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心得体会范例6篇

助教心得体会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1

这次为期两周的夏令营助教工作,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所感所想,也是前所未有。第一天,到达深圳,认识了新同事,同是前来当助教的在校大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第二天,认识了我们的头儿们,开始了2天的培训。意识到我们工作的艰巨,冒汗中。第四天,学生入营报到,认识了我带的班的学生们,心里有了底,有点难搞,忧喜参半。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正式地开始了我的工作独立带班,协助外教课堂教学。课堂上的协助外教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我的外教Morgan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很用心地去教,总能够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至于语言方面,他也尽可能地用比较简单并且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英语进行交流。而我个人也倾向于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一个全英式的教学环境,所以只在非常需要的时候才向学生翻译。因此,在课堂上,我的工作便是尽量将课堂纪律维护在某种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及时地将学生的信息反馈给外教,协助外教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一)初始篇

我所带的班,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二是独生子女。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显露着独生子女的某些特质,比如自私,爱面子。12个男生+7个女生,各有性格。开营的第一天,我就大开眼界。按要求,开营首日,必须选出班干部,以便我日后的班级管理。在还没有真正摸清孩子底细的情况下就要我选出班干部,还是比较难了一点。为了避免选下就不能更改,我决定让孩子们轮流做班干,做得好的再嘉奖。竞选的时候,孩子们都精得很,个个争着当第二大,就是不愿意背上班长的责任。中间冒出了一个女生想当班长,却不是我心中的理想人选。无奈,我明主的旗子之前就高高挂起,学生自荐应当鼓励,便让她暂时担任,日后再见机行事。

折腾了好一会儿,总算把大概的班干队伍给解决了。我也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是这帮孩子那种对班集体不上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我有点失望。虽然这只是十四天的夏令营,但是我认为他们所缺乏的那种团队精神,是不论去到哪里,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具备的。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该怎么帮他们培养这种精神呢继续工作着,继续思考着,也继续和我的伙伴们讨论着

(二) 孩子篇

这帮孩子,乖的时候他们都很听话,非常合作地配合着我和外教,但不乖的时候,怎么说也不听,就是使着性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只是折腾一下,发发脾气,闹闹性子,为的是得到你的关注和关心。明明要上台了,却临阵退缩,吵闹着自己有心理障碍,上不了台。明明就是想表演,却扭捏犹豫着觉得自己不能够做好。明明就是贪玩导致很小的伤痛,却哭着闹着要找妈妈,要退营。明明就是很无谓的八卦叫下花名,却要搞到拳头相见,泪眼对望。或许当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这个年龄的时候,也这样,动不动就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打我!老师,他叫我**!之前我还能很耐心地帮他们解决,协调着,但到了后来,真的觉得太累了,那边有时候又要赶着开会什么的,没办法总是呆在教室里面等待着解决这些纠纷。后来决定各个击破。反正吃完饭洗完澡,他们还有时间,便叫了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部分学生还是蛮有成效的,但还有个别冥顽不灵,今天听了,貌似懂了,明天上课继续我行我素。继续观察,继续想对策

(三) 工作篇

夏令营的开始,总想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也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搞得很累很辛苦。还记得Morgan第一天的时候告诉我,不要一下子投入太多的精力,后面还有十来天要等着你呢。想到Joe那天和我们一起坐在图书馆楼下等着接孩子上教室时候,对着迎面而来的孩子们高喊:Hello, little monsters!而孩子们也一脸灿烂地和这外教打着招呼丝毫不知道自己已被人冠上Monster之名。

日子越往后,对孩子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每次见面,总有孩子扑上来,拉着你的手不放。要么跟你撒娇着商量可否去大卖部买东西,要么商量着能否去电脑室玩游戏要求多多,花招也多多。一时弄个可怜兮兮的表情给你,一时又换上无辜无奈的情绪,再要么来个死皮赖脸,破罐子破摔的动作,做足了功夫。无奈之下,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关于这个,闲来和Morgan聊天的时候,也被他教训了一番。关于原则,定了就是定了,不能一时一变,除非特别紧急情况。而像我那样的以心软为理由,在管理行为当中是比较忌讳的。而一旦给某小孩开了绿灯,其他孩子就不服气了,动不动就来个**也这样,怎么他就可以呢一时间就天下大乱了这一点,Emma有待改进。

