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专属保险工作总结范例6篇

扶贫专属保险工作总结

扶贫专属保险工作总结范文1

为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总体成效,有效化解脱贫“后半程”各环节风险隐患,全面实现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完胜目标,特建立XX县扶贫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一、把握目标要求

以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坚持目标标准,紧盯“三精准”“三保障”“三落实”,聚焦产业扶贫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易地扶贫搬迁稳不住风险、扶贫小额信贷坏账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扶贫资金流失风险、脱贫不稳返贫风险、贫与非贫“悬崖效应”引发社会风险、涉贫事件舆情风险、政策养懒汉道德风险等各类风险,开展有针对性的排查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及时防范化解脱贫攻坚领域各类风险,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益,做足脱贫成色,巩固脱贫成效,为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全面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工作机制

(一)发现问题

1、基层普查。各乡(镇)结合脱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工作,以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群众为主体,围绕扶贫资金、项目、返贫、腐败、信访、舆情等扶贫领域各类风险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普查,每月最后一周逐级上报普查结果。

2、部门筛查。以县行业扶贫部门为主体,围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巡视对照检查、省委专项巡视、国考省考、主题教育检视、省委督导、扶贫审计等反馈交办问题,集中梳理整改未“清零”的问题和整改质量不高等风险隐患问题,开展“自查式”筛查,每月最后一周上报筛查结果。

3、信访倒查。县乡纪委、扶贫、信访等其它行业部门要通过完善来信、来访、网络、12317电话举报等信访渠道,梳理核实风险隐患点,开展“点穴式”倒查,按月进行通报。

4、专项督查。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督导检查办公室要将扶贫领域各类风险隐患纳入日常督查和暗访的重点内容,开展“机动式”督查,动态报告督查结果。

5、全面巡察。县巡察办要将脱贫攻坚重点乡(镇)以及其他涉及脱贫攻坚任务的部门纳入县脱贫攻坚专项巡察范围,将扶贫领域各类风险隐患作为重点巡察内容。开展“覆盖式”巡察,专项报告巡察结果。

6、县级排查。要围绕政府债务等风险点和影响脱贫质量成色的共性隐患点,县扶贫办、发改局、能源局、民政局、财政局、教科局、卫健体局、医保局、住建局、水利局、金融服务中心统筹运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易地扶贫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光伏扶贫收益分配系统、低保五保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健康扶贫督战管理系统、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农户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水利应用门户等县直行业部门各类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比对,开展“定期式”排查,每季末进行分析研判,并上报排查结果。

(二)风险处置

1、分类梳理处置。成立XX县扶贫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专项办公室,组成如下:

任: XX(县政府副县长)

XX (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副主任: XX(县扶贫办主任)

XX(县财政局局长)

XX (县信访局局长)

XX(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

XX(县纪委常委)

成   员: XX(县委办副主任)

XX(县政府办副主任)

XX

(县政府办主任科员)

XX(县委巡察办主任)

XX(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县发改局局长)

XX(县教科局局长)

XX(县民政局局长)

XX(县人社局副局长)

XX(县住建局局长)

XX(县水利局局长)

XX(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XX(县林业局局长)

XX(县卫健体局局长)

XX(县审计局局长)

XX(县医保局局长)

XX(县能源局局长)

XX(县金融服务中心主任)

XX(县城镇联合社主任)

XX(县扶贫办党组成员)

XX(县扶贫办副主任)

XX(县扶贫办副主任)

XX(县财政局副局长)

各乡(镇)长

专项办公室根据情况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议,听取行业部门、乡(镇)核实、处置风险隐患等工作进展,对基层普查、部门筛查、信访倒查、专项督查、全面巡察、县级排查等各种渠道发现的风险隐患进行梳理整合分类,移交相关乡(镇)、部门处置。办公室设在扶贫办,上报资料联系人:

XX,电话:XX;XX,电话:XX。

2、行业归口处置。县直行业扶贫部门要对照专项办公室反馈的脱贫攻坚领域风险隐患,制定风险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明确责任领导、时间表、路线图,细化责任,到岗到人,能立即处置的要立整立改,对不能及时解决和需要长期督办的风险隐患问题,要分阶段盯住解决,对涉及面广或不能处置的风险隐患问题要及时上报县专项办公室。

