统服装企业转入线上,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线上线下价格差。迫于传统分销商、经销商的渠道网络,加上线下店面租金,线下的价格要比网上高。网络的热销,无疑挤压了线下利润,长远来看:唇亡齿寒。虽然目前已有产品线切分、过季网销等营销策略,但是对于网络市场的培育是很大的损伤。“叠三元”模式完全摒弃传统渠道,统一采用网上销售的模式,避免了价格差问题。即使未来“叠三元”模式,走的是线上销售线下服务的模式(价格和信任是主导消费购买的主要心理因素,而线下具有不可比拟的信任因素,线上转线下发展是必然趋势),也不会出现价格差的问题。

3.2.3做精设计营销,逐渐延伸产业链

设计营销远比生产物流所带来的利润要大,在模式初期摒弃投资生产物流建设的巨大资金包袱,用以完成设计研发、品牌推广。首先,自建生产物流是必要的,但不宜轻易尝试。凡客比PPG优越的地方在于:凡客开始逐步构建自己的物流业务,然而大笔资金消耗还是限制了凡客的发展,而京东的自建物流相对于凡客要慢而精,从而缓解了资金压力。其次,认准市场需求。凡客业绩下滑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市场对于中低端服装产品的品牌需求在减退。相比而言,以设计为突破点的个性化品牌需求则是市场的趋势。而“叠三元”模式正利用独特的设计方案服务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专业于设计和营销两个利益点,为以后发展产业链提供基础。

4结语

扶贫论文范文4

一个服装品牌本身就涵盖了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商品的属性,不同的属性是消费者购买这个产品的基本出发点。第二,获得的利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都必须转化成一定的利益,这个利益包括服装本身的使用价值所带来的利益,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和情感满足。第三,生产者的价值。品牌不仅使消费者可以获得利益,同时也表明了生产者的价值,也就是生产者的价值观在品牌中的体现。第四,传递的文化,文化是附加在品牌中不可效仿的核心竞争力。第五,体现个性。品牌一定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第六,使用者的特征。品牌不同消费者的类型不同,购买的行为和模式不同。而品牌定位,是以产品为出发点,但定位的对象不是产品,而是购买这一类产品的消费者,是这一类消费者的潜在的需求在人们大脑里的反映,也就是为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而服装品牌定位必须是一个相对宏观、缜密的研究过程,研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受教育的程度、职业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服装企业在品牌定位、品牌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品牌的文化效应,使品牌自身的文化与消费者的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除此之外,服装品牌的定位还包括服装风格的定位、价格的定位、分销渠道的定位、品牌形象的定位;而消费对象的定位是核心,其它的定位与消费对象的定位保持一致,否则,难以形成一个合力的整体,甚至可能会发生冲突。因此,服装品牌的定位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动态的,每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匹配,相互依赖,共同体现品牌的个性和品牌的风格。

二、品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

品牌传播是企业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品牌,认识品牌,扩大企业的声誉,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刺激消费者购买。首先是品牌名称的确定,品牌在经营之前,一定要经过仔细的设计,从市场的角度上看,好的品牌应该准确、形象、清晰的展示服装产品的风格、身份、价值、文化、时尚,这些是品牌的魅力和意义所在,名称确立的好,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认同感,并且在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产品的销售起到推进的作用。名称的确立应该遵循易读、易记;构思独特;表现个性;寓意深刻。例如:女装品牌“白领”,就能够很好地表达其品牌的定位和目标顾客群的特点。其次,传播策略的选择一定要传递服装信息,突出服装的卖点,强化企业形象,使消费者在心目中创造差别化的记忆,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培养消费者的偏爱,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品牌传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各种传播式的搭配,兼顾传播的效果和传播的成本,并与的营销组合因素协调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营销战略。

三、品牌的市场管理策略

品牌的市场管理是品牌发展的重点,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中要确保企业的优势地位,企业必须在创立品牌之后,还要管理好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巩固品牌的优势。就必须在产品流通之前,经过品牌注册,取得品牌的法律保护,有效的禁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在品牌的经营过程中强化品牌意识,创立品牌的识别体系、品牌的形象体系,引入CI,把企业品牌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的内涵转化为市场视觉符号,形成对消费者直观和理念的诱导力,产生现实的市场效应和久远的市场反响。同时,还要重视品牌产品的质量,保持特色,不断创新;要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掌握市场变化的特点,顺应市场,积极寻找和把握自身发展的有利机会,加强服务,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使品牌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知名度。