(四)告别篇

毕业典礼那天,孩子们很多都哭了,流着眼泪,从我手中接过毕业证书。会场响起了伤感的音乐,把我也给弄哭了。强忍着泪水,最后一次念出每个孩子的名字。相处了14天,尽管他们有时候调皮得让我抓狂,但他们其实都很可爱。在最后这一刻,我也很舍不得他们。孩子们与我照相留念,交换联系方式,最后,一一惜别。可惜的是,Morgan因为签证的问题,不得不提前离开,没办法看到自己的学生们毕业,很大的遗憾

(五) 挑刺篇

这次的人生体验之旅夏令营,虽然是为学生设计的,但对于参与其中的我,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人生体验,让我在踏入教师生涯之前感受了教育的酸甜苦辣,甜居其首。

这次夏令营的整体安排,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不足:

课程安排上:对于本次的课程安排,人生体验之旅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对于本次参加夏令营的不同年龄层的学生们,所接受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较低,而且部分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是比较难而且枯燥的。Its a summer camp, but it is more like a summer school. 这个也是很多外教的感觉。学生们依然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只是把家换成了学校住宿区。或许这和我自己对夏令营的认识有关系。我总是认为夏令营就是应该在户外探险,有帐篷,有篝火。

行程安排上:老师,怎么又是多功能厅啊?有没有其他地方啊?这是每次吃完晚饭学生们问及我晚上活动时最多的反应。晚间活动,还是有待改进的。像找朋友的活动,操作性较低,指令不明,容易造成混乱。给学生设计的活动,既要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学生参与性程度,还要考虑到活动的意义。三者均要兼顾,固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既然学生交了钱来到这里,就应该让他们认为金钱和时间精力的付出是值得的。而我个人更加偏向于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对他们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些指导的活动。这方面可以在心理学上的相关游戏中搜索。(比如信任游戏)虽然短短的夏令营,要改变孩子们的某些不好的性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起码我希望我们能够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引发孩子们思考。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2

一群妇女闹声喧。

倡廉反腐靠贤内,

警示重重不惮烦。枕畔风儿勤拂送,

家庭助教有宣言。

文明妇女当清醒,

腐败贪污万苦源。

所长循循善诱导:——

“陷身囹圄悔难逃!

做官应当谋经济,

管账宜该慎算操。

经济为公莫为己,

帐台财务理分毫。

回家多向官人讲,

一世清廉最自豪!”

众女都朝监内看,

两边窗户铁围栏。

秃头男犯立成列,

剪发苏三眉鬓残。

床铺洁齐军备化,

狠抓严管不松宽。

三餐简单只求饱,

莫忆当年奢侈坛!

腐败频频蛀国本,

中央苦恼万民焦。

五申三令少成效,

文件规章打水漂。

号召家庭众妇女,

妇联纪检互相邀。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资助工作

时代剧变,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将打破原来的精英化教育,逐渐开始普及化、大众化。随着高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贫困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多,高校的资助工作成为德育教育中的新课题。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思潮、汇聚正能量,达成一致共识。故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高校资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的提出决定了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体系,深刻掌握其内在精华,用其蕴含的思想意识形态来主导和开展各项工作,将会有章可循,有理有节,也必将是高校工作的创新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地明确了具体的社会关系,价值目标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今后时期在发展目标上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道德准则上的引导。通过三个层面的要求,在促使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社会的个体,即“人”的发展与定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融合

(一)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性质的本质体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助是教育发展改革中突显的一部分,体现出的问题一是经济方面,二是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已经实施资助工作。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关注和特殊的关照、关爱。社会主义大学的优越性在于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使每年的巨额资助金得以顺利下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指导资助工作,在思想和实质工作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将切实的政策和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让其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就在身边,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将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目的。

(二)开展资助工作的有效办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都很强。资助工作的开展也是一项系统的、有层次的和有针对性的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既要在系统上整体开展,还要在个别上参考比较。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理解和内化,对社会充满积极情绪等,都能使资助工作和党、政府对此项工作关心扶持的目的和意义相吻合。大学生是复合型的群体组织,受身边人和事的环境影响,其自身的“三观”也体现出有所不同。开展资助工作,认识价值体系的内含和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寻求出他们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相似处,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感受资助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想困难学生之所想,急困难学生之所急,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内涵,将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大认同。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发展前进动力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主义不断变化和发展而日趋改变,致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变得更现实和直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在经济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弱势,而将学生资助工作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正确引导贫困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思想等方面充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易形成较强的承受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地域、生活环境等不同,使部分贫困生生成偏激的心理,对社会持有悲观、否定的看法,怨天尤人、愤世不公、生不逢时,把自身贫困的现状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