3、联动协同处置。县专项办公室每季度要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就涉及部门多、处置时间长、处置难度大、影响面广等风险隐患线索,组织相关行业部门进行综合研判,制定对策共同解决,协调处置。

(三)追责问责

1、在“发现环节”追责问责。对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扶贫领域风险隐患问题应发现而未发现,以及发现后不报告、不移交等问题实施重点问责;对因失职失责导致扶贫领域发生风险隐患问题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既追究乡(镇)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又追究职能部门的监督和专项责任。

2、在“处置环节”追责问责。对思想认识不到位、整改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懒散拖的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要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对风险隐患问题久拖不改、处置不力的,对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的,该约谈的约谈、该曝光的曝光;对群众多次举报或多名群众集中反映仍然久拖不处置,导致严重后果、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等问题从严从重处理,并实行提级追责问责,追究村级和基层单位属地管理责任和相关乡(镇)党委、政府及上级行业部门责任。

(四)集中通报

县专项办公室要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定形式,集中通报扶贫领域风险隐患排查不及时、久拖不处置或处置不力等情况,对虚报瞒报、弄虚作假导致发生重大风险事故或造成社会影响的,核查核实后一律点名道姓公开曝光。

三、明确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党政、行业扶贫部门主要领导要把扶贫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扛起第一责任,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做到重要事件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处置情况亲自督查,即报即处,确保风险隐患防范化解落实落细落地。

(二)层层压实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依据各自职责,积极履职尽责,把扶贫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谋划、部署、推动。县行业扶贫部门就抓好本系统内风险隐患筛查和处置工作负直接责任;乡村主要领导和基层人员就做好辖区内的隐患排查和上报工作负具体责任。

扶贫专属保险工作总结范文2

贵州省委全会提出大扶贫战略行动

2015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贵阳召开。全会强调,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重点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

实施两大战略行动,是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实际举措,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路径,是深入推进主基调主战略的现实要求。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核心要义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强化全力扶贫、全面扶贫的大格局,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省政府扶贫专线开通

2015年11月13日,贵州在全国率先开通第一条省政府扶贫专线0851―86833668。通过一年的努力,已累计接听群众有效来电3586个,其中,咨询类1465个,诉求类1833个,举报类234个,捐赠类29个,建议类25个,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同时,专线还对来电群众满意度进行了电话回访,群众对反映事项办理反馈情况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88%。对于群众反映属实的问题,以解决办理为主;对于反映不属实的问题,主要从政策上给予解释说明和交流沟通,确保群众反映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下一步,省政府扶贫专线将进一步完善规范办理方式,加大跟踪督办力度,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情,及时研究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每一个困难,让扶贫专线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了解民情、为民分忧、扶贫济困的又一个桥梁和纽带。

“千企帮千村”行动启动

2015年12月9日,贵州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大会在贵阳召开。“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主体,以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互利合作为主要形式,在一年内,动员全省1000家以上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0个以上贫困村,助推贫困村在“十三五”时期加快脱贫进程。

省委书记陈敏尔作出重要批示,民营企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为全省扶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施“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是我省统战工作自觉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体现,是民营企业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光彩事业,体现了当代民营企业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风貌。

开展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省扶贫开发大会、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我省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

贵州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15年12月29日,贵州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贵阳成立。

贵州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大(二)型公益性企业,公司出资人为省人民政府,授权省财政厅为出资人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司组建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对管理体制、治理结构、融资及还款模式、资金监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组建贵州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创新扶贫开发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十三五”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130万贫困人口搬迁出来,彻底摆脱困。

全国首个“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落户贵州

2016年7月,中国保监会与贵州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在贵州建设“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将在贵州省建设全国首个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创新保险工作机制和措施,助力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方案》提出,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保险需求,实行多项特惠政策,优先审批或备案符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努力实现保险网点乡镇全覆盖和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省脱贫攻坚战相适应的保险服务体制机制,扶贫保险产品不断丰富,多层次保险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保险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取得突破,贫困地区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重大民生保险实现“愿保尽保”,生产生活得到现代保险全方位的保障。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黔召开

