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心得体会范例

助教心得体会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语言生态学;内省式;教师培训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模式主要采用培训文本、教育理论学习以及专家讲座为主的授———受培训模式。在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教师针对个人教学经验或者是课堂案例进行内省式反思,以提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然而,仅仅靠教师一个人进行内省式反思,很容易造成自身观念的固化,陷入教学误区。“内省式”教师培训模式经过部分教师前期设计与实践,得出了培训机制雏型。即以教师自身需求与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相互交流汲取同行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进而进行内省式教学反思,最后通过回顾对比,纠正个人意识偏差,从而提升个人教学素养。整个实践通过行动研究法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为今后的推广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基础。

一、语言生态学视角下“内省式”教师培训模式

语言生态学是分析和记录人们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体化词语的语言生态学说[1]。内省式思考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其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说,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语言生态学视角下“内省式”教师培训模式,即参训教师通过会话交流,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个人内省式思考之后,再一次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进行分享交流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

二、“内省式”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简述

该实践历时五个月,研究团队由九名教师组成。培训时分为三个组,每组3人(讲师1人,参训教师2人)。讲师拥有很好的科研经验和指导能力,在每一组中担任组长,参训教师每次培训前整理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或困惑,在小组交流环节中与他人分享交流。每三次进行成员交换,保证整个培训团队成员的充分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每组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通过与导师与同行的交流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并通过内省式思考,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在培训之后,接受他人的建议,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具体实践流程如下。

1.第一阶段

首先研究团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45分钟的小组交流;并且在经过内省式思考之后,参训教师进行简短发言,最后是每个参训教师一个星期内针对教研内容上交回顾文大家分享。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实践,研究人员发现了前期的言语生态学视角下“内省式”教师培训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一是交流话题没有提前确定,围绕主题交流时间不确定,个别参训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一直处于倾听状态,不发表个人意见。二是回顾文写的不及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旦错过最佳时机,那些在讨论过程中的碰撞点和反思点就会淡忘很多。三是培训连贯性较差,容易脱节,不能很好地实现培训目标。

2.第二阶段

针对前期培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团队集思广益,在后期的“内省式”教师培训过程中,对流程做了改进。首先,每次教研之后明确下次教研的小组成员名单,然后通过一周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每周的固定时间由组员通过微信交流群,把个人教研的话题进行汇报,其他组员可以针对该话题进行思考和前期的调查学习,这样就避免了教研无主题、连续性差的情况发生发生,提高了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在小组交流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45分钟的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参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现象有了充分的思考,并通过微信群交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导师汇总、整合并确立小组话题。所以在小组交流阶段每个参训教师都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参训专家导师有着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总能给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以关键性的指导意见。再次,在全体经验交流阶段,由每组派一名教师代表对本组每次经过交流并进行内省式思考后得出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总结,并听取其他组的意见。最后,教师培训之后两天内都要及时写回顾文,参训教师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可以即时记录下来,梳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同时,把回顾文发送到电子邮箱之中,也可以为全体参训教师的再次自主学习提供参考。

三、“内省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积极意义

1.有助于教师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对于具体教学的方法和措施,每个参训教师的观点和方法都存在差异,每个参训教师都需要对他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消化,更新个人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而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

2.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所有参训教师,都是针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教育教学进行了个人的解释。发言教师既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对其他参训教师进行陈述和解释,同时也要听取其他的参训教师的意见,正视自己的偏执意见,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反思。

3.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素养

参训教师通过“内省式”发言,为自己提供了提高自个人教师素养的机会。与传统的“自上而下”“主题限定”式培训模式不同,语言生态学视角下“内省式”教师培训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由内而外促使教师“内燃”,从而激发教师自主性、自发性的改变。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将个人在教育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感悟转变成培训主题,通过同行交流,进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培训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并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2