(二)思想方面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上表现为独立自强。他们不向困难低头,越挫越勇,积极进取,自尊心极强。但其思想上有压力,怕稍微松懈而落后;担心学习成绩不高而对不起为自己欠下债务的父母;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被人瞧不起;担心自己的将来等等。

(三)道德方面

部分学生认为助学贷款虽然要偿还,但不是在校期间的事情,而是毕业以后才履行的义务,而政府资助学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不但没有存在感恩心理,反倒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有甚者,少数贷款学生丧失诚信,出现恶意违约、拒接银行和学校的电话等情况。也有学生在得到款项之后肆意挥霍,使得资助款项失去了真正意义。其不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不但有损个人信誉,同时也使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开展受到了阻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运用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中去。为了逐渐认识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精华,一方面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体系精华变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断将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个别学生谈话、班级会议、年级会议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其思想观念得以转化和提高。另一方面,把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贫困生感知自己和别人的差别,能够正确看待自身在能力、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认识,逐渐摆正姿态,继续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把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政策资助变成回报社会的动力。通过接触社会各阶层,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准确及时地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以不断地调整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工作是以贫困生为重点,党和政府的这项资助项目又是一项利民工程,在两者结合的时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内含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既要把握好科学方向,又要认真落实和贯彻。资助是一项管理工作,必须和相应的活动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环节,借此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爱,激起和唤醒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高校资助工作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动力方向。两者结合首先发挥了教育的优势,体现了教育公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同身受,形成感恩意识,在内心里对自身所获得的恩惠产生认可。其次,要让贫困生明白他们能上大学,是周围所有关爱他们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他们感恩。最后,外化为感恩行动,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和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行为。

(三)建立健全资助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倡导党和政府的内在资助教育目的,同时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故此,高校必须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资助工作队伍。

1.设立大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教育部曾指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切实可行的高校资助工作机构建设,是顺利开展对贫困生帮扶的首要前提。

2.强化和训练资助工作队伍。

资助工作是由这支队伍进行推广和实施开展的,所以要保证队伍的数量和稳定性,同时注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树立和发挥资助人员的人格魅力,以此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得到体现,激发此项资助工作的真正教育内涵等。

3.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制度。

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了事,否则高校就失去了惠民教育的意义。资助工作制度化,透明化,制定统一的监管机制,明确资助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划分,让资助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这样才能增强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参考文献:

[1]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

[2]衷华,陈良声.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路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4).

[3]罗洁.浅谈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新举措[J].理论界,2010,(05).

[4]张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4).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4

【论文摘要】当前,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引起了社会关注,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显得相对薄弱,加强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和感恩教育缺失原因,并提出加强感恩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受资助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扶贫助困”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部分受资助大学生表现出的冷漠和忘恩情绪着实令人担忧,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因此,加强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即知恩图报,感谢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恩惠和帮助,并懂得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不自觉的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并成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作为高校践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是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感恩教育和生活世界有机对接,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实现对世俗生活世界的超越。这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高校辅导员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进而养成良好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二、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以“90后”为主,90后学生的价值观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应该讲,高校中许多受资助大学生都能心怀感恩之情,自强不息,乐观积极、勇于担当。但是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心存不满和埋怨,并把所获资助视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有感恩的实践行动。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体谅。《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但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更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劳。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试想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社会的体恤、祖国的培养和自然的赏赐,又怎么称其为一个名合格的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悲哀。