2016年8月22日至23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贵州省召开。在23日的全体大会上,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宣读了总理的重要批示,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致辞,贵州、湖北、江西、广西、甘肃5省(区)政府负责同志作大会交流发言。

总理批示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特困地区民生福祉的重点关键。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前期已取得积极进展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尤其要聚焦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创新思路机制,持续着力攻坚,切实落实省负总责和部门加大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统筹有效用好宝贵的扶贫资金和资源,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稳定脱贫。

省领导挂帮极贫乡镇

2016年9月8日,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九次(扩大)会议在贵阳举行。贵州省拉开扶贫攻坚大决战,书记、省长等20名省级官员挂帅成立20支指挥组集中攻坚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晴隆县三宝乡等20个极贫乡镇。

省委书记陈敏尔在会上明确表示,贵州省极贫乡镇脱贫定点攻坚工作是贵州省大扶贫战略行动中的一场超常规战役,贵州将打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五场硬仗,坚决“打赢”极贫乡镇脱贫定点攻坚战役。

贵州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尤其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作为贵州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贵州省大扶贫条例》施行

2016年9月30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贵州省大扶贫条例》。该条例于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分为总则、扶贫对象和范围、政府责任、社会参与、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共八章九十二条,旨在落实国家脱贫攻坚规划,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促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条例》明确,在脱贫攻坚期内,省、市州和贫困县分别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当年清理回收可以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未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扶贫对象或者故意将不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扶贫对象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省委、省政府举行“扶贫日”现场募捐活动

2016年10月17日是第三个国家“扶贫日”。当天上午,省委、省政府在贵阳市筑城广场举行2016年全省“扶贫日”现场捐募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奉献爱心,努力营造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脱贫攻坚氛围。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等省领导来到活动现场,参观全省扶贫开发成就展,并带头捐款,表达对全省贫困群众的关心关爱,动员全社会各方面以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为榜样,继续为扶贫济困事业贡献力量,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

此次现场募捐共募集善款66.3万元,将用于全省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餐补助,20家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共捐出32亿元,将用于扶贫政策、项目尚未覆盖又特别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姜仕坤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2016年11月1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召开追授姜仕坤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大会暨姜仕坤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原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同志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扶贫专属保险工作总结范文3

保险具有扶危济困的天然属性,直接面向的是最广大的贫困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因此保险参与精准扶贫可谓顺理成章

银行因具有直接信贷投放和风险管控等功能优势,可引导资金实现精准投放,保障实现“造血式”长效脱贫致富机制。典型代表如建设银行,不断推动金融扶贫模式创新,运用专业化手段实现“精准滴灌”

与贫困县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专门的扶贫部门或小组,是多数券商结对帮扶通常的打开方式。不少券商高管都是亲自挂帅出征,纷纷派遣阵容豪华的领导班子,奔赴扶贫前线

达则兼济天下。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想要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应该勇于担负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的优化、努力促进社会福利增长,不断反哺社会。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精准扶贫”,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实现社会帮扶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作为国内经济重要支柱的金融机构自然要成为“最大力担当”。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现行模式下,仅仅依靠救济式扶贫并不能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处境。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扶贫方式需要创新,变“输血”为“造血”。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其能够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事前宣传以及事后推广。寻找金融机构行业扶贫成功的案例,并且将经验推广出去,这对于持续关注金融机构的《投资者报》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为此《投资者报》本期推出的封面专题,就准备来挖掘各类金融机构的精准扶贫故事。

保险:扶危济困本质与扶贫天然契合

保险具有扶危济困的天然属性,直接面向的是最广大的贫困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因此保险参与精准扶贫可谓顺理成章。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多次强调,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大有可为。具体而言,一是具有放大效应,通过保险市场化机制,放大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具有普惠功能,通过大数法则覆盖所有贫困人口;三是具有精准特点,对因灾因病等不同原因致贫返贫的贫困人群开发有针对性的扶贫保险产品。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但是,单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脱贫致富还是存在诸多现实障碍和困难。

比如,贫困农民开展生产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和银行共同承担信贷违约风险,实现银保互贷,达到农民想贷就能贷款的效果。