要正确认识职业能力与教学创新的关系。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指引着教学改革方向;教学改革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等等。教学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新课标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第一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二维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维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本会计教学如果能时时、处处体现三维目标,那么教师的教学观念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二、根据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校园,基本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对企业实际工作了解得很少,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立即适应,所以根据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将教学内容按照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中的不同会计岗位进行划分,使学生掌握每个岗位的核算内容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将学生置于企业实际的会计岗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首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其次,将每个学生轮流置于一个个成本核算岗位上,让他们明白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核算方法。经过一个流程的实习,学生就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也会提高不少。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个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成本核算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成本核算,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检验。

三、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成功或失败案例。

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可行方案。这样不仅使学生从被动地位转到主动地位,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还达到教师教学目的,一举两得。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此外,可以尝试建立学习小组,将成本会计的学习活动转移到课堂以外,教师提供一些方向性指导,通过查阅案例和小组讨论实现学习目标。

四、课堂教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和处理媒介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的新兴技术,它能营造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境交融、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多种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基本的、核心的理论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往往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尽管做了许多尝试,如岗位实习、校外实习等,但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依然是一个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运用计算机可以模拟账、证、表等各种会计资料,也可以模拟一些数据的来源去向、计算流程、账务处理等;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直观,犹如“身临其境”,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账户的设置与结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与核算就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实际操作能力自然可提高。

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花气力、下工夫。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3

一、直观感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在学习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类课文时,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在课堂导入环节和课中穿插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为例,《社戏》《安塞腰鼓》《一滴水经过丽江》等课文以民俗风物为主,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理解课文寄寓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即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和课中穿插使用民俗风物类纪录片片段辅助教学。如《安塞腰鼓》,该课的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紧密的句式配合氛围的变化,文章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有股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在课堂朗读环节,教师应注重安排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此时在课中穿插安塞腰鼓的纪录片,让学生先观看影视片段,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与其特有的气势,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深入情境,加深情感。在教学自然环境类课文时,纪录片作为教学资源更能起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体会大自然的风光。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登勃朗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等。此类课文所描写的自然风景,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亲临所见,教学中以此类文本相关的纪录片片段作为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直观展示,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类课文也是同理,如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以《苏州园林》为例,课文体裁为说明文,教师既可运用相关纪录片片段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也可以选取片段先行播放,再让学生根据片段来口述或是写下一段说明文字,在锻炼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领会说明文的特征,学会如何写说明文。

二、生命跃动:理解人物形象

纪录片除了记录自然环境,还记录人文历史、社会现象。影片中出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真实存在于世上。此类纪录片以人物传记类、人物类文献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为代表,对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话题进行记录。教师在教学相关课文时,引用片段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审美素养。如在学习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时,教师可选取相关人物类文献纪录片辅助教学。以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为例,该纪录片概括了毛泽东最具有代表性的 52 首诗词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征,生动再现了毛泽东的形象,学生能在观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和情感。教师先结合文本讲解,再配合纪录片资源创设环境,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课文主题,并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掌握。同时,学生在观看中感受了纪录片的艺术艺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还是以《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为例,在第十三集《历史与海》中,画面的近景是一张斜放着的旧藤椅,前景是沙滩和海浪,远处是碧海蓝天,画面中虽然没有毛泽东的形象,但毛泽东与大海共鸣、和蓝天亲近的阔大胸怀却展露无遗,烘托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东方伟人风采。教师在课堂中穿插运用此类片段,加强学生对课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形象理解,在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深层次带领学生感悟文本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渐渐爱上课堂、爱上语文。此外,在学习人物类课文时也可选取人物传记类纪录片辅助教学,如纪录片《白求恩在中国》与课文《纪念白求恩》、纪录片《传奇中国》中的袁隆平与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纪录片《鲁迅之路》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等。纪录片能够辅助课文更好地诠释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直观地呈现,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活生生”的人物风采,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还能引起其心灵上的震动。最高灵境: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纪录片的最高灵境在于能够给予人们思考与启示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4