2.对他人的援助之意不知感激。高校贫困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但有的受资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援助和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反而把贫穷当耻辱、把承认自己曾接受过帮助当耻辱。如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在生前用自己义演所得的钱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这些学生在丛飞患癌症并被媒体深入报道后,却鲜有人看望,还催促他“快点病好出来赚钱”。甚至一个接受了资助并成为大学教师的学生,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媒体公布,竟然打电话质问丛飞并声称自己已是一名大学教师,这样的做法让他很丢面子。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说明感恩教育的缺失已到了不得不反省的地步。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我们有责任教育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3.对国家的培养之情不知回报。为了尽可能地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出台了相关制度并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如用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来帮助贫困学生,并逐年加大资助力度。各个高校也积极举措保证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最大程度、范围来帮助贫困学生。很多受资助学生品学兼优、努力拼搏,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但这其中不乏一些人觉得自己贫困,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还有些学生相互比较资助金额,认为自己所得太少,甚至质问老师为何“分配不公”,而从未想到他人是否比自己更需要帮助。这样自私自利,毫无感恩之心的表现的确让人心寒。

三、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观念错位,忽视感恩意识培养。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许多“80后”、“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缺乏的大学生。父母抚养孩子含辛茹苦却不求回报,看似父母之爱无私无边,却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和偏差。父母总认为无微不至的疼爱一定能让孩子懂得如何“报得三春晖”,而孩子却认为父母无私付出是天经地义。这样的现状的确反映出家庭感恩意识的培养的忽视甚至缺失。

2.“德育智育”相对失衡,“扶贫扶志”未成一体。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关注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在此取向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高校教育教学范围。高校的道德教育忽视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启发和引导,未能从实践上激发学生的精神感悟和生活体验,道德教育成为“空中楼阁”。再者,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很大程度停留在“治标”层面,扶贫和扶志还未真正贯穿融合在一起。国家的资助政策重点是经济资助,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标本兼治的助学育人要扶贫更要扶志,扶志才是“授人以渔”的措施。高校要采取各种途径以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也要加强受资助学生的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乐观心态和感恩情怀。

3.不良风气负面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侵入校园这片净土。人与人的关系呈现出功利化和陌生化的倾向,这对于生理成熟而心理成熟滞后并囊中羞涩的高校贫困生带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冲击。虽然大部分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在崇尚金钱成功、鄙视贫穷失败的思潮影响下,还是有部分贫困生表现出虚荣攀比、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心无感恩之念等让人心寒的一面。 转贴于

4.多种文化思潮冲击,挑战传统道德文明。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传统文化讲求知恩图报,追求内敛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商业文明则讲究追求价值、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人个性的张扬。这种冲击和影响极易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取向,导致他们忽略甚至遮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感恩教育色彩。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及措施

1.以知恩识恩为基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首先就要让受资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恩,明白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所有无私的给予都是自然的恩赐、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汇集和凝聚。接受给予的人要心存感激,进而能把这种感恩之情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品质,并积极践行。

2.以现实生活为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情感。高校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当做实施感恩教育的舞台,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各种感恩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感恩人文教育;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构建健康和谐的情境,把生活原生态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打破一味的“润物细无声”的施助方式,激发感恩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真正做到感恩情境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贯通交融。

3.以实践活动为手段,铸就学生感恩品质。感恩教育要真正渗入学生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在与能否真正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学校要及时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等特殊时机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在行动中体现回报的愿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使贫困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才能真正铸就学生的感恩品质,使感恩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4.以尊重宽容为前提,彰显感恩人文关怀。高校和社会的资助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尊重、理解和宽容为前提。其实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是孤僻、内向和焦虑的,有着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不能因为他们接受了资助就低人一等,就失去应有的尊重。即使他们的行为有不当之处,应及时分析事件背后的起因和隐情,而不能上纲上线地妄下定论。社会和他人帮助他们时少一些功利和强求,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真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道德的光辉和真情的力量。

5.以励志树人为目的,增强感恩教育效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目前国家的助学机制多都属于“授人以鱼”的措施,但真正的助学育人不仅要助贫,更要励志树人。比如高校可以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既缓解经济困难,又可实现其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勇气,坚定他们学好本领、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感恩教育的效能,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6.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创造良好感恩环境。任何教育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须有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保障,感恩教育也应当有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要通过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将贫困生在学习、考试、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诚信状况纳入受资助资格审核的体系之中,实现有效的监督。再比如我校针对贫困生的义工制度,就要求贫困生在享受相关待遇和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并以义工时数作为考核贫困生的指标之一,真正实现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之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

[2]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3]郑贤跑.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缺失与塑造——刘霆现象的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2).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 贫困生 感恩教育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Gratitude Education of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ANG Li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Essence,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groups of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t present, there do not know well not gratitude gratitude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of the phenomenon such as kindness, gratitude education 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task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poor students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personal mentality and so on four aspects analyses the causes of poverty students' Thanksgiving consciousness, an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poverty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namely, to highlight a concept to follow two principles adhere to three combined and set up a system of four.