在这方面,太平财险鼓励通过农业保险保单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方式,拓宽保险增信路径,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

比如,通过全新农业保险的顶层设计,实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2017年,阳光产险在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将重点推进产品扶贫,以产品创新为抓手,精准对接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的保险需求。坚持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双线并行,在传统财产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价格保险、指数保险、保证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努力覆盖贫困地区群众全方位的L险保障需求。同时加大产品整合力度,结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发保障面广、费率灵活的套餐产品,通过提高运营效率、扩大保险责任、加大费率优惠,进一步降低贫困群众保费负担。

此前太平财险与中农金保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推出了优质农产品“双保险”计划,计划推广至全国1000个优质农产品原产地的1000个农产品品种。“千县千品”计划中,由太平财险承包的每件农产品都可以通过记录的二维码追溯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质量指标以及保单信息,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这样对于农产品销售也是一个重大的促进作用。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则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方面,保险业将大显身手。

中国平安除了援建学校、志愿支教、教师培训等传统的方式外,还在今年成立了教育公益理事会,由马明哲担任第一任理事长。平安希望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全力提升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平安还搭建了公益平台。

2016年,平安人寿联合幕天公益成功为1000个乡村课堂图书角募集建设资金,并通过“捐书助教”活动筹集到10万余本书籍,超出预期目标171%。拥有过亿客户的平安金管家APP支撑起“最大书籍捐赠公益平台”的目标,而百万名平安寿险业务员和上千家门店为好书从城市流向乡村提供了一个巨大而畅通的网络。同年,在平安支教行动中,中国平安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公益形式,通过梦想置换、知识众筹以及网络支教,将互联网与公益深度结合,突破了以往支教参与方式单一的瓶颈,打造了“超越时空”的爱心支教。

银行:多项举措创新 筹集扶贫资金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银行因具有直接信贷投放和风险管控等功能优势,可以引导资金实现精准投放,保障实现“造血式”长效脱贫致富机制。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担负这样的社会责任。

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任务要求金融服务重心下沉。为此,银行业积极推进乡村营业网点布设,不断加大县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政策性银行方面,2016年5月份,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正式挂牌。农业发展银行在总行成立扶贫金融事业部,省市县分别成立扶贫机构,实现了对832个部级贫困县的金融服务全覆盖。

商业银行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身根植于县域经济的农业银行,2016年持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突出“三农”特色考核,将三农金融分部考核结果纳入分行综合绩效考核。充分保障县域业务发展需求,倾斜配置信贷资源、费用和固定资产。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银行在精准扶贫上也是力争多样性,不断推动金融扶贫模式创新,运用专业化手段实现“精准滴灌”。

譬如,去年年末,建设银行用于精准扶贫的贷款余额高达94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亿元,增速22%。据介绍,建行通过信贷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及个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和增收超过8.63万人次;通过信贷支持农田水利、生态环境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学校建设等项目,惠及众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效地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外,建行通过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助力贫困地区产品走出去,善融商务企业商城贫困地区入驻商户累计交易金额超过11亿元,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已经在扶贫路上走了21年的工行,截至去年年末,各项扶贫贷款余额合计930亿元,同比增加273.5亿元。

工行的做法是紧密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脱贫需求以及政府发展规划,制定扶贫政策,确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相继开展了金融扶贫、绿色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救灾扶贫等一系列方法。

譬如金融扶贫方面,工行总行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将最高贷款额度由8万元调增至10万元,支持贫困户创业。在吉林,推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质押方式的“惠农贷款”,帮助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购买农机具;在贵州、,推出旅游贷、藏宿贷融资方案,支持当地农民经营家庭旅馆脱贫致富。此外,运用“电商+企业+贫困户”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继续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企业、小微企业在融e购平台上线,扩大销售渠道,通过企业的发展实现下游农户的脱贫和电商人才的培养。

在将金融精准扶贫引向深入的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完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同扶贫的良好机制,加强政银之间、金融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扶贫效能。