四、总结

扶贫论文范文5

1.服饰饰品的形式美设计

饰品形态设计表达的是饰品形态的材质美、工艺美和艺术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探索饰品形态设计的形式语言,塑造新的饰品形态是饰品设计追求的目标,无论是采取自然形态、偶然形态、或抽象形态等形式来进行艺术表现,它都是形式美的综合体现。首先,在服饰饰品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或减弱某些对比与统一的构成元素,才能使饰品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这个对比与统一的形式美规律主要体现在图案造型、色彩搭配、材质与材料的选择,如图一,从构成图案的点、线、面元素来看,图案中点的大小、线的粗细以及块面的宽窄形成了对比,但这些对比元素统一于整个图案中;服饰饰品材料的选择范围极其广泛,如纽扣、丝带、金属制品、塑料饰品等,但在同一个饰品装饰中,材质还是需要统一的,再如图二,选择纽扣为主要材料,是木质的、塑料的,还是金属的,从安全和整体效果上考虑,确定了塑料材质的纽扣,其他还可以有辅助的材料,但必须使用面积小和数量少,否则会造成整体混乱。色彩的搭配同样统一于冷色调中,但局部又有些暖色调点缀,体现着整体的统一与局部的对比的规律;因此,服饰饰品不管创造出怎样新颖的样式,都必须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而对比与统一规律是其中之一。其次,服饰饰品设计需要用多种形式、元素来承载饰品的装饰与审美的功能,要处理好各种装饰元素,必须分清楚形态的主次关系,包括大小、位置、方向、数量、容量、体积等方面的主次变化和相互作用,如图三,整个饰品采用布料作为主要装饰,其他材质的饰品在数量、面积和大小的使用上只能很少,以次要元素塑料圆珠配合主要装饰布花,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主次有序的整体,所以,在服饰饰品的设计中还必须处理好各种装饰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2.新材质的审美主张

除此以外,对新材质的运用是未来装饰设计的新焦点。以往服饰饰品讲究使用外观精致的、华丽的饰品,如珠宝亮片、色彩绚烂的刺绣图案、具有金属光泽的珠链等,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自然纹理质朴、粗犷,以致粗糙的现代饰品材料,如天然的石材、木材、铁艺、布艺等材料使用的很普遍。显然,现代饰品理念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饰品材质的运用范围,随着现代人对饰品的个性化、时尚性、趣味性新价值观的追求,新材质的运用也必须不断更新、发展,与时俱进。

3.服饰饰品的功能性设计

服饰饰品的设计,形态是基本要素,而寻求新饰品材料的质感和肌理感,成为未来装饰设计追逐的目标,也是探索创新的主要途径。除了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之外,服饰饰品的实用性功能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创意点。其一生理功能,在设计服饰饰品时,必须考虑饰品形态的大小、轻重、体积、材质、造型风格等以人的生理结构为依据,如图二,选择纽扣作为装饰饰品时,不能太重,如果太重不仅会导致衣服下垂,影响图案的整体外观,还会增加人体的负荷。同时,从佩戴装饰的安全角度出发,装饰饰品也不能选择尖锐的金属制品。因此,选择合适恰当的装饰饰品需要深思熟虑。其二心理功能,作为美饰功能的饰品,通过形态能传递使用者信息,如身份、地位、审美趣味等,一般亲子装会选择可爱的卡通漫画,展现了大人们对儿时童趣的追忆和孩子的天真烂漫,同时,相同或相似的漫画形象,成为家庭幸福象征的标志。其三实用功能。饰品设计追求美感是第一位的,这点毋庸置疑,但如果能将审美与实用功能集于一身,这也算是另辟创新之路。服饰饰品的实用性的载体是口袋,将口袋与装饰融于一体,如,裙摆部分用布料拼接在一整块布上,从表面上看,许多打起褶子的小布料起着装饰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口袋的外观部分,这样装饰与实用功能真正的统一起来了。服饰饰品设计的语言来讲,其形态应与时俱进,在遵循形式美规律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语言,现代饰品理念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饰品材质的运用范围。随着时代、科技和艺术的发展,饰品设计的形式也将不断更新。

二.服饰饰品的DIY实践

1.图案选择、材料搭配、艺术加工制作的“随意性”

“随意性”在这里并不是“随心所欲”意思,而是在设计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根据消费者自身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余地更大更自由。从服饰的装饰造型即图案选择上来说,可以选择设计师已经选好的图案:或简单素雅的黑白图案,或复杂唯美的彩色图案,或适用于亲子装和情侣装的流行漫画形象……如若对已有图案不满意的,也可以自带图案或者让设计师按照顾客的要求重新创意设计。在图案确定的前提下,需要考虑图案应该用何种形式表现,是纯纺织颜料涂色,还是涂色加装饰材料共同塑造形态,都是随顾客的意向制定。采用纯色表现的,设计师可以提供几套色彩搭配方案供其选择;若采取综合表现的,需要与设计师沟通的更多更深入,因为饰品材料更多更复杂,如纽扣、金属饰品、布艺材料、塑料珠片等,选择合适的材料需要仔细斟酌,如果从人体舒适度和安全性的需求考虑,选择作为装饰饰品的金属饰品需轻便,不能有尖角;如果选择布艺材料搭配,既要考虑布料的材质,一般采取不易松散的,易缝制的,又要搭配好色彩。因此,顾客可以选择饰品的表现方式和装饰材料,但又不是完全的“随意性”,同样,最后的艺术加工亦如此,有的动手能力强,可以做复杂的,有的动手能力弱的,可以选半成品,易加工的。