Key words poor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培养贫困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感恩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只有抓好了感恩教育,才能培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1 不知恩

资助不仅是以物质赠与为媒介的社会活动,更是传递关爱、交流情感的心理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受助者得到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同时资助者也会因受助者的感激而得到精神回报。但部分贫困生在接受资助时不知恩,没有把得到的帮助当作恩惠来看待,反而认为得到国家、学校或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这种不知恩的行为让资助者得不到精神回报,资助信心降低,进而对资助活动造成影响。

1.2 不感恩

近年,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贫困生既可以享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还可以享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但对于这些帮助,部分贫困生却缺乏感激之情:嫌资助金额太少,埋怨学校和老师;因资助名额有限而“争当”贫困生,甚至故意伪造相关证明以获取资助;对于国家、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存有“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此外,还有一些贫困生不懂得体谅父母,缺乏对父母的感恩。

1.3 不报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都告诫我们不能只索取不付出。知恩、感恩,也要用行动来报恩。而有些贫困生却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挑三拣四,真正上岗后又不认真坚持劳动,给学校增添了负担。有些贫困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和获得的资助款,肆意挥霍浪费,过度消费娱乐,不注重节俭。另有些贫困生在毕业工作后不及时偿还助学贷款,故意拖欠,缺乏诚信意识。

1.4 不施恩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将得到的恩惠,适时施与周围需要的人。以朴实的心感恩、以诚挚的心报恩,更要以善良的心施恩。而部分贫困生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奉献。他们往往以我为中心,只想到和看到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却很少甚至不考虑他人;只希望别人来关照自己,却极少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对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爱心活动表现得漠不关心,参与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正值我国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繁荣而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想侵入了校园,部分贫困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和行为日益功利化、盲目化。此外,部分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越来越泛娱乐化,为了博人眼球,甚至突破道德底线,传播一些负能量信息。这些消极影响,慢慢消磨了部分贫困生的意志,使得他们过于追求自我和贪图享乐,缺乏责任感,弱化了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和传承,感恩意识不断淡化,感恩行为不断减少。

2.2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学校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组织管理、系统研究及有效实施,且较多人认为实施感恩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事情,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感恩教育格局。其次,学校关于感恩教育的相关课程缺位,往往只是通过讲座、典型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再次,对贫困生经济帮扶的重视程度大于对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抚慰和调整。此外,贫困生认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规则,导致少数学生采用不诚信的手段企图获取国家奖助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贫困生对资助行为的感恩动力。

2.3 家庭教育因素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的过度呵护使他们养成了任性、占有欲强、自我中心的坏习气;家庭往往包办了孩子生活的一切事务,使他们缺乏自主性、判断力和适应力。这种过分宠爱和无私奉献将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无形中淡化。而且,为了改变贫困现状,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部分家长自身也没有做好榜样,这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2.4 个人心理因素

迫于经济压力,贫困生易出现自卑、敏感、软弱、忧郁等消极心理和情绪,认为外界的帮助只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自己接受资助也是迫于无奈,内心很难产感恩之念;由于缺乏自信,贫困生会自我封闭和远离群体活动,渐渐形成的人际关系障碍会使他们羞于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达感恩之情;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面对贫困现状,把此归因于社会不公、命运不佳,对条件优越的同学易产生嫉妒心理,而贫困生往往自尊心很强,部分贫困生会不顾承受能力,“打肿脸充胖子”,以掩饰自己经济或其他方面的不足,故而没有感恩之行。

3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分析

3.1 突出一个理念

贫困生感恩教育应当以“助困育人、润泽生命”为理念。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感恩教育来引导和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欣然地以感恩的心态来回报他人和社会,让感恩成为自己生命中最基本的为人准则。

3.2 遵循两个原则

贫困生感恩教育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关爱为先”的原则。感恩教育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日常生活,注重教育的实践性;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是感恩教育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同时,贫困生更迫切地需要他人的关爱,尤其是心理关爱,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时,更应倾注足够的心理关怀。关爱是人的秉性,感恩是爱的延续。