一、加强审美体验,培养人文核心素养

人文核心素养作为小学生重点锻炼和发展的素养,其培养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开展文学审美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和积累大量的文学名著相关文章,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此外,阅读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增加生活感受力。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鲁滨逊漂流记》这篇文学作品,学习鲁滨逊的渴望自由、敢于行动、勇于担当,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难题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怕冒险、敢于冒险,才能体会到冒险的乐趣,并获得最终的成功。通过加强学生审美体验的引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让小学生主动追求高水平的文化欣赏,在提高审美体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作文写作素材

小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在写作时很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或者是出现一些缺乏具体内容的流水账,致使写作质量难以得到提高。为了解决这一普遍性问题,保证小学作文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要重视对多种教学资源的科学应用,同时还要关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首先,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收集、整理社会热点等有关的教学资源,并将其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快速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要借助学校的电子图书馆,引导学生查询和积累大量的阅读资料,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量。其次,为了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为学生构建轻松、愉快、良好的写作氛围,例如:通过借助教室墙壁、黑板报的方式,将大量的写作素材分门别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确保学生有效积累写作素材,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从视觉、触觉、听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感官体验,加深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便于学生将教学资源科学地运用于写作中。

三、注重文化传承,培养文化意识核心素养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性作业;实施方法;探析

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教师课堂传授内容的延续,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大多都是以书面纸笔的方式为主,形式不仅过于单一,而且作业内容也大都是关于考试的内容,内容定位单调,过于机械重复,学生很难对此产生兴趣。教师在作业批改的时候也多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而轻创新,重成绩而轻努力。其实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挫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高中化学实验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作为化学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实验性作业是利用简单的材料或用具在实验室发生的一系列自主实验活动。就学生而言,实验性作业不仅更具趣味性,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化学知识。于教师而言,实验性作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因此,我们在设计实验性作业时需要遵循以下的四种规则。第一,在设计试验时,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设计实验内容时尽量避免涉及爆炸、毒害的危险性试剂。第二,在设计试验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实验内容过于复杂。第三,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内容应该更具有趣味性,才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第四,实验性作业终归是作业,因此,它必须与所学的知识相连,其中应该既包括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又能够联系实际。下面我们以“趣味原电池的设计”为例,来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性作业的实施方法。由于学生在前面的知识中,已经了解了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组装原电池的方法,因此,后面教师布置的设计趣味原电池的实验对学生而言便不会特别复杂。趣味性电池这一实验中的原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很易寻得,而且并没有危险,操作便捷,趣味性更强,很适合高中这一阶段的学生操作。另外,为便于记录成绩,学生的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实验过程借助摄像机记录下来。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注意用电用火方法安全事项,并将实验性作业单发放给学生,并在两周后收回。作业单内容中应包括作业内容和作业要求、上交形式三个方面。作业内容为:制作趣味原电池,并试证明电池中有电流产生。作业要求:制作趣味原电池的原材料必须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可以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材料;拍摄的视频应该画面清晰,便于分析,且视频中必须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整个过程,并指明电池的正负极;为避免视频解释不够全面,视频可以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可以借助文字或语言解说;视频最后应该包括实验者对此次实验的心得体会。上交形式:将实验过程中所拍摄视频压缩,添加姓名发送至教师邮箱。经整理发现,共收视频39个,其中有效视频32个,7个无法使用。

2实验性作业的评价

2.1评价量表的设计

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实验性作业中评价量表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的是PTA量表法的使用,它是一种专门评价学生的开放性作业的工具。确定对评价起关键性作用的各个要素、编制各大要素的分量表、修改分量表是设计PAT量表的三个重要步骤。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展示学生的长项或劣势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潜能。

2.2评价结果的分析

将实验性作业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并统计其中获得满分的、90分以上的、80-90之间的、79-79之间的、60-69之间的、60分以下的分别有多少人。并分析这些数据,画出曲线图。结果表明,学生中实验性作业不及格的人数有三个,90分以上的人数有2个。由此可见,学生的不合格和优秀的人数都很少,水平差异并不存在较大差异。但学生在试验认知维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表达能力不理想致使实验性作业中的反思体会表达不理想。实验操作维度分析中,本班学生平均分为36.50分,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维度上的表现相对稳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不大。由此可见,学生对原电池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但学生的实验操作性比较随意,对于实验中遇到的突发情况应对能力不强。实验态度和绿色观念组成了实验情感维度。但学生在实验情感维度中得分普遍较高,说明学生对实验性作业还是很有积极性的,并且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绿色化理念。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教师课堂传授内容的延续,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实验性作业不仅更具趣味性,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化学知识。而且实验性作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1]尹德锋.加强高中化学课学困生学法指导的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2):176-177.