例如,农行充分发挥“政府+金融”的协同作用,逐步探索出以“政府增信、产业带动、银政联动、便利惠农”为特点的精准扶贫有效模式。据介绍,“政府增信”,即积极引入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财政直补等政府增信机制,发挥政府代偿作用,解决贫困户抵押担保难题。“产业带动”,即将信贷支持重点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主动对接政府主导的产业带动项目,形成“输血+造血”的长效扶贫机制。“银政联动”,即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驻村工作队等在客户推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辅助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逾期催收,提升贷款保障程度。“便利惠农”,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贷款贴息政策,并通过合理设计结息周期和还款方式,为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提供各种便利。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投资者报》记者也注意到,商业银行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自身逐利本性与精准扶贫政策性、公益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即如何才能同时兼顾好经济、政治和社会三方面的责任。

除了政府对于扶贫机构有奖惩激励,还需要探讨经济化的手段方式。譬如通过市场手段发行票据、专项柜台债券等方式。

比如农行在4月12日到4月18日间,通过全国各网点、个人网上银行分销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首期30亿元的易地搬迁扶贫专项柜台债券。该债券品种采用3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利率预计在3.87%到3.95%。国开行按照微利或保本的原则发放长期贷款,中央财政将给予90%的贷款贴息。农行这次创新将拓展扶贫资金来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脱贫攻坚重点领域。

兴业银行承销的“贵州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2017年度第一期扶贫中期票据”,是全国首单扶贫中期票据,也是同时发行的首批两单扶贫票据之一,这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上的创新突破。本笔扶贫中期票据注册金额10亿元,首期发行5|元,期限5+N年,债项评级为AA+级,发行利率为5.39%,低于同类非扶贫债券。债券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顺县和威宁县,支持两地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市场普遍认为,精准扶贫和市场化的信用增进是本期债券的最大亮点。

在筹集扶贫资金方面,比如民生银行,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第一家公益捐赠基金,5年内每年拿出税前利润的0.8%~1.2%用于公益捐赠,这在中国银行业乃至中国企业界均是一大创举。2008年以来,民生银行累计公益捐赠金额已接近20亿元。

券商:34家公司与贫困县结对帮扶

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券商的扶贫任务更有压力,因为未来证监会还可能将扶贫成果纳入券商分类评价标准。

去年,证券业协会公布了三批“一司一县”结对帮扶倡议行动名单,其中有34家券商与41个贫困县结对。

证券公司怎么扶贫?《投资者报》记者从券商公布的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看到,不少券商高管都是亲自挂帅出征,纷纷派遣阵容豪华的领导班子奔赴扶贫前线。

与贫困县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专门的扶贫部门或小组,是多数券商结对帮扶通常的打开方式。

在2015年券商公益支出排行榜上,排名第二的国信证券,在2010年就启动了“金色人生”人才培养计划,截至2015年年底,共资助学生1027人次,覆盖全国20多个地区,总资助金额为287.45万元;2016年,公司启动对广东河源龙川县岩镇山池村三年共计1034万元资金投入的对口帮扶计划,目前已完成781万元扶贫款项拨付,村道硬底化、垃圾池建设、自来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均已陆续开工建设;2016年8月,公司积极响应中国证券业协会开展“一司一县”结对帮扶行动的倡议,结对新疆麦盖提县,从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企业生产、企业融资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

此外,公司还捐资100万元支持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汾西县开展的定点帮扶;出资80.17万元捐建贵州省三都打鱼民族学校学生食堂;捐资南方科技大学科研建设到捐资心理健康基金会开展抑郁帮扶计划;捐建赣州敬老院、捐资抚恤环卫工人;捐款170余万元助力广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国信证券一直不遗余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获得广泛好评。

扶贫专属保险工作总结范文4

一、庆阳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庆阳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属六盘山贫困片区,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之一。总面积2.7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6.47万亩,约占庆阳市总面积的16.39%。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89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19万人,占84.47%。截止2017年3月末,庆阳市贫困人口17.42万人,贫困面7.59%。金融系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行政村68个、2106户、9477人,其中贫困村31个、贫困户1126个、贫困人口5628人;参与精准扶贫人员1462人,占系统从业人员总数的34.98%。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精准扶贫政策,努力通过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模式,积极解决贫困村实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的生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发挥金融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