2.DIY制作过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趣味性。任何件手工作品制作都种具有造型结构复杂、颜色搭配、创造材料选择和制作的过程,在服饰饰品制作过程中,DIY制作是不断修改完善全程充满创造精神的实践活动,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交融,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DIY制作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都富有想象力,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惊喜和创意,在这样的手工制作中,可以重拾失去已久的童真和乐趣!互动性。在着色和不同材料的制作过程中,设计师根据消费者自身的喜好和因文化层次、年龄特点给予的建议性的指导,例如图一,图案的线条既可以用纺织颜料勾勒线条的方式,也可以是用彩线绣成线状,这就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和手工制作能力。再如图三,这里的花朵可以自己裁剪布料制作花瓣,自己缝制;也可以用彩色丝带盘结而成;动手能力弱或者喜欢成品花朵的,也可以在网上买来直接缝制。因此,在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对于指导理解以及实际操作可行性程度不同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互动的空间。虽然对服饰饰品制作选择不同,DIY者参与的程度或繁复或简单,但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DIY为消费者带来了亲自选择的图案,亲自参与设计色彩、缝制不同材质饰品的互动体验的感受与乐趣。

3.DIY成品的创意性与独一无二性

服饰饰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的首要特点是个性化。根据服饰饰品设计时选取的不同题材及设计制作手法的不同,服饰饰品着色与制作的完成品是丰富多彩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制作过程中,会有突发奇想,将材料搭配或者加工手法稍作改变,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和视觉效果。即使采用了同一样式的图案样式,消费者也可以有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改变某些相同的元素,增加不同材质饰品的使用,制作出完全与众不同的独特服饰饰品样式,彰显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与时尚。服饰饰品的独一无二性。从构思饰品的形态造型、着色搭配、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制作,到饰品的制作完成,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它的与众不同与个性。

三、结语

扶贫论文范文6

符号(Symbol)一词的意义,即把两件事物并置在一起做出瞬间比较。其具体含义指某种用来替代或再现另一件事物的事物,尤其是指那些被用来代替或再现某种抽象事物或概念事物,即具有具体意义的媒介物。人们日常的交际过程,就是通过符号表现这一手段,进行交流、表达和传递信息。因此,符号是人们一切交往的起点,也是社会的本质。从广义的符号概念来看,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反映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都可能被符号化。因此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产品,作为人工的产物,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产品不仅是物质实体,而且也是为了实现某种使用目的或用来表达其他意义,因此它从一开始的创造和使用自然就融入了各种观念,并被人们用来实现特定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表达。产品符号不仅是功能性符号,也是艺术符号,具有构形功能,而且还是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产品是由简单的符号直接发展成的另一种复杂符号体系,是由线条、体块、色彩等直接合成的视觉形式。因此,产品、建筑等属于最复杂、最引起兴趣的一种符号体系。此外,作为人造物,产品符号的意义广泛,对于不同的主体其意义的终点也不同,在沟通传递的过程中,从委托者、设计师、生产者到消费者,相对于不同的主体,产品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成为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符号载体。索绪尔提出在符号系统中符号的存在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是指符号的形象,构成表达面;“所指”则可以理解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思想观念、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等。皮尔士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符号学的逻辑》中,第一次提出了符号学的中心概念———三合一关系。

1.产品符号

产品符号可以理解为一个物质形式或产品的外在表述特征,依据特定的原则而构成,其表现主要指能对人们产生刺激的视觉、触觉直至听觉形象,是由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肌理、装饰、界面、声音甚至是情境等要素构成的。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是一种存在的特种和认知的表达面。

2.产品符号的意义

每个符号都有代表的心理表象和特定意义,也就是指表现出来的内容及其在符号系统中的作用。产品符号意义一般可以认为是人们对产品实体的理解内容,是人们接受上述刺激后形成的心理概念及印象,即产品的语意(价值)。对它的把握,可以是直觉的,也可以是经验或思考的结果,可引起共鸣、情感的激发或行为的反应。

3.产品符号的解释

包括产品符号的制造者(设计师)和接受者(使用者)。这两者必须就产品符号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否则两者之间就无法建立沟通的关系。对产品符号的解释性也是通过设计师和使用者在各自编码中产生的意义所决定的。因此,产品符号的制造者方面对符号的解释如果不能为使用者理解接受,那么这种产品符号就是无效的。

二、产品符号的要素构成

产品符号是一个符号要素构成的系统,是形态、色彩、材质等要素经由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围绕特定的意义结构组合而成,而这些产品的要素,本身也具有特定的符号性意义和研究价值。