[2]曹彬彬,竺丽英,王祖浩,宋余荣.高中化学实验性作业的实施与评价[J].化学教育,2016,37(21):25-28.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6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启蒙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农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限于软、硬件方面的条件,在教学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此,我们应当积极探寻改进方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改进

语文学习的核心和基础是语文阅读学习。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基本的语感,从阅读中捕捉到字里行间的美。同时,阅读教学还可以为写作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阶段我国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国情下,在农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限于软、硬件方面的条件,其阅读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对次进行改进,提高农村小学阅读的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

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必然首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是,在农村小学,一些教师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在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时,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

(二)不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并同学生展开交流对话,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把握文中的脉络,使阅读教学具有针对性。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一言堂”的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这样,学生由于被动地接受教学,其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同时,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无法很好地把握文中的脉络,使教学效果或大打折扣。

(三)不注意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精神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第一目标。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其宗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促使他们形成热爱阅读,主动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因此,仅仅进行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内阅读还必须同课外阅读相结合,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种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能来学以致用,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能运用于平时的阅读中来。但是,一些教师并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在每次进行阅读教学后,没有及时为学生开具课外阅读的书目单。导致阅读教学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并未得到拓展,阅读技能无法学以致用,学科素养并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

(四)没能运用信息化的设施来辅助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采用信息化的先进手段,如PPT等,来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不少农村小学受制于客观条件,缺乏信息化的设施,教师只能沿用原有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效果无法提高。

(五)没能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记载学生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可以引导学生对书本进行主动思考,可以检验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没能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钻空子、“滥竽充数”、口到心不到。

(六)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小学生大多贪玩、好动,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但与此同时,小学生通常性格活泼,乐于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要想让学生主动配合阅读教学,主动热爱阅读,教师并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靠强制性的手段来逼迫学生,其效果将会适得其反。现实中,一些教师常常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盲目地依靠“管、卡、压”的方式来逼迫学生接受阅读教学。这样在学生眼中,学习俨然成了不得不喝的“苦药”,到头来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的。

二、改进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方案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化方面的培训力度

针对于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所存在的普通话不标准,从而对阅读教学造成影响的状况,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化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在普通话方面过关,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开展阅读教学。

(二)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针对阅读环节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在适当的时机来有效地点拨学生,同时与学生就课文中的内容展开沟通交流,让他们在启发和思想碰撞中,潜移默化地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配合阅读教学。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为例。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进行点拨:①文中三大自然段总体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着主线来展开的?②叶圣陶先生为何要主动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初中生去修改作文?他又是怎样为作者修改作文的?作者通过叶圣陶先生对一个初中生的浓浓关怀,感受到了什么?③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你的内心里有什么感想?分别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和段落得出感想的?此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就以下方面同学生展开沟通交流:通过本文,你学到了叶圣陶身上的哪些闪光点?参照本文,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真谛,真正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三)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

每进行一次阅读教学,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课文风格接近,或出自于同一作者的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为例,我们在教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巴金的另一篇作品《海上日出》。并让学生通过阅读,一方面,总结出文章中的写景手法、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另一方面,来对比两篇文章在写景手法上的不同。使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法进行有效运用。

(四)运用信息化的设施来辅助教学

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村小学的建设力度,使电脑及互联网等信息化设施在农村小学得到普及,便于教师运用信息化的设施来辅助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及时更新观念,并有意识地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做到与时俱进。

(五)布置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无论是进行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的教学,我们都要及时地布置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对文章进行自主思考后,记载阅读后的心得体会。我们还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读书笔记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来考察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教学效果。

(六)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我们可以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大赛,让学生以口头的形式,对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时的心得体会进行演讲。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从而主动地配合阅读教学,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精神下,需要我们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创新。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更是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积极地改进软硬件设施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模式上的缺陷,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兆有.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和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111-115.