(一)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叠加出台。近年来,人行庆阳市中支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研究制定金融精准扶贫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20多个,精准实施“双联惠农”、“牛羊蔬菜”、“精准扶贫”、“金桥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户贷款,及“惠企通”、“果业通”等小微企业特色扶贫信贷产品,全面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制定、推行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示范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和“降、让、贴”、“一对三”(即“行对村”、“行对企”“行对户”)等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二)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边。截至2017年3月末,庆阳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基层金融机构380个网点,从业人数4477人。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772个、转账电话3291个,全市1261个行政村的平均保有量分别为1.41个和2.61部。金融网点、金融支付、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转账电话、便民服务点等现代化支付机具布设加快,金融信息等金融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都纳入现代化金融服?罩?中。

(三)金融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加大。截至201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42.04亿元,同比增长9.74%。其中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达412.8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30%;农户贷款余额达214.58亿元,同比增长4.38%;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205.11亿元,同比增长26.42%(详见表1)。

(四)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积极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全市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信贷管理特点,加大产品创新,竞相推出了适合贫困户的双联惠农、食蓄草业等不同类型信贷产品,深受贫困户欢迎。二是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流程。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项目,加强信贷政策宣传,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减了信贷时限。三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有效解决“排长队”、“等服务”问题,各金融机构均实行了网点转型和系统升级改造,在营业网点设立了客户理财室、高柜区、低柜区、客户等候区、自助服务区,配备了专兼职大堂经理和排队系统,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有效的分流疏导,提高了临柜业务的处理效率。各家金融机构加快了农村自助机具的布设,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客户也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共安装布放ATM机1006台、自助查询终端、存折补登机等其他自助查询终端500台,POS机10047台,特约商户9538个;累计发行各类银行卡633.75万张,信用卡26.47万张,人均持卡量为2.94张,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

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单一。一是庆阳市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境内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多灾,全年平均降雨量在480-660毫升之间,且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差异化分布。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但因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种养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无技术支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产业化带动能力。三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积极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强、措施不多、干劲不足,不找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金融精准扶贫的商业属性决定了金融信贷资金并非无偿。一方面,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很难全面、及时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需求和信贷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无法跟踪贷款扶贫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农民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将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等同于政府扶贫资金,还款意愿降低。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金融机构扶贫类贷款信贷风险频发。调查发现,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集中投放的“双联惠农”3年期贷款,2016年3月份已到期应收回524户、4505万元,实际收回361户、3190万元,收回率仅为70.81%;2017年3月底应收回1124万元,收回836万元,回收率为74.38%,均未达到要求的95%以上。

(三)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项目选择、风险评估、机具布放各自为阵,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形成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资金堆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出现信贷盲区、一些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的问题。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也有断层现象,金融机构虽有开展精准扶贫的意愿, 相关部门配合不力,遇到金融机构信贷项目组织、核实、管理和贷款回收、贴息等具体工作时,往往存在嫌麻烦、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等消极行为,挫伤了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

(四)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保障乏力。一是政府风险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支持金融机构投放扶贫贴息类贷款政策落实力度上,随着贷款开办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甚至终止。调查发现,庆阳市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发放“双联惠农”贷款,之前由省财政全额贴息,期限3年;而2015年之后财政?t只贴息50%,且期限降为一年;于2014年8月开办“草食畜牧业贷款”业务,此项贷款在2015年6月前执行7.38%的年利率,由省财政和县财政分别贴息4%和1%,农户仅需承担2.38%的利率,而2015年6月以后虽利率由之前的7.38%下降到6.3%,但省财政不再贴息。个别财政贴息类贷款承贷金融机构至今未到得政府的财政贴息资金补偿。二是保险扶贫基本缺失。当前金融扶贫过多强调银行信贷支持,忽视了保险扶贫,保险对扶贫产业和项目跟进少,扶贫产业和项目抵御价格、市场和各类灾害的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和投入风险大。

三、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建议政府针对当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渠道、方式单一的现状,积极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按照“1+20”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养殖、林果、蔬菜、小杂粮等多元化产业项目,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要求、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以点带面,不断整合现有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金融支持。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应立足主业和自身优势,积极扩展上下游产业,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在政府政策、致富项目、金融资金、企业的全面支持与带动下,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产业,与其他农户和企业抱团发展,改变贫困现状。