1.形态

形态是产品中最具视觉传达力的要素之一,也是产品信息的重要载体。产品形态虽然是审美的创造,丰富多样,但是它们首先都是为了表达产品的功能或其他概念,是一种“特有视觉形式”。因此现代产品或建筑的形态丰富而独特,都是功能、结构、技术、美感等在抽象形态的集中表现。形态作为产品功能的合理存在,并非一种功能只有一种形态对应,如同轿车,同样是代步工具,但是形态却多样。产品的形态也是艺术符号的创造,它在一般美学的特征基础上结合了设计师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解,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意义价值。对于具体产品而言,具有相同特征的形态,带给人的感受往往是类似的;而同类产品的不同形态,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形态的比例关系、运动变化的节奏、制作手段的变化、抽象与具象程度的不同等,都会使人在视觉整体上产生不同的意象和情绪的体验,例如柔和的或阳刚的感觉。形态不仅具有土相性,也具有指示性和象征性意义。产品符号形态也是受人的愿望和行为控制而形成的人为形态,因此其形态价值并不在于它的自然质料,而是它的形式性,即用它来显示传达各种意义。此外,还应注意到,每个形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某种形态常使人产生历史或文化的概念。这种意义概念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约定的关系上的。探讨这些形态的语意,会发现它们背后的广泛的文化内涵。

2.色彩

色彩是产品要素中视觉感受方面最为感性的,变化丰富且感染力强。色彩不仅能够理性地传达某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以特有的魅力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达到影响人、感染人和使人容易接受的目的。阿恩汤姆在说到色彩时有这样一段论述:“说到表情的作用。色彩却又胜过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都望尘莫及的。”由于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刺激效应,引起不同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感觉,并带动不同的情感联想,进而左右人的情感。人们共同的生活体验,带动产生了一些共同的色彩情感。此外,色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为特定的文化象征。产品的色彩通常也成为产生联想、表达功能、传达语意的符号要素,或具有直接的功能指示性,或以色彩结合形态对功能进行暗示,或以色彩制约和诱导使用行为。通过特定的设计色彩,可以表现产品的属性(例如消费电子或机械设备等);建立与环境的关系,突出或融入;与产品的品牌形象建立一致的联系;还可以成为纵横系列中的产品群标示并体现企业的品质。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选择和使用反映了使用主体———人的精神和情感,并折射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历史性等特定的社会内容。这使得产品中的色彩符号同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的意义,体现象征特性。此外,色彩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意义表达还必须注意到其流行的特性。色彩符号的流行性被认为是“最具心理学特征的时尚表象”,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和要求色彩变化的渴望,极大且极快改变了大家对产品色彩的传统认知和喜好,它更多代表了一种选择,一种趋势,一种走向。

三、产品符号的设计传达模式

产品符号真正的设计过程不可能是一次性单向传达就完全完成的,而是要经过设计师和用户之间多次的反馈和调整,最后才会达到一致的效果。由于产品设计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如果不从传播的整个过程来进行了解,仅仅从以往设计师的部分角度来研究如何进行设计编码的过程,则会备受局限,不利于真正了解产品造型语义有效传播的本质。例如很多后现代设计引发的过度形式化,也正是由于设计师对于用户的解码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用户的反馈是设计的重要一环,设计后期的原型和修改即是使设计取得最佳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方法。产品符号的语境极大地影响了符号的设计和传达效果。如今产品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变得更大了,产品设计所关注的视野已经远远超过了产品基本的视觉造型美学或传统的功能使用:一方面设计产品周围环境、市场、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关联性因素的介入影响到设计师的思维和用户的接受和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智能产品的大量出现,以屏幕为主的虚拟操作已经成为主要操作行为模式,在极小的视觉空间中改变了传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原则。

四、装饰的视觉传达

造型是一种物质性的介体,而装饰是附于结构与造型之外的表征性符号。与造型相比,装饰则具有更强烈的表意性。以图案和色彩为例,中国传统器物和建筑在装饰图案和色彩上的表意性最为强烈。装饰受到现代设计近四五十年的打压后,又再度活跃起来。而在后现代多元审美观下,这种装饰,并非为了装饰而装饰,往往通过图像性符号的有意识提炼、加工、变形或重新组合等,来实现对文化性、民族风格、传统工艺和时尚性的较好联想和表达。装饰的手法,并非只停留于表面的装饰,它往往可以通过装饰构件、装饰图案、雕刻、色彩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和隐喻。而装饰的来源也较为广泛,来自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卡通或神话故事、社会时尚等。因而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意义,在重视视觉图像和重情感或消费心理的今天,在现代简洁风格的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尤为多用。日常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具有意义的产品符号或图形,其中也蕴含着人们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这些符号以平面装饰的方法进行符号的表达,无疑自然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感觉,或一种熟悉的使用习惯,或一种久违的情景。