[2]张贵芳.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J].读与写,2013,(15):123-127.

作者:徐龙山 徐豪 徐硕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民法院

第二篇: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

摘要: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多以分析文本内容以及句段含义为主,使得文本内容变得抽象化、格式化,弱化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体验作者的体验,将作者的体验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情感,促进自己的精神的成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通过倾听来思考文本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鼓励学生对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基于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从其价值及策略两个方面,为当前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目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分析字词、句段等文本含义为主,禁锢了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对文本自主体验文本的积极性,将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融合在文本的学习中,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鼓励学生进行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都将大有裨益。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阅读是针对分析式阅读而言的。即在阅读中,学生要通过体验作者的体验,将作者的体验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情感,促进自己的精神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以主体身份进入文本,体验作者的感情、遭遇、审美和价值判断等,以此来培养学生个体的价值判断、选择能力、情感体验等,让学生学会认同或者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构筑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爱因斯坦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的途径。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价值

1.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小学阶段是学生

形象思维培养的关键期,体验式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形象思维因素,达到量的积累后,为今后的抽象思维提供基础。体验阅读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借助直观的情境或者感官教具等,让文本中的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情感体验的表达,启发学生获得并创造生动的形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与传统分析式阅读比较,体验式阅读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重点加强情境设置,启发自主、自觉进行文本的情节感知和细节体验,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交流地位,如果发现问题,教师会引导学生调整思路、深入体验,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学生阅读体验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多进行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位置。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消———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在教师引导下,对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突出地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阶段的体验阅读更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一方面源自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一方面源自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感知和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今后阅读学习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三、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是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构建起科学的体验式阅读教学结构,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紧密结合小学生思想、心理等特征,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创设直观情境。内容包括教师带学生一起去参观、游览、调查、采访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具有真切的体验。这种情境创设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并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创设间接情境。也就是教师可以借助媒体、信息技术等创设一种虚拟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展现、实物演示、画面展示、音乐熏陶、情境表演等各种丰富的形式来展现文本内容或者烘托文章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这种情境创设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选择合适的间接情境,以增强学生的感知。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体验

品味语言,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首先是以读促品。读有多种类型,比如朗读、默读、诵读、范读、集体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及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而且读要有感情、有节奏、有层次,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以达到品味文本的目的。其次就是以想促品。它是在读的基础之上,对语言进行进一步的体验,包括联想和想象。教师要在学生品读完语言后,将学生品读的语言与现实生活、已有经验、相关情境等进行联系结合,加深或者创造出新的情感的体验。

3.开展对话深化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通过倾听来思考文本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鼓励学生对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教师要学会循循善诱并且尽量支持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或者敢于展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其次,就是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反思体验。教师要学会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表达中要与其进行持续性对话,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再思考,体验、再体验。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其生活体验相符,教师还要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差别对待,因材施教。总之,在小学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科学的方法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方面的感悟教学,启发、鼓励、引导,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杨四耕.什么是体验:一个教育学概念的研究机[J].今日教育,2009,(5).

[3]葛捷.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3,(29).

[4]雷振国.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6,(17):11.

[5]邱丽娟.论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77-78.

[6]黄佳.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探讨[J].新校园,2015,(01).