3.3 坚持三个结合

贫困生感恩教育应当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识恩知恩,形成初步的感恩意识和基本的感恩技巧,而感恩、报恩、施恩的行为与习惯则需要在课外活动逐步养成,两者各有侧重又相互作用。二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引导学生学习弘扬传统美德时,应该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时代主题。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在贫困生感恩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贫困生感恩教育应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

3.4 构建四个体系

一是组织体系。学校应高度重视全院学生的感恩教育,尤其是贫困生感恩教育,应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的整体规划中,成立感恩教育工作小组,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各部门统一规划、齐抓共管,把感恩教育同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势、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同时,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做到感恩教育有章可循。

二是活动体系。学校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恩体验,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推进感恩教育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进头脑。譬如,以节日为切入点,既可利用西方的“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也可赋予我国的“中秋节”“清明节”“国庆节”等以“感恩”的内涵,开展“心怀感恩,与爱同行”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爱心存折”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公益活动、做志愿服务,按照奉献时间转化成精神货币,存入爱心存折,并把精神货币作为贫困生评优评先的参考指标之一,表现优异的,在全校范围内表扬和宣传其感恩行动;依托学生社团、学生团支部,开展感恩征文、情景剧、主体辩论赛等活动。

三是教学体系。学校应增设感恩教育课程,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并保障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信赖与热爱,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他人的真诚与关爱,对自然的亲近与爱护,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等;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中;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学队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法、讨论法、活动法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是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按照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细化评价目标、纵横交叉对比,对感恩教育的实施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评价、反思、调整和改善,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针对学生也要有相应的感恩评价机制,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给予褒奖,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该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相统一,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准则,为学院感恩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 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3] 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资助 贫困生 感恩教育 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anksgiving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unding Work

DANG Ruiqiong, YANG Fan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 College poor students' funded work into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s a long and effective working mechanism, but also one of the goal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funded work, and is also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function carrier. Howev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bsidized funding system will encounter all kinds of poor students who do not understand or simply do not want thanksgiving. 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nee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funding educational function.

Key words college funding; poor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sense

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今年来各高校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也日趋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比例也在持续上升,有关贫困生的更多问题也逐渐凸显,特别是部分贫困大学生应具有的责任使命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等优良品质日渐消失,与之对应的自我意识、拜金主义越来越占据首位。因此,在现有的资助政策体系的指导下,将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感恩活动,深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意识,建立高校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更好地实现国家进行资助的目标。

1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诠释

感恩教育,是“内化”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灵成长的教育,不仅净化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良知,还激发人们的爱心、责任心。使受教育者能够知恩,感恩,报恩,甚至施恩于人。它是一种用感情打动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用善心启发善良的人性教育。①

1.1 培养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完备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健全受助学生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②

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索取而不知回报的人数日益增多,每位教师都知道,感恩意识并不是简单地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而是一种自立意识、责任意识、自尊意识。一直以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业问题,早就提出“决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的重大决策,所以各高校都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勤工助学等多元化帮扶为辅的资助模式,为每位需要帮助的同学搭建健康发展的成长平台。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每位受助的同学都在无偿地接受来自政府和中央的恩情,对他们适时进行感恩教育活动,让他们接受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来唤起被资助者的感恩情怀,帮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

1.2 帮助高校贫困生学会如何感恩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感恩教育。假如我们做老师的只知道奉献,而不懂得如何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学生,那么他们无从感受到人们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因此,有新闻报道说,有位67岁的老先生为在读大学的女儿筹集学费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卖艺三年,而他的女儿却毫不知情,这样的现象让人心痛而无奈。所以,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更好地激发起他们的感恩之心。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来实现,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提醒学生给父母亲打电话,记得父母的生日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从活动中体验到感恩情怀,并回归到现实生活,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学习中去体验并实践感恩。这要求我们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的完善,并能很好地回报社会。

2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校通过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得到帮助的大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这些资助怀有感恩之情,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影响,部分同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只懂得一味索取,不愿意付出,生怕自己吃一点点亏,所以在资助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拿到资助就立即挥霍,且不会感恩的学生。