扶贫专属保险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静宁县;农村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05-02

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共同构成我国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的“一体两翼”战略[1]。在1994年开始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的后期,甘肃等地探索出了一种能够融合项目管理和“到村到户”的扶贫模式,即“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村为单位,其特点是由贫困户全程参与项目的选择、实施、管理和监督,政府则以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为主,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整村推进”来源于实践,在各地的扶贫工作中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做法。根据甘肃省扶贫办的解释,“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是一项综合性扶贫工程,它以村级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在建设内容上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人为中心,力求山、水、田、林、路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综合治理与发展[2]。

1 静宁县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实施现状

1.1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概况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静宁县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创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片带一体开发”等先进典型,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2]。2001年,静宁县借鉴世行项目管理经验,探索出了集“规划、实施、管理、受益”于一体的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新路子。2004年,立足推进大扶贫、培育大产业、促进大发展,提出了以点串线、轴线开发、连片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通过实践探索,有效解决了整村推进产业培育难、设施共享难、巩固提升难和脱贫速度慢的问题。近几年来,靠112个整村推进村辐射带动周边177村同步发展,建成了南部山区、312国道沿线等8个连片开发示范典型,促进了贫困村和贫困片带的快速发展。2012年底,全县果园总面积达5.3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1.6%,果品总产量达36万t,产值14.7亿元,建成了8个果园化乡镇和60个果品专业化村,依靠果业,全县有14.7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1.2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 静宁县属于农业大县,扶贫工作必须立足农业。扶贫主要以政府为主,有专门的地方性扶贫机构静宁县扶贫办公室。静宁县按照“大扶贫”的工作思路,将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尽量向贫困村倾斜,统盘考虑,统筹调度,发挥了资金的集聚效应。同时,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扶贫困村,乡村干部包扶贫困户的“三包”工作责任制,在全县形成了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静宁县整村推进扶贫主要依据产业化扶贫的理念[2],以发展果品产业为主,在全县逐步形成了“北粮南果”的格局。依据静宁县“十二五”扶贫规划,静宁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有:一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梯田建设、集雨节灌、村内移民、“五改三建”工程、道路建设等;二为发展增收产业,即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种植业主要包括果树经济林、瓜果、中药材、马铃薯、其他经济作物;养殖业包括养牛、羊、鸡等;三为科技扶贫[3],包括新品种引进推广、科技培训。科技培训主要以劳务技能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文化卫生培训为主及设施建设;劳务输转技能培训主要是技能培训和“两后生”培训。

静宁县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具有可行性,该县属于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享受国家在财税支持、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利用、生态建设、人才保障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和优惠。

2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南北农业发展不平衡,导致整村推进扶贫对象错位 目前静宁县农村贫困人口呈区域性集中分布,北部的贫困人口约占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的70%左右。根据这一事实,政府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就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贫困地区经济。静宁县由于南北差距明显,南部乡镇根据区位优势发展了果品产业,整村推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果品产业而服务的,而北部乡镇农民由于开发产业较少,外出打工者居多,这就导致了在市场交易中,北部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要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对北部贫困地区产生严重的“回波效应”[4]。这种不平等的贸易条件和分工体制带给贫困地区的只能是利益的大量流失,这种情况不利于静宁县北部贫困人口的脱贫。另外,静宁县各级乡政府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总是把精力放在贫困人口上限的边缘人群上,将资金先投向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有能力偿还贷款的富裕户,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最底层的贫困人口。

2.2 扶贫方式单一,扶贫效果不明显 静宁县主要推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虽有南部乡镇结合产业开发的扶贫模式,但与其他地区的扶贫相比,静宁县扶贫方式仍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静宁县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与整村推进模式相提并论的有产业化模式、对口扶贫模式,外资模式、劳动力培训转移模式等,这些模式在扶贫工作中有一定的针对性。整村推进扶贫的项目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合于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农业发展落后、但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的地区。而在基础农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形成规模经营,形成一定的农产品市场的条件下,适合发展产业化模式。