作者:高钰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儿童福利院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探析

摘要:

阅读教学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核心所在。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在“倾听”中增强感知,在“诵读”中深化理解,在“品评”中深刻体味,在“说写”中升华绽放。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开拓创新的重要路径,深入的阅读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能够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为儿童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学生语感的培养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语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简单地说,语感就是语言意识,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中第七条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核心所在。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以教材文本为根、以课堂教学为基,充分发挥“听、读、品、说、写”的功效,让语感这枝“玫瑰”在学生心中静悄悄地绽放。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小学生语感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就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更多地进行讲解,重分析、重机械训练,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重新得到了重视。对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继承传统教学中好的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的把握和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字、词、句、篇内容,包含了材料所承载的文化因素。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领会,学生的语感就会逐渐形成。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强调学生主体的阅读与思考,学生语感的形成正是对语言材料的细细品味与深刻体验。加强小学生语感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能力的形成,以及强调学生认识能力的提升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小学生语感培养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价值理念

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需。在信息时代,阅读更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建构学习化社会就是建构“阅读社会”。[2]在现代社会,阅读理应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阅读在语文课程的地位要更加凸显,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地位将得到确立,教师不仅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新课标提出,要“注重积累,培养语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在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中就要求“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导向很明确。“语感”并不神秘,主要指一个人对某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敏捷的应对能力。[3]语感的形成重在“感”,必须有丰富的积累。所以新课标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1~6年级合计约150万字。2000年小学大纲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在新课标中对于古今优秀的诗文,要求背诵的增加了一倍,达到160篇(段),这说明课标更重视通过诵读、积累培养语感。当然背诵应以大致理解内容为基础,强调“悟”,反对死记硬背。学生语感的不断加强,自我阅读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加强小学生语感培养体现了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能力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入教学领域,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就是能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4]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5]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主要技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师必备技能。新语文的阅读教学,既要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硬缠、机械训练的做法,又要给“文本”合理定位,其有效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6]其中:立足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基;超越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回归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需。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6]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一)在“倾听”中增强感知

语言感受力是语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人说话时的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变化,是情绪上喜怒哀乐的外化表现。比如,一个简单的语气词“啊”,以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可以表现出惊叹、赞许、无奈、痛苦、伤感等不同的情感。学会并能够“听”出其中的意味,是语言感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并利用教材文本资源,通过准确丰富的语音表达,辅以背景音乐、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听”出语言中蕴含的情感、美感和作者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感知力。如教学《望月》第二自然段对江上之月的唯美描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闭眼倾听录音,设身处地想象,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沐浴明月清辉、眼见照亮的江面、跳动的光斑,学生们很快感受到语言的美妙。

(二)在“诵读”中深化理解

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深化提升语感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指导学生反复吟咏、仔细揣摩,通过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深化理解、潜心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音韵变化和情感体验。教学《燕子》中描绘燕子飞行姿态、动态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斜着身子”、“一转眼”、“掠过”、“唧唧叫着”、“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让学生读出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的蓬勃的生机。《梦圆飞天》中神舟五号飞船准备发射的情境:“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五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语调抑扬、语速缓疾、语音轻重等方面变化,生动表现了其时其境其情其景。

(三)在“品评”中深刻体味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文本中的“文眼”、“字眼”等关键处,引导学生对词语、句式、语序等以替换、增删等方式去对比、推敲、品味,从中发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体悟语言的意蕴和情味。课文《黄果树瀑布》中有一段: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飘、拂、涌、盖”四个关键字,让学生揣摩、体会,“飘”和“拂”让人感到轻、柔、远;“涌”让人感到声音响亮、水势凶猛、气势磅礴,也越来越近;“盖”更显出巨大的声势和气魄。如果换成“流、吹、奔、掩”,则弱化了表达的意味,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精妙。再如《灰椋鸟》最后一句话:“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反问句改换为肯定句,通过句式的变化品评其中的不同意味、程度轻重。