2.1 感恩意识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方面存在困难,资助体系要求的是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及在校学生要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形成统一标准,虽然有评议小组做保障,但还是漏洞百出,让一些非贫困生钻了空子,获得资助后自己享乐,失去了最基本的诚信品质,更别提无私奉献了。据报道: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原先每年可得到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资助金日前被资助者取消,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感恩,在受助的一年里,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任何感激的话语。③其次是对部分贫困生的资助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规律”,这部分同学已经习惯了被资助,不积极上进,抱着一种在大学里面饿不死并混日子的人生态度,什么活动也动摇不了这些同学们的顽固思想,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这类学生谈何感恩?另一类群体是真正的贫困生却嫌贫爱富,他们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自卑心重,心灵脆弱,内心深处仇恨自己为何不生在富人之家,容易产生心理扭曲,这类群体需要正确的引导,并不断传递正能量,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强自信心即可。最后一类是怀有感恩之情的贫困生群体,他们积极乐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全校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感恩意识和爱的力量,这类学生也成为各大高校独特的风景线。

2.2 影响高校贫困生形成感恩意识的要素

第一,家庭教育。出生在90后的大学生的父母都想着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环境,虽然自己艰辛,但决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头,这些无私付出,恰恰使学生远离了中华传统美德――感恩。④部分家长素质不高,也不以身作则,孩子的成长固然会受此影响。第二,人文环境。新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思想被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信息充斥着,它们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以很多高校注重辅助贫困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却忽视了贫困生心灵的抚慰,学生们不了解资助的真正用意,使得社会责任感缺失。第三,个人素质。部分贫困生因长期物质生活不能得到满足,慢慢产生了自卑心理,对金钱的欲望越发强烈,所以就出现了获得资助后不能有效利用,也不会去想这些钱的来历,只一味地认为自己可怜,是国家和政府必须帮助纠正的扭曲心理,这样的心理根本不会产生回报的想法,更别提感恩行为了。

3 深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感恩教育

古话说得好:“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意思是说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最起码的修养,是大学生人格魅力的体现,是推进高校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共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3.1 正确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

大学生的感恩之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外界持续地、正确地引导,使大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服务社会的心态,因为认知意识决定认知行为,所以感恩行为是感恩意识的最终表现形式。为了让贫困生更好地接受感恩浪潮的熏陶,高校可以适时组织受助学生聆听有关感恩事迹的系列性宣讲活动,用身边的实例感化同学们的心灵,让感恩字眼深深扎入学生们的心底,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接受社会资助,在之后力所能及范围内传递爱心资助,通过教师感恩教育课程消除内心深处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消极思想。通过网络建立贫困生微信、微博等多元化信息端将各种有影响力的事迹进行宣传,让社会上各界人士都能看到善举的影子,从而形成坚实不可动摇的感恩意识。

3.2 营造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氛围

高校可以通过专业特点,发挥在校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贫困生发扬不怕艰苦的精神,在校园内为师生提供贴心服务,据悉,部分院校目前已经成立了贫困生组成的“善行方便你我他”的各类小分队,例如:为学生们免费修理手机、耳机、台灯、自行车;小分队免费维护学院基础设施等,受助学生借助学校平台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比如:支教、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慈善基金会等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感恩季活动,让高校贫困生体验为大家服务的乐趣,丰富自己的感恩阅历,带动身边更多的学生参与感恩活动,促进校园和谐健康地发展。

3.3 了解善行之举,与社会助学金资助商进行近距离交流

目前,各个高校除了有国家资助体系中涉及到的奖助学金外,也都会有对应的当地企业奖助学金,这也高度显示了我们国家的企业精神之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企业之气魄。让受助的贫困生和企业高层进行交流,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感受社会给予的爱和温暖,明确企业的善举,在心目中形成“别人助我,我助别人”的观念,激励受助学生传递爱心、奉献社会。这种交流激励同学们参与公益事业,自发形成“物质上的受助者,精神上的资助者,今天的受助者,明天的资助者”的感恩心态。⑤

4 结语

总之,高校感恩教育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同学们从小接触的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只能成为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大学校园作为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宝地,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对受助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鼓励他们去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积累经验,磨练意志,使更多的受助者能接近国家进行资助的真正目标,进而带动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释

① 刘林.高校辅导员针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研[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6):48-49.

②④刘荣贵,崔亮,王志臣.论高效经济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