五、界面符号的构建

界面是最后形成的产品符号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视觉构建涉及产品功能意义的认知并影响具体的操作,影响产品整体的意义以及产品符号的效果,对于当代数字产品而言,更是设计的关键。对于界面符号的形成,原先只是从操作实践出发的可用性和美学的感知,从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开始将美学、造型开发、符号学等知识应用于设计,在造型开发上进一步融合了心理学、符号学、文化研究等理论知识。乌尔姆设计学院相当重视界面指示(标志)功能与符号构建的研究,并指出对界面沟通指示功能始终是设计的重点。与产品造型主要传达形象识别、情感等意义不同的是,界面的符号主要表达实用的功能。因此,这种符号构建的方向必须是使产品的技术功能在视觉上得到正确、恰当的表现,解释其如何进行处理和操作,告诉用户如何去使用产品。在界面符号中,硬件界面符号和软件界面符号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可感知性、可理解性、艺术性、效率、体验性。其中可用性设计中的认知是关键。

1.可感知性

即界面的内容易于察觉,包括产品硬体上涉及功能操作的部分应突出、易于发现,确保界面符号作为前景信息与所在背景或者背景图像画面相分离。要实现“可感知性”最终的就是要充分考虑单一感官的对比或多感官途径的互补。一般的界面主要通过视觉层面的对比加以凸显,而多感官的加入,例如材质的不同感触、光感、振动、声音等与符号视觉的结合与协动,也将减轻单一通道认知的符合,提高用户对界面符号的信息感知能力。

2.可理解性

即界面符号的内容和意义必须可认知、可理解、“直观”。具体指界面符号的内容要被正确地解读,以及相关控件能以可预期的方式作出协同反应。可理解性对于最后的界面实现至关重要,涉及可用性的评价,以往设计师多基于艺术美学,从传统平面设计或广告设计的经验来进行设计,追求视觉美感醒目或夸张效果,而忽视了不管何种界面符号,它们的重点都是“功能性”。例如对于一些手机上网功能符号,尽管图标效果新颖,但要理解如何真正实现此功能却不容易,因违背了“可理解性”而使得这个符号没有价值。

3.效率

即“容易使用”,用户在理解符号及流程的基础上正确实现预期功能与所投入的资源(时间、精力等)的比例。界面符号的认知不仅包括单个符号意义的认知,而且还包括符号系统性的认知,某些具体功能的操作必须经过建立在过程性和顺序性认知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符号认知理解,虽然没有可用性设计理论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强,但实际上符号学认知理论与使用的效率密切相关。

4.艺术性

即界面的整体美感。界面符号是产品符号整体表现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配合产品整体的艺术表现。界面符号同样需要注意美感和协调性,这对于用户的认知兴趣和界面吸引力的营造都是必需的。加入创造性元素的界面符号,有时还会成为产品符号的亮点。

5.体验性

扶贫论文范文7

丰台区现有食品交易市场及业态125家,场内经营商户16733户,就食品交易市场的数量和规模来看,丰台区在全市都位居前列,其中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北京京丰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批发市场被列入全市性十大食品批发市场,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被列入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五大批发市场内经营户11890户,占全区食品交易市场内经营户总数的71.06%,2013年交易量为1573万吨,交易额为841亿元,2014年交易量为2209.66万吨,交易额为1098.27亿元。总体来说,丰台区食品交易市场存在两个潜在风险隐患:一是食品安全输出型风险高。据粗略统计,丰台区蔬菜交易量约占全市供应的70%,水果交易量约占80%,高档海鲜约占85%,冻品约占50%,鲜肉约占30%,形成了以丰台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面向全市的食品供应网络,因此,一旦批发市场管控不力,将对整个丰台区乃至北京市食品安全引发区域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二是食品安全输入型风险高。丰台区的新发地等五大批发市场承担了全市70%的食品供应,是北京市民食品供应的主要源头,而批发市场内85%的食品来源于外埠,形成了以外埠生产企业、种养殖基地为源头向丰台区批发市场供应食品的网络,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输入型风险,生产、种养殖领域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可能从丰台区的食品批发市场流入北京市场。

2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对五大批发市场采取的监管措施及其成效

2.1抓源头,管大带小,强化责任,严格监管

一是重点监管销售大户,抓大促小,优化市场交易环境。二是推进高风险食品备案准入工作。梳理分析历年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事前跟踪制度,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介入检查。目前已建立月饼、大闸蟹等节令性食品,西瓜、脐橙、芒果等季节性食品的备案准入制度。

2.2推行“两准入、两备案、两公示”制度,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制度,推动企业自律管理