(四)在“说写”中升华绽放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根据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的关系,将语感分为听、读为主的输入型和说、写为主的输出型两类。[7]俗话说“学以致用”,语感培养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熟练乃至出色地运用语言文字。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发挥想象,自说自评、自写自悟,使语感之花在学生自主实践中升华、绽放。一是设境说写。教师可以分配角色,让学生表演课文中一些精彩对白,允许学生自主发挥,使学生在表演中增强语感能力。还可以出示与课文关联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写,再与原文对照比较,在实践中体会评鉴出语言文字运用的优劣。如教学《草原》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把自己说写的美景和感受与原文对照比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语感。二是模拟说写。《爱如茉莉》一文,通过一些平凡的动作来体现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却又芬芳无比的爱,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像文中一样,用一些动词来说说自己身边平淡而又感人的爱。由此将文本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平凡语言却能表达出无穷的魅力。三是创新说写。教学诗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方式,调动大脑中贮存的经验,发挥想象去说写。学习《雨点》时,学生写出了:风拂过枝头,留下了一树春色;风飘过田野,留下了满地硕果……学习《狼和小羊》时,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接着“狼扑向小羊……”续写出了丰富多样、新颖别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伟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J].安徽教育,2005(11)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

[3]谢忠凤.小议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语言素养提高的途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

[4]孙德玉、吴支奎.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2.

[5]金本能.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9.

[6]吴永军.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03(11)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7

(一)化解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中很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抽象的、枯燥的、空洞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讲解清楚的,而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图形处理功能,声色兼备、动静结合,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由抽象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节省大量板书绘图的时间,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于一体,运用它,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形象逼真、生动有趣、接近实际的教学情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把课件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大屏幕观看到课件的内容,以加强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概括补充的作用。

(三)可以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各种仪器的组装方法、基本操作做成课件,能给予学生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同时,运用电子投影演示实验,也能增强实验可视性,提高实验对比性,使实验效果更加直观、形象和清晰,进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借助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随时都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②。化学教学涉及很多大型仪器和实验操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仪器图片以及相关实验基本流程,介绍更多与课程相关的补充性知识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让这些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这样,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又能让学生了解到当前仪器分析的最新发展动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③。如在材料化学中讲解纳米材料一章时,可以介绍白春礼、王中林、江雷等纳米界领军人物的奋斗历史、科学研究活动的严谨与艰辛,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

在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抛弃了黑板、粉笔等其他教具,把大量时间用在播放课件上,学生大量时间在看屏幕,导致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明显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另外,由于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播放速度快,致使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利于学生记录笔记,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而这种依赖性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惰性,往往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片面追求多媒体形式

多媒体能运用图、形、声、色、像等形式展示传统教学中不能展示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师认为把课件做的越华丽越好,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但不会对教学有所帮助,反而干扰教学,华丽热闹的课件易使学生过多地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迷恋于课件新颖的画面色彩、动画、背景音乐等,这样往往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冲淡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关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完全代替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少教师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来进行演示,而模拟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的确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毕竟是“模拟”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就算模拟得再真实,也不是真正的化学实验,若过分依赖课件代替实验教学,只会弱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容量大,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节约了教师的板书、绘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相关的全部内容纳入课件,不少学生一时无法接受。由于课件内容多,授课时间有限,只能加快传递速度,尤其是在化学教学中存在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以及例题演算时,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只能被动接受,不利于记忆、思考,抑制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

(五)助长了教师的惰性

许多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媒体,不愿写教案,不愿去研究教学内容,不愿去探索教学规律,整个课堂上只是演示课件,影响了学生记笔记和看书,也不便于在教材上勾画或标记,同时师生缺乏互动,师生的情感交流被隔断。此外,这样也会导致教师缺乏创新思维和教学观点,渐渐产生依赖心理而失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助长惰性思想。

(六)忽视了板书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正是由于形象、直观、具体、新颖的特点,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多媒体课件播放速度快,画面一闪即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发问的时间极少,根本来不及做笔记,课后更不可能及时消化,导致忽略了重难点,不能真正学到知识④。由此来看,多媒体并不能把传统的板书作用完全取代,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功能,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多媒体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也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多媒体操作技术培训,学会常用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确保其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实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由教研室全体人员共同探讨课件设计、制作、完善、使用的心得体会,相互批评、指正,共同解决多媒体课件在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重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总结