2.3 劳动力后续力量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静宁县属于农业大县,养老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养老观念也冲击着农村的养老传统,再加上就业机会增多,静宁县外出务工人员比例逐年加大,据统计,静宁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以5%的速度增长。然而,贫困村无论是搞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开发,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而静宁县面临着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造成的结果是筹工难,留守老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增加。从医疗方面来说,静宁县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严重。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依然存在,虽然出台了新型医疗保险制度,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从农业保险来看,由于静宁县没有完整的保险制度,加之人们的保险意识淡薄,不利于静宁县农业的长远发展。

2.4 扶贫不够到位,扶贫资金漏出率高 静宁县在扶贫受益主体的选择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扶贫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扶贫投资漏出现象较为突出:一是扶贫投资被挪作他用,而没有用于扶贫:二是扶贫投资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浪费较大,还贷率低。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扶贫投资漏出率的系统统计资料,但据有关人员调查,大约有40%的扶贫资金没有用于扶贫。

3 完善静宁县农村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立足发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由于静宁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贫困地区,农业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民收入增长额中,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远远大于非农业[5]。因此,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是静宁县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3.2 调整扶贫思路,形成广渠道多元化的新型扶贫模式 在扶贫方式上,应在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运用产业开发模式、劳动力培训转移模式、外资帮贫模式、对口帮贫模式。在扶贫主体上,应扩大扶贫人才队伍建设,使扶贫人才除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以外,可以把大学生村官、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村内种植养殖大户、技术能手、企业法人、村基层干部融合进来,使更多的主体参与到扶贫项目的开发实施中,使扶贫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形成参与式开发扶贫模式。结合静宁县“十二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及特色果品产业发展规划,在本县李店河发展6.67万hm2标准示范观光园,并结合成纪文化,发展特色文化绿色观光旅游业,实现开发旅游产业和特色文化的扶贫目标。

3.3 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帮扶体系 要实现中央和甘肃省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任务和目标,必须把专项计划扶贫、惠民政策扶贫、行业部门扶贫、对口支援扶贫以及社会各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为支撑[6],以促进静宁县社会帮扶体系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探讨更加合理的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支持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完善和积极开展新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工作。

3.4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监督机制,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静宁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每年国家投资的扶贫基金比较多。在开展扶贫项目中,扶贫资金的来源,政府投资占大头,农民自筹一小部分。因此,在扶贫工作中,应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监督机制,让社会公众对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让大众媒体,尤其是龙头企业、农民协会参与监督,确保扶贫资金使用透明化、公开化,更加安全有效,发展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魏胜文.反贫困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金融,2011(6):8-12.

[3]王生林.甘肃省贫困县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甘肃科技,2008(1):2-3.

[4]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75-179.

[5]张艳荣.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西部社会,2010(20):36.

扶贫专属保险工作总结范文6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应保尽保、兜底救助、统筹衔接、正确引导,优化政策供给,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扶贫措施,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作用,保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二、工作重点

(一)做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兜底保障。随着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将受到影响。这些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如果没有实现就业,其家庭就存在返贫风险。利用县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与县扶贫办建立对象比对机制,各乡镇要按照临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救助范围,消除返贫风险,做好兜底保障。

(二)继续实施脱贫攻坚低保支持计划。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兜底救助、不落一人”的工作目标,持续开展脱贫攻坚低保兜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对象坚决做到应保尽保,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坚决做到应退尽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生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情形的按民政规定条件给予临时救助,缓解生活困难。进一步健全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机制,完善低保工作与扶贫工作信息共享机制。

(三)稳步推进低保标准“两线衔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省厅统一制定的全省区域性指导标准,及时向县政府上报2020年社会救助标准调整方案,确保2020年全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不低于现行国家扶贫标准。

(四)持续深化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对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委会成员近亲属备案制度、低保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人情保”“关系保”“骗保”“误保”“漏保”和吃、拿、卡、要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发现问题严肃问责。

(五)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要及时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好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六)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贯彻落实省民政厅《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我县实际积极探索临时救助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审核审批办法,细化临时救助分类、分档标准,规范实施“一事一议”机制,深化审批权限下放改革,全面建立乡镇备用金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县级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对遭遇急难型、支出型困难的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开展“救急难”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迅速动员,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和时间节点,细化工作步骤,切实把压力和责任层层传达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