一是在日常巡查中督促市场主办单位采取主客体“两准入”,厂家经营资质和检测报告“两备案”,通过LED显示屏、公示栏等对进货票据和检疫证明“两公示”等食品安全防控手段,强化食品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商户的主体责任。二是为便于商户记录食品进销货渠道,重新统一规范了《丰台区食品经营进货台帐》、《丰台区食品经营(批发)售货台帐》制式,要求批发商户在建立进货台帐基础上,必须建立销货台帐,要求市场主办单位和食品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台帐登记等制度。

2.3发挥市场主办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鲜肉、豆制品和熟食等高风险食品和重点食品实行产销联合体管理制度

目前鲜肉联合体引入定点屠宰厂12家,豆制品的“场厂挂钩”生产企业21家,熟食“场厂挂钩”生产企业31家,白条鸡“场厂挂钩”生产企业9家。引入生产厂家后,通过定期走访、抽检厂家生产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及时发现并清退问题厂家,促进生产厂家、交易市场、经营商户共同承担和维护食品安全责任。针对牛羊肉市场交易混乱,私屠乱宰、注水、注胶现象屡禁不止,丰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率先在全市批发市场内引入有资质的牛羊肉生产厂家。截止到目前,新发地市场已经引入5家牛羊肉生产厂家,岳各庄市场引入1家牛肉生产厂家,厂家销量稳定,日交易量达到15000公斤,羊肉2500公斤,分别占牛、羊肉市场交易量的88%和14%。

2.4推行夜间巡查和驻场监管机制,市场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根据鲜肉市场夜间交易特点,在新发地、岳各庄等5个大型批发市场设立驻场办公室,选派专人驻场监管,并在夜间交易时段对鲜肉批发行为进行错峰监管,实施冷链吊挂运输、索证索票检查、胴体检验确认、水分含量和瘦肉精等快速检测,确保鲜肉批发、交易等环节全程监控。通过确定夜间巡查和日常驻场监管的重点食品的关键风险点,形成与风险防控相匹配的巡查任务,进一步提升了对市场秩序风险的预见力、发现力和控制力。

2.5加强风险监测,严格风险控制

充分发挥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市场属地食药监管所检测室—市场主办单位自检室—2辆流动快检车和便携式快检箱的四级检测体系作用对入市食品进行监测。一是统一监测计划。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防止重复监测和监测真空。二是加大监测密度。食品快检和抽样检测在3000个样本以上,加大高风险领域、高风险产品“两高”的抽检频次和覆盖率。三是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制作季度食品检测分析报告,对检验结果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利用,从中找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到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真正形成发现风险、认定风险、控制风险、排除风险的有效机制,提高风险的防范和处置能力。2013年11月对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品区脐橙销售区来自四川眉山地区的赣南脐橙进行检查,通过快速检测确定问题脐橙26万斤,成功杜绝“催熟染色”赣南脐橙流入消费市场,确保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

2.6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机制

定期向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报重点食品的检测分析、市场违法经营案例等情况,不断规范经营者的进货渠道,扩大市场内优质食品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市场食品安全水平。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对经常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经营者实行信誉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被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市场实施约见谈话制度。对约见谈话不能纠正的实施依法处罚、核减核准项目。

3丰台区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3.1源头环节控制存在跨区域、跨部门的监管难题

目前五大食品批发市场内85%的食品来源于外埠,受外埠食品的产业发展、监管强度等因素影响,食品的源头控制难度较大。以牛羊肉为例,目前牛羊肉尚未实现定点屠宰企业规模化的屠宰,在牛羊肉产地河北和天津地区,屠宰户多为小型屠宰厂不成规模,数量较多且较为分散,源头监管难度大,使得“牛羊肉场厂挂钩”制度难以落实。

3.2市场自检室利用率不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检测技术人员聘请难。市场工资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留不住。二是设备维护费用和药剂等消耗品费用高。市场自检室建设,由政府购买前期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但仅够检测一段时间,后续的检测费用(包括检测试剂成本和采样费)需要市场主办方独立承担,市场主办单位难以承受。三是批发市场经营的食品种类、批次、产地数据庞大,如果每品种、批次、产地的食品都检测,买样的费用也很高。四是检测室不具备出具报告的检测资质,检测结果不能起到鉴定作用,只能作为参考数据,对于市场和经营户没有实际意义,主办单位的积极性不高。

3.3物流配送、贮藏运输环节存在管理漏洞

一是市场管理较为粗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更注重对场内环境卫生、保安、消防方面的管理,而对物流配送管理较松散,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物流配送管理制度,对市场内物流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掌控机制。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食品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行业发展和政府行为都缺乏法律的支撑和约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物流配送行业缺乏可有效指导其发展的制度基础。三是运输配送过程中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障。生鲜肉、豆制品、禽蛋、水产品在运货过程中对温度要求较高,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运输车辆为普通金杯,达不到与食物运输相适应的持续恒温或低温数值标准要求,有的在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而且,目前物流运输环节主要是多家承运、拼装货运及零担,往往由一家商户配送至多家客户,随之产生由时间引发的食品质量问题。