助教心得体会范文8

课程内容体系的更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20学时)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修订的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在保证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讲授集成运放组成的各种信号运算、信号处理和信号产生电路,并延伸到模拟集成电路和模数混合系统等内容,培养学生系统级的分析与设计能力。理论教学应简化器件内部机理的介绍,弱化缺乏工程背景的解题技巧及公式记忆,强化器件的组合应用与接口扩展机制,加强主流新技术的探讨;实践教学应重点引入研究型和设计型实践教学环节,为此出版了课程配套的“十一五”规划实验教材《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目前,多媒体教学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发展使得教学辅助软件能够融入课堂,为学生丰富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适用于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辅助软件包括EDA仿真软件Multisim、Proteus和工程计算软件Matlab、MathCAD。[4]在此基础上,笔者将EDA仿真作为理论课的工具及学生进行硬件实验的前提,建立了“理论•仿真•硬件”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以保证研究型教学落到实处。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高校都在大力开展网络化教学应用,然而海量的数字化资源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为此,笔者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少而精的数字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除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学课件,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辅助软件、往届试卷及答案详解、部级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和国际一流大学电子技术课程的网址,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还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在线辅导答疑,并通过微博、QQ群、飞信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开展忆阻器、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新型传感器等前沿技术的专题讨论,并让学生通过网络调查模拟电子技术的相关专利与应用,撰写调研报告,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改变了以变量估算和硬件实验为基础的电路设计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引入重点内容的EDA仿真演示,有利于快捷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融于一体,实现理论教学的拓展,并为实践教学打下基础。由于学时与场所限制,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课堂投影演示与本机显示的不同,精心设计演示范例与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得出结论,并事先做好演示范例的中间版本以便重点演示关键步骤。

例如,笔者在课堂上利用EDA仿真软件边演示边讲解电路引入负反馈前后各种参数、输入输出信号波形、频率响应特性的异同,学生通过直观的比较加深了对负反馈作用的理解。此外,笔者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还鼓励学生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仿真,并在作业本上写出心得体会。现行的理论教学往往只讲器件和基础电路,很少涉及如何由各种元器件通过某种联结组成一个实用系统。笔者在绪论课中就结合实际阐明电路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并给出简图;之后课程中每一个新内容都会回到系统简图上来,逐渐深化、细化,并引导学生寻找反例,这样不但使学生建立了系统的概念,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在EDA的辅助下,学生对各种电路无须精确的理论计算,但要掌握近似估算的方法,弄清楚电路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局限性、性能指标的折衷考虑。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衔接,坚持培养学生“系统化模拟电路”的定性思维,强化以集成运放为基础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建立系统观念、工程观念,学会定性分析与辩证的思维方法。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研究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由于学时、实验条件的限制,课内实验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利用EDA软件开展虚拟实验能够弥补当前课内实验的不足。目前EDA软件的种类很多,其中Multisim软件提供了多种常用的虚拟电子仪器与元器件,特别适合于模拟电路系统的虚拟实验。[5]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仪器观察电路的运行状态,查看电路的仿真结果,许多设置、使用和读数与实际的测量仪器类似。因此,课内实验是首先在EDA实验室安排了一节课的Multisim认识实习,随后按教学日历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三个阶段。各阶段都增加了相应的仿真设计内容。在课内实验之前,笔者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并进行Multisim仿真及课外研究,再进入实验室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实际的硬件操作。虚拟实验和硬件实验不可重此轻彼,而应软硬结合。笔者通过实验课件的演示减少讲解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实际操作与硬件调试。这种“理论•仿真•硬件”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仿真考核和课外研究作为实验成绩的重要部分,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的仿真能力、设计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

研究型教学需要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以及一对一的师生互动。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能够较好地弥补理论教学大班授课的不足。有限的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为此笔者压缩了前期验证型基础实验的次数,在实验课程的后期安排了三次融合整学期知识点的综合实验,帮助学生强化“系统化模拟电路”的定性思维。期末的课程设计则由指导教师布置若干难度适中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自主进行电路设计,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分析,经教师审查后方可选购器件,安装调试电路,测量各种参数,进行实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根据规范格式书写课程设计报告,完成一次较完整的工程研究训练。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课程设计内容并发表科技小论文,在课程设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被选拔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