3.4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未充分发挥

《食品安全法》第32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从目前情况来看,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市场管理员,但是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各项职责还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促进食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的自律。

4建设进京食品风险防控机制的思路

4.1从日常监督、驻场监管和错峰巡查三个层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食品批发市场的立体化、全天候监管

通过加强日常检查,一方面重点监督市场主办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切实把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对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的市场主办单位采取行政告知、责令改正和依法查处等措施;另一方面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全力推进高风险食品双备案制度,建立完善高风险食品的备案数据库,对入市食品进行归类追踪监控,并梳理分析历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事前跟踪制度,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介入检查。丰台区食药监管局推行驻场监管和夜间错峰监管机制。驻场式监管强调的是监管的专一性和专业性。通过选派干部进驻市场逐一排查市场存在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开展专一的监管工作,使驻场干部对市场实施实时监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执法干部的监管专业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错峰执法强调的是针对性。针对辖区五大食品批发市场交易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10点至次日早7点时段的特殊性,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同时推行了夜间错峰监管巡查机制。夜间巡查的重点不仅是鲜肉、豆制品,也包含水产品、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面制品、糖酒、酱腌制品、食用油、膨化食品、冷藏冷冻食品、果汁饮料等几大类高风险食品,同时对市场索证索票、“场厂挂钩”、鲜肉冷藏运输、市场交易设施及卫生环境等进行巡查,加大对不法分子利用夜间等监管时间盲点进行非法交易,从而使监管360度无死角。

4.2主动加强与外埠产地(厂家)的对接,防控输入性风险

一是市场主办方加强与外埠食品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的对接,重点与山东、海南、河南、四川等重要农产品专业种养殖基地签订场地供销挂钩协议,签署食品安全保障协议;二是与外埠的食药监管部门建立联动配合机制,食药安委与当地食药主管部门建立直通联系渠道,形成从产地到市场的跨地区协作机制,由当地食药主管部门监控种养殖生产的安全监控,由我区对入市农产品监控,发现问题食品及时相互通报,及时控制,严格市场准入,确保监管无缝衔接;三是对在市场内长期大量流通的重点食品实行主产地等级制度,摸清产地来源,定期进行重点监督检测;四是对重点食品引进行业监管模式,在鲜肉、熟食、豆制品、豆芽菜产销联合体基础上,考察牛羊肉生产厂家,与五大批发市场联合组建牛羊肉产销联合体,延伸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强化牛羊肉等重点食品的入市前控制,提高企业规范自律。

4.3提高五大食品批发市场自检实验室的利用率

通过社会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五大食品市场内上市食品进行自检筛查,自查自纠,既能将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信息上报,也能出具检测资质报告,为商户提供检测报告,为执法部门提供不合格食品的检测依据。同时还可以帮助市场取得一定收入,对检测时的运转进行补贴;政府也可以通过经费补助要求市场检测室在正式检测机构指导下对进入五大批发市场和辖区内的食品进行监测,确保食品安全度提升。

4.4组建食品物流配送行业性联合组织

依托五大食品批发市场,牵头批发市场内及与市场存在业务关联的100多家食品物流配送企业,成立食品物流配送联合会,把单一的经营个体组成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通过强化行业自律,强化在食品查验、索证索票、追溯体系、贮存运输、销售终端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实现批发市场食品交易运输的全程监管。

4.5建立五大批发食品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例会制度

以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为依托,建立食品安全办公室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食品安全会议,市场负责人、食品安全办公室成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全部参加会议。会议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日常监督检查项目等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通报不合格食品立案、检测等情况,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

4.6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

扶贫论文范文8

1.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网络营销理念问题

1.1农副产品企业缺乏个性化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通常被视为大宗农业产品,这使得农副产品企业通常采取销售大路货的一般化策略来定位其网络营销理念。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普通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消费品味日益提升,并且在其作出选择何厂家及何种农副产品决策的具体消费行为中注入更多的个人化情感的因素。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特征日益明显将使得坚守传统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农副产品企业的销售渠道趋于不畅通状态。坚持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农副产品企业不愿意为满足个性化产品需求而投入必要营销成本的运营思路将使得该类企业的市场份额日益被压缩,从而陷入个性化农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和市场份额萎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1.2实施传统营销模式的农副产品企业缺乏精确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企业的传统营销策略的制定主要基于对其目标客户群的销售预调研和销售完成后的回访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消费者消费信息的调查获取方式对消费者的配合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对农副产品企业提出了大幅投入调研资金的较高要求。这使得农副产品企业为有效落实其非精确营销模式而需支付高企的营销成本和大量的调研人员的经历投入,从而大幅抬升了企业营销系统的运作成本且降低其运作效能。再者,农副产品企业需要依赖于消费者的历史消费信息来估算出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行为。但由于农副产品市场的影响因素众多,在营销预测技术上的投入并不能保障企业必然获得相应报酬,从而导致其营销策略具有较高风险性。

2.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运营资源整合问题

2.1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将诱发水平结构性冲突。

农副产品市场内的竞争存在着农副产品企业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农副产品企业的网络化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目标要求其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企业之间展开密切配合可实现。但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渠道系统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实现本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诸如窜货和代销竞争对手产品等损害渠道整体利益的行动,从而导致农副产品企业陷入渠道系统内部纷争的困境。

2.2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将导致渠道系统暴露出复杂结构性冲突。

为促进产品销售,多数农副产品企业并不排斥使用较为复杂的营销渠道结构设计方案。但复杂营销渠道将诱发渠道内部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不便的问题。这使得农副产品渠道系统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活动存在不透明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渠道成员企业之间围绕争夺有限客户资源而产生交叉利益冲突及围绕渠道定价权问题产生定价主导权的利益冲突。

3.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信息平台问题

3.1农副产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低下。

我国农副产品企业多来自于偏远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成为制约农副产品企业开展产品网络营销业务的关键性障碍。许多农户对网络市场不熟悉,缺乏相关技术和能力,不会使用网络推广这种成本低和速度快的手段,从而失去互联网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使得农副产品企业缺乏准确把握外部农副产品需求市场信息的能力。这使得企业在面临着布局其产品结构设计和作出安排农副产品产量投入规模等方面的决策时缺乏可信的市场需求依据,最终导致农副产品企业陷入供销失衡的市场困境中。

3.2农副产品企业缺乏与外部企业联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多数农副产品企业的运营规模相对有限,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精准把握,亦不能以较低的成本将其市场营销活动延展到较远的都市地区。这严重制约了农副产品企业依据农副产品市场规律来拓展其营销业务规模的能力。

二、微时代农副产品网络营销优化策略

1.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理念重构

1.1农副产品企业可展开针对目标客户群的情感营销理念。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农副产品企业客户群的信息获取呈现碎片化特征,农副产品客户群的消费行为具有更强的自由度。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充分借助微博及微信等社会化媒介工具来掌控面向终端市场的营销话语权,主动引导消费者关注本企业产品。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借助微时代提供的微平台来实施以本企业农副产品为主题的网络营销事件策划。通过粉丝推介和大V微博所带来的名人效应等渠道来将本企业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方案推演到网络世界的各个层面。由于微时代环境下的网络参与者对于特定的网络营销事件的关注度呈现指数级别的下降态势,农副产品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微博和微信推介岗位,以准确把握企业的目标客户群的兴趣变动趋势,持续设计和推广本企业精心设计的微博营销事件。

1.2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实施针对目标客户群的精确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企业可通过分析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客户大数据信息,从中找寻出企业潜在客户群体的真实消费行为特征,并据此来确认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在完成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后,农副产品企业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来制定其社交媒体营销战略,通过品牌推介和产品营销等具体策略来将企业的潜在客户群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者群体。

2.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营销资源重构策略

2.1农副产品企业应当事先线上与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

农副产品企业应当挑出传统营销模式对线下营销资源的过度重视的局限性,转而建立其线上营销资源和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一体化营销策略。农副产品的线上到线下(OnlineToOffline)营销模式是指农副产品企业将线下的生产与营销等实物资源与线上的虚拟营销资源相结合,使得互联网络成为企业线下营销系统的交易前台,从而达到在企业营销机构组织机能与网络营销业务之间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目标。与传统营销机构的运营资源组织模式相比较,农副产品企业的线上与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进消费者发现本企业产品竞争优势的机会,使得消费者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来获取性价比更高的农副产品,进而提升农副产品营销系统的运营资源配置效率。

2.2农副产品企业可实施整合营销策略,以将其各在线营销平台资源整合为一体。

农副产品企业的网络营销要点在于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为核心,打通包括微博和微信信息系统在内的各营销平台资源的流通瓶颈,实现企业内网络营销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共有。农副产品企业的在线营销资源整合行动不应当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当面向全网同行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来实施其网络营销资源整合。农副产品企业可以依托业务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本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并借助其较为丰富的客户资源来为本企业的网络营销系统引入可观的客流量。

3.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信息平台建设

3.1农副产品企业应加强基于个性化交际工具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

农副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农副产品企业提供网络化的产品推介服务。农副产品的网络化运营可以突破传统农副产品销售活动所面临的地域限制,有效化解农副产品购销活动中所面临的供销双方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由于农副产品的消费活动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征相匹配,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借助诸如微博和微信等新型互动式交际工具来增强其产品的个性化营销色彩,以新颖的营销形式和互动的营销服务来吸引微博和微信客户群。微博和微信所提供的互动式营销平台不仅能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且可在客户群中重构农副产品企业亲近消费者的企业形象。

3.2农副产品企业需加强跨平台信息的